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朱載堉 撰
古今交食考
前代課曆故事取各家所造之曆各使推而上之于千百世之上以求交食與夫嵗月日星辰之着見于經史者為合與否然後推而下之以定當來之氣朔則知與往古相合者為密不合者為疎甚易辨也萬曆九年辛巳嵗距漢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嵗一千七百一十四年距陳宣帝太建八年丙申嵗一千有五年二者之間史志原載日月食分加時起複方位各取數事而以元儒舊法并今新法考之自唐已下不必考者未及千年故略之也仍取萬曆甲午已後日月交食亦各數事較其異同筆于此卷往則稽于史來則驗于天而新舊二家疎密可見矣
漢武帝元光元年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劉向雲日中時食從東北過半晡時複【見前漢書五行志】
謹按日食必起自西理無從東起者疑有脫文故也當作從西北向東北食過半過半謂六七分已上是嵗有閏而漢曆失閏故以為七月晦晦閏之失辨見别卷茲不複贅
依新法筭
距嘉靖甲寅嵗一千六百八十七年
距萬曆辛巳嵗一千七百一十四年
日食九分四十九秒
初虧午正一刻西北
食甚未初三刻正北
複圓申初初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翼八度五十一分赤道翼八度三十九分
依舊法筭
距至元辛巳嵗一千四百一十四年
日食九分六十三秒
初虧午正三刻正西
食甚未正初刻
複圓申初二刻正東
食甚日纏黃道翼六度五十二分赤道翼六度四十一分
漢武帝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鈎在亢二度晡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複【同上】
依新法筭
距嘉靖甲寅嵗一千六百四十二年
距萬曆辛巳嵗一千六百六十九年
日食九分八十五秒
初虧未初二刻西北
食甚未正三刻正北
複圓申正初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角十一度七十八分赤道角十度八十五分
依舊法筭
距至元辛巳嵗一千三百六十九年
日食九分四十三秒
初虧未正初刻正西
食甚申初一刻
複圓申正二刻正東
食甚日躔黃道角九度八十五分赤道角九度七分謹按曆經雲若當時有宿度仍依當時曆法命之依三綂曆冬至日在牽牛加而命之則與亢二度合
漢明帝永平四年八月丙寅時加未日有食之【見後漢五行志注】
謹按此不言朔者八月之晦也時加未者猶言加時在未
依新法筭
距嘉靖甲寅嵗一千四百九十三年
距萬曆辛巳嵗一千五百二十年
日食二分七十一秒
初虧未初二刻西北
食甚未正二刻正北
複圓申初二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亢初度十二分赤道亢初度十一分
依舊法筭
距至元辛巳嵗一千二百二十年
日食三分五十六秒
初虧未正二刻西北
食甚申初三刻正北
複圓申正三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角十一度六十九分赤道角十度七十七分
魏文帝黃初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戊辰加時未日食【見晉書曆志】
依新法筭
距嘉靖甲寅嵗一千三百三十三年
距萬曆辛巳嵗一千三百六十年
日食三分七十二秒
初虧午正三刻西北
食甚未初三刻正北
複圓未正三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張九度七十四分赤道張九度八十九分
依舊法筭
距至元辛巳嵗一千六十年
日食四分二十四秒
初虧未初一刻西北
食甚未正一刻正北
複圓申初一刻東北
食甚日躔黃道張八度七十一分赤道張八度八十四分
魏文帝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同上】
謹按日加壬謂日在地中壬位月加丙謂月在天上丙位以漏刻言則亥末子初也丙字舊文作景為避唐諱今仍作丙庶讀者易曉也
依新法筭
距嘉靖甲寅嵗一千三百三十三年
距萬曆辛巳嵗一千三百六十年
月食八分七十秒
初虧子初初刻三更一?東南食甚子正三刻三更五?正南複圓醜正一刻四更五?西南食甚月離黃道室六度九十七分赤道室六度八十分
依舊法筭
距至元辛巳嵗一千六十年
月食八分七十一秒
初虧子初二刻三更二?正東食甚醜初一刻四更二?
複圓寅初一刻五更二?正西食甚月離黃道室五度九十分赤道室五度七十五分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甲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