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五關口

關燈
所收錢糧并随正加一火耗每半月一次解赴關庫彙報。

    糧船過竣,概行撤回。

     宿遷上關 坐落宿遷縣南門外,居東、西兩關之中。

    距淮安大關二百四十裡,住瓦房十八間。

    凡黃、運兩河貨船過宿經東、西關,丁役扡查見數,核明應納鈔稅錢糧,給發印簽,持赴本關照數交納,親填号簿,換給印票,仍赴東、西關驗明放行。

    所收錢糧,除招徕綢布不征火耗外,餘俱随正加一火耗,并經委員逐日彈兌,封固貯櫃。

    每半月一次解交淮安關庫存貯彙解。

    至重運糧船盛行之日,每有上水北去貨物于過淮後潛上糧船,帶過該關,偷漏宿稅,是以向例耑差該關書役在淮就近并征該關應納錢糧,給票赴宿驗放,以杜透漏之弊。

    俟糧艘過竣,仍赴該關報納。

     東關 坐落宿遷縣東運河堤岸之上。

    距上關二裡,住官房二十三間。

    該口河身寬闊,向未設有浮橋。

    乾隆九年始,經奏明設立牽纜,上系巡船,挨次稽查,以杜偷漏。

    凡系運河經過貨船,該關丁役扡量見數,核明應征船鈔契稅錢糧,填給印簽,執赴上關交納,登簿給票,仍赴該關驗放。

    其稅銀不足一兩者,即在該關征收,每日彙繳上關,填入商填尾後,以免零星小販往來之煩。

    (至)[自]該關迤上二十裡有六塘河一處,上通駱馬湖,下達海口,每遇夏秋水漲之時,與黃、運兩河相通,有運河北來雜糧、煤炭等船從此轉出黃河者,亦有自黃河裝運貨物轉入運河北去者。

    此等船隻皆不過東關,是以向例屆期出示曉谕,分差書役前往駐口巡查,凡有貨船經過,即就近扡查,填發印簽,持赴上關投納錢糧,憑票至口驗放。

    如應征貨稅按則科算,正銀不足五分者概免征收。

    又,該關迤下二十裡有孫家塘一處,每逢秋成,例派巡役分往稽查,凡有本處所産雜糧、豆麥裝往南下貨賣者,即在該處扡量,給發印簽,執赴上關交納,登簿給票,仍至該關驗放。

     西關 坐落宿遷縣西黃河堤岸之上。

    距上關二裡,住民房二十五間。

    凡系黃河經過貨船,俱在該關扡量見數,報納船鈔契稅,并與東關同例。

    (至)[自]該關迤下二十裡有陳家道口一處,每逢秋熟,分差巡役稽查,凡本地所産麥豆、雜糧等貨,在該處裝運南下者,即在該處扡量,給發印簽,執赴上關交納,登簿給票,仍至該關驗放。

     徐關 坐落銅山縣東門外。

    距淮安大關四百八十裡,離宿關二百四十裡,住官房八間。

    按照向例征收陸稅錢糧,凡系車馱零星貨物例無火耗,其科算不足正銀二分者并免征稅,所收錢糧,按月解交淮安關庫存貯,俟季滿統入宿關商填尾後報部彙解。

     以上俱請有部頒商填循環簿及工科季簿,按照登填。

    年滿,附搭淮關稅課,解部考核。

     按:該關例征鈔、稅、石、契四項錢糧。

    内石價一項,于乾隆元年經前監督唐英題請豁免在案。

    其豐、沛、蕭、砀四縣陸稅一款,亦于乾隆元年歸并地方官征收,解交藩庫。

    乾隆五年經前監督伊拉齊奏明在關額内扣除,現在實存正額銀兩,定例按二、四兩季起解。

    再,該關向例除商販成包成捆貨物應用扡稱外,所有散裝貨物,俱系通船一載核算。

    自乾隆九年五月,前監督倭赫奏明,不拘頭梢艙舿,一例扡查見數,成包成捆仍行秤稱,通船一載之例,永行禁革。

    其契、鈔二項,照舊征收。

     海關 坐落阜甯縣城外。

    地名“工部廳”,住官瓦房十間、民瓦房三間。

    設有駕纜巡船七隻,早啟夜閉,以防偷越,離淮安大關陸路一百六十裡、水程二百四十裡。

    原隸江海關屬之廟灣口,即在淮關廟灣口關房之前,每年正額銀三千八百四十兩,自雍正七年戶部奏準就近歸并淮關兼收,故改名“海關”以别之。

    凡經過該關一應貨船,俱按江海關定則征稅,照貨起鈔。

    至一切航海貨載經由該關,并照例扡量見數,七折報納,亦依貨起鈔。

    如系車載驢馱肩擔背負零星貨物,稅銀不及三分者概免輸納。

    其本地所卸米稻并本城内外所買豆麥、雜糧亦不征稅。

    再,離該關三裡有串場河一道,亦名“新河”,通潮通蕩,直達高、寶、蘇、杭,貨船每多繞越。

    向系該關并淮關廟灣口二處分役稽查,住民草房十二間,如有往來貨載,查明押赴海關報納稅鈔錢糧,給發印票,淮關廟灣口征收梁頭錢糧,實貼桅封印單放行。

    又,乾隆二十七年,新開海河分口一處,地名“小關子”,亦坐落阜甯縣屬之東南,離該關正口六十裡,住官草房十二間,系于二十八年奏準在該處設口,分撥海關正口書役前往,同淮關廟灣口書役駐宿一處稽查,海關征收鈔稅,淮關征收梁頭,各有專司。

    所收錢糧,各歸正口循環簿内,報解淮關,兌收貯庫。

     朦胧口 坐落阜甯縣地方。

    在射陽湖南岸,距淮關陸路一百三十裡、水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