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雜着
關燈
小
中
大
●滄溟紀險
道光乙未秋末,省試南旋。
既抵廈門(廈門别号鹭島),值吾師周芸臯觀察壽辰(時任興泉永道,駐節廈門),随衆稱觞,歡燕累日。
遂渡金門(金門嶼在廈門之東),适祖家(餘家祖居金門)。
由料羅(料羅汛在金門東南)覓舟,将歸澎島問安老母(時遷澎湖),即赴台灣,計不十日可至也(餘是年在台郡城主講引心書院)。
十月初二日,舟人來促。
率家弟廷揚偕從者馳至海濱,見船已拔椗(椗以重木為之,海舟用以定船),張高篷(即帆也,俗呼篷),且去。
遽呼小艇,奮棹追及之。
而日色沉西,視東南雲氣縷縷騰海上,變幻蒼霭間,良久始滅。
入夜,滿天星鬥,□〈火閃〉爍不定。
餘指為風征,勸舟人且緩放洋(大海中汪洋無際處曰洋,有内洋、外洋之稱)。
舟主持不可。
顧鄰舟三、五,亦漸次離岸。
餘已暈眩,自投艙中擁被屏息卧,聽其所之。
約三更,聞風聲飒飒,船底觸水,硠硠作急響,勢颠簸,殊不可支,猶以為外洋風浪固然,姑置之。
再燃更香以俟(舟以香一炷為一更,名更香)。
複疾駛逾兩炷時,度已踰黑溝(海中有黑水洋,水深而黑,東流急且低,俗謂之黑溝),平明當抵岸。
舟行愈急,浪愈高而飓風作矣。
初,舟人稱西北有黑雲數片,俄而東南四布、馳驟若奔馬,轉瞬間狂颷迅發,海水沸騰,舟傾側欲覆。
餘身在艙内,左右旋轉,不容坐卧。
驚悸中聞舟人呼曰:『東向且迫岸,急轉柁回者』!風烈甚,柁曳水下金膠固(下金在船後水底,用以拴柁者),十餘人擁推之不少動。
乃下篷,棄所載貨物,冀船輕得走。
天明,四顧迷茫,白浪如山,孤舟出沒波濤間。
按驗指南針,猶指巽,已不知何洋也。
如是者三日。
舟人語曰;『此去幸而暹羅、呂宋,猶有還期;若犯南澳氣、落漈(入溜為落漈,水特下,一去不返;南澳氣逼入千裡石塘、萬裡長沙,皆在台海之南),我輩斷無生理』!乘風色稍定,相與構火作飯,盡一飽。
移時,媽祖旗飄動(天後,我俗皆稱媽祖),風轉東北,叫嘯怒号,訇哮澎湃,飛沫漫空,淋淋作雨下,濕人頂踵,毛骨生寒,衆相視無顔色。
忽然一聲巨浪,撼船頭如崩崖墜石,舟沒入水,半瞬始起,□〈木盛〉蓋木闆皆浮(艙面蓋闆曰□〈木盛〉蓋),水傾盆瀉艙底矣。
餘淹仆,自分必死,家弟手一繩,泣令束腰間,強扶掖出船上,俯伏告天乞命。
舟人悉嗷啕大恸。
餘顧謂出海(舟主稱出海)曰:『哭無益,速砍大桅』!桅折墜水中,舟始穩,随波泛泛若輕凫。
因視水櫃,水将盡;封閉禁勿汲,旦晚兩餐取鹹水蒸芋為食。
餘焦燥,思水不可得,日啖芋孫半枚,然亦竟忘饑渴。
逾四、五日,見白鳥飛翔,海水轉淡黑色,又漸轉淡藍,料去山不遠。
日将下,遙望浮雲中黑痕隐隐一線,粘水不動,大類山形。
明晨霧開,則層巒疊嶂,畢陳目前。
離船裡許,屹立三小嶼,中有草樹青蒼,嶼邊巨石硱磳,狀俱險惡。
舟随潮曲折流入,辨來帆皆甲闆(番船名),梭織不絕。
熟視大山口有樯桅簇簇,知為大港,衆皆狂喜,羅跪仰天謝。
午後,微雨數陣,陰雲驟合,風雨交加,上下瘴霧昏迷,群山盡杳,對面不相識。
