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一印訖。
唯慧可大師即禮三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今門下不錄機語,以古人方便義路為禅髓,而謂普被三根者實未能全被也。
上根聞之,未免掉臂而去,終不咬人言句;中根自有生涯,亦不随語生解;下根聞之,若存若亡,不無葛藤所絆,如是則何普被之有哉?殊不知宗門下貴在觌而提持,抽釘撥楔,解粘去縛,直令個個獨露本來面目而後已,曷有實法系綴于人乎?故我臨濟老人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而黃檗三施痛捧至大愚處點破,乃雲:“元來佛法無多子。
”此便是瞥悟禅髓之樣子。
不獨此老如是,乃至有祖以來,莫不由此為至要,餘者盡是皮毛,何足道哉!偶因門下一片爇腸,不覺噶呾如此。
諒直夫必受直言,故不敢纡曲以污直腸。
彼此尚直,則直指之道可通,不然,總被識神搬弄,至于驢年無有休歇矣。
謹複。
規文 教外别傳肇自迦葉,禅門規制始于百丈。
故我土自唐及宋,以至于明,凡有禅林者莫不遵而行之。
然行之至者,禮義存,名位正,法道專,付囑弗妄,而禅林振矣。
行之未至,規繩不備,師資混濫,不肖者操其權,賢者退其位,私念一萌,公事盡廢,以緻中外不睦,禅林由此削弱也。
苟忽而弗行,則無恥之徒,分房列戶,靡所不為,縱有百千共住,如惡義聚成外道法,奚益于祖庭乎?蓋黃檗系列祖之席,先人不惜身命,叩阙請藏,為重此席,故感德天童、金粟二老人闡揚大法,醒覺群迷,重光祖道。
餘愧不肖,住持八載,同諸被子恢複鼎建,艱辛萬狀。
不知有身,不知有名,屢受無根之謗,亦為此法席故也。
若夫正見衲僧,須擇正言,行正事,不為邪魅所惑,則祖法存焉。
祖法存,禅林興,祖法亡,禅林廢。
所謂甯可無人,不可無法也。
茲者,聖制在迩,本山耆舊同諸執事等,須擇吉日起期,定執事,以存聖制,一一依規而行。
倘有違者,耆舊與執事公議擯罰,則不愧同住一會,亦不辜先人創制之本懷也。
乙酉年十月十一日,寓龍泉丈室書。
第四代行彌亘信禅師餘 【入院法語三則 上堂三則 小參一則 書一則】 入寺至山門,雲:“欲透祖師關,須從這裡入。
”喝一喝,便進。
佛殿雲:“佛身克滿于法界,大衆切忌踏着。
”遂大展坐具三拜。
方丈雲:“居祖室,行祖令,任是銅頭鐵額到來,直教不存性命。
”卓拄杖震威一喝便起。
當日耆舊同大衆請升座。
師雲:“古路同行,祖庭同入,步步相随,心心相印。
了無異緣,亦無二念,如空合空,如水投水。
直下薦去,多少省力。
其或未然,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通箇消息。
”良久雲:“回家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卓拄杖下座。
開堂,拈戶部乾庵陳公請啟示衆,雲:“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盡在個裡。
若向文彩未彰時會去,不待形言,苟或未能,不妨重新宣過。
”維那宣疏畢,指法庭雲:“要提無相毗盧印,須向千峰頂上行。
”遂升座拈香,雲:“這一瓣香彌綸萬有,統禦人寰,爇向爐中,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萬歲、萬萬歲,伏願天下太平,萬民樂業。
這一瓣香,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奉為滿朝文武、天下官僚、本山請主護法檀越,伏願福同滄海,壽等喬松。
這一瓣香,數載向外追尋,一朝這裡翻身,今日人天衆前,次第二回拈出,專為現住浙江嘉興府海鹽縣金粟廣慧禅寺傳曹溪正脈三十五世費隐容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遂斂衣就座上首,白椎竟。
僧問:“大開爐鞴,逼得無位真人沒處藏身。
請問和尚,如何著腳?”師雲:“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
