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記

關燈
寶琛題聯及跋。

    又在松篁十裡間,那條蜿蜒而上的石路,相傳其中有一段神話。

    據雲:湧泉寺與西禅寺乃福州兩大禅林,唯湧泉建寺後,盛極一時,而西禅反逐漸冷落,有狡僧思以風水術破之,乃僞與湧泉寺方丈結好,并稱當寺大道應砌石為途,以便出入,又告以砌石方式,中間須用一整形長方石塊,旁襯入雜石頭,如是迤逦延有數裡(即今從廨院起身,所步的石路),湧泉寺方丈一時不覺,乃從其計,及寺僧死亡,财物損耗甚大,乃悟西禅寺方丈所告之鋪石路形,乃一蛇甲形狀,蓋取“蛇竄燕巢”之意,乃急于離寺數武地,植入“南無阿彌陀佛”(即今無盡山門後面)石碑截斷之,取閩諺“打蛇打七寸”之意,以期此蛇不能作祟,西禅之計遂破,故西禅盛況就永不如湧泉。

     迥龍閣今昔 走進山門的曲徑途中,即可望見恍如宮殿式的迥龍閣,此閣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秋,不戒于火,全座被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陳培锟等募數萬元巨款,請福州工程師林天民繪圖設計而重建,故極為富麗堂皇。

    又該閣系清代妙蓮和尚所建,前為“澄心亭”,俗稱“魚池亭”,後改為古老式的迥龍閣。

    現改建三層樓,四面明窗淨幾,遠勝于前。

    閣旁有陳氏自建别墅歲寒寮,規模雖較小,亦頗可觀。

     放生池觀魚 池在寺之東,迥龍閣之前,鑿自宋代,水源出于寺後,作方形,周圍四十餘丈,深四尺,水澄清,所收養人家放生的魚,無慮千百,大者數尺,小者數寸,不時可見。

    它們重重匝匝,遊來遊去,好像僧人早晚齊集大殿,雁行禮佛之狀,亦有螺髻有絲,輪轉不停,觀者歎賞之餘,多向前開小攤的僧人,購特制光餅餌之,于是魚兒成群結隊,首尾相繼,跳躍争食。

    斯時情景實不讓杭州西湖“玉泉觀魚”專美于前。

    傳宋紹興間,寺僧多病,僧宗演乃開此池,池成而衆僧病皆愈。

     寺南勝迹 寺門至廨院沿途所經勝迹,已如上述。

    茲總錄其新舊的如下:羅漢泉、海天砥柱門、放生池、迥龍閣、歲寒寮、萬福來朝門、無盡山門、駐錫亭、望江亭、香爐峰、石頭路滑門、石門亭、萬松彎、松關亭、衣缽塔、吸江蘭若、缽盂峰、羅漢堂、新放生園、化身窟、更衣亭、紗帽牌、佛窟、海會塔、深翠塔庵、五谷祠、舍利窟、新槐庵、東峰、圓通庵、卓錫峰、平楚庵、鼓崎崗、蕭灣岺、蓬崎岺、桃岩洞、桃岩精舍、五賢祠、乘雲岺、靈泉、合珪石、合珪亭、乘雲亭、聽濤觀瀑亭、洗心台、仰止亭、獅眠崗、半月崗、牛眠崗、黃石公廟、子房溪、東際橋、遂樓、南園、白雲廨院、普渡塔院、利見橋,閩山第一坊,祝聖萬年亭、瑞泉、龍橋等六十一處(其中有的已荒廢)。

     走進湧泉寺 寺門口兩旁有聯,寫着“面對香爐,不用隔江招手;背臨屴崱,請看頑石點頭。

    ”又“塵外不相關,幾閱桑田幾滄海;胸中無所得,半是青松半白雲。

    ”緩步入寺,即“天王殿”,亦稱“彌勒殿”,又稱“牟尼殿”,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建,曆經災毀修建,中有一尊貼金彌勒佛,盤趺而坐,身子胖胖,滿面堆笑,兩旁為土塑四大天王,狀貌魁梧奇偉,高約丈餘,腳踏小鬼,面目猙獰可怕,兩者之中有一副對聯:“四大皆空,除非般若門牆,更無坐處;六根已淨,但論魁梧奇相,猶是安觀。

    ”彌勒龛後,為韋陀像,亦甚宏偉。

    這幾尊菩薩,龛前都有特制玻璃窗,裝璜講究,非其他寺觀可比。

    凡禅林必供彌勒,後必有站立的韋陀一尊,唯湧泉寺所奉的韋陀,乃坐定的,與衆不同。

     東西鐘鼓樓 分列天王殿後東西庑的鐘鼓樓,乃崇祯六年(1633年)郡人林弘衍建,右邊鐘樓那個鐘,為清康熙間僧為霖募鑄,以精銅白金參制,高約二丈許,鐘外周圍鑄全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負責撞鐘的和尚,每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百零八遍後,手拉粗繩,上面的木槌即向鐘敲擊,而傳出洪亮清越的“康……”一聲,遍聞全寺,那時任何人思慮都為之澄清。

