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雜錄
關燈
小
中
大
鸢嶺。
道既行于鄉裡,迹未泯于江湖。
孰謂斯時,乃逢作者。
某辭傾三峽,氣吞諸方,潛子上書萬言,心存大法,善财曆城百所,學無常師。
久聞持斧住山,猶自領徒行腳。
機緣再舉,聖箭射入重城,山水昔遊,輕車駕就熟路。
豈無望塵下拜,亦有負弩前驅。
乘天風,觀海濤,一何壯也!布慈雲,灑甘露,衆所望焉。
勿以遐陳,遂疏義友。
——《全室外集》卷九 台灣文明書局本 王佐生平見《詩》。
僧智瀾上人住持鼓山寺序 佛氏之教自西域入于中國,曆漢、晉、唐、宋至于今日,盛行而不塞者,雖其宏闊勝大之言,足以鼓誘世俗,起人敬信,亦由世有卓異辯博之人,如遁、安、遠、休之徒以學其教,從其闡揚之也。
使世之學佛者俱與凡僧等夷,宗規不守,戒行不修,視明心見性為何物,而欲望闡揚其教難矣。
豈得久而不塞哉? 閩邑智瀾上人确守宗規,精修戒行,常師事呆庵,呆庵以其可緻遠大,悉授以空有之傳,盡得其宗旨。
成化改元,衆以住持鼓山。
鼓山勝慨為八閩第一,臬司諸君子嘗登臨其地,覽勝之餘,造上人方丈,因與交好,相與談論,見其性質不凡,精于明心見性之理,謂其能闡揚其教,求予文以贈之。
予惟晉、宋諸賢,亦嘗與學佛者遊,若謝安于支遁,習鑿齒于道安,陶元亮于遠公,謝靈運于慧休,皆與為方外之交。
第不知當時所往返談論者,儒之道耶?佛之道耶?抑有合耶?抑無合耶?抑儒能援佛以入于儒耶?或佛反援儒以入于佛耶?又不知謝、陶諸公重遁、安、遠、休之卓異辯博,因與往來,而儒自儒,佛自佛也? 今諸君子謂上人能闡揚其教,則庶幾乎遁、安、遠、休之流矣。
予非學佛者,尚奚言哉?諸君子學儒者也,苟欲其聞儒者之道,則有昌黎文暢之言盡矣。
載之方冊,上人一寓目焉,必有去故就新之美,奚以予言為?因書以複諸君子之請。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克複字師仁,福建福清人,明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中,以明熟法律,屢奉命按大獄,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緻仕,年七十八卒。
重建白雲廨院碑 鼓山距冶城東三十裡,其頂有寺。
山之西麓為廨院,以接賓客、理錢谷,實寺之别館也。
主僧常擇徒之能者治其事,而寺以無擾。
寺創梁開平二年,自政和以來,值寇、兵、水、火之變,經幾興廢。
弘治辛亥,厄于回祿。
癸醜,複被山水所潰。
都綱德豐與其徒慧欽,顧力不贍,乃以其事請于欽差總鎮陳公。
公慨然捐資為倡,度才砻石,工役大興,前為三門,中為觀音殿,後為法堂。
凡僧房庖庫之屬,靡不畢具。
壯固宏麗,超越前規。
經始于是年四月,落成于甲寅正月。
慧欽間詣予道其事,請為文刻諸石。
予惟鼓山,全閩勝境也。
其山自雪峰來,鸾翔鶴翥,突然出于群山之間,雄偉峭拔,岩谷環複。
其南則虎頭諸峰,如筆格、如蓮花、如牛羊驅而獅象舞。
其東則巨海汪洋,當風收煙斂,萬裡一碧,遠而琉球諸山,鹹在目睫之下。
西北則郡城百雉,市廛阛阓,雜遝鱗次。
是寺實據江山之會,名公钜卿,騷人墨客登眺遊覽者殆無虛日。
遠方來閩而往遊者十常八九焉。
閩雖多名刹,若茲寺蓋不可以甲乙數,而廨院又寺之廢興所由者也。
然非得人以振其墜,舉其廢,則将為涼煙白草之區。
寺雖勝,其何憑藉而可久乎? 今總鎮公于撫綏之暇,乃能留情名勝,加惠沙門,輸奂之功,遹觀其成,所謂境不自勝,因人而勝,其所係豈輕哉!惜餘不文,無以發公之盛美,以傳于無窮,姑仍其請,以記歲月雲。
明弘治七年歲在甲寅春二月,賜進士第,進階正奉大夫,吏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玉融王克複撰;賜進士第,通奉大夫,正治卿,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新甯謝士元篆額,賜進士第,通奉大夫,正治卿,廣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三山謝瑀書丹。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總鎮陳公指鎮守太監陳道。
何喬新生平見《詩》。
《鼓山紀遊詩》序 鼓山在福州冶城東二十裡,其雄勢秀為附郭諸山冠。
予與寮友約同遊者屢矣,辄為事所奪。
成化六年,春二月辛末,監察禦史清漳陳公彌旦将之京,過福城,乃相與遊焉。
是日,陳公肩輿先抵山下寺,餘從憲使永新劉君叔榮,副使四明錢君廷珍,淮西潘君景澄,佥憲羊城康君文瑞、泰和康君主一,淦川周君守谟視事罷,乃行。
共飯寺中,遂登山,過圓通庵,曆半山亭,約五裡許,乃至山上寺。
林樾蒼潤,岩壑谽谺,真佳境也。
茶罷,屏驺從,遊寺左靈源洞。
洞有泉出石罅。
據石飲之,甘寒可愛。
又行數百步,至天風海濤亭,亭額紫陽朱夫子所書也。
其遺刻在山巅,欲往觀之,以倦于跻攀,不果。
徜徉久之,乃還。