”進雲:“隻如龍得水時添意氣,虎逢山勢長威獰。
又作麼生?”師雲:“一任踍跳。
”乃雲:“當陽揭露,正體全彰,祖令既行,千差坐斷。
所謂法随法行,法幢随處建立。
以虛空為爐鞴,将須彌作鉗錘,情與無情,一火煅出。
直得上無攀仰,下絕已躬。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拈花要旨,從斯揭露,面壁宗風,因爾昭明。
所以道神光不昧,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知解若絕,不假修持。
然雖如是,隻如今日開堂祝聖一句,作麼生道?萬邦有道歸王化,四海無虞樂太平。
”卓拄杖下座。
戶部陳檀越入山,請上堂。
師雲:“相逢便拈出,未舉應知有,撥轉大法輪,同伸一隻手。
法輪一轉,一切皆轉。
轉煩惱為菩提,轉八識成四智,轉穢士為淨邦,轉萬物為自己。
所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
如斯舉唱,尚落今時,須知當人分上,離名離相,絕聖絕凡,淨裸裸無依,赤灑灑獨露。
這裡見得徹去,不妨随處作主,遇緣即宗。
其或未然,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下座。
安執事小參。
師雲:“法席由來古,今朝令轉新。
主賓雖互換,元是昔時人。
所以建立門庭,弘通祖道,須是其中人,方能徹底荷任。
豈不聞懶安佐靈祐,黃檗輔南泉?是以古人于法為重,于身為輕。
在我衲子分上,應須磊磊落落,事事無礙,始得作麼生,說個事事無礙底意。
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 請隐元禅師回山書 彌生平疏懶,不堪為人師範,素作支遁計,以養病軀,黃檗祖席,非法兄道德光大,莫能振其弘規。
此月初間,有書辭檀那會請法駕回山,以安常住,慰四衆之望。
自可期到山,方知出遊連江。
适羅山執事接某回泉,不及親迓法駕,候到山恭趨庭下,以聆清誨,餘容嗣布不備。
第五代超沛慧門禅師。
派行如沛,泉州同安康氏子。
幼奇穎,雖習舉業,恒有出塵之志。
年十七,應郡試,過南安圭峰報親寺、睹寺額,欣然曰:“世出世法,無非報親,何必世榮乎?”遂就圭峰示銘公披剃。
蒙雪峰亘和尚激發個事,頗有入處。
二十一歲,詣黃檗受具戒。
隐元國師問曰:“來自何方。
”師曰:“泉州報親。
”國師曰:“欲為何事?”師曰:“欲求佛法。
”國師曰:“我這裡一法也無。
”師曰;“正好着力。
”國師默器之。
遂入侍丈室。
往金粟省觐,天童掃塔,逮應請福嚴、龍泉,皆命師堂中領衆受囑。
出山居溫陵志公洞二載,徙玉融獅子岩。
值時艱,益自韬晦,或炊煙不繼,恬如也。
太史葉霞丞迎師到府說法,欲留就第過夏,師不可。
國師應扶桑請,舉師嗣席,辭讓至再。
檀護耆舊敦請益堅,始從衆命,登堂演法。
機圓語峻,如明珠走盤,駿馬蓦坡。
由其深入道奧,故爛熳天真,得大辯才也。
春日上堂:“堤邊楊柳垂青,嶺外野花馥郁。
一氣轉來遍界新,物物頭頭都漏洩。
既漏洩也,一毫頭上現全提,萬仞崖巅露真智。
雲林鳥語,熾然說塵說、刹說無間歇。
雖然恁麼,若向此中明,未具透春眼,不向此中明,且道眼在什麼處?”便下座。
參藩陳乾翁請上堂,舉操公大夫訪資福,福見來,畫一圓相。
大夫曰:“弟子恁麼來早是不着,便那堪更畫一圓相。
”福便掩卻方丈門。
師日:“資福與麼展拓,雖則善應機宜,也是韬光露影。
今日大夫到來,黃檗八字打開,觌面無遮,相見了也。
且道當時是,如今是?于中缁素得出分明一貫兩個五百,其或未然,重為指注。
日暖溪聲泳,風和山色彰,不因春到戶,怎見百花香?”時兵荒薦至,師赤身荷法勉衆,以為道忘軀,提持向上,一着深錐痛拶,故學者鹹思自奮,忘其苦淡,沾法乳者率多高明之士焉。
住十載,凡國師公案未圓者,悉以圓之,洪規丕振。
康熙二年秋,退居獅子岩。
明年甲辰春,回主圭峰。
九月末示疾,門人延醫診視,師卻不受。
大衆詣榻前求開示,師拍掌一下,曰:“是開示不是開示。
”一僧曰:“末後句聻。
”師索筆疾書日:“死奚憂?生奚悅?誰是知音,清風明月。
