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雜錄
關燈
小
中
大
徐铉字鼎臣,浙東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仕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入宋,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騎常侍。
唐慧悟大禅師塔銘 士有佩服聖道,闡揚師訓,進不累于軒冕,退不滞于丘樊,務勤身以濟衆,不養高以絕俗,其惟仁人矣。
大禅師名沖煦,字大明,姓和氏。
昔者帝堯光宅天下,厥祖世掌天官,保姓受氏,冠冕百代。
在漢則調鼎之重,在晉則專車之賢。
末葉湮沈,徙居固始。
父從郡豪王氏,南據閩中,今為晉安人也。
大禅師生禀異氣,幼挺玄機,生十有五,詣鼓山興聖國師出家。
既具戒品,博覽經史,雅好文詞。
郡多俊秀,鹹見推仰。
證無為之理,演不信之教,綽為先達,端然妙門,出世城北之升山。
于時,王氏衰淪,亂臣專恣,滛刑飛語,虐及善人。
師杖策去之。
适臨川郡中書令宋公齊邱作鎮南楚,頗尚空玄。
聞師之來,遠加延納,言意不合,拂衣而行。
下至池陽,郡守王公繼勳,鄉國之舊,賓禮甚渥。
時季唐二葉,像教方興,嗣君聞其名,召與之語,移晷而罷。
眷矚殊優,命居光睦禅院,後遷長慶道場,俾與儲貳遊處,實羽翼也。
後主即位,恩旨特隆,特賜法智禅師之号。
廬山開先禅院,昔嗣君所創,真容在焉,命師居之。
精嚴修奉之儀,以申罔極之感。
居數年,召還建康,正報恩禅院,加号慧悟大師。
師名其所居曰“智度堂”。
精廬栉此,選勝而處,禮秩之數,有逾于前。
出則居奉先道場,入則居淨德内寺。
開寶七載夏六月,寝疾旬餘,乃集大衆,與論死生之理。
十九日清旦,上疏告辭。
後主遣使問之,至則化矣。
享年五十有九,法臘四十有四。
即其月二十五日,從西域之禮,收靈骨葬于鐘山之陽。
禮物官給,中使監護,至某年月日,弟子省才遷于廬山,其所遵理命也。
師風骨秀整,機神穎悟,博該衆藝,綜以玄理,王公大人鹹所欽尚。
铉非學釋氏者,不能言其道業,徒以傾蓋之分,久要不忘。
今京師複與才公胥會,才公以文藝精敏,見重于時,永惟嚴師之義,願刊不朽之迹,嘉其偉志,為作斯銘。
銘曰:慧悟禅師,釋雄之奇。
有文飾己,有道應時。
生延世寵,沒有遺思。
歸舟翩翩,九江之湄。
廬峰勝境,蓮社餘基。
門人禀訓,遷神于茲。
哀公懷舊,勒銘志之。
蘭菊無絕,高深與斯。
——《徐公文集》卷三十 南昌徐乃昌影宋明州本 紹孜宋乾德(963~967年)時,福州羅山寺僧。
興聖國師《元要集》序 夫釋迦西現,張教化于多門;達摩東來,指人心于徑路。
不由名相,頓悟真乘;靡曆化城,直之寶所。
自少室之花開六葉,曹溪之允布諸方,爰出石頭,号純金鋪。
格高調古,言崄理幽,厥後子孫,從宗行步,闊狹毫厘弗差矣。
即有先興聖國師法嗣雪峰,乃石頭五葉也。
坐道場則三十二年,擁毳侶則一千餘衆。
或抵牾學者,提倡宗乘,機鋒迅而金鳥取龍,格緻高而般倕匠物。
言如電火,搓之而一點随流;事比蟾輝,唱之而孤輪不堕。
破空有而旋敲中道,話君臣而匪稱當人。
排淨名而未是本參,斥圓常而非為極則。
往前所集,漏落者多。
漸邁金鳥,恐成水鶴。
今者了宗大師,昔推入室,今契傳衣。
凡以樞要之言,并蘊胸襟之内。
瀉瓶傳器,分燈散明,慮有抛遺,再從編錄。
總一十六會,偈頌次之。
自量淺識之徒,獲睹未聞之教,揮毫承命,聊述端由。
時乾德三年乙醜角黍後五日,紹孜序。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廊失其籍邑,宋元祐時(1086~1093年)白龍禅院住持。
鼓山湧泉新修忠懿王祠堂碑 五代之間,諸侯割據,天下瓜剖,訓練士卒,更相吞噬,而佛法獨盛於其時。
以國王大臣猶能傾心奉道,人重法故也。
當是時,孟氏起西蜀,錢氏據浙右,李氏守江南,以至閩之王氏,皆嚴塔廟,崇聖教,延訪高僧,咨求法要。
間有奇偉之士出乎其時,擔荷大教,激揚妙旨,片言悟主,為王者師,若江南法眼,浙右智覺,西蜀禅月,閩則開山興聖國師是也。
嗟乎!輕千乘之尊,隆禮於匹夫,以道之所存,故重道以忘勢。
倘非夙鐘願力,承佛記莂,來為外護者,讵能如是耶? 茲山建中四年,籌造佛祠,靈峤禅師居之。
遇會昌之難,鞠為榛莽七十餘年。
王氏考其遺迹,更興之,而興聖國師出焉。
自是四方淨侶,雲集霧擁,王氏傾資給施,寵赍金繪,殆無虛日。
因資其餘羨,啟辟田疇,養徒岩谷,使學道之士得栖神淨域,不以衣食嬰其心,王氏之賜也。
迨國師示寂,繼踵者十五代,及至定慧大師來主是山,曾未半紀,廢事畢舉。
甲子歲,始蔔上方,創王氏祠字,嚴香燈,奉薦羞,晨夕無阙。
每于諱日,營齋供僧,資彼淨土之報,亦不忘其德也。
穎川陳彬捐金錢二萬,委下院庫主僧轉質,歲收其息。
于王氏齋日以助施僧。
噫!閩佛刹千有餘區,本其興廢,皆王氏績。
其協力奉教如是,後之蒙澤者立其祠宇,謹其祀事,不亦宜乎!庸錄其本末,使後之覽者評焉。
白龍禅院住持,傳法沙門王廊撰。
新授建陽縣主簿陸恂篆額。
朝散郎、緻仕輕車都尉、賜绯魚袋、黃子春書丹。
宋元佑三年十月初四日,住持傳法賜紫定慧大師顯宗立石。
——乾隆《鼓山志藝文》 藥山宋至和(1054~1055年)時,福清藥山僧人。
鼓山禅院列祖記後序 聖宋皇祐二年庚寅歲仲春,予自萬安歸故山。
