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夀萬年曆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祖沖之造
距大明七年癸卯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一百三十一年以其法推大明七年天正冬至得庚寅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新法上考大明七年天正冬至得庚寅與大明曆合
正光曆後魏孝明帝時李業興等造
距正光三年壬寅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七十二年以其法推正光三年天正冬至得己亥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新法上考正光三年天正冬至得己亥與正光曆合
興和曆後魏孝靜帝時李業興等重造
距興和二年庚申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五十四年以其法推興和二年天正冬至得甲戌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大衍曆上考興和二年天正冬至得癸酉新法與大衍同
天保曆北齊文宣帝時宋景業造
距天保元年庚午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四十四年以其法推天保元年天正冬至得丁卯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壬午後天三日以大衍曆上考天保元年天正冬至得丙寅新法與大衍同
天和曆周武帝時甄鸾造
距天和元年丙戌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二十八年以其法推天和元年天正冬至得己醜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大衍曆上考天和元年天正冬至得庚寅新法與大衍同
大象曆周靜帝時馬顯等造
距大象元年己亥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一十五年以其法推大象元年天正冬至得戊戌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新法上考大象元年天正冬至得戊戌與大象曆合
開皇曆隋文帝時張賓等造
距開皇四年甲辰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千一十年以其法推開皇四年天正冬至得甲子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新法上考開皇四年天正冬至得甲子與開皇曆合
皇極曆隋文帝時劉焯造
距仁夀四年甲子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九百九十年以其法推仁夀四年天正冬至得己酉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仁夀四年天正冬至得己酉與皇極曆合
大業曆隋文帝時張胄?造炀帝時重定
距大業四年戊辰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九百八十六年以其法推大業四年天正冬至得辛未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庚辰後天一日以大衍曆上考大業四年天正冬至得庚午新法與大衍同
戊寅曆唐髙祖時傅仁均造
距武徳九年丙戌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九百六十八年以其法推武徳九年天正冬至得乙巳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壬午後天三日以大衍曆上考武徳九年天正冬至得甲辰新法與大衍同
麟徳曆唐髙宗時李淳風造
距麟徳元年甲子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九百三十年以其法推麟徳元年天正冬至得甲子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麟徳元年天正冬至得甲子與麟徳曆合
神龍曆唐中宗時南宮説等造
距神龍元年乙巳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八百八十九年以其法推神龍元年天正冬至得己亥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神龍元年天正冬至得己亥與神龍曆合
大衍曆唐?宗時僧一行等造
距開元十二年甲子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八百七十年以其法推開元十二年天正冬至得戊寅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開元十二年天正冬至得戊寅與大衍曆合
五紀曆唐代宗時郭獻之等造
距寳應元年壬寅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八百三十二年以其法推寳應元年天正冬至得戊戌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授時曆上考寳應元年天正冬至得丁酉新法與授時同
貞元曆唐徳宗時徐承嗣等造
距建中五年甲子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八百一十年以其法推建中五年天正冬至得癸巳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建中五年即是興元元年天正冬至得癸巳與貞元曆合
宣明曆唐穆宗時徐昂等造
距長慶二年壬寅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七百七十二年以其法推長慶二年天正冬至得壬子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長慶二年天正冬至得壬子與宣明曆合
崇?曆唐昭宗時邊岡等造
距景福元年壬子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七百二年以其法推景福元年天正冬至得己未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景福元年天正冬至得己未與崇?曆合
欽天曆後周世宗時王樸造
距顯徳三年丙辰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六百三十八年以其法推顯徳三年天正冬至得乙未及推萬曆二十二年天正冬至得辛巳後天二日以新法上考顯徳三年天正冬至得乙未與欽天曆合
應天曆宋太祖時王處讷等造
距建隆三年壬戌嵗至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嵗六百三十二年以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