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更下住腳。
”遂卓拄杖下座。
丁卯春,退隐仙宗。
甲戍六月初示微疾。
二十一日午刻沐浴,二十二日書偈抛筆而逝。
壽七十二,臘五十七。
塔于仙宗東岡。
語錄十卷行世 第十代明謙惟吉禅師 派行道謙,号易庵,本邑迳江林氏。
年十三禮良冶導師披剃。
一日,冶曰:“昔僧問古德:‘如何是清淨法身?’德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汝且道那一句那一字是明法身邊事?”師日:“總沒交涉。
”冶曰:“畢竟作麼生?”師曰:“隻在舌頭邊。
”冶颔之。
甲辰夏,受囑隐于獅子岩。
癸醜充黃檗第一座。
明年出使日本,奔奠祖喪。
至溫陵,候舟五閱月不果,旋居福省台江之白龍庵。
康熙二十七年,受請繼席黃檗。
上堂以拂子向空中點,曰:“者一字流通古今,該括天地三世諸佛東說西說,未曾多着一畫,曆代祖師橫說豎說,未曾少着一畫。
既不多不少,畢竟完完全全。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圓陀陀,淨裸裸,抛向空前打鼓。
普請看還有人識得者麼?若也識得,眦廬印由汝東搭西搭;如或未知,要見西天碧眼胡,何隻迢迢十萬程。
”己已秋退席,回居白龍庵。
師生崇祯甲戌正月二十七日辰時,寂康熙丙戌年九月初一日。
壽七十三,夏六十。
奉遺蛻藏于黃檗尊宿塔。
第十一代明洽渾吉禅師 派行普洽。
莆人,心貫律師胞弟也。
十歲随兄往鹭峰從心密師薙落。
二十一同登黃檗,參慧門和尚。
門問:“汝在家作何工夫?”師曰:“看萬法歸一話。
”門曰:“汝即今歸一也未?”師曰:“金烏東上,玉兔西沉。
”門曰:“這後生且禅堂裡安頓。
”明年受具戒,入居侍寮。
一日,門問:“趙州道狗子無佛性,汝作麼生會?”師曰:“知音不用頻頻舉,達者須知暗裡驚。
”門曰:“趙州又道有,汝作麼生會?”師曰:“踏着秤錘硬似鐵。
”門曰:“汝他日為人,若有人問汝:“不作有會,不作無會”汝如何答他?”師曰:“老老大大,舌頭拖地也不知。
”親依八載。
癸卯,門退席,始承付囑回莆蔔居儀庵。
康熙庚午春,郡守王公原直請繼席黃檗。
上堂:“黃檗門下,真不藏假,雖然生成孤硬,從無之乎也者。
任他瑞鳳祥麟,難免亂罵亂打。
倘非嫡骨兒孫,徒雲一期過夏。
”以拂子畫一圓相,曰:“隻個圓陀陀,赤灑灑,闖頭多,入頭寡。
分對參玄上士,到此慎勿苟且。
”壬申退席。
戊子應莆鳳山請開法。
晚年,缙紳姚黃甲延居七星龍光寺。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七日說偈坐化,壽八十餘。
塔于仰天岩側。
語錄二十卷行世。
第十二代明迳壁立禅師 派行如迳,本邑迳江林氏。
父士秉,母鄭,祖肇修。
乳名信,生崇祯壬午年五月念七日寅時。
年十六,從逸然禅德披剃,二十二往漳南山怡石和尚處受具。
康熙丁未冬,蓮峰大師開法仙遊龍華,命司記室。
解制,抵南安雪峰,參如幻瘦松老人,機緣不契。
遂出嶺遍谒資福、靈機、觀靈、隐晦、山顯、檀度、南庵依諸大老。
後回閩見虛白和尚于黃檗。
尚問:“千裡歸來,如何通信?”師豎起拳,曰:“隻有這個。
”尚曰:“還别有麼?”師曰:“猶嫌少在。
”尚笑而颔之。
癸醜夏,尚将示寂,取衣佛授之。
乃入仙溪東山靜住庵。
居萬峰之巅,惟事耕種以資饘粥。
又居太平古院。
癸酉秋,繼席檗山,據堂雲:,“這裡是運祖法席,當日臨濟大師吃痛棒之處。
山僧今日忝紹家法,合有六十痛棒要人吃。
在直下若解承當,堪稱出群,須是英靈漢敵勝還他獅子兒。
”以拄杖卓一卓便起。
扶桑國太和山千呆和尚請上堂:“達磨西來,吾祖東邁。
後先渡海振宗風,芬芳挺出孫枝秀,根本猶忻與我同。
”呈起書示衆,雲:“諸人還見麼?此乃我千翁法兄和尚遙向水天萬裡之外扶桑國内太和山中,高持祖印,獨振玄猷,傳持黃檗宗旨,挽回濟水頹波,道重國主榮賜紫衣。
茲承信物遠至祖山,實愧無似。
猶分寵光,隻知欣慶,未能舉揚。
”甲申夏,退隐惠安縣雲門寺,重建院宇。
相國李文貞公為書額。
戊子春甯化縣東山寺結制。
