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遊夢影

關燈
或以憐,則雖卑瑣?葺之夫,未有不慷慨豪拓以自喜。

    若曰吾逢場作戲,而不知其心已久迷也。

    雖然,幼堕煙花,亦為生入地獄,一舉一動,管束綦嚴,數日無客,淩逼備至,其鞭笞敲撲之慘有未可以言語形容者。

    則雖衣飾華美,終無适志之時,故入此者必以贖身為第一義,無怪乎有情人不惜千金也。

    此堂子也,為遊滬者必不可有之事也,然亦不能無也。

    吾願遊此者當作懸崖勒馬之恩焉。

     客曰:“滬遊之樂其如此乎?餘聞滬上有影戲、東洋戲、馬戲,子皆已往觀否乎?”餘曰:唯唯!台上張極薄布幔,内燃地火燈,映出各種技巧,西人名曰“影戲”。

    初時海闊天空,波濤洶湧,有輪船一艘飛駛而下,蓦被狂風吹轉,橫撞山腳,截成兩撅。

    正在危急之際,忽有一舶自銀濤雪浪中駛至,以小艇救起多人。

    一瞬間又變成夕陽衰草、秀竹幽花景象,竹中露危樓一角,仿佛是西國園圃。

    繼而雪練平鋪,銀盤蕩漾,荻蘆瑟瑟,中有漁人臨流撒網。

    末後成濃春光景,日麗風和,花明柳暗,西方士女聯<衤藝>踏春,約略似宋人《清明上河圖》,戲遂止。

    按此戲皆畫于紙上,向燈前照映,而人物之豐昌,煙雲之變幻,以及山光水色、異獸珍禽、奇花茂草,無不惟妙惟肖,宛轉如生。

    技至此亦神矣!東洋戲者,大抵即中國之變戲法也。

    其戲有硬功,軟功之分:初以粗鐵數丈橫系于戲台東西柱上,一人左執扇,右持蓋,跣行其上。

    初尚按步徐行,繼而翹一足作《鸜鹆舞》,兩手握線翻筋鬥。

    忽疾馳向前,故作傾跌狀,橫卧鐵絲上。

    後将兩足倒挂,反身下垂,而口中嗚嗚唱蠻曲,仍能應弦合節,閱時始徐徐而下。

    又一美女豔服倩妝,高坐方桌上,手持木匣一,遍示看客,中空無所有。

    忽探手而入,取出五色紙條,多至數百丈。

    又取出玩物數十件,最後有白鴿一頭奮飛而去。

    乃仍将紙條玩物逐漸放入,一轉瞬又空無所有矣。

    有一女子兩髻垂肩,年可十二三,持聚頭扇緩步而出。

    偶拾得破紙一幅,以手撕紙,随撕随扇,俱化成五色蛱蝶,飛舞滿台,既而将手一招,諸蝶俱集衣上,仍化為紙,此之謂軟功,大約即華戲中文戲也。

    又一老人肩竹梯,高二丈,挾小女蛇行而上,站立梯頂,弓身倒乘,猛砉然一聲,梯級俱散,獨留一竿,仍植肩上。

    斯時觀者俱目眩神癡,恐其颠墜。

    而女仍悠然自在,無些微怖容,又一人折紙為小橋,置櫈上咒之,忽如虹腰亘天,高大無比,一女蹑棠木屐,徐步而登,繼即翩然下來,而橋仍化為紙矣。

    又一中年婦卧台,兩足向上,承一桶,旋轉如風。

    戲房中擊鼓為節,桶之高下疾徐無不與鼓聲相應,桶愈轉則愈加多,末後累至十餘桶,依然便捷輕利,此之謂硬功,即華戲中武戲也。

    雖同一技術,而遠勝中國索解者矣! 客曰:“影戲、東洋戲,仆既聞言矣,能為仆再談馬戲乎?馬戲即子所言春秋大跑馬之戲否乎?”餘曰:否否!馬戲者,以馬為戲,戲台之式與中國異,客座環四面,中留一圓池,鋪以砂土,其平如砥。

    先是,二西人立騎馬背,駛行池中,忽聳身一躍,則馬已互換矣。

    繼而,一人躍登騎馬者之頂,複疊登六人,高與屋齊,而馬不停蹄,人不颠蹶。

    又二人拉一白布橫亘台上,馬由布下馳過,人則躍從布上,連躍數次。

    累黍不差。

    又數人各擎竹圈,大如栲栳,人馬俱從圈中過,如織錦之梭,輕靈無匹。

    時衆人方齊聲喝采,忽一女子怒馬突出,口銜三十餘磅之銅炮,攀機一發,石破天驚,而炮仍不堕,其齒力真不可以數計矣,一人以帕埋土中,牽一馬至,附耳與語,馬即以前足掘土,銜帕而出。

    又一人引二馬于池,其馬善解人意,命之坐則坐,命之立則立,命之鳴則鳴。

    末後四人拉一大鐵籠出,畜虎二,一黃一黑,黑者尤猛,大聲怒吼,聲震林木.有名長生者能入籠中,使演諸劇,虎皆帖耳垂頭,此外猶有袋鼠,人熊之類,不能演劇,惟備賞玩而已。

    是戲也,滬間已演過數次,惟車利尼最為出色。

    雖然,此特遊目騁懷、陶情适志而已。

     若夫廣見聞、證學問,則當觀夫制造局之機器,而知功用之巧拙,觀于招商局之輪船,而知商賈之盈虛;觀于巡捕房、會審公堂,則知中外交涉之多,觀于方言館、《萬國公報》,則知英、法各國文字之異。

    此外,《申報》館、電報館、石印書局,自來水、自來火各公司,以及博物院、蠟人院、格緻書院,亦當一一親曆目睹以窮其理而緻其知,如是則不負所遊矣! 客曰:“聞君之言,大而風俗變遷、時事更易,小而花叢标易、鳥語鳴奇,無情不移,有境皆幻,固較讀《教坊記》、《北裡志》、《闆橋雜記》、《畫舫錄》諸書尤為心迷目眩,使未遊有所羨,已遊者有所感,與于斯遊者有所警並有所悟。

    樂哉斯滬,他日當與子共遊之!”未幾客去,餘亦複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