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水(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相縣虛荒,今屬苦5,故城猶存,在賴鄉之東。
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
濄水又東,徑谯縣故城北。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6,遂取谯,城頓而還是也。
王莽之延成亭也。
魏立谯郡,沇州治7。
1中官:指宮中宦官。
管霸:人名。
2陳相:東漢時,陳為王國,行政長官稱國相。
3阙:左右對立的門樓,中間為通道缺口,因此稱為阙。
4“魏文帝”兩句:魏文帝曹丕去往家鄉谯(qiáo)縣,路過此地,為老子立碑。
谯,春秋時為陳國焦邑,為楚所并,設置谯縣,秦屬砀(dàng)郡,漢朝改屬沛郡。
曹操分沛郡設置谯郡。
今安徽省北部亳州市。
5苦:苦縣,《晉書·地理志》雲:“苦東有賴鄉祠,老子所生地。
” 6得臣:楚成王時令尹(宰相),成氏,名得臣,字子玉。
領兵伐宋,晉文公救宋,與楚成得臣決戰于城濮。
7沇州:即兖州。
譯文 濄水又往北流,經過老子廟的東面,廟前有兩塊石碑,豎立在南門之外。
漢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前來祭祀老子,命令陳國丞相(王國的行政長官)邊韶撰寫碑文。
碑的北面,有一對石阙,建造得非常端正莊重。
石阙南側的文字,是魏文帝黃初三年(二二二),文帝經過谯郡時刻上的;石阙北面的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塊石碑,面向西,是陳相魯國人孔疇在建和三年(一四九)豎立;北面就是老君廟,廟東的院子中,有九口水井。
又往北流,濄水的旁邊,又有李母廟。
廟在老子廟的北面,廟前有李母的墓冢,冢的東面有石碑,是永興元年(一五三)谯縣令長沙人王阜所豎立。
碑文說:“老子生在曲水、濄水之間。
” 濄水又向東轉彎,經過相縣故城的南面。
相縣城雖然很小但非常堅固。
邊韶的《老子碑》中說:“老子是楚國的相縣人。
”相縣空虛荒涼,現隸屬苦縣,舊城還在,位于賴鄉的東面。
濄水從南面流過,碑文說的可能就是這座城,但已經沒有可以對應的城郭了。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谯縣故城的北面。
《春秋左傳》記載,僖公二十二年(前六三八),楚國的成得臣率領大軍攻打陳國,攻取了谯地,在頓築城之後退兵。
王莽時改名延成亭。
魏朝設立谯郡,是沇(兖)州的治所。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的另一處名人家鄉是當時的相縣,這是春秋戰國時的思想家老子的老家,老子的時代稱為苦縣。
這地方原本是春秋時陳國屬邑,陳國被楚國所滅,苦縣變成楚邑,老子也成為楚人。
秦滅楚之後,苦縣改稱相縣,隸屬泗水郡,漢朝泗水郡改稱沛郡。
因此漢朝人的說法,老子是沛郡相縣人。
東漢末,曹操當權時,從沛郡分設谯郡,相縣隸屬谯郡。
時至今日,老子的家鄉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與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實際位置何在,兩省仍争論不休。
曹嵩冢、曹氏族人墓冢 【】注沙水自南枝分,北徑谯城西,而北注濄。
濄水四周城側,城南有曹嵩冢1,冢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
廟北有二石阙雙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雲矩,上罦罳已碎2。
阙北有圭碑,題雲:《漢故中常侍長樂太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3,延熹三年立。
碑陰又刊诏策,二碑文同。
夾碑東西列對兩石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馬也。
有騰兄冢,冢東有碑,題雲:《漢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4,冢東有碑,題雲:《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曆大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