閱二期,歸玉融黃檗。
戊戌冬再住本山,道風益播。
雍正甲辰四月十二日說偈訣衆而化。
塔本寺頭亭。
壽八十三,臘六十七。
語錄《千仞山集》十卷行世。
第十三代實任仲祺禅師 派行道任。
莆田任氏。
法嗣清斯和尚、廣嚴庵主宏用,領信女葉太奶請上堂。
雲:“信女傾心結預修,不辭寒暑入山遊,也知為瑞為祥處,惹得天花落未休。
諸人會麼?諸佛放光明,共說實相義希有。
諸比丘是中難比議。
”蓦拈拄杖,雲:“還見山僧拄杖子麼?朝往西天,暮歸東土,向諸人道,有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有世界,以香飯為佛事;有世界,以出入息為佛事。
”複呈雲:“且道者箇世界将什麼為佛事?”複卓雲:“等閑識得東君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送諸祖牌位入祖堂,捧起牌,雲:“撐天拄地播宗風,千古何人識祖翁?不是兒孫翻一轉,争教大地現慈容。
故我諸祖老和尚;出則千雷殷地,歸則十日沉空,不但描畫不得,而且尋覓無蹤。
茲維九月,今屬三秋。
依舊諸祖老和尚在任上座手裡,既在不肖手裡,更冀老和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為甚如此?列坐堂中修供養,千燈續焰永昌隆。
”遂安領衆大展三拜。
寂八月念八日,塔造莆之雙峰寺右邊。
第十四代明标良準禅師 派行宗标,觀幻道人其别号也。
泉州銀同人。
父乾用林公,母黃氏。
九月十九日誕。
年十七,開元紫雲寺淡源耆德為之薙染。
越年,禀承天寺時現和尚戒。
甲寅春檗山渴本師廣超老和尚。
吃茶次,本師問:“年多少?”答雲:“二十有二。
”本師雲:“貌何老也?”答雲:“煩心。
”本師雲:“心在什麼處?”當時被征無言可答。
本師拈龍眼,雲:“請。
”又不能酬對。
遂求挂搭。
雖在禅堂參請,而終日迷悶,不知心在甚麼處。
因入侍寮,朝夕咨叩。
乙卯春解制,蒙囑累歸挂鍋清源。
戊午奔本師喪,時住紫雲清居。
辛酉造本師塔于萬福之佛座峰麓右垅。
康熙四十七戊子年,主席黃檗,立兩序。
上堂:“叢林之興,在乎得人,不在衆之多寡。
所以烹金琢玉,須資作者鉗錘;衛道扶宗,必仗赤心兄弟。
交為肘臂,共作主賓,便可以發大機,顯大用,布慈雲,降甘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
不惟扶豎禅林,抑且流通正眼。
豈不大丈夫慶快平生乎哉?敢問大衆,如何是慶快事?運斧逢佳匠,知音遇子期。
”未幾即旋舊隐。
康熙六十年,開元準提閣諷《華嚴祝聖》,四方雲集求戒,亦方便勉應。
雍正二年甲辰,福清邑侯張廷琰、總戎蔡晏複敦請再住黃檗。
九月十一日進院,結制開爐。
上堂:“雪花六出,山寮各下暖簾;楓葉高飛,将見堅冰踵至。
滴水滴凍,天寒人寒,一問冷冰水,未免凍殺。
黃檗用無煤炭,大開火爐,堂内暖氣既已相接,門外冷語自然不聞。
七尺單前,跏趺雙足;三條椽下,衲被蒙頭。
如來禅,祖師禅,拈放一邊;西來意,冬來意,終無巴鼻。
萬緣都放下,一事不關懷。
雖然自自在在,隻是不許瞌睡。
若瞌睡時一棒打折汝腰,莫言不道。
”丙午四年退席,升座雲:“去住吾人本自由,何曾戀戀到三周?平生脊骨硬如鐵,處世襟懷冷似秋。
空谷偶然雲出岫。
疏林安得鶴常留?舊居樓閣重重現,彈指宏開任意遊。
大衆即今暫别,聊申一言:須念祖翁艱創業,莫教田地等荒坵。
”辛亥八旬,複就開元宏戒。
甲寅十月十二日,自撰塔銘示寂。
坐七十二夏,壽八十三。
塔全身于黃檗桑池園三塔右側。
語錄八卷,随大藏流通。
第十五代實王靡瑕禅師 派行淨玉,号也山,泉州惠安縣莊氏。
父麟公,母何。
生順治辛卯。
年十一,禮仙遊普慧寺隐凡諄翁薙染,乘天池和尚戒。
遍參為霖、沛天笠珍、超果韬穎、金粟石庵、香林石璞、福嚴巢庵,後于本師請斯老人處打失鼻孔。
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初五日嗣席黃檗。
起七示衆:“牢關把定,凡聖不通。
生接牛頭,縛住驢腳,活埋百丈野狐,裂破哪咤亞目。
