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樂謝行人傑有「日東交市記」,後有「恤役」一條,言『自洪武間許過海五百人行李各百斤與琉人貿易,着為條令。
甲午之役得萬金,五百人各二十金;多者三、四十金,少者亦得十金、八金。
辛酉之役僅六千金,五百人各得十二金;多者二十金,少者五、六金,稍失所望。
是以己卯招募,僅得中材應役,不能如前之精工也。
所獲僅三千餘金,人各八金;多者十五、六金,少者三、四金,大失所望:至捐廪助之,始得全禮而歸。
蓋甲午之役,番舶轉販者無慮十餘國;其利既多,故我衆所獲亦豐。
辛酉之役,番舶轉販者僅三、四國;其利既少,故我衆所獲亦減。
己卯之役,通番禁弛,番舶不至;其利頓絕,故我衆所獲至少:勢使然也』。
今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之役,是時海禁方嚴,中國貨物,外邦争欲購緻;琉球相近諸島,如薩摩洲、土噶喇、七島等處皆聞風來集,其貨易售。
閩人沿說至今,故充役者衆。
升平日久,琉球歲來貿易,中國貨物,外邦多有。
此番封舟到後,土噶喇等番舶無一至者;本國素貧乏,貨多不售,人役并困。
法當禁絕商賈利徒之營求充役者,損從減裝,一可以纾小邦物力之艱,一可以絕衆役觊觎之想,庶幾兩利俱全矣乎)。
更(定更法) 海中船行裡數,皆以更計;或雲百裡為一更,或雲六十裡為一更,或雲分晝夜為十更。
今問海舶夥長,皆雲六十裡之說為近。
「舊錄」雲:『以木■〈姊,木代女〉從船頭投海中,人疾趨至梢:人■〈姊,木代女〉同至,謂之「合更」;人行先于■〈姊,木代女〉,為「不及更」;人行後于■〈姊,木代女〉,為「過更」』。
今西洋舶用玻璃漏定更,簡而易曉:細口大腹玻璃瓶兩枚,一枚盛沙滿之;兩口上下對合,通一線以過沙。
懸針盤上,沙過盡為一漏,即倒轉懸之;計一晝、一夜,約二十四漏。
每更船六十裡,約二漏半有零。
人行先木■〈姊,木代女〉為「不及更」者,風慢、船行緩,雖及漏刻,尚無六十裡,為「不及更」也;人行後于■〈姊,木代女〉為「過更」者,風疾、船行速,當及漏刻,已踰六十裡,為「過更」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針路 琉球在海中,本與浙、閩地勢東西相值,但其中平衍無山。
船行海中,全以山為準。
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必取雞籠、彭家等山;諸山皆偏在南,故夏至乘西南風,參用辰、巽等針袤繞南行,以漸折而正東。
琉球歸福州,出姑米山,必取溫州南杞山;山偏在西北,故冬至乘東北風,參用幹、戌等針袤繞北行,以漸折而正西。
雖彼此地勢東西相值,不能純用卯、酉針徑直相往來者,皆以山為準;且行船必貴占上風故也。
「指南廣義」雲:『福州往琉球,由閩安鎮出五虎門東沙外開洋,用單(或作乙)辰針十更,取雞籠頭(見山,即從山北邊過船。
以下諸山皆同)、花瓶嶼、彭家山;用乙卯并單卯針十更,取釣魚台;用單卯針四更,取黃尾嶼;用甲寅(或作卯)針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嶼;用乙卯針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用單卯針取馬齒,甲卯及甲寅針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門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
