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一建置河渠
關燈
小
中
大
守,疏請拆用,報可。
于是壩工存者亦希。
見鹹豐《縣志》“附編”。
又二年,淮決高郵清水潭,山陽布衣丁顯初著論複淮故道,實同治五年也。
先是黃流北去,淮水出清口者微,南出者恃禮字河為通道,由白馬諸湖以入江。
自吳城六堡決後,道光二十九年。
洪湖高墊,不足以翕納諸水。
故盛漲必旁骛以害運,下遊之民恒惴惴焉。
清水潭之決,獨災之著名而已。
其次年,顯乃以複淮請于總督曾國藩,規畫工費銀百四十六萬餘兩。
國藩入告。
九年,将設導淮局,俄卒于官。
光緒五年,總督沈葆桢檄司道籌議,佥主先疏舊槽之說。
時總漕張之萬有疏浚之舉。
嗣是,大吏多踵為之,然未久辄移官,又苟且濡(須)[需],罕能奮敏,故績終不就。
淮益難治,間歲辄災,揚土憂栗。
三十二年,通州張謇乃言于總督端方,開局測量,為導淮(地)[計],未竟舉而清亡。
光複後,導淮之議複起,而绌于費,僅測量粗有成績。
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設工務處于清江浦,其所規畫,大要不越乎江海分疏。
然費绌如昔,欲竟全功,尚有待也。
黃流既徙,其支庶獨鹽河為今之通川。
先是明代漕舟北行,出新莊口折而東至大清口,乃溯黃河,逆挽而上。
嘉靖以後改由小清口。
抵宿遷,乃出黃而入于泇河,計行濁流中者二百裡,水勢奔悍,覆敗時有。
自靳輔受命治河,始于康熙二十六年開中河,自仲莊至于宿遷,仲莊今楊莊鎮。
而運幹成。
又以一河受泗、沂之漲,其量易盈,乃别疏下中河,自運口分中河水,出王營、小營之間,穿官道而東,經安東北壤,入五丈河而注之海。
自北鹽改道,西壩當毂,鹽舸上下,恒必由之。
故今不曰下中河,曰鹽河也。
河成以來,累有挑浚。
雍正九年大挑鹽河。
載乾隆《志》。
然源仄波恬,無漭瀁之觀,冬春水弱,又必壅壩以保運,雖災患不聞,被利固鮮焉。
自頃光、宣之交,雨水不時,鹽河為衆浍之壑,北岸積潦委它來瀉,往往涯崩蹊絕,行者卻步。
夫欲順其勢而蠲其害,則疏浚鮑營舊河不可緩也。
鮑家營舊河者,一名張家河,分黃之支津也。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南巡,命開引河以殺黃流。
四十五年,總河張鵬翮益疏通之,導源大壩,經娘子莊東灣,由戴範河入安東碩項湖,達五丈河而注之海。
乾隆八年,嘗一修浚,尋以堤潰妨農,河遂永閉。
乾隆《志》。
自道光放壩,娘子莊以南舊迹全淤。
其支流有通鮑河者,數十年來,宰官紳耆頗複興挑,一時頓可宣洩。
獨是土性松弱,常患填淤,雖有良吏,其澤不永焉。
通鮑河亦稱利農溝,其河形自小營東趨入四丘,有三支渠并行至朱家集迤南合流,入漣水注于鹽河。
光緒十一年,知縣許(佑)[佐]廷徇紳民孫步雲等之請,浚通鮑河二千餘丈。
二十七年,知縣洪槃重加修浚。
民國十八年,建設局倡挑利農溝,由村長吳鵬飛、左秉權、鄭禮陶、朱海波負責挑浚,計三支渠總長六千二百丈。
營河者,乾隆府、縣《志》俱載之,謂在治東北十裡胡賢口北,按:謂舊治。
其左右皆軍營田,故名。
康熙十年,河決七裡溝,三汊下流沙澱,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營河,南經半邊店出西營溯于淮,即此。
又市中有文渠溝,不知所自始。
光緒中,參将郎桂林嘗疏浚之。
其源自參署東南石橋起,受十字街心之水,其西來者,自西涵洞穿渠來會,緣西街之後,直北流,阻于圩,複折而東,出清真寺前,會糧食街及騾馬街北來之水,益東,分支繞馬王廟一匝,合流而南,又屢折而東,遂行太陽宮後,又東南過字紙庫前,出東涵洞,合鮑家大汪之水,東北出石涵洞,由引水小河,見下。
而注于鹽河。
民國十年,鎮人王炳升大治溝渠,市中積水暢注涵洞,至今賴之。
河防已廢,遺迹未堙。
乾隆《志》有引水小河,長二百二十一丈,建涵洞二座。
東撐堤,一名東格堤,長二百三十八丈,乾隆五年民築,内設木洞一座,洩民田積水。
鹹豐九年,鎮人楊廷模改建石洞,民國十年,鎮人王炳升修。
包灘埽工。
乾隆八年修。
鹹豐《志》有北越堤,長四百八十丈,乾隆三十七年築。
煙墩埽工,在今南門一帶,乾隆五十年修,光緒中,工藝局修建馬路拆用埽石。
俱在今境,載之為便。
其沮澤所浸,若西郭外之荷花汪,一名荷花塘,同治十年,知府章儀林丈除積水廢田二十五畝四分八厘。
東郭之外鮑家大汪,一名道士汪,修廣為荷花汪之亞。