     大雄寶殿上 天王殿後正面庭中,有池一口,跨池為橋,曰“石卷橋”,橋之兩旁,有鐵燈杆兩根,高五丈有奇,系馬尾船政局所造。

    其上“大雄寶殿”乃梁開平二年(908年)王審知建。

    但屢毀屢修,才存今日這樣新耳目。

    殿門口聯雲:“屴崱巍巍千古秀,靈源湛湛萬年清。

    ”其餘尚有兩聯,從略。

    殿内正面釋迦,彌陀,藥王三佛,均高約四五丈。

    佛後有粵制鐵佛三尊,高約七八寸,又三佛左右供有十八羅漢。

    不但金光輝煌,雕刻也很精刻。

    至于佛前排列許多香案中,以那個福州大商家所供獻大可兩人合抱的銅制香爐,與爐旁左右站着一對孩兒的燭台,最為名貴。

    同時該殿為早晚寺僧課佛之地,數百個蒲團分列兩旁,井井有條。

    從兩旁拾級登十數階,到殿後“圓通寶殿”(又稱法堂),亦梁開平二年(908年)建,内供鐵佛三尊,佛的後面供白玉觀音一尊,為暹羅(今泰國)所貢。

     藏經殿巡禮 大殿下右邊為藏經殿,系明崇祯九年(1636年)郡人曹學佺建。

    藏經很多,計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禦賜藏經四櫥,乾隆七年(1742年),又賜藏經七千二百四十卷,共分裝六大櫥,其中最珍貴的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端陽比丘華能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書《大乘般若波羅密多經》全部,又乙亥(1875年)仲冬,定慧大師刺血,克定書《佛說四十二音經》及菩提葉上繪羅漢的《貝葉經》。

    此外,還有一個佛龛,中有釋迦如來靈牙,乃福州林得山居士,于燕京寺中得來。

    牙縱六寸,廣五寸有奇,重七十八兩,其大龈如金,齒如玉,堅好香潔。

    又舍利寶塔中,有玻璃瓶如酒精燈,内貯數十個“舍利子”,供人參觀。

    在此處曾住有一百零三歲老僧——養賢大師。

    原籍湖南鳳凰縣,早歲曾在台灣服過兵役,對台灣淪陷曆史尚能記憶,其卧室陳列亦相當雅潔,但此老僧已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間逝世。

     方丈堂附近 方丈室即古“頻伸齋”,在法堂右,内列儀仗,為清妙蓮和尚進京領經,谒慈禧太後奉旨還山所賜。

    堂前有鐵樹兩株,傳一為王審知手植,一為僧神晏手植。

    從前該寺方丈為古月師,他圓寂後,由達本繼任,近達本也圓寂,請雞爪山德清和尚為方丈。

    他道行頗深,在寺内佛學院每日說法一次。

    此堂前面為禅堂,乃僧家坐禅之所,黃帳下垂,别有天地。

    禅堂外為“且本堂”,此系供僧住宿。

    堂前有古松如蓋,傳為神晏手植,名“羅漢松”。

    堂前為戒堂,亦稱“戒月寮”,以供每年浴佛節各地寺院前來受戒者小住。

    更前為梵王堂(即梵王寮),後改為禅堂,以居行僧。

    又此堂前為“華嚴堂”,傳寺内昔有“華嚴岩”,為僧靈峤誦《華嚴經》驅龍處,該堂即其舊址也。

     寺内諸景 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寶殿、伽藍殿、閩王祠、鐘鼓樓、地藏殿、祖堂、齋堂、香積廚、沩雪寮、白雲堂、星聚堂、大悲樓、淨業堂、明月樓、東際樓、藏經殿、祖師堂、壽昌堂、寶積倉、方丈堂、禅堂、戒堂、梵行堂、華嚴堂、佛學院、佛教醫院、經樓、如意樓、老人堂、巡山樓、寶月堂、學習樓、水亭、興聖國師塔,永覺禅師塔。

