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天文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分日之三積至八十一章然後盈虛之數盡而複始矣今言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意其以四分日之一而當一日焉 胡氏曰迎日推策則有其數轉玑觀衡則有其象歸竒于扐以象閏數也鬥指兩辰之間象也象數者天理也非人所能為也故以定時成嵗者唐典也以诏王居門終月者周制也班告朔于邦國不以是為附月之餘而弗之數也
出日納日
葉氏曰日之出納以一日言之則東西也以一嵗言之則日陽物随陽以進退南者陽之正位冬至陽始萌日自鬥而北行則進而離其所至春分而陽功顯萬物于是皆作故謂之出夏至隂始萌日自井而南行則退而複其所至秋分而陽功畢萬物于是皆成故謂之納一日之出納均于東西惟仲春在奎十四度仲秋在角五度景居二至長短之中去極俱九十一度皆以卯出以酉入則嵎夷正其所自出也故命曰?谷西正其所自入也故命曰昧谷因其一日出納之正使治其一嵗出納之事者賓餞也 朱氏曰出日方出之日蓋以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識其初出之景也納日方納之日葢以秋分之暮夕方納之日而識其景也
四仲中星
春則以胃加酉夏則以栁加酉秋則以氐加酉冬則以虛加酉中星各見于午位 正義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形皆西首而東尾天道左旋日體右行故星見之方與四時相逆春則南方見夏則東方見秋則北方見冬則西方見 何承天曰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今季夏則火中宵中星虛以殷仲秋今季秋則虛中爾來二千七百餘年以中星檢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則堯冬至日在須女十度左右也漢太初厯冬至在牽牛初後漢四分及魏景初法同在鬥二十一 林氏曰鳥火虛昴皆是分至之昏見于南方直正午之中星而孔氏謂七星畢見不以為中星王肅覺其非遂謂宅嵎夷孟月也日中日永宵中仲月也鳥火虛昴季月也此説并與天象偶合然分孟仲季非書之意葢不知厯家有嵗差之法以月令日在某宿而求之所以不合按厯家自北齊向子信始知嵗差之法故以厯推之凡八十餘年差一度月令日在某宿比之堯時則已差矣故唐一行雲月在虛一則星火星昴皆以仲月昏中而沈存中亦雲堯典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東壁 朱氏曰中星或以象言或以次言或以星言者葢星适當昏中則以星言如星虛星昴是也星不當中而适當其次者則以次言如尾火是也次不當中而适界于兩次之間者則以象言如星鳥是也聖人作厯推攷參驗以識四時中星其立言之法詳密如此又按堯冬至日在虛昏中昴今日在鬥昏中壁而中星古今不同者葢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嵗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餘嵗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運而舒日運常内轉而縮天漸差而西嵗漸差而東此即嵗差之由唐一行所謂嵗差者日與黃道俱差者是也古厯簡易未立差法但随時占修改以與天合至東晉虞喜始以天為天以嵗為嵗乃立差法以追其變約以五十年而退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中數為七十五年葢為近之而亦未為精密也堯時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漢晉以來又差今比堯舜時似差及四分之一 陳氏曰書之所言皆昏星也書于仲夏舉房心【火房心也】而月令舉亢書于仲秋舉虛而月令舉牛書于仲冬舉昴而月令舉壁則書之中星常在後而月令中星常在前葢月令舉月本書舉月中也 鄭氏曰二十八宿環列于四方随天而西轉四方雖有定星而星無定居各以時見于南方天形北傾故北極居天之中而常在人北二十八宿常半隠半見日東行厯二十八宿故隠見各有時必于南方攷之惟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居其位故星火在東星鳥在南星昴在西星虛在北至仲夏則鳥轉而西火轉而南虛轉而東昴轉而北至仲秋則火轉而西虛轉而南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則虛轉而西昴轉而南鳥轉而東火轉而北來嵗仲春則鳥又轉而南矣循環無窮堯典考中星以正四時甚簡而明異乎呂令之星舉月本也 方氏曰書言分至之所中月令言昏旦之所中彼以時為主此以月為主然見于南方則一也
堯典日星 月令日星【秦厯防取近距以乙夘嵗正月】
唐月令日星【己巳合朔立春為上元七曜俱在營室】
孟春【日在營室昏參中旦】 正月【節日在虛昏昴中曉心中鬥建寅初
尾中 中氣日在危昬畢中曉尾中鬥寅中】
日中星鳥 仲春【日在奎昬弧中旦建】 二月【節日在營室昬東井中曉箕中鬥卯
初星 中中氣日在奎昬東井中曉南鬥中鬥夘】
季春【中日在胃昬七星中】 三月【旦節日在婁昬栁中曉南鬥中
鬥辰初牽牛中中氣日在胃昬張中曉南鬥】
孟夏【中鬥辰中日在畢昬】 四月【翼中旦婺節日在昴昬翼中曉
牽牛 中鬥已初女中中氣日在畢昬轸中】
日永星火 仲夏【曉須女中鬥已中日】 五月【在東井昬元中旦節日在
參昬 角曉危中鬥午初危中中氣日在東井昬】
季夏【亢中曉營室中鬥午】 六月【中日在栁昬火中旦奎節日在東升
昬氐中曉東壁中鬥未初中中氣】
孟秋【日在栁昬尾中曉奎】 七月【中鬥未中日在翼昬建星中
旦節 日在張昬尾中曉婁中鬥申初】
宵中星虛 仲秋【畢中中氣日在張昬】 八月【箕中曉昴中鬥申中日在角昬
牽牛中旦節日在翼昬南鬥中晚畢中鬥酉初觜】
季秋【觽中中氣日在轸昬】 九月【南鬥中曉東井中鬥酉中日在房昬
虛中旦栁節日在角昬牽牛中曉東井】
孟冬【日在尾昬危中旦七】 十月【節日在房昬虛中曉張中鬥亥初
星中 中氣日在尾昬危中曉翼中鬥亥中】
日短星昴 仲冬【日在鬥昬東壁中旦】 十一月【節日在箕昬營空中曉轸中鬥子初
轸中 中氣日在南鬥昬東壁中曉角中鬥子中】
季冬【日在婺女昬婁中旦】 十二月【節日在南鬥昬奎中曉亢中鬥醜初
氐中 中氣日在須女昬婁中曉氐中鬥醜中】
