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五月十六日也。

    其後徒孫興慈、興壽二祖,不替先志,上請益堅。

    神宗可葉文忠公奏,遂得賜敕。

    乃持靈骨歸,天啟改元,葬于大溪山塔。

    迄今禦典輝煌,殿閣巍聳,得非祖之願深所緻哉! 第二代重興覺田法欽大師 李姓。

    隆慶間,中天老人為之薙染,協創此山。

    入道童真,驅狐兔,剪荊棘,初無把茅蓋頂,不避雨虐風餐,手拮據而口瘁瘏,悉力于畚锸之中。

    結廬岩窦,藉草跏趺,釆蕨療饑,牽雲補毳。

    日于單瓢破笠之下,與鑒、鏡二祖論道證心。

    時多絕粒,禅誦不辍二十餘載。

    曆盡菀枯譽讪,向背炎涼之态。

    不畏險,不憚勞,備嘗艱辛,百折不回,殚志經營,必底于成,僅得摭仔裡、鐵竈底寺業十之一二。

    乃于山鄰波旬肆虐蹂躏、瓦礫灰劫之區,建大殿數楹,倏變榛莽荒穢為清淨道場;披星宿霧,踏破芒鞋,亦自忘其締構之難也,厥功讵可泯乎?宜當昭垂于奕禮,俾後代兒孫知創業之艱苦萬狀耳。

    寂正月初二日卯刻;葬祔四潭寶峰中天祖塔,坐辛向乙。

    徒三:鑒源公、寶燈公、鏡源公也。

     第三代護藏賜紫興壽鑒源禅師 晉江許氏。

    法欽田公冢徒。

    萬曆辛醜,中天圓祖赴阙請藏,俟命八載,卒于都下之長榮茶庵。

    祖不替先志,同師時鏡源公餐風眠雪;備力勞瘁,匍匐數千裡,叩請益堅。

    越六寒暑,蒙神宗皇帝敕賜萬福寺匾、禦經全藏、紫衣三襲、錫杖、缽孟還山。

    乙卯鼎建大殿法堂。

    何喬遠少司空贈詩雲:“鑒公一法不離心,特乞藏經鎮寶林。

    欲與僧徒開月慧,大将文字振潮音;衣鞋破綻耐貧久,十五年華守阙深。

    斷際、裴休為弟子,今來閣老布黃金。

    ”天啟丙寅五年正月初十日辭世,書偈雲:“煌煌龍藏,永鎮禅林。

    海天萬裡,波旬不興,噁!喝散浮雲千嶂淨,一輪明月正天心。

    ”阇維舍利五彩。

    葬祔寶峰祖塔。

     第三代護藏賜紫興慈鏡源禅師 福唐萬安所林氏。

    法欽祖季徒。

    卯歲脫白,百家文字,過目靡遺,偈頌數千言,搦管立就。

    登藏經室有感雲:“昔日靈文何處在?荒台惟見鵬鸪飛。

    ”中天祖進京請經,守候多載未旋,有懷師祖句雲:“當年杖錫去悠悠,薊水閩山萬裡秋。

    ”又雲:“征鴻千裡無書至,翹首長空看鬥文。

    ”當荒山岑寂,鄰魅肆擾,采薇作供,鹿豕為群,苦淡難堪,百計耐守,不匮孝思,誠為千古所欽式也。

    逮得祖計,昆季不憚艱辛,跋涉京邸,禦試《楞嚴》,獲膺高選。

    欽賜藏經六百七十八函,帑金三百兩,敕書一道,寺額、紫伽黎缽盂、錫杖,特命禦馬監王諱舉赍護到閩。

    烜赫天章,照耀岩谷,萬裡海邦,莫不駭矚。

    時萬曆甲寅歲也。

    戊午正月念五日入滅。

     第一代主持開法密雲圓悟禅師 師諱圓悟,字覺初,密雲其别号也,宜興蔣氏子。

    依樵為業,年二十有七,負擔度山曲,觸積薪于路,忽有省,日用昭昭然。

    自是恒自返照,雖穿城市、涉俗緣不少間。

    越兩年棄室。

    又明年,父送之龍池上禹門禅院投幻有傳公出家。

    爾時師自覺心境兩立于古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有礙請益。

    公但雲:“汝若到這田地,便乃放身倒卧無别語。

    ”又一日,申前問公良久,師不領。

    公雲:“可憐,可憐!”師無語作禮而退。

    嗣是,日周旋左右,惟聞叱詈,慚悶交極,遘危疾,流汗二七日乃蘇。

    已而掩關。

    越三祀,傳公入都門,以院事屬師。

    一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尋北上觐公。

    公問曰:“汝離我三年,有新會處麼?”師雲:“有。

    ”公雲:“有什麼新會處?”師雲:“一人有慶,兆民樂業。

    ”公曰:“汝又作麼生?”師作禮雲:“某甲特來觐和尚。

    ”公曰:“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

    ”師便出。

    未幾,辭公南邁,公矚以書,曰:“但适意處斷不可往,不适意處作急走過,恁麼行去,不要記數,待十字路口有個跛足阿師與汝印正,我自來召汝。

    ”師于是歸龍池,登九華,泛普陀,陟天台,曆覽吳越。

    凡四載,公召之歸。

    問曰:“汝這幾年曾見什麼人?”師以腳汀地,手拍膝。

    公曰:“汝在外幾年,一點氣息也無。

    ”師雲:“和尚疑則别參!”時年四十有八。

    一日,公集衆升座,付師衣拂,師辭不受。

    公曰:“汝何意思?”師雲:“直待和尚天年,守塔三載,然後可行則行,當止則止。

    ”又一日,公曰:“老僧昨夜起來走一回,把柄都在手裡。

    汝等為我扶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