     食宿可勿愁 談到食宿,此間都很方便,隻怕沒有錢,如寺内右邊白雲堂,專供官紳憩息,陳列頗佳。

    堂左為星聚堂,又左為大悲樓、淨業堂、明月樓、東際樓,以上各處床榻俱備,帳被皆有,電燈、電話應有盡有。

    抗戰前僧廚素菜有數元、十餘元不等,普通三餐約在數角左右。

    我們的膳食都由香積廚包辦,該廚規模甚大,凡六間,且銅鐵兩巨鼎,徑大數圍,深及丈,木蓋的開閉,系用繩拉吊。

    又他們自制的甕菜(即俗呼糟菜),味極香,富貴之客遊罷下山,寺僧多持此菜及岩茶相饋。

    此外,山中私人别墅也有好幾座,如陳寶琛的聽水齋、陳培锟的歲寒寮、林壽國的遂樓等。

    至于寺旁的“光霁”、“振聲”兩樓,乃新建的洋房,與火後重修的迥龍閣,多供團體旅行住宿,惜内部空無所有,須自帶卧具。

     受戒的洗禮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屆時有受戒之舉,各地寺院新收僧尼,多上山受此洗禮,故年年遊客必多,但最近該寺當局為避免觀衆擁擠,早于初三、初四夜提前舉行,緻使遊客敗興而返。

    茲将受戒實況介紹如下:每個新來的僧尼先将發剃光,跪在佛像前,由執行者把一種特制的香和艾,在他的額頭燃以火。

    此時,被受戒者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口中頻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減輕痛苦。

    至于所燒孔數,由六孔、九孔至十二孔,因這樣可使頭上留幾個白點,永遠不會再生發,為僧尼唯一标識。

    據雲:燒三孔者可在本山吃飯,燒六孔者可在全省内禅寺吃飯,至燒十二孔者可在全世界禅院吃飯。

     和尚的教育 寺内設立佛學院,為僧衆研究佛學的地方,僧徒來此受戒,就算為該寺的和尚,不過先要受幾個月的訓練。

    院内設教務、訓育主任各一人,掌理一切,并建教室一間,傳授衣缽。

    同時早晚還有禮拜念經和一切儀式,課程分講經、坐禅、養心、國文等。

    訓練三年,期滿畢業,便到各岩洞裡修養,或是到各院堂自行修道,俾成正果,現改為佛教醫院。

     寺東的遊程 關于寺東勝迹,共計二十四處,茲錄如下:駐錫橋、靈源洞、彌勒院、雊雒墓、蹴鼇橋、艮止亭、喝水岩、國師岩、忘歸石、将軍石、仙迹石、雞頭石、龍頭泉、觀音亭、龍泉亭、白猿峽、石門、臨滄亭、水雲亭、甘露松、石帆書屋、聽水齋、般若庵、天鏡岩。

     靈源洞探幽 此洞去寺百餘武,為大頂峰的左支。

    岩窦嵌怪,從迥龍閣迤逦而登,樹木陰翳,至額書“靈源深處”的穹門,下重疊石磴六十級,豁然開朗。

    四面岩壁,怪石縱橫,石刻如麻,古木參天,清幽為一山最。

    中裂一洞,跨以石橋(即蹴鼇橋),俯瞰深可三丈,有似于洞,故名。

    李拔題聯雲:“地出靈源潤海表;天生石鼓鎮閩中”。

    洞之橋下,有朱熹書“壽”字,附近上下岩石,皆為宋、元諸詩人、名士的遺墨,因年代久遠,苔藓半蝕,緻難辨識。

    東壁為“忘歸石”,乃蔡襄所書,徑三尺。

    洞側有峙立狀若甲士的“将軍石”,石下有四個指痕迹,稱“仙迹石”。

    又洞中有雞頭石,一峰獨聳,旁垂如俛啄狀。

    洞側有雊雒墓,題曰:“八哥靈鳥之墓”。

     蹴鳌橋神話 此橋乃跨靈源洞上,建于唐時。

    傳唐黃樸五世祖太和,少好導引術,年三十,棄家入鼓山,妻子求之弗得。

    至大順初,忽坐此橋之上,人饋以食不吃。

    璞遊山偶見之,問其家世,始知為自己的五世祖,乃悲泣請他還家,不聽。

    翌日,璞再率家人往谒,竟不複見。

     國師岩來曆 岩在靈源洞西澗底,東壁深廣各十餘尺,僧神晏曾以神力涸其澗水後,移居于此,嘗掇石而食,至今指痕猶存。

    相傳神晏道行高深,一日,閩王王審知上山遊玩,抵岩下,見他破衲不完,而神清氣足,眉宇慈祥,知為非凡,乃向前緻禮,僧如不見不聞,王私計:“吾以南面稱王,全閩寸土皆吾所有,何物老僧,傲慢若是!”轉念之間,老僧似有所覺,突然飛錫卓立石岩之頂,人坐其上。