馬融鄭?以為星鳥星火謂正在南方春分之昬七星中仲夏之昬心星中秋分之昬虛星中冬至之昬昴星中皆舉正中之星不為一方盡見 夏氏曰仲春之月日在昴入于酉地初昬之時鹑火之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晝夜相等故曰日中又雲星鳥者葢是時朱鳥亦見南方不言鹑火而言星鳥舉四象也仲夏之月日在星入于酉地初昬之時大火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長夜短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故謂之日永星火此舉十二次也仲秋之月日在心入于酉地初昏之時虛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夜分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故謂之宵中星虛仲冬之月日在虛入于酉地初昏之時昴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方是時也晝短夜長晝四十刻夜六十刻故謂之日短星昴此舉二十八宿也 賈逵曰太初厯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初星也古黃帝夏殷周魯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鬥星也 蔡邕曰颛帝厯術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俱以日月起于天廟營室五度今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 王孝通诘傅仁均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七宿畢見舉中宿言耳舉中宿則餘星可知仁均專守昴中執文害意不亦謬乎又月令仲冬昬東壁中明昴中非為常準若堯時星昴昏中差至東壁然則堯前七千餘載冬至昬翼中日應在東井井極北去人?近故暑鬥極南去人最逺故寒寒暑易位必不然矣仁均對曰宋祖沖之立嵗差隋張胄?等因而修之雖差數不同各明其意孝通未曉乃執南鬥為冬至常星夫日躔宿度如郵傳之過宿度既差黃道随而變矣 大衍厯議曰夏厯十二次立春日在東壁三度于太初星距壁一度太也颛顼厯上元甲寅嵗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維之首葢重黎受職于颛顼九黎亂徳二官鹹廢帝堯複其子孫命掌天地四時以及虞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颛顼其實夏厯也湯作殷厯更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千祀昬明中星率差半次夏時直月節者皆當十有二中故因循夏令其後呂不韋得之以為秦法更考中星斷取近距以乙夘嵗正月己巳合朔立春為上元洪範傳曰厯記始于颛顼上元太始阏逢攝提格之嵗畢?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是也 角至箕為蒼龍凡七十五度鬥至壁為?武凡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至參為白虎凡八十度井至轸為朱雀凡百一十度總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正月防于亥其辰為?訾二月防戌為降婁三月防酉為大梁四月防申為實沈五月防未為鹑首六月防午為鹑火七月防已為鹑尾八月防辰為夀星九月防夘為大火十月防寅為析木十一月防醜為星紀十二月防子為?枵
日永短
正義曰馬融雲古制刻漏晝夜百刻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融之此言據日出見為説天之晝夜以日出入為分人之晝夜以昬明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為明日入後二刻半為昬損夜五刻以禆于晝則晝多于夜複校五刻古今厯術與太史所候皆雲夏至之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之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秋分之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此其不易之法也然今太史細之法則校常法半刻也從春分至于夏至晝漸長增九刻半夏至至于秋分所減亦如之從秋分至于冬至晝漸短減十刻半從冬至至于春分其增亦如之又于每氣之間增減刻數有多有少不可通而為率漢初未能審知率九日增減一刻和帝時待诏霍融始請改之鄭注書緯考靈曜仍雲今日増減一刻猶尚未覺誤也鄭注此雲日長者日見之漏五十五刻日短者日見之漏四十五刻與厯不同故王肅難雲知日見之漏減晝漏五刻不意馬融為傳已減之矣因馬融所減而又減之故日長為五十五刻因以冬至反之取其夏至夜刻以為冬至晝短此其所以誤 陳氏曰日之行也鬥建寅則出乙而漸北鬥建午則出艮而漸南漸北則春既分而晝加長漸南則秋既分而晝加短長短不過百刻 蔡氏曰天體北高而南下地體平着乎其中日近北則去地逺而出早入遲故晝長日近南則去地近而出遲入早故晝短日分十二時者嵗月日時之定數日分百刻者古厯日分之用數
羲和
蘓氏曰禹貢嵎夷在青州又曰?谷則其地近日而光明當在東方海上以此推之則昧谷當在西極朔方幽都當在幽州而南交為交趾明矣春曰宅嵎夷夏曰宅南交冬曰宅朔方而秋獨曰宅西徐廣曰西今天水之西縣也羲和之任亦重矣堯都于冀而其所重任之臣乃在四極萬裡之外理必不然當是緻日景以定分至然後厯可起也故使往驗之于四極非常宅也 李氏曰作厯之法必先凖定四面方隅以為表識然後地中可求即地中然後可以日月之出沒星辰之轉運故堯所以使四子各宅一方者非謂居是地也特使定其方隅耳如土圭之法測日之南北東西知其景之長短朝夕亦堯之遺法也 朱氏曰羲和主厯象授時而已非是各行其方之事葢官在國都而統治之方其極至此非往居于彼也
玑衡