琉球歸福州,由那霸港用申針放洋;辛酉針一更半,見姑米山并姑巴甚麻山;辛酉針四更、辛戌針十二更、幹戌針四更、單申針五更、辛酉針十六更,見南杞山(屬浙江溫州);坤未針三更,取台山;丁未針三更,取裡麻山(一名霜山);單申針三更,收入福州定海所,進閩安鎮(琉球姑米山至福州定海所,共五十更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前海行日記 閩有司既治封舟畢工,泊于太平港羅星塔。
五月十日(壬午),賫诏敕至南台,以小舟至泊船所。
十五日,祭江取水,蠲吉于二十日(壬辰)奉诏敕升舟。
連日夜,風皆從東北來,是日轉西南;遂于未初起椗。
至怡山院,谕祭于海神。
二十一日(癸巳),日出,西南風。
日中,至管頭,出金牌門。
日入,未過黃蝦鼻,下椗。
二十二日(甲午),日出,丁未風,過梅花頭。
日中,丁風帶午,乘潮出五虎門放洋,過官塘尾。
日入,至進士門。
夜至九漏,轉丁未風;接封陪臣正議大夫陳其湘率其國夥長主針,用乙辰針三更半。
二十三日(乙未),日出,見東湧在船後,約離一更半許;丁未風,用乙卯針二更,約離官塘八更半許。
二十四日(丙申),日出,丁午風,仍用乙卯針。
日未中,過米糠洋(海水碧徹如靛,細黃沙如涎沫,連亘水面如米糠),見群魚拜水。
日将入,有大鳥二,來集于樯。
是夜,風益利,用乙卯針四更;共計十三更半。
當見雞籠山、花瓶、棉花等嶼及彭家山,皆不見。
夜,用乙卯針四更半,共十七更;船東北下一更半許。
二十五日(丁酉),日出,丁未風輕,用單乙針二更、乙卯針一更半。
夜至四漏,轉正南風,用單乙針一更半:共計二十一更。
二十六日(戊戌),日出,正南風。
日未中,轉丁午;逾時,丁未風微起,用單乙針一更。
日中,風靜,缒水無底。
晚晡,轉丙午風,用乙卯針;風靜船停,不上更。
日入,風微起。
至四漏,轉丁午風,用乙卯一更。
至八漏,又用單卯二更,至天明。
二十七日(己亥),日出,丁午風。
日未中,風靜船停;有大沙魚二,見于船左右。
日入,丁午風起;至二漏,轉丁風,用乙辰針二更半。
天将明,應見釣魚台、黃尾、赤尾等嶼,皆不見。
共用卯針二十七更半,船東北下六更許。
二十八日(庚子),不用接封陪臣主張卯針,本船夥長林某改用乙辰針。
日未中,丁未風。
行二更半,鴉班上樯,見山一點在乙位,約去四更餘;水面小黑魚點點。
接封陪臣雲:『此出姑米山;所見,或是姑米而未能定』。
日入,風轉丁午,用辰巽針二更。
二十九日(辛醜),日出,見東北小山六點。
陪臣雲:『此非姑米,乃葉壁山也;在國西北』。
始悟用卯針太多,船東北下;若非西北風,不能提舟上行至那霸收港也。
日中,禱于神,忽轉坤申庚風;一時,又轉子癸。
陪臣大喜,乃回針東南行;指一小山雲:『此名讀榖山。
由此迤轉,即入港』。
日入,轉醜艮風,大熾;用丙巳針,又用丙午、單卯針。
先是,四、五日前未見山,舟浮不動;水艙将竭,衆頗惑。
禱于神,示曰:『二十八日見山,初一日到港』。
至是六月朔(壬寅),日未出,遂入港;行海中凡七晝、八夜雲(二号船先到海口,候一号船至,相次入港。
「針簿」别錄,亦落北見葉壁山始回也)。
臣葆光按:琉球針路,其大夫所主者,皆本于「指南廣義」;其失在用卯針太多,每落北之患。
前使汪楫記雲:『封舟多有飄過山北,已複引回』。
稽諸使錄,十人而九(明嘉靖一年,陳侃記:『舟至葉壁山,小舟四十牽挽八日,始至那霸』。
