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雜着
關燈
小
中
大
立堂側(平日大官升堂,無排衙喊班,出入無鳴驺辟道),乃延入,交數言而退。
布、按兩大官皆公出,有教授官陳海亭、秀才胡寶定(祖籍廣東順德縣)來聯吟;胡君詩緻清矯,才尤敏。
日暮繼燭,雞鳴始罷。
二十四日,護送員來請行期;遂發。
諸閩、粵同籍共贈錢三貫,群送至□〈廣外甫内〉外。
出又安十餘裡,值密雨廉纖,幸不甚苦。
道旁多孔雀栖息樹間,金翠奪目,雨濡其尾,重不能高飛。
将至清華,多石山,壁立千仞,峻峭嵯峨,若鬼斧神工,天然琢削,瑰奇莫可名言。
孔雀、白雉,時集其上。
山内産肉桂,味最厚,勝東京。
二十六日,抵清華省城(距又安二百四十裡),宿沈壬家(诏安人)。
次日,見總督官阮公(清華多阮姓,恃貴室難治,故以親屬總督官制之)。
公指堂上,索題楹帖,意甚歡,呼諸公子出見(其長公子能琴,為副衛官);劄饬前路所宿諸屯官,夜間防衛。
繼見布政官阮公(名若山,祖籍福建福州,其叔為吏部尚書,已故),蒙慰恤,以白金一兩及好茶相遺。
複寓書河内,囑廣潮通言、□〈廣外甫内〉長鸠助十金。
餘感其意,報以詩。
二十八日,教谕官翁益謙請過其署。
甫抵門,撫掌出迎,相笑語;自傷俸薄,饋錢二貫。
數同籍者共以錢三貫來,俱謝而還之。
日已高,辭大官登程。
二十九日,抵甯平省城(俗稱平創),宿祝艦家(廣東潮州人)。
甯平距清華百六十裡,石山羅列,竦銳多奇形,其中洞壑深不可測。
飛鳳山為省城之鎮,而城内小山當其前,如屏案。
二山舊稱名勝,境界軒昂,可供遊眺;前人題詠頗多。
二月初一日,見巡撫官阮公(甯平亦多阮姓,亦用親屬巡撫官理之)。
值閱兵回,留早膳,呼官屬相陪,賭酒催詩為樂。
臨出,贈槟榔一莖、錢五貫;受槟榔而返其錢。
是日行六十裡,宿裡仁府。
初二日,知府官(知府稱知府官,亦稱府堂官)黎公(靜淵)招飲,餘為盡一瓢而行(以葫蘆匏作酒壺)。
初五日宿常信府(距裡仁二百四十裡)。
初六日訪知府官不遇。
過常信以北,沃野良田,民頗豐裕,屋宇漸華。
六十裡抵河内省城(即古東京;舊名升隆,今改河内),止福建鄉祠。
經宿,移主同鄉人曾添家(同安金門人)。
初八日,見總督官阮公。
投刺入,公遽出握手曰:『不意今日得見天朝文士』!既坐,詞意纏綿,自辰至午,始聽出。
又見布政官陳公(名文忠;道光壬辰年,與高公有翼奉其王命駕船至廈門,返加嘉議大夫銜)。
堂上燦陳幾席,公整衣履出見,極謙讓,茶必手捧而前;訪福州、廈門情事及所識官紳近狀。
強留數日,不可;出白金十兩相贈,固辭乃已。
初九日,有儒士陳如琛、陳輝光、黃壁光(俱廣東廣州人,能詩)來訪,言東京地大物饒,城池鞏固,市井繁華,珍寶之利甲越南,又多衣冠勝迹,不可不一寓目。
邀入城,觀黎氏故宮。
畫棟雕甍,重樓複閣,曆曆煙草中。
過廛肆,刀币雲屯,目所未睹。
渡珥河江(古富良江),閱天使館(在珥河左側);豐碑巍碣,氣象岩岩。
又至同仁社,觀二女廟(東漢光武中,女子征側、征貳反,馬援來平,二女死于月德江。
