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力,即未遽登岸,可保不下葉壁山矣。
可見下葉壁,即琉人亦以為戒』。
萬曆四年,蕭崇業記:『六月初一日,過葉壁山,薄山下。
由此,陸路至國兩日程,挽舟。
初五日,始泊那霸』。
康熙二年,張學禮記:『舟抵琉球北山,與日本交界。
北風引舟南行,始達那霸』)。
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汪楫二人。
考「夏錄」則雲:『梅花所開洋,過白犬嶼,又取東沙嶼。
丁上風,用辰巽針八更船,取小琉球山。
未上風,乙卯針二更,取雞籠。
申酉上風,用甲卯針四更船,取彭家山。
亥上風,用乙卯針三更船;未上風,用乙卯針三更船:取花瓶嶼。
丁未上風,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釣魚嶼。
丙午上風,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黃尾嶼。
丙上風,用乙卯針七更船;丁上風,用辰巽針一更:取姑米山。
又辰巽針六更船,取土那奇、翁居裡二山(今譯為度那奇、安根呢山二山,在馬齒山之西)。
又辰巽一更,取馬齒山,到港』。
「汪錄」則雲(本錄不載,見「洋舶針簿」内):『乙辰八更,取雞籠頭。
用辰多辰巽三更,取梅花嶼。
單卯十更,取釣魚台,北邊過。
乙辰四更,取黃尾嶼(得力在此四更;船身提上,已見黃尾嶼;下用甲卯針,取姑米,定是正西風利故也)。
甲卯十更,取姑米山。
乙卯七更,取馬齒山。
甲寅并甲卯,取那霸港』。
蓋自雞籠山東行,釣魚嶼、赤尾嶼以至姑米山諸山皆在南,借為标準,俱從山北邊過船。
見山,則針正;應見不見,則針已下漸東北行,必至見葉壁山矣。
要其病,皆由于用卯針太多,又不能相風用針。
夫西南風,固皆為順;而或自午、或自丁、或自未與坤者,方位又各不同。
今「指南廣義」所錄,則專言針、混言風,又多用卯針;故往往落北,不見姑米而見葉壁也。
後人或不見山,不可信接封者主張卯針。
當深玩夏、汪二錄酌風參用辰、巽等針,将船身提上,則保不下葉壁矣。
後海行日記 二月十六日(癸醜)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
用小船百餘引出港口,琉球官民夾岸送者數千人,小船豎旗,夾船左右送者數百槳。
是日晴明,南風送颿,用幹亥針一更半、單幹針四更,過馬齒、安根呢、度那奇等山,海水滄黑色。
日入,見姑米山二點,離二更半許。
夜,轉丁未西南風;十三漏,轉坤未風:用幹戌三更半。
風有力,頭巾頂索連斷三次。
十七日(甲寅),日出,龍二見于船左右,水沸立二、三丈。
轉西北風,用單子針一更。
日入,至十四漏,轉坤未風,用幹戌一更。
夜見月,至明。
十八日(乙卯),日出,用單幹、幹戌四更。
日入,至十四漏,西南風有力,用幹戌四更半。
夜見月,至明。
十九日(丙辰),日出,轉辛酉西風,帶南風不定;用單庚一更。
日中,轉壬子癸風,用單酉針。
至日入,轉子癸、又轉醜癸,用單戌三更半。
夜見月,至明。
二十日(丁巳),日出,轉艮寅東北順風。
日中,轉甲卯,用辛戌四更。
日入,轉乙辰風,大雨:船共行二十六更半。
是日,海水見綠色。
夜過溝,祭海神。
轉巽巳風,用辛酉三更半,至明。
二十一日(戊午),日出,大霧;正南風轉西南,又轉西北,風不定;船行緩,不上更。
缒水,四十八托。
有鳥,來集于樯。
轉子癸風,至十三漏,轉東北大順風,用庚申二更,至明。
二十二日(己未),日出,東北風,晴,大寒;用庚酉申四更半。
日入,有燕二,來集樯上。
至十一漏,轉乙卯風。
缒水,四十托。
用庚酉一更。
夜雨,大霧。
二十三日(庚申),日出,霧大;雨,無風。
缒水,三十二托。
日晡,壬亥風起。
日入,轉壬子風。
夜,雨,大寒。
用庚酉二更。
未明,見山,離一更遠許。
二十四日(辛酉),日出,用單申一更,至魚山及鳳尾山:二山皆屬台州。
封舟回閩針路,本取溫州南杞山;此二山又在南杞北五百裡,船身太開北行,離南杞八更遠許。
日晡,轉北風,用丁未針三更。
日入,舟至鳳尾山;風止,下椗。
二十五日(壬戌),無風,舟泊鳳尾山。
夜,雨;有數小船來伺警,至明。
二十六日(癸亥),日出,東北風,起椗行。
大雷雨,有旋風轉篷。
日晡,轉壬亥風,用單未、坤未三更。
日入,風微。
用單未一更,見南杞,離一更許。
二十七日(甲子),日出,晴;見盤山。
至溫州,東北順風,用坤申庚四更。
缒水,十四托,離北關一更許。
日入,用坤申庚一更,至台山下椗。
夜十八漏,又起椗;至明,見南北關--二号船,先一日過南關。
二十八日(乙醜),東北風,無力,船泊七星山。
缒水,九托。
夜至五漏,飓作,椗走;用乙辰針行七漏,加副椗泊船。
二十九日(丙寅),日出,至霜山。
東北風,用申庚酉針。
日晡,與二号齊至定海所。
琉球謝恩船先一日到,相次泊。
三十日(丁卯),東北風;乘潮,三船雁次進五虎門。
日中,至怡山院,谕祭于海神。
