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五

關燈
闆輿,二人肩(外用倭緞銅釘,内加彩繪。

    轎式,與竹轎皆同)。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法司王舅,紅開棍人二、紅闆二人、真倭刀二人、真倭槍二人(槍上有大紅呢旗,長一尺、寬二寸許)。

    竹輿,二人肩(下同)。

     紫金大夫,紅開棍二人、紅闆二人、假長倭槍二人、真倭刀二人。

     正議、中議大夫,紅開棍二人、紅闆二人、假長倭槍二人(以木為之,上方下圓)。

     法司以下,平日皆用綠地印花布傘。

    今見每人皆用有花雨傘各一人、前踏鳴金一人。

     坐褥 一品,紅褐心、青褐邊襯紅氈。

     二品,青布心、紅布邊襯紅氈。

     三品,青布面襯紅氈。

     四品、五品,俱藍布面襯白氈。

     六品以下,不用坐褥,惟用氈條。

     氏族 首裡四大姓:向、翁、毛、馬。

    向氏,即國王尚姓之别族少遠,則稱「向」以别之;故世世不與王家通婚姻。

    其本國人與王家婚姻者,惟翁、毛、馬三家,世為王舅法司。

    今現為法司者三人:馬獻圖、翁自道、向聖■〈廣外〈羽上食下〉内〉;國丈毛邦秀(今王尚敬之外祖;王妃,則馬氏也)。

    世系俱未詳,俟續考列譜。

     久米三十六姓,皆洪、永兩朝所賜閩人。

    至萬曆中,存者止蔡、鄭、梁、金、林五姓。

    萬曆三十五年續賜者,阮、毛兩姓。

    每姓子孫,皆不甚繁衍。

    餘寄籍起家貴顯者多有,然非賜姓之舊也。

    今閱九姓世譜中,多讀書國學及充曆年貢使之人;故并列其字、爵,以備考焉。

     蔡氏,原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按「明史」、「實錄」:成化五年,長史蔡璟入貢;自言其祖南安縣人);宋端明學士襄之後。

    十二世,共八十一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鄭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十三世,共五十七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梁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人。

    十世,共六十九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梁氏,世系未考者四十五人: 通事,湘。

    通事,複。

     通事,報。

    長史,回(景泰元年貢使)。

     通事,密祖。

    長史,求保。

     通事,振。

    通事,德仲。

     通事,袖。

    通事,琦。

     長史,賓。

    正議大夫,應(成化十八年貢使) 正議大夫,德(弘治五年、七年貢使)。

    通事,信。

     通事,正。

    正議大夫,能(正德六年貢使)。

     通事,澤順。

    秀才,淵。

     正議大夫,寬。

    都通事,裕。

     秀才,珀。

    通事,敏。

     秀才,洪。

    通事,廣。

     通事,俊。

    正議大夫,椿(嘉靖十三年貢使)。

     秀才,貴。

    秀才,實。

     通事,瓒。

    通事,瀚。

     秀才,瑞。

    通事,仕。

     秀才,敬。

    長史,梓(嘉靖二年,入太學;十九 年貢使)。

     正議大夫,炫(嘉靖十五年,入太學,三十二年貢使)。

     秀才,明。

    秀才,棟。

     正議大夫,碩(嘉靖三十四年貢使)。

    正議大夫,灼(嘉靖四十四年貢使、 萬曆十一年貢使)。

     官生,焌(嘉靖四十四年,入大學)。

    官生,炤(嘉靖四十四年,入太學)。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通事,壁。

    通事,煥。

     正議大夫,燦(萬曆九年貢使)。

    通事,順。

     金氏,原福建□□人。

    十一世,共三十三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林氏,原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人。

    十二世,共二十一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毛氏,原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

    五世,共十八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取士 國中人入仕宦者,惟首裡、泊、那霸、久米四村之人;餘皆村戶。

    其略識國字者為酋長,曰掟(土名山巴歸);奉文檄,調遣村民任徭役。

    其次為保長,曰作事者(土名山劈姑),皆任下役;戴青、綠帽,終身為之,不升遷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首裡、泊、那霸三村,民曰「仁也」。

    仕宦子弟未仕,呼為「子」。

    子剃頂發,陞築登之,即登仕郎;次名築登之座,為登仕佐郎。

    又有名大筆者,副筆者;大官筆者如中國之筆貼式。

    又有名若筆者,如中國之官生,佐理村縣大小諸事,未入仕。

    其入仕者,授地為築登之親雲上,以漸升遷至察侍紀官(此為平民子弟入仕之始)。

     世官子弟,呼為裡之子,蓋言公子也;土名察度奴示(土音讀「察度」二字如「裡」字、「奴」字如「之」字、「示」字如「子」字)。

    年小者為内使□郎,名裡之子□;供内役,親侍從。

    年過十五至十八,剃頂中發,易小髻,即不複入;授地,為裡之子親雲上,以漸升至親方(此為宦家子弟入仕之始)。

     久米村,皆三十六姓閩中賜籍之家。

    其子弟之秀者年十五、六歲,取三、四人為秀才;其十三、四不及選者,名若秀才,讀書識字。

    其秀才,每年于十二月試之;出「四書」題,令作詩一首,或八句、或四句。

    能者,籍名升為副通事;由此漸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稱曰親方。

    此為久米子弟入仕之始)。

     采地(祿) 王叔、王孫、勳舊大臣,皆授一府或二府為采地;大夫以下有功者、三十六姓世襲者,皆授一縣為采地。

    初賜者,世其祿,長子承受。

    其自緻爵位所授采地,官已即除。

    歲收其地所出三分之二--如田一頃出米一百石,耕夫收五十石、祿主收五十石;祿主五十石内有公費、雜派等一十餘石,除此外,實收三十餘石,約當三分之二也。

    雞、豕、薪樵之數,以米石多少為準;以時取之。

    其采地之人來受役者,視官秩為多寡:國相、法司十六人,紫金大夫十一人,紫巾官十人,黃帽官四人,紅帽官二人;皆月更。

     國相,采地一府(或二府),祿六百石;有功者,加七、八、九百至千石止。

    世襲嗣子及孫賜祿三百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為差。

     法司,采地一府,祿四百石。

    例:世祿嗣子及孫賜祿八十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為差。

     國舅,采地一府(或一縣),祿八十石或百石、二百石,皆量功賜之。

    世祿,視功之大小,賜祿、采地及子孫。

     紫巾官,采地一府(或一縣),祿三十石或四十、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