王家營志卷五人物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風”。
李氏女克勤從孫女。
幼字皖某氏,未昏婿卒,往吊其門,禮成殉焉。
秦國樑妻張氏歸國樑,逾年生女。
國樑卒,張兩次仰藥不殊,翁姑懼,遣歸甯。
母勸改适,則泣涕與母訣,未信宿而反,苦節終身。
附生趙鳴鶴妻袁氏夫故,欲以身殉,或曉之曰:若子女婚嫁猶未畢,未可也。
乃忍死經年。
既畢,即夕仰藥死,年四十餘。
王文钊妻丁氏文钊弱歲有羸疾,丁刲股以進,不效。
營葬既畢,屬夫弟好事舅姑,遂懷藥詣夫墓殉焉。
監生徐垣女字武進黃念祖,未婚而念祖殁。
女請于父母,奔喪成服,旋以毀卒。
武進令為白大府奏旌焉。
縣志:“垣”作“坦”,又于監生上冠武進字入“流寓”,均誤。
葛文彩妻王氏文彩商于外,暴卒,王号恸欲往,而無所資。
越數年,積若幹缗,卒身之金陵,扶榇歸葬焉。
教子奉姑,曲盡其道。
韓寶善妻朱氏夫故,有孀姑病痹不能步,朱恒負姑出入。
家奇貧,日以鍼黹博微直,猶常斷炊,每得食,必先奉姑,而己食其餘粒,如是直終姑世。
韓仲時妻姬氏夫故,遺一子,教之成立,事舅姑盡孝。
凡守節二十年,卒年五十。
韓仲鬥妻王氏聞鬥卒,奔喪,奉舅姑終身,未嘗見齒,操作自甘者三十年。
張墉妻戚氏三十喪所天,四女皆幼。
戚手紉衣食,次第遣嫁,奁具如中人資。
諸院娣姒多,獨以一窮嫠當之,而诟讓不聞,過者加敬焉。
張桓繼妻崔氏夫故,氏年未三十。
家又浸落,傭十指而食。
撫元配所生子,疴癢必謹視之,動必以禮,對人無疾言遽色,白首如平生。
朱保國妻黃氏嫁三年而保國殁,遺孤在抱,欲從死未可。
既子又殇,一夕仰藥殉焉。
衣襟皆施鍼縷,累數重。
其兄家王營,王營人請褒揚。
民國十三年,頒“摩笄心苦”額。
丹徒王鳳池妻黃氏夫故,家赤貧,以十指所得養衰姑及幼子,姑嘗兒子恃之。
姑殁,披衰負引,一如人子。
以下流寓。
紹興陶鶴聲妻黎氏事姑盡孝,性慈祥。
丙午大饑,流民麇處黃河灘,官振有不及,黎傾囊助之,所全甚衆。
卒之日,環榇所而泣者,多不識姓氏,皆丙午之饑民也。
古迹第十一故鎮署宅坊井陵墓碑識 王家營舊鎮在今鎮西一裡許,說詳“建置”。
顧炎武《王家營》詩:“荒坰據淮津,彌望遍秋草。
行人日夜馳,此是長安道。
雞鳴客車出,四野星光照。
征馬乏青刍,山川色枯槁。
燕中舊日都,風景猶自好。
衣殘苕上缯,米爛東吳稻。
公卿不難緻,所患無金寶。
還顧旅舍中,空囊故相惱。
回頭問行人,路十如何老。
”按:是歲為順治九年,炎武年四十,入都過此,王營未東遷也。
大河口舊鎮在王營舊鎮西,為泗水入淮之口,亦稱泗口。
宋鹹淳九年,設清河縣于此,自廢為鎮後,遂失所在,大約當在楊莊左近也。
清口廢驿在毛家觜黃河堤上,通稱“老馬号”。
乾隆二十六年,由舊縣移此。
李鼎元《使琉球記》雲:“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日,宿清河縣清口驿,俗名王家營。
館舍新造,宏敞可容百人。
館後有餘地植稚柳八株,成陰大可納涼。
”即此。
鹹豐十年,驿毀于撚,惟驿旁土地祠存。
舊左營參将署在西門内,本道光開減壩時總督公館,外北主簿居之。
鹹豐十年,汰河官改為參将署。
光緒二十七年,參将郎桂林增建轅門吹台之屬,規制甚備。
改國後,署招領為民居。
舊左營中軍守備署在東門内,改國後署廢為田。
舊王營汛千總署在馬王廟前,光緒中署圯,僦民房以居。
舊澗橋司巡檢署在城隍廟西,後移西壩,署廢。
一說署在圩西北隅,末詳。
後園在東嶽廟北,由來不詳。
昔為大車廠聚居之地,今茂草蕃蕪,民居鮮少。
又有西後園,在圩内西北隅。
顔家樓在西街北首,有顔瞎子,以勇伎名。
同、光間人。
城隍廟前井久堙。
馬王廟前井王騾廠所鑿,市中諸廠飲騾者趨焉。
其鄰張姓廠有童駒,能以一日抵郯城,人為之語曰:“兒馬張,磚井王。
” 百歲坊在西街,左曰“節孝之門”,右曰“百壽之門”。
光緒二十八年,為莫廷揚妻方氏立。
鮑家馬頭在清口廢驿西,下接鮑家大汪。
琉球通事鄭文英墓在彤華宮後,有碑,舊題“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公文英之墓”。
旁書“乾隆癸醜十一月十四日卒”。
《縣志》曰:文英奉使入貢,道卒葬此。