    王複思:“踐土之義安在?”霹靂一震,杖臨空而懸,僧安坐其端如故,王見其神異,乃合掌敬禮,僧徐徐而下,挽王而笑曰:“茲山與王有緣,合當創建叢林,闡揚佛法。

    以故衲子面壁空山,專候車騎,敢請大發信心,盡量布金,為開山第一檀越。

    ”王問:“需地丈尺?”僧曰:“但乞一袈婆足矣。

    ”王許之,僧遂出圖中水田,披不盈一握,就地平展,續續不完,僧遙指曰:“可矣。

    ”于是四十裡山地,皆屬圖之範圍。

    王益信佛法無邊,乃鸠工庀材,寺貌悉依僧之圖本,賜名“湧泉”,封僧為國師,并以名其岩。

    今洞底石壁,刻有“國師岩”三字,徑二尺,傳為陳襄所書。

     聽水齋船軒 從靈源洞下四十九階,即可望見對面岩壁間,刻一神光祖師像,趺坐蒲團,手捧經卷,神采栩栩如生。

    上題“頑石點頭”,聞系畫家李霞所繪。

    附近岩壁更有“橫息塵勞”,“是曰緣”,與陳肇英所書“千裡乘龍”。

    從此上四十八級,為清遺老陳寶琛建的船軒。

    軒又名船屋,顔曰“聽水齋”,上有樓,祀淨名庵乩仙。

    福州人龔易圖、葉大莊暇曰曾扶乩于此。

    石柱有陳寶琛書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憂中有樂,樂中有憂。

    ”樓下有石隙,數年前可噴水丈餘高,今已壞矣。

     觀音閣龍泉 觀音閣裡的龍頭泉,泉水噴自石壁中,相傳即喝水岩西澗之水,被神晏國師一喝,而逆流于此。

    澗水勢甚兇猛,滾流如瀉,朝夕不息。

    引以石龍,注于石池,池水弗溢。

    伏流而下,出于前澗。

    僧人于池中裝一輪轉機,繩牽于鐘上的鐘,機受泉沖激而轉動,于是機轉鐘鳴,頗有趣味。

    泉水味甜可煮茗,滿盛以杯,水則高浮杯面,遊客至此必一試為樂。

    傳說閣的觀音簽甚靈應,故香火頗盛。

    過此閣數十階即“白猿峽”,聞昔有白猿居之。

    峽左右有二石嵯峨,對峙如門,即所謂“石門”。

    門的左右古人名人題詩甚多。

     瞻仰朱子祠 過石門不遠,到朱子祠(即水雲亭,又名鳳尾亭),祠壁有朱子畫像,勒于黑色石碑。

    亭下有甘露松,傳為神晏手植。

    根蟠石壁上,夭矯如虬龍,因恒有甘露降其上,故名。

    過此,為石帆書屋(已廢)、般若庵、天鏡岩(岩中有洞深八丈,廣二丈,上通一竅,其圓如鏡,天光下透,故名,明崇祯時,僧知谛始辟樓倚澗而居)等勝迹。

     寺西的遊程 寺西多岩、洞、庵、閣,最著者為十八洞。

    一路尚見平坦,徒步亦不為勞。

    關于寺西勝迹,共計二十九處,茲錄如下:獅子峰、達摩洞、古望州亭、石竈、無诤居、仙猿岩、八仙岩、福泉庵、劉海台、金蟾洞、蟠桃林、葛仙岩、曼倩居、伏虎洞、靈岩洞、降龍洞、玉筍峰、太乙洞、木公庵、卸甲岩、翠峰閣、三會塔、定空洞、蓮花亭、北鬥亭、紫竹林、華岩洞、華藏海、福爾庵。

     達摩十八景 達摩洞在小頂峰右支,形若獅子踞地的獅子峰之上,四面峰巒降伏,澗流環繞。

    洞廣五丈餘,深二丈餘,前有石壁,高一丈二尺許,闊二丈餘。

    古人以石壁在面前,故取達摩面壁之義,現壁間有清鹽商魏傑題“面壁”兩大字,洞中有靈泉一壑,甘露可飲,大旱弗竭。

    洞外附近有岩石一片直立,上刻十八景之名,及七言詩十八首。

    十八景為:①達摩面壁;②南極升天;③仙猿守峽;④老鶴乘雲;⑤仙人巨迹;⑥福壽全圖;⑦蟠桃滿塢;⑧玉筍成林;⑨蟻艇渡潮;⑩漁燈普照;(注11獅子戲球;(注12金蟾出洞;(注13伏虎馱經;(注14神龍聽法;(注15铠甲卸岩;(注16慈航架壑;(注17八仙岩洞;(注18千佛梵宮。