其屍流回富良江,土人為立廟宇)。
返宿如琛園中,興懷憑吊,吟答終宵;覺觀覽之餘,别深寄托。
次日盱起。
廣東□〈廣外甫内〉長何宜興、通言陳振記(俱廣州人)、陳衡寬(潮州人)偕鄉祠諸人送銀十兩,佐以物事;福建□〈廣外甫内〉長沈林(诏安人)偕鄉祠諸人送錢五十貫;餘概辭謝,惟受楊萬記、成記(長泰人)、胡榮(□〈廣外甫内〉舊長,漳州人)、曾添等所饷藥物。
是日,鄉祠各設餞席,俱謝以詩。
十一日,别大官阮公、陳公時,議照護送大員例,遣兵五十名;餘慮其浩費,請如舊數。
午後至慈山府,知府官他出。
暮抵北甯省城(距河内百三十裡)。
十二日見巡撫官阮公(王家親屬),寒暄數語,贈香茗一觔。
十三日宿諒江府,見知府官黎公(名桢,舉人出身)、鳳眼縣縣丞範公(名亨,秀才出身),有酬詠。
十四日,至芹營屯(有屯守官)。
近屯文江縣界有勾漏海,出丹沙。
十五日,宿桄榔屯(自芹營屯至桄榔屯共設七處汛防,俱有屯員駐守)。
十六日,行三裡許至鬼門關。
昔人謠雲:『鬼門關,十人去,一人還』。
俗傳有鬼市,過午則群鬼出關貿易,人犯之辄病。
小憩關下,覺陰風襲肌,毛發欲豎。
關側有伏波将軍廟,甚靈異(凡使臣往來,必詣廟進香);廟前皆薏苡(即馬援當時所餌,能勝瘴氣、解水毒,人呼乾坤草;餘掇取盈橐)。
去廟東南二裡許,有石山,銅柱在焉(銅柱有二,其一在欽州分茅嶺)。
高丈餘,大過十圍,望之與石同色,鳥糞堆積;土人言,常有奇禽宿其上。
晚宿五台(昔時汴州太守征西山,賊自諒山至東京,共築十八座炮台,聯絡相望;今尚有三台、五台之名)。
十七日,抵諒山省城(距北甯三百六十裡)。
諒山以南至北甯,皆荒墟野徑,榛莽縱橫,勁茅高丈餘,萋萋滿目,絕少人家;或空山幽谷,蠶叢未辟,人迹不經,常患奸匪。
又有石山,峥嵘突屼,聳入重霄。
煙瘴封埋,竟日不散。
山樹當春,猶黃枯無生氣。
石如鐵色,苔藓斑斑。
溪流出其下,孔雀不時群浴。
溪水所經,兩旁林木交蔭,不漏天光。
蛇蠍藏踞,腥穢落溪中,故水上最毒。
行人自裹糗糧,滴水不敢入口。
旦夕兩飯,必燒薏苡湯下之;遠客至此,食性尤乖。
将近諒山,見遍地岡巒攢簇,若萬點流星。
有盤蛇嶺長二十餘裡,逶迤上下,摩曆數十峰頭。
抵嶺半,遇龐眉叟,為候補知縣官武君(名輝一,号唐澤,舉人出身),将往高平省;攜良醞一瓢,二、三裡辄踞地邀餘憩酌,随意成吟,藉忘勞頓。
踰嶺一揖而别,亦豪叟也。
至城,日已晡,見巡撫官(兼管高平,稱諒平巡撫官)陳公(名文恂;道光壬辰年,與陳公文忠、高公有翼奉其王命至廈門,返加嘉議大夫銜)。
初入門,衆書吏錯愕,以為貴員(越南不設廪生),公語以科目;且曰:『天朝人士,雖一衿必才學兼優,無輕視』。
公身偉,美須髯,童顔鶴發,飄飄若仙;行禮如中國儀。
自言在廈門時與周芸臯觀察善。
及聞為周公門下士,益起敬,歡若平生。
館餘于城東客舍(主人歐邦,廣西太平人),鋪設氈褥,悉供自署内,燕會饋遺無虛日。
先報太平府,請定出關日期(往例:凡天朝人由該國遞送到界,巡撫官禀候太平府回劄,定期到關接收)。