越明年暮春,有知興化軍屯田俞公,假道福唐,來遊是院。
餘因迎見之,及坐,公辄問之曰:“鼓山開創于今有年,累世子孫陞堂嗣續,星歲始末,其有錄乎?”予對曰:“往世難於稽考,近事尚可訪詢。
”公笑曰:“傳家之譜何可阙欤?蓋亦修其記錄耳。
”予退而讨諸舊志,詢耆年,得當代宗師法要行實存諸,此但記其住持初終,聯芳繼業,總成一集。
寘于開山國師真堂,俾司是堂者遞相傳世,毋随前事,後之住持,當繼歲月于列時。
至和元年甲午夏六月望日,住福清藥山比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皇祐乃宋仁宗年号,二年庚寅當公元1050年。
原文末本書“至正元年甲午”,至正乃元世祖年号,元年當公元1264年,上距皇祐已二百餘年,有誤。
“至正”當作“至和”元年确為甲午,當公元1054年。
惠深宋高宗紹興初,(約1131~1135年)湧泉寺住持。
《列祖列芳集》後序 住山諸尊宿俱有塔銘,詳載其始末,此所謂《列祖列芳集》者,不過書其所生之地,得法之由,并出世嵗月,茲山有大興建,亦書之末,後載其示寂之日,僧臘俗壽多寡,所葬之方而已。
自圓覺以下數傳,皆不得前人之式,每有一事則衍為二三百言。
或誇他家勳烈之多,衲子辏輻之衆,火後舍利之繁,皆失其實,使觀者厭見,得非反誣前賢之德耶?今從圓覺傳始删去繁詞,使簡潔可觀,于山門少有營作者,亦書之,不敢沒其功也。
覽者幸察焉! 紹興甲寅住當山孤峰惠深題。
張浚(1097~1164年)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
宋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為太常寺簿。
擢殿中侍禦史。
建炎初,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屢抗金人有功。
紹興九年(1139年)以資政殿大學士領福建路安撫大使,兼知福州,因反對秦桧和議,貶永州。
孝宗時,官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
重修鼓山白雲湧泉禅寺 天下之事未有為而不誠,誠而不至充盡。
夫至誠之道猶不能有克成者,佛家者流,毀衣粝食,惟道是求,祖祖相傳,師法具在,舉措施設,雖千萬衆若出一化。
智者盡謀,壯者竭力,有餘者分施,不足者求人,事功敏速,不日而成。
如降于天,如出于地,如有鬼神陰來相之;且其道以清淨不争為本,無濁惡氣,無殺害聲,無鬥争語,無私邪事。
虛靜平和,上格高穹,龍天歸仰,神佛護持。
曆世以來,天下被患于刀兵水火之厄,不知幾數矣,而梵宮秘宇,羅列山間,巍然煥然,多有存者。
借使近市喧雜,夤緣回祿之變,苟為名刹,率免于難,夫人而能道之也。
嗚呼!是理真實,同諸天地而不昧,質諸鬼神而無疑。
奈何學聖人而不究盡其道,使有愧于佛也哉。
雖然,釋氏之先,其教甚嚴,其儀甚簡,其道勤苦而難入,食惟充腹,擇草木之實以食,衣惟蔽體,取蒲荷之葉以衣,路宿不再,懼有戀意。
則夫高峻其制,丹青其木,平齊其址,彩繪其像,疑非佛之本心。
後世通儒博識多以是而疑其徒也。
然而實際一塵之不受建立,一法之不遺世間,萬法切等空幻。
聖賢設心猶有示化,運廣大心,具堅忍力,辨莊嚴事,不信者睹相以生善,吝啬者易慮以出材,企慕者捨愛以學道,于教不為無補。
酂侯當平定之初,大築漢宮阙,議者或譏其侈,而侯亦自記,以昭示壯觀之意。
予謂侯深曉世法,非小智淺陋所能窺測也。
(……以下阙文) 紹興十二年,檢校少傳、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南陽郡開國公、食邑六千六百戶、食實封二千五百戶張浚撰文,顯谟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知福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充福建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文安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賜紫金魚袋程邁篆額。
左朝奉郎、充福建路安撫使司,參議官何大珪書丹。
——乾隆《鼓山志藝文》 程邁字進道,徽州夥縣(今安徽黟縣)人。
宋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
建興十二年(1142年)知福州領安撫使,去後,民立生祠于九仙山圓明寺祀他。
重修湧泉寺碑 鼓山白雲湧泉寺肇始于朱梁開平,定慧國師神晏居之。
自晏至今,更住持二十有五,曆年二百二十有四。
真宗皇帝在禦之二年,始賜院号。
紹興乙卯,福唐大旱,鬥米千二百有奇。
主僧法勳負積券一千六百萬錢,謝事而去。
前帥給事張公遷乾元長老士珪董院事。
珪以儒生棄緣,早見龍門佛眼。
禅師神機默契,得大自在解脫法。
貫穿經史,下至諸子百家之說,可與論古今天下事。
得檄之夕,負囊以發。
平日交遊多一時賢士。
黎明交至,問其所阙。
瞬息之間,無不辨事。
于是大敞覺林,四方衲子争先以趨。
有江左、廬山盛時氣象。
珪方一寝食,均勞力,汲汲行道,啟迪後學,安僧衆。
堂敝甚,議大新而增廣之。
