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四

關燈
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至元十六年己卯嵗五月辛亥日寅正二刻夏至【見元志】 太初壬戌十二刻大衍壬子一刻 紀元辛亥三十九刻 授時辛亥十九刻 大綂辛亥十九刻新法辛亥十九刻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是年十一月癸醜日戌初二刻冬至【見元志】 太初甲子七十五刻 大衍甲寅六十三刻 紀元甲寅一刻 授時癸醜八十一刻大綂癸醜八十一刻 新法癸醜八十一刻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至元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己未日醜初一刻冬至【見元志】 太初庚午空刻 大衍己未八十七刻紀元己未二十五刻 授時己未六刻 大綂已未六刻 新法己未六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餘與天合 聖朝洪武十六年癸亥嵗十一月己未日冬至【見大學衍義補】 太初庚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申五刻 紀元己未三十四刻 授時己未二刻 大綂己未三刻 新法己未二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史官所記二至晷景凡六十條以太初等五曆及新法考之太初合者僅二後天五日至十一日者凡五十八大衍合者三十六先一日者六後一日者十七後二日者一紀元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十後一日者八授時合者四十八先一日者十後一日者二大綂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三後一日者十三後三日者二新法合者比授時多一事其不合者比授時少一事夫以此觀之則太初最疎固無足取大衍紀元非見用者亦不必論其授時曆不合者十二而先者多至于十後者僅二蓋減分太多未得其宜也将來氣朔皆失之先矣大綂曆不合者十八而先一日者僅三後一日者多至十三後三日者二蓋由嵗餘一定而無加減故也夫後者多而先者少今雖未覺其失恐将來氣朔浸失之後矣新法不合者十一比授時時為少合者四十九視授時為多蓋密于授時矣其不與天合者非不合也前人有雲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先後相戾者不可得兼也若曲變其法以改先者則後者愈後以改後者則先者益先徒令合者皆不合矣今乃折取中數不執一偏則先後二者雖不盡合而其相去亦皆不遠凡相合者各得中平之率矣 附錄二十條 萬曆二十四年丙申嵗五月夏至 大綂癸巳六刻 新法壬辰九十八刻授時壬辰九十七刻 二十八年庚子嵗五月夏至 大綂甲寅三刻新法癸醜九十四刻授時癸醜九十四刻 三十二年甲辰嵗五月夏至 大綂乙亥初刻新法甲戌九十一刻授時甲戌九十一刻 三十八年庚戌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己酉八刻新法戊申九十八刻授時戊申九十八刻 四十二年甲寅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庚午五刻 新法己巳九十五刻授時己巳九十五刻 四十六年戊午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辛卯二刻 新法庚寅九十二刻授時庚寅九十二刻 五十三年乙醜嵗五月夏至 大綂乙醜十刻 新法甲子九十九刻授時甲子九十九刻 五十七年己巳嵗五月夏至 大綂丙戌七刻 新法乙酉九十六刻授時乙酉九十六刻 六十一年癸酉嵗五月夏至 大綂丁未四刻 新法丙午九十三刻授時丙午九十三刻 六十五年丁醜嵗五月夏至 大綂戊辰一刻 新法丁卯八十九刻授時丁卯九十刻 七十一年癸未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壬寅八刻 新法辛醜九十七刻授時辛醜九十七刻 七十五年丁亥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癸亥五刻 新法壬戌九十三刻授時壬戌九十四刻 七十九年辛卯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申二刻 新法癸未九十刻授時癸未九十一刻 八十六年戊戌嵗五月夏至 大綂戊午十刻 新法丁巳九十七刻授時丁巳九十九刻 九十年壬寅嵗五月夏至 大綂己卯七刻 新法戊寅九十四刻授時戊寅九十五刻 九十四年丙午嵗五月夏至 大綂庚子四刻 新法己亥九十一刻授時己亥九十二刻 九十八年庚戌嵗五月夏至 大綂辛酉一刻 新法庚申八十八刻授時庚申八十九刻 百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戌十二刻新法癸酉九十八刻授時甲戌初刻 千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壬子三十七刻 新法庚戌九十刻授時庚戌八十一刻 萬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戌八十七刻 新法壬寅十六刻授時己醜八十九刻【先大綂百五日先新法十三日】 已上預推未來二至新舊三家各有異同宜于其時測驗晷景以證新舊曆孰為疎密也謹述大槩以發其端附于此卷之末自萬曆元年已來百年之間大綂授時二曆相差不過十餘刻及至千年則差二日萬年則差百有餘日所差非不多也新率恒處二曆強弱之間得中平之數雲 聖夀萬年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