    以上十八景,均相距不遠,可以暢遊。

    有的是夜景,須留宿該洞,須及時觀賞,才有意思。

    洞右“仙猿岩”高五丈餘,似猿坐而聽講。

    洞左為“八仙岩”,列嶂重疊,聳秀如畫,洞口石壁镌“八仙岩”三字。

    近岩前後有千佛庵、福泉庵、劉海台、金蟾洞、蟠桃林、葛仙岩、曼倩居諸勝。

    洞後有宋時建的“望州亭”,今已廢。

    石竈傳系靈峤初入山時,炊飯于此。

    洞前有石池、僅容鬥水,盛夏不竭。

    下有靈峤岩。

    岩側一巨石,如獨木沖天,高約十餘丈。

    岩下為“降龍洞”,祀有開山靈峤禅師法像。

    洞廣五丈餘,深三丈餘,遠吞山光,平挹江濑。

    洞附近有古梅萬株,環抱如屏,花開時,紅紅白白,如際晚霞,如漫天雪,香聞數裡。

    立洞口,俯視田疇,曲折回旋,成“福”、“祿”、“壽”、“喜”四字,秧穗平分,點畫不苟。

    洞口有石船、帆棹俱全,魏傑題“慈航”二字。

    渡石船,有“龍首岩”,上有靈泉滴之,大旱不涸,注以石龍,流于洞側。

    左有“伏虎洞”,前一巨石,如虎皈依。

    又有玉筍峰、太乙洞、木公庵、卸甲石、翠峰閣、定空洞、蓮花洞、北鬥岩、紫竹亭、華岩洞、華藏海、福爾庵、三會塔等,以上諸景,或以景勝,或以形名。

     寺北的遊程 寺北勝景最著者。

    推屴崱峰與白雲洞,唯路徑較崎岖,昔人多畏難而止。

    最近自曾汀藩先生親自督造一條“鼓通路”,從寺起經大頂峰口、越鳳池山、繞白雲小頂峰(有兩岐路達白雲洞),循柯坪下岺,渡溪橋,複上岺,至鼓岺之梁厝窟止,長約十華裡。

    沿途鋪石,建小亭,岐路處豎立界碑為引,旁栽烏栢五千株,從此寺北之遊,始無跋涉之苦。

    關于寺北勝迹,共計四十四處,茲錄如下:屴崱峰、天風海濤亭、海天一覽亭、白雲峰、忘歸岩、缒貓石、調象庵、鳳池山、浴鳳池、石鼓岩、觀音掌、塔石、雲卧庵、佛手岩、風動石、栖船岩、槨石、海音洞、佛頭岩、騰雲寮、青龍寮、梅花寮、白雲洞、吼雷湫、印月潭、金剛石、雲屏岩、三天門、吽佛岺、龍脊道、天梯、元真庵、說法台、龍舌岩、觀瀑台、化龍橋、凡聖庵、通天洞、挹翠台、東山岩、卧潭橋、積翠庵、胡忠節墓、烈潭亭。

