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朱載堉 撰
二至晷景考
説者皆雲漢曆有四太初最密唐曆有八大衍最密宋曆十六紀元最密元曆有二授時最密今大統曆與囘囘曆相校大統最密然新率與之校所得尤多視太初等曆大不侔矣自魯僖公五年丙寅嵗正月至洪武十六年癸亥嵗十一月二千三十八年之間傳志所載二至晷景凡六十事用前代所謂密者四曆及大統曆并新法考之所得開列于後
魯僖公五年丙寅嵗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見春秋左傳】
漢太初曆辛亥二十五刻 唐大衍曆辛亥九十四刻宋紀元曆壬子八十四刻 元授時曆辛亥十四刻本朝大統曆甲寅八十二刻新法推得辛亥五十五刻右紀元後天一日大統後天三日餘與天合
昭公二十年己卯嵗春王二月己醜日南至【見春秋左傳】
太初己醜五十刻大衍己醜四十五刻紀元庚寅二十五刻 授時戊子八十三刻
大綂壬辰七刻 新法己醜二十三刻右紀元後天一日授時先天一日大綂後天三日餘與天合按南至晷景見于經傳者惟此二條而已餘或見于谶緯等書若春秋命曆序之類即漢志隋志所引者今未敢以為據授時曆議據前漢志魯獻公十五年戊寅嵗正月甲寅朔旦冬至引用此條為首蓋獻公乃隠公五世祖其十五年戊寅嵗下距隠公元年己未嵗百六十一年其非春秋時明矣而元志乃雲自春秋獻公以來者許郭諸儒多聞博古豈不知獻公在春秋前百餘年哉第以所推昭公己醜冬至而得戊子既不能合偶與獻公相合故援此以飾非而為之説雲曲變曆法以従昭公則與獻公不合遂謂春秋所書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驗然則大衍宣明諸曆推之皆得己醜豈皆誤耶夫獻公甲寅冬至别無所據惟劉歆三綂曆是據也若左傳不足信而歆獨可信乎太初元年冬至在辛酉歆乃以為甲子差天三日尚不能知而能逆知上下數百載乎然則獻公十五年冬至當在何日曰三統授時之甲寅失之先紀元大定之丁巳失之後大衍所推丙辰宣明所推乙卯庶或近之然别無所考據阙其疑可也以要言之凡春秋前後千載之間氣朔交食長曆大衍所推近是劉歆班固所説全非杜預一行已有定論詳載别卷矣
劉宋元嘉十二年乙亥嵗十一月十五日戊辰景長【見隋志】
太初癸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三十五刻紀元戊辰三十九刻 授時戊辰四十七刻
大綂己巳十四刻新法戊辰五十二刻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三年丙子嵗十一月二十六日甲戌景長【見隋志】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癸酉五十九刻紀元癸酉六十三刻 授時癸酉七十一刻大綂甲戌三十九刻 新法癸酉七十六刻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唐志大衍曆議曰較前代史官注記惟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長皇極麟德開元曆皆得癸酉蓋日度變常爾元授時曆所議亦同今按前人考古景長之驗或不相合則雲日度失行竊謂此言過矣茍日度失行當如嵗差漸漸而移今嵗既已不合來嵗豈能複合耶蓋系前人所測或未密耳非日度變行也夫冬至之景一丈有餘表髙晷長則景虛而淡欲就虛景之中考其真實或設望筒或置副表景符之類以求實景然望筒或一低昻副表景符或一前卻兼以測景之人工拙不同用意詳略亦異所據之表或稍有傾欹圭面或稍有斜側二至前後數日之景進退隻在毫厘之間僾俙之際要亦難辨若夫陽城嶽台略分南北尚有不同況于四海九服之逺相去千有餘裡委托之人未知當否既非目擊其實所報晷景甯足信乎
元嘉十五年戊寅嵗十一月十八日甲申景長【見隋志】
太初己醜五十刻大衍甲申八刻
紀元甲申十二刻授時甲申二十刻大綂甲申八十七刻 新法甲申二十五刻右太初後天五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六年己卯嵗十一月二十九日己醜景長【見隋志】
太初甲午七十五刻 大衍己醜三十三刻紀元己醜二十七刻 授時己醜四十四刻
大綂庚寅十一刻新法己醜五十刻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初十日甲午景長【見隋志】
太初庚子空刻 大衍甲午五十七刻紀元甲午六十一刻 授時甲午六十八刻大綂乙未三十六刻 新法甲午七十四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八年辛巳嵗十一月二十一日己亥景長【見隋志】太初乙巳二十五刻 大衍己亥八十二刻紀元己亥八十五刻 授時己亥九十三刻
大綂庚子六十刻新法己亥九十八刻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九年壬午嵗十一月初三日乙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大衍乙巳六刻
紀元乙巳十刻 授時乙巳十七刻大綂乙巳八十四刻 新法乙巳二十三刻右太初後天五日餘與天合
大明五年辛醜嵗十一月初三日乙酉冬至【見前宋志】太初庚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申七十刻紀元甲申七十三刻 授時甲申七十九刻大統乙酉四十五刻 新法甲申八十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