二十日,公知餘寥寂,以書謂曰:『諒山邊地,且經兵燹後(三年前,諒山高平土人作亂,去年始平)城邑荒墟,草草修治,山川人物無足觀,惟一、二岩洞可供清遊。
君試一涉曆焉』。
遣八品書吏段文忠(能作泉州人語)同廣、潮二□〈廣外甫内〉長導餘遊。
自城東過溪,見東北一石山。
拔地巋然,名飛來山。
相傳馬援築城于此,基既定,經宿忽起一山,乃徙城溪南,發一矢射此山,矢穿石過;今山頭穿隙宛然雲。
去溪行二裡許,見石山一帶,四峰循環相接,幾三、四裡,石質粘合渾融。
山前一洞,名二青洞(景興四十一年己亥,諒山鎮吳時任始辟。
舊有自然石文,象「二那青」三字,因以二青名洞)。
洞口磚砌高垣,三扉并豁。
進二十餘步,殿宇天成,方廣盈畝。
四面空竅玲珑,色滑潤若羊脂。
中突石座,如出水菡萏初舒。
座間塑宣聖像。
兩旁半壁,突出小座,左塑釋迦像、右塑老君像。
稱三教堂(黎有容撰記)。
高際乳穗骈垂,或如鐘、或如罄、或如小阇黎合南狀,皆偪肖。
後一洞,塑世尊像。
緣級曲折,乃得登最後一穴,穿出山北之三青洞,深黑不可窺。
出洞右行數步,度小木橋,又探一洞。
底寬頂縮,如戴懸鐘;下平石兩片,可容數十人。
洞水環注,清清泠泠,六月中忘炎暑。
徙倚半日,循山前二裡許至三青洞(景興四十一年辟);廣倍二青,而遜其幽折。
内供諸天菩薩像,璎珞寶珠,金光四照。
洞上垂石乳,有無根水時一滴、滴處皆融結為石理,亦奇矣。
洞前對山,孤峰獨峻,名望夫山;俗傳為蘇若蘭望窦滔處,語甚荒唐。
日向午,尋舊路還。
午後過城西,再遊大青洞(不知何時辟,無碑記可考)。
山徑欹斜,攀蘿附石,經數折乃上。
将近山半,洞門翕張,危石崁空欲墜,壁間镌「石佛古迹」四大字。
聳身而入,境界宏開。
内一生成大士像,寶相莊嚴,身手面目無少異;凝神正視,覺塵垢皆空,心性俱寂。
像背數步,有穴通山頂,險窄難行。
像前右旁,一圓穴,十步之外,即睇天光。
導人謂過此一洞更幽,惜夕陽将墜,足力亦窮。
然勝概奇觀,已盡于此,誠海外别一洞天也。
二十四日,巡撫官緻祭文廟,官屬及諸生皆袍笏衣冠行禮。
廟中祭器不備,無樂舞,惟吹笛、彈胡琴、鳴鐘鼓不絕。
自廟庭以外,東西分四行,用健卒執幹環立,門外燒火龍二條。
祭畢,遣官緻燔肉。
二十七日,接太平府景公(锟)回文(限三月初五日到關)。
陳公知有行期,二十八日大設席于客寓,命長定府知府官鄧公(名輝述,進士出身)、經曆官阮君(登講)、祿平州知州官阮君(廷姚)、文開縣知縣官胡君(文着)、副衛官阮公(金堆)文武五人陪席。
酒半酣,鄧公請依次聯句,飛巨觥浮白。
鄧公雅量,詩思較捷,句亦雄健。
是日一座皆歡。
二十九日入謝陳公,訂明日啟行。
公聞欲去,惆怅久之,出十金及藥物數味見遺;餘辭金受物,謝以詩。
三十日,告别,公遣六品該隊官阮文良、八品書吏段文忠、二守隘官阮廷西、阮行儉等帶省兵二十名,衣帽鮮明、器械精肅,護送出關。
公親率官屬出城送行,囑餘回廈門,緻周公芸臯道思慕之意;不敢寓書,禮不外交也;掩淚揖别。
過溪為駈驢□〈廣外甫内〉(兩粵通商人等準至此)。
三十五裡,抵文淵州。