     攀登屴崱峰 循寺後曲折向北行,約數百武,有池圍以石,山岩諸水彙于此,蓋即寺之蓄水池。

    凡寺内所用之自來水,悉于此引流,設管通之。

    過此,行約五裡,至白雲小頂峰,有石如鼓,徑二丈,據雲:鼓山即因此得名。

    再行約裡許,地有窦泉湧出,稱神泉,大旱禱雨辄降,而《請雨記》與《鼓山銘》則镌岩上。

    旁有忘歸石、缒貓石,更上,石愈峭峻,約二裡,至屴崱峰。

    峰為鼓山絕頂峰之别名,一名大頂峰,海拔二千九百英尺,約高十餘裡,狀如覆釜。

    山頂常為雲氣所籠罩,必須天氣晴明,登臨其上,始可舉目遠眺。

    夜半登絕頂峰,可看日出,唯須逢極好天氣,才能如願。

    峰前有“海天一覽亭”乃宋淳熙間僧元嗣建,初名水雲,後朱熹據趙汝愚詩句,改為“天風海濤”,并書此四字刻石。

    不久以前,林秉周曾重修之。

    現亭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為風所毀。

    此外,明代汪文盛在其附近亦題有“青天白日”四字。

    此峰從下望,雖頗尖稅,但既登其上,則寬曠平地,周圍有一裡多。

    又聞其旁,從前有神泉噴于石壁中,可以愈病。

    清代遇有大旱,官方常祈雨于此。

     鳳池與海音 大頂峰北七八裡,有“鳳池山”(距寺十餘裡),三面皆山,南辟為門,中平衍百餘畝。

    山上有池,廣十畝,不納他流,而大旱弗涸。

    回岸修竹千竿,花木幽雅,茅舍數椽,往來僧道多居于此。

    相傳:唐末有樵者見五色雀群浴于此,故名浴鳳池。

    附近更有兩石,對結如髻,稱“雙髻石”,有石如掌,上刻“觀音掌”三字,有石如塔,名“塔石”。

    有古庵曰“雲卧庵”,現已廢。

    庵的遺址,有佛手岩、風動石、栖船岩及槨石諸勝。

    又從鳳池,右曆數峰,可到海音洞,洞口可列四席,中深不可測。

    傳有道人居此,時聞海濤之音,以為通于海,故名。

    洞前隆起如佛頭,岩之左右有騰雲寮、梅花寮。

     白雲洞中遊 白雲洞離寺十餘裡,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僧悟宗所辟。

    如由黃坑而來者,沿途可見石壁嵯岈,中開如門者三,僅容側身,如三天門。

    過吽佛岺,仰視危岩如削壁,俯視長澗若深淵,石徑逼狹,幾難容踵,即龍脊道。

    天梯自一天門曆石磴七百二十級,至一坪,又百步,始至洞。

    洞勢崄嶻峻峭,巨石棋布。

    有時洞中白雲漫布,咫尺莫辨,須到山色開霁,始能四望俱澈,而福州市區燈火也近在眉睫。

     岩壁劃開深丈許,廣逾五丈,倚岩為屋,石天如蓋,長有十二丈。

    相傳入洞深處,可至連江縣,但從未有人嘗試。

    洞前有水懸注,聲如雷吼,名“吼雷湫”,有潭澄清,名“印月潭”。

    潭上有“金剛石”,潭前有“雲屏岩”,岩石稍坦者為“說法台”(台旁為潭,即谶所謂三潭、九井之一)。

    又從金剛石上數百級,有龍舌岩、化龍橋。

    橋旁有觀瀑台,瀑布如線,濺散入橋下。

    再下有凡聖庵,為裡人曾尊彜募建。

    再下為積翠庵,附近一門通天洞、挹翠台、東山岩、卧潭橋諸勝。

    洞下有明忠臣胡忠節(夢泰)墓,與烈潭亭。

    亭在庵下的溪潭旁,據林堯所作該亭碑記雲:“當民十九年四月廿三日,烈婦何春香,浙之明西裡人,五歲為董知縣養女,笄年歸埔頭鄉陳姓。

    逾年,夫瘵而死,婦傾奁為殓。

    既為營葬,過此潭,愛其潔,不忍去。

    及夫将葬,遂投潭中殉焉。

    ”現潭邊尚有曾汀藩先生題“烈婦陳董氏殉節處”,一忠一節,前後輝映,尤為名山生色不少。

    同時,遊程至此,可全部結束。

     ——《鼓山導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十七日 福州《中央日報》副刊 按:本文因記載遊程較有系統,且系實地采訪,故予轉錄。

    編者對原文有删節,題目亦編者所加。

     丙公生平不詳。

     遊鼓山記 1979年11月23日晨7時45分登車出發,先赴福州雕刻廠參觀象牙、黃楊木以及壽山石的雕刻工藝品,在廠停留約一小時,九時登車到鼓山遊覽。

     鼓山是福州的著名勝地,位于城東三十裡地,志書述其形勢及得名之由說: “(鼓山)延袤數十裡,郡之鎮山也,山之南麓屹峙江濱,為戍守要地,頂有巨石如鼓,因名。

    其最高者為大頂峰,一名屴崱峰,正東可望海中,又有小頂峰,與大頂峰相去二裡,其餘峰頂岩洞之屬稱名勝者,不可勝紀。

    ”(《讀史方輿紀要》) 登大頂峰上,可俯瞰萬山,遠眺大海諸島,氣勢雄偉,山上有朱熹手書“天風海濤”刻石,有名于時。

     過去遊鼓山,由于交通不便,自山下至山頂全靠拾級而登,現有了公路,汽車可以直達鼓山湧泉寺門前。

     我們乘坐的旅遊車,盤旋繞山而行,不久就到了湧泉寺頭山門的廣場上,四圍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柏青松,蒼翠幽森,顯示了這所名刹古寺絕俗超塵的非凡氣象。

     頭山門是高大牌坊,油漆一新,中間題了“石鼓名山”的門額,我們在這裡得到鼓山管理處負責人員的接待,通過二山門,被引帶到大會客廳進茶,稍作休息,同時由管理處的普雨法師介紹本寺的曆史,以及曆年修繕的情形。

     據介紹:湧泉寺的曆史由唐末開始,五代閩王王審知建廟,曾經曆過火燒兩次,最後于明崇桢十六年(1643年)重建,自清初至清末陸續修建,始有今天的規模。

     建國後,1955年修成上山公路,1971年又作了一次大修建,原定經費30萬元,新建部分實報實銷,用款竟達200萬元,故此寺修繕一新,喝水岩、湧泉寺左前方又修環山公路,建橋造路,方便遊人。