威音王已前,婁至佛己後直下坐斷不起。
一見正令行時髑髅粉碎。
忽有個六根不具七識不全底,更入紅爐,煅成個甚麼?”良久雲。
“七日後看。
”壽八十,寂十一月初十日。
語錄二卷,《吳越草》一卷行世。
第十六代實存碧遠禅師 派行普存,号恒山。
莆田蘇氏季子。
父明友,母陳。
誕康熙壬戍年八月初十日午時。
年十二,禮莆永泉寺慧陀禅德落發,嗣渾古和尚心印。
雍正丁未閏三月主席黃檗。
炯微公等應聘扶桑,請升座雲:“銀蟾東吐正秋涼,一葉扁舟泛海洋。
非是看山兼玩水,為承祖席應扶桑。
”揮拂子,雲:“此乃炯公法侄暨列位西堂法相圓明,因緣會遇,受聘單于,設齋告衆。
昔長住而不行,今長行而不住,始透關捩子,已出荊棘林。
得佛祖大機,全歸掌握,開人天眼目,如意指揮。
名馳海外,國王紹請殷勤,品貴中華龍象。
侍随左右,祖庭制此寥寥,幸托諸君丕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安邦樂業,鼓腹謠歌。
德分明主,化道契物情機。
且道臨岐相送一偈,怎麼生道!”豎拂子,雲:“兩地同明月,乾坤祇一坵;從茲揮手去,顧祖在回頭。
”乾隆癸酉年三月念七日巳時入滅。
塔永泉西邊,坐子向午。
第十七代缺 第十八代實聖溶微禅師 派行際聖,号哲庵,泉州同安縣林氏。
卯歲從仙遊龍華寺拙岩公祝發,秉仲祺和尚戒,嗣太祖清斯老人法。
雍正辛亥主席黃檗,開戒上堂:“沙彌行滿,潔淨心身。
星月朗比邱戒進,端持律行雪霜清。
是以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與從上諸佛、諸祖、諸大菩薩同一鼻孔出氣,同修同讓,同入同得。
到此則人天路絕,物我無殊,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佛是已覺之衆生,衆生乃未覺之佛,故雲一切有心者皆應受佛戒。
即今諸人不遠千裡,發殊勝心,登黃檗堂,求上品戒。
且上品戒作麼生受?”以拂子擊香案,雲:“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生康熙丙辰年七月念七日,寂乾隆癸亥年八月初四日,壽六十八。
塔全身于黃檗大壩底。
第十九代實心傳印禅師 派行如心,号鏡庵,莆田林氏。
禮福清白象庵雪嵩公為師,嗣壁立和尚法,主席黃檗。
過靈石偈雲:“蒼霞亭入古叢林,俱胝當年佳此岑。
一指傳來風愈遠,九峰疊出畫常陰。
芒鞋竹杖探名迹,蘿迳松門款素心。
最喜清溪春信好,桃花流水得相尋。
”退隐象庵。
塔在庵後左右邊山麓。
寂七月念六日。
第二十代實昂晦谷禅師 派行真昂。
本邑鄭氏。
依壁立和尚薙染,并承衣拂主席檗山。
寂臘月念二日。
塔全身紀遊亭裡大路上。
第二十一代際勤昙殷禅師 派行衍勤。
福清王氏。
幼從莆田西來寺純證禅德脫白,嗣仲棋和尚法,主席黃檗。
小桃源偈曰:“靈源一悟在桃花,學種桃花興不賒;若有漁郎來洞口,此間便是武陵家。
”寂二月念四日。
第二十二代實晃清亮禅師 派行界晃,号萬峰,莆田人,姓顔。
禮邑之石泉寺若骥公脫白,秉為霖和尚戒,傳壁立老人心印。
乾隆辛酉,黃檗開戒:“我有大妄語,對衆頻頻舉。
佛法陷平人,不許去與取。
”豎佛子,雲:“者個是拂耶?是法耶?汝諸人作麼生去?者個非佛耶?非法耶?汝諸人作麼生?汝若去不得,又取不得。
汝現前若長若幼,豈不全身在裡許,還有跳得出者麼?若也跳得出,過在山僧,諸人無分;若也跳不出,過在諸人,山僧無分。
且道總不恁麼底人又作麼生?少間於戒壇之上與諸人道破。
”下座後退居舊隐。
壽八十餘。
誕十月初三日,寂六月念四日。
塔在石泉右邊,坐丁向癸兼未醜 第二十三代際愚朗純禅師 派行了愚,号厚山。
仙遊人,姓蔡。
卯歲從邑之龍華寺濬微和尚芟染,并承衣拂。
乾隆癸亥八年八月初三日嗣席黃檗。
冬至升座:“開爐第三日,正是冬至節。
一陽複來生,群陰盡消滅。
梅蕊放南枝,簾栊綻玉屑。
時時示當人,人胡不自瞥!須痛切,真秘訣,殷勤提出為君說。
未肯說,笑欲絕,塵說、刹說、熾然說,直說,豎說、縱橫說,任教說有百千言,總似眼中重着楔。
”喝一喝,下座。