抵寺,出酒共飲;寺僧亦汲泉瀹茗以飲客。
酒酣,童子歌雅詞數阕,賓主歡甚。
陳君首賦律詩一章,諸君子亦相繼有作,薄暮乃歸,劉君謂清遊不可數得也,命侍史錄諸作閻。
刻諸壁間,而予為之序。
遊之又明日,賜進士第、中順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旴江何喬新書。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椒邱集》卷九 台北文海出版社印本 按:《鼓山志藝文》間有脫誤,據《椒邱集》改正。
黃用中生平見《詩》。
鼓山志序 山志,寺有刻闆,僧秘不傳,蓋虞索者難給也。
予家夙有此,病其錄采尚遺,序列無紀,亟欲檢訂增刷之,以羁念泥迹,未能也。
嘉靖壬寅,倪子進和借去,比歸,落首二簡,使人懊恨,若失珠璧,遂周覓兩年,竟無得者,未曾不中宵一念掩面諸峰也。
甲辰冬日,偶過劍崖先輩林翁,得本幾間,歡逾重寶。
乃知既有續刻,而纂入更疏,兼之末牍複亡,使人惆怅,尤似素昔焉。
意必山靈笑予,塵寰不諒此衷,故有陰靳,使俟别日,不可知也。
友人蕭子世濟與諸僧遊,獲此完本。
既慰夙心,乃喜而序。
客或嘲序曰:“子叙鼓山,黠賈程貨也。
雖渙子奇思,映楮輝帙不難矣。
”予應之曰:“山與吾,可廢一哉?淑靈妙傑,山資吾矣;飏播奇穎,吾豈無酬山哉?他日四方之志既遂,當築廬澗阿,腹心雪松,黨伍岩嶂,畢山所有,大侈于文,俾吾名與山無斁,山名緣吾益暴焉。
此志固曾屢約山靈,豈僅賴簡短叙語哉!”客壯予言,因改之曰:《鼓山志》,并舊本藏之,以矢予之不負山靈也。
嘉靖乙醜歲二月,山人黃用中書于江上之宜晚樓。
——乾隆《鼓山志藝文》 龔用卿生平見《詩》。
跋石鼓清遊小卷 此遊石鼓倡和也,斯遊也,省方以觀風也,集燕以結歡也,修辭以寓志也,訪舊以懷古也,諸義備見焉,豈曰慢遊玩物已哉?昔儒先每登高遠望,必思者人曾到此否?亦有今日之樂否?是故山川之曆覽而感慨系之,自古已然矣。
——《玉堂稿山居集》卷四舊抄本 徐□字子瞻,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嘉靖末,以易學名家,由歲貢知永甯縣。
鼓山寺施茶疏 竊以随緣應物,無非回向菩提;指事傳心,總是行深般若。
若欲破人間之大夢,須憑劫外之先春。
伏唯鼓山某禅師,寶集正宗,轉輪真子。
學冠于竺乾華夏,智本圓通;神遊于教海義天,理無罣礙。
笑辟支獨醒于一己;拟菩薩普悟于群生。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滌随眠于九結;破昏滞于十纏。
于是待蟄雷于鹿苑野中,聲消北苑;采靈芽于鹫峰頂上,氣靡蒙山。
依馬鳴龍樹制造之方,得地藏清涼烹煎之旨。
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無礙輪,煮之以方便铛,貯之以甘露碗。
玉雪飛時,香遍閻浮國土,白雲生處,光搖紫極樓台。
非關陸羽之家風,壓倒趙州之手段。
以故居人共啜,過客争嘗。
使業障、報障、煩惱障即日消除;資戒心、定心、智能心一時灑落。
今者法筵大啟,海衆齊臻,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衆生即成正覺。
如斯煎點,利益何窮。
更欲稱揚,聽末後句。
龍團施滿恒沙界,永祝龍圖憶萬春。
——乾隆《鼓山志藝文》 葉向高生平見《詩》。
重興鼓山寺田碑 夫天下之号叢林者衆矣,有其興之,胡可廢也?其廢也以幻教绌,其廢之而不與廢也,以祝聖義不得绌。
其廢之以乏物力绌,其廢而複興,興之于重廢之日也。
長吏之所護持,神功之所托庇,義又不得绌。
噫嘻!興廢之故蓋難言之矣。
吾郡以鼓山為钜鎮,寺建于梁開平;其潰于水也,以明弘治辛亥,其不戒于火也,以嘉靖壬寅。
寺既燔且圮矣,獨山下廨院巍然若魯靈光,而以輸租、以焚修、以饷衆僧,以當供億,以需詞人墨客之登臨,一切取辦于檀那之田。
田為畝者以七千計,後裁其五之一者寄諸學。
佃入雖得以禾忽若稭輸,而額仍隸寺,僧坐受困矣。
尋以兵興饷重,吏持之急,豪右乘其困,耽耽虎視,且侵漁焉。
缙紳之倉箱日溢,而苾艹刍如洗,計有鼠雀竄耳。
歲乙己,王令公之入閩也,辄彈指悔恨,疇為名刹而榛蕪若此;疇為租庸而逋逃若此;疇為金身丈六而剝蝕若此,抑何以為呼嵩者地也?實邑宰重贻之羞。
遂括故牒,按舊額,清宿逋,蠲苛役,籍汙邪之蝕于豪者,奏記於左轄範公。
既報可矣,随清浮糧之累僧者三十石。
未幾,令公入觐,閧者複起,孫守公以定力勝之,右轄陳公,督撫中丞徐公以全力護之;而督學熊公雅不欲諸生之有加于僧也,於是田之歸寺者種種矣。
令公又察比丘性聰之堪負荷也,籍而授之,而聰辄薰沐和南曰:“不腆山靈,惠徼令公,借此法力,飽茲香積。
令公及諸大夫其永有譽。
”乃請餘為志之貞珉,以垂不朽。
餘謂是役也,諸大夫之賜也,令公之力也。
為山者屍祝于一篑,而穿井以一锸為功,則謂令君什倍于諸大夫可也。
因論茲寺亦阽危矣:一厄于祝融,再厄于波臣,佹廢矣,廢而複興,天實為之,而田複厄于豪,以祝融波臣之不能與豪格也,豪之不能與良令格也,亦天意矣。