三月初一日,知州官阮君(眺)招赴席。
是晚,守隘官阮廷西亦設席相邀。
次日,州書吏張崇禮及廪生農孟區(廣西甯明州人,客居于此)各以詩來投。
初二日,知府官鄧公寄詩追贈,又寄贈錢二貫;知州官聞之,亦贈詩及錢二貫。
俱以詩報之。
初五日,晨發文淵,盤行小徑,出入亂山中,杳無人迹,不聞雞犬聲。
四十五裡至由隘,即南關(越南稱油村隘,屬廣西太平府甯明州界,為交、廣接壤要沖,有把總駐守)。
是日,左江道、明江分府、甯明州三處衙門(俱附近南關)皆遣役會營到關接交。
餘謝别護送諸人,遂同左江等處兵役取道北行。
自是,出異域而入中土矣。
然回思越南諸官及流寓諸君殷殷之意,未嘗不感極欲涕也。
初離由隘,居民鮮少,道路崄巇,亦屬荒山境界。
二十五裡憩下石(地名)文口館(由明江廳派内丁駐防),主人孫君(名倍雄,字子俊,江蘇金匮人,系孫平叔制軍族子)留小酌。
再行二十裡至上石州,宿土知州閉君(成鏽,本州島人)署中(從人及兵役飯食,悉自署内出供)。
明日,調兵役複發(由土知州調派),晚抵甯明州(距上石七十裡)。
初七日,見州吏目呂君(振鹭,順天大興人;時州剌史及聞君寶桂以事赴省,委呂君攝篆)及内幕江君(遜軒,江蘇人)留飲于州署之碧珊瑚齋,綢缪款洽至暮,乃退。
明日,署州篆俞君(懋典,江西廣豐人,丁卯舉人)抵任,餘入賀,請給長文護照,徑行回閩,免逐程遞送之苦。
初九日,領文起程。
四十餘裡過一小嶺,上有關,額書「風門峻嶺」。
又四、五裡,宿望墟。
初十日,抵太平府城(距甯明州城一百三十五裡),宿金櫃墟(在府城北對河);時太守景公(锟)以事赴省,不得見。
布、按兩大官皆公出,有教授官陳海亭、秀才胡寶定(祖籍廣東順德縣)來聯吟;胡君詩緻清矯,才尤敏。
日暮繼燭,雞鳴始罷。
二十四日,護送員來請行期;遂發。
諸閩、粵同籍共贈錢三貫,群送至□〈廣外甫内〉外。
出又安十餘裡,值密雨廉纖,幸不甚苦。
道旁多孔雀栖息樹間,金翠奪目,雨濡其尾,重不能高飛。
将至清華,多石山,壁立千仞,峻峭嵯峨,若鬼斧神工,天然琢削,瑰奇莫可名言。
孔雀、白雉,時集其上。
山内産肉桂,味最厚,勝東京。
二十六日,抵清華省城(距又安二百四十裡),宿沈壬家(诏安人)。
次日,見總督官阮公(清華多阮姓,恃貴室難治,故以親屬總督官制之)。
公指堂上,索題楹帖,意甚歡,呼諸公子出見(其長公子能琴,為副衛官);劄饬前路所宿諸屯官,夜間防衛。
繼見布政官阮公(名若山,祖籍福建福州,其叔為吏部尚書,已故),蒙慰恤,以白金一兩及好茶相遺。
複寓書河内,囑廣潮通言、□〈廣外甫内〉長鸠助十金。
餘感其意,報以詩。
二十八日,教谕官翁益謙請過其署。
甫抵門,撫掌出迎,相笑語;自傷俸薄,饋錢二貫。
數同籍者共以錢三貫來,俱謝而還之。
日已高,辭大官登程。
二十九日,抵甯平省城(俗稱平創),宿祝艦家(廣東潮州人)。
甯平距清華百六十裡,石山羅列,竦銳多奇形,其中洞壑深不可測。
飛鳳山為省城之鎮,而城内小山當其前,如屏案。
二山舊稱名勝,境界軒昂,可供遊眺;前人題詠頗多。
二月初一日,見巡撫官阮公(甯平亦多阮姓,亦用親屬巡撫官理之)。