生康熙癸酉年十月初七日,寂乾隆癸未年十二月念五日卯時。
世壽七十有一。
塔在黃檗寺前吉祥峰後嶺。
第二十四代際傳心然禅師 号積翠,莆田白塘李氏。
四歲禮志崐公落發,傳仲棋老人心印。
乾隆戊辰年三月十二日嗣席黃檗。
中秋上堂:“拈來一片月輪秋,照徹閻浮百萬州。
滿眼清光何所似?娟娟如水遍天流。
”複舉寒山子雲:“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山僧今夜放出一輪秋月,獨耀乾坤,光吞萬象。
皎潔無塵,豈中秋之月可比?虛明絕待,非照世之珠可倫。
但要諸人高着眼睛,向此一輪秋月中跨跳得出。
如或未然,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結制上堂雲:“從來黃檗出良工,大冶宏開紹古風。
猛火一團禁不住,直教烈焰亘天紅。
山僧今日開爐,有點鐵成金之妙手。
豈特銀孩兒一錘打就,金彈子一火鑄成?任是焦頭爛額底漢,到這裡便能令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則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葛藤,無不洞然了徹。
且道怎麼生是洞然了徹一句?”遂喝一喝,雲:“開爐不解甚肝腸,大地山河盡舉揚;但愛諸人參得透,更無佛法可商量。
”除夕小參:“年窮此夜欲如何?卻笑北禅事太多。
若解山僧分歲意,大家齊唱太平歌。
所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今宵正是結交頭。
山僧也無奧妙理與汝商量,也無奇特句子與汝解會,隻借此一盞青燈,數杯苦茗,與諸兄弟談箇守歲事情。
雖然如是,且如何是守歲事情?”遂顧示左右雲:“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誕康熙戊辰年四月念四日午時,寂乾隆于中年三月初四日酉時。
世壽六十有五,臘六十一。
辛卯年葬嵩山祖塔,坐癸向丁。
語錄二卷,《幻隐集》一卷行世 第二十五代際深智泉禅師 派行如深,雪華公徒,法嗣鹹照瑞木和尚。
乾隆壬申,繼席黃檗。
臘八戒期,上堂:“法鼓初鳴,卿雲藹藹。
交集人天,雪山現在,瞿昙睹星,菩薩圓戒。
忘想蠲除,不憎不愛。
智慧莊嚴,無墨無礙。
信解受持,終身頂戴。
等閑踢倒須彌,照顧眉毛臉黛。
參得面目本來,共入眦盧性海。
”卓拄杖下座。
後退居本邑福興院舊隐。
乾隆五月初五日示寂,塔在檗山紀遊亭裡大路墘。
第二十六代達崗傳陵禅師 派行如崗,莆田宋氏子。
十歲依福清資福寺大照公薙染,秉石龍和尚戒,嗣大機老人衣拂。
乾隆間,主席黃檗。
偈酬陳居士善:“香台遲選勝,佳日記春秋,蠟屐尋前約,吟筒遞遠愁。
神馳三島鶴,夢醒六窗猴。
即景皆成詠,奚須秉燭遊!”後退隐舊居,九月念四日入滅。
第二十七代際郁湛禅師 仙遊林氏,傳靡瑕和尚心印。
乾隆丁醜,繼席黃檗。
開戒上堂:“向上一着,人人本具;匡宗一念,個個不無。
所以山僧住高田,木食草衣,自遣居山逸興;今住黃檗,匡徒領衆,少酬出世平懷。
若以提持箇事,大似行人負重擔,将過獨木橋,恐教失腳;既得橋,已過矣,自有一路坦平,東西南北,任人所之。
及乎到家之時,便稱慶快。
汝諸人昨日沙彌戒已受,今朝又進比邱,亦如行道之人,從遠地歸,将鄰家舍矣。
但山僧尚有一寶未然舉似,更待八日明星現時,對人天衆前呈似諸人。
然知此事且置,隻知竿頭進步一句作麼生道?他家自有通霄路,不向如來行處行。
” 第二十八代際位若育禅師 号蓮隐,仙遊謝氏。
父仁升公,母李。
十歲,禮本邑大中三會寺肅安耆德剃度,受仲棋律師滿分,戒,嗣靡瑕和尚衣缽。
乾隆庚辰二十五年三月初四日,主席檗山。
立兩序執事。
上堂:“一水無以和羹,一木無以構室,一絲無以成文繡,一音無以諧琴瑟,況叢林大任,尤非一人之力,必藉昆仲同心,股肱輔弼。
所以楊岐佐慈明,睦州扶黃檗,名顯千秋,功流當日。
法苑儀型,宗門矜式。
諸大德須委悉見義勇為,毋固毋必,顯煥缁林,匡扶法席。
馬無千裡漫追風,鶴有九臯憑展翼。
”寂乾隆十一月二十日。
舍利塔造屏幛峰麓