明年,更修五百羅漢閣,下辟三門,傍通兩廊,翼以随閣,俨然有飛走之狀。
又明年,創前資湧泉寮,猶以為未也。
乃于已未歲,複立老僧閣,以處高年,恐或遺于後進,化募五千缗,設立長生度僧會。
以其餘錢三百餘萬,結石為路以便行。
又明年,大建法堂,規模雄大,幾冠天下。
予兄昭遠喜而為書額,複出其私,造十方住持之塔。
辛酉,修白雲老宿窩,以待觀覽,以奉耆舊,而病者之居,受業之室,亦莫不鼎然一新。
顧視古佛大殿,壯實不撓,姑易其棟而整頓之,凡費錢九千六百餘萬,不待勸率,人争以施。
山中常産瀕江,率在州渚,浮沙聚散,出沒不一。
歲輸納有司最重,所得不償費。
分遣徒屬,窮治淪沒,整整有緒,圖籍具存。
住持六年而内外大小無不備舉矣。
夫天下事每成于至誠,危者可安,敗者可成,難者可易。
天理默通,猶如反掌。
若非至誠,則人于此不生信心。
信苟不生,何以感格?又安能有成之敏速若此哉!予觀珪之施為,慊然有感于心也,于是辍公家之餘,親為之記。
紹興十二年,五月望日,顯谟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知福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充福建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文安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賜紫金魚袋程邁撰。
住山傳法沙門士珪立石(按程邁以是年知州事,碑雲前帥張公,乃張浚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希逸字肅翁,福州福清人,宋瑞平二年(1235年)進士,善畫能書,工詩,官至直秘閣,知興化軍。
鼓山愚谷佛慧禅師塔銘 愚谷名玄智,枯禅法子密庵二世孫也。
枯禅道眼高,師初從枯禅于鳳山,叩請甚勤,禅已奇之,去而遊方,谒浙翁琰于雙徑,谒少林崧于北山,留掌記有聲。
少林移徑山,枯禅繼席,師喜曰:“青鳳山而事未竟,今竟矣。
”禅至,仍掌記。
俄而機契,萬境如如。
禅移天童,甫至而寂。
師往奠,有偈甚悲,其詞曰:“拟擘春雲作楮錢,傳遍諸方。
”曰:“石屏風又題破矣。
”歸留南北頗久。
妙峰、石田皆以座元挽之。
石田病,貴珰當至,俾師領客。
珰有數問,師與語,要而明,珰密以聞,名徹中禁。
其人約師一見,師力辭之,一衆驚服。
嘉熙己亥,出駐吳門薦福,移翠峰,又移毘陵芙蓉。
道價日隆,辭歸靈隐。
寶佑某年,泉守以法石緻,三夏遷西禅。
寺久廢,師興之,增築二莊海田:曰福清大甯、長樂大澤。
居六年,俄退席。
逾歲,帥阃竹居王君移處屴崱,甫一夏以病告,退老東庵。
鹹淳丙寅正月十七日,趺坐,書偈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八,塔于鼓山南院。
師姓薛氏,世為長溪儒家,亷村薛補阙之後。
年十四,治書筆穎出,非其所好。
出家邑之清潭,二十受具,道貌充然。
識踐兼美,渟涵愈富,退斂若虛,和而有容,犯而不校,其所造詣,未易涯涘。
餘初得師于冷泉餘老溪上,師自法石北來,一見良喜,自此書問不絕。
師素寡言,每言默然以意相怡悅。
餘多方外交,師尤質重者也。
師沒三載,其門人九峰某谒銘于我,語怆然曰:“吾無以報吾師,師不得銘,吾弗子也。
”餘知師之賢而多某之義,遂為之銘曰:“欿然而虛,雖有若無,是曰愚。
淡然而足,雖下不辱,是曰谷。
有屴其崇,有崒其封,我志此翁。
” ——乾隆《鼓山志藝文》 徐鹿卿(1170~1247年)字德夫,号泉谷,江西豐城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寶慶間,任福建安撫使幹辦公事。
累官寶章制特制,緻仕。
請雨記 紹定壬寅夏六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
大帥番陽李公以石鼓閩重鎮,其下衆水所彙,必出雲,為風雨,乃命屬吏南昌徐鹿卿緻禱。
丙申,詣寺齋宿。
丁酉,黎明登屴崱,禮畢而雨,是夕大雨。
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
槁者獲,涸者流,刻而識之,侈神之休。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紹安為宋理宗年号,壬寅,此二字當為庚寅(1230年)或壬辰(1232年)之誤。
白玉蟾字如晦,北宋初居瓊洲(今廣東瓊山),号海瓊子,後至雷州(今廣東海康)為白氏子,名玉蟾。
博洽群書,善篆隸草書,工畫梅竹,事道士陳翠虛九年,始得其道。
世傳其神異莫測,是道教中人。
蟄仙庵序 己卯之春,三月适閏,溪山已夏,草木猶春。
瓊山白玉蟾遊于鼓山之下,飲于蟄仙之庵,前眺後嘯,左瞻右眄,崇岡複岫,豐泉茂樹,諸友皆賢哲,不減蘭亭之集也。
是日,宿雨為霁,叆日羞明,殘枝有花,老莺無語。
于是舉太白以酌客,客有沉嘿而以恕自持者,雍容而以謙自牧者,好尚有異,靜躁不均,惟一吟一醉,其樂所同,而獨餘凄然自感,喟然自歎。
慨绛阙之寥寥,懷青鳥而杳杳,嚼大道以自笑,驚浮生而自悲。
有不可釋然者寓之于酒,而又不能超然者形之于詩。
頃而杲日麗空,祥風無邊,俄若有所憶,複若有所脫,顧謂諸友曰:“夫人之根于斯世,與朝菌何異焉?方皓皓然于東隅,而又芒芒然于桑榆矣。