值閱兵回,留早膳,呼官屬相陪,賭酒催詩為樂。
臨出,贈槟榔一莖、錢五貫;受槟榔而返其錢。
是日行六十裡,宿裡仁府。
初二日,知府官(知府稱知府官,亦稱府堂官)黎公(靜淵)招飲,餘為盡一瓢而行(以葫蘆匏作酒壺)。
初五日宿常信府(距裡仁二百四十裡)。
初六日訪知府官不遇。
過常信以北,沃野良田,民頗豐裕,屋宇漸華。
六十裡抵河内省城(即古東京;舊名升隆,今改河内),止福建鄉祠。
經宿,移主同鄉人曾添家(同安金門人)。
初八日,見總督官阮公。
投刺入,公遽出握手曰:『不意今日得見天朝文士』!既坐,詞意纏綿,自辰至午,始聽出。
又見布政官陳公(名文忠;道光壬辰年,與高公有翼奉其王命駕船至廈門,返加嘉議大夫銜)。
堂上燦陳幾席,公整衣履出見,極謙讓,茶必手捧而前;訪福州、廈門情事及所識官紳近狀。
強留數日,不可;出白金十兩相贈,固辭乃已。
初九日,有儒士陳如琛、陳輝光、黃壁光(俱廣東廣州人,能詩)來訪,言東京地大物饒,城池鞏固,市井繁華,珍寶之利甲越南,又多衣冠勝迹,不可不一寓目。
邀入城,觀黎氏故宮。
畫棟雕甍,重樓複閣,曆曆煙草中。
過廛肆,刀币雲屯,目所未睹。
渡珥河江(古富良江),閱天使館(在珥河左側);豐碑巍碣,氣象岩岩。
又至同仁社,觀二女廟(東漢光武中,女子征側、征貳反,馬援來平,二女死于月德江。
其屍流回富良江,土人為立廟宇)。
返宿如琛園中,興懷憑吊,吟答終宵;覺觀覽之餘,别深寄托。
次日盱起。
廣東□〈廣外甫内〉長何宜興、通言陳振記(俱廣州人)、陳衡寬(潮州人)偕鄉祠諸人送銀十兩,佐以物事;福建□〈廣外甫内〉長沈林(诏安人)偕鄉祠諸人送錢五十貫;餘概辭謝,惟受楊萬記、成記(長泰人)、胡榮(□〈廣外甫内〉舊長,漳州人)、曾添等所饷藥物。
是日,鄉祠各設餞席,俱謝以詩。
十一日,别大官阮公、陳公時,議照護送大員例,遣兵五十名;餘慮其浩費,請如舊數。
午後至慈山府,知府官他出。
暮抵北甯省城(距河内百三十裡)。
十二日見巡撫官阮公(王家親屬),寒暄數語,贈香茗一觔。
十三日宿諒江府,見知府官黎公(名桢,舉人出身)、鳳眼縣縣丞範公(名亨,秀才出身),有酬詠。
十四日,至芹營屯(有屯守官)。
近屯文江縣界有勾漏海,出丹沙。
十五日,宿桄榔屯(自芹營屯至桄榔屯共設七處汛防,俱有屯員駐守)。
十六日,行三裡許至鬼門關。
昔人謠雲:『鬼門關,十人去,一人還』。
俗傳有鬼市,過午則群鬼出關貿易,人犯之辄病。
小憩關下,覺陰風襲肌,毛發欲豎。
關側有伏波将軍廟,甚靈異(凡使臣往來,必詣廟進香);廟前皆薏苡(即馬援當時所餌,能勝瘴氣、解水毒,人呼乾坤草;餘掇取盈橐)。
去廟東南二裡許,有石山,銅柱在焉(銅柱有二,其一在欽州分茅嶺)。
高丈餘,大過十圍,望之與石同色,鳥糞堆積;土人言,常有奇禽宿其上。
晚宿五台(昔時汴州太守征西山,賊自諒山至東京,共築十八座炮台,聯絡相望;今尚有三台、五台之名)。
十七日,抵諒山省城(距北甯三百六十裡)。
諒山以南至北甯,皆荒墟野徑,榛莽縱橫,勁茅高丈餘,萋萋滿目,絕少人家;或空山幽谷,蠶叢未辟,人迹不經,常患奸匪。