熾弟胤冢,冢東有碑,題雲:《漢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
1曹嵩:東漢順帝時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身世不詳,有人稱原本是夏侯氏之子。
後出錢一億買得太尉官職。
漢獻帝時,戰亂頻繁,曹嵩往徐州避亂,遭徐州牧陶謙手下張闿殺害。
曹嵩長子就是名震千古的曹操。
其後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出兵攻打陶謙,并且在徐州屠城。
曹魏建立後,追谥曹嵩為太皇帝,故也稱魏太帝。
一九七三年,考古學家整理曹嵩墓,出土一襲銀縷玉衣。
2罦罳(fúsī):屏障,指設在屋檐下防鳥雀的網,又指設在宮門外或城角的屏風,上有孔,形狀似網,用于守望和防衛。
3中常侍:漢代宦官高級職位,為宮廷宦官首領。
長樂太仆:漢代皇太後居所為長樂宮,自有一套宮廷官署,與皇帝的未央宮相仿。
長樂太仆掌管皇太後的儀仗車馬。
4元子:即長子。
譯文 沙水從南面分枝流,往北經過谯城的西面,往北流注入濄水。
濄水圍繞谯城四周流過,城南有曹嵩的墓冢,冢的北面有石碑,碑北有廟堂,殘餘的基址還在,柱礎仍殘存。
廟北有兩座石阙,對峙而立,高一丈六尺,頂橼鬥栱以及立柱,都雕刻了雲矩紋飾,上面的圍屏已經破碎。
石阙的北面有一塊圭形石碑,碑上題字:《漢故中常侍長樂太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一六〇)豎立。
碑的背面又刻有诏書,兩塊碑文相同。
碑的兩旁有兩尊石馬,東西向互相對立,高八尺五寸(兩米五到三米間),石刻工藝粗拙,比不上漢光武帝墓前隧道所排列的石象和石馬。
附近有曹騰兄長的墓冢,冢東有石碑,題字稱:《漢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一六六)逝世,但沒有記下立碑年月;墳丘的北面有他的長子曹熾墓冢,冢東有石碑,題字稱:《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他曆任大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任長水校尉,三十九歲逝世,熹平六年(一七七)豎碑。
又有曹熾的弟弟曹胤的墓冢,冢的東面有石碑,題字稱:《漢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豎立。
賞析與
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
濄水又東,徑谯縣故城北。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6,遂取谯,城頓而還是也。
王莽之延成亭也。
魏立谯郡,沇州治7。
1中官:指宮中宦官。
管霸:人名。
2陳相:東漢時,陳為王國,行政長官稱國相。
3阙:左右對立的門樓,中間為通道缺口,因此稱為阙。
4“魏文帝”兩句:魏文帝曹丕去往家鄉谯(qiáo)縣,路過此地,為老子立碑。
谯,春秋時為陳國焦邑,為楚所并,設置谯縣,秦屬砀(dàng)郡,漢朝改屬沛郡。
曹操分沛郡設置谯郡。
今安徽省北部亳州市。
5苦:苦縣,《晉書·地理志》雲:“苦東有賴鄉祠,老子所生地。
” 6得臣:楚成王時令尹(宰相),成氏,名得臣,字子玉。
領兵伐宋,晉文公救宋,與楚成得臣決戰于城濮。
7沇州:即兖州。
譯文 濄水又往北流,經過老子廟的東面,廟前有兩塊石碑,豎立在南門之外。
漢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前來祭祀老子,命令陳國丞相(王國的行政長官)邊韶撰寫碑文。
碑的北面,有一對石阙,建造得非常端正莊重。
石阙南側的文字,是魏文帝黃初三年(二二二),文帝經過谯郡時刻上的;石阙北面的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塊石碑,面向西,是陳相魯國人孔疇在建和三年(一四九)豎立;北面就是老君廟,廟東的院子中,有九口水井。
又往北流,濄水的旁邊,又有李母廟。
廟在老子廟的北面,廟前有李母的墓冢,冢的東面有石碑,是永興元年(一五三)谯縣令長沙人王阜所豎立。
碑文說:“老子生在曲水、濄水之間。
” 濄水又向東轉彎,經過相縣故城的南面。
相縣城雖然很小但非常堅固。
邊韶的《老子碑》中說:“老子是楚國的相縣人。
”相縣空虛荒涼,現隸屬苦縣,舊城還在,位于賴鄉的東面。
濄水從南面流過,碑文說的可能就是這座城,但已經沒有可以對應的城郭了。
濄水又往東流,經過谯縣故城的北面。