天不欲此田久蝕于豪,而沙彌輩不能任,故假諸良令之手,又欲使良令樹德建功,千秋百世,假此少試經綸之技,豈天意奉令公耶! 令公在餘四封之内,郡人頌其廉而謙,敏而斷,疆直而溫厚。
治行在五鳳、神爵間,非久當内召,侍台端,直左掖,而斯寺之祝令公與山俱敝可也,後之感廢興者,當于是乎? 考之徐公名學聚,蘭溪人,癸未進士。
範公名涞,歙縣人,甲戌進士。
陳公名所學,景陵人,癸未進士。
熊公名尚文,豐城人,孫公名大莊,黃岡人,俱乙未進士。
王公名世德,永康人,辛醜進士,法得并書。
明萬曆辛未冬,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福唐葉向高撰。
——乾隆《鼓山志藝文》 趙世顯生平見《詩》。
鼓山舊志序 古今之為志者,遷,固其選矣。
他如《博物》、《述異》,祗足以炫奇,《夷堅》、《虞初》徒資談噱,然猶古之遺也。
晚近有作,匪考之弗實,則語焉弗詳。
甚至附會蕪雜,荒唐謬悠,吾無取焉。
鼓山舊無總志,雖遊蹤不絕,奈文獻無征。
失今不圖,後将何述?友人謝在杭夙嗜司馬之遊,雅擅三長之譽。
宅憂之暇,爰與朋輩東窺屴崱,遍尋古迹。
披荊棘,辟草萊,剔苔藓。
凡危峰秀巒靡弗曆,靈岩窈洞靡弗探,镌石留題靡弗錄,古碣殘碑靡弗辨。
嘉木奇石,園圃土田,委徑故道,精廬佛刹,神區仙迹,缁錫源委,靡弗窮其始而究其終。
積日累月,編次成書,務俾幽隐畢達,高深鹹晰。
煙霞生色,猿鶴揚聲。
是故首之以勝迹,而靈異昭矣。
次之以建置,而規制備矣。
又次田賦,而供需賴矣。
物産志則名區之生息以章,沙門志則衣缽之相承有緒,貞珉志則曆覽之人代有稽,藝文志則今昔之詠題弗泯。
至于叢談亦并載罔遺,則騷逸之麈柄弗竭。
洵名山之信史,資千古之考鏡,斯志不與茲山相為無窮者乎? 予惟曩昔三陟山巅,晚歲病疲,實同宗炳。
睇此瑤編,神情飛動。
不謂鄙語亦荷兼收,弁以蕪辭,逾滋汗頰。
縱在杭不我吐棄,得無贻笑山靈乎。
萬曆戊申歲,冬十一月既望,前進士郡人趙世顯撰。
——《芝園集》 《遊鼓山》序 地設晉安,天成屴崱;亭開鳳尾,泉湧龍頭。
紫陽寄迹之區,黃石栖神之所。
圓通闳敞,天風直送海濤;喝水岩幽,山色遙連江樹。
野徑分而茗園積翠;石潭響而竹塢浮青。
禅榻隐蒼藤,諸天缥缈;镌題封碧藓,千字微芒。
僧定雲端,瓶水雨花寂寂;樵過澗曲,浴凫飛鹭悠悠。
貝阙珠宮,恍東去蓬瀛之勝概;金函玉檢,延西來衣缽之真傳。
霧散煙消,海外見琉球之島;天晴日暖,雲中瞻閩粵之城。
時過青陽,序當朱夏。
蓮塘漾綠,榴徑舒紅。
雨底熟黃梅,荒郊氣潤;風前紛紫麥、亭午陰清。
盧桔影中,觏青蟲之隐見;薔薇香裡,聽玄鳥之呢喃。
童冠昔偕,曾播舞雩之詠;賓朋今合,言追河朔之歡。
凡我同盟,從吾所好。
鐘毫、薛素預斂于行箱;桓笛、稽琴早修而就道。
雕鞍既歇,嘉宴旋開。
幽懷暢而動植增妍;遊興新而乾坤借色。
通玄倐步,窺窈洞于靈源,超凡繼升,矚懸崖于大頂。
涉鳌橋而望遠,萬象呈輝;臨鳳沼以探奇,群峰列峙。
瀑泉飛而瀉玉,山鳥哢以铿金。
杯勺随人,樹底頻傳鹦鹉;珠玑在手,壁間時走螭虬。
清歌發而鶴夢驚;長嘯舒而鸾音朗。
既乘時而騁望,亦撫景以興懷。
嗟勝地之難逢,怅浮生之若寄。
越宮羅绮,惟見青苔;漢代衣冠,空餘綠草。
花開花落,倐歲月之更新;年去年來,獨江山之似昔。
是以季鷹快意于杯酒,至若太白興思于夜遊。
洵達人之大觀,為吾徒之所與。
惟茲同志,鹹多雅懷,共播聲歌,用垂不朽。
——《芝園稿》 徐熥生平見《詩》。
《遊鼓山集》序 鼓山東臨大海,其高無量。
餘自甲申夏至戊子秋,五年中三登其頂,而景界變幻,皆成瑰觀。
今年九月,陳振狂、王玉生、謝在杭、仲弟唯起将買舟遊,邀予同往,适予與陳汝大有于山登高之約,不果,語在振狂記中。
夫吾閩山水奇勝甲天下,霍童、武夷、七台、九鯉、玉華、太姥、大武、清源諸山,自古蹑GFDC9赍糧者趾相錯,然其事有傳,有不傳也。
鼓山雄于吾郡,遊屐不少,著有僅蔡君谟、趙子直、朱元晦、李伯紀諸公,餘皆湮沒不稱,此其故難言之矣。
餘三遊皆有佳景,皆有詩,以同遊者寡和,尋複棄去。
問有一二書寺壁者半為蒼煙碧藓所蝕,磨滅不可讀,心甚恨之。
茲遊也,翩翩同調,唱和詩文爛然成帙,足以不朽,而餘複不得與,怏然于懷。
在杭既彙然遊稿,殺青以傳,而屬餘序其簡首,庶幾當卧遊之一助耳。
萬曆庚寅,重陽後二日題。
——《幔亭集》 福州沈氏抄本 謝肇淛生平見《詩》。
新開白雲洞碑 夫山川無盡而人有盡,以有盡遇無盡,故耳目所不及接,手足所不及探,率付之無可奈何,以還造化,而山川之遇合顯晦,又自有時。
前之創者常留其無盡,以俟後之人,非其人,山靈不與也。
閩鼓山之有湧泉也,自僧靈峤始也。
其岩之喝水也,自僧神晏始也,而洞之有白雲也,自僧悟宗始也。
悟宗出世學道,苦行精進,隐國師岩者二載,編茅居鳳池者五六載,戒律堅定,天人護持,每夜見圓光,自他峰飛至,熠熠燭天,初謂野燒,繼疑遊磷。
久而蹤迹之,披榛五裡許而得石。
穿石抉土,土盡而得洞二:上小者為海音洞,稍下高廣,延袤二丈許,如覆鐘,如削玉者為白雲洞。
洞前空青隆起者為佛頭岩,岩石稍坦者為說法台。
台旁為潭,即谶所謂三潭九井之一雲。
