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關統志圖考

關燈
《關志》之有圖,其來舊矣。蓋以關山川谷,形勢有分合之殊,界限有彼此之别。筆諸紀載者,既已務詳其實,而求諸迹象者,苟不備指其處,則持籌稅務者,何從而得其脈絡分明、瞭如指掌乎?淮關,自歸并宿、海以來,繡壤錯出,幾及千裡,辨識尤非易易,用是合三關而總為一圖,複分三關而各為一圖,不厭詳審,著明總期,便于參閱考訂耳。至大關雄踞通津,制度适得其宜,公署既遭淹沒,規模為之頓易。而署後觀音庵,向屬淮關香火。被水之後,現複鼎新,故亦各附一圖,以示來祀焉。

    《後湖圖》識此标題為點校者所加。

    謹按:志書所載淮安關署有怡園焉,厥後荒廢。今之愛蓮亭、觀音堂即其故址也。署後尚餘荒陂一區、松柏數本,時有牧兒鄰妪浣衣滌米,幾成村墟。迨前關部效公述堂于光緒十有五年來司榷事,慨捐廉俸,始培圩土,浚陂水,種竹養蓮,栽桃補柳,北圩之上更築放鶴、含虛二亭。陂之南苫蓋退省草堂三間,統名之曰後湖焉。紳于廿有一年春到官,則見花光共竹色争妍,柳線與荷錢成趣。暇則排遣于其間,時極公退幽居之勝概也。茲就搜輯題名,補印志書,爰命老吏王垲繪成一圖,補刊于舊圖之後,以志效公之經營,俾垂久遠雲。

    光緒乙未秋七月清淮榷使文紳記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