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一建置河渠
關燈
小
中
大
。
是年,開減壩,自後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凡六開。
築煙墩埽工。
明年,煙墩水溢。
嘉慶元年,黃、淮并漲,上遊決豐上汛六堡,開減壩以洩清水。
十一年六月,複開減壩,水奪溜北穿鹽河,刷遙堤,沖四鋪民堰,入張家河,由六塘出灌口歸海。
壩底為水沖塌。
于是戴均元、鐵保、徐端以改道入告,且稱溜迅而槽直,新口遠勝舊口。
原奏:舊道自王營至海口計九百四十八裡,新河至灌口計三百七十裡,舊海口低于王營五丈八尺,新海口低王營七丈二尺,且新河掣溜已及九分。
帝悅,制《黃河改道記》傳示中外。
然新河淺仄,水勢彌漫縱橫于龍窩五圖間,河、沂兼病無所歸,又卒卒難為堤築。
明年,遂塞減壩浚海口,歸故道,而改道議寝。
束清之量亦微,乃壹意借黃矣。
十三年,運河溢,鐵保、吳璥請複建減壩,定改建于舊壩西八十五丈苗工之處,工未舉。
十六年五月,河水潰減壩,由東北舊河形入海。
總督百齡言:河病不在海口,仍以修浚正河為便。
八月,自邑境至于海口,要工并舉。
十一月,遂塞減壩諸漫口。
明年故道全複。
又明年,新減壩成。
凡石滾壩二座,金門各寬三十丈,壩底升高一丈,兩邊各築束水堤,西長百五十六丈,東百三十丈五尺。
又兩壩壩尾至束水堤各築土堰,共長二百六十五丈。
又于壩下四十丈,添築二壩,長百三十三丈五尺,以為重門保障。
今按:其地名西閘,遺址宛然。
二十四年,放減壩。
道光四年,黃水大漲,淮決十三堡,湖大耗竭,黃水高清丈有三尺。
六年冬,挑減壩迤下正黃河。
是歲,總督琦善與副總河潘錫恩議,以放壩浚河入告。
六月,錫恩築新格堤九千丈,自減壩以至六塘。
八月己巳,放減壩,正溜掣動,沖為大泓,遍地水深數尺。
于是鮑營河及浪石以東之便民河淤。
鮑營河見下。
便民河起舊縣經浪石老虎蕩,間至永興鎮,注于鮑營河。
明年正月,正河成,乃塞之。
合龍為三月初三日。
塞三日而黃河複漲,運道膠淺,不可方槽,急堵清口禦壩,行灌塘法,淮乃絕河南骛。
河、淮二渎,自此離矣。
七年五月,谕曰:琦善等定啟放王營減壩之議,朕不惜帑金悉照所議辦理。
乃始因湖水異漲,大啟閘壩,迨宣洩不暢,趕開減壩,以為迅啟禦壩暢洩湖漲之計,緻下遊田廬淹浸,居民蕩析,已屬辦理不善。
本年堵閉減壩而黃水仍未消落,運道仍舊不通,并将下遊挑工前功盡棄,該督扪心自問,尚有何顔對數百萬災黎耶?琦善著即開缺,降為二品頂帶,另候任用。
十二年八月,奸民決桃源堤,全黃入湖,是年,王家營渡河處打槳徑渡,不用風帆,從來未有。
語見彭蘊章《诒榖老人年譜》。
逾年乃塞。
二十九年,河大漲,犀刂吳城六堡大堤洩黃入湖。
明年,總督陸建瀛奏築滾水石壩于減壩之縷堤。
金門寬二十丈。
并于新壩迤上築柴土圈堰以備啟放。
今按:滾水壩一名前閘,以保鹽河北堤也。
然未久河徙,實未嘗用。
鹹豐初,河累決豐工。
五年,又有蘭儀縣銅瓦箱(今作廂)之決。
卒乃北穿山東張秋鎮之運河,走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自是河勢不複南行。
此皆大河奪淮之往事也。
今故道猶存,人盡以黃河名之,若無複知有淮者矣。
當其盛也,版築之役、封堠之戍,無日以息。
或秋水大至,堤上官役千百,燈火相望,徹夜鳴噪,其長波之所蕩,浮天而拟海,行子變色,詫為畏途,今何如哉?蓋嘗考之于史,驗之于勢,以為淤者決之原,決者徙之漸也。
自黃流倒灌,湖高于清,黃又高于湖,通塞易形,高下異位,雖有聖智,其能搏而躍之,激而行之哉?河之複行滑、郓,與淮之大去其國,勢也天也。
文宗鹹豐五年,河既北行,王家營渡口遂成平陸,自非異漲,罕用舟楫。
張正謙《渡河》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急流迅駛如奔雷。
我經耳熟默懸揣,險途未涉先徘徊。
陽侯徙宅忽飄瞥,憐我書生心膽怯。
渡河不用千金壺,策馬一呼代舟楫。
白沙貼地平如掌,路上行人日來往。
自慚忠信遜古人,卻幸波濤變平壤。
嗟乎!世間夷險無終窮,敢以利濟貪神功。
君不見鄰國山東已為壑,嗷嗷百萬鳴哀鴻。
居者含愁行者喜,平地焉知大波起。
海上桑田屢變遷,古者萬事皆如此。
”乃大汰河官,置淮揚鎮總兵,受漕運總督節制,設左營守備于王家營。
詳“職官”。
修防工事悉寝。
其堤工之在閑曠者,居民間犁為田。
埽工漸次朽敗,惟壩工存。
同治三年,清江浦興築城之役,将甃石為基,總漕吳棠以王營石壩無關修