而石之仰者為缽,豎者為禅杖,皆以形似名也。
登洞則日月蔽虧,雲霞從足底生滅,長江如帶,巨海若杯,而無諸誠郭隐見煙中,一蟻垤耳。
悟宗性行超凡,慧心獨運,鸠工蒐材,鼎建祠庑,而同事有善乩蔔者,護法伽藍憑焉,言應如響。
于是遠近雲集布舍,物力畢具,金身碧殿,精舍香廚,不月而成巍然之觀。
然下視鬥岩絕壁,勢逾天險,自非猿猱,難以飛渡;則又鑿石千武,懸梯萬仞,起于平地為三天門。
蛇屈而登,跨龍背,渡吼雷湫、印月潭,逾金剛石數百級,至化龍橋。
觀瀑布如線,散入橋下,天梯矗雲嶻嶻然。
王懋複太史為題“白雲洞天。
”行者兩膝擊頤,肩高于頂,喘如吳牛而未得休也,雖折筍之險巇,大峄之窈窕,蔑之加焉,嘻!亦奇矣。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神僧之所剖辟,高賢之所杖履,經百千萬劫所未有之奇,至今日以無意得之,而悟宗者又了然一身耳。
不内交豪右,不借資陶猗。
一旦稽天鑿地,别開世界,非神識大力不至此,豈靈峤、神晏所留以俟其人者耶? 悟宗後居郡城之羅山,羅山法海寺為勢豪所奪,且一甲子,曆數主矣,而能引法曲谕,頓令檀那發心,舍宅還寺。
不三年間,金碧珠林,煥複舊觀,光複聖教,法力尤宏。
其開白雲洞,又藐然者耳。
餘時方志鼓山,感高僧之遺事,而嘉悟宗之能嗣其缽也,于是乎記。
洞開于萬曆丙戌,而天門鑿于甲午。
悟宗俗姓傅,郡之閩縣人。
萬曆戊申七月望曰,前進士、兵部尚書郎陳留謝肇淛撰。
——《小草齋集》舊抄本 徐火勃生平見《詩》。
九日鼓山遊宴序 白帝司權,黃菊籬邊呈色;金商轉候,紫蘿囊裡生香。
茲當重九之辰,共作登高之樂。
江南王、謝,邺下陳、徐,遂挾青尊,同尋白社。
小舟可買,泝幾百裡之鲸波;雙屐堪攜,曆千萬層之鳥道。
曉攀疊嶂,千頭古木撐雲;夜渡石門,四壁垂蘿絓月。
崔嵬覆嶺,岚光松影交青;幽翳叢林,蟬咽籁聲阙響。
遙觀大海,蜃氣成樓;俯瞰長江,馬頭如帶。
北拱已低蓮崿;西來又隘旗丘。
蕞爾一區,隐隐無諸城郭;渺然數點,茫茫天外琉球。
洞中流水去何方?法祖誦經喝絕;山半祗林遺故坵,樵夫舉火燒殘,借宿虛龛,對高僧參禅演偈;采真深洞,與坐客酬酒賦詩。
狂遊遍靈迹之中,意氣超形骸之外。
茲遊特妙,勝事堪傳。
何必登戲馬之台?不讓陟龍山之頂。
故人生貴适志,幾人能共此煙霞?而行樂須及時,爾輩當堅盟泉石。
凡我同志,請各摛辭! ——《鳌峰集》 鼓山賦 翳石鼓之崔嵬,作海邦之巨鎮。
周回百裡,壁立千仞。
地軸盤峙乎坤,山勢障屏于震。
并華頂之穹窿,齊嵩高之極峻。
下臨滄海,遠望扶桑。
遐哉渺渺,郁乎蒼蒼。
眄瀛涯而點綴,眺島嶼之微茫。
盱硫球之國而隐見,矚天吳之首以昂骧。
隘群峰于下界,空萬頃于八荒。
觀曜靈于昧谷,接羲馭于東旸。
若乃山含岈窈窕,岝崿幽邃,萃川嶽之郁蔥,鐘岩壑之靈秘,寒雲際曉而鎖青,古木當春而積翠。
靈水澄源,甘泉湧地。
缁衲聚僧,精藍創寺。
開山則祖師神晏,檀施則閩王忠懿。
标佛土以莊嚴,表禅宮而壯麗。
祗園寶殿,绀宇珠林;台鋪碧瓦,地布黃金。
馴鴿紛飛,現半空之影;頻伽解語,送靜夜之音。
旃檀有香而馥馞,檐蔔有氣而蕭森。
至于國師登壇,高座說法,澗底泉聲,奔流聒聒,雜梵呗而喧豗,混摩诃而活潑。
立運神通,放聲一喝,回别窦而倒流,涸空潭而停歇。
望石壁兮徒存,聽澗澌兮永絕。
洞門蛸蒨,磴道岧峣。
石封苔而棱漸損,藤抱樹而葉微凋。
亭跨丹鳳之尾,橋蹴巨鳌之腰。
摩名賢之篆刻,辨姓氏于前朝。
法嗣曾茲以卓錫,高人昔此而挂瓢,懷古迹而心悸,感往事而魂銷。
爾其異草奇花,珍禽怪獸,妖豔蒙茸,高飛遠走,彌布于疊嶂嵁岩,吟嘯于窮崖廣岫。
嶺旋别徑,路轉人家。
錯村落其如繡,開場圃以種茶。
植先春之粟粒,采未雨之靈芽。
老翁負笤而向火,稚子持筐而踏霞。
笑北苑龍團之莫匹,渺陽羨紫筍之難誇。
極林巒幽翳之足賞,何陵谷變幻之堪嗟!樵火夜遺,琳宮瓦礫;佛國榛蕪,禅房荊棘。
風吹蔓草兮芊綿,水漾寒花兮寂曆。
山魈哭雨以啼霜,行客撫今而追昔。
痛頹廢兮六十餘秋,悟殘灰兮百千萬劫。
寶銷佛面已多年,金舍給孤于何日?登臨自美,吊古空勞。
歌以詠志,賦必憑高。
等滄溟于一勺,睇天風之海濤。
蹑應真而飛渡,挾子喬以遊遨。
身陟雲山兮渺渺,眼空塵海兮滔滔。
優哉遊哉!以翔以翺。
——《鳌峰集》 蔔履吉字讷齋,江南上元(今南京市)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官泉州府推官,遷福建按察使副使。
稅監來閩開礦,将毀民居,履吉具疏朝廷,禁其暴行,又捐金助其礦稅,使之出境,閩地以安。
元真庵記 夫外象幪虛,窮無之妙斯着;先天何物,未始之征罔聞。
故博觀則無相不入,冥遡則有力同淪,不可以未畫傳,不可以無極悟。
大矣哉,其湼槃之旨也。
蓋自西方誕聖,滅雪堕其飛仙,中土撫期,恒河欽其荒界,法流既遠,象教遂夷。
然後帝振革蘖,淪響振于迦陵,王夢審求,緘經尊于石室。
齊梁表刹于方興,林遠護門于未墜,異代同情,固亦有焉。
昔者越都熄伯,巋峙鼓山之存,蜀土遊魂,異托沙門之夢。
于是碧天禅師道庇交喪,緣濟未來,固已借冥力于西椒,顔白雲于辟石矣。
于霄嶛刺,俯日間天門,蕩邪之池華清,蔽徑之竹峭蒨,蓋閩
