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蘇州府

關燈
去,此時仍向管弦聽。

     釋行溧·【中秋夜同松之居士宿小方丈】 月明風靜石嶙峋,此地閑看夜最親。

    平幾為床窗作枕,不須翹首見遊人。

     悟石軒,以生公說法得名,東為石悟樓、小華胥。

    〈實釋道一。

    〉 張中發【寒食同皂士松之諸子集虎丘山樓】 久托孤蹤傍釣台,重逢茂苑一尊開。

    橫塘桃李憐春盡,拂面風煙并夜催。

    小閣猶寒官樹柳,竹林幾度仲舒杯。

    雲旗社鼓喧阗外,更有騷人賦《七哀》。

     徐嵩·【陳皇士陳鶴客諸子置酒悟石樓招同李研齋宋蓼天張士至家蘭生王雙白黃奉倩鄭士敬陸履常姚文初陸彥修金孝章陸翼王歸玄恭侯記原侯研德陸予敬葉聖野俞無殊舅氏吳方輪九畹家祯起綏祉為遠社之集因賦】 酒載雲岩下,林花共駐骖。

    風光随日夜,人物震東南。

    石悟看如故,亭空醉亦堪。

    新詩如賦就,春色上雲藍。

     【喬簡襄移酌小華胥同黃心甫坐月分賦】 故人重見面,眺望喜新秋。

    碧澗雲根出,蒼苔石發留。

    燈光應背月,樹影正當樓。

    卻厭清風裡,蟬聲未肯休。

     月駕軒,在石觀音殿右,為遊人眺賞之地。

     徐嵩·【同姚仙期周子潔訪吳上柔郡侯于幻隐堂留酌】 山空水石涼,系艇正斜陽。

    瓜果邀良友,幹戈隔故鄉。

    我聞陶令達,人說次公狂。

    何處來神女,巫雲入夢鄉?〈時有青樓。

    〉 【又】 吳公能跌蕩,崖石喜跻攀。

    鶴步随人到,莺啼與客閑。

    酒中忘六月,窗下對名山。

    海月林端起,何妨午夜還? 【丁巳八月十三日沈韶九邀同耿郡侯聽十番】 乘興都忘著屐難,紅燈綠樹坐憑欄。

    兩行箫鼓催何急,雨雪聲中燭影寒。

     陳公祠,祀明兵部尚書前巡按直隸監察禦史陳公瑞。

    嘉靖十四年,公按吳,久雨,歲大饑,公疏請折漕赈貸,吳人感其德,詣阙留一年,建祠千人石左。

     徐嵩【辛酉三月十七日送春喜遇青神馀生生将樂馀不遠甯都曾青藜武林徐孝先新安王不庵于陳公祠】 山前偏遇異鄉人,白發蒙頭裹角巾。

    縱使莺花常爛熳,可憐不是少年春。

     【又】 擾擾遊人聚石場,春光暫駐祇斜陽。

    楊花已苦留無力,況複東風晚更狂。

     梅花樓,以文氏畫梅于壁得名,樓下有戒珠堂,僧圓曉建。

    〈順治間,馀與陳太仆皇士、薛子偉楚兩寓于此。

    丙申秋,雲間沈某來吳門,欲定花案,要富人下堡金某同之,緻兩郡名姝五十二人,選為花場二十八宿,畫舫華堂,傾城遊宴,無虛日。

    時虞山錢宗伯、井研李研齋、宣城梅杓司亦在。

    金寓近院署,箫鼓之聲既屢夜相聞,又嚴五于亂時曾取金饷,亂定金告官寘之獄,其妻竭蹙救之,刎于直指前。

    故李直指聞之,斃金,因及沈,金與沈相繼死。

    〉 徐嵩【花場即事】 自是雲岩色界天,绮羅箫鼓日紛然。

    騷人競欲題紅藥,〈杓司争以朱雲為狀元。

    〉冶女私曾寄白蓮。

    似欲酒澆歌舞地,何如粉飾太平年?無端一夜西風起,葉落枝頭甚可憐。