則初由河營發土治堤,久乃成澤者也。
于是壩工存者亦希。
見鹹豐《縣志》“附編”。
又二年,淮決高郵清水潭,山陽布衣丁顯初著論複淮故道,實同治五年也。
先是黃流北去,淮水出清口者微,南出者恃禮字河為通道,由白馬諸湖以入江。
自吳城六堡決後,道光二十九年。
洪湖高墊,不足以翕納諸水。
故盛漲必旁骛以害運,下遊之民恒惴惴焉。
清水潭之決,獨災之著名而已。
其次年,顯乃以複淮請于總督曾國藩,規畫工費銀百四十六萬餘兩。
國藩入告。
九年,将設導淮局,俄卒于官。
光緒五年,總督沈葆桢檄司道籌議,佥主先疏舊槽之說。
時總漕張之萬有疏浚之舉。
嗣是,大吏多踵為之,然未久辄移官,又苟且濡(須)[需],罕能奮敏,故績終不就。
淮益難治,間歲辄災,揚土憂栗。
三十二年,通州張謇乃言于總督端方,開局測量,為導淮(地)[計],未竟舉而清亡。
光複後,導淮之議複起,而绌于費,僅測量粗有成績。
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設工務處于清江浦,其所規畫,大要不越乎江海分疏。
然費绌如昔,欲竟全功,尚有待也。
黃流既徙,其支庶獨鹽河為今之通川。
先是明代漕舟北行,出新莊口折而東至大清口,乃溯黃河,逆挽而上。
嘉靖以後改由小清口。
抵宿遷,乃出黃而入于泇河,計行濁流中者二百裡,水勢奔悍,覆敗時有。
自靳輔受命治河,始于康熙二十六年開中河,自仲莊至于宿遷,仲莊今楊莊鎮。
而運幹成。
又以一河受泗、沂之漲,其量易盈,乃别疏下中河,自運口分中河水,出王營、小營之間,穿官道而東,經安東北壤,入五丈河而注之海。
自北鹽改道,西壩當毂,鹽舸上下,恒必由之。
故今不曰下中河,曰鹽河也。
河成以來,累有挑浚。
雍正九年大挑鹽河。
載乾隆《志》。
然源仄波恬,無漭瀁之觀,冬春水弱,又必壅壩以保運,雖災患不聞,被利固鮮焉。
自頃光、宣之交,雨水不時,鹽河為衆浍之壑,北岸積潦委它來瀉,往往涯崩蹊絕,行者卻步。
夫欲順其勢而蠲其害,則疏浚鮑營舊河不可緩也。
鮑家營舊河者,一名張家河,分黃之支津也。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南巡,命開引河以殺黃流。
四十五年,總河張鵬翮益疏通之,導源大壩,經娘子莊東灣,由戴範河入安東碩項湖,達五丈河而注之海。
乾隆八年,嘗一修浚,尋以堤潰妨農,河遂永閉。
乾隆《志》。
自道光放壩,娘子莊以南舊迹全淤。
其支流有通鮑河者,數十年來,宰官紳耆頗複興挑,一時頓可宣洩。
獨是土性松弱,常患填淤,雖有良吏,其澤不永焉。
通鮑河亦稱利農溝,其河形自小營東趨入四丘,有三支渠并行至朱家集迤南合流,入漣水注于鹽河。
光緒十一年,知縣許(佑)[佐]廷徇紳民孫步雲等之請,浚通鮑河二千餘丈。
二十七年,知縣洪槃重加修浚。
民國十八年,建設局倡挑利農溝,由村長吳鵬飛、左秉權、鄭禮陶、朱海波負責挑浚,計三支渠總長六千二百丈。
營河者,乾隆府、縣《志》俱載之,謂在治東北十裡胡賢口北,按:謂舊治。
其左右皆軍營田,故名。
康熙十年,河決七裡溝,三汊下流沙澱,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營河,南經半邊店出西營溯于淮,即此。
又市中有文渠溝,不知所自始。
光緒中,參将郎桂林嘗疏浚之。
其源自參署東南石橋起,受十字街心之水,其西來者,自西涵洞穿渠來會,緣西街之後,直北流,阻于圩,複折而東,出清真寺前,會糧食街及騾馬街北來之水,益東,分支繞馬王廟一匝,合流而南,又屢折而東,遂行太陽宮後,又東南過字紙庫前,出東涵洞,合鮑家大汪之水,東北出石涵洞,由引水小河,見下。
而注于鹽河。
民國十年,鎮人王炳升大治溝渠,市中積水暢注涵洞,至今賴之。
河防已廢,遺迹未堙。
乾隆《志》有引水小河,長二百二十一丈,建涵洞二座。
東撐堤,一名東格堤,長二百三十八丈,乾隆五年民築,内設木洞一座,洩民田積水。
鹹豐九年,鎮人楊廷模改建石洞,民國十年,鎮人王炳升修。
包灘埽工。
乾隆八年修。
鹹豐《志》有北越堤,長四百八十丈,乾隆三十七年築。
煙墩埽工,在今南門一帶,乾隆五十年修,光緒中,工藝局修建馬路拆用埽石。
俱在今境,載之為便。
其沮澤所浸,若西郭外之荷花汪,一名荷花塘,同治十年,知府章儀林丈除積水廢田二十五畝四分八厘。
東郭之外鮑家大汪,一名道士汪,修廣為荷花汪之亞。
則初由河營發土治堤,久乃成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