道既行于鄉裡,迹未泯于江湖。
孰謂斯時,乃逢作者。
某辭傾三峽,氣吞諸方,潛子上書萬言,心存大法,善财曆城百所,學無常師。
久聞持斧住山,猶自領徒行腳。
機緣再舉,聖箭射入重城,山水昔遊,輕車駕就熟路。
豈無望塵下拜,亦有負弩前驅。
乘天風,觀海濤,一何壯也!布慈雲,灑甘露,衆所望焉。
勿以遐陳,遂疏義友。
——《全室外集》卷九 台灣文明書局本 王佐生平見《詩》。
僧智瀾上人住持鼓山寺序 佛氏之教自西域入于中國,曆漢、晉、唐、宋至于今日,盛行而不塞者,雖其宏闊勝大之言,足以鼓誘世俗,起人敬信,亦由世有卓異辯博之人,如遁、安、遠、休之徒以學其教,從其闡揚之也。
使世之學佛者俱與凡僧等夷,宗規不守,戒行不修,視明心見性為何物,而欲望闡揚其教難矣。
豈得久而不塞哉? 閩邑智瀾上人确守宗規,精修戒行,常師事呆庵,呆庵以其可緻遠大,悉授以空有之傳,盡得其宗旨。
成化改元,衆以住持鼓山。
鼓山勝慨為八閩第一,臬司諸君子嘗登臨其地,覽勝之餘,造上人方丈,因與交好,相與談論,見其性質不凡,精于明心見性之理,謂其能闡揚其教,求予文以贈之。
予惟晉、宋諸賢,亦嘗與學佛者遊,若謝安于支遁,習鑿齒于道安,陶元亮于遠公,謝靈運于慧休,皆與為方外之交。
第不知當時所往返談論者,儒之道耶?佛之道耶?抑有合耶?抑無合耶?抑儒能援佛以入于儒耶?或佛反援儒以入于佛耶?又不知謝、陶諸公重遁、安、遠、休之卓異辯博,因與往來,而儒自儒,佛自佛也? 今諸君子謂上人能闡揚其教,則庶幾乎遁、安、遠、休之流矣。
予非學佛者,尚奚言哉?諸君子學儒者也,苟欲其聞儒者之道,則有昌黎文暢之言盡矣。
載之方冊,上人一寓目焉,必有去故就新之美,奚以予言為?因書以複諸君子之請。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克複字師仁,福建福清人,明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中,以明熟法律,屢奉命按大獄,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緻仕,年七十八卒。
重建白雲廨院碑 鼓山距冶城東三十裡,其頂有寺。
山之西麓為廨院,以接賓客、理錢谷,實寺之别館也。
主僧常擇徒之能者治其事,而寺以無擾。
寺創梁開平二年,自政和以來,值寇、兵、水、火之變,經幾興廢。
弘治辛亥,厄于回祿。
癸醜,複被山水所潰。
都綱德豐與其徒慧欽,顧力不贍,乃以其事請于欽差總鎮陳公。
公慨然捐資為倡,度才砻石,工役大興,前為三門,中為觀音殿,後為法堂。
凡僧房庖庫之屬,靡不畢具。
壯固宏麗,超越前規。
經始于是年四月,落成于甲寅正月。
慧欽間詣予道其事,請為文刻諸石。
予惟鼓山,全閩勝境也。
其山自雪峰來,鸾翔鶴翥,突然出于群山之間,雄偉峭拔,岩谷環複。
其南則虎頭諸峰,如筆格、如蓮花、如牛羊驅而獅象舞。
其東則巨海汪洋,當風收煙斂,萬裡一碧,遠而琉球諸山,鹹在目睫之下。
西北則郡城百雉,市廛阛阓,雜遝鱗次。
是寺實據江山之會,名公钜卿,騷人墨客登眺遊覽者殆無虛日。
遠方來閩而往遊者十常八九焉。
閩雖多名刹,若茲寺蓋不可以甲乙數,而廨院又寺之廢興所由者也。
然非得人以振其墜,舉其廢,則将為涼煙白草之區。
寺雖勝,其何憑藉而可久乎? 今總鎮公于撫綏之暇,乃能留情名勝,加惠沙門,輸奂之功,遹觀其成,所謂境不自勝,因人而勝,其所係豈輕哉!惜餘不文,無以發公之盛美,以傳于無窮,姑仍其請,以記歲月雲。
明弘治七年歲在甲寅春二月,賜進士第,進階正奉大夫,吏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玉融王克複撰;賜進士第,通奉大夫,正治卿,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新甯謝士元篆額,賜進士第,通奉大夫,正治卿,廣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三山謝瑀書丹。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總鎮陳公指鎮守太監陳道。
何喬新生平見《詩》。
《鼓山紀遊詩》序 鼓山在福州冶城東二十裡,其雄勢秀為附郭諸山冠。
予與寮友約同遊者屢矣,辄為事所奪。
成化六年,春二月辛末,監察禦史清漳陳公彌旦将之京,過福城,乃相與遊焉。
是日,陳公肩輿先抵山下寺,餘從憲使永新劉君叔榮,副使四明錢君廷珍,淮西潘君景澄,佥憲羊城康君文瑞、泰和康君主一,淦川周君守谟視事罷,乃行。
共飯寺中,遂登山,過圓通庵,曆半山亭,約五裡許,乃至山上寺。
林樾蒼潤,岩壑谽谺,真佳境也。
茶罷,屏驺從,遊寺左靈源洞。
洞有泉出石罅。
據石飲之,甘寒可愛。
又行數百步,至天風海濤亭,亭額紫陽朱夫子所書也。
其遺刻在山巅,欲往觀之,以倦于跻攀,不果。
徜徉久之,乃還。
抵寺,出酒共飲;寺僧亦汲泉瀹茗以飲客。
酒酣,童子歌雅詞數阕,賓主歡甚。
陳君首賦律詩一章,諸君子亦相繼有作,薄暮乃歸,劉君謂清遊不可數得也,命侍史錄諸作閻。