     【曹顧庵學士為馀出名選據堂詩馀近集拈所刻封面于門重過有感】 曾向山樓一笑看,仙人留下紫霞冠。

    梅花落盡春風裡,玉笛凄涼月影寒。

     竹亭,西北有竹,初時最盛,産茶為山中第】,今廢。

     顧簡·【寓竹亭】 不覺櫻桃盡,徐看蘭蕙抽。

    僧煩殊苦記,山近每忘遊。

    漸暖或妨出,微陰宜蕩舟。

    橋東紅藥好,何必主人幽? 徐嵩·【喬簡襄寓竹亭招同孝章諸君小集】 雨後獨焚香,松風日日涼。

    聞君攜渌酒,遲我到斜陽。

    鷗鳥甯無侶,鲈魚自有鄉。

    何當書遠達?江水見情長。

     雪浪軒,範允臨書額,在客堂後,其窗下臨劍池。

    坐對悟石諸軒。

     徐嵩·【丁巳秋宿雪浪軒似佛智和上】 海湧峰回處,高窗啟上方。

    秋風孤竹簟,夜月半茆堂。

    絕壑雲根白,懸崖樹影長。

    不須憑坐久,先已得清涼。

     【雪浪軒寄孫樹百給谏】 浪迹猶無定,茕茕悟石前。

    人欺頭似雪,我愧刀如綿。

    易借山僧榻,難親國士筵。

    憑闌思往事,聞笛更凄然。

     【又】 咫尺行窩近,如何若夢思?開扉延上客,裹足詠新詩。

    酒漬千人石,歌殘短薄祠。

    亦知圖再晤,野服恐非宜。

     【孫止瀾太史宋稚恭過訪雪浪軒】 誰作雲岩伴?相依祇一藤。

    高車來柳巷,獨客問松陵。

    壁斷煙蘿繞,橋空澗水澄。

    偶然南野步,芳訊藉閑僧。

     【又】 台畔石崚峭,回闌晚獨憑。

    名山多氣色,古殿少炎蒸。

    葉落風如雨,雲昏月似燈。

    與誰消寂寞,酬倡憶良朋。

     席居中·【雪浪軒中秋聞雷】 海湧峰頭幾度遊,白雲明月一般秋。

    憑欄卻怪喧阗極,霹靂驚飛石悟樓。

     五賢祠,即平遠堂,在大殿之左面北。

    祀唐劉禹錫、白居易、韋應物、宋王禹偁、蘇轼諸先賢。

    左為等慈閣。

    〈崇祯時,有欲以故宦雜入為諸賢祠者,陳元素乃題一聯雲:“朝煙夕霭,諸岚收萬象之奇,公等文章具在;雅調玄襟,異代結千秋之契,誰堪俎豆其間?”是議始息。

    〉 徐嵩【五賢祠】 虎丘秋冷自凄然,山後祠荒草色連。

    登眺幾人傳洞壑,碧空終古幻雲煙。

    千村點點人家樹,一片青青水畔田。

    唐宋風流殘碣在,蕭條誰與拜前賢? 【夜同沈偶僧坐平遠閣】 目極皆無礙,更初自悄然。

    如何人不上?祇覺地差偏。

    樹逗村中火,溪浮隴際煙。

    最佳今夜月,莫遂憶安眠。

     沈雄·【同臞庵夜登平遠閣】 梵閣臨平遠,蒼茫夜氣生。

    遊人歸處靜,月到坐來明。

    隐幾何妨睡,憑闌已斷行。

    前山燈火滿,那及此幽清? 釋濟時·【和徐松之先生夜登平遠閣之作】 誰肯過山後,蕭然此共遊?笙歌喧片石,煙霭靜層樓。

    獨得浮圖月,平分半嶺秋。

    知君詩思别,極目曠神州。

     隆祖塔院,師名紹隆,依圓悟勤二十年,徹盡法奧,住虎丘,道大著;宋紹興六年五月八日遷化,年六十,臘四十五度:弟子複如等六十人建塔于山之陽,司農少卿徐林銘其塔,為今天下臨濟宗之祖。