《春秋左傳》記載,僖公二十二年(前六三八),楚國的成得臣率領大軍攻打陳國,攻取了谯地,在頓築城之後退兵。
王莽時改名延成亭。
魏朝設立谯郡,是沇(兖)州的治所。
賞析與點評 濄水流經的另一處名人家鄉是當時的相縣,這是春秋戰國時的思想家老子的老家,老子的時代稱為苦縣。
這地方原本是春秋時陳國屬邑,陳國被楚國所滅,苦縣變成楚邑,老子也成為楚人。
秦滅楚之後,苦縣改稱相縣,隸屬泗水郡,漢朝泗水郡改稱沛郡。
因此漢朝人的說法,老子是沛郡相縣人。
東漢末,曹操當權時,從沛郡分設谯郡,相縣隸屬谯郡。
時至今日,老子的家鄉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與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實際位置何在,兩省仍争論不休。
曹嵩冢、曹氏族人墓冢 【】注沙水自南枝分,北徑谯城西,而北注濄。
濄水四周城側,城南有曹嵩冢1,冢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
廟北有二石阙雙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雲矩,上罦罳已碎2。
阙北有圭碑,題雲:《漢故中常侍長樂太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3,延熹三年立。
碑陰又刊诏策,二碑文同。
夾碑東西列對兩石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馬也。
有騰兄冢,冢東有碑,題雲:《漢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4,冢東有碑,題雲:《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曆大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
熾弟胤冢,冢東有碑,題雲:《漢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
1曹嵩:東漢順帝時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身世不詳,有人稱原本是夏侯氏之子。
後出錢一億買得太尉官職。
漢獻帝時,戰亂頻繁,曹嵩往徐州避亂,遭徐州牧陶謙手下張闿殺害。
曹嵩長子就是名震千古的曹操。
其後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出兵攻打陶謙,并且在徐州屠城。
曹魏建立後,追谥曹嵩為太皇帝,故也稱魏太帝。
一九七三年,考古學家整理曹嵩墓,出土一襲銀縷玉衣。
2罦罳(fúsī):屏障,指設在屋檐下防鳥雀的網,又指設在宮門外或城角的屏風,上有孔,形狀似網,用于守望和防衛。
3中常侍:漢代宦官高級職位,為宮廷宦官首領。
長樂太仆:漢代皇太後居所為長樂宮,自有一套宮廷官署,與皇帝的未央宮相仿。
長樂太仆掌管皇太後的儀仗車馬。
4元子:即長子。
譯文 沙水從南面分枝流,往北經過谯城的西面,往北流注入濄水。
濄水圍繞谯城四周流過,城南有曹嵩的墓冢,冢的北面有石碑,碑北有廟堂,殘餘的基址還在,柱礎仍殘存。
廟北有兩座石阙,對峙而立,高一丈六尺,頂橼鬥栱以及立柱,都雕刻了雲矩紋飾,上面的圍屏已經破碎。
石阙的北面有一塊圭形石碑,碑上題字:《漢故中常侍長樂太仆特進費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一六〇)豎立。
碑的背面又刻有诏書,兩塊碑文相同。
碑的兩旁有兩尊石馬,東西向互相對立,高八尺五寸(兩米五到三米間),石刻工藝粗拙,比不上漢光武帝墓前隧道所排列的石象和石馬。
附近有曹騰兄長的墓冢,冢東有石碑,題字稱:《漢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一六六)逝世,但沒有記下立碑年月;墳丘的北面有他的長子曹熾墓冢,冢東有石碑,題字稱:《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他曆任大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任長水校尉,三十九歲逝世,熹平六年(一七七)豎碑。
又有曹熾的弟弟曹胤的墓冢,冢的東面有石碑,題字稱:《漢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豎立。
賞析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