刻諸壁間,而予為之序。
遊之又明日,賜進士第、中順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旴江何喬新書。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椒邱集》卷九 台北文海出版社印本 按:《鼓山志藝文》間有脫誤,據《椒邱集》改正。
黃用中生平見《詩》。
鼓山志序 山志,寺有刻闆,僧秘不傳,蓋虞索者難給也。
予家夙有此,病其錄采尚遺,序列無紀,亟欲檢訂增刷之,以羁念泥迹,未能也。
嘉靖壬寅,倪子進和借去,比歸,落首二簡,使人懊恨,若失珠璧,遂周覓兩年,竟無得者,未曾不中宵一念掩面諸峰也。
甲辰冬日,偶過劍崖先輩林翁,得本幾間,歡逾重寶。
乃知既有續刻,而纂入更疏,兼之末牍複亡,使人惆怅,尤似素昔焉。
意必山靈笑予,塵寰不諒此衷,故有陰靳,使俟别日,不可知也。
友人蕭子世濟與諸僧遊,獲此完本。
既慰夙心,乃喜而序。
客或嘲序曰:“子叙鼓山,黠賈程貨也。
雖渙子奇思,映楮輝帙不難矣。
”予應之曰:“山與吾,可廢一哉?淑靈妙傑,山資吾矣;飏播奇穎,吾豈無酬山哉?他日四方之志既遂,當築廬澗阿,腹心雪松,黨伍岩嶂,畢山所有,大侈于文,俾吾名與山無斁,山名緣吾益暴焉。
此志固曾屢約山靈,豈僅賴簡短叙語哉!”客壯予言,因改之曰:《鼓山志》,并舊本藏之,以矢予之不負山靈也。
嘉靖乙醜歲二月,山人黃用中書于江上之宜晚樓。
——乾隆《鼓山志藝文》 龔用卿生平見《詩》。
跋石鼓清遊小卷 此遊石鼓倡和也,斯遊也,省方以觀風也,集燕以結歡也,修辭以寓志也,訪舊以懷古也,諸義備見焉,豈曰慢遊玩物已哉?昔儒先每登高遠望,必思者人曾到此否?亦有今日之樂否?是故山川之曆覽而感慨系之,自古已然矣。
——《玉堂稿山居集》卷四舊抄本 徐□字子瞻,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嘉靖末,以易學名家,由歲貢知永甯縣。
鼓山寺施茶疏 竊以随緣應物,無非回向菩提;指事傳心,總是行深般若。
若欲破人間之大夢,須憑劫外之先春。
伏唯鼓山某禅師,寶集正宗,轉輪真子。
學冠于竺乾華夏,智本圓通;神遊于教海義天,理無罣礙。
笑辟支獨醒于一己;拟菩薩普悟于群生。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滌随眠于九結;破昏滞于十纏。
于是待蟄雷于鹿苑野中,聲消北苑;采靈芽于鹫峰頂上,氣靡蒙山。
依馬鳴龍樹制造之方,得地藏清涼烹煎之旨。
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無礙輪,煮之以方便铛,貯之以甘露碗。
玉雪飛時,香遍閻浮國土,白雲生處,光搖紫極樓台。
非關陸羽之家風,壓倒趙州之手段。
以故居人共啜,過客争嘗。
使業障、報障、煩惱障即日消除;資戒心、定心、智能心一時灑落。
今者法筵大啟,海衆齊臻,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衆生即成正覺。
如斯煎點,利益何窮。
更欲稱揚,聽末後句。
龍團施滿恒沙界,永祝龍圖憶萬春。
——乾隆《鼓山志藝文》 葉向高生平見《詩》。
重興鼓山寺田碑 夫天下之号叢林者衆矣,有其興之,胡可廢也?其廢也以幻教绌,其廢之而不與廢也,以祝聖義不得绌。
其廢之以乏物力绌,其廢而複興,興之于重廢之日也。
長吏之所護持,神功之所托庇,義又不得绌。
噫嘻!興廢之故蓋難言之矣。
吾郡以鼓山為钜鎮,寺建于梁開平;其潰于水也,以明弘治辛亥,其不戒于火也,以嘉靖壬寅。
寺既燔且圮矣,獨山下廨院巍然若魯靈光,而以輸租、以焚修、以饷衆僧,以當供億,以需詞人墨客之登臨,一切取辦于檀那之田。
田為畝者以七千計,後裁其五之一者寄諸學。
佃入雖得以禾忽若稭輸,而額仍隸寺,僧坐受困矣。
尋以兵興饷重,吏持之急,豪右乘其困,耽耽虎視,且侵漁焉。
缙紳之倉箱日溢,而苾艹刍如洗,計有鼠雀竄耳。
歲乙己,王令公之入閩也,辄彈指悔恨,疇為名刹而榛蕪若此;疇為租庸而逋逃若此;疇為金身丈六而剝蝕若此,抑何以為呼嵩者地也?實邑宰重贻之羞。
遂括故牒,按舊額,清宿逋,蠲苛役,籍汙邪之蝕于豪者,奏記於左轄範公。
既報可矣,随清浮糧之累僧者三十石。
未幾,令公入觐,閧者複起,孫守公以定力勝之,右轄陳公,督撫中丞徐公以全力護之;而督學熊公雅不欲諸生之有加于僧也,於是田之歸寺者種種矣。
令公又察比丘性聰之堪負荷也,籍而授之,而聰辄薰沐和南曰:“不腆山靈,惠徼令公,借此法力,飽茲香積。
令公及諸大夫其永有譽。
”乃請餘為志之貞珉,以垂不朽。
餘謂是役也,諸大夫之賜也,令公之力也。
為山者屍祝于一篑,而穿井以一锸為功,則謂令君什倍于諸大夫可也。
因論茲寺亦阽危矣:一厄于祝融,再厄于波臣,佹廢矣,廢而複興,天實為之,而田複厄于豪,以祝融波臣之不能與豪格也,豪之不能與良令格也,亦天意矣。
天不欲此田久蝕于豪,而沙彌輩不能任,故假諸良令之手,又欲使良令樹德建功,千秋百世,假此少試經綸之技,豈天意奉令公耶! 令公在餘四封之内,郡人頌其廉而謙,敏而斷,疆直而溫厚。