又有石山,峥嵘突屼,聳入重霄。
煙瘴封埋,竟日不散。
山樹當春,猶黃枯無生氣。
石如鐵色,苔藓斑斑。
溪流出其下,孔雀不時群浴。
溪水所經,兩旁林木交蔭,不漏天光。
蛇蠍藏踞,腥穢落溪中,故水上最毒。
行人自裹糗糧,滴水不敢入口。
旦夕兩飯,必燒薏苡湯下之;遠客至此,食性尤乖。
将近諒山,見遍地岡巒攢簇,若萬點流星。
有盤蛇嶺長二十餘裡,逶迤上下,摩曆數十峰頭。
抵嶺半,遇龐眉叟,為候補知縣官武君(名輝一,号唐澤,舉人出身),将往高平省;攜良醞一瓢,二、三裡辄踞地邀餘憩酌,随意成吟,藉忘勞頓。
踰嶺一揖而别,亦豪叟也。
至城,日已晡,見巡撫官(兼管高平,稱諒平巡撫官)陳公(名文恂;道光壬辰年,與陳公文忠、高公有翼奉其王命至廈門,返加嘉議大夫銜)。
初入門,衆書吏錯愕,以為貴員(越南不設廪生),公語以科目;且曰:『天朝人士,雖一衿必才學兼優,無輕視』。
公身偉,美須髯,童顔鶴發,飄飄若仙;行禮如中國儀。
自言在廈門時與周芸臯觀察善。
及聞為周公門下士,益起敬,歡若平生。
館餘于城東客舍(主人歐邦,廣西太平人),鋪設氈褥,悉供自署内,燕會饋遺無虛日。
先報太平府,請定出關日期(往例:凡天朝人由該國遞送到界,巡撫官禀候太平府回劄,定期到關接收)。
二十日,公知餘寥寂,以書謂曰:『諒山邊地,且經兵燹後(三年前,諒山高平土人作亂,去年始平)城邑荒墟,草草修治,山川人物無足觀,惟一、二岩洞可供清遊。
君試一涉曆焉』。
遣八品書吏段文忠(能作泉州人語)同廣、潮二□〈廣外甫内〉長導餘遊。
自城東過溪,見東北一石山。
拔地巋然,名飛來山。
相傳馬援築城于此,基既定,經宿忽起一山,乃徙城溪南,發一矢射此山,矢穿石過;今山頭穿隙宛然雲。
去溪行二裡許,見石山一帶,四峰循環相接,幾三、四裡,石質粘合渾融。
山前一洞,名二青洞(景興四十一年己亥,諒山鎮吳時任始辟。
舊有自然石文,象「二那青」三字,因以二青名洞)。
洞口磚砌高垣,三扉并豁。
進二十餘步,殿宇天成,方廣盈畝。
四面空竅玲珑,色滑潤若羊脂。
中突石座,如出水菡萏初舒。
座間塑宣聖像。
兩旁半壁,突出小座,左塑釋迦像、右塑老君像。
稱三教堂(黎有容撰記)。
高際乳穗骈垂,或如鐘、或如罄、或如小阇黎合南狀,皆偪肖。
後一洞,塑世尊像。
緣級曲折,乃得登最後一穴,穿出山北之三青洞,深黑不可窺。
出洞右行數步,度小木橋,又探一洞。
底寬頂縮,如戴懸鐘;下平石兩片,可容數十人。
洞水環注,清清泠泠,六月中忘炎暑。
徙倚半日,循山前二裡許至三青洞(景興四十一年辟);廣倍二青,而遜其幽折。
内供諸天菩薩像,璎珞寶珠,金光四照。
洞上垂石乳,有無根水時一滴、滴處皆融結為石理,亦奇矣。
洞前對山,孤峰獨峻,名望夫山;俗傳為蘇若蘭望窦滔處,語甚荒唐。
日向午,尋舊路還。
午後過城西,再遊大青洞(不知何時辟,無碑記可考)。
山徑欹斜,攀蘿附石,經數折乃上。
将近山半,洞門翕張,危石崁空欲墜,壁間镌「石佛古迹」四大字。
聳身而入,境界宏開。