潮流湍急,湧浪滔天,舟前後撞擊,震響如雷,沖突抵暮。
約初更,衆慮擱淺,各自為計。
餘自問命絕于此,手扳弟,坐俟變。
無何,風殺雨止,浪亦就平。
探身艙外,則月出東方,黑暗中驟見天光。
凝眸谛觑,覺南北山勢環抱,似可寄泊。
投鉛鐘試之(鉛鐘以鉛為之,系長繩數十丈以試水深淺),水深二、三丈,下皆細沙,遂下椗而安焉。
屈指計之,蓋十月十一日夜也。
越宿破曉,見一漁艇過呼問,語不可解,指書「安南」二字。
少頃,又一小艇來,中一人能華語,自稱唐人(安南呼中國人曰唐人);登船,愕曰:『客從中國來耶?不識港道,胡能至此』?衆告以故。
搖首咋舌曰:『非神靈默護,胡能爾爾?初到小嶼,即占畢羅嶼,嶼東西衆流激射,中一港甚窄,船非乘潮不得進,觸石立沉。
由西而南,可抵内港,桅篷已滅,逆流不能到也。
其東西一帶,至此稱極險,海底皆暗礁、暗線(海底石曰礁、沙曰線)。
線長數十裡,港道迂回,老漁尚不稔識,一抵觸,虀粉矣』!餘聞而益駭。
念家住澎湖大海中,自幼涉滄溟,于今數十度往返,俱順帆安穩無恐怖;間有風波,亦尋常事,未若茲之艱險備曆、萬死一生也。
然餘聞古人以忠信涉波濤,履險阻如平地;或于驚濤駭浪間,按劍沈璧,怒罵笑談,不動神色。
彼其人皆聖賢豪傑,正直之懷,所感通天,亦不忍制其命以留為斯世用。
餘自問區區一介,無所短長,雖忠信愚忱亦頗自持,而際此颠危險難,胡能不怖?心怦怦然,展念老母,終焉不孝,尚敢自望生全,亦聽命于天已爾。
乃竟不死,以至于斯。
不知天将厚造于餘,而先使流落遐荒、窮愁拂郁,因以擴見聞于海外之國,未可知耶?然亦幸矣。
衆方具朝餐,乃大肆飽啖;負曝以坐,濕衣遽幹,啼痕未滌也。
急記之。
周芸臯夫子評:寫遭險狀,窮極駭異,各盡其緻。
末段自寫胸臆,尤可想其人。
●炎荒紀程 舟泊越南境,越日為乙未十月十三日,有兩汛官駕小船來舟側,皆烏绉綢纏頭,穿窄袖黑衣、紅绫褲,赤兩腳(越南官員出入,皆赤腳。
衣不分寒暑,冬月猶着輕羅;貴者多用藍、黑二色,纏頭亦然,褲俱紅色),帶通言一人(傳語者号通言),作閩音(诏安人,名沈亮)呼謂舟主曰:『此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守禦官也(一阮文鸾、一阮文利),聞有收風中國船,特來盤驗』。
延登舟,啟艙遍視畢,命具失水狀,并持牌照去(國中悉用漢字,其衙門案牍體式與中國略同),囑明日移舟内港,照例貢銅盤為禀報(凡送人禮物,必置銅盤,戴頭上跪進,謂之貢銅盤)。
次日傍午,見數十蒲帆如飛而至,皆漁艇也。
前通言先自變量人登舟,或挾柁、或拔椗,令各艇系一繩船首,就己艇操楫牽挽;我舟緩緩随之行。
棹歌齊起,咿啞喁于,響答雲水中;鷗鹭翺翔,聞人聲拍拍飛去。
薄暮,入内溪。
見近山竹樹蔥蒨,蒙茏隐隐,數村落起炊煙。
須臾抵岸,岸上茆屋十餘間,汛防在焉。
守禦官親至沙溆中指揮漁艇,令移泊汛防署前。
維舟已定,諸漁艇散去(其國舊例,舟入汛地,守禦官設法防護,于署前鳴钲,漁艇蟻集聽差,不敢索工價)。
夜聞戍鼓冬冬達曙(更鼓徹夜,皆點鼓一聲,不按更數;大官則鳴鐘)。