治行在五鳳、神爵間,非久當内召,侍台端,直左掖,而斯寺之祝令公與山俱敝可也,後之感廢興者,當于是乎? 考之徐公名學聚,蘭溪人,癸未進士。
範公名涞,歙縣人,甲戌進士。
陳公名所學,景陵人,癸未進士。
熊公名尚文,豐城人,孫公名大莊,黃岡人,俱乙未進士。
王公名世德,永康人,辛醜進士,法得并書。
明萬曆辛未冬,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福唐葉向高撰。
——乾隆《鼓山志藝文》 趙世顯生平見《詩》。
鼓山舊志序 古今之為志者,遷,固其選矣。
他如《博物》、《述異》,祗足以炫奇,《夷堅》、《虞初》徒資談噱,然猶古之遺也。
晚近有作,匪考之弗實,則語焉弗詳。
甚至附會蕪雜,荒唐謬悠,吾無取焉。
鼓山舊無總志,雖遊蹤不絕,奈文獻無征。
失今不圖,後将何述?友人謝在杭夙嗜司馬之遊,雅擅三長之譽。
宅憂之暇,爰與朋輩東窺屴崱,遍尋古迹。
披荊棘,辟草萊,剔苔藓。
凡危峰秀巒靡弗曆,靈岩窈洞靡弗探,镌石留題靡弗錄,古碣殘碑靡弗辨。
嘉木奇石,園圃土田,委徑故道,精廬佛刹,神區仙迹,缁錫源委,靡弗窮其始而究其終。
積日累月,編次成書,務俾幽隐畢達,高深鹹晰。
煙霞生色,猿鶴揚聲。
是故首之以勝迹,而靈異昭矣。
次之以建置,而規制備矣。
又次田賦,而供需賴矣。
物産志則名區之生息以章,沙門志則衣缽之相承有緒,貞珉志則曆覽之人代有稽,藝文志則今昔之詠題弗泯。
至于叢談亦并載罔遺,則騷逸之麈柄弗竭。
洵名山之信史,資千古之考鏡,斯志不與茲山相為無窮者乎? 予惟曩昔三陟山巅,晚歲病疲,實同宗炳。
睇此瑤編,神情飛動。
不謂鄙語亦荷兼收,弁以蕪辭,逾滋汗頰。
縱在杭不我吐棄,得無贻笑山靈乎。
萬曆戊申歲,冬十一月既望,前進士郡人趙世顯撰。
——《芝園集》 《遊鼓山》序 地設晉安,天成屴崱;亭開鳳尾,泉湧龍頭。
紫陽寄迹之區,黃石栖神之所。
圓通闳敞,天風直送海濤;喝水岩幽,山色遙連江樹。
野徑分而茗園積翠;石潭響而竹塢浮青。
禅榻隐蒼藤,諸天缥缈;镌題封碧藓,千字微芒。
僧定雲端,瓶水雨花寂寂;樵過澗曲,浴凫飛鹭悠悠。
貝阙珠宮,恍東去蓬瀛之勝概;金函玉檢,延西來衣缽之真傳。
霧散煙消,海外見琉球之島;天晴日暖,雲中瞻閩粵之城。
時過青陽,序當朱夏。
蓮塘漾綠,榴徑舒紅。
雨底熟黃梅,荒郊氣潤;風前紛紫麥、亭午陰清。
盧桔影中,觏青蟲之隐見;薔薇香裡,聽玄鳥之呢喃。
童冠昔偕,曾播舞雩之詠;賓朋今合,言追河朔之歡。
凡我同盟,從吾所好。
鐘毫、薛素預斂于行箱;桓笛、稽琴早修而就道。
雕鞍既歇,嘉宴旋開。
幽懷暢而動植增妍;遊興新而乾坤借色。
通玄倐步,窺窈洞于靈源,超凡繼升,矚懸崖于大頂。
涉鳌橋而望遠,萬象呈輝;臨鳳沼以探奇,群峰列峙。
瀑泉飛而瀉玉,山鳥哢以铿金。
杯勺随人,樹底頻傳鹦鹉;珠玑在手,壁間時走螭虬。
清歌發而鶴夢驚;長嘯舒而鸾音朗。
既乘時而騁望,亦撫景以興懷。
嗟勝地之難逢,怅浮生之若寄。
越宮羅绮,惟見青苔;漢代衣冠,空餘綠草。
花開花落,倐歲月之更新;年去年來,獨江山之似昔。
是以季鷹快意于杯酒,至若太白興思于夜遊。
洵達人之大觀,為吾徒之所與。
惟茲同志,鹹多雅懷,共播聲歌,用垂不朽。
——《芝園稿》 徐熥生平見《詩》。
《遊鼓山集》序 鼓山東臨大海,其高無量。
餘自甲申夏至戊子秋,五年中三登其頂,而景界變幻,皆成瑰觀。
今年九月,陳振狂、王玉生、謝在杭、仲弟唯起将買舟遊,邀予同往,适予與陳汝大有于山登高之約,不果,語在振狂記中。
夫吾閩山水奇勝甲天下,霍童、武夷、七台、九鯉、玉華、太姥、大武、清源諸山,自古蹑GFDC9赍糧者趾相錯,然其事有傳,有不傳也。
鼓山雄于吾郡,遊屐不少,著有僅蔡君谟、趙子直、朱元晦、李伯紀諸公,餘皆湮沒不稱,此其故難言之矣。
餘三遊皆有佳景,皆有詩,以同遊者寡和,尋複棄去。
問有一二書寺壁者半為蒼煙碧藓所蝕,磨滅不可讀,心甚恨之。
茲遊也,翩翩同調,唱和詩文爛然成帙,足以不朽,而餘複不得與,怏然于懷。
在杭既彙然遊稿,殺青以傳,而屬餘序其簡首,庶幾當卧遊之一助耳。
萬曆庚寅,重陽後二日題。
——《幔亭集》 福州沈氏抄本 謝肇淛生平見《詩》。
新開白雲洞碑 夫山川無盡而人有盡,以有盡遇無盡,故耳目所不及接,手足所不及探,率付之無可奈何,以還造化,而山川之遇合顯晦,又自有時。
前之創者常留其無盡,以俟後之人,非其人,山靈不與也。
閩鼓山之有湧泉也,自僧靈峤始也。
其岩之喝水也,自僧神晏始也,而洞之有白雲也,自僧悟宗始也。
悟宗出世學道,苦行精進,隐國師岩者二載,編茅居鳳池者五六載,戒律堅定,天人護持,每夜見圓光,自他峰飛至,熠熠燭天,初謂野燒,繼疑遊磷。
久而蹤迹之,披榛五裡許而得石。
穿石抉土,土盡而得洞二:上小者為海音洞,稍下高廣,延袤二丈許,如覆鐘,如削玉者為白雲洞。
洞前空青隆起者為佛頭岩,岩石稍坦者為說法台。
台旁為潭,即谶所謂三潭九井之一雲。
而石之仰者為缽,豎者為禅杖,皆以形似名也。
登洞則日月蔽虧,雲霞從足底生滅,長江如帶,巨海若杯,而無諸誠郭隐見煙中,一蟻垤耳。
