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四禮俗宗教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王營堤上,殆亦即此。
志稱雍正六年立義學于此,其源最古。
乾隆五十四年,車騾商姜進公捐資修建,其前有戲台。
值嘉、道之交,市廛殷實,歌吹無時休。
改國後,其裔秉衡重修,裡人張廷臣三修。
民國十八年,縣設農民教育館于王營,秉衡之子道立舍廟及田以入焉。
詳見“學校”。
渡鹽河而北為月光庵,明觀音庵也。
清初河官建大王廟于此,繼有僧月光者,戒行高潔,實重建是庵,及功成而化去。
或曰僧蓋未死,說荒奇不可信,然庵名由是顯。
自彤華宮至此,獨馬王廟無住持,餘興替不一,皆新祥傳法弟子也。
自民國以降,軍旅寄栖,廟貌多不如昔,僧徒六七,待經忏而食。
往者諸廟率有賽會,一歲三舉。
城隍廟以清明,太陽宮以三月十九,東嶽廟以五月初一。
好事者踵事增華,歌踴眄睐,媟謾成俗,費财已甚。
大都巫婆屍祝,因緣為利而已。
爾來縣官年有谕禁,迎神之舉漸希。
别有操巫術者,猥奉多神,為人酬願,謂之“香火”。
其術蓋出于傩。
營俗:凡患病者,或延女巫許願,及期,其家招端公結壇酬神,一日而畢,謂之“神門法事”。
此輩在昔謂之“香火端公”,其通稱也。
亦有呼以“童子”者,則因疏文,常有過關童子,而誤其壇之所祀文昌、壯缪、觀音、财神、老子、三官、城隍、社公,不一而足。
而秘奉于家者,則為“鬼倉神”。
收鬼倉之日,禮請同道,然後應赴,如釋之受戒。
往者清河香火二十四家,隸陰陽學,稱神會司逐疫科。
王營有楊氏、創氏,共為一家。
春秋祈賽,磔雞擊豕,社鼓相聞,猶然楚風。
裡中每春有土地會,神弦歌舞,醉飽永日。
秋而有年,亦有報賽之俗曰“青苗會”。
又有為村農串演小戲,謂之“外壇”,則出其暇日以歌唱鬻錢者。
今官府有禁,所業已微矣。
王營為戶千三百九十,奉回教者凡六十五。
十七年,查合鎮回民:東街九戶,南街五戶,西街二十三戶,北街二十八戶。
鹹尊金積馬氏,阿衡(今譯作阿訇,下同)由其除授,三年一更。
其禮誦之所曰“清真寺”,在北門東偏。
雍正中舊建者也。
鹹豐庚申之亂,寺毀于火。
同治六年,阿衡戴靜齋重建,而舊觀未複。
光緒十年以後,教衆共輸金踵成之,輪奂乃加赫焉。
近百年來,此教猶多笃信謹守之士,訪道求師,薪火不絕。
《淮陰風土記》曰:王營清真寺,科儀戒律一準于經,視清江、馬頭為顓笃。
道光時,阿衡常廷璋有道行,一時北自濟南府台兒莊,南訖甯、鎮、杭州,皆屬其範圍。
後繼者懶不走(坊)[訪],遠人遂不至。
今所能及者,僅沭陽、宿遷、泗陽各集鎮與縣城之金、常、周、葛四姓而已。
然在營之回人,猶知唪經緻齋,不敢堕其宗風,選幼年穎異入金積留學,近常常有之。
他鎮回民多好鬥,此邦獨守禮法,務謙退,操業除宰牲、鬻皮外,有開行為大商者,而乞丐則所絕無。
耶稣教。
當清季年,美國長老會教士初設福音堂于糧食街。
民國十四年,更僦宅西街而遷焉,然信徒或寡。
在理教。
不知所自出。
或曰:即墨楊氏所倡。
楊,明季人。
在理者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習儒教之禮也。
民國十年,始建理堂于馬王廟側,曰“從善堂”。
有當家一人,如僧寺之住持。
其教主斷煙酒,故一稱戒煙酒分會。
亦施方藥。
奉教者五十餘家,機戶為多。
學校第九義學小學宣講所閱報社民衆學校農民教育館 嘗讀邑志《貢舉表》,覽王營先輩著籍之數而歎之曰:異哉!三百年來何其寥寥也!夫學校不足以得真士,固已。
然真士不恒得,而謹敕近名之士必此焉求之。
今謹敕近名之士不恒見,則所餘者市裡之衆人耳,不亦殆哉! 初,清時經制之學,獨府廳州縣有之,王營鄉鎮也,值興文之吏,時一設學,然不甚可考。
乾隆《志》:古社學十七所,吳城鄉有其五,然未加析别,未知王營嘗立學否。
雍正六年,知縣李必成立義學于馬王廟,其事始見于志。
署縣戴昕繼之,為加考究立課程焉。
歲餘去官,學亦随廢。
乾隆《志》。
廢百三十年,同治九年。
鎮人秦大同、杜學浔等倡議興複,總漕張之萬以官帑重建,是為漕義學。
自黎培敬以下,督漕大吏舉加意振導之,考校既勤,績效頗著。
培敬榜義學曰“存性”,頒書籍三十部,簡裡人孫乃煊為之師。