然則半炊之睡,早已一生,七日于山,歸而千載,亦無怪乎其非誕也。
蓋天地日月之不同,夢幻泡影之中,身随境轉,心逐物移。
未悟老椿之春秋,大鵬之南北,而或與腐草俱化而為螢者有之,或朽麥與之俱化為蝴蝶者亦有之矣。
塵沙浩劫,邈然渺沵,來日如波,任緣也已。
以今觀之,俯仰一世,酬酬百為,似以明月夜光,而彈斷崖之禽,此而韪矣乎。
吾亦曰:與其轶蕩于心目之外,放浪于事物之表,孰若回風返景于寸田尺宅之間,而飛神馭炁于大庭華胥之國。
以虛無之境界,為靜定之工夫,鑿開混沌,擘裂洪濛可也。
吾複繹思其所否者。
經不雲乎?“生我于虛,置我于無,我本虛無,因物而有。
”苟悟乎此,可以了萬世于一電,括大千于粒粟。
縱赤子于大方,彼有朝煎金鼎,夜控火符者,亦贅哉!顔、跖、彭、殇,吾亦不可曉也。
鶴飛凫短,非天而何?尹子則曰:“以盆為海,以石為島,魚遊其中,一日萬裡。
”又曰:“衆人逐于外,賢人執于内,聖人皆僞之。
”噫!理哉斯言。
嗟乎!石火電光,出然如呼,入然如吸。
蟲臂鼠肝,倐然如此,忽然如彼,尚非異也。
曾知夫海與天接,月随水生,吾道隻一氣耳。
天無冬夏之可為寒暑,而人以裘葛自時其身;時無晝夜之可為明晦,而人以日月自幻其目;地無山川之可以胡越,而人以飛伏自局其足,物無葷茹之可以美惡,而人以饑飽自萌其念。
有能窮一時之根,掣造物之時,則雖天、地、水、火、山、澤、風、雷,吾皆得與之俱化,夫何悲歡之有?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善緣了心禅師,諱善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姚氏子,七歲出家,後參鼓山藍田和尚。
明永樂五年(1407年)春,朝廷诏征天下名僧,師應诏入南京,說法稱旨。
秋歸任湧泉寺方丈。
後示寂。
靈源集序 靈源乃石鼓山之洞名,何為而有集也?蓋集古今名公钜卿,文人墨客登覽之所題詠也。
然而鼓山大刹創自梁開平二年,迄今五百餘歲矣。
檀越者誰?王審知也。
開山者誰,神晏國師也。
若其山之靈異亦有可言者焉。
始有彩鳳來浴于大頂之地,而池面郡治,使郡人無燹火之虞,故郡人立鳳池匾于郡城中以應之。
又有白龍潛于屴崱下之潭。
維時神僧靈峤者,閱《華嚴》于石台,其龍聽法,遂舍去,因斯祥而辟斯寺。
其寺之棟宇翚飛,金碧交映,複閣危樓,左右拱向,喬松蒼桧,煙雲缭繞,隐然蓬萊仙境也。
寺之右皆石徑,陟于石門諸普賢境界。
度松關亭,松關下一裡許曰:圓通。
少曲數百步,有半山亭。
下半山亭而曆乘雲,造東際而抵化城。
由化城而出,右有瑞泉。
瑞泉東,豎祝聖萬年山之石匾。
萬年山之前曰:通霄路,而覆以亭,因神晏師有“他家自有通霄路”之語也。
寺之左有境,而入于靈源洞。
洞口雖狹,中則宏廓。
每雷雨作,其中簸蕩若鼓聲。
經數十武有白雲亭,亭覆蹴鳌橋。
過橋有喝水岩,昔晏師于此安禅,惡西澗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遂逆流于東澗。
再越數十步,有湧泉亭,越湧泉亭而至臨滄亭,抵于天風海濤極焉。
有羽化之步迹,有将軍之崖石,與夫朱晦庵之書,蔡君谟之文,趙子直之詩,靈迹奇蹤,疊出敻現,誠閩南第一峰也。
然山川既如是之明秀,殿刹又如是之壯麗,故聞者若不歆慕而登覽,覽者靡不傷懷而詠述。
故見于詩歌有若良金美玉铮然其聲者;有若吳绫蜀錦郁然其華者;又有若長江、巨海汪洋無際者;又有若嚴霜、積雪瑩然無埃者,是皆襟懷之豪放者也。
楊子曰:“身登高而心曠遠,故其言溜亮。
”非此之謂乎?然曆年既久,詩文浩瀚,有己刻于石者,則苔封藓侵,觀者艱于覽誦;有未刻于石者,則時移人換,久而散佚失傳。
故予不揣,并而集之,名之曰《靈源詩集》,一以使後人之題詠,續此源源而不絕也。
昔李太白作《麻姑山賦》,而麻姑之名随重于天下,矧鼓山為閩南之甲,峰巒特聳,蹤迹異常,梵宇壯麗,而得名公钜卿,文人墨客倡和之盛,其名豈不益重哉?是為序。
時大明永樂十二年歲次甲午,本郡都綱善緣了心書。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褒生平見《詩》。
送了心上人還鼓山序 鼓山,閩刹之甲也。
昔晏國師以明心見性之學,為開山第一祖,闡敷玄旨,扶植教基,四方衲子歸之如市,其衆殆千人,而禅林矩度,卓卓為天下稱道。
繼往茲山者,非性質高朗,機警圓明,無以率其衆。
況山水之勝,尤為東南之甲,名公钜卿,詞人墨客,往來其間,日不知其幾。
啟問唱答,手弗少辍,非學問該淹,言語疏暢,無以稱其任。
故鼓山之選,恒與靈隐,淨慈并稱,戞戞乎難其人矣! 吾鄉了心緣公,俗姚氏,閩大族也。
幼性勿迩葷肉,骨格若夙定。
遂入鼓山拜藍田禅師而師之。
僧臘未再,頭角嶄然出衆上,鹹推其先覺也。
無何,藍田師付以衣缽,遜丈室而居之。
永樂四年秋,诏選天下高僧,大建廣薦法會。
了心率其衆,首應明诏,留京師半載矣。
時從翰林、諸缙紳遊,情洽甚。
将歸,第惜其别。
予因而诘之,曰:“方外之士,擺脫聲利者也。
了心,明僧也,鼓山,名刹也,利而居之,其心蓋未之了欤?讵所謂慧則通,通則流?蓋通則無窒礙,流則為溪,為壑。
孰墊其壑,而迹其窒礙乎?要自吾心之了了也。
”了心笑而謝曰:“先生其知我矣,請序其言,以為南歸之赆。
” ——乾隆《鼓山志藝文》 宗泐(1318~1391年),浙江臨安(今杭州市)人,八歲依大訴出家。
明洪武初,以高行沙門,往西域求經。