十五日,偕通言登岸。
舟主攜船中物(姜、面、煙、茶,其國所嗜),假汛中銅盤以獻,餘亦附贈筆墨。
守禦官喜,延餘中榻坐(大小官署皆不置椅棹,堂中設一低床,南向,尊者所坐;左右各設一床,東西向,左為主、右為賓,從漢制;尚有同床坐,則尊者在外,卑者以次在内)。
急備文書,馳報省堂官(駐省大員稱省堂官,在府者稱府堂官)。
因借米一方(約四鬥)、錢一貫(鉛錢鑄「明命」年号,以二錢準一銅錢,每貫六百文),辭守禦官歸船。
十六日午後,望岸上舁二辋子至(肩輿号曰辋子),中各坐一人;從數人,執藤條。
移時,同守禦官下船。
仍喚前通言雲:『是省堂官,委來覆驗者』(一布政官未入流書吏陳興智、一按察官未入流書吏阮進統)。
按牌照及搭客名數(呼海船中附載之客曰搭客),令各伸左手中指印紋紙上,謂之「點指」。
複熟驗艙中無違禁物(鴉片煙及軍器禁最嚴,搜獲以洋匪論決斬)。
縱橫量船面丈尺、艙底淺深,造冊備征稅(若船中無貨物,免征稅)。
出紙筆,各書一紙相問答。
約餘次日赴省見大官。
遂登岸去。
經宿,果乘小船來邀,與舟主俱往。
風微水緩,沿溪泛十餘裡至岸。
日停午,循阡陌間小徑行二、三裡,至潞潣市(唐音呼栗萬,有戍兵)。
晚宿通言家。
五更起,踏月行。
連村柝聲相聞,深巷犬吠如豹,池塘蛙蚓鳴聒不休。
約行二十餘裡,天已明,飯道旁野店。
複行裡許,渡一溪,二委員争以辋子讓餘坐,卻之,因呼随兵導餘緩步行(官無胥隸,皆以兵給役)。
大路寬二丈餘(國中惟一條大路,直通南北),兩旁植波羅密,十步一株,枝葉交橫,繁陰滿地;清風飒飒,襟袖皆涼。
遠望平疇千頃,禾稻油油。
人家四圍修竹,多甘蕉、槟榔,風景絕類台灣。
道中所過橋,悉編竹為之,新舊疊蓋十數重,支以橫木,足踏處步步作軟勢。
向午,又渡一溪。
去溪裡許,即廣義省;駐布政官一員、按察官一員、鎮兵官一員(藩、臬二司,人呼布政官、按察官,總兵呼翁官鎮,合稱謂三官堂)。
有小城(俗稱虬蒙城),設東、西、北三門,官署、倉庫、營局在城内,居民市肆在城外(凡省郡城内無民舍)。
适市,遇唐人(彼國稱中國人曰唐人,或稱天朝人)林遜(同安人),邀至家。
少頃,委員趣見大官。
餘随行進城,觀者載道。
至署,引入大堂(官署隻一間大堂,早晚視事皆在此;屬員、書吏畢聚堂上辦案,散堂則各歸己家)。
中坐兩官,通言默告雲:一布政官宗室阮公(帛)、一按察官鄧公(金鑒)。
因向前一揖。
皆起立俯體叉手作答揖狀,指右榻令坐;向通言哝哝語,通言不能傳(通言所識,亦尋常市井語,餘多不谙)。
大官自書于紙,問籍貫、履曆及遭風情狀。
遂詳書始末答之。
點首歎息,似甚矜憐。
召福建幫長鄭金(同安人)擇房舍安置(唐人多閩、粵二籍:閩稱福建幫、粵稱廣東幫,各設一幫長辦理公事);先給米二方、錢二貫,資用度。
複傳舟主入,準給憑開艙,賣所餘貨物。
餘起謝,趨退,主林遜家。
十九日,繕詞囑幫長投進。
大官贊賞,随具疏附詞上國王(國王居富春城,距廣義省七日路程)。
是晚,布政官令書吏持一題紙來(四書藝一、經藝一、詩賦各一),限明日辰刻來取稿本。