     徐嵩·【乙卯中秋夜同偶僧過隆祖塔院偕聖宣坐月】 祖塔安然在,宗傳未有涯。

    秋光流翠岫,月彩暈丹霞。

    我至惟三拜,君居本一家。

    更深還啜茗,不似石場嘩。

     沈雄·【同徐臞庵宿隆祖塔院】 海湧峰頭夜,同君過上方。

    紙窗唯漏月,石殿共披香。

    祇羨秋林靜,無嫌草徑荒。

    更闌馀興在,相對話繩床。

     釋濟時·【徐松之沈偶僧兩先生過隆祖塔院】 結侶來秋寺,更深露氣涼。

    桂香飄曲徑,松影接回廓。

    對月情無倦,看山境亦忘。

    龐公今再見,況複是同鄉。

     殳丹生·【臞庵度中秋于隆祖塔院賦贈兼寄聖宣禅師】 聞師主塔院,近在虎丘山。

    明月來方去,白雲往複還。

    笙歌石上起,香霭定中閑。

    昨夜徐居士,同之一叩關。

     虎丘方丈,明末住恐則有道開扃法師。

    順治初則有天鼓震禅師,至繼起儲禅師門庭廣大,岫雲玮禅師位序清真,佛智孝禅師經營勞苦矣。

    〈庚申二月,以修塔願往都門,罹疾,糧艘奉師還吳,七月十七日逝于天津桃花口。

    示疾時,以所付信命授門人聖宣繼席。

    〉康熙辛酉春,聖宣時禅師繼席。

     徐嵩·【虎丘方丈贈岫雲禅師】 養道西華二十春,來海湧法堂新。

    已看寶劍初離匣,誰識蓮華不染塵?隆祖院中僧似虎,生公台畔石如人。

    相逢唱出還鄉曲,明月梅花照水濱。

     【方丈岫雲禅師訊及戴耘野詩以寄之】 五年不見近何如?剩得閑身好著書。

    崔浩傷時罹鼎镬,管甯适志逐樵漁。

    頻從老衲鉗錘後,已授村童句讀初。

    安得優遊家累了?與君同向秀峰居。

     仰蘇樓,在天王殿東,相傳為東坡樓舊址,明嘉靖間郡守胡缵宗建。

     徐嵩·【丁巳夏杪同馀生生劉雪舫姜勉中學在飲喬孚五寓樓】 久别論交地,俄逢說法台。

    看山同勝友,題壁見高才。

    雞黍屠方斷,茶瓜客共陪。

    囑君無過費,此後倘頻來。

     喬寅·【山樓晤松之先生賦此留别】 憶昔與君遇,乃在苕溪陽。

    别來十四載,颠毛各已蒼。

    相逢不相識,念舊增慨慷。

    贻我一篇詩,觸目俱琳琅。

    胸羅九州勝,囊無千金裝。

    山樓坐秋曙,庭樹聞清商。

    我方倦行邁,耿耿思故鄉。

    風帆旦暮發,江路東南長。

     東塔院,在關帝廟東。

    〈閩人黃處安曾寓于此,時名媛柳伴月來為西鄰,欲以所繡詩畫行大書特書于寺門,以招徕貴客,柳枝詞所由起也。

    〉 徐嵩【九月十日同袁重其宿黃處安東塔院寓樓處安出柳伴月箑上詩畫見示索和】 一箑傳看已足珍,仙才何處谪斯人?平原此日尤難遇,大士當年定有因。

    〈柳繡大士。

    〉是水是山雲外想,非花非霧月中身。

    黃公首倡芳詞贈,柳色仍嬌雨後春。

     黃晉良·【酬臞庵八月望夜小方丈見寄】 滿身明月露邊亭,夜夜燈光亂客星。

    何處可容行蹩躠?樓頭歌吹不堪聽。

     章美·【同張天如受先劉公旦華方雷張玉賢李仲木葉聖野集東塔院和周仲馭詩】 休論叱石便成羊,醉且無歸月半塘。

    不見烏飛皆是黑,偶然鴉起亦争黃。

    煙雲豈謂陳無榻?姓氏猶憎鄭有鄉。

    倚劍高歌山更寂,一尊遙與古相望。

     清和書院,在二山門外左偏,康熙六年為郡侯吳道煌建。

     徐嵩·【過清和書院贈吳園次郡侯】 風前帳卷揚輕羅,雨後窗開對綠波。

    最是重陽前二日,晚晴天氣似清和。

     【又】 豐南本是列仙班,七裡三橋日往還。

    紙落雲煙吳地少,時人莫比虎丘山。

     桐雨樓。

     釋廣育·【中秋後一夕宿虎丘桐雨樓對月】 樓上月已高,樓下月初出。

    上樓複下樓,月情信非一。

     【又】 高月上樓來,笙歌石邊去。

    同此一山中,喧寂不同緻。

     五人之墓,為顔佩韋、馬傑、楊念如、沈揚、周文元。

    天啟六年四月,魏珰忠賢矯诏逮周公順昌,缇騎暴橫,吳民佩韋等憤憾不平;萬衆擁入,乘開讀诏書,奮臂狂呼,斃一缇卒,馀卒升屋走,或匿鬥拱間;而缇騎逮黃公尊素者道胥江,榜笞驿官,衆怒,複焚其舟。

