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明代

關燈
共追紹。

    何當結精廬,庶矣窮幻渺。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遊鼓山(次文瑞佥察韻) 雲山何嶻嶪,高瞰弱流東。

    萬井喧俱寂,諸天路可通。

    松雲春黯黯,花雨晝濛濛。

    浴鳳池波冷,潛龍石窦空。

    祇園珠作樹,梵刹玉為宮。

    文物懷先哲,胚胎想化工。

    叨陪群彥後,并駕此山中。

    細草承香毂,垂楊系玉骢。

    沉煙凝瑞霭,寶焰炫晴虹。

    已喜朋簪盍,還憐意昧同。

    繡衣來上客,華帨待群童,對奕慚予拙,論文羨子雄。

    鶴随飛佩舞,花映醉顔紅。

    綠葉嗤禅伯,風流仰謝公。

    詩成神鬼護,何必羨紗籠。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椒邱集》卷二十一 台北文海出版社本 按:《鼓山志》引此詩,中漏“文物懷先哲,胚胎想化工。

    叨陪群彥後,并駕此山中。

    ”四句,今補。

     遊鼓山次主一佥察韻 鹫嶺幾千仞,登臨眺四方。

    瞻天拱北極,望海見東洋。

    岚藹晴浮碧,天花曉雨香。

    莫愁歸路暝,明月在山陽。

     花梵鐘聲遠,莓阜石徑微。

    山花晴墜幾,泉沫泠沾衣。

    香閣僧眠穩,懸岩客到稀。

    來遊惬清賞,日暮未言歸。

     ——《椒邱集》卷二十二 錢琎字廷珍,浙江鄞縣(今甯波市)人。

    明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除廣西道監察禦史,出為福建按察副使,遷左布政使。

     遊鼓山寺 最愛招提境,平臨屴崱嵬。

    上方行日月,下界仰雲雷。

    澗繞諸峰轉,岩分兩壁開。

    化城閑永晝,靈洞絕纖埃。

    複磴琉璃滑,重巒錦繡堆。

    風濤連萬國,雲樹近三台。

    碑古迷荒草,泉馨泛落梅。

    傾花如舊識,飛鳥若追陪。

    塔影藏濃藹,鐘聲徹遠垓。

    水流何處去,松老是誰栽?梵語飄風外,香煙散嶺隈。

    洞龍聞法起,巢鶴聽經回。

    福地誠何有,祇園安在哉!市朝徒共厭,徑路久無媒。

    陟險援青蔓,尋幽破綠苔。

    晦翁詩尚在,潘嶽賦誰裁?迢遞淩丹閣,徘徊步玉台。

    山僧供茗至,野叟獻芹來。

    酌酒延清賞,題詩奈薄才。

    東風如有意,西照又相催。

     ——乾隆《鼓山志藝文》 邵銅字振聲,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授監察禦史,以得罪石亨,貶為廣東博羅知縣,後知楊州府。

     遊鼓山 衆山環抱樹重重,路入煙霞杳霭中。

    金殿孤撐淩絕□,石門雙峙聳晴空。

    靈源冷透千岩碧,古木陰森萬壑風。

    自愧塵勞羁絆久,難将身世問禅翁。

     ——乾隆《鼓山志藝文》 康麟字文瑞,廣東順德人。

    明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授禦史,巡按福建,發奸如神,轉按察使佥事。

    以剛直見忤,罷職。

     鼓山 梵王開寶刹,宛在鼓山東。

    上界無人到,三天有路通。

    林巒分杳霭,台殿隐冥濛。

    琪樹森千尺,昙花落半空。

    靈源通石洞,喝水出龍宮。

    畫壁丹青古,镌岩翰墨工。

    岚光濃淡裡,燈影有無中。

    舞鶴偏迎旆,降龍故避骢。

    迫遊人似玉,談笑氣如虹。

    萍水他鄉會,琴尊此日同。

    供茶來老衲,獻果走奚童。

    俯覽群峰秀,回瞻大地雄。

    簪花慚鬓白,對酒笑顔紅。

    論道懷朱子,參禅憶遠公。

    題詩增感慨,誰遣碧紗籠? ——乾隆《鼓山志藝文》 康宏敬名遵,以字行,江西泰和人。

    明景泰朝征辟為禦史福建佥事,以風節稱。

     鼓山 聞道招提好,尋幽入翠微。

    天風偏拂面,雲霧自生衣。

    海闊從濤壯,山深人迹稀。

    憑高凝睇久,日暮欲忘歸。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谟字守谟,江西新淦人。

    明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官福建佥事,累官陝西副使。

     遊鼓山 勝景不易得,登臨喜暫同。

    路從天外轉,山到海邊窮。

    澗水鳴寒玉,岩花爛曉紅。

    興闌回首處,明月滿晴空。

     ——乾隆《鼓山志藝文》 潘祯字景微,江南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

    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官福建按察司副使,累官四川按察使。

     鼓山 群公清暇出郊坰,古刹奇觀已遍經。

    龍洞泉流飛素練,鳳池山色接空青。

    村醪春瀉黃柑美,野飯晨炊綠芋馨。

    直上層巅舒望眼,泬氵寥天外羨鴻溟。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紀字廷綱,号文園,福建仙遊人。

