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昆山縣

關燈
名宿,後居高峰淨名。

    丙申,黃子羽延住沙溪靜室,又隐虞山之綠蘿,婁東之隻園,玉峰之崇甯。

    康熙戊申,住楷化庵,得法于雪寶石老人法嗣楚中爾愚禅師。

    癸醜年,歸隐遁山靜室,嘗有句雲:“幽居鬥室破闌殘,前後荒墳草色寒。

    鬼火香燈明不雜,此身甘作死人看。

    ”丙辰冬示寂,其徒法序建塔于内。

    〉 釋體澄·【綠蘿除夕】 今夕竟何夕?燈花向我開。

    光明千古意,冷落片時灰。

    黃石埋幽草,青林鎖釣台。

    軒南堪寄傲,清徹一枝梅。

     徐嵩·【贈魯岩禅師】 一身何處隐?淡泊自心安。

    縱有裁雲衲,誰能煮石餐?五湖三畝浸,六月一溪幹。

    此際應肥遁,其珈遁亦難。

     【贈法序禅師】 居士幽尋處,高僧靜揖時。

    織蒲能養母,守塔不忘師。

    室白香光徹,蔬青雨露滋。

    定教千載後,古德重遺基。

     清真觀,在山塘泾東,舊為放生池。

    〈小亭孤立。

    渡以浮梁,池旁有地若幹畝。

    〉宋乾道七年,天台道士翟守真募建真武道院。

    〈謂龍自馬鞍山來,有龜伏蛇蟠之象,又将塑祖師像,得民家樟木,取而鋸之,中若天成,裝供院中。

    〉淳熙初增置三清殿、雨庑、山門,〈左史李公帥士民狀翟君有操行。

    〉移置虞山。

    梁普通間,道宮額清真觀榜之。

    〈徒馬拱辰、馬得乙協置莊田四百馀畝。

    有孺人邊氏舍田,其孫承信郎袁樞發為記,淳佑庚戌住恐王崇又立石。

    〉劉道映〈拱辰徒。

    〉嘉定四年建昊天閣。

    〈廣六尋,深四尋,崇六尋有二尺,嵌空為台,三面扶闌。

    太府丞止庵陳公振撰《吳天閣記》。

    朝散郎主管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張缙舍田,撰《吳天閣舍田記》。

    〉元大德五年,風潮大作,觀毀。

    九年,〈乙巳八月。

    〉錢益謙重建三清、玉皇殿閣;益謙之孫日升創方丈、靈星閣,修太乙、二聖、梓潼祠、山祠。

    至正九年複鑄鐘建樓。

    〈有會稽楊維祯《昆山州清真觀碑記》。

    是後,馀複初當明洪武間,清理道教,為正一叢林。

    〉永樂六年,張宗源重建真武殿、〈又于放生池東建。

    〉玉皇閣。

    〈宣德四年七月,毀于大風雨。

    〉宣德七年,其師太常寺少卿徐善淵解職歸田,募财重建。

    正統八年,楊季深給劄住恐。

    〈号守靜養素法師。

    〉歲壬戌,建玄壇廟及山門。

    已而鄉老陸庭儀佐之,〈錢帛動以萬計。

    自成化己醜至辛醜凡十二年。

    〉玉皇、太乙、三清、真武、祖師、三元諸殿,皆以次修,〈邑人沈存撰《重修清真觀碑記》。

    〉又建竹洲館。

    〈孝子黃雲為記。

    〉楊宗晟,〈成化丙午住恐,号清修素養法師。

    〉正德己巳、庚午俱大水,三清殿及外門俱圮,率其徒徐德廣募葺之。