”十月初六日,命侍者取湯沐浴,剃發跏躍而逝。
世壽五十,僧臘三十。
奉全身塔于黃檗海會塔左畔。
第六代超願虛白禅師 派行性願,福清江陰林氏子。
十五歲從城山無生師薙染,詣獅岩參隐元國師,一見器之,攜入檗山,遂登具戒。
又參福嚴于金粟。
嚴問曰:“蚯蚓斬坐兩段,佛性在那一頭?”師作禮,日:“求和尚開示。
”嚴蓦頭一棒,師無對。
嚴以杖擉退,曰:“汝不去,還在這裡作麼?”連棒趕出。
師直得迷悶盈懷,寝食不安,定要打徹此一着子。
因看百丈政禅師語錄,老宿見日影透窗,問話因緣有省,仍回黃檗,執侍國師有年,益臻玄奧。
後隐松溪白雲庵。
偶有江西之行路由汀州甯化,缁素懇留。
重興東山古刹。
建東山橋,甲辰秋落成,玉融諸檀護請嗣席黃檗。
國師八十華誕,上堂:“法王壽量等虛空,疑比虛空又不同。
四相皆空何所祝?扶桑湧出一輪紅。
山僧出師門牆已有年,所仰頌恩德非一朝夕。
茲八旬華誕,豈可付之默然?未免拈炷香望東禱祝,庶幾頭頭不昧,法法園融。
”遂起身舉香,雲:“惟冀吾師壽量與五嶽齊高,吾師福履同二儀并厚。
普利群機,刹海三千沾法雨;宏提正印,王臣萬裡仰真風。
長為宗門典型,永作人天依怙。
山僧神贊已竟,汝等各表殷勤。
又且如何?劫石有盡年無盡,海屋添籌算莫窮。
”師重法剔蠹,揀魔辨異。
嘗有浙僧冒稱福嚴得子,持數十金入山掃塔,師驗其非是而卻之。
複有楚僧頻以怪異惑衆,領宰官善信至寺設齋,師疾其邪,卻之而退。
時或謂拗執,及後二人皆敗露,方服師之卓識。
慧門和尚進塔升座:“善知識者,是大慈父,能與人解粘去縛,能與人超生脫死。
将黃葉而止啼,為憐赤子;策眉毛而見佛、笑煞旁觀。
檢點将來,總是曲順機宜;要人親造,此道而後已。
是故我法兄慧門和尚,住持十載,其德也厚,其心也普,檀信欽崇,諸方景慕。
茲者,化緣已畢,撤手歸真,舍利晶瑩,尋藏窣堵。
隻如者一座高而無上,廣莫可測,且道是天生地成耶?良工鑄就耶?要明者個端倪,必須透頂透底。
”主席十載,造永祚橋于寺前。
康熙癸醜四月未,示微疾,命執事制龛,自治書辭檀越。
六月十三日,謂諸弟子;“吾滅後喪事不得從俗。
明日午時可扶我進龛,謦欬一聲即行矣。
”至期沐浴更衣端坐,神色不異。
語衆曰:“無常迅速,各自努力。
”徐又問曰:“過堂也未?”衆曰:“已竟。
”遂索筆書偈,曰:“四大雖已乖違,個中自有主持,看破去來如幻,方知吾不汝欺。
咄!”擲筆微笑脫去,世壽五十八,坐四十三夏。
奉全身塔于黃檗梅庵右侖。
第七代超宣廣超禅師 派行性宣,莆田人。
從隐元國師祝發,執侍久之,後掌記室,遷為西堂。
受囑後,隐于閩縣興林寺,康熙十二年癸醜冬,主席黃檗。
冬至上堂:“聯兆未分,無許多事,及至一氣已分,便有生住異滅,春夏秋冬。
若是本分衲僧,把斷要津,不通凡聖,随他陰陽消長,四序變遷。
群陰剝盡,也未嘗減一些子;一陽來複,也未嘗增一些子。
既皆增減不得,何妨運至化于無為,形乾坤于掌握。
說什麼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且道無陰陽,地上如何通信?聽取一偈:鳥兔空中似箭飛,百年影子笑相追,山翁兀坐禅床角,使得人間十二時。
”扶桑隐元老人大祥升座:“住世八十二年,建幢四十餘載。
七坐精藍,開盡英才活眼;單提寶劍,截斷邪妄藤窠。
名上達于兩國,澤下敷乎群生。
化緣既畢,示寂夏初,人天暗垂淚,落日減慧光。
屈指韶華,奄及三載,蘭孫桂子,布滿華桑。
箇箇興雲緻雨,人人賜紫談玄。
不孝忝承法乳,哀慕難忘。
今日謹陳薄供,聊表微忱。
”遂就身拈香,曰:“念師德兮天地長,仰師道兮日月光。
水有淵源兮木有本,披肝瀝膽兮此瓣香。
”瓣香已爇,普請頭首大衆同詣東方丈影前,作禮三拜。
歲旦上堂:“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乎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
本乎一心。
專一氣以緻柔,修一心而成道。
心也者,沖虛妙萃,炳煥靈明。
化日維新,平治家國,永息幹戈,民安物泰。
人人樂有道之天,箇箇享無為之福。
而我格外衲僧,檗峰錫寄,三三水湧波瀾,六六山添秀氣,洋洋大哉,萬物資始。