次晚,鄧公亦令書吏持題來(如布政官篇數)。
餘俱如限撰就呈繳;留閱不發。
二十二日,詣辭,複回船。
二十四日,偕家弟盡取行李,别舟人,重赴廣義省。
自後,遂不複至船。
二十六日,大官聞餘至,命各屬員(知府一、通判二、經曆二、知縣二、縣丞一、教谕一)同時來會。
以寓窄,群揖而散,不及通姓名。
诘旦,往候大官,諸人俱在,因遍拜其枉辱。
時方會鞫大訟,即告退。
居數日,近城官吏及紳士絡繹來訪者以百計,呼餘曰「翁廪生」(俗呼尊者謂翁,或稱太),索句丐書,不堪其擾。
惟布政吏裴有直、阮仕龍與餘情好獨摯。
十一月初五日,大官傳有王旨下;急詣署,讀抄出朱批雲:『該名系文學出身,不幸偶遭風難,盤纏罄盡,殊為可轸。
業經該省給發錢、米外,着加恩增賞錢五十貫、米二十方,俾有資度,用示轸念天朝難生至意。
其船人亦按名月給米一方』。
遂泐詞稱謝,向省倉庫支領脯資,得無乏。
由是大官益加敬禮,暇辄呼共筆談。
初九日,有新進士黎君(朝貴)偕知府官範公(華程)來訪。
範公曾充副使,入貢天朝,着有詩集,袖來示餘,細為評贊。
贈以詩。
初十日,晤黃文(龍溪人,住廣義□〈廣外甫内〉),雲曾三次陸路回閩(回閩有二路:一從廣東瓊州過海南赤崁為外路,有劫盜,人衆乃可行;一走廣西大路為内路,較遠,不患伏莽),語路中情事甚悉。
餘狂喜,遂決歸計。
次日上大官書,乞貸行資給憑,由陸回籍。
大官以格于例,有難色(往例:凡中國船收風抵境,如文武官屬及紳衿,俱配官船護送回中國,商民有從陸路回者)。
餘力懇,乃為疏請。
十三日,往廣義□〈廣外甫内〉(有商賈處稱□〈廣外甫
既抵廈門(廈門别号鹭島),值吾師周芸臯觀察壽辰(時任興泉永道,駐節廈門),随衆稱觞,歡燕累日。
遂渡金門(金門嶼在廈門之東),适祖家(餘家祖居金門)。
由料羅(料羅汛在金門東南)覓舟,将歸澎島問安老母(時遷澎湖),即赴台灣,計不十日可至也(餘是年在台郡城主講引心書院)。
十月初二日,舟人來促。
率家弟廷揚偕從者馳至海濱,見船已拔椗(椗以重木為之,海舟用以定船),張高篷(即帆也,俗呼篷),且去。
遽呼小艇,奮棹追及之。
而日色沉西,視東南雲氣縷縷騰海上,變幻蒼霭間,良久始滅。
入夜,滿天星鬥,□〈火閃〉爍不定。
餘指為風征,勸舟人且緩放洋(大海中汪洋無際處曰洋,有内洋、外洋之稱)。
舟主持不可。
顧鄰舟三、五,亦漸次離岸。
餘已暈眩,自投艙中擁被屏息卧,聽其所之。
約三更,聞風聲飒飒,船底觸水,硠硠作急響,勢颠簸,殊不可支,猶以為外洋風浪固然,姑置之。
再燃更香以俟(舟以香一炷為一更,名更香)。
複疾駛逾兩炷時,度已踰黑溝(海中有黑水洋,水深而黑,東流急且低,俗謂之黑溝),平明當抵岸。
舟行愈急,浪愈高而飓風作矣。
初,舟人稱西北有黑雲數片,俄而東南四布、馳驟若奔馬,轉瞬間狂颷迅發,海水沸騰,舟傾側欲覆。
餘身在艙内,左右旋轉,不容坐卧。
驚悸中聞舟人呼曰:『東向且迫岸,急轉柁回者』!風烈甚,柁曳水下金膠固(下金在船後水底,用以拴柁者),十餘人擁推之不少動。
乃下篷,棄所載貨物,冀船輕得走。
天明,四顧迷茫,白浪如山,孤舟出沒波濤間。