     普雨法師系河北省人,建國前就南來湧泉寺,建國後,寺中出家人,憑個人志願大多還俗,餘下的也都由國家安排,拿工資,普雨法師也是其中的一位,聽他們所作的介紹,仔細詳盡,加上正宗北京話,語音清晰,聲音宏亮,娓娓道來。

    很能引人入勝。

     先參觀天王殿介紹畢,普雨法師帶我們參觀,随行随作解說: 先參觀天王殿,接着是唐宋二泉,千佛塔、大雄寶殿、法堂等處。

     第一,天王殿,殿階下左右豎立兩支鐵鑄的燈杆,仿佛是大輪或碼頭上的起重設備,看上去很不調和,問起來才知道這又與清末的洋務有關,原來這是馬尾海軍造船廠,用西法鑄造奉獻給佛寺的,科學與宗教竟能如此相濟而不相忤,确是奇事。

     遊天王殿,棟宇宏深,正中供彌勒佛,兩旁侍立四大天王高大的立像,都有一丈多高,雕塑精美,氣象森嚴。

    據說:這是清光緒年間所塑制的。

     入第二進,參觀大雄寶殿,殿前廣庭有唐宋二泉,宋泉稱“羅漢泉”,唐泉是唐代名僧靈峤于建中四年(783年)所開辟的,為寺中最古的古泉。

     殿階兩旁,各立高塔一座,最初我們以為它們是用磚石所築成的,後來才看清楚,是用陶土燒制的。

    兩塔均九層,七米高,每層還有燒制極為精緻的小佛像,總共有一千零三十八個,故又名“千佛陶塔”。

    每層塔座上,又懸挂小銅鈴八個,九層共七十二個,據說這兩座稀世之物,建成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距今近九百年。

     大雄寶殿正門門額是康熙帝的禦筆,題:“湧泉寺”三字。

    走進大殿,殿宇巍峨,宏敞壯麗,飛金湧碧,絢麗華好,這是近年大事修繕的成績! 殿中正座供釋迦佛,東座是影光佛,西座彌勒,後二者代表過去界和未來界,殿兩側供十八羅漢。

     佛像雕塑,造型全采唐代風格,衣飾作漢民族形式。

    法相莊嚴,起人敬心。

     大雄寶殿兩側是鼓鐘二樓,樓高三層,各懸鐘鼓,以警晨昏。

     我們被帶到鐘樓上,參觀康熙時鑄造的,重約二噸重的大鐘,鐘身上遍鑄《金剛經》文,共六千字,鑄過程極為複雜,每經行文都先以木條創模,再澆鑄文字。

    若非匠工的高度技巧,決不能鑄造得如此精美。

     講解的普雨法師拿起叩鐘的木棒,叩了幾下鐘,鐘聲清越,久久在我們耳際回蕩。

    他還讓我們試一試,我于是雙臂平持木棒,也對鐘上叩了三下,可是鐘音不強,那因為我的手不得勁兒,用不上力的緣故。

     殿後是藏經殿,殿的正座,供了白玉雕琢的卧佛,它們形體潔白,線條柔和,雕刻是十分精美。

     殿正中屋頂懸額上題《禦頒藏經》四字。

    殿中現存《華嚴纂經》全部的木闆,二千四百二十五塊,均保存完好。

     湧泉寺過去以所藏珍貴佛經著稱于世,著名的有将經文寫在菩提葉上的貝葉經,還有一部血寫的《金剛經》。

    這天參觀時,法師展視了一部血寫卷給我們拜觀。

    ……現在殿内仍藏有明清各代經書四萬冊。

     過去寺中還存有一瓶舍利子,稱作鎮寺之寶,匆忙中竟也忘記問起了。

     走出藏經殿,後面便是法堂,這是舊日傳法受戒之所。

    現在它已改作寺中古文物保藏處,平時不對外開放,此日卻特别招待我們參觀。

     原堂日中的題匾,仍舊懸在堂中屋頂,正中題的是:“蓮界重輝”右邊題的是:“法界尊嚴”左邊題的是:“寶洛莊嚴”。

     殿頂天花闆是五彩雕繪,繪了善才童子五十參的故事。

     随後我們經方丈堂步入一個小庭院,那裡有三株(兩雌一雄)千年以上的古鐵樹,樹心壯大,高有八九尺,世人每形容事之難成為“鐵樹開花”但這三株鐵樹卻年年開花!參觀時淺白色的花正在開着,看來貌不驚人,不知竟何以享此盛名。

     我們參觀殿宇完畢後,在回明月樓途中,經過香積廚——寺中大廚房,房宇高大,房内可以煮千人飯食的大鐵鍋就有幾個,在右手邊的大竈頭下,有一塊近人葉恭綽書寫的碑刻,竟拿來修成竈壁。