”遂卓拄杖下座。
丁卯春,退隐仙宗。
甲戍六月初示微疾。
二十一日午刻沐浴,二十二日書偈抛筆而逝。
壽七十二,臘五十七。
塔于仙宗東岡。
語錄十卷行世 第十代明謙惟吉禅師 派行道謙,号易庵,本邑迳江林氏。
年十三禮良冶導師披剃。
一日,冶曰:“昔僧問古德:‘如何是清淨法身?’德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汝且道那一句那一字是明法身邊事?”師日:“總沒交涉。
”冶曰:“畢竟作麼生?”師曰:“隻在舌頭邊。
”冶颔之。
甲辰夏,受囑隐于獅子岩。
癸醜充黃檗第一座。
明年出使日本,奔奠祖喪。
至溫陵,候舟五閱月不果,旋居福省台江之白龍庵。
康熙二十七年,受請繼席黃檗。
上堂以拂子向空中點,曰:“者一字流通古今,該括天地三世諸佛東說西說,未曾多着一畫,曆代祖師橫說豎說,未曾少着一畫。
既不多不少,畢竟完完全全。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圓陀陀,淨裸裸,抛向空前打鼓。
普請看還有人識得者麼?若也識得,眦廬印由汝東搭西搭;如或未知,要見西天碧眼胡,何隻迢迢十萬程。
”己已秋退席,回居白龍庵。
師生崇祯甲戌正月二十七日辰時,寂康熙丙戌年九月初一日。
壽七十三,夏六十。
奉遺蛻藏于黃檗尊宿塔。
第十一代明洽渾吉禅師 派行普洽。
莆人,心貫律師胞弟也。
十歲随兄往鹭峰從心密師薙落。
二十一同登黃檗,參慧門和尚。
門問:“汝在家作何工夫?”師曰:“看萬法歸一話。
”門曰:“汝即今歸一也未?”師曰:“金烏東上,玉兔西沉。
”門曰:“這後生且禅堂裡安頓。
”明年受具戒,入居侍寮。
一日,門問:“趙州道狗子無佛性,汝作麼生會?”師曰:“知音不用頻頻舉,達者須知暗裡驚。
”門曰:“趙州又道有,汝作麼生會?”師曰:“踏着秤錘硬似鐵。
”門曰:“汝他日為人,若有人問汝:“不作有會,不作無會”汝如何答他?”師曰:“老老大大,舌頭拖地也不知。
”親依八載。
癸卯,門退席,始承付囑回莆蔔居儀庵。
康熙庚午春,郡守王公原直請繼席黃檗。
上堂:“黃檗門下,真不藏假,雖然生成孤硬,從無之乎也者。
任他瑞鳳祥麟,難免亂罵亂打。
倘非嫡骨兒孫,徒雲一期過夏。
”以拂子畫一圓相,曰:“隻個圓陀陀,赤灑灑,闖頭多,入頭寡。
分對參玄上士,到此慎勿苟且。
”壬申退席。
戊子應莆鳳山請開法。
晚年,缙紳姚黃甲延居七星龍光寺。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七日說偈坐化,壽八十餘。
塔于仰天岩側。
語錄二十卷行世。
第十二代明迳壁立禅師 派行如迳,本邑迳江林氏。
父士秉,母鄭,祖肇修。
乳名信,生崇祯壬午年五月念七日寅時。
年十六,從逸然禅德披剃,二十二往漳南山怡石和尚處受具。
康熙丁未冬,蓮峰大師開法仙遊龍華,命司記室。
解制,抵南安雪峰,參如幻瘦松老人,機緣不契。
遂出嶺遍谒資福、靈機、觀靈、隐晦、山顯、檀度、南庵依諸大老。
後回閩見虛白和尚于黃檗。
尚問:“千裡歸來,如何通信?”師豎起拳,曰:“隻有這個。
”尚曰:“還别有麼?”師曰:“猶嫌少在。
”尚笑而颔之。
癸醜夏,尚将示寂,取衣佛授之。
乃入仙溪東山靜住庵。
居萬峰之巅,惟事耕種以資饘粥。
又居太平古院。
癸酉秋,繼席檗山,據堂雲:,“這裡是運祖法席,當日臨濟大師吃痛棒之處。
山僧今日忝紹家法,合有六十痛棒要人吃。
在直下若解承當,堪稱出群,須是英靈漢敵勝還他獅子兒。
”以拄杖卓一卓便起。
扶桑國太和山千呆和尚請上堂:“達磨西來,吾祖東邁。
後先渡海振宗風,芬芳挺出孫枝秀,根本猶忻與我同。
”呈起書示衆,雲:“諸人還見麼?此乃我千翁法兄和尚遙向水天萬裡之外扶桑國内太和山中,高持祖印,獨振玄猷,傳持黃檗宗旨,挽回濟水頹波,道重國主榮賜紫衣。
茲承信物遠至祖山,實愧無似。
猶分寵光,隻知欣慶,未能舉揚。
”甲申夏,退隐惠安縣雲門寺,重建院宇。
相國李文貞公為書額。
戊子春甯化縣東山寺結制。
閱二期,歸玉融黃檗。
戊戌冬再住本山,道風益播。
雍正甲辰四月十二日說偈訣衆而化。
塔本寺頭亭。