按驗指南針,猶指巽,已不知何洋也。
如是者三日。
舟人語曰;『此去幸而暹羅、呂宋,猶有還期;若犯南澳氣、落漈(入溜為落漈,水特下,一去不返;南澳氣逼入千裡石塘、萬裡長沙,皆在台海之南),我輩斷無生理』!乘風色稍定,相與構火作飯,盡一飽。
移時,媽祖旗飄動(天後,我俗皆稱媽祖),風轉東北,叫嘯怒号,訇哮澎湃,飛沫漫空,淋淋作雨下,濕人頂踵,毛骨生寒,衆相視無顔色。
忽然一聲巨浪,撼船頭如崩崖墜石,舟沒入水,半瞬始起,□〈木盛〉蓋木闆皆浮(艙面蓋闆曰□〈木盛〉蓋),水傾盆瀉艙底矣。
餘淹仆,自分必死,家弟手一繩,泣令束腰間,強扶掖出船上,俯伏告天乞命。
舟人悉嗷啕大恸。
餘顧謂出海(舟主稱出海)曰:『哭無益,速砍大桅』!桅折墜水中,舟始穩,随波泛泛若輕凫。
因視水櫃,水将盡;封閉禁勿汲,旦晚兩餐取鹹水蒸芋為食。
餘焦燥,思水不可得,日啖芋孫半枚,然亦竟忘饑渴。
逾四、五日,見白鳥飛翔,海水轉淡黑色,又漸轉淡藍,料去山不遠。
日将下,遙望浮雲中黑痕隐隐一線,粘水不動,大類山形。
明晨霧開,則層巒疊嶂,畢陳目前。
離船裡許,屹立三小嶼,中有草樹青蒼,嶼邊巨石硱磳,狀俱險惡。
舟随潮曲折流入,辨來帆皆甲闆(番船名),梭織不絕。
熟視大山口有樯桅簇簇,知為大港,衆皆狂喜,羅跪仰天謝。
午後,微雨數陣,陰雲驟合,風雨交加,上下瘴霧昏迷,群山盡杳,對面不相識。
潮流湍急,湧浪滔天,舟前後撞擊,震響如雷,沖突抵暮。
約初更,衆慮擱淺,各自為計。
餘自問命絕于此,手扳弟,坐俟變。
無何,風殺雨止,浪亦就平。
探身艙外,則月出東方,黑暗中驟見天光。
凝眸谛觑,覺南北山勢環抱,似可寄泊。
投鉛鐘試之(鉛鐘以鉛為之,系長繩數十丈以試水深淺),水深二、三丈,下皆細沙,遂下椗而安焉。
屈指計之,蓋十月十一日夜也。
越宿破曉,見一漁艇過呼問,語不可解,指書「安南」二字。
少頃,又一小艇來,中一人能華語,自稱唐人(安南呼中國人曰唐人);登船,愕曰:『客從中國來耶?不識港道,胡能至此』?衆告以故。
搖首咋舌曰:『非神靈默護,胡能爾爾?初到小嶼,即占畢羅嶼,嶼東西衆流激射,中一港甚窄,船非乘潮不得進,觸石立沉。
由西而南,可抵内港,桅篷已滅,逆流不能到也。
其東西一帶,至此稱極險,海底皆暗礁、暗線(海底石曰礁、沙曰線)。
線長數十裡,港道迂回,老漁尚不稔識,一抵觸,虀粉矣』!餘聞而益駭。
念家住澎湖大海中,自幼涉滄溟,于今數十度往返,俱順帆安穩無恐怖;間有風波,亦尋常事,未若茲之艱險備曆、萬死一生也。
然餘聞古人以忠信涉波濤,履險阻如平地;或于驚濤駭浪間,按劍沈璧,怒罵笑談,不動神色。
彼其人皆聖賢豪傑,正直之懷,所感通天,亦不忍制其命以留為斯世用。
餘自問區區一介,無所短長,雖忠信愚忱亦頗自持,而際此颠危險難,胡能不怖?心怦怦然,展念老母,終焉不孝,尚敢自望生全,亦聽命于天已爾。
乃竟不死,以至于斯。
不知天将厚造于餘,而先使流落遐荒、窮愁拂郁,因以擴見聞于海外之國,未可知耶?然亦幸矣。
衆方具朝餐,乃大肆飽啖;負曝以坐,濕衣遽幹,啼痕未滌也。
急記之。