陸元鼎繼之,遣官按視諸學,别其勤惰,至王營褒勉有加。
光緒二十八年,漕督張人駿更聚義學師
志稱雍正六年立義學于此,其源最古。
乾隆五十四年,車騾商姜進公捐資修建,其前有戲台。
值嘉、道之交,市廛殷實,歌吹無時休。
改國後,其裔秉衡重修,裡人張廷臣三修。
民國十八年,縣設農民教育館于王營,秉衡之子道立舍廟及田以入焉。
詳見“學校”。
渡鹽河而北為月光庵,明觀音庵也。
清初河官建大王廟于此,繼有僧月光者,戒行高潔,實重建是庵,及功成而化去。
或曰僧蓋未死,說荒奇不可信,然庵名由是顯。
自彤華宮至此,獨馬王廟無住持,餘興替不一,皆新祥傳法弟子也。
自民國以降,軍旅寄栖,廟貌多不如昔,僧徒六七,待經忏而食。
往者諸廟率有賽會,一歲三舉。
城隍廟以清明,太陽宮以三月十九,東嶽廟以五月初一。
好事者踵事增華,歌踴眄睐,媟謾成俗,費财已甚。
大都巫婆屍祝,因緣為利而已。
爾來縣官年有谕禁,迎神之舉漸希。
别有操巫術者,猥奉多神,為人酬願,謂之“香火”。
其術蓋出于傩。
營俗:凡患病者,或延女巫許願,及期,其家招端公結壇酬神,一日而畢,謂之“神門法事”。
此輩在昔謂之“香火端公”,其通稱也。
亦有呼以“童子”者,則因疏文,常有過關童子,而誤其壇之所祀文昌、壯缪、觀音、财神、老子、三官、城隍、社公,不一而足。
而秘奉于家者,則為“鬼倉神”。
收鬼倉之日,禮請同道,然後應赴,如釋之受戒。
往者清河香火二十四家,隸陰陽學,稱神會司逐疫科。
王營有楊氏、創氏,共為一家。
春秋祈賽,磔雞擊豕,社鼓相聞,猶然楚風。
裡中每春有土地會,神弦歌舞,醉飽永日。
秋而有年,亦有報賽之俗曰“青苗會”。
又有為村農串演小戲,謂之“外壇”,則出其暇日以歌唱鬻錢者。
今官府有禁,所業已微矣。
王營為戶千三百九十,奉回教者凡六十五。
十七年,查合鎮回民:東街九戶,南街五戶,西街二十三戶,北街二十八戶。
鹹尊金積馬氏,阿衡(今譯作阿訇,下同)由其除授,三年一更。
其禮誦之所曰“清真寺”,在北門東偏。
雍正中舊建者也。
鹹豐庚申之亂,寺毀于火。
同治六年,阿衡戴靜齋重建,而舊觀未複。
光緒十年以後,教衆共輸金踵成之,輪奂乃加赫焉。
近百年來,此教猶多笃信謹守之士,訪道求師,薪火不絕。
《淮陰風土記》曰:王營清真寺,科儀戒律一準于經,視清江、馬頭為顓笃。
道光時,阿衡常廷璋有道行,一時北自濟南府台兒莊,南訖甯、鎮、杭州,皆屬其範圍。
後繼者懶不走(坊)[訪],遠人遂不至。
今所能及者,僅沭陽、宿遷、泗陽各集鎮與縣城之金、常、周、葛四姓而已。
然在營之回人,猶知唪經緻齋,不敢堕其宗風,選幼年穎異入金積留學,近常常有之。
他鎮回民多好鬥,此邦獨守禮法,務謙退,操業除宰牲、鬻皮外,有開行為大商者,而乞丐則所絕無。
耶稣教。
當清季年,美國長老會教士初設福音堂于糧食街。
民國十四年,更僦宅西街而遷焉,然信徒或寡。
在理教。
不知所自出。
或曰:即墨楊氏所倡。
楊,明季人。
在理者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習儒教之禮也。
民國十年,始建理堂于馬王廟側,曰“從善堂”。
有當家一人,如僧寺之住持。
其教主斷煙酒,故一稱戒煙酒分會。
亦施方藥。
奉教者五十餘家,機戶為多。
學校第九義學小學宣講所閱報社民衆學校農民教育館 嘗讀邑志《貢舉表》,覽王營先輩著籍之數而歎之曰:異哉!三百年來何其寥寥也!夫學校不足以得真士,固已。
然真士不恒得,而謹敕近名之士必此焉求之。
今謹敕近名之士不恒見,則所餘者市裡之衆人耳,不亦殆哉! 初,清時經制之學,獨府廳州縣有之,王營鄉鎮也,值興文之吏,時一設學,然不甚可考。
乾隆《志》:古社學十七所,吳城鄉有其五,然未加析别,未知王營嘗立學否。
雍正六年,知縣李必成立義學于馬王廟,其事始見于志。
署縣戴昕繼之,為加考究立課程焉。
歲餘去官,學亦随廢。
乾隆《志》。
廢百三十年,同治九年。
鎮人秦大同、杜學浔等倡議興複,總漕張之萬以官帑重建,是為漕義學。
自黎培敬以下,督漕大吏舉加意振導之,考校既勤,績效頗著。
培敬榜義學曰“存性”,頒書籍三十部,簡裡人孫乃煊為之師。
陸元鼎繼之,遣官按視諸學,别其勤惰,至王營褒勉有加。
光緒二十八年,漕督張人駿更聚義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