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太倉州

關燈
宗本·【婁江古渡】 水國蒹葭野渡頭,短篙柔橹蕩輕舟。

    鴉歸遠墅楓林晚,人立平沙蔓草秋。

    跛相乘時終轉禍,書生擊楫未忘憂。

    鶴汀是渚潮來去,洗盡人間萬古愁。

     【劉港潮頭】 百萬鲸鳘出海奔,潮頭洶湧大江渾。

    雪山平地湧雲起,銀浪滔天蔽日昏。

    鳅壑尚含□□恨,鸱夷不散楚忠魂。

    年來又過維亭上,奎壁誰應受主恩? 徐嵩·【小濃别家果亭往太倉遇雨舟泊婁江道中】 晚歲多荒涼,單身少俦侶。

    卻怪累月晴,一出便逢雨。

    農人得之喜,行客遇之苦。

    艇小莫能坐,低頭自恒偻。

    濕雲蒸四圍,蒙蒙白洲渚。

    中途日已暝,何處可停胪?近樹拟為村,見舟傍為伍。

    飄風忽西來,其聲吼如虎。

    系樹還再三,急浪若鳴鼓。

    炊黍尚艱辛,安望得酒需。

    長年少蓑笠,衣濕透縷縷。

    中宵結成冰,寒氣栗雙股。

    呻吟寐不成,但望晨光吐。

     七鴉浦,西承巴城湖之水,東入海。

    其盤曲處有曰木樨灣,曰糜長灣,東名七丫港,沙頭鎮以西皆稱為七浦塘。

    七浦之七一作戚。

    七鴉之鴉一作丫。

    七浦南下為楊林塘,工部主事姚文灏重浚。

    〈《七鴉浦記》曰:東吳洩水之大道,三江之外,蘇魚二十六浦,松有八彙,常有運河十四渎。

    然自海塘作于東南,而東江以塞,松江以微水乃北折并于婁江,而溢于七鴉、白茅二浦,故七鴉、白茅在三十六浦為最巨而要。

    然白茅海口漲沙為梗,惟是七鴉當陽澄諸湖之沖而入海,又徑弘治九年浚之,嘉靖二十六年又浚之,文徵明、陳如綸俱有記。

    〉 文徵明 粵吳粵區,澤維其薮。

    乃眷在東,曰埕維阜。

    埕身隆隆,海坡融融。

    孰溉以庸?陽湖維沖。

    歲悠有室,娆确以瘠。

    —民乃不粒,為我心恻。

    維皇明聖,克念下民。

    維諸公仁,克艱厥臣。

    明诏是承,弗遑有敦。

    周覽川澤,爰通斯塞。

    川源既通,川流既從。

    有來弗窮,沃衍以豐。

    歲豐穰穰,民歡恽恽。

    豈不我勞?以永有逸。

    人亦有言,厲之弗庸。

    尚千百祀,毋忘厥功。

     埕門,在州城外南北西三面,今皆廢壞而名迹僅存。

    昔東有埕阜,以隔截其流,禹乃鑿斷,流入于海。

    太倉俗号埕身。

    東有一塘,西徹松江,北過常熟,謂之橫瀝。

    又有小塘,或二裡,或三裡,貫橫瀝而東西流者,多謂之門。

    〈郏直曰:南北其塘謂橫瀝,東西其塘謂埕門。

    鬥門者,堰水于埋身之東灌溉高田;而又為埕門者,恐水之或壅則決之;而橫瀝所以分其流也。

    〉 張大純 禹績曾經鑿,朝宗渤海邊。

    林塘分野浦,溝洫接人煙。

    小艇随潮去,荒村逐岸偏。

    埕門如可複,處處是良田。

     太倉,在州城南婁江北岸,又名海運倉,明洪武二十六年創。

    永樂十年,工部尚書宋禮始奏罷海運。

    十二年,平江伯陳瑄建議議裡漕運,倉廢,今為教場。

    所謂吳王之倉曰東倉者,即此。

    〈考海運,一自南京龍江關,一自福建長樂港,一自太倉劉家港,三路入海,而太倉獨盛,其法始于秦,至唐皆行之。

    杜甫詩雲:“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又雲:“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