    當事捕佩韋等五人,斬之,吳人為旅葬虎丘山塘,大書墓碑,曰“五人之墓”。

    太倉張庶常溥撰文。

     李繼白·【五人墓】 昔聞五人名,今過五人墓。

    五人墓上草青青,松桧淩寒鴉滿樹。

    我來凝望一停舟,斷碣争光石火流。

    當時逆珰惡煽主,忠良一一遭屠劉。

    羅鉗吉網群相濟,馳馬飛來盡矯制。

    臣節甘心诏獄行,居人掩袂皆流涕。

    正氣激烈勢難撄,電迅雷轟天地崩。

    億兆同心奮一擊,缇騎手格如鹯鷹。

    五人登先為一死,黃昏磷火青山裡。

    君不見田橫門客未知名,留取五人光汗史。

     李之春·【山塘吊五人墓兼懷周忠介公】 亂賊兒孫擁,安危呼吸争。

    五人能就死,衆正始俱生。

    矯逆原非诏,拳兇不為名。

    幀筷今尚在,時映夕霞明。

     黃承聖 山塘西去白公堤,芳草才生蹴馬蹄。

    寒食踏青歸去晚,傍人新月映清溪。

     劉剩庵先生墓。

     陸泓·【河北劉剩庵先生客葬半塘】 太息我生本有涯,縱令歸去亦無家。

    此間有甚死不得?猶恨多看十度花。

     【又】 曾雲歸去總天涯,三尺江南萬古家。

    若個年年吊寒食,半觚荒酒滴桃花。

    ” 泛月樓,在雲綿草堂之後,登眺最宜玩月,東望石湖,舟帆隐躍于簾檻之間。

    句曲張菊人進士因榜曰“泛月”。

     汪琬·【張子成九侍其尊角麗翁先生與其伯兄文一中翰共營先壟于吳山之麓前臨石湖後矚靈岩其他如楞伽茶磨寶華諸境無不映帶左右此吾吳最勝處也丙舍中構樓曰泛月極為幽麗溪山滿目尤擅登眺之美諸君子各有賦詠成九屬予續貂其後予聞法不孤起佳境乃生維詩亦然今者憑虛想像落筆萬不能佳明春小健當約成九以一葉舟往遊成九其為予烹茗燒筍市村醪煮溪鱗以待俾予得信宿嘯歌于樓上庶或稍出傑句以慰成九之意乎】 吳蟹初肥楚橘酸,深山風味接湖幹。