    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授庶吉士,累官南京戶部侍郎,以戶部尚書緻仕。

    卒年七十六。

     遊鼓山 十裡松關石作台,琳宮遙向紫霄開。

    雲拖雨腳日邊去,風卷海濤天上來。

    喝水岩泉回九湧,靈源洞樹接三台。

    八閩佳景望中盡,老我登臨一快哉!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成字成玉,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官揚州知府。

     成化庚寅春遊鼓山 石路絕塵野思清,春風扶杖薜蘿情。

    雲邊萬樹高低出,鳥外群峰遠近明。

    過客留題岩有篆,老僧入定澗無聲。

    夜深更向擡提宿,十裡東林片月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全閩明詩傳》題作《遊鼓山寺》。

     林瀚字亨大,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庶吉士,累官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卒年八十六,谥文安。

     鼓山 藤蘿絡石手攀緣,直上崑侖太華巅。

    壁立屏風千丈起,泉聲瀑布半空懸。

    登臨逸興追安石,題品雄才偶大年。

    誰道海濱洙泗地,山川孕秀不生賢?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泉山集》。

    福州林氏輯本 王俊字世美,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選庶吉士,出為江西布政司參政,遷袁州知府。

     登鼓山 名山勝迹千年在,半世浮生此日來。

    松徑樹多長礙日,石岩字古寝生苔。

    泉移喝水空岩靜,雲散靈源古洞開。

    薄暮天風何處起,逢逢東際海濤回。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紀字叔振,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五年(146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禦史、巡按兩浙,累官右都禦史。

     圓通亭 翠微雲樹擁,亭構俯嵯峨。

    路轉天梯上,人從木杪過。

    澗煙眠白鹿,山雨濕青蘿。

    應識禅關近,鐘聲向晚多。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熊字世幹,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五年(146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

    時權貴穆盛子弟不法,衆莫敢治,熊毅然如法治之,竟因此得罪,緻仕。

     靈源洞 偶移勝步入靈源,仙迹忘歸石尚存。

    喝水荒涼封碧藓,湧泉清冷逼芳尊。

    高僧遙指觀滄海,狂客長歌倚石門。

    讀遍古碑下山去,松蘿隐隐日黃昏。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稷字世用,江南寶應(今江蘇寶應)人。

    明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以監察禦史巡按福建。

    福建大帥某,藉勢害民,稷列舉其罪,奏罷之,郡縣肅然,以積勞成疾,卒于福州。

     鼓山 淩晨出閩城,舉趾向東際。

    十裡臨絕巅,半山成小憩。

    宿霭揭朝暾,深林散晴霁。

    天風與海濤,遺迹見真谛。

    回首餘夕陽,長歌振林桂。

    靈洞有妙題,石門無俗翳。

    猿猱窺古藤,筱蕩進危砌。

    喝水雖渺茫,靈源自深閟。

    當燭燃松脂,避岚濕衣袂。

    平生嗜遊觀,當此豁癖蔽。

    對月已無言,江汀鶴孤唳。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瓘字溫卿,号北園,浙江蘭溪人。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舉人,授閩學訓導,與黃仲昭、蔡清為道義交,旋助黃仲昭輯修《八閩通志》。

    後登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出授鄒平縣,善辨疑獄。

    調長洲,以剛直忤權貴緻仕。

     鼓山和王寅夫(四首) 昔曾與客一扶筇,缥渺乘雲上碧峰。

    醜石吼風雄萬虎,老松拿雨戰群龍。

    半岩瀑布垂千尺,絕頂亭台矗幾重。

    遠想山容應似舊,落花深掩鹿麋蹤。

     禅心久已厭塵氛,忽複名山看夕曛。

    峰戟摩天遐迩見,海濤動地古今聞。

    老松巢鶴枯生箘,野鹿銜花濕帶雲。

    剔盡莓苔尋古迹,岩頭閑立石将軍。

     上界鐘聲度嶺聞,爐香岚氣共氤氲。

    掠床有影窗過鳥,厭屋無聲樹墜雲。

    地帶七閩臨海盡,泉流一派出山分。

    何時攜酒重登眺,嘯發天風醉落曛。

     名山十樹九藤纏,山寺分明别一天。

    草卧斷碑猶數字,岩名喝水是何年?雨餘雲失龍歸海,茶沸聲驚鶴避煙。

    旅食閩中經幾載,塵纓一度濯清泉。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俊(1452~1527年)字待用,福建莆田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