    〈德廣以守慈溪楊邑侯之野鶴軒,别号野鶴,正德丁卯住恐,恐是觀興廢承傳之無所考也,以譜請于邑人顧潛,潛為撰《野鶴山房譜圖記》。

    〉弘治九年楊時清住恐。

    〈号通玄養浩法師。

    〉嘉靖八年袁汝器住恐。

    〈十三年赴京取劄,号存誠守素崇道法師,如天官顧未齋、副郎徐南川、光祿陸弘齋觀政、進士周本泾澱山,皆祖道賦贈,袁榮之因繪圖焉。

    又延梁溪鄒壁彙輯《道譜》十卷,自為壽藏于竹洲之左。

    〉舊制斫石為門西向,〈天苦間大風仆折。

    〉丙寅顧公錫疇重建,入越二十步為儀門三楹,崇祯丙子孝廉柴胤璧佐楊志玄重建。

    又入而東為三清殿。

    〈鐘鼓旁懸,乃祝厘道場。

    嘉靖壬寅殿被回祿。

    〉給谏朱公隆禧、侍禦方公鳳改建玉皇殿。

    〈市拆吳縣半塘寺料。

    〉東為放生池,〈舊玉皇殿前南北二閣,閣皆跨池。

    池廣二丈許,左右通繞,盡臂址而西環,約長四十馀丈。

    〉石梁跨池,名曰飛虹,橋上有亭,亦名放生,萬曆辛醜孝廉顧允諧葺。

    〈闖池而玉皇閣,高可數丈,回祿後不複建。

    〉舊制東為創始之真武殿,今稱雷殿,〈崇祯六年太學馬天驟重建,鼎革時有僧曾栖于此。

    〉康熙庚戌李秉文與徒邵複蘭置複。

    〈複蘭字佩芳,丙辰修建山門、殿廊,丁巳大旱,禱雨得應,授真人府知事。

    本三元殿分派。

    〉右即北廊第一房,為天師殿,嘉靖間周用誠重建。

    〈名玉虛館。

    〉隆慶四年于繼玄建賢聖行宮。

    〈今玉皇殿後庭下植銀杏一株,高可參天,祭賽之聲不絕。

    〉康熙間王太純改塑天師像。

    又北廊第二房為藥室,〈弘治乙卯,邑人柴奇讀書其中。

    言夏夜見五童子于中庭,且歌且舞,柴和之,故又名遇仙所。

    〉今稱仙人殿,由門入,南向三楹。

    崇祯八年王公焘、王公永祚、朱公玄祯就建文昌毆,楊志玄因複跨池建小閣,供真武,内有樓五楹,亦南向,〈壬寅之火,所僅存者雷殿暨此樓耳,歲久亦敝。

    〉九年亦士心玄修茸。

    〈楊于乙酉七月以守院遇害,徒孫元之被擄得脫,覓遣骸,殡葬盡禮。

    〉孫元之與徐斐師徒疊遇兵荒,黾勉協力,家以不墜。

    〈斐字含章,端重老成,授真人府知事,如複公石碑績修觀譜,皆其首倡。

    〉北廊第三房為太乙殿。

    王大賢〈字友雲,楊宗晟之甥也,初入觀,禮為師。

    時禁在家長子不得度,大賢出世志甚堅,岡于弘治十五年入京依道錄司左玄義、張元征。

    〉受牒回觀,為北京歸觀一派。

    〈其後楊承秀授太常寺司樂。

    〉徐允??起造廳樓。

    〈呂永誠授真人府知事。

    〉順治癸巳顧道宣倡衆募修大殿,左即南廊第一房為三元毆,其裔孫薄汝祿〈授真人府贊善。

    〉嘉靖間重建。

    萬曆十五年石用圭建集仙館,天皆丁卯尹玄相募修玉皇殿及飛虹橋亭。

    趙弘道〈崇祯三年受牒,康熙間年八十馀,猶舉止矍铄。

    〉同弟子徐履吉募建鬥姥殿,辛亥歲落成,今為唐銳趙晟住恐。

    南廊第四房為祠山殿,萬曆二十年蔣旮浦遇潮改建為痘司殿,康熙癸醜管靜明複塑九天像,歸正殿額。

    〈舊祠山殿東為鐘樓,自樓毀,所存鐘嘉靖三十三年倭夷入寇後镕為軍器。