他弘揚佛法,頗多貢獻。
後因胡惟庸案被誣,拟斬,遇赦。
不久,死于江浦石佛寺。
他是南嶽第二十代的傳人,臨濟宗十六世祖師。
請用明和尚住鼓山疏 岩頭在鄂,嗣德山不肯德山;雪峰歸閩,出鸢嶺複入
唐慧悟大禅師塔銘 士有佩服聖道,闡揚師訓,進不累于軒冕,退不滞于丘樊,務勤身以濟衆,不養高以絕俗,其惟仁人矣。
大禅師名沖煦,字大明,姓和氏。
昔者帝堯光宅天下,厥祖世掌天官,保姓受氏,冠冕百代。
在漢則調鼎之重,在晉則專車之賢。
末葉湮沈,徙居固始。
父從郡豪王氏,南據閩中,今為晉安人也。
大禅師生禀異氣,幼挺玄機,生十有五,詣鼓山興聖國師出家。
既具戒品,博覽經史,雅好文詞。
郡多俊秀,鹹見推仰。
證無為之理,演不信之教,綽為先達,端然妙門,出世城北之升山。
于時,王氏衰淪,亂臣專恣,滛刑飛語,虐及善人。
師杖策去之。
适臨川郡中書令宋公齊邱作鎮南楚,頗尚空玄。
聞師之來,遠加延納,言意不合,拂衣而行。
下至池陽,郡守王公繼勳,鄉國之舊,賓禮甚渥。
時季唐二葉,像教方興,嗣君聞其名,召與之語,移晷而罷。
眷矚殊優,命居光睦禅院,後遷長慶道場,俾與儲貳遊處,實羽翼也。
後主即位,恩旨特隆,特賜法智禅師之号。
廬山開先禅院,昔嗣君所創,真容在焉,命師居之。
精嚴修奉之儀,以申罔極之感。
居數年,召還建康,正報恩禅院,加号慧悟大師。
師名其所居曰“智度堂”。
精廬栉此,選勝而處,禮秩之數,有逾于前。
出則居奉先道場,入則居淨德内寺。
開寶七載夏六月,寝疾旬餘,乃集大衆,與論死生之理。
十九日清旦,上疏告辭。
後主遣使問之,至則化矣。
享年五十有九,法臘四十有四。
即其月二十五日,從西域之禮,收靈骨葬于鐘山之陽。
禮物官給,中使監護,至某年月日,弟子省才遷于廬山,其所遵理命也。
師風骨秀整,機神穎悟,博該衆藝,綜以玄理,王公大人鹹所欽尚。
铉非學釋氏者,不能言其道業,徒以傾蓋之分,久要不忘。
今京師複與才公胥會,才公以文藝精敏,見重于時,永惟嚴師之義,願刊不朽之迹,嘉其偉志,為作斯銘。
銘曰:慧悟禅師,釋雄之奇。
有文飾己,有道應時。
生延世寵,沒有遺思。
歸舟翩翩,九江之湄。
廬峰勝境,蓮社餘基。
門人禀訓,遷神于茲。
哀公懷舊,勒銘志之。
蘭菊無絕,高深與斯。
——《徐公文集》卷三十 南昌徐乃昌影宋明州本 紹孜宋乾德(963~967年)時,福州羅山寺僧。
興聖國師《元要集》序 夫釋迦西現,張教化于多門;達摩東來,指人心于徑路。
不由名相,頓悟真乘;靡曆化城,直之寶所。
自少室之花開六葉,曹溪之允布諸方,爰出石頭,号純金鋪。
格高調古,言崄理幽,厥後子孫,從宗行步,闊狹毫厘弗差矣。
即有先興聖國師法嗣雪峰,乃石頭五葉也。
坐道場則三十二年,擁毳侶則一千餘衆。
或抵牾學者,提倡宗乘,機鋒迅而金鳥取龍,格緻高而般倕匠物。
言如電火,搓之而一點随流;事比蟾輝,唱之而孤輪不堕。
破空有而旋敲中道,話君臣而匪稱當人。
排淨名而未是本參,斥圓常而非為極則。
往前所集,漏落者多。
漸邁金鳥,恐成水鶴。
今者了宗大師,昔推入室,今契傳衣。
凡以樞要之言,并蘊胸襟之内。
瀉瓶傳器,分燈散明,慮有抛遺,再從編錄。
總一十六會,偈頌次之。
自量淺識之徒,獲睹未聞之教,揮毫承命,聊述端由。
時乾德三年乙醜角黍後五日,紹孜序。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廊失其籍邑,宋元祐時(1086~1093年)白龍禅院住持。
鼓山湧泉新修忠懿王祠堂碑 五代之間,諸侯割據,天下瓜剖,訓練士卒,更相吞噬,而佛法獨盛於其時。
以國王大臣猶能傾心奉道,人重法故也。
當是時,孟氏起西蜀,錢氏據浙右,李氏守江南,以至閩之王氏,皆嚴塔廟,崇聖教,延訪高僧,咨求法要。
間有奇偉之士出乎其時,擔荷大教,激揚妙旨,片言悟主,為王者師,若江南法眼,浙右智覺,西蜀禅月,閩則開山興聖國師是也。
嗟乎!輕千乘之尊,隆禮於匹夫,以道之所存,故重道以忘勢。
倘非夙鐘願力,承佛記莂,來為外護者,讵能如是耶? 茲山建中四年,籌造佛祠,靈峤禅師居之。
遇會昌之難,鞠為榛莽七十餘年。
王氏考其遺迹,更興之,而興聖國師出焉。
自是四方淨侶,雲集霧擁,王氏傾資給施,寵赍金繪,殆無虛日。
因資其餘羨,啟辟田疇,養徒岩谷,使學道之士得栖神淨域,不以衣食嬰其心,王氏之賜也。
迨國師示寂,繼踵者十五代,及至定慧大師來主是山,曾未半紀,廢事畢舉。
甲子歲,始蔔上方,創王氏祠字,嚴香燈,奉薦羞,晨夕無阙。
每于諱日,營齋供僧,資彼淨土之報,亦不忘其德也。
穎川陳彬捐金錢二萬,委下院庫主僧轉質,歲收其息。
于王氏齋日以助施僧。
噫!閩佛刹千有餘區,本其興廢,皆王氏績。
其協力奉教如是,後之蒙澤者立其祠宇,謹其祀事,不亦宜乎!庸錄其本末,使後之覽者評焉。
白龍禅院住持,傳法沙門王廊撰。
新授建陽縣主簿陸恂篆額。
朝散郎、緻仕輕車都尉、賜绯魚袋、黃子春書丹。
宋元佑三年十月初四日,住持傳法賜紫定慧大師顯宗立石。
——乾隆《鼓山志藝文》 藥山宋至和(1054~1055年)時,福清藥山僧人。
鼓山禅院列祖記後序 聖宋皇祐二年庚寅歲仲春,予自萬安歸故山。
越明年暮春,有知興化軍屯田俞公,假道福唐,來遊是院。
餘因迎見之,及坐,公辄問之曰:“鼓山開創于今有年,累世子孫陞堂嗣續,星歲始末,其有錄乎?”予對曰:“往世難於稽考,近事尚可訪詢。
”公笑曰:“傳家之譜何可阙欤?蓋亦修其記錄耳。
”予退而讨諸舊志,詢耆年,得當代宗師法要行實存諸,此但記其住持初終,聯芳繼業,總成一集。
