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分上大學,又怎樣?

關燈
繼去年18分就可以上大學之後,今年7.69分就可以上大學。

     記者打電話問我看法,我說,真的好低分喔。

    不過低分就低分,我覺得想念就去念吧。

     現在高中都快變成全民的義務教育了,大學教育也默默跟進,好與不好,我說不上來,并非冷眼旁觀,隻是覺得社會整體會自行發展出新的“人力資源競争力辨識機制”,才沒有白癡到“隻要是大學畢業人生就有搞頭”。

     但如果你要說現在大學生的競争力不如以往的大學生,我同意啊,因為以前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在我的年代大概隻有五成,可以上大學的人都是幹掉另外百分之五十的人才擠進門坎的。

    但,話又說回來,二十年前的高中畢業生,他們的競争力也比現在的高中生強啊!結果我們的社會有變得比那個年代更虛弱嗎?不過就是普遍學曆越來越高的自然現象。

     然而我很度爛那些假考部隊,不過又是虛僞矯飾的菁英主義藉社會正義大鳴其鼓——喂,跟那些被你們列為低一等級的人同處相等的學曆階級,才是真正讓你們不舒服的地方吧?是吧!是吧! (借一下強獸人的網志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8/07/24/fakeexam) (強獸人的日常生活顯然很無聊,網志又更新了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8/08/08/p365#more365) 扣掉假考部隊的假正義,我想可以讨論的一點是,當社會放了很多資源在廣設大學教育上,是不是對的方向?如果這樣的資源分配對社會整體沒有幫助、甚至有負面效應,政府該不該立法幹預錄取的最低門坎? 然而這麼嚴肅的層次(嚴肅到有點無聊了),我通常是不加以讨論的,因為我是人生至上主義的論者(……什麼時候有這個主義了?)。

     我從這個地方開始思考:如果每個人想上大學就可以上大學,而這個機制對服從它的這些大學生來說,是不是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 如果大部分的人開始發覺,光隻是上大學并不會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實際上也學不到他們想學的東西、就算畢業也得不到好工作的話——他們退出這個“非常普及的大學教育機制”,日積月累下,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遊戲規則? 也就是說,我覺得那些被媒體點名拿出來讨論的低分錄取的學校,他們的存廢,應該由就讀他們學校的學生來決定,應該由幾年下來的畢業生表現而決定。

    算是一種自然淘汰賽制。

     至于有人考了八分就想念大學,那是他的人生,沒妨礙到任何人。

     媒體把他想念的科系搞臭了,最好是舉證那個系所的師資有問題(學曆造假、沒發表論文、師生關系很淫亂、系主任收賄這樣的事),至于那個系所就是想低分收學生,他們面對的問題就由他們承受就是了。

     另一方面,我們來想想,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社會在讨論這個問題時,都把大學當作是“人力資源産生器”,把從大學畢業的人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