     中午,我們在明月樓用膳,管理處以齋宴款待。

    湧泉寺的素席齋菜,過去是頗為有名的,制料不外豆類,豆腐、筍、蘑菇、栗、果之類,但制成的素菜卻多種多樣,品式都能别出心栽,創出專名而各具風味,現将當日午飯的菜譜全抄錄于下,以供讀者異日赴湧泉寺用素食時的參考。

     鼓山管理處素食菜譜 首度:六大盤: 加喱炒蝦仁、白汁如意筍、炸桔烈枇杷,重鹵脍花生、油燒小春卷,炸溜金棗丸 三大件: 白梅銀針翅,脍花川發菜。

    蟲寸甫釀肚, 二度:六小盤: 生炒素排骨,幹燒麻蘇仔、奶油蘿葡珠、南煎金錢菰、釀芥菜膽心、幹炸蘇包蛎, 三大件: 高湯豆腐丸、當歸燒雞腿、五絲炸線面, 尾度:豆沙八果飰、即位龍眼湯 這份菜單是用打字機印在粉紅的箋紙上,古香古色,大方典雅,每個賓客前擺了一張,以便食者所進的素菜為何名,我保留了一張,作為紀念。

     靈源洞與喝水岩 ……寺東牆外有植物園,其溫室所養植的仙人掌,仙人球就有上千種。

    出東門行約一裡許,便是靈源洞。

    沿路道側石壁上陸續出現了宋以來各代名人題刻。

    有的署名,署年時,有的則沒有。

    像“靈源洞”三字,下有“鹹豐”辛酉中的紀年。

    “上善若水”下有“古越顧鳳熊題”的署名。

    “鳳池山”後題“道光辛卯歲”。

    “靈泉法雨”下面就什麼都沒有留下。

     在遍觀石刻之中,出于好古的心理,筆者特别注意那些年代較早的石刻。

    這裡面應當(一記)是北宋時代的三題刻,最早的是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丙戍的四題名石刻。

     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漠,慶曆丙戍孟秋八日遊靈源洞。

     其次是仁宗嘉祐六年(1016年)辛醜的六人題名石刻: 官方子容,觀察椎宦趙瑾,節度推官趙咨,節度推官通判錢昉,權簽判宋球東,憩靈源洞。

    知福州燕題。

    同賓僚遊鼓山,登大頂峰,嘉祐辛日歲七月十八日。

     再次是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 已未的三人題名石刻 莘老、德孺、景述、元豐已未 歲季秋戊子日同遊。

     莘老、劉摯的号,德孺,範純粹乃範仲淹的第四子,景述則不知為何人。

    在去喝水岩的道上,還有北宋蔡襄(字君谟)的字刻“忘歸石”。

    從此稍北而行,就到了喝水岩。

    喝水岩是遊鼓山必到之處,因為故事傳說動人,尤為招引遊人。

    據說五代後梁開平中(907~909年)聖僧國師神晏在此誦經。

    由于讨厭泉水聲的的喧轟,在他一聲有力的喝止下,于是山泉的流水為之改道,澗水也因之幹涸,因有此名。

     還另有一說法,清代曾官福州道的洪若臯(字虞鄰、浙江臨海人,順治乙未進士,著有《南沙文集》)的《遊鼓山記》說: 靈源洞稍北為喝水岩,相傳石龛中有異僧入定,厭其嘈聒,喝水右轉,故名。

     總之,喝水岩的故事傳說如此之奇,我所到達喝水岩的地方,隻見幽暗峭壁間題刻殆遍,岩下深澗,落葉填塞,确是不見有水。

     靈源洞下,經石級到達一條深約丈許的石澗,澗上有天然的石橋,立橋上朝西面橋下石壁望去,就看了朱熹手寫石刻的一個巨大“壽”字,高二丈四尺,寬約一丈。

     靈源洞北靠山處,有一座小樓三楹,樓上列有茶桌,椅凳。

    女招待員烹以名茶,遂小坐休息。

     下樓沿石級而行,又見一所殿堂,有女招待員用小水車汲水烹茶出售,有十多遊人在盛了泉水的碗面上觀察泉水的水質。

     在殿外的平台上,見遊人仍絡繹向高處而去,看看表已接近四時半了,此時山上風勁。

    我則全身汗水濕透,感到有些寒意,于是趕忙下山,沿寺外大石闆路到寺前的停車場,坐在旅遊車上等待大隊歸來。

     坐在旅遊車上,望着車外四周的蒼松古柏,嶙峋山石,巍然的山門牌坊,想着如此“石鼓名山”,不知異日有沒有重臨的機會,為之怅然者久之。

     ——《福建遊記》1980年香港上海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