且道如何是資始之義?一年三百六十天,今朝萬福從頭起。
”僧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除卻棒喝,請師别道。
”師曰:此是學來底,汝生機處問将一句來。
”僧便喝。
師曰:“此一喝未有主在。
”僧又喝。
日:“那個男子不丈夫?”師便打,僧禮退,師曰:“元來不丈夫。
”問:“工夫既到無心處,争奈無心又隔關,還有不隔關底麼?”師曰:“石女腰邊裁兔角。
”僧日:“堪作什麼?”師曰:“鐵牛背上刮龜毛。
”僧日:“一任風光滿眼。
”師打,曰:“未許你在。
”師住持五載,值耿藩之變,閩中闆蕩,嘗有兇寇持刀入山,睹師道貌,皆羅拜而去。
由其慈悲化人,故叢林禮樂賴以如故焉。
戊午春。
退隐榕城道山。
即以是冬十一月十九日入滅于三皇殿,世壽八十。
塔于黃檗佛座峰之麓右隴。
語錄上中下三卷,随大藏流通。
第八代明淨清斯禅師 派行真淨,号别庵,漳州海澄縣林氏。
幼習儒,年十七禮仙遊縣寶幢山龍華寺德瑞公為師。
二十二受其戒于泉州招慶亘信和尚處因閱《五燈》至舜老夫問古鏡未磨,因緣有省,值隐元國師至龍華師問:“南泉斬貓,意旨如何?”拜未起,國師一踏踏到。
師疑開口,國師連踏兩踏,曰:“我今日為汝困徹。
”師直得通身汗下,遂侍國師于黃檗,服勤二載。
甲午,國師應扶桑清,師以親老不敢遠行,歸幢山。
書《華嚴》以壽雙親。
仍登檗山,時慧門和尚主席,一見即問:“清兄何不例卻門前舊刹竿?”師日:“推倒易,扶起難。
”門曰:“你試出手看。
”師打筋鬥而出,遂嗣之。
順治庚子秋,司理李公其蔚請住同安真寂寺。
寺為希運祖師與唐宣宗所居處,浴龍池遺趾尚存。
李公請建立宗旨。
康熙十六年丁已,福清邑侯鄧公獻英請主席黃檗。
上堂:“大丈夫須決烈掀翻前從窠臼,直下斬釘截鐵,抛下粟棘蓬,拈卻乾矢橛。
君不見黃檗老婆心太切,六十捧打得臨濟腰折?後代兒孫不丈夫,便向大愚處甄别。
與麼當作參禅,敢保老兄驢年未瞥。
山僧不惜眉毛為你抽釘拔楔。
”擲下拄杖,曰:“拈華微笑、乃清時之奸雄;斷臂安心,為肇亂之讒賊。
”喝一喝,下座。
特造國師齒發塔於松隐堂,并甃盲龍橋。
庚申秋退席,複為衆請再住二年。
壬申應南林請。
癸酉重興南林。
乙酉九月望日示微疾,二十日早命侍者具觚翰,自述出家參訪出世本末因緣,凡數百言,複自撰塔銘。
未刻,令取水淨身,跏趺告衆而化。
壽七十七,臘六十五。
塔全龛于黃檗塔庵公媽右侖。
語錄回卷刊行。
第九代明晟天池禅師。
派行寂晟,字雲崖,莆田縣闊口陳氏子。
生不啜乳,母以米漿養之。
及長,肌體鮮瑩。
十七,求無波師剃度。
母告之曰:“出家非細事,當如蠕婦守節。
”師即佛前發誓:“律身不精嚴,心地不悟明,應墜泥犁。
”崇祯辛已,入檗山領戒,問隐元國師日:“比丘二百五十戒,如何是正戒?”國師提起數珠,曰:“是正是邪?”師曰:“與公奉持去也。
”國師便打。
次谒九座獅林暢問兜率悅三轉語,三問三被打。
至第三捧倒地,半晌方蘇。
林曰:“任你百問吒吒,我隻一棒打到底。
”師此時便會棒頭落處。
複谒亘信彌,後再見國師于龍泉。
國師垂語曰:“隻如無面目真人,三頭六臂漢,一齊去到作麼生煆?他向者裡道一句看。
”或答:“一槌百雜碎。
”師曰:“團團原不費鉗錘。
”國師為首肯。
時慧門和尚分座,師每以咨請。
一日門出,拈古示師,中有拈大随覆龜語雲:“直繞覆劫,皮骨已露。
”師從前疑滞渙然冰釋。
侍門隐于泉之志公洞,曆遷檗山。
丁酉歲,受門囑挂瓢斂石。
丙辰,移錫福州仙宗寺。
壬戍春,清斯淨禅師退席黃檗,薦師於當道,請繼席。
開堂,僧問:“賓主相逢即且置,大振宗風事如何?”師卓拄杖,曰:“撐天拄地。
”曰:“八字打開無向背,明明露出法王身。
如何是和尚出身處?”師一喝,乃曰:“白棒橫拈,誰敢當鋒?吹毛倒握,乾坤失色。
掀翻是非窠臼,截斷生死命根。
命根既斷,則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赤灑灑,明曆曆,所以諸佛出世,為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見性成佛。
敢問諸大德性作麼生?見佛作麼生成?于此洞明新黃檗出世己竟。