周芸臯夫子評:寫遭險狀,窮極駭異,各盡其緻。
末段自寫胸臆,尤可想其人。
●炎荒紀程 舟泊越南境,越日為乙未十月十三日,有兩汛官駕小船來舟側,皆烏绉綢纏頭,穿窄袖黑衣、紅绫褲,赤兩腳(越南官員出入,皆赤腳。
衣不分寒暑,冬月猶着輕羅;貴者多用藍、黑二色,纏頭亦然,褲俱紅色),帶通言一人(傳語者号通言),作閩音(诏安人,名沈亮)呼謂舟主曰:『此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守禦官也(一阮文鸾、一阮文利),聞有收風中國船,特來盤驗』。
延登舟,啟艙遍視畢,命具失水狀,并持牌照去(國中悉用漢字,其衙門案牍體式與中國略同),囑明日移舟内港,照例貢銅盤為禀報(凡送人禮物,必置銅盤,戴頭上跪進,謂之貢銅盤)。
次日傍午,見數十蒲帆如飛而至,皆漁艇也。
前通言先自變量人登舟,或挾柁、或拔椗,令各艇系一繩船首,就己艇操楫牽挽;我舟緩緩随之行。
棹歌齊起,咿啞喁于,響答雲水中;鷗鹭翺翔,聞人聲拍拍飛去。
薄暮,入内溪。
見近山竹樹蔥蒨,蒙茏隐隐,數村落起炊煙。
須臾抵岸,岸上茆屋十餘間,汛防在焉。
守禦官親至沙溆中指揮漁艇,令移泊汛防署前。
維舟已定,諸漁艇散去(其國舊例,舟入汛地,守禦官設法防護,于署前鳴钲,漁艇蟻集聽差,不敢索工價)。
夜聞戍鼓冬冬達曙(更鼓徹夜,皆點鼓一聲,不按更數;大官則鳴鐘)。
十五日,偕通言登岸。
舟主攜船中物(姜、面、煙、茶,其國所嗜),假汛中銅盤以獻,餘亦附贈筆墨。
守禦官喜,延餘中榻坐(大小官署皆不置椅棹,堂中設一低床,南向,尊者所坐;左右各設一床,東西向,左為主、右為賓,從漢制;尚有同床坐,則尊者在外,卑者以次在内)。
急備文書,馳報省堂官(駐省大員稱省堂官,在府者稱府堂官)。
因借米一方(約四鬥)、錢一貫(鉛錢鑄「明命」年号,以二錢準一銅錢,每貫六百文),辭守禦官歸船。
十六日午後,望岸上舁二辋子至(肩輿号曰辋子),中各坐一人;從數人,執藤條。
移時,同守禦官下船。
仍喚前通言雲:『是省堂官,委來覆驗者』(一布政官未入流書吏陳興智、一按察官未入流書吏阮進統)。
按牌照及搭客名數(呼海船中附載之客曰搭客),令各伸左手中指印紋紙上,謂之「點指」。
複熟驗艙中無違禁物(鴉片煙及軍器禁最嚴,搜獲以洋匪論決斬)。
縱橫量船面丈尺、艙底淺深,造冊備征稅(若船中無貨物,免征稅)。
出紙筆,各書一紙相問答。
約餘次日赴省見大官。
遂登岸去。
經宿,果乘小船來邀,與舟主俱往。
風微水緩,沿溪泛十餘裡至岸。
日停午,循阡陌間小徑行二、三裡,至潞潣市(唐音呼栗萬,有戍兵)。
晚宿通言家。
五更起,踏月行。
連村柝聲相聞,深巷犬吠如豹,池塘蛙蚓鳴聒不休。
約行二十餘裡,天已明,飯道旁野店。
複行裡許,渡一溪,二委員争以辋子讓餘坐,卻之,因呼随兵導餘緩步行(官無胥隸,皆以兵給役)。
大路寬二丈餘(國中惟一條大路,直通南北),兩旁植波羅密,十步一株,枝葉交橫,繁陰滿地;清風飒飒,襟袖皆涼。
遠望平疇千頃,禾稻油油。
人家四圍修竹,多甘蕉、槟榔,風景絕類台灣。
