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四鄉鎮

關燈
為界。

    陸路入京,此為孔道。

    康熙二十七年,水大沖鎮,知縣管钜捐資買地,東遷裡餘,居民複聚,财貨倍興。

     浪石鎮距大關三十餘裡。

    舊浪石渡有水道通海,為境内尾闾,後以水流淤墊,漸成沃壤。

    其地北近漁溝,南通王營,為仕宦、商民、車馬必由之所。

     漁溝鎮去浪石鎮十二裡。

    上達桃源衆興集,此為要站。

     老子山鎮去關一百裡,與盱、泗接壤。

    負山面湖,有稻塍綱罟之利,魚鹽商販昔皆叢集于此。

    後以湖水郁不東注,淹及山下阪田,稻塍并漁利皆失其舊矣。

     惠濟閘馬頭鎮東南七裡。

    舊名通濟閘,明嘉靖年建,引淮水達漕運。

    後以河水南侵,閘底淤墊。

    康熙二十二年,新鑿漕河于迤南三裡,更建閘座為新運口,名曰“惠濟”。

     通濟閘正閘一座,越閘一座,在運口新挑河惠濟閘下,乾隆二年題建。

     永濟閘甘羅城南,泰山墩北,與惠濟閘相望,亦通漕運,康熙三十四年建。

     康濟閘舊清河縣治東,陶莊右。

     廣濟閘舊清河縣治西,仲莊左。

     雙金門閘康濟閘北,隸鹽河。

     以上三閘詳見《川原》“中河”之下。

     鹽河閘在仲莊稅房後。

     清江浦閘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

    舊屬山陽,今隸清河,淮關設有分口。

     減水大壩在蔣家場、王家營之間。

    因河水沖刷,北岸土弱易崩。

    康熙二十七年,總河靳公建立減水大壩,北達中河,共長一百丈,上造浮橋,下通水道,名“雞心孔”,百有三座。

     天妃壩黃河東岸。

    自惠濟祠起,南接甘羅城,舊為黃、淮彙流要害之處,磚石堤工,共長四百八十二丈。

     束水三壩黃河南,新運口内。

    因運口南接淮水,直瀉易溢,乃于上流折流分流,地面建三壩,收束水勢,以利漕艘。

     舊減水石壩新減水石壩俱在王家營。

     草壩乾隆九年,拆去雙金閘,改為草壩。

    在新開河頭對岸。

     新築攔黃壩黃水奪淮灌入裡河運口,不但有妨漕艘,并惠濟祠前險工當沖,關系淮城非淺。

    乾隆四十一年,督臣高晉、河臣薩載欽承聖谕,于陶莊開挑引河一道,舊河口則築壩攔截黃水,工程鞏固,運口亦無倒灌之虞,漕艘、居民永沾利賴矣。

     王家營渡凡南來起旱北去者,必至此渡黃,雇車上站,實為淮屬要津。

     清江官渡山陽舊設官渡十餘處,船隻、人工皆有經費,今俱廢矣。

    惟外河風濤不測,渡船狹小,時有覆溺之患。

    康熙四十二年,淮揚道王謙率船政同知滿都、外河同知南夢班捐造大馬船四隻,畀長年領之,甚為往來之便。

    乾隆四年,知縣沈光會增造救生紅船一隻,并募水手六名。

    今隸清河縣管轄。

     安東縣境 長樂鎮縣治北一百裡,與海州交界。

    舊建石閘,為護鹽關,後因分黃導淮,奉文拆毀,洩黃水入海,即舊《志》所載北頭關口處所,今廢。

     潮河鎮縣治東北一百二十裡,通裡河入海。

     五港鎮縣治東北六十裡,在遏蠻河邊。

     漣水壩縣治東南二百五十八步。

     黃家渡治南一百二十五步。

    過河通府治。

    舊為僻境,明末總兵柏永馥鎮安東,由此往來,遂成大道。

    康熙中,邑人朱以德造馬船二隻,行人便之。

     中河渡縣治北十餘裡。

    隸安邑者為下中河,一名鹽河。

    乾隆初年,邑人徐如棠造巨艦為義渡,每歲修葺為常。

     平旺河渡縣治東北八十裡。

    并跨有大橋。

     顔家河渡縣治西三十裡。

    河闊溜急,南北要津。

    土民小舟私渡,往往勒掯行人,公私不便。

    萬曆年間,知縣黃成章捐置官船一隻、水手二名;軍門陳薦添造馬船一隻、水手二名,以便往來。

     桃源縣境 白洋河鎮縣治西六十裡。

    與宿遷接壤,為商民叢集之地。

    兩邑市民争界,構訟頻年。

    天啟五年,知府宋祖舜斷從市橋中分,橋東為桃源,橋西為宿遷,檄縣刊榜,懸示通衢,至今無異。

     衆興集在運河北岸。

    為入京孔道,商民辏集,稱桃源巨鎮。

     崔鎮治西北三十裡,亦在運河邊。

    為舟車孔道。

     歸仁集在桃、宿二邑之交劉武溝地方,與淮關後湖口相近。

     三義壩三岔鎮兩處皆關屬稽征之所。

     北門外黃河渡康熙初年,同知姚廷棟、知縣眭文煥各捐造馬船一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