其或未然,不妨
唯慧可大師即禮三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今門下不錄機語,以古人方便義路為禅髓,而謂普被三根者實未能全被也。
上根聞之,未免掉臂而去,終不咬人言句;中根自有生涯,亦不随語生解;下根聞之,若存若亡,不無葛藤所絆,如是則何普被之有哉?殊不知宗門下貴在觌而提持,抽釘撥楔,解粘去縛,直令個個獨露本來面目而後已,曷有實法系綴于人乎?故我臨濟老人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而黃檗三施痛捧至大愚處點破,乃雲:“元來佛法無多子。
”此便是瞥悟禅髓之樣子。
不獨此老如是,乃至有祖以來,莫不由此為至要,餘者盡是皮毛,何足道哉!偶因門下一片爇腸,不覺噶呾如此。
諒直夫必受直言,故不敢纡曲以污直腸。
彼此尚直,則直指之道可通,不然,總被識神搬弄,至于驢年無有休歇矣。
謹複。
規文 教外别傳肇自迦葉,禅門規制始于百丈。
故我土自唐及宋,以至于明,凡有禅林者莫不遵而行之。
然行之至者,禮義存,名位正,法道專,付囑弗妄,而禅林振矣。
行之未至,規繩不備,師資混濫,不肖者操其權,賢者退其位,私念一萌,公事盡廢,以緻中外不睦,禅林由此削弱也。
苟忽而弗行,則無恥之徒,分房列戶,靡所不為,縱有百千共住,如惡義聚成外道法,奚益于祖庭乎?蓋黃檗系列祖之席,先人不惜身命,叩阙請藏,為重此席,故感德天童、金粟二老人闡揚大法,醒覺群迷,重光祖道。
餘愧不肖,住持八載,同諸被子恢複鼎建,艱辛萬狀。
不知有身,不知有名,屢受無根之謗,亦為此法席故也。
若夫正見衲僧,須擇正言,行正事,不為邪魅所惑,則祖法存焉。
祖法存,禅林興,祖法亡,禅林廢。
所謂甯可無人,不可無法也。
茲者,聖制在迩,本山耆舊同諸執事等,須擇吉日起期,定執事,以存聖制,一一依規而行。
倘有違者,耆舊與執事公議擯罰,則不愧同住一會,亦不辜先人創制之本懷也。
乙酉年十月十一日,寓龍泉丈室書。
第四代行彌亘信禅師餘 【入院法語三則 上堂三則 小參一則 書一則】 入寺至山門,雲:“欲透祖師關,須從這裡入。
”喝一喝,便進。
佛殿雲:“佛身克滿于法界,大衆切忌踏着。
”遂大展坐具三拜。
方丈雲:“居祖室,行祖令,任是銅頭鐵額到來,直教不存性命。
”卓拄杖震威一喝便起。
當日耆舊同大衆請升座。
師雲:“古路同行,祖庭同入,步步相随,心心相印。
了無異緣,亦無二念,如空合空,如水投水。
直下薦去,多少省力。
其或未然,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通箇消息。
”良久雲:“回家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卓拄杖下座。
開堂,拈戶部乾庵陳公請啟示衆,雲:“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盡在個裡。
若向文彩未彰時會去,不待形言,苟或未能,不妨重新宣過。
”維那宣疏畢,指法庭雲:“要提無相毗盧印,須向千峰頂上行。
”遂升座拈香,雲:“這一瓣香彌綸萬有,統禦人寰,爇向爐中,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萬歲、萬萬歲,伏願天下太平,萬民樂業。
這一瓣香,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奉為滿朝文武、天下官僚、本山請主護法檀越,伏願福同滄海,壽等喬松。
這一瓣香,數載向外追尋,一朝這裡翻身,今日人天衆前,次第二回拈出,專為現住浙江嘉興府海鹽縣金粟廣慧禅寺傳曹溪正脈三十五世費隐容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遂斂衣就座上首,白椎竟。
僧問:“大開爐鞴,逼得無位真人沒處藏身。
請問和尚,如何著腳?”師雲:“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
”進雲:“隻如龍得水時添意氣,虎逢山勢長威獰。
又作麼生?”師雲:“一任踍跳。