    吳門持粟布,泛海淩蓬萊。

    ”所謂“東吳”“吳門”者,屬太倉以循海道也。

    宋都汴,漕運分為四路而海運廢。

    元都燕,去江南極遠,而國用無不仰給于江南。

    至元十九年用伯顔言,初通海道,漕運抵直沽以達京城。

    二十八年立運糧萬戶府三,以南人朱清、張瑄、羅璧為之。

    初歲運四萬馀石,後累增三百馀萬石,春夏分二運。

    初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海門縣界開洋,月馀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裡。

    最後千産殷明略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則自浙西以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

    舟行海洋,不畏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礁,故制海舟者必為尖底,首尾必俱置舵。

    卒遇暴風,轉帆為難,亟以尾為首,縱其所如。

    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後率以正月以後開船,置篾篙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番舶之制。

    若占視風候,每日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舟。

    至于巳時即止,則不遇暴風矣。

    中道忽見雲氣,即便易舵回舟,仍泊舊處,無漂溺之患。

    海運終元之世。

    明洪武二十年,海運糧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饷。

    永樂初,海運七十萬石至北京,至十三年始罷。

    〉 高宗本·【南倉煙草】 百萬當年海運倉,可堪風雨變荒涼。

    雕甍接棟春何在?野草含煙綠更長。

    戍鼓聲幹逃難免,征旗影落下牛羊。

    元戎功業難為繼,獨對寒潮酹一觞。

     馬麟·【婁江鎮饷】 海波不動絕奔鲸,萬斛龍骧一葉輕。

    三月開洋春正好,南風十日到神京。

     州治,在城之北隅。

    明弘治十年,巡撫都禦史朱瑄檄蘇州府同知萬祥、昆山知縣張鼒、常熟知縣楊子器、嘉定知縣孫玺,度地城中得教場基創建,知府曹鳳經營規制。

    未幾,知州李端抵任,勤心教督,遂爾落成。

    〈桑悅有碑記。

    〉 陸容 地控東南實壯哉,滄波浩渺達登萊。

    五鄉始系中丞置,六國曾遵正朔來。

    賦稅近儲無匮乏,兵農分理絕嫌猜。

    即今萬古宏規定,廊廟原資梁棟材。

     婁江西館,在大西門外三裡,即甯海驿故址。

    正統八年驿遷昆山,太倉衛指揮馬興毀僧庵撤材為此,扁曰駐節。

    嘉靖元年七月,壞于風雨,知州劉世龍重建,歲久傾圮。

    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士佐辟址改建。

    〈陸瑚有碑記。

    〉 高宗本·【西館風帆】 榆柳風輕客館幽,帆樯不斷往來舟。

    豈因彈鉸傷離思,可是尋詩學壯遊?寒雨一江迷去雁,夕陽千裡帶飛鷗。

    舊時多少登瀛客,為此凋零半白頭。

     婁江南館,在南門二裡許馬頭上。

     楊維貞 鲛卵兼斤傳海上,海人一尺立階前。

    婁江馬頭天下少,春水如天即放船。

     州故無城,止設木栅以為防禦。

    元至正十七年,張士誠據蘇州,遣将高智廣築城以備海寇。

    明初,全城俱守于太倉衛。

    天順六年,備倭都指揮命事董良奏準,始與鎮海衛分守。

    自大南門折而西,至西北城隅,陸門四,水門二,城鋪三十五,屬太倉衛。

    自大南門東,抵城北角,陸門三,水門一,城鋪三十,屬鎮海衛。

    大南門有樓,扁曰清遠,成化十八年備倭都指揮郭铉建。

    大東門、大西門、大北門三樓,正德十年巡按禦史唐鳳儀、知州黃廷宣建。

    〈金容、王鏊俱有記。

    〉 夏元吉·【過鎮海城】 曉發昆山邑,宵過鎮海城。

    潮聲兩岸響,月色半窗明。

    王事未能監,舟程敢暫停?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