     遊鼓山用蔡韻 披蓁曆山椒,萬象送遙目。

    天風毛發寒,海氣昏晴麓。

    獨高仰衆岑,靈響遞虛谷。

    帆樯帶江影,駭浪來雪屋。

    景曠懷抱澄,杯盤動修竹。

    清酣百慮遠,意與雲物觸。

    神飛八極遊,漭蕩恣遙矚。

    身世一飄絮,人事感亂瀑。

    岘首碑雙磨,柴桑尚茲獨。

    樂天竟奚疑,勿以蛇添足。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遊鼓山又次林子羽韻 靈源囿真宰,渾沌鐘高青。

    群岑偃其下,一柱當滄溟。

    蒙蒙元氣濕,神物隐複出。

    俯鑒窺八纮,扶桑見毫忽。

    蜃樓帶斜日,茲連天不虛。

    風煙有前分,皓首安事樞。

    岩間兩桃樹,落日自成歲。

    豈無雙瑤笙。

    吹拊黃鶴背。

    霸業一抔土,今古尚屴崱。

    風回草樹腥,入關海雲白。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璿字衡玉,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膠州守,斷疑獄,脫無罪者甚衆,後知莒州,累官至遼東苑馬寺卿。

     鼓山 大頂峰高石徑斜,半山亭小坐烹茶。

    卓泉不複聞飛錫,說法空傳見雨花。

    風籁竹間鳴珮瑀,雲衣樹杪挂袈裟。

    同遊賴有金陵契,時出新詩鬥彩霞。

     ——乾隆《鼓山志藝文》 韓紹宗字裕複,号蓬峰,河南朝邑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轉福建按察副使。

    執法明恕,閩人德之。

     弘治丙辰偕蔣、陳二方伯, 朱憲長遊鼓山寺 [HT ]暇日追陪郭外行,扶桑日近接蓬瀛。

    四圍壁立疑無路,一帶泉流忽有聲。

    酒醉還妨山鬼笑,詩成又恐海神驚。

    留連不盡登臨興,回首分明是畫屏。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宣字文德,浙江平陽人。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擢河南知府。

    晉雲南布政司左參政,乞休。

     鼓山 暇日尋幽勝,聯镳出郭東。

    風光三月近,春色百花中。

    石室煙霞古,靈源雨露通。

    一觞還一味,回首夕陽紅。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光字緝熙,廣東東莞人。

    從陳白沙學,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授平湖教谕,以教學為己任,勉學者以道德為先,一時學風為變。

    二十二年主考福建,多得名士,赆禮皆卻不受;官至中順大夫。

    年八十一卒。

     按:舊志僅作“林光,南海人,福建試官”。

     遊鼓山(成化丙午九月十日) 愛此靈源洞,真成爛漫遊。

    名儒書未剝,仙子迹還留。

    喝水僧何去,栖禅窟自幽。

    白雲如戀我,飛逐鼓山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進隆字紹立,福建莆田人。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初授紹興府推官,入為禦史,巡按江西,累官廣西左布政使。

     遊鼓山 分出崑侖第一支,危峰屴崱奠坤維。

    清幽北看過三島,峭拔西瞻壓九疑。

    喝水湧泉岩向背,潛龍浴鳳路逶迤。

    海濤直透風松裡,八極乘雲亦可馳。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謹夫名樞,以字行,更名世玉,号如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授景甯縣,曆杭州、真定、徽州三府同知,所至有政績,生平好學,至老不釋卷,曾編《福州郡志》,《閩中詩選》,《閩賢錄》等書。

     登大頂峰(三首) 借得仙家萬丈梯,嵯峨絕頂等閑跻。

    東臨大海三山小,北望中原五嶽低。

    岩谷昔時傳勝概,乾坤此日見端倪。

    黃公舊隐無尋處,雲滿空林水滿溪。

     振衣空際氣橫秋,絕勝匡廬頂上遊。

    對酒俯看飛鳥背,揮毫低拂宿雲頭。

    天連海外浮三島,地擁閩中控八州。

    長嘯一聲岩石墜,清風萬壑響飕飕。

     攀盡垂蘿徑路賒,俯臨空闊浩無涯。

    江浮客貨三千舶,城擁人煙十萬家。

    迥野霜催鷹勢疾,遙天雲逐雁行斜。

    仙翁一去無消息,岩桂開殘幾樹花。

     ——乾隆《鼓山志藝文》 魏時敏字愚仲,福建莆田人,明成化中,官湖南桃源縣丞。

     題湧泉岩 再入招提境,蕭條異昔時。

    流泉分古澗,荒藓上殘碑。

    門掩花空落,人間鳥不知。

    何時招惠遠,重與話心期。

     ——《莆風清籁集》卷十三 光緒九年(1885年)刊本 陳焊字炳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成化中諸生。

     夢遊鼓山 大江千頃浪花層,屴崱峰高拟一登。

    夜靜林重樓閣隐,春深雲暖海天澄。

    敲鐘分粥僧初定,刻燭題詩我也能。

    欲借東風吹兩腋,夜來清夢紀遊曾。

     ——《石倉曆代詩選》卷三百九十三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