”乃雲:“當陽揭露,正體全彰,祖令既行,千差坐斷。
所謂法随法行,法幢随處建立。
以虛空為爐鞴,将須彌作鉗錘,情與無情,一火煅出。
直得上無攀仰,下絕已躬。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拈花要旨,從斯揭露,面壁宗風,因爾昭明。
所以道神光不昧,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知解若絕,不假修持。
然雖如是,隻如今日開堂祝聖一句,作麼生道?萬邦有道歸王化,四海無虞樂太平。
”卓拄杖下座。
戶部陳檀越入山,請上堂。
師雲:“相逢便拈出,未舉應知有,撥轉大法輪,同伸一隻手。
法輪一轉,一切皆轉。
轉煩惱為菩提,轉八識成四智,轉穢士為淨邦,轉萬物為自己。
所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
如斯舉唱,尚落今時,須知當人分上,離名離相,絕聖絕凡,淨裸裸無依,赤灑灑獨露。
這裡見得徹去,不妨随處作主,遇緣即宗。
其或未然,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下座。
安執事小參。
師雲:“法席由來古,今朝令轉新。
主賓雖互換,元是昔時人。
所以建立門庭,弘通祖道,須是其中人,方能徹底荷任。
豈不聞懶安佐靈祐,黃檗輔南泉?是以古人于法為重,于身為輕。
在我衲子分上,應須磊磊落落,事事無礙,始得作麼生,說個事事無礙底意。
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 請隐元禅師回山書 彌生平疏懶,不堪為人師範,素作支遁計,以養病軀,黃檗祖席,非法兄道德光大,莫能振其弘規。
此月初間,有書辭檀那會請法駕回山,以安常住,慰四衆之望。
自可期到山,方知出遊連江。
适羅山執事接某回泉,不及親迓法駕,候到山恭趨庭下,以聆清誨,餘容嗣布不備。
第五代超沛慧門禅師。
派行如沛,泉州同安康氏子。
幼奇穎,雖習舉業,恒有出塵之志。
年十七,應郡試,過南安圭峰報親寺、睹寺額,欣然曰:“世出世法,無非報親,何必世榮乎?”遂就圭峰示銘公披剃。
蒙雪峰亘和尚激發個事,頗有入處。
二十一歲,詣黃檗受具戒。
隐元國師問曰:“來自何方。
”師曰:“泉州報親。
”國師曰:“欲為何事?”師曰:“欲求佛法。
”國師曰:“我這裡一法也無。
”師曰;“正好着力。
”國師默器之。
遂入侍丈室。
往金粟省觐,天童掃塔,逮應請福嚴、龍泉,皆命師堂中領衆受囑。
出山居溫陵志公洞二載,徙玉融獅子岩。
值時艱,益自韬晦,或炊煙不繼,恬如也。
太史葉霞丞迎師到府說法,欲留就第過夏,師不可。
國師應扶桑請,舉師嗣席,辭讓至再。
檀護耆舊敦請益堅,始從衆命,登堂演法。
機圓語峻,如明珠走盤,駿馬蓦坡。
由其深入道奧,故爛熳天真,得大辯才也。
春日上堂:“堤邊楊柳垂青,嶺外野花馥郁。
一氣轉來遍界新,物物頭頭都漏洩。
既漏洩也,一毫頭上現全提,萬仞崖巅露真智。
雲林鳥語,熾然說塵說、刹說無間歇。
雖然恁麼,若向此中明,未具透春眼,不向此中明,且道眼在什麼處?”便下座。
參藩陳乾翁請上堂,舉操公大夫訪資福,福見來,畫一圓相。
大夫曰:“弟子恁麼來早是不着,便那堪更畫一圓相。
”福便掩卻方丈門。
師日:“資福與麼展拓,雖則善應機宜,也是韬光露影。
今日大夫到來,黃檗八字打開,觌面無遮,相見了也。
且道當時是,如今是?于中缁素得出分明一貫兩個五百,其或未然,重為指注。
日暖溪聲泳,風和山色彰,不因春到戶,怎見百花香?”時兵荒薦至,師赤身荷法勉衆,以為道忘軀,提持向上,一着深錐痛拶,故學者鹹思自奮,忘其苦淡,沾法乳者率多高明之士焉。
住十載,凡國師公案未圓者,悉以圓之,洪規丕振。
康熙二年秋,退居獅子岩。
明年甲辰春,回主圭峰。
九月末示疾,門人延醫診視,師卻不受。
大衆詣榻前求開示,師拍掌一下,曰:“是開示不是開示。
”一僧曰:“末後句聻。
”師索筆疾書日:“死奚憂?生奚悅?誰是知音,清風明月。
”十月初六日,命侍者取湯沐浴,剃發跏躍而逝。
世壽五十,僧臘三十。
奉全身塔于黃檗海會塔左畔。