是年,開減壩,自後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凡六開。
築煙墩埽工。
明年,煙墩水溢。
嘉慶元年,黃、淮并漲,上遊決豐上汛六堡,開減壩以洩清水。
十一年六月,複開減壩,水奪溜北穿鹽河,刷遙堤,沖四鋪民堰,入張家河,由六塘出灌口歸海。
壩底為水沖塌。
于是戴均元、鐵保、徐端以改道入告,且稱溜迅而槽直,新口遠勝舊口。
原奏:舊道自王營至海口計九百四十八裡,新河至灌口計三百七十裡,舊海口低于王營五丈八尺,新海口低王營七丈二尺,且新河掣溜已及九分。
帝悅,制《黃河改道記》傳示中外。
然新河淺仄,水勢彌漫縱橫于龍窩五圖間,河、沂兼病無所歸,又卒卒難為堤築。
明年,遂塞減壩浚海口,歸故道,而改道議寝。
束清之量亦微,乃壹意借黃矣。
十三年,運河溢,鐵保、吳璥請複建減壩,定改建于舊壩西八十五丈苗工之處,工未舉。
十六年五月,河水潰減壩,由東北舊河形入海。
總督百齡言:河病不在海口,仍以修浚正河為便。
八月,自邑境至于海口,要工并舉。
十一月,遂塞減壩諸漫口。
明年故道全複。
又明年,新減壩成。
凡石滾壩二座,金門各寬三十丈,壩底升高一丈,兩邊各築束水堤,西長百五十六丈,東百三十丈五尺。
又兩壩壩尾至束水堤各築土堰,共長二百六十五丈。
又于壩下四十丈,添築二壩,長百三十三丈五尺,以為重門保障。
今按:其地名西閘,遺址宛然。
二十四年,放減壩。
道光四年,黃水大漲,淮決十三堡,湖大耗竭,黃水高清丈有三尺。
六年冬,挑減壩迤下正黃河。
是歲,總督琦善與副總河潘錫恩議,以放壩浚河入告。
六月,錫恩築新格堤九千丈,自減壩以至六塘。
八月己巳,放減壩,正溜掣動,沖為大泓,遍地水深數尺。
于是鮑營河及浪石以東之便民河淤。
鮑營河見下。
便民河起舊縣經浪石老虎蕩,間至永興鎮,注于鮑營河。
明年正月,正河成,乃塞之。
合龍為三月初三日。
塞三日而黃河複漲,運道膠淺,不可方槽,急堵清口禦壩,行灌塘法,淮乃絕河南骛。
河、淮二渎,自此離矣。
七年五月,谕曰:琦善等定啟放王營減壩之議,朕不惜帑金悉照所議辦理。
乃始因湖水異漲,大啟閘壩,迨宣洩不暢,趕開減壩,以為迅啟禦壩暢洩湖漲之計,緻下遊田廬淹浸,居民蕩析,已屬辦理不善。
本年堵閉減壩而黃水仍未消落,運道仍舊不通,并将下遊挑工前功盡棄,該督扪心自問,尚有何顔對數百萬災黎耶?琦善著即開缺,降為二品頂帶,另候任用。
十二年八月,奸民決桃源堤,全黃入湖,是年,王家營渡河處打槳徑渡,不用風帆,從來未有。
語見彭蘊章《诒榖老人年譜》。
逾年乃塞。
二十九年,河大漲,犀刂吳城六堡大堤洩黃入湖。
明年,總督陸建瀛奏築滾水石壩于減壩之縷堤。
金門寬二十丈。
并于新壩迤上築柴土圈堰以備啟放。
今按:滾水壩一名前閘,以保鹽河北堤也。
然未久河徙,實未嘗用。
鹹豐初,河累決豐工。
五年,又有蘭儀縣銅瓦箱(今作廂)之決。
卒乃北穿山東張秋鎮之運河,走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自是河勢不複南行。
此皆大河奪淮之往事也。
今故道猶存,人盡以黃河名之,若無複知有淮者矣。
當其盛也,版築之役、封堠之戍,無日以息。
或秋水大至,堤上官役千百,燈火相望,徹夜鳴噪,其長波之所蕩,浮天而拟海,行子變色,詫為畏途,今何如哉?蓋嘗考之于史,驗之于勢,以為淤者決之原,決者徙之漸也。
自黃流倒灌,湖高于清,黃又高于湖,通塞易形,高下異位,雖有聖智,其能搏而躍之,激而行之哉?河之複行滑、郓,與淮之大去其國,勢也天也。
文宗鹹豐五年,河既北行,王家營渡口遂成平陸,自非異漲,罕用舟楫。
張正謙《渡河》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急流迅駛如奔雷。
我經耳熟默懸揣,險途未涉先徘徊。
陽侯徙宅忽飄瞥,憐我書生心膽怯。
渡河不用千金壺,策馬一呼代舟楫。
白沙貼地平如掌,路上行人日來往。
自慚忠信遜古人,卻幸波濤變平壤。
嗟乎!世間夷險無終窮,敢以利濟貪神功。
君不見鄰國山東已為壑,嗷嗷百萬鳴哀鴻。
居者含愁行者喜,平地焉知大波起。
海上桑田屢變遷,古者萬事皆如此。
”乃大汰河官,置淮揚鎮總兵,受漕運總督節制,設左營守備于王家營。
詳“職官”。
修防工事悉寝。
其堤工之在閑曠者,居民間犁為田。
埽工漸次朽敗,惟壩工存。
同治三年,清江浦興築城之役,将甃石為基,總漕吳棠以王營石壩無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