壽八十三,臘六十七。
語錄《千仞山集》十卷行世。
第十三代實任仲祺禅師 派行道任。
莆田任氏。
法嗣清斯和尚、廣嚴庵主宏用,領信女葉太奶請上堂。
雲:“信女傾心結預修,不辭寒暑入山遊,也知為瑞為祥處,惹得天花落未休。
諸人會麼?諸佛放光明,共說實相義希有。
諸比丘是中難比議。
”蓦拈拄杖,雲:“還見山僧拄杖子麼?朝往西天,暮歸東土,向諸人道,有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有世界,以香飯為佛事;有世界,以出入息為佛事。
”複呈雲:“且道者箇世界将什麼為佛事?”複卓雲:“等閑識得東君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送諸祖牌位入祖堂,捧起牌,雲:“撐天拄地播宗風,千古何人識祖翁?不是兒孫翻一轉,争教大地現慈容。
故我諸祖老和尚;出則千雷殷地,歸則十日沉空,不但描畫不得,而且尋覓無蹤。
茲維九月,今屬三秋。
依舊諸祖老和尚在任上座手裡,既在不肖手裡,更冀老和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為甚如此?列坐堂中修供養,千燈續焰永昌隆。
”遂安領衆大展三拜。
寂八月念八日,塔造莆之雙峰寺右邊。
第十四代明标良準禅師 派行宗标,觀幻道人其别号也。
泉州銀同人。
父乾用林公,母黃氏。
九月十九日誕。
年十七,開元紫雲寺淡源耆德為之薙染。
越年,禀承天寺時現和尚戒。
甲寅春檗山渴本師廣超老和尚。
吃茶次,本師問:“年多少?”答雲:“二十有二。
”本師雲:“貌何老也?”答雲:“煩心。
”本師雲:“心在什麼處?”當時被征無言可答。
本師拈龍眼,雲:“請。
”又不能酬對。
遂求挂搭。
雖在禅堂參請,而終日迷悶,不知心在甚麼處。
因入侍寮,朝夕咨叩。
乙卯春解制,蒙囑累歸挂鍋清源。
戊午奔本師喪,時住紫雲清居。
辛酉造本師塔于萬福之佛座峰麓右垅。
康熙四十七戊子年,主席黃檗,立兩序。
上堂:“叢林之興,在乎得人,不在衆之多寡。
所以烹金琢玉,須資作者鉗錘;衛道扶宗,必仗赤心兄弟。
交為肘臂,共作主賓,便可以發大機,顯大用,布慈雲,降甘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
不惟扶豎禅林,抑且流通正眼。
豈不大丈夫慶快平生乎哉?敢問大衆,如何是慶快事?運斧逢佳匠,知音遇子期。
”未幾即旋舊隐。
康熙六十年,開元準提閣諷《華嚴祝聖》,四方雲集求戒,亦方便勉應。
雍正二年甲辰,福清邑侯張廷琰、總戎蔡晏複敦請再住黃檗。
九月十一日進院,結制開爐。
上堂:“雪花六出,山寮各下暖簾;楓葉高飛,将見堅冰踵至。
滴水滴凍,天寒人寒,一問冷冰水,未免凍殺。
黃檗用無煤炭,大開火爐,堂内暖氣既已相接,門外冷語自然不聞。
七尺單前,跏趺雙足;三條椽下,衲被蒙頭。
如來禅,祖師禅,拈放一邊;西來意,冬來意,終無巴鼻。
萬緣都放下,一事不關懷。
雖然自自在在,隻是不許瞌睡。
若瞌睡時一棒打折汝腰,莫言不道。
”丙午四年退席,升座雲:“去住吾人本自由,何曾戀戀到三周?平生脊骨硬如鐵,處世襟懷冷似秋。
空谷偶然雲出岫。
疏林安得鶴常留?舊居樓閣重重現,彈指宏開任意遊。
大衆即今暫别,聊申一言:須念祖翁艱創業,莫教田地等荒坵。
”辛亥八旬,複就開元宏戒。
甲寅十月十二日,自撰塔銘示寂。
坐七十二夏,壽八十三。
塔全身于黃檗桑池園三塔右側。
語錄八卷,随大藏流通。
第十五代實王靡瑕禅師 派行淨玉,号也山,泉州惠安縣莊氏。
父麟公,母何。
生順治辛卯。
年十一,禮仙遊普慧寺隐凡諄翁薙染,乘天池和尚戒。
遍參為霖、沛天笠珍、超果韬穎、金粟石庵、香林石璞、福嚴巢庵,後于本師請斯老人處打失鼻孔。
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初五日嗣席黃檗。
起七示衆:“牢關把定,凡聖不通。
生接牛頭,縛住驢腳,活埋百丈野狐,裂破哪咤亞目。
威音王已前,婁至佛己後直下坐斷不起。
一見正令行時髑髅粉碎。
忽有個六根不具七識不全底,更入紅爐,煅成個甚麼?”良久雲。