行海中,凡十四晝夜雲。
臣葆光按:冊封之役有記錄者,自前明嘉靖中陳侃始、至康熙二十一年汪楫等,凡七次;封舟回閩,折桅漂柁,危險備至。
披閱之次,每為動心。
今奉皇上威靈,海神效順。
踰年行役,幸避冬汛之危;半月漂浮,絕少過船之浪。
桅、柁無副,竟免摧傷;偶有風暴,随禱立止。
上下數百人安行而回,遠勝疇昔;額手慶幸,胥戴皇恩。
至于颠仆嘔逆、小小困頓,海舶之常,何足雲也! 曆次封舟渡海日期 嘉靖十三年(甲午)陳侃「使錄」:海行十八日至琉球(五月初八日出海,二十五日至那霸港),七日回福州(九月二十日出那霸、二十八日至定海所)。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郭汝霖「使錄」:海行十一日至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海、閏五月初九日至那霸港),十一日回福州(十月十八日出那霸、二十九日至五虎門)。
萬曆八年(庚辰)蕭崇業「使錄」:海行十四日至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海、六月初五日至那霸),九日回福州(十月二十四日出海、十一月初二日到定海所)。
萬曆三十三年(乙巳)夏子陽「使錄」:八日至琉球(五月二十四日出海、六月初一日至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月二十一日出海、十一月初一日到五虎門)。
崇祯六年(癸酉)杜三策從客胡靖「錄」:九日至琉球(六月初四日出海、八日過姑米山),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初九日出海、十九日到五虎們)。
康熙二年(癸卯)張學禮「使錄」:十九日至琉球(六月初七日出海、二十五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十四出海、二十四日至五虎門)。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汪楫「使錄」:三日至琉球(六月二十三日出海、二十六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二十四日出海、十二月初四日至定海所)。
臣葆光按:封舟以夏至後乘西南風往琉球,以冬至後乘東北風回福州;此言其概也。
南風和緩,北風凜冽;故歸程尤難,非但内外水勢
可見下葉壁,即琉人亦以為戒』。
萬曆四年,蕭崇業記:『六月初一日,過葉壁山,薄山下。
由此,陸路至國兩日程,挽舟。
初五日,始泊那霸』。
康熙二年,張學禮記:『舟抵琉球北山,與日本交界。
北風引舟南行,始達那霸』)。
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汪楫二人。
考「夏錄」則雲:『梅花所開洋,過白犬嶼,又取東沙嶼。
丁上風,用辰巽針八更船,取小琉球山。
未上風,乙卯針二更,取雞籠。
申酉上風,用甲卯針四更船,取彭家山。
亥上風,用乙卯針三更船;未上風,用乙卯針三更船:取花瓶嶼。
丁未上風,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釣魚嶼。
丙午上風,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黃尾嶼。
丙上風,用乙卯針七更船;丁上風,用辰巽針一更:取姑米山。
又辰巽針六更船,取土那奇、翁居裡二山(今譯為度那奇、安根呢山二山,在馬齒山之西)。
又辰巽一更,取馬齒山,到港』。
「汪錄」則雲(本錄不載,見「洋舶針簿」内):『乙辰八更,取雞籠頭。
用辰多辰巽三更,取梅花嶼。
單卯十更,取釣魚台,北邊過。
乙辰四更,取黃尾嶼(得力在此四更;船身提上,已見黃尾嶼;下用甲卯針,取姑米,定是正西風利故也)。
甲卯十更,取姑米山。
乙卯七更,取馬齒山。
甲寅并甲卯,取那霸港』。
蓋自雞籠山東行,釣魚嶼、赤尾嶼以至姑米山諸山皆在南,借為标準,俱從山北邊過船。
見山,則針正;應見不見,則針已下漸東北行,必至見葉壁山矣。
要其病,皆由于用卯針太多,又不能相風用針。
夫西南風,固皆為順;而或自午、或自丁、或自未與坤者,方位又各不同。
今「指南廣義」所錄,則專言針、混言風,又多用卯針;故往往落北,不見姑米而見葉壁也。
後人或不見山,不可信接封者主張卯針。
當深玩夏、汪二錄酌風參用辰、巽等針,将船身提上,則保不下葉壁矣。
後海行日記 二月十六日(癸醜)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
用小船百餘引出港口,琉球官民夾岸送者數千人,小船豎旗,夾船左右送者數百槳。
是日晴明,南風送颿,用幹亥針一更半、單幹針四更,過馬齒、安根呢、度那奇等山,海水滄黑色。
日入,見姑米山二點,離二更半許。
夜,轉丁未西南風;十三漏,轉坤未風:用幹戌三更半。
