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四

關燈
紀元壬午八十刻授時壬午九十六刻大綂癸未三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六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十四日乙酉景長【見隋志】 太初辛卯七十五刻 太衍乙酉五十刻紀元乙酉四十二刻 授時乙酉五十九刻 大綂丙戌初刻 新法乙酉五十八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皇十一年辛亥嵗十一月二十八日丙午景長【見隋志】太初壬子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四十八刻 紀元丙午四十刻授時丙午五十六刻大綂丙午九十七刻 新法丙午五十六刻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開皇十四年甲寅嵗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見隋志】 太初戊辰五十刻大衍壬戌二十一刻 紀元壬戌十三刻授時壬戌二十九刻 大綂壬戌七十刻新法壬戌二十九刻右按隋書蕭吉傳雲甲寅之年以辛酉冬至來年乙卯以甲子夏至冬至陽始郊天之日即是至尊本命夏至隂始祀地之辰即是皇後本命至尊德竝幹之覆育皇後仁同地之載養所以二儀元氣竝防本辰此蓋時曆傅防以媚其上非實測晷景所得也諸曆推壬戌者為是惟太初後天六日 唐貞觀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乙酉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甲申四十三刻紀元甲申三十一刻 授時甲申四十四刻大綂甲申八十三刻 新法甲申四十七刻右太初後天六日餘皆先天一日 貞觀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辛亥景長【見元志】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庚戌六十五刻紀元庚戌五十三刻 授時庚戌六十六刻 大綂辛亥四刻 新法庚戌六十九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時曆議雲唐貞觀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乙酉景長諸曆得甲申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辛亥景長諸曆皆得庚戌大衍曆議以永淳開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時曆以書必非候景所得所以不合耳 龍朔二年壬戌嵗十一月戊午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醜五十刻大衍戊午八十三刻紀元戊午六十九刻 授時戊午八十二刻 大綂己未十九刻新法戊午八十六刻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儀鳳元年丙子嵗十一月壬申景長【見元志】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壬申二十五刻 紀元壬申十刻 授時壬申二十二刻大綂壬申五十九刻 新法壬申二十七刻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永淳元年壬午嵗十一月癸卯景長【見元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大衍癸卯七十二刻紀元癸卯五十七刻 授時癸卯七十四刻 大綂甲辰四刻 新法癸卯七十三刻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年壬戌嵗十一月癸酉景長【見元志】 太初庚辰五十刻大衍癸酉四十九刻紀元癸酉三十一刻 授時癸酉四十六刻大綂癸酉七十四刻 新法癸酉四十七刻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一年癸亥嵗十一月戊寅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寅七十四刻紀元戊寅五十五刻 授時戊寅七十刻大綂戊寅九十八刻 新法戊寅七十一刻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二年甲子嵗十一月癸未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癸未九十八刻 紀元癸未八十刻授時癸未九十五刻大綂甲申二十三刻 新法癸未九十六刻右太初後天八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宋景德四年丁未嵗十一月戊辰日冬至【見元志】太初丙子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十五刻紀元丁卯七十四刻 授時丁卯八十刻大綂丁卯八十五刻 新法丁卯七十九刻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時曆議雲自宋以來測景驗氣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嵗戊辰日南至綂天授時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嵗甲戌日南至綂天授時皆得乙亥是後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後若曲變其率以従景德則其餘十六事多後天若從嘉泰則其餘十六事多先天以此理推之非曆不合也蓋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已下二條放此 皇祐元年己醜嵗十一月十九日戊申景長【見宋志】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戊申四十二刻紀元丁未九十七刻 授時丁未九十九刻 大綂戊申四刻 新法丁未九十九刻右太初後天九日大衍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皇祐二年庚寅嵗五月二十五日辛亥景短【見宋志】太初乙未八十七刻 大衍辛亥四刻 紀元庚戌六十刻授時庚戌六十一刻大綂庚戌六十六刻 新法庚戌六十一刻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三十日癸醜景長【見宋志】 太初壬戌五十刻大衍癸醜六十六刻紀元癸醜二十二刻 授時癸醜二十三刻大綂癸醜二十八刻 新法癸醜二十三刻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皇祐四年壬辰嵗五月十七日辛酉景短【見宋志】太初庚午三十七刻 大衍辛酉五十三刻 紀元辛酉八刻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