    綠蕪黃柳丹楓岸,最好憑闌入畫看。

     【又】 湖光渺渺浸長空,折葦枯荷宿旅鴻。

    月影蕩搖如玉塔,此間景物冠吳中。

     【又】 山缭頹垣水繞門,朦朦初月照黃昏。

    松風不起行人絕,惟有鐘聲度範村。

     【又】 長湖倒蘸塔崚曾,???落複升。

    昨夜雨過新漲闊,家家整備打魚罾。

     【又】 樵歌隐隐下青蒼,又聽漁榔繞夕陽。

    一段芙蕖明似錦,花間飛出兩鴛鴦。

     【又】 煙霭蒼茫遠似無,松風蘿月影扶疏。

    如何倩得關荊墨?寫個秋風聳秀圖。

    尤侗遠望吳山倚石湖,高樓良夜月明多。

    問君泛月從何處?寶帶橋頭唱棹歌。

     【又】 豈好樓居願學仙,紅箫隴下白牛眠。

    外人到此應迷路,百尺楞伽起暮煙。

    缪彤先茔在嶺西,此地歲時過。

    左右環諸峰,前村吐湖波。

    山松盤曲徑,石楠蔭崇阿。

    張氏有丙舍,層樓倚嵯峨。

    繞廊羅竹石,結亭覆煙蘿。

    幽賞未雲已,筍輿将逶迤。

    韓蔥郁山光裡,庭除俎豆馨。

    玲珑開戶牖,光霁見儀型。

    每覺天風爽,偏教塵夢醒。

    宵分聞洛誦,更喜有傳經。

     孟亮揆 長空皎皎秋月明,碧波浩浩秋水清。

    涵虛弄影渺無際,恍疑銀漢從天傾。

    臨流何人建高閣?檐疊畫拱飛雕甍。

    攝衣欲登屢回首,但覺一身飄飄如羽輕。

    月光水色不可辨,全景曆曆當窗橫。

    有時輕煙夜初散,倚闌望去如掌平。

    流丸躍躍漾波底,八方上下齊星瑩。

    有時因風鼓巨浪,潛龍怒舞靈鼍驚。

    琉璃萬頃兢排阖,腳下似聽隐隐轟雷鳴。

    先生高懷擴如許,更無塵襟俗慮紛相撄。

    仰天一嘯星可摘,直駕瑤島淩蓬瀛。

    風清露白夜亭午,應有仙人吹玉笙。

    相将劇飲詩已成,為君高歌泛月行。

     張芳 吳地多山水,結念在夙昔。

    偶作石湖遊,曲折窮阡陌。

    岡回皆墓田,煙甲開荠麥。

    延緣到丙舍,披襟更岸帻。

    相對話贻謀,肅然想先澤。

    齋廚雖落成,曠覽尚嫌窄。

    行将營樓居,憑眺湖天碧。

    為我再三歎,撫掌興轉劇。

    歲月不少留,良晤豈終隔?會應踐後緣,聯榻共晨夕。

     宋實穎·【寄題吳山泛月樓】 山壑松風被管弦,書堂翰墨是神仙。

    石榴花發紅如火,少長追陪月影圓。

     孫嶽頒 舊挹元龍概,今瞻百尺樓。

    心耽山水趣,觞詠盡名流。

     褚篆 溪山深處接橫塘,中有泷阡擅一方。

    文穆石湖分賜地,誠齋春雨記祠堂。

    平添桂閣書幔,靜倚松寮佛火藏。

    引客祇憑蟲鳥語,任教踏葉過斜廊。

     陳匡國 山藹凝空翠,憑虛月一樓。

    波光雲檻動,煙景石湖秋。

    勝概成新構,良期集素俦。

    我來同二阮,登眺嘯歌酬。

     張秩 湖山擅佳氣,憑眺上層樓。

    水漲遙天接,林疏落照收。

    鐘聲出古寺,帆影辨歸舟。

    明發懷深感,非關愛勝遊。

     顧汧 月駕宵升映碧流,賞心應上最高樓。

    無邊灌莽千村繞,不盡煙岚一望收。

    天籁幽揚成梵呗,湖光浩淼隔林楸。

    墓田環舍西成候,指日嘗新薦綠萏。

     汪樹聲 世俗愛田園,甲乙羅第宅。

    達人念丘隴,遐契在泉石。

     首茸永言齋,廬寝漸次斥。

    辟地複為樓,泛月顔其額。

    俯仰遂高懷,深夜生虛白。

    明發不能寐,思以綿先澤。

    前榮既宏敞,山水接枕席。

    門設未用關,往往來佳客。

    餘将從之遊,呼童蠟兩屐。

     文摟 突兀高樓峙碧空,闌邊靜倚思何窮。

    清風直挾秋聲至,匹練長浮宿霧中。

    泉漾玉沙回曲澗,泥融芝草蔭長松。

    歲時瞻眺乘湖舫,泛月應将愛日同。

     張一清 筆山廊下晝陰陰,翠竹蕭疏映玉岑。

    林際浮圖供遠眺,壁間詩句動清吟。