朱氏曰美珠謂之璿玑機也以璿飾玑所以象天體之運轉也衡橫也謂衡箫也以玉為管橫而設之所以窺玑而察七政之運行猶今之渾天儀也齊猶審也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于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君之有政事也言舜初攝位乃察玑衡以審七政之所在以起渾天儀晉天文志雲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絶無師説不知其狀如何周髀之術以為天似覆盆葢以鬥極為中中髙而四邊下日月旁行繞之日近而見之為晝日逺而不見為夜蔡邕以為考驗天象多所違失渾天説王蕃曰天之形狀似鳥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猶卵之裹黃圓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見有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地下亦然北極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而嵩髙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髙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北去極六十七度春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冬至去極一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其南北極持其兩端其天與日月星宿斜而回轉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滅至漢武時落下闳始經營之鮮于妄人又量度之至宣帝時耿夀昌始鑄銅而為之象衡長八尺孔徑一寸玑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轉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玑玉衡之遺法蔡邕以為近得天體之實者也沈括曰舊法規環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銀丁葢以夜之天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古人以璿飾玑疑亦為此今按此以漢法逆推古制然厯代以來其法漸宻本朝因之為儀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儀平置單環上刻十二辰八幹四隅在地之位以凖地面而定四方側立黒雙環具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子午以為天經斜倚赤單環具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橫繞天經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卯酉以為天緯二環表裡相結不動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為員軸虛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遊之環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攷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儀側立黒雙環亦刻去極度數外貫天經之軸内挈黃赤二道其赤道則為赤單環外依天緯亦刻宿度而結于黑雙環之卯酉其黃道則為黃雙環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結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為春分後之日軌半出其外以為秋分後之日軌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使不傾墊下設機輪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随天東西運轉以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攷故曰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遊儀亦為黒雙環如三辰儀之制以貫天經之軸其環之内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趾指兩軸而當其要中之内又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軸使衡既得随環東西運轉又可随處南北低昂以待占者之仰窺焉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徧故曰四遊此其法之大畧也厯家之説又以北鬥魁四星為機杓三星為衡今詳經文簡質不應北鬥二字乃用寓名恐未必然姑存其説以廣異聞 馬融曰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玑衡其橫箫所以視星宿也以璿為玑以玉為衡葢貴天象也 張氏曰葢天之法如繪像止得其半渾天之法如塑象能得其全堯之厯象日星葢天法也舜之璿玑玉衡渾天法也渾法宻于葢天創意者尚畧述作者愈詳也 夏氏曰七政在天躔度長短多寡不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嵗星日行千七百二十八分度之百四十五熒惑日行一萬三千八百二十四分度之七千三百五十五太白辰星日各行一度鎮星日行四千三百八十分度之百四十五七政躔度長短多寡不同如此然必謂之齊者曽氏謂步七政之軌度時數以轉玑窺衡而不差焉故曰齊其不齊者乃陵厯鬭食盈縮犯守者也葢玑衡所見者皆時數軌度之當然不如玑衡則為變異此説是也沈存中謂熙甯中受诏典領厯官考察星辰以玑衡求極星從窺管之凡三月極星常循窺管之中夜夜不差則窺管即玉衡也陳氏曰舜齊七政不言經星經者緯星所次也言乎
緯經在其中矣 曾氏曰堯之時觀天以厯象至舜又察之以玑衡聖人之法至後世益備也曰七者則日月五星曰政者則羲和之所治無不任焉其體至大葢一言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