    觀門南下舊為道會司,亦西向,内有廳事,廳後為道房,房後則玄壇廟也,今為二郎神祠。

    〉 偶桓·【放生池】 殿閣峨峨轉夕晖,放生池上客來稀。

    應知羽士登真去,獨見山童汲澗歸。

    雲冷松巢空鶴氅,雨荒丹竈長苔衣。

    野人素有煙霞癖,欲向玄關共息機。

     盧蒲江 面面清池闊,層層翠桂稠。

    短蒲荷與嫩,狹徑竹能幽。

    聽屐鳥飛起,敲窗魚出遊。

    城中那有此,一列一遲留。

     陳憲章 放生池館夜生涼,坐到深更論轉長。

    一鶴不來秋欲暮,滿天清露菊花香。

     朱希周·【賀楊玄隐住恐清真】 玉山佳處清真觀,一段高情總屬君。

    丹竈每聞封夜月,紫衣今見繡春雲。

    亭台日暖青楓影,池開風輕碧水紋。

    數卷黃庭消白晝,世間名利任紛紛。

     顧鼎臣·【和慈溪韻】 拟謝清時冕與軒,蒼生何必問深源?鶴歸海島琪花發,春入庭階玉樹煊。

    子姓成名驚郎報,令君遣愛見詩言。

    當年客夢還曾道,昆邑天開六狀元。

     徐申·【送袁存真南還】 荏苒風塵二十年,此心常為白雲懸。

    遙知野鶴依丹竈,拟度飛虹訪洞仙。

    春水北來瞻日月,暮帆南去任風煙。

    乘閑好寫參同易,他日相逢共讨玄。

     餘一道 翠列江幹萬玉稠,道人清興樂滄洲。

    蒼煙結暝平沙晚,寒月分陰野水秋。

    何處笛聲招舞鶴?隔林茶臼起群鷗。

    我來借看還尋主,白玉峰前系小舟。

     顧潛·【贈楊煉師】 真隐何須遠市廛?羽衣鸠杖自修然。

    諸緣謝卻心如水,一炷焚來日似年。

    白發巢雲看竹院,青牛鋤雨種芝田。

    仙家七十須臾事,更拟南華歲八千。

     顧藻·【贈徐野鶴】 古稀端合引遐齡,日夕黃庭一卷經。

    墒闆授來多秘帙,赤松遊處剩芝苓。

    鈞天谒帝乘黃鶴,洞府還丹衛五靈。

    蕭爽竹洲真福地,不須洗髓煉元形。

     王同祖·【贈長春錢煉師禱雨詩】 紫煙衣衲碧霞冠,家在玄都近翠巒。

    見說窮鄉憂歲旱,為祈甘雨到江幹。

    清秋日月留丹竈,午夜風雷繞石壇。

    羽服縧修謝塵事,祇應鸾鶴住雲端。

     徐嵩·【辛亥九月寓仙人殿似孫煉師】 會仙橋畔遇仙樓,婉蜒蒼筇偶一留。

    曉色多因庭樹起,秋聲忽被塞鴻收。

    應镌石碣垂千載,似瓊芝到十洲。

    誰念客中仍冷淡?獨攜尊酒緩床頭。

     【清真觀戲柬殿聞愚谷諸君】 山房寂寞驟涼天,風雨林中度管弦。

    怪道有情輸土木,難将辟谷學神仙。

    星遺魁字懷深鬥,象寫回翁握一錢。

    诘旦倘晴祈共過,角巾看禮醮壇前。

     馬鳴銮·【贈徐含章煉師】 夢見瑤京十二樓,仙蹤肯許俗塵留?曉霞荏苒曾城落,香草芊綿小洞幽。

    表上一聲知舊鶴,階前乍雨識新秋。

    不因老子青牛錄,徐甲何緣到十洲? 超化庵,在東南門外三裡。

    宋淳熙間僧善果建,元至正六年重建,明正統周僧慧鏡重修,築義井亭。

    東有土地諸祠。

    西供地藏像,今名和豐庵,為每歲迎春之所。

    〈俗以太歲為兇神,丐于春前幾日扛其像,沿東南市索錢,否即毆詈,人各惴惴,康熙十一年鳴官豎碑禁之。