    短垣石絡煙蘿碧,曲檻簾低雲樹深。

    饒有北窗陶令意,休教煩暑漫相侵。

     張顧旆 石湖無風水不波,湖上之山碧嵯峨。

    空靈蕩漾争獻巧,清宵得月新涼多。

    山樓瞰湖攬其勝,會心欲說難揣摩。

    方壺員嬌互隐現,龍堂貝阙相騰那。

    虹氣萦回出滄海,珠光的曆懸藤蘿。

    呼吸荊?通帝座,俯仰直恐傾天河。

    此景可想不可即,塵世逼側誠麼麼。

    可知漢家博望非鑿空,碧落有路逢星娥。

    乘槎泛月總奇絕,後人不信視此歌。

     洪圖光·【文一中翰招遊吳山丙舍】 望重西清著作郎,春山攜袖帶爐香。

    庾樓明月何須羨?鬥酒高歌雲樹蒼。

    曾燦湖光山色景兼收,勝地偏宜結小樓。

    漁唱遠汀燈隐約,客吟高榄葉飕飗。

    一輪碧鏡江天曉,六曲紅闌磵戶秋。

    張祜樓居饒石筍,伫看新構續佳遊。

    彭甯求?雲開傑構,東望興偏濃。

    雨過松杉淨,煙含榆柳重。

    湖流通學海,塔影峙文峰。

    世德知綿遠,蘭孫早亢宗。

     吳之振·【次鹿床韻】 繁華盛吳會,征逐念疇昔。

    咿啞柔橹聲,經過越阡陌。

    彈指勝事空,春風吹燕麥。

    冠蓋沒短蒿,輿皂岸高帻。

    張公老眼明,種德如浚澤。

    嗤彼障簏兒,一錢胸次窄。

    築樓丙舍傍,夕陽秋水碧。

    周遭軒榭萦,締構意轉劇。

    崎黃葉老,披襟幸未隔。

    何時一樽酒,笑言永朝夕。

     曹基 晴樓倚空碧,條然面平野。

    屋後山作屏,檐前雲覆瓦。

    遠遠見村落,桃柳互高下。

    此中誠大佳,誰是問津者? 金侃 嶺是褒忠舊,村因文穆傳。

    岚光凝北戶,波影照東偏。

    俯仰懷先澤,風流繼昔賢。

    湖山最佳處,況乃月初圓。

     俞玚 湖山攬勝聳高秋,松桧成行月滿樓。

    檻外諸峰凝疊翠,簾前萬頃漾平流。

    春秋霜露關心切,朝暮煙霞放眼收。

    多少郁蔥佳氣在,不妨遙拟鳳麟洲。

     志喜亭,在泛月樓西北。

     陸世恒·【麗敷先生築亭于泛月樓旁适于匝月間舉令孫一曾孫二充闾之喜有足志者因以名其亭雲】 範家村畔越城西,亭子新成古樹齊。

    匝月屢逢湯餅會,高岡欣占鳳凰栖。

    充闾佳氣承先澤,倚檻微吟續舊題。

    屈指吳山茲選勝,每期名輩共招攜。

    高芳北岫牆陰接,渾如列翠屏。

    嶺橫全郁郁,松小最青青。

    樵徑人遙辨,晴空雲暫停。

    偶依亭畔立,凝望意殊醒。

     袁宗衡 雲根小築傍牛眠,環列諸峰曲檻前。

    人在翠微高處坐,鶴依碧落靜中還。

    早梅晴日明虛牖,叢桂香風播遠天。

    伫看鵬抟還接翅,充闾志喜豈徒然? 俞皇 清和才浚?麒麟,況複亭成喜氣新。

    昔廁長筵湯餅會,今遊高榭豔陽春。

    檐頭疊翠山為枕,坡面飛紅花作茵。

    娛老風光無限好,滿庭蘭蕙繞靈椿。

     太湖,東西二百裡,南北一百二十裡,周五百裡,廣三萬六千頃。

    〈中有山七十二。

    〉襟帶蘇、湖、常三州。

    東南諸水皆歸焉,其最大有二:一自甯國、建康等處入溧陽,迤逦至長塘湖,并潤州金壇、延陵、丹陽諸水,會于宜興以入;〈今甯國、建康之水不由此矣。

    〉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之臨安、馀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吳淞江分流以入海。

    〈過吳江分為二:一自吳淞江二百六十馀裡入海;一自急水港五十裡下澱山湖,由港浦入海。

    〉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

    〉一名具區,〈《周禮·職方》:“揚州之薮曰具區”《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具區。