道中所過橋,悉編竹為之,新舊疊蓋十數重,支以橫木,足踏處步步作軟勢。
向午,又渡一溪。
去溪裡許,即廣義省;駐布政官一員、按察官一員、鎮兵官一員(藩、臬二司,人呼布政官、按察官,總兵呼翁官鎮,合稱謂三官堂)。
有小城(俗稱虬蒙城),設東、西、北三門,官署、倉庫、營局在城内,居民市肆在城外(凡省郡城内無民舍)。
适市,遇唐人(彼國稱中國人曰唐人,或稱天朝人)林遜(同安人),邀至家。
少頃,委員趣見大官。
餘随行進城,觀者載道。
至署,引入大堂(官署隻一間大堂,早晚視事皆在此;屬員、書吏畢聚堂上辦案,散堂則各歸己家)。
中坐兩官,通言默告雲:一布政官宗室阮公(帛)、一按察官鄧公(金鑒)。
因向前一揖。
皆起立俯體叉手作答揖狀,指右榻令坐;向通言哝哝語,通言不能傳(通言所識,亦尋常市井語,餘多不谙)。
大官自書于紙,問籍貫、履曆及遭風情狀。
遂詳書始末答之。
點首歎息,似甚矜憐。
召福建幫長鄭金(同安人)擇房舍安置(唐人多閩、粵二籍:閩稱福建幫、粵稱廣東幫,各設一幫長辦理公事);先給米二方、錢二貫,資用度。
複傳舟主入,準給憑開艙,賣所餘貨物。
餘起謝,趨退,主林遜家。
十九日,繕詞囑幫長投進。
大官贊賞,随具疏附詞上國王(國王居富春城,距廣義省七日路程)。
是晚,布政官令書吏持一題紙來(四書藝一、經藝一、詩賦各一),限明日辰刻來取稿本。
次晚,鄧公亦令書吏持題來(如布政官篇數)。
餘俱如限撰就呈繳;留閱不發。
二十二日,詣辭,複回船。
二十四日,偕家弟盡取行李,别舟人,重赴廣義省。
自後,遂不複至船。
二十六日,大官聞餘至,命各屬員(知府一、通判二、經曆二、知縣二、縣丞一、教谕一)同時來會。
以寓窄,群揖而散,不及通姓名。
诘旦,往候大官,諸人俱在,因遍拜其枉辱。
時方會鞫大訟,即告退。
居數日,近城官吏及紳士絡繹來訪者以百計,呼餘曰「翁廪生」(俗呼尊者謂翁,或稱太),索句丐書,不堪其擾。
惟布政吏裴有直、阮仕龍與餘情好獨摯。
十一月初五日,大官傳有王旨下;急詣署,讀抄出朱批雲:『該名系文學出身,不幸偶遭風難,盤纏罄盡,殊為可轸。
業經該省給發錢、米外,着加恩增賞錢五十貫、米二十方,俾有資度,用示轸念天朝難生至意。
其船人亦按名月給米一方』。
遂泐詞稱謝,向省倉庫支領脯資,得無乏。
由是大官益加敬禮,暇辄呼共筆談。
初九日,有新進士黎君(朝貴)偕知府官範公(華程)來訪。
範公曾充副使,入貢天朝,着有詩集,袖來示餘,細為評贊。
贈以詩。
初十日,晤黃文(龍溪人,住廣義□〈廣外甫内〉),雲曾三次陸路回閩(回閩有二路:一從廣東瓊州過海南赤崁為外路,有劫盜,人衆乃可行;一走廣西大路為内路,較遠,不患伏莽),語路中情事甚悉。
餘狂喜,遂決歸計。
次日上大官書,乞貸行資給憑,由陸回籍。
大官以格于例,有難色(往例:凡中國船收風抵境,如文武官屬及紳衿,俱配官船護送回中國,商民有從陸路回者)。
餘力懇,乃為疏請。
十三日,往廣義□〈廣外甫内〉(有商賈處稱□〈廣外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