第六代超願虛白禅師 派行性願,福清江陰林氏子。
十五歲從城山無生師薙染,詣獅岩參隐元國師,一見器之,攜入檗山,遂登具戒。
又參福嚴于金粟。
嚴問曰:“蚯蚓斬坐兩段,佛性在那一頭?”師作禮,日:“求和尚開示。
”嚴蓦頭一棒,師無對。
嚴以杖擉退,曰:“汝不去,還在這裡作麼?”連棒趕出。
師直得迷悶盈懷,寝食不安,定要打徹此一着子。
因看百丈政禅師語錄,老宿見日影透窗,問話因緣有省,仍回黃檗,執侍國師有年,益臻玄奧。
後隐松溪白雲庵。
偶有江西之行路由汀州甯化,缁素懇留。
重興東山古刹。
建東山橋,甲辰秋落成,玉融諸檀護請嗣席黃檗。
國師八十華誕,上堂:“法王壽量等虛空,疑比虛空又不同。
四相皆空何所祝?扶桑湧出一輪紅。
山僧出師門牆已有年,所仰頌恩德非一朝夕。
茲八旬華誕,豈可付之默然?未免拈炷香望東禱祝,庶幾頭頭不昧,法法園融。
”遂起身舉香,雲:“惟冀吾師壽量與五嶽齊高,吾師福履同二儀并厚。
普利群機,刹海三千沾法雨;宏提正印,王臣萬裡仰真風。
長為宗門典型,永作人天依怙。
山僧神贊已竟,汝等各表殷勤。
又且如何?劫石有盡年無盡,海屋添籌算莫窮。
”師重法剔蠹,揀魔辨異。
嘗有浙僧冒稱福嚴得子,持數十金入山掃塔,師驗其非是而卻之。
複有楚僧頻以怪異惑衆,領宰官善信至寺設齋,師疾其邪,卻之而退。
時或謂拗執,及後二人皆敗露,方服師之卓識。
慧門和尚進塔升座:“善知識者,是大慈父,能與人解粘去縛,能與人超生脫死。
将黃葉而止啼,為憐赤子;策眉毛而見佛、笑煞旁觀。
檢點将來,總是曲順機宜;要人親造,此道而後已。
是故我法兄慧門和尚,住持十載,其德也厚,其心也普,檀信欽崇,諸方景慕。
茲者,化緣已畢,撤手歸真,舍利晶瑩,尋藏窣堵。
隻如者一座高而無上,廣莫可測,且道是天生地成耶?良工鑄就耶?要明者個端倪,必須透頂透底。
”主席十載,造永祚橋于寺前。
康熙癸醜四月未,示微疾,命執事制龛,自治書辭檀越。
六月十三日,謂諸弟子;“吾滅後喪事不得從俗。
明日午時可扶我進龛,謦欬一聲即行矣。
”至期沐浴更衣端坐,神色不異。
語衆曰:“無常迅速,各自努力。
”徐又問曰:“過堂也未?”衆曰:“已竟。
”遂索筆書偈,曰:“四大雖已乖違,個中自有主持,看破去來如幻,方知吾不汝欺。
咄!”擲筆微笑脫去,世壽五十八,坐四十三夏。
奉全身塔于黃檗梅庵右侖。
第七代超宣廣超禅師 派行性宣,莆田人。
從隐元國師祝發,執侍久之,後掌記室,遷為西堂。
受囑後,隐于閩縣興林寺,康熙十二年癸醜冬,主席黃檗。
冬至上堂:“聯兆未分,無許多事,及至一氣已分,便有生住異滅,春夏秋冬。
若是本分衲僧,把斷要津,不通凡聖,随他陰陽消長,四序變遷。
群陰剝盡,也未嘗減一些子;一陽來複,也未嘗增一些子。
既皆增減不得,何妨運至化于無為,形乾坤于掌握。
說什麼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且道無陰陽,地上如何通信?聽取一偈:鳥兔空中似箭飛,百年影子笑相追,山翁兀坐禅床角,使得人間十二時。
”扶桑隐元老人大祥升座:“住世八十二年,建幢四十餘載。
七坐精藍,開盡英才活眼;單提寶劍,截斷邪妄藤窠。
名上達于兩國,澤下敷乎群生。
化緣既畢,示寂夏初,人天暗垂淚,落日減慧光。
屈指韶華,奄及三載,蘭孫桂子,布滿華桑。
箇箇興雲緻雨,人人賜紫談玄。
不孝忝承法乳,哀慕難忘。
今日謹陳薄供,聊表微忱。
”遂就身拈香,曰:“念師德兮天地長,仰師道兮日月光。
水有淵源兮木有本,披肝瀝膽兮此瓣香。
”瓣香已爇,普請頭首大衆同詣東方丈影前,作禮三拜。
歲旦上堂:“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乎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
本乎一心。
專一氣以緻柔,修一心而成道。
心也者,沖虛妙萃,炳煥靈明。
化日維新,平治家國,永息幹戈,民安物泰。
人人樂有道之天,箇箇享無為之福。
而我格外衲僧,檗峰錫寄,三三水湧波瀾,六六山添秀氣,洋洋大哉,萬物資始。
且道如何是資始之義?一年三百六十天,今朝萬福從頭起。