    ”是也。

    〉一名笠澤,〈《左傳》: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

    ”是也。

    〉一名五湖。

    〈範蠡乘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蘇望五湖,是也。

    五湖者,張勃《吳錄》雲:周行五百裡,故名。

    虞仲翔雲:太湖東通長洲松江,南通烏程霅溪,西通義興荊溪,北通晉陵滆湖,東通嘉興韭溪,水凡五道,故謂之五湖。

    陸魯望雲:太湖上禀鹹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

    〉然今湖中亦自有五,名曰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

    莫厘之東,周三十馀裡,吳王于此種菱,故名菱湖。

    〈西口闊二裡,口之南則莫厘山,北則徐侯山,西與莫湖連,東南九裡,南北五裡,三面沙岸連接,上有人居。

    今吳縣無三十一都,父老相傳淪于水中,豈此地耶?舊傳湖中有青白龜子闆,往往見則風浪作。

    〉莫厘之西北,周五六十裡,曰莫湖。

    與胥湖相連,〈當在莫厘山西北,傍莫厘,因名。

    〉長山之西北,連無錫老岸,周一百九十裡,曰貢湖。

    〈西口闊四五裡,東南長山,山南即山陽村,夏禹治水曾駐此,故名。

    〉胥山之西南,周五六十裡,曰胥湖。

    〈與莫湖連。

    胥山繞胥湖東岸,西臨胥湖有古子胥胥王廟;或雲吳王殺子胥,盛以鸱夷投諸江,吳人為立祠于江上,号曰胥山;又雲子胥于此得鳣設諸以見吳王,後隐胥山,故名。

    然嘉興東南亦有胥山。

    〉 長山之東,周五六十裡,曰遊湖。

    〈西口闊二裡,東南岸樹裡,西北岸長山,吳王曾于此遊玩,故名。

    《獨異志》雲:禹治水至遊湖,風濤甚,有二花虬龍負舟而過,左右恐懼,禹安然。

    按《周禮·職方》:“揚州,其薮具區,其浸五湖。

    ”則五湖當别有所在,然《國語》《史記》皆指此,豈古人所謂五湖,亦自有二耶?《吳地記》雲:五湖即太湖東岸五灣。

    蓋古時應别,今渺然為一矣。

    〉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

    扶椒山東曰梅梁湖。

    〈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

    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

    今洞庭有梅梁裡。

    〉杜圻之西,魚查之東,曰金鼎湖。

    〈昔吳王泛舟五湖,金鼎沉此,命漁人簇三舟連網漉之不得,因名。

    又雲震澤有金鼎湖,天将雨則黑浮水面。

    〉林屋之東曰東臯裡湖。

    吳越王歲于此投金簡,以祭洞觀。

     施盤·【題太湖】 木喬山秀草惟夭,西距姑蘇百裡遙。

    水泛具區留禹績,地連南越見胥潮。

    霜林橘熟黃金顆,石洞人吹碧玉箫。

    疊轍層崖堪曆覽,白雲飛處是夫椒。

     周大章·【東南大水歌】 洞庭平瀉石浮鲸,古岸沙崩破屋多。

    試問老農庚午事,今年尤道漫成河。

    〈時嘉靖辛酉。

    〉競傳龍起激洪流,倒卷河山雨未休。

    獨樹荒村人影散,漁舠随浪浴咀洲。

     朱彜尊·【十三日夜泛月太湖】 為愛清秋月,中流獨扣舷。

    艱難群盜路,寂寞五湖船。

    白發從今夜,青山憶往年。

    酒闌愁不寐,相顧意茫然。

     釋大燈·【送延年渡湖歸兼寄臞翁】 看罷梅花渡五湖,香風吹送入姑蘇。

    君家大阮如相憶,好至空山聽鹧鸪。

     徐嵩·【閏八月十五日曉發太湖觀日出】 具區臨曉發,旭日吐湖東。

    萬頃霞鋪紫,千層塔倒紅。

    蕳村橫影裡,漁艇泛光中。

    因憶山亭坐,将無串月同。

     張大純·【太湖】 三州渺若接銀河,吳郡東分萬頃多。

    盡瘁伍胥濤尚怒,知幾範蠡棹曾過。

    雨迷漁父憑青笠,風動陽侯卷白波。

    獨喜晴和來往便,布帆安隐傍人歌。

     西洞庭,周八十馀裡。

    漢王玮玄、韓崇、劉根,梁楊超遠,葉道昌,唐周隐遙、唐若山,皆于此學道。

    其峰缥缈最高。

    〈有鷹頭石,然有草無木,多土少石。

    〉缥缈之南、其左偏坡陀為竹塢嶺,東為上方山。

    〈塢有鹿飲泉。

    〉又東羅漢山,毛公壇在其陰。

    〈有毛公泉。

    〉羅漢南雞籠山,一博山。

    竹塢南為飛仙山,稍西為秦家山。

    自秦家嶺折而南逾抛壺嶺,為下方山,稍東為洞山,林屋洞在焉,直金庭玉柱,為天帝壇山。

    其南為大蕭、小蕭二山。

    卻洞山西走,長而狹者為梭山,明月灣在焉;一峰鬥入湖為石公山,可盤灣在焉。

    其右諸峰,高者為白茆山,次為缫車山,為黃家山,稍西陸塢山,逾支頭峰,為野塢山、木辟山;又逾彈子嶺,為植頭山。

    自湯坎嶺稍折而南,為馮家山。

    又南為圻村山,中有石屋。

    稍東為籠頭山。

    梭山、籠頭之間是為消夏灣。

    缥缈之東,山勢分為二。

    其一逦迤而北為馬石,為鴻鶴山;與鼋山相直為鳳凰山。

    又逦迤而北為七賢山,為陸村山;稍東為天王山,為桃花塢山;逾望崦嶺為澱紫山,是為崦邊。

