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卷二十二)

關燈
分為兩層。

    上層台基仍然有四、五十步見方,高一丈多,民間稱之為乞活台,又稱之為繁台城。

     賞析與點評 梁孝王的吹台,是大梁城曾經繁榮一時的曆史見證。

    西晉末天下大亂,吹台成為了流民乞活栖身之所。

     陰溝、鴻溝 【】注渠水于此,有陰溝、鴻溝之稱焉。

    項羽與漢高分王,指是水以為東西之别1。

    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是也。

    故尉氏縣有波鄉波亭2,鴻溝鄉鴻溝亭,皆借水以立稱也。

    今蕭縣西亦有鴻溝亭3,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

    先後談者,亦指此以為楚、漢之分王,非也。

    蓋《春秋》之所謂紅澤者矣。

     1“項