    康熙初魯岩澄禅師開法,十七年延古風達禅師住恐。

    〉 釋慧達·【贈徐臞庵先生】 長日涼風午氣清,誦君佳句快幽情。

    攤書拂幾看蕉影,啜茗憑欄聽鳥聲。

    屋角雨随松子落,池邊雲共浪花平。

    何緣物外逢知己?得共優遊托此生。

     葛氏節母祠,在西城山前。

    〈節母,太常葛公之祖母也,姓周,年二十七而寡,封公方數歲,母子瑩甕相依,以至成立。

    當封公之生太常,時母尚存,撫其首曰:“此子必成名進士。

    ”蓋母少即茹素,終年靜坐,漸有通靈之意。

    其殁也,鄰人隐隐聞空中有鼓樂聲雲。

    〉 葛灏中·【春丁與祭先節祠分得十一真】 旌表遣祠澗水濱,憐當文筆俯城闱。

    〈後即父筆峰。

    〉聲名邈與忠良并,理學翻随節孝鄰。

    〈西有理學祠,每邑令遣祭,必充祭充祠。

    〉聖世推恩才複古,〈今春甲子祀典,奉旨複編原額。

    〉花時展祭近分春。

    〈時丁期先春分二日。

    〉自憐每趨承後,回首瞻依獨怆神。

    〈先父母兄背最早。

    〉 葛寬中【丁祭先節祠】 勝朝賜建憶當年,綽楔于今尚俨然。

    風世獨承明主意,傳家猶冀後人賢。

    芳名直與高山迥,徽範還如皎月懸。

    最是幾筵瞻拜日,每談遣事淚涓涓。

     從吾館,在西門内新橋北,葛居士龍仙讀書處。

    〈龍仙名芝,少負才名,為婁東張受先生快婿。

    鼎革後,幅巾野服,避迹山中,晚歸是館,閉戶著書。

    其西偏小屋三間,可以靜息,名容膝居,有《容膝居雜錄》,學通三教,古南牧和尚曾以趙侪鶴先生如意囑之。

    東偏則其祖太常公所名蓮舫,繞以大池,雜樹藕芡。

    長廊臨之北面,看山俨如屏幛,為夏月觀魚納涼最勝之地。

    所交無雜賓,惟吾輩同志數人而已。

    徐孝廉枋有傳。

    〉 葛芝·【丙辰初冬臞庵留宿齋中次答】 空谷聞音良快哉,蕭齋宿客似岩隈。

    初冬病葉和煙墜,午夜疏鐘帶月來。

    萬裡詩筒花外寄,三江釣艇柳邊開。

    何如高枕長松下,世事無心付劫灰。

     【己未夏錢飲光萬季野劉沛懸徐庵顧伊人過飲從吾館分賦】 袁年常抱病,寂寞掩蓬居。

    上客來綦履,中廚薦鯉魚。

    清言聞隽永,疏節恕于雎。

    倘肯重相過,落花尚滿除。

    錢澄之幽人不出戶,吾亦訪君遲。

    巷僻草無徑,門開花滿籬。

    衣冠逃世古,道德著書知。

    曲蘖何牛斷?猶憐不廢詩。

     顧湄 稚川真避世,把酒共忘機。

    歲月窮經老,門庭過客稀。

    遊仙聊采藥,感舊一沾衣。

    末契欣相托,還來話翠微。

     萬斯同 坐客茅堂下,悠然對玉峰。

    編籬因護菊,栽竹已過松。

    座上書為伴,窗前石作供。

    話深忘晝永,山寺漸聞鐘。

     劉霖恒 賴有斯人在,端居一畝宮。

    幾年懷舊雨,入坐對清風。

    低舞看來燕,高飛寄冥鴻。

    柴門常晝掩,山翠在堂中。

     徐嵩·【冬日遇陸翼王于葛龍仙從吾館酒後同步訪菊】 不期菊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