嘉靖三十七年,郭汝霖記:『已至姑米山,頭目雲:得一日夜之
甲午之役得萬金,五百人各二十金;多者三、四十金,少者亦得十金、八金。
辛酉之役僅六千金,五百人各得十二金;多者二十金,少者五、六金,稍失所望。
是以己卯招募,僅得中材應役,不能如前之精工也。
所獲僅三千餘金,人各八金;多者十五、六金,少者三、四金,大失所望:至捐廪助之,始得全禮而歸。
蓋甲午之役,番舶轉販者無慮十餘國;其利既多,故我衆所獲亦豐。
辛酉之役,番舶轉販者僅三、四國;其利既少,故我衆所獲亦減。
己卯之役,通番禁弛,番舶不至;其利頓絕,故我衆所獲至少:勢使然也』。
今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之役,是時海禁方嚴,中國貨物,外邦争欲購緻;琉球相近諸島,如薩摩洲、土噶喇、七島等處皆聞風來集,其貨易售。
閩人沿說至今,故充役者衆。
升平日久,琉球歲來貿易,中國貨物,外邦多有。
此番封舟到後,土噶喇等番舶無一至者;本國素貧乏,貨多不售,人役并困。
法當禁絕商賈利徒之營求充役者,損從減裝,一可以纾小邦物力之艱,一可以絕衆役觊觎之想,庶幾兩利俱全矣乎)。
更(定更法) 海中船行裡數,皆以更計;或雲百裡為一更,或雲六十裡為一更,或雲分晝夜為十更。
今問海舶夥長,皆雲六十裡之說為近。
「舊錄」雲:『以木■〈姊,木代女〉從船頭投海中,人疾趨至梢:人■〈姊,木代女〉同至,謂之「合更」;人行先于■〈姊,木代女〉,為「不及更」;人行後于■〈姊,木代女〉,為「過更」』。
今西洋舶用玻璃漏定更,簡而易曉:細口大腹玻璃瓶兩枚,一枚盛沙滿之;兩口上下對合,通一線以過沙。
懸針盤上,沙過盡為一漏,即倒轉懸之;計一晝、一夜,約二十四漏。
每更船六十裡,約二漏半有零。
人行先木■〈姊,木代女〉為「不及更」者,風慢、船行緩,雖及漏刻,尚無六十裡,為「不及更」也;人行後于■〈姊,木代女〉為「過更」者,風疾、船行速,當及漏刻,已踰六十裡,為「過更」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針路 琉球在海中,本與浙、閩地勢東西相值,但其中平衍無山。
船行海中,全以山為準。
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必取雞籠、彭家等山;諸山皆偏在南,故夏至乘西南風,參用辰、巽等針袤繞南行,以漸折而正東。
琉球歸福州,出姑米山,必取溫州南杞山;山偏在西北,故冬至乘東北風,參用幹、戌等針袤繞北行,以漸折而正西。
雖彼此地勢東西相值,不能純用卯、酉針徑直相往來者,皆以山為準;且行船必貴占上風故也。
「指南廣義」雲:『福州往琉球,由閩安鎮出五虎門東沙外開洋,用單(或作乙)辰針十更,取雞籠頭(見山,即從山北邊過船。
以下諸山皆同)、花瓶嶼、彭家山;用乙卯并單卯針十更,取釣魚台;用單卯針四更,取黃尾嶼;用甲寅(或作卯)針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嶼;用乙卯針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用單卯針取馬齒,甲卯及甲寅針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門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