“七日後看。
”壽八十,寂十一月初十日。
語錄二卷,《吳越草》一卷行世。
第十六代實存碧遠禅師 派行普存,号恒山。
莆田蘇氏季子。
父明友,母陳。
誕康熙壬戍年八月初十日午時。
年十二,禮莆永泉寺慧陀禅德落發,嗣渾古和尚心印。
雍正丁未閏三月主席黃檗。
炯微公等應聘扶桑,請升座雲:“銀蟾東吐正秋涼,一葉扁舟泛海洋。
非是看山兼玩水,為承祖席應扶桑。
”揮拂子,雲:“此乃炯公法侄暨列位西堂法相圓明,因緣會遇,受聘單于,設齋告衆。
昔長住而不行,今長行而不住,始透關捩子,已出荊棘林。
得佛祖大機,全歸掌握,開人天眼目,如意指揮。
名馳海外,國王紹請殷勤,品貴中華龍象。
侍随左右,祖庭制此寥寥,幸托諸君丕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安邦樂業,鼓腹謠歌。
德分明主,化道契物情機。
且道臨岐相送一偈,怎麼生道!”豎拂子,雲:“兩地同明月,乾坤祇一坵;從茲揮手去,顧祖在回頭。
”乾隆癸酉年三月念七日巳時入滅。
塔永泉西邊,坐子向午。
第十七代缺 第十八代實聖溶微禅師 派行際聖,号哲庵,泉州同安縣林氏。
卯歲從仙遊龍華寺拙岩公祝發,秉仲祺和尚戒,嗣太祖清斯老人法。
雍正辛亥主席黃檗,開戒上堂:“沙彌行滿,潔淨心身。
星月朗比邱戒進,端持律行雪霜清。
是以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與從上諸佛、諸祖、諸大菩薩同一鼻孔出氣,同修同讓,同入同得。
到此則人天路絕,物我無殊,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佛是已覺之衆生,衆生乃未覺之佛,故雲一切有心者皆應受佛戒。
即今諸人不遠千裡,發殊勝心,登黃檗堂,求上品戒。
且上品戒作麼生受?”以拂子擊香案,雲:“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生康熙丙辰年七月念七日,寂乾隆癸亥年八月初四日,壽六十八。
塔全身于黃檗大壩底。
第十九代實心傳印禅師 派行如心,号鏡庵,莆田林氏。
禮福清白象庵雪嵩公為師,嗣壁立和尚法,主席黃檗。
過靈石偈雲:“蒼霞亭入古叢林,俱胝當年佳此岑。
一指傳來風愈遠,九峰疊出畫常陰。
芒鞋竹杖探名迹,蘿迳松門款素心。
最喜清溪春信好,桃花流水得相尋。
”退隐象庵。
塔在庵後左右邊山麓。
寂七月念六日。
第二十代實昂晦谷禅師 派行真昂。
本邑鄭氏。
依壁立和尚薙染,并承衣拂主席檗山。
寂臘月念二日。
塔全身紀遊亭裡大路上。
第二十一代際勤昙殷禅師 派行衍勤。
福清王氏。
幼從莆田西來寺純證禅德脫白,嗣仲棋和尚法,主席黃檗。
小桃源偈曰:“靈源一悟在桃花,學種桃花興不賒;若有漁郎來洞口,此間便是武陵家。
”寂二月念四日。
第二十二代實晃清亮禅師 派行界晃,号萬峰,莆田人,姓顔。
禮邑之石泉寺若骥公脫白,秉為霖和尚戒,傳壁立老人心印。
乾隆辛酉,黃檗開戒:“我有大妄語,對衆頻頻舉。
佛法陷平人,不許去與取。
”豎佛子,雲:“者個是拂耶?是法耶?汝諸人作麼生去?者個非佛耶?非法耶?汝諸人作麼生?汝若去不得,又取不得。
汝現前若長若幼,豈不全身在裡許,還有跳得出者麼?若也跳得出,過在山僧,諸人無分;若也跳不出,過在諸人,山僧無分。
且道總不恁麼底人又作麼生?少間於戒壇之上與諸人道破。
”下座後退居舊隐。
壽八十餘。
誕十月初三日,寂六月念四日。
塔在石泉右邊,坐丁向癸兼未醜 第二十三代際愚朗純禅師 派行了愚,号厚山。
仙遊人,姓蔡。
卯歲從邑之龍華寺濬微和尚芟染,并承衣拂。
乾隆癸亥八年八月初三日嗣席黃檗。
冬至升座:“開爐第三日,正是冬至節。
一陽複來生,群陰盡消滅。
梅蕊放南枝,簾栊綻玉屑。
時時示當人,人胡不自瞥!須痛切,真秘訣,殷勤提出為君說。
未肯說,笑欲絕,塵說、刹說、熾然說,直說,豎說、縱橫說,任教說有百千言,總似眼中重着楔。
”喝一喝,下座。
生康熙癸酉年十月初七日,寂乾隆癸未年十二月念五日卯時。
世壽七十有一。
塔在黃檗寺前吉祥峰後嶺。
第二十四代際傳心然禅師 号積翠,莆田白塘李氏。