悟宗性行超凡,慧心獨運,鸠工蒐材,鼎建祠庑,而同事有善乩蔔者,護法伽藍憑焉,言應如響。
于是遠近雲集布舍,物力畢具,金身碧殿,精舍香廚,不月而成巍然之觀。
然下視鬥岩絕壁,勢逾天險,自非猿猱,難以飛渡;則又鑿石千武,懸梯萬仞,起于平地為三天門。
蛇屈而登,跨龍背,渡吼雷湫、印月潭,逾金剛石數百級,至化龍橋。
觀瀑布如線,散入橋下,天梯矗雲嶻嶻然。
王懋複太史為題“白雲洞天。
”行者兩膝擊頤,肩高于頂,喘如吳牛而未得休也,雖折筍之險巇,大峄之窈窕,蔑之加焉,嘻!亦奇矣。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神僧之所剖辟,高賢之所杖履,經百千萬劫所未有之奇,至今日以無意得之,而悟宗者又了然一身耳。
不内交豪右,不借資陶猗。
一旦稽天鑿地,别開世界,非神識大力不至此,豈靈峤、神晏所留以俟其人者耶? 悟宗後居郡城之羅山,羅山法海寺為勢豪所奪,且一甲子,曆數主矣,而能引法曲谕,頓令檀那發心,舍宅還寺。
不三年間,金碧珠林,煥複舊觀,光複聖教,法力尤宏。
其開白雲洞,又藐然者耳。
餘時方志鼓山,感高僧之遺事,而嘉悟宗之能嗣其缽也,于是乎記。
洞開于萬曆丙戌,而天門鑿于甲午。
悟宗俗姓傅,郡之閩縣人。
萬曆戊申七月望曰,前進士、兵部尚書郎陳留謝肇淛撰。
——《小草齋集》舊抄本 徐火勃生平見《詩》。
九日鼓山遊宴序 白帝司權,黃菊籬邊呈色;金商轉候,紫蘿囊裡生香。
茲當重九之辰,共作登高之樂。
江南王、謝,邺下陳、徐,遂挾青尊,同尋白社。
小舟可買,泝幾百裡之鲸波;雙屐堪攜,曆千萬層之鳥道。
曉攀疊嶂,千頭古木撐雲;夜渡石門,四壁垂蘿絓月。
崔嵬覆嶺,岚光松影交青;幽翳叢林,蟬咽籁聲阙響。
遙觀大海,蜃氣成樓;俯瞰長江,馬頭如帶。
北拱已低蓮崿;西來又隘旗丘。
蕞爾一區,隐隐無諸城郭;渺然數點,茫茫天外琉球。
洞中流水去何方?法祖誦經喝絕;山半祗林遺故坵,樵夫舉火燒殘,借宿虛龛,對高僧參禅演偈;采真深洞,與坐客酬酒賦詩。
狂遊遍靈迹之中,意氣超形骸之外。
茲遊特妙,勝事堪傳。
何必登戲馬之台?不讓陟龍山之頂。
故人生貴适志,幾人能共此煙霞?而行樂須及時,爾輩當堅盟泉石。
凡我同志,請各摛辭! ——《鳌峰集》 鼓山賦 翳石鼓之崔嵬,作海邦之巨鎮。
周回百裡,壁立千仞。
地軸盤峙乎坤,山勢障屏于震。
并華頂之穹窿,齊嵩高之極峻。
下臨滄海,遠望扶桑。
遐哉渺渺,郁乎蒼蒼。
眄瀛涯而點綴,眺島嶼之微茫。
盱硫球之國而隐見,矚天吳之首以昂骧。
隘群峰于下界,空萬頃于八荒。
觀曜靈于昧谷,接羲馭于東旸。
若乃山含岈窈窕,岝崿幽邃,萃川嶽之郁蔥,鐘岩壑之靈秘,寒雲際曉而鎖青,古木當春而積翠。
靈水澄源,甘泉湧地。
缁衲聚僧,精藍創寺。
開山則祖師神晏,檀施則閩王忠懿。
标佛土以莊嚴,表禅宮而壯麗。
祗園寶殿,绀宇珠林;台鋪碧瓦,地布黃金。
馴鴿紛飛,現半空之影;頻伽解語,送靜夜之音。
旃檀有香而馥馞,檐蔔有氣而蕭森。
至于國師登壇,高座說法,澗底泉聲,奔流聒聒,雜梵呗而喧豗,混摩诃而活潑。
立運神通,放聲一喝,回别窦而倒流,涸空潭而停歇。
望石壁兮徒存,聽澗澌兮永絕。
洞門蛸蒨,磴道岧峣。
石封苔而棱漸損,藤抱樹而葉微凋。
亭跨丹鳳之尾,橋蹴巨鳌之腰。
摩名賢之篆刻,辨姓氏于前朝。
法嗣曾茲以卓錫,高人昔此而挂瓢,懷古迹而心悸,感往事而魂銷。
爾其異草奇花,珍禽怪獸,妖豔蒙茸,高飛遠走,彌布于疊嶂嵁岩,吟嘯于窮崖廣岫。
嶺旋别徑,路轉人家。
錯村落其如繡,開場圃以種茶。
植先春之粟粒,采未雨之靈芽。
老翁負笤而向火,稚子持筐而踏霞。
笑北苑龍團之莫匹,渺陽羨紫筍之難誇。
極林巒幽翳之足賞,何陵谷變幻之堪嗟!樵火夜遺,琳宮瓦礫;佛國榛蕪,禅房荊棘。
風吹蔓草兮芊綿,水漾寒花兮寂曆。
山魈哭雨以啼霜,行客撫今而追昔。
痛頹廢兮六十餘秋,悟殘灰兮百千萬劫。
寶銷佛面已多年,金舍給孤于何日?登臨自美,吊古空勞。
歌以詠志,賦必憑高。
等滄溟于一勺,睇天風之海濤。
蹑應真而飛渡,挾子喬以遊遨。
身陟雲山兮渺渺,眼空塵海兮滔滔。
優哉遊哉!以翔以翺。
——《鳌峰集》 蔔履吉字讷齋,江南上元(今南京市)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官泉州府推官,遷福建按察使副使。
稅監來閩開礦,将毀民居,履吉具疏朝廷,禁其暴行,又捐金助其礦稅,使之出境,閩地以安。
元真庵記 夫外象幪虛,窮無之妙斯着;先天何物,未始之征罔聞。
故博觀則無相不入,冥遡則有力同淪,不可以未畫傳,不可以無極悟。
大矣哉,其湼槃之旨也。
蓋自西方誕聖,滅雪堕其飛仙,中土撫期,恒河欽其荒界,法流既遠,象教遂夷。
然後帝振革蘖,淪響振于迦陵,王夢審求,緘經尊于石室。
齊梁表刹于方興,林遠護門于未墜,異代同情,固亦有焉。
昔者越都熄伯,巋峙鼓山之存,蜀土遊魂,異托沙門之夢。
于是碧天禅師道庇交喪,緣濟未來,固已借冥力于西椒,顔白雲于辟石矣。
于霄嶛刺,俯日間天門,蕩邪之池華清,蔽徑之竹峭蒨,蓋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