琉球歸福州,由那霸港用申針放洋;辛酉針一更半,見姑米山并姑巴甚麻山;辛酉針四更、辛戌針十二更、幹戌針四更、單申針五更、辛酉針十六更,見南杞山(屬浙江溫州);坤未針三更,取台山;丁未針三更,取裡麻山(一名霜山);單申針三更,收入福州定海所,進閩安鎮(琉球姑米山至福州定海所,共五十更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前海行日記 閩有司既治封舟畢工,泊于太平港羅星塔。
五月十日(壬午),賫诏敕至南台,以小舟至泊船所。
十五日,祭江取水,蠲吉于二十日(壬辰)奉诏敕升舟。
連日夜,風皆從東北來,是日轉西南;遂于未初起椗。
至怡山院,谕祭于海神。
二十一日(癸巳),日出,西南風。
日中,至管頭,出金牌門。
日入,未過黃蝦鼻,下椗。
二十二日(甲午),日出,丁未風,過梅花頭。
日中,丁風帶午,乘潮出五虎門放洋,過官塘尾。
日入,至進士門。
夜至九漏,轉丁未風;接封陪臣正議大夫陳其湘率其國夥長主針,用乙辰針三更半。
二十三日(乙未),日出,見東湧在船後,約離一更半許;丁未風,用乙卯針二更,約離官塘八更半許。
二十四日(丙申),日出,丁午風,仍用乙卯針。
日未中,過米糠洋(海水碧徹如靛,細黃沙如涎沫,連亘水面如米糠),見群魚拜水。
日将入,有大鳥二,來集于樯。
是夜,風益利,用乙卯針四更;共計十三更半。
當見雞籠山、花瓶、棉花等嶼及彭家山,皆不見。
夜,用乙卯針四更半,共十七更;船東北下一更半許。
二十五日(丁酉),日出,丁未風輕,用單乙針二更、乙卯針一更半。
夜至四漏,轉正南風,用單乙針一更半:共計二十一更。
二十六日(戊戌),日出,正南風。
日未中,轉丁午;逾時,丁未風微起,用單乙針一更。
日中,風靜,缒水無底。
晚晡,轉丙午風,用乙卯針;風靜船停,不上更。
日入,風微起。
至四漏,轉丁午風,用乙卯一更。
至八漏,又用單卯二更,至天明。
二十七日(己亥),日出,丁午風。
日未中,風靜船停;有大沙魚二,見于船左右。
日入,丁午風起;至二漏,轉丁風,用乙辰針二更半。
天将明,應見釣魚台、黃尾、赤尾等嶼,皆不見。
共用卯針二十七更半,船東北下六更許。
二十八日(庚子),不用接封陪臣主張卯針,本船夥長林某改用乙辰針。
日未中,丁未風。
行二更半,鴉班上樯,見山一點在乙位,約去四更餘;水面小黑魚點點。
接封陪臣雲:『此出姑米山;所見,或是姑米而未能定』。
日入,風轉丁午,用辰巽針二更。
二十九日(辛醜),日出,見東北小山六點。
陪臣雲:『此非姑米,乃葉壁山也;在國西北』。
始悟用卯針太多,船東北下;若非西北風,不能提舟上行至那霸收港也。
日中,禱于神,忽轉坤申庚風;一時,又轉子癸。
陪臣大喜,乃回針東南行;指一小山雲:『此名讀榖山。
由此迤轉,即入港』。
日入,轉醜艮風,大熾;用丙巳針,又用丙午、單卯針。
先是,四、五日前未見山,舟浮不動;水艙将竭,衆頗惑。
禱于神,示曰:『二十八日見山,初一日到港』。
至是六月朔(壬寅),日未出,遂入港;行海中凡七晝、八夜雲(二号船先到海口,候一号船至,相次入港。
「針簿」别錄,亦落北見葉壁山始回也)。
臣葆光按:琉球針路,其大夫所主者,皆本于「指南廣義」;其失在用卯針太多,每落北之患。
前使汪楫記雲:『封舟多有飄過山北,已複引回』。
稽諸使錄,十人而九(明嘉靖一年,陳侃記:『舟至葉壁山,小舟四十牽挽八日,始至那霸』。
嘉靖三十七年,郭汝霖記:『已至姑米山,頭目雲:得一日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