寘于開山國師真堂,俾司是堂者遞相傳世,毋随前事,後之住持,當繼歲月于列時。
至和元年甲午夏六月望日,住福清藥山比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皇祐乃宋仁宗年号,二年庚寅當公元1050年。
原文末本書“至正元年甲午”,至正乃元世祖年号,元年當公元1264年,上距皇祐已二百餘年,有誤。
“至正”當作“至和”元年确為甲午,當公元1054年。
惠深宋高宗紹興初,(約1131~1135年)湧泉寺住持。
《列祖列芳集》後序 住山諸尊宿俱有塔銘,詳載其始末,此所謂《列祖列芳集》者,不過書其所生之地,得法之由,并出世嵗月,茲山有大興建,亦書之末,後載其示寂之日,僧臘俗壽多寡,所葬之方而已。
自圓覺以下數傳,皆不得前人之式,每有一事則衍為二三百言。
或誇他家勳烈之多,衲子辏輻之衆,火後舍利之繁,皆失其實,使觀者厭見,得非反誣前賢之德耶?今從圓覺傳始删去繁詞,使簡潔可觀,于山門少有營作者,亦書之,不敢沒其功也。
覽者幸察焉! 紹興甲寅住當山孤峰惠深題。
張浚(1097~1164年)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
宋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為太常寺簿。
擢殿中侍禦史。
建炎初,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屢抗金人有功。
紹興九年(1139年)以資政殿大學士領福建路安撫大使,兼知福州,因反對秦桧和議,貶永州。
孝宗時,官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
重修鼓山白雲湧泉禅寺 天下之事未有為而不誠,誠而不至充盡。
夫至誠之道猶不能有克成者,佛家者流,毀衣粝食,惟道是求,祖祖相傳,師法具在,舉措施設,雖千萬衆若出一化。
智者盡謀,壯者竭力,有餘者分施,不足者求人,事功敏速,不日而成。
如降于天,如出于地,如有鬼神陰來相之;且其道以清淨不争為本,無濁惡氣,無殺害聲,無鬥争語,無私邪事。
虛靜平和,上格高穹,龍天歸仰,神佛護持。
曆世以來,天下被患于刀兵水火之厄,不知幾數矣,而梵宮秘宇,羅列山間,巍然煥然,多有存者。
借使近市喧雜,夤緣回祿之變,苟為名刹,率免于難,夫人而能道之也。
嗚呼!是理真實,同諸天地而不昧,質諸鬼神而無疑。
奈何學聖人而不究盡其道,使有愧于佛也哉。
雖然,釋氏之先,其教甚嚴,其儀甚簡,其道勤苦而難入,食惟充腹,擇草木之實以食,衣惟蔽體,取蒲荷之葉以衣,路宿不再,懼有戀意。
則夫高峻其制,丹青其木,平齊其址,彩繪其像,疑非佛之本心。
後世通儒博識多以是而疑其徒也。
然而實際一塵之不受建立,一法之不遺世間,萬法切等空幻。
聖賢設心猶有示化,運廣大心,具堅忍力,辨莊嚴事,不信者睹相以生善,吝啬者易慮以出材,企慕者捨愛以學道,于教不為無補。
酂侯當平定之初,大築漢宮阙,議者或譏其侈,而侯亦自記,以昭示壯觀之意。
予謂侯深曉世法,非小智淺陋所能窺測也。
(……以下阙文) 紹興十二年,檢校少傳、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南陽郡開國公、食邑六千六百戶、食實封二千五百戶張浚撰文,顯谟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知福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充福建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文安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賜紫金魚袋程邁篆額。
左朝奉郎、充福建路安撫使司,參議官何大珪書丹。
——乾隆《鼓山志藝文》 程邁字進道,徽州夥縣(今安徽黟縣)人。
宋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
建興十二年(1142年)知福州領安撫使,去後,民立生祠于九仙山圓明寺祀他。
重修湧泉寺碑 鼓山白雲湧泉寺肇始于朱梁開平,定慧國師神晏居之。
自晏至今,更住持二十有五,曆年二百二十有四。
真宗皇帝在禦之二年,始賜院号。
紹興乙卯,福唐大旱,鬥米千二百有奇。
主僧法勳負積券一千六百萬錢,謝事而去。
前帥給事張公遷乾元長老士珪董院事。
珪以儒生棄緣,早見龍門佛眼。
禅師神機默契,得大自在解脫法。
貫穿經史,下至諸子百家之說,可與論古今天下事。
得檄之夕,負囊以發。
平日交遊多一時賢士。
黎明交至,問其所阙。
瞬息之間,無不辨事。
于是大敞覺林,四方衲子争先以趨。
有江左、廬山盛時氣象。
珪方一寝食,均勞力,汲汲行道,啟迪後學,安僧衆。
堂敝甚,議大新而增廣之。
明年,更修五百羅漢閣,下辟三門,傍通兩廊,翼以随閣,俨然有飛走之狀。
又明年,創前資湧泉寮,猶以為未也。
乃于已未歲,複立老僧閣,以處高年,恐或遺于後進,化募五千缗,設立長生度僧會。
以其餘錢三百餘萬,結石為路以便行。
又明年,大建法堂,規模雄大,幾冠天下。
予兄昭遠喜而為書額,複出其私,造十方住持之塔。