四歲禮志崐公落發,傳仲棋老人心印。
乾隆戊辰年三月十二日嗣席黃檗。
中秋上堂:“拈來一片月輪秋,照徹閻浮百萬州。
滿眼清光何所似?娟娟如水遍天流。
”複舉寒山子雲:“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山僧今夜放出一輪秋月,獨耀乾坤,光吞萬象。
皎潔無塵,豈中秋之月可比?虛明絕待,非照世之珠可倫。
但要諸人高着眼睛,向此一輪秋月中跨跳得出。
如或未然,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結制上堂雲:“從來黃檗出良工,大冶宏開紹古風。
猛火一團禁不住,直教烈焰亘天紅。
山僧今日開爐,有點鐵成金之妙手。
豈特銀孩兒一錘打就,金彈子一火鑄成?任是焦頭爛額底漢,到這裡便能令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則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葛藤,無不洞然了徹。
且道怎麼生是洞然了徹一句?”遂喝一喝,雲:“開爐不解甚肝腸,大地山河盡舉揚;但愛諸人參得透,更無佛法可商量。
”除夕小參:“年窮此夜欲如何?卻笑北禅事太多。
若解山僧分歲意,大家齊唱太平歌。
所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今宵正是結交頭。
山僧也無奧妙理與汝商量,也無奇特句子與汝解會,隻借此一盞青燈,數杯苦茗,與諸兄弟談箇守歲事情。
雖然如是,且如何是守歲事情?”遂顧示左右雲:“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誕康熙戊辰年四月念四日午時,寂乾隆于中年三月初四日酉時。
世壽六十有五,臘六十一。
辛卯年葬嵩山祖塔,坐癸向丁。
語錄二卷,《幻隐集》一卷行世 第二十五代際深智泉禅師 派行如深,雪華公徒,法嗣鹹照瑞木和尚。
乾隆壬申,繼席黃檗。
臘八戒期,上堂:“法鼓初鳴,卿雲藹藹。
交集人天,雪山現在,瞿昙睹星,菩薩圓戒。
忘想蠲除,不憎不愛。
智慧莊嚴,無墨無礙。
信解受持,終身頂戴。
等閑踢倒須彌,照顧眉毛臉黛。
參得面目本來,共入眦盧性海。
”卓拄杖下座。
後退居本邑福興院舊隐。
乾隆五月初五日示寂,塔在檗山紀遊亭裡大路墘。
第二十六代達崗傳陵禅師 派行如崗,莆田宋氏子。
十歲依福清資福寺大照公薙染,秉石龍和尚戒,嗣大機老人衣拂。
乾隆間,主席黃檗。
偈酬陳居士善:“香台遲選勝,佳日記春秋,蠟屐尋前約,吟筒遞遠愁。
神馳三島鶴,夢醒六窗猴。
即景皆成詠,奚須秉燭遊!”後退隐舊居,九月念四日入滅。
第二十七代際郁湛禅師 仙遊林氏,傳靡瑕和尚心印。
乾隆丁醜,繼席黃檗。
開戒上堂:“向上一着,人人本具;匡宗一念,個個不無。
所以山僧住高田,木食草衣,自遣居山逸興;今住黃檗,匡徒領衆,少酬出世平懷。
若以提持箇事,大似行人負重擔,将過獨木橋,恐教失腳;既得橋,已過矣,自有一路坦平,東西南北,任人所之。
及乎到家之時,便稱慶快。
汝諸人昨日沙彌戒已受,今朝又進比邱,亦如行道之人,從遠地歸,将鄰家舍矣。
但山僧尚有一寶未然舉似,更待八日明星現時,對人天衆前呈似諸人。
然知此事且置,隻知竿頭進步一句作麼生道?他家自有通霄路,不向如來行處行。
” 第二十八代際位若育禅師 号蓮隐,仙遊謝氏。
父仁升公,母李。
十歲,禮本邑大中三會寺肅安耆德剃度,受仲棋律師滿分,戒,嗣靡瑕和尚衣缽。
乾隆庚辰二十五年三月初四日,主席檗山。
立兩序執事。
上堂:“一水無以和羹,一木無以構室,一絲無以成文繡,一音無以諧琴瑟,況叢林大任,尤非一人之力,必藉昆仲同心,股肱輔弼。
所以楊岐佐慈明,睦州扶黃檗,名顯千秋,功流當日。
法苑儀型,宗門矜式。
諸大德須委悉見義勇為,毋固毋必,顯煥缁林,匡扶法席。
馬無千裡漫追風,鶴有九臯憑展翼。
”寂乾隆十一月二十日。
舍利塔造屏幛峰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