風有力,頭巾頂索連斷三次。
十七日(甲寅),日出,龍二見于船左右,水沸立二、三丈。
轉西北風,用單子針一更。
日入,至十四漏,轉坤未風,用幹戌一更。
夜見月,至明。
十八日(乙卯),日出,用單幹、幹戌四更。
日入,至十四漏,西南風有力,用幹戌四更半。
夜見月,至明。
十九日(丙辰),日出,轉辛酉西風,帶南風不定;用單庚一更。
日中,轉壬子癸風,用單酉針。
至日入,轉子癸、又轉醜癸,用單戌三更半。
夜見月,至明。
二十日(丁巳),日出,轉艮寅東北順風。
日中,轉甲卯,用辛戌四更。
日入,轉乙辰風,大雨:船共行二十六更半。
是日,海水見綠色。
夜過溝,祭海神。
轉巽巳風,用辛酉三更半,至明。
二十一日(戊午),日出,大霧;正南風轉西南,又轉西北,風不定;船行緩,不上更。
缒水,四十八托。
有鳥,來集于樯。
轉子癸風,至十三漏,轉東北大順風,用庚申二更,至明。
二十二日(己未),日出,東北風,晴,大寒;用庚酉申四更半。
日入,有燕二,來集樯上。
至十一漏,轉乙卯風。
缒水,四十托。
用庚酉一更。
夜雨,大霧。
二十三日(庚申),日出,霧大;雨,無風。
缒水,三十二托。
日晡,壬亥風起。
日入,轉壬子風。
夜,雨,大寒。
用庚酉二更。
未明,見山,離一更遠許。
二十四日(辛酉),日出,用單申一更,至魚山及鳳尾山:二山皆屬台州。
封舟回閩針路,本取溫州南杞山;此二山又在南杞北五百裡,船身太開北行,離南杞八更遠許。
日晡,轉北風,用丁未針三更。
日入,舟至鳳尾山;風止,下椗。
二十五日(壬戌),無風,舟泊鳳尾山。
夜,雨;有數小船來伺警,至明。
二十六日(癸亥),日出,東北風,起椗行。
大雷雨,有旋風轉篷。
日晡,轉壬亥風,用單未、坤未三更。
日入,風微。
用單未一更,見南杞,離一更許。
二十七日(甲子),日出,晴;見盤山。
至溫州,東北順風,用坤申庚四更。
缒水,十四托,離北關一更許。
日入,用坤申庚一更,至台山下椗。
夜十八漏,又起椗;至明,見南北關--二号船,先一日過南關。
二十八日(乙醜),東北風,無力,船泊七星山。
缒水,九托。
夜至五漏,飓作,椗走;用乙辰針行七漏,加副椗泊船。
二十九日(丙寅),日出,至霜山。
東北風,用申庚酉針。
日晡,與二号齊至定海所。
琉球謝恩船先一日到,相次泊。
三十日(丁卯),東北風;乘潮,三船雁次進五虎門。
日中,至怡山院,谕祭于海神。
行海中,凡十四晝夜雲。
臣葆光按:冊封之役有記錄者,自前明嘉靖中陳侃始、至康熙二十一年汪楫等,凡七次;封舟回閩,折桅漂柁,危險備至。
披閱之次,每為動心。
今奉皇上威靈,海神效順。
踰年行役,幸避冬汛之危;半月漂浮,絕少過船之浪。
桅、柁無副,竟免摧傷;偶有風暴,随禱立止。
上下數百人安行而回,遠勝疇昔;額手慶幸,胥戴皇恩。
至于颠仆嘔逆、小小困頓,海舶之常,何足雲也! 曆次封舟渡海日期 嘉靖十三年(甲午)陳侃「使錄」:海行十八日至琉球(五月初八日出海,二十五日至那霸港),七日回福州(九月二十日出那霸、二十八日至定海所)。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郭汝霖「使錄」:海行十一日至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海、閏五月初九日至那霸港),十一日回福州(十月十八日出那霸、二十九日至五虎門)。
萬曆八年(庚辰)蕭崇業「使錄」:海行十四日至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海、六月初五日至那霸),九日回福州(十月二十四日出海、十一月初二日到定海所)。
萬曆三十三年(乙巳)夏子陽「使錄」:八日至琉球(五月二十四日出海、六月初一日至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月二十一日出海、十一月初一日到五虎門)。
崇祯六年(癸酉)杜三策從客胡靖「錄」:九日至琉球(六月初四日出海、八日過姑米山),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初九日出海、十九日到五虎們)。
康熙二年(癸卯)張學禮「使錄」:十九日至琉球(六月初七日出海、二十五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十四出海、二十四日至五虎門)。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汪楫「使錄」:三日至琉球(六月二十三日出海、二十六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二十四日出海、十二月初四日至定海所)。
臣葆光按:封舟以夏至後乘西南風往琉球,以冬至後乘東北風回福州;此言其概也。
南風和緩,北風凜冽;故歸程尤難,非但内外水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