辛酉,修白雲老宿窩,以待觀覽,以奉耆舊,而病者之居,受業之室,亦莫不鼎然一新。
顧視古佛大殿,壯實不撓,姑易其棟而整頓之,凡費錢九千六百餘萬,不待勸率,人争以施。
山中常産瀕江,率在州渚,浮沙聚散,出沒不一。
歲輸納有司最重,所得不償費。
分遣徒屬,窮治淪沒,整整有緒,圖籍具存。
住持六年而内外大小無不備舉矣。
夫天下事每成于至誠,危者可安,敗者可成,難者可易。
天理默通,猶如反掌。
若非至誠,則人于此不生信心。
信苟不生,何以感格?又安能有成之敏速若此哉!予觀珪之施為,慊然有感于心也,于是辍公家之餘,親為之記。
紹興十二年,五月望日,顯谟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知福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充福建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文安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賜紫金魚袋程邁撰。
住山傳法沙門士珪立石(按程邁以是年知州事,碑雲前帥張公,乃張浚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希逸字肅翁,福州福清人,宋瑞平二年(1235年)進士,善畫能書,工詩,官至直秘閣,知興化軍。
鼓山愚谷佛慧禅師塔銘 愚谷名玄智,枯禅法子密庵二世孫也。
枯禅道眼高,師初從枯禅于鳳山,叩請甚勤,禅已奇之,去而遊方,谒浙翁琰于雙徑,谒少林崧于北山,留掌記有聲。
少林移徑山,枯禅繼席,師喜曰:“青鳳山而事未竟,今竟矣。
”禅至,仍掌記。
俄而機契,萬境如如。
禅移天童,甫至而寂。
師往奠,有偈甚悲,其詞曰:“拟擘春雲作楮錢,傳遍諸方。
”曰:“石屏風又題破矣。
”歸留南北頗久。
妙峰、石田皆以座元挽之。
石田病,貴珰當至,俾師領客。
珰有數問,師與語,要而明,珰密以聞,名徹中禁。
其人約師一見,師力辭之,一衆驚服。
嘉熙己亥,出駐吳門薦福,移翠峰,又移毘陵芙蓉。
道價日隆,辭歸靈隐。
寶佑某年,泉守以法石緻,三夏遷西禅。
寺久廢,師興之,增築二莊海田:曰福清大甯、長樂大澤。
居六年,俄退席。
逾歲,帥阃竹居王君移處屴崱,甫一夏以病告,退老東庵。
鹹淳丙寅正月十七日,趺坐,書偈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八,塔于鼓山南院。
師姓薛氏,世為長溪儒家,亷村薛補阙之後。
年十四,治書筆穎出,非其所好。
出家邑之清潭,二十受具,道貌充然。
識踐兼美,渟涵愈富,退斂若虛,和而有容,犯而不校,其所造詣,未易涯涘。
餘初得師于冷泉餘老溪上,師自法石北來,一見良喜,自此書問不絕。
師素寡言,每言默然以意相怡悅。
餘多方外交,師尤質重者也。
師沒三載,其門人九峰某谒銘于我,語怆然曰:“吾無以報吾師,師不得銘,吾弗子也。
”餘知師之賢而多某之義,遂為之銘曰:“欿然而虛,雖有若無,是曰愚。
淡然而足,雖下不辱,是曰谷。
有屴其崇,有崒其封,我志此翁。
” ——乾隆《鼓山志藝文》 徐鹿卿(1170~1247年)字德夫,号泉谷,江西豐城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寶慶間,任福建安撫使幹辦公事。
累官寶章制特制,緻仕。
請雨記 紹定壬寅夏六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
大帥番陽李公以石鼓閩重鎮,其下衆水所彙,必出雲,為風雨,乃命屬吏南昌徐鹿卿緻禱。
丙申,詣寺齋宿。
丁酉,黎明登屴崱,禮畢而雨,是夕大雨。
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
槁者獲,涸者流,刻而識之,侈神之休。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紹安為宋理宗年号,壬寅,此二字當為庚寅(1230年)或壬辰(1232年)之誤。
白玉蟾字如晦,北宋初居瓊洲(今廣東瓊山),号海瓊子,後至雷州(今廣東海康)為白氏子,名玉蟾。
博洽群書,善篆隸草書,工畫梅竹,事道士陳翠虛九年,始得其道。
世傳其神異莫測,是道教中人。
蟄仙庵序 己卯之春,三月适閏,溪山已夏,草木猶春。
瓊山白玉蟾遊于鼓山之下,飲于蟄仙之庵,前眺後嘯,左瞻右眄,崇岡複岫,豐泉茂樹,諸友皆賢哲,不減蘭亭之集也。
是日,宿雨為霁,叆日羞明,殘枝有花,老莺無語。
于是舉太白以酌客,客有沉嘿而以恕自持者,雍容而以謙自牧者,好尚有異,靜躁不均,惟一吟一醉,其樂所同,而獨餘凄然自感,喟然自歎。
慨绛阙之寥寥,懷青鳥而杳杳,嚼大道以自笑,驚浮生而自悲。
有不可釋然者寓之于酒,而又不能超然者形之于詩。
頃而杲日麗空,祥風無邊,俄若有所憶,複若有所脫,顧謂諸友曰:“夫人之根于斯世,與朝菌何異焉?方皓皓然于東隅,而又芒芒然于桑榆矣。
然則半炊之睡,早已一生,七日于山,歸而千載,亦無怪乎其非誕也。
蓋天地日月之不同,夢幻泡影之中,身随境轉,心逐物移。
未悟老椿之春秋,大鵬之南北,而或與腐草俱化而為螢者有之,或朽麥與之俱化為蝴蝶者亦有之矣。
塵沙浩劫,邈然渺沵,來日如波,任緣也已。
以今觀之,俯仰一世,酬酬百為,似以明月夜光,而彈斷崖之禽,此而韪矣乎。
