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三職業交通

關燈
牛荷锸。

    自笑平生,不慣縱橫捭阖。

    悶來車轉腹中輪,狂時劍動親身匣。

    莫管今宵,茅店荒涼,雞聲鳴邑。

    ”張問陶《壬申四月初一日抵王家營别車馬》詩曰:“河幹長揖辭車馬,與汝周旋廿九年。

    從此煙波揮手去,便教登岸亦牽船。

    ”自濁河北徙,形勢乃漸異。

    鹹豐之亂,賊焚驿舍,始遷馬号于文昌樓。

    由是舊驿有“老馬号”之名。

    未久又遷于騾馬街,軍書馳遞,乃不由撐堤而出西門,自鹽河西壩渡以達驿路焉。

    當是時,海道大通,沖要之局浸以閑僻。

    是時猶有遵陸入京者。

    光緒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湘潭王闿運過此,請湯守備雇車,清河陳令送車來,千三百一站,包飯,人三百,半官半民,不昂不賤價也。

    見《湘绮樓日記》。

    光緒中,清廷試行郵政。

    二十六年,王營遂有信櫃之設,驿亭尤衰落,夫馬錢糧,日以裁削。

    昔者清口驿有遞馬九十匹,凡一棚有半,他半棚在縣治,稱“小馬号”。

    待食于馬号者五十餘戶。

    舊制:管号以下設差頭二人、棚頭四人、快頭四人、出差八人、書房三人,棚頭歸五十三家輪充。

    訖于遜國,才餘四騎,生意殆盡矣。

    舊志載:清河縣地丁驿站存銀八千一百八十九兩五錢二分四厘。

    宣統三年,事屬咨議局,預算冊已遞減為五千一百九十三兩二錢三分三厘。

    今粗就王營近數十年交通之可述者,次其梗概如左。

     鹽河自昔為中河支川。

    光緒中,合字營嘗一興挑,後久失疏浚。

    光複後,小輪航焉,水深可達闆浦,水淺則停。

    初設局于西壩渡,民國十六年,遷于東壩。

    近水益淺狹,而下遊複苦暴掠,鹾運倍艱矣。

    其津渡自西而東,曰東壩渡,舊在今渡東,圩成移此。

    有民造馬船,久而失修。

    宣統元年,知縣陳宗雍循鎮人孫晸、王尚志等之請,谕董興修,凡募建浮橋三隻,兩岸石馬頭各二丈四尺,用錢二千六百缗。

    民國十七年,鎮人趙鳴瑔以船又損缺,募建新浮橋,僅成兩隻,用銀六百元。

    涵洞渡,在東壩渡東一裡,為二丘入市孔道,舊有民造船隻,久不堪用。

    民國七年,邑人杜棠募款小修。

    九年鎮人方碩甫又募建一隻。

    劉家渡。

    一稱羅家口,在涵洞渡東三裡,有大道經馬家大堰通水渡口。

     舊黃河河徙而後,舊槽僅存。

    民國十年,淮、沂并漲,水驟廣,至于越堤。

    今土人亦謂汰黃堤,其實非是汰黃堤,乃清江浦北土圩所用之堤。

    其勢幾複大河之舊。

    二十年,亦如之。

    水及南門。

    餘歲則盛夏有施竿櫂者,平時架木為梁,免于徒涉而已。

    其渡口舊設官馬船,自形勢遷改,官船廢缺,鎮人屢有募建之舉,不可殚紀焉。

    最近者民國八年鎮人王炳綸倡造馬船一隻,費錢七百缗,頃又殘破矣。

    自官渡以東,有秦家渡,舊為清口驿要津,在官渡東一裡。

    皮家渡。

    在秦家渡東二裡。

     橋梁城隍廟西石橋廢。

    始建未詳,光緒中千總李殿祺拆建市中石路。

    馬王廟前石橋廢。

    始建年及拆廢年俱未詳。

    騾馬街石橋廢。

    凡二座,裡人楊廷模建。

    民國十五年拆建汽車路。

    其存者,東門内石橋一,始建未詳,光複後裡人王炳升、秦樹楠先後修。

    北門内石橋一,始建未詳,或曰雍正中楊四知堂建。

    清真寺前石橋一,其南石橋一,始建俱未詳,光複後鎮人周鳴岐等募修。

    西街後木橋一,宣統中裡人張旭初建。

    石橋三。

    一在胡老爺巷北,張旭初建,二在參署東,始建未詳。

    西門外石橋一。

    始建未詳,民國十一年,裡人王炳升、秦樹楠修。

    而增新醬園巷有太平橋。

     在巷北端,民國十一年裡人郭立鴻募建。

    小營有利通橋,民國十四年裡人秦樹楠建,拆用東壩渡石馬頭之半,用士敏土定樁。

    小營近河處為積水所沖,東西隔絕,橋成後,行旅便之,惟鋪底未堅,又口小出水不暢,上遊每易淤結。

    宜放寬口門,改用圓孔并加鑲,出水鋪石,庶益适用。

    孫公橋。

    民國十四年裡人孫昱倡建,并拆用東壩渡石馬頭之半。

    橋為通四丘之要路。

     道路王營南北經途,道路夙修廣。

    光緒中,千總李殿祺更鋪石為之。

    然自西街及大巷口外,猶多缺置。

    光緒二十年,裡人張旭初建糧食街石路十餘丈。

    民國二年,旭初又與鎮中皮商資建西街北段石路五十丈。

    八年,劉懷山建大巷口覆溝石路丈許。

    懷山家貧好善,裡人尤義之。

    十年,郭立鴻募建堂子街石路二十丈、增新醬園巷石路三十丈,皆義行也。

    其郭門以外,疏水通道,尤難悉紀。

    裡人王炳升、秦樹楠所修最多。

    民國十四年,淮屬道路總局又于市東築汽車路,南起官渡,北犀刂圩牆以屬之鹽河。

    十九年,定為省道瓜魚線,複加培築,過客往來,轟隐成市焉。

    有汽車南通縣城,北通沭陽。

    小營自昔有東西道,西道驿馬所經,東道亦通衢。

    自丙午水災,淫潦破堤而南,騰踔沖激,遂如溪澗,今益難治矣。

    利通橋即跨其上。

    聞之父老言:堤北故有小河,久淤仰,水失其宅,遂漫流為虐。

    惟西道為汽車所出,平直逾于舊時。

     郵政初設信櫃于西街。

    朱氏線店代辦。

    光複後,遷大巷口,初設春生堂藥鋪,繼設斯美醬園。

    尋又遷西街,同春香店。

    稱王營郵寄代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