按:邑人蔣堦《甦
李氏女克勤從孫女。
幼字皖某氏,未昏婿卒,往吊其門,禮成殉焉。
秦國樑妻張氏歸國樑,逾年生女。
國樑卒,張兩次仰藥不殊,翁姑懼,遣歸甯。
母勸改适,則泣涕與母訣,未信宿而反,苦節終身。
附生趙鳴鶴妻袁氏夫故,欲以身殉,或曉之曰:若子女婚嫁猶未畢,未可也。
乃忍死經年。
既畢,即夕仰藥死,年四十餘。
王文钊妻丁氏文钊弱歲有羸疾,丁刲股以進,不效。
營葬既畢,屬夫弟好事舅姑,遂懷藥詣夫墓殉焉。
監生徐垣女字武進黃念祖,未婚而念祖殁。
女請于父母,奔喪成服,旋以毀卒。
武進令為白大府奏旌焉。
縣志:“垣”作“坦”,又于監生上冠武進字入“流寓”,均誤。
葛文彩妻王氏文彩商于外,暴卒,王号恸欲往,而無所資。
越數年,積若幹缗,卒身之金陵,扶榇歸葬焉。
教子奉姑,曲盡其道。
韓寶善妻朱氏夫故,有孀姑病痹不能步,朱恒負姑出入。
家奇貧,日以鍼黹博微直,猶常斷炊,每得食,必先奉姑,而己食其餘粒,如是直終姑世。
韓仲時妻姬氏夫故,遺一子,教之成立,事舅姑盡孝。
凡守節二十年,卒年五十。
韓仲鬥妻王氏聞鬥卒,奔喪,奉舅姑終身,未嘗見齒,操作自甘者三十年。
張墉妻戚氏三十喪所天,四女皆幼。
戚手紉衣食,次第遣嫁,奁具如中人資。
諸院娣姒多,獨以一窮嫠當之,而诟讓不聞,過者加敬焉。
張桓繼妻崔氏夫故,氏年未三十。
家又浸落,傭十指而食。
撫元配所生子,疴癢必謹視之,動必以禮,對人無疾言遽色,白首如平生。
朱保國妻黃氏嫁三年而保國殁,遺孤在抱,欲從死未可。
既子又殇,一夕仰藥殉焉。
衣襟皆施鍼縷,累數重。
其兄家王營,王營人請褒揚。
民國十三年,頒“摩笄心苦”額。
丹徒王鳳池妻黃氏夫故,家赤貧,以十指所得養衰姑及幼子,姑嘗兒子恃之。
姑殁,披衰負引,一如人子。
以下流寓。
紹興陶鶴聲妻黎氏事姑盡孝,性慈祥。
丙午大饑,流民麇處黃河灘,官振有不及,黎傾囊助之,所全甚衆。
卒之日,環榇所而泣者,多不識姓氏,皆丙午之饑民也。
古迹第十一故鎮署宅坊井陵墓碑識 王家營舊鎮在今鎮西一裡許,說詳“建置”。
顧炎武《王家營》詩:“荒坰據淮津,彌望遍秋草。
行人日夜馳,此是長安道。
雞鳴客車出,四野星光照。
征馬乏青刍,山川色枯槁。
燕中舊日都,風景猶自好。
衣殘苕上缯,米爛東吳稻。
公卿不難緻,所患無金寶。
還顧旅舍中,空囊故相惱。
回頭問行人,路十如何老。
”按:是歲為順治九年,炎武年四十,入都過此,王營未東遷也。
大河口舊鎮在王營舊鎮西,為泗水入淮之口,亦稱泗口。
宋鹹淳九年,設清河縣于此,自廢為鎮後,遂失所在,大約當在楊莊左近也。
清口廢驿在毛家觜黃河堤上,通稱“老馬号”。
乾隆二十六年,由舊縣移此。
李鼎元《使琉球記》雲:“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日,宿清河縣清口驿,俗名王家營。
館舍新造,宏敞可容百人。
館後有餘地植稚柳八株,成陰大可納涼。
”即此。
鹹豐十年,驿毀于撚,惟驿旁土地祠存。
舊左營參将署在西門内,本道光開減壩時總督公館,外北主簿居之。
鹹豐十年,汰河官改為參将署。
光緒二十七年,參将郎桂林增建轅門吹台之屬,規制甚備。
改國後,署招領為民居。
舊左營中軍守備署在東門内,改國後署廢為田。
舊王營汛千總署在馬王廟前,光緒中署圯,僦民房以居。
舊澗橋司巡檢署在城隍廟西,後移西壩,署廢。
一說署在圩西北隅,末詳。
後園在東嶽廟北,由來不詳。
昔為大車廠聚居之地,今茂草蕃蕪,民居鮮少。
又有西後園,在圩内西北隅。
顔家樓在西街北首,有顔瞎子,以勇伎名。
同、光間人。
城隍廟前井久堙。
馬王廟前井王騾廠所鑿,市中諸廠飲騾者趨焉。
其鄰張姓廠有童駒,能以一日抵郯城,人為之語曰:“兒馬張,磚井王。
” 百歲坊在西街,左曰“節孝之門”,右曰“百壽之門”。
光緒二十八年,為莫廷揚妻方氏立。
鮑家馬頭在清口廢驿西,下接鮑家大汪。
琉球通事鄭文英墓在彤華宮後,有碑,舊題“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公文英之墓”。
旁書“乾隆癸醜十一月十四日卒”。
《縣志》曰:文英奉使入貢,道卒葬此。
按:邑人蔣堦《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