    逾攢雲嶺為父子山,又逾公子嶺為綠石山,為金铎山。

    金铎之北,為苦竹山、渡渚山。

    〈舊傳吳王伐越常于此渡車也。

    〉缥缈之西,其高者為華山,逾夏家嶺為用頭山,又逾王家嶺為雷頭山,為龜背山、龍舌山,角渚在焉。

    與王家相直,為大步山、小窘山,大步之旁為張公嶺,小窘之旁為壽山。

    缥缈之北,其高者曰涵峰。

    涵峰之東為東湖山,西為西小湖山。

    又西為水月塢,〈有無礙泉。

    〉水月寺在焉。

    東湖之東為十裡山,逾新安、〈新安保之西有龍舌石。

    〉墩頭二嶺為金峰。

    又逾沙子嶺,為堂裡山,為瞳裡山,為蛇頭山、查山。

    與砂子嶺相直,為湖漫嶺。

     王鵬·【過西洞庭】 玄洲不複見,缥缈即芙蓉。

    玉洞連三島,金庭第一峰。

    芝香雲氣暖,竹色露華濃。

    我亦尋真者,行探虎豹蹤。

     徐嵩·【送丙文侄同醉漚軒主人董帷儒遊西洞庭】 湖山西更好,羨爾得同遊。

    白社人俱在,青囊地可求。

    橘香荒寺晚,雁影片帆秋。

    為報參玄侶,神仙一醉漚。

     【将辭西洞庭留别山中沈文長蔡文若同岑禅師】 日日尋名勝,湖山夢俨然。

    靈奇多洞壑,恍忽遇神仙。

    雞犬煙霞地,人家橘柚天。

    幽栖雖有意,未識在何年。

     【又】 精舍随遊憩,登臨每日斜。

    鳥常銜樹果,犬不吠僧家。

    好友誠難得,浮生自有涯。

    明春重過此,相與探梅花。

     張大純·【西洞庭】 隐居吳地勝,山介震湖中。

    缥缈天非遠,神仙路可通。

    看花連鳥道,避暑傍龍宮。

    欲識靈墟幻,毛公與石公。

     洞山,有林屋洞,面西。

    王文恪公題“第九洞天”、趙凡夫山人題“左神虛幽之天”于石。

    入洞如石屋,近口幹,或可坐。

    稍進便如泥淖,以洞外地高于内,水積然也。

    如更前,便須俯身帖地而入。

    昔先外祖吳敏庵公嘗言:徐武功有貞曾遊林屋,偕有膽勇者數十人,備喂糧,繼膏燭,奮身而入;并攜石工自随,過有不可入處,使鑿“隔凡”二字。

    但頂聞風浪之聲,似穿湖底,蝙蝠撲面,石乳沾身,其中奇窅茫不能悉。

    名雨洞,俗稱龍洞。

    丙洞,〈循麓而南,山根一穴甚小,然好事者指為“林屋三門”,但其上其旁石壁陡削。

    王文恪題曰“偉觀”。

    〉旸谷洞。

    〈面東,下瞰如深弄。

    〉磨崖刻無礙居士《道隐園記》。

    〈居士,宋尚書李彌大也,退老于此。

    〉其石尤勝者為曲岩。

    〈範文穆記其來遊月日,想見為昔賢賞心處。

    〉玩花台,馬舍人築,分列可坐。

    伏象岩,〈二石絕似大象,萬曆間張元舉題。

    〉無閡庵。

    〈趙凡夫書,萬曆間裡人吳氏建。

    按《靈寶謠》有雲:吳王阖闾出遊包山,見一人自言姓山名隐居,阖間扣之,乃入洞庭取素書一卷呈阖闾。

    其文不可識,令人赍之問之孔子。

    孔子曰:“丘聞童謠雲: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天地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百六初,若強取況喪國廬。

    ”〉 皮日休【入林屋洞】 齋心已三日,筋骨如煙輕。

    腰下佩金獸,手中持火鈴。

    幽塘四百裡,中有日月精。

    連亘三十六,各各為玉京。

    自非心至誠,必被神物烹。

    顧馀慕大道,不能惜微生。

    遂招放曠侶,同作幽憂行。

    其門才函丈,初若盤薄硎。

    洞氣黑夫穴,苔發紅拳鬃。

    試足值坑陷,低頭避峥嵘。

    攀緣不知倦,怪異焉敢驚?匍匐一百步,稍稍策可橫。

    忽然白蝙蝠,來撲松炬明。

    人語散澒洞,石響高玲玎。

    腳底龍蛇氣,頭上波浪聲。

    有時若服匿,僵仄如見繃。

    俄爾造平淡,豁然逢光晶。

    金堂似鑄出,玉座如琢成。

    前有方丈沼,凝碧融人情。

    雲漿湛不動,霜露涵而馨。

    漱之恐減算,酌之必延齡。

    愁為三官責,不敢攜一??。

    昔雲夏後氏,于此藏真經。

    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瓊。

    期之以萬祀,守之以百靈。

    焉得被丈人,竊之不加刑?石匮一以出,在押俄不扃。

    禹書既雲得,吳國由是傾。

    藓縫才半尺,中有怪物腥。

    欲去既歎唶,将回又伶俜。

    卻遵舊時道,半日出杳冥。

    屦泥惹石髓,衣濕沾雲英。

    玄錄乏仙骨,青文無绛名。

    雖然入陰宮,不得朝上清。

    對彼神仙窟,自厭濁俗形。

    卻憎造物者,遺我騎文星。

     朱用純·【洞山】 傳聞林屋中,其事多不經。

    古今足迹到,玉柱與金庭。

    我亦無所取,披雲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來六丁。

    頑礦亂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勢,龍象各殊形。

    玲珑複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