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宋書元嘉曆推是年冬至在甲申日八十刻祖沖之以為曆誤乃上議曰臣測景曆紀躬辨分寸銅表堅剛暴潤不動光晷明潔纖毫防然據大明五年十月十日景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彊折取其中則中天冬至應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晚令後二日景相減則一日差率也倍之為法前二日相減百刻乗之為實以法除實得冬至加時在夜半後三十一刻在元嘉曆後一日天數之正也按元儒筭晷景其法不同今附載于此是年十月初十日壬戌景長一丈七寸七分五厘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景長一丈八寸一分七厘五毫二十六日戊申景長一丈七寸五分依元儒法當置壬戌戊申二日之景相減餘二分五厘以百刻乗之得二百五十刻為實卻以丁未戊申二日之景相減餘六分七厘五毫為法除之得三十七刻乃置壬戌戊申相距四十六日百刻乗之得四千六百刻凡冬至景前多後少為減減去三十七刻折半得二千二百八十一刻加日中五十刻為二十三日三十一刻命起前距壬戌筭外得十一月初三日乙酉三十一刻即所求冬至也欲使初學易曉故詳載之唐志大衍曆議曰祖沖之既失元嘉十三年甲戌冬至以為加時太早增小餘以附防之而十二年戊辰景長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長得乙未十八年己亥景長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愈多劉孝孫張胄?因之小餘益彊又以十六年己醜景長為庚寅矣治曆者糾合衆同以稽其所異茍獨異焉則失行可知今曲就其一而少者失三多者失五是舎常數而從失行也夫以唐志此説證之則沖之所測景蓋假托而非真雖其筭術有可取焉要之其説則是景則非也一行譏胄?之謬所謂就一失五者即已上六條而元綂所造大綂曆其失乃與沖之胄?相類推今雖密考古頗疎李德芳輩蓋不無遺憾雲
周天和二年丁亥嵗十一月初三日庚子景長【見隋志】太初丙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子六十一刻紀元庚子五十五刻 授時庚子六十五刻
大綂辛醜十五刻新法庚子七十一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天和三年戊子嵗十一月十四日乙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壬子空刻 大衍乙巳八十六刻紀元乙巳七十九刻 授時乙巳九十刻
大綂丙午四十刻新法乙巳九十五刻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建德元年壬辰嵗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景長【見隋志】
太初癸酉空刻 大衍丙寅八十三刻紀元丙寅七十七刻 授時丙寅八十七刻大綂丁卯三十七刻 新法丙寅九十三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建德二年癸巳嵗五月初三日戊辰景短【見隋志】太初乙亥六十二刻 大衍己巳四十六刻紀元己巳三十九刻 授時己巳四十九刻大綂己巳九十九刻 新法己巳五十五刻右按曆法凡冬夏二至相距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刻有竒是嵗嵗前天正冬至在丁卯丁卯距戊辰不足一百八十二日必無戊辰夏至之理若就戊辰夏至則失丁卯冬至此蓋隋志之誤無疑諸曆推己巳者為是惟太初後天六日
建德三年甲午嵗十一月二十日丁醜景長【見隋志】
太初癸未五十刻大衍丁醜三十二刻紀元丁醜二十五刻 授時丁醜三十六刻大綂丁醜八十五刻 新法丁醜四十二刻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建德六年丁酉嵗十一月二十三日壬辰景長【見隋志】太初己亥二十五刻 大衍癸巳五刻
紀元壬辰九十九刻 授時癸巳九刻
大綂癸巳五十八刻 新法癸巳十五刻右太初後天七日紀元與天合餘皆後天一日唐志大衍曆議雲建德六年以壬辰景長而麟德開元曆皆得癸巳開皇七年以癸未景短而麟德開元曆皆得壬午先後相戾不可葉也皆日行盈縮使然凡曆術在于常數而不在于變行既葉中行之率則可以兩齊先後之變矣
宣政元年戊戌嵗十一月初五日戊戌景長【見隋志】太初甲辰五十刻 大衍戊戌三十刻
紀元戊戌二十三刻 授時戊戌三十三刻大綂戊戌八十二刻 新法戊戌三十九刻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隋開皇四年甲辰嵗十一月十一日己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丙子空刻 大衍己巳七十七刻紀元己巳六十九刻 授時己巳八十六刻大綂庚午二十八刻 新法己巳八十五刻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皇五年乙巳嵗十一月二十二日乙亥景長【見隋志】太初辛巳二十五刻 大衍乙亥一刻
紀元甲戌九十三刻 授時乙亥十刻
大綂乙亥五十二刻 新法乙亥十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紀元先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皇六年丙午嵗十一月初三日庚辰景長【見隋志】
太初丙戌五十刻大衍庚辰二十五刻
紀元庚辰十八刻授時庚辰三十四刻大綂庚辰七十六刻 新法庚辰三十四刻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開皇七年丁未嵗五月初九日癸未景短【見隋志】
太初己醜十二刻大衍壬午八十八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