内一生成大士像,寶相莊嚴,身手面目無少異;凝神正視,覺塵垢皆空,心性俱寂。
像背數步,有穴通山頂,險窄難行。
像前右旁,一圓穴,十步之外,即睇天光。
導人謂過此一洞更幽,惜夕陽将墜,足力亦窮。
然勝概奇觀,已盡于此,誠海外别一洞天也。
二十四日,巡撫官緻祭文廟,官屬及諸生皆袍笏衣冠行禮。
廟中祭器不備,無樂舞,惟吹笛、彈胡琴、鳴鐘鼓不絕。
自廟庭以外,東西分四行,用健卒執幹環立,門外燒火龍二條。
祭畢,遣官緻燔肉。
二十七日,接太平府景公(锟)回文(限三月初五日到關)。
陳公知有行期,二十八日大設席于客寓,命長定府知府官鄧公(名輝述,進士出身)、經曆官阮君(登講)、祿平州知州官阮君(廷姚)、文開縣知縣官胡君(文着)、副衛官阮公(金堆)文武五人陪席。
酒半酣,鄧公請依次聯句,飛巨觥浮白。
鄧公雅量,詩思較捷,句亦雄健。
是日一座皆歡。
二十九日入謝陳公,訂明日啟行。
公聞欲去,惆怅久之,出十金及藥物數味見遺;餘辭金受物,謝以詩。
三十日,告别,公遣六品該隊官阮文良、八品書吏段文忠、二守隘官阮廷西、阮行儉等帶省兵二十名,衣帽鮮明、器械精肅,護送出關。
公親率官屬出城送行,囑餘回廈門,緻周公芸臯道思慕之意;不敢寓書,禮不外交也;掩淚揖别。
過溪為駈驢□〈廣外甫内〉(兩粵通商人等準至此)。
三十五裡,抵文淵州。
三月初一日,知州官阮君(眺)招赴席。
是晚,守隘官阮廷西亦設席相邀。
次日,州書吏張崇禮及廪生農孟區(廣西甯明州人,客居于此)各以詩來投。
初二日,知府官鄧公寄詩追贈,又寄贈錢二貫;知州官聞之,亦贈詩及錢二貫。
俱以詩報之。
初五日,晨發文淵,盤行小徑,出入亂山中,杳無人迹,不聞雞犬聲。
四十五裡至由隘,即南關(越南稱油村隘,屬廣西太平府甯明州界,為交、廣接壤要沖,有把總駐守)。
是日,左江道、明江分府、甯明州三處衙門(俱附近南關)皆遣役會營到關接交。
餘謝别護送諸人,遂同左江等處兵役取道北行。
自是,出異域而入中土矣。
然回思越南諸官及流寓諸君殷殷之意,未嘗不感極欲涕也。
初離由隘,居民鮮少,道路崄巇,亦屬荒山境界。
二十五裡憩下石(地名)文口館(由明江廳派内丁駐防),主人孫君(名倍雄,字子俊,江蘇金匮人,系孫平叔制軍族子)留小酌。
再行二十裡至上石州,宿土知州閉君(成鏽,本州島人)署中(從人及兵役飯食,悉自署内出供)。
明日,調兵役複發(由土知州調派),晚抵甯明州(距上石七十裡)。
初七日,見州吏目呂君(振鹭,順天大興人;時州剌史及聞君寶桂以事赴省,委呂君攝篆)及内幕江君(遜軒,江蘇人)留飲于州署之碧珊瑚齋,綢缪款洽至暮,乃退。
明日,署州篆俞君(懋典,江西廣豐人,丁卯舉人)抵任,餘入賀,請給長文護照,徑行回閩,免逐程遞送之苦。
初九日,領文起程。
四十餘裡過一小嶺,上有關,額書「風門峻嶺」。
又四、五裡,宿望墟。
初十日,抵太平府城(距甯明州城一百三十五裡),宿金櫃墟(在府城北對河);時太守景公(锟)以事赴省,不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