”僧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除卻棒喝,請師别道。
”師曰:此是學來底,汝生機處問将一句來。
”僧便喝。
師曰:“此一喝未有主在。
”僧又喝。
日:“那個男子不丈夫?”師便打,僧禮退,師曰:“元來不丈夫。
”問:“工夫既到無心處,争奈無心又隔關,還有不隔關底麼?”師曰:“石女腰邊裁兔角。
”僧日:“堪作什麼?”師曰:“鐵牛背上刮龜毛。
”僧日:“一任風光滿眼。
”師打,曰:“未許你在。
”師住持五載,值耿藩之變,閩中闆蕩,嘗有兇寇持刀入山,睹師道貌,皆羅拜而去。
由其慈悲化人,故叢林禮樂賴以如故焉。
戊午春。
退隐榕城道山。
即以是冬十一月十九日入滅于三皇殿,世壽八十。
塔于黃檗佛座峰之麓右隴。
語錄上中下三卷,随大藏流通。
第八代明淨清斯禅師 派行真淨,号别庵,漳州海澄縣林氏。
幼習儒,年十七禮仙遊縣寶幢山龍華寺德瑞公為師。
二十二受其戒于泉州招慶亘信和尚處因閱《五燈》至舜老夫問古鏡未磨,因緣有省,值隐元國師至龍華師問:“南泉斬貓,意旨如何?”拜未起,國師一踏踏到。
師疑開口,國師連踏兩踏,曰:“我今日為汝困徹。
”師直得通身汗下,遂侍國師于黃檗,服勤二載。
甲午,國師應扶桑清,師以親老不敢遠行,歸幢山。
書《華嚴》以壽雙親。
仍登檗山,時慧門和尚主席,一見即問:“清兄何不例卻門前舊刹竿?”師日:“推倒易,扶起難。
”門曰:“你試出手看。
”師打筋鬥而出,遂嗣之。
順治庚子秋,司理李公其蔚請住同安真寂寺。
寺為希運祖師與唐宣宗所居處,浴龍池遺趾尚存。
李公請建立宗旨。
康熙十六年丁已,福清邑侯鄧公獻英請主席黃檗。
上堂:“大丈夫須決烈掀翻前從窠臼,直下斬釘截鐵,抛下粟棘蓬,拈卻乾矢橛。
君不見黃檗老婆心太切,六十捧打得臨濟腰折?後代兒孫不丈夫,便向大愚處甄别。
與麼當作參禅,敢保老兄驢年未瞥。
山僧不惜眉毛為你抽釘拔楔。
”擲下拄杖,曰:“拈華微笑、乃清時之奸雄;斷臂安心,為肇亂之讒賊。
”喝一喝,下座。
特造國師齒發塔於松隐堂,并甃盲龍橋。
庚申秋退席,複為衆請再住二年。
壬申應南林請。
癸酉重興南林。
乙酉九月望日示微疾,二十日早命侍者具觚翰,自述出家參訪出世本末因緣,凡數百言,複自撰塔銘。
未刻,令取水淨身,跏趺告衆而化。
壽七十七,臘六十五。
塔全龛于黃檗塔庵公媽右侖。
語錄回卷刊行。
第九代明晟天池禅師。
派行寂晟,字雲崖,莆田縣闊口陳氏子。
生不啜乳,母以米漿養之。
及長,肌體鮮瑩。
十七,求無波師剃度。
母告之曰:“出家非細事,當如蠕婦守節。
”師即佛前發誓:“律身不精嚴,心地不悟明,應墜泥犁。
”崇祯辛已,入檗山領戒,問隐元國師日:“比丘二百五十戒,如何是正戒?”國師提起數珠,曰:“是正是邪?”師曰:“與公奉持去也。
”國師便打。
次谒九座獅林暢問兜率悅三轉語,三問三被打。
至第三捧倒地,半晌方蘇。
林曰:“任你百問吒吒,我隻一棒打到底。
”師此時便會棒頭落處。
複谒亘信彌,後再見國師于龍泉。
國師垂語曰:“隻如無面目真人,三頭六臂漢,一齊去到作麼生煆?他向者裡道一句看。
”或答:“一槌百雜碎。
”師曰:“團團原不費鉗錘。
”國師為首肯。
時慧門和尚分座,師每以咨請。
一日門出,拈古示師,中有拈大随覆龜語雲:“直繞覆劫,皮骨已露。
”師從前疑滞渙然冰釋。
侍門隐于泉之志公洞,曆遷檗山。
丁酉歲,受門囑挂瓢斂石。
丙辰,移錫福州仙宗寺。
壬戍春,清斯淨禅師退席黃檗,薦師於當道,請繼席。
開堂,僧問:“賓主相逢即且置,大振宗風事如何?”師卓拄杖,曰:“撐天拄地。
”曰:“八字打開無向背,明明露出法王身。
如何是和尚出身處?”師一喝,乃曰:“白棒橫拈,誰敢當鋒?吹毛倒握,乾坤失色。
掀翻是非窠臼,截斷生死命根。
命根既斷,則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赤灑灑,明曆曆,所以諸佛出世,為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見性成佛。
敢問諸大德性作麼生?見佛作麼生成?于此洞明新黃檗出世己竟。
其或未然,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