吾亦曰:與其轶蕩于心目之外,放浪于事物之表,孰若回風返景于寸田尺宅之間,而飛神馭炁于大庭華胥之國。
以虛無之境界,為靜定之工夫,鑿開混沌,擘裂洪濛可也。
吾複繹思其所否者。
經不雲乎?“生我于虛,置我于無,我本虛無,因物而有。
”苟悟乎此,可以了萬世于一電,括大千于粒粟。
縱赤子于大方,彼有朝煎金鼎,夜控火符者,亦贅哉!顔、跖、彭、殇,吾亦不可曉也。
鶴飛凫短,非天而何?尹子則曰:“以盆為海,以石為島,魚遊其中,一日萬裡。
”又曰:“衆人逐于外,賢人執于内,聖人皆僞之。
”噫!理哉斯言。
嗟乎!石火電光,出然如呼,入然如吸。
蟲臂鼠肝,倐然如此,忽然如彼,尚非異也。
曾知夫海與天接,月随水生,吾道隻一氣耳。
天無冬夏之可為寒暑,而人以裘葛自時其身;時無晝夜之可為明晦,而人以日月自幻其目;地無山川之可以胡越,而人以飛伏自局其足,物無葷茹之可以美惡,而人以饑飽自萌其念。
有能窮一時之根,掣造物之時,則雖天、地、水、火、山、澤、風、雷,吾皆得與之俱化,夫何悲歡之有?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善緣了心禅師,諱善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姚氏子,七歲出家,後參鼓山藍田和尚。
明永樂五年(1407年)春,朝廷诏征天下名僧,師應诏入南京,說法稱旨。
秋歸任湧泉寺方丈。
後示寂。
靈源集序 靈源乃石鼓山之洞名,何為而有集也?蓋集古今名公钜卿,文人墨客登覽之所題詠也。
然而鼓山大刹創自梁開平二年,迄今五百餘歲矣。
檀越者誰?王審知也。
開山者誰,神晏國師也。
若其山之靈異亦有可言者焉。
始有彩鳳來浴于大頂之地,而池面郡治,使郡人無燹火之虞,故郡人立鳳池匾于郡城中以應之。
又有白龍潛于屴崱下之潭。
維時神僧靈峤者,閱《華嚴》于石台,其龍聽法,遂舍去,因斯祥而辟斯寺。
其寺之棟宇翚飛,金碧交映,複閣危樓,左右拱向,喬松蒼桧,煙雲缭繞,隐然蓬萊仙境也。
寺之右皆石徑,陟于石門諸普賢境界。
度松關亭,松關下一裡許曰:圓通。
少曲數百步,有半山亭。
下半山亭而曆乘雲,造東際而抵化城。
由化城而出,右有瑞泉。
瑞泉東,豎祝聖萬年山之石匾。
萬年山之前曰:通霄路,而覆以亭,因神晏師有“他家自有通霄路”之語也。
寺之左有境,而入于靈源洞。
洞口雖狹,中則宏廓。
每雷雨作,其中簸蕩若鼓聲。
經數十武有白雲亭,亭覆蹴鳌橋。
過橋有喝水岩,昔晏師于此安禅,惡西澗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遂逆流于東澗。
再越數十步,有湧泉亭,越湧泉亭而至臨滄亭,抵于天風海濤極焉。
有羽化之步迹,有将軍之崖石,與夫朱晦庵之書,蔡君谟之文,趙子直之詩,靈迹奇蹤,疊出敻現,誠閩南第一峰也。
然山川既如是之明秀,殿刹又如是之壯麗,故聞者若不歆慕而登覽,覽者靡不傷懷而詠述。
故見于詩歌有若良金美玉铮然其聲者;有若吳绫蜀錦郁然其華者;又有若長江、巨海汪洋無際者;又有若嚴霜、積雪瑩然無埃者,是皆襟懷之豪放者也。
楊子曰:“身登高而心曠遠,故其言溜亮。
”非此之謂乎?然曆年既久,詩文浩瀚,有己刻于石者,則苔封藓侵,觀者艱于覽誦;有未刻于石者,則時移人換,久而散佚失傳。
故予不揣,并而集之,名之曰《靈源詩集》,一以使後人之題詠,續此源源而不絕也。
昔李太白作《麻姑山賦》,而麻姑之名随重于天下,矧鼓山為閩南之甲,峰巒特聳,蹤迹異常,梵宇壯麗,而得名公钜卿,文人墨客倡和之盛,其名豈不益重哉?是為序。
時大明永樂十二年歲次甲午,本郡都綱善緣了心書。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褒生平見《詩》。
送了心上人還鼓山序 鼓山,閩刹之甲也。
昔晏國師以明心見性之學,為開山第一祖,闡敷玄旨,扶植教基,四方衲子歸之如市,其衆殆千人,而禅林矩度,卓卓為天下稱道。
繼往茲山者,非性質高朗,機警圓明,無以率其衆。
況山水之勝,尤為東南之甲,名公钜卿,詞人墨客,往來其間,日不知其幾。
啟問唱答,手弗少辍,非學問該淹,言語疏暢,無以稱其任。
故鼓山之選,恒與靈隐,淨慈并稱,戞戞乎難其人矣! 吾鄉了心緣公,俗姚氏,閩大族也。
幼性勿迩葷肉,骨格若夙定。
遂入鼓山拜藍田禅師而師之。
僧臘未再,頭角嶄然出衆上,鹹推其先覺也。
無何,藍田師付以衣缽,遜丈室而居之。
永樂四年秋,诏選天下高僧,大建廣薦法會。
了心率其衆,首應明诏,留京師半載矣。
時從翰林、諸缙紳遊,情洽甚。
将歸,第惜其别。
予因而诘之,曰:“方外之士,擺脫聲利者也。
了心,明僧也,鼓山,名刹也,利而居之,其心蓋未之了欤?讵所謂慧則通,通則流?蓋通則無窒礙,流則為溪,為壑。
孰墊其壑,而迹其窒礙乎?要自吾心之了了也。
”了心笑而謝曰:“先生其知我矣,請序其言,以為南歸之赆。
” ——乾隆《鼓山志藝文》 宗泐(1318~1391年),浙江臨安(今杭州市)人,八歲依大訴出家。
明洪武初,以高行沙門,往西域求經。
他弘揚佛法,頗多貢獻。
後因胡惟庸案被誣,拟斬,遇赦。
不久,死于江浦石佛寺。
他是南嶽第二十代的傳人,臨濟宗十六世祖師。
請用明和尚住鼓山疏 岩頭在鄂,嗣德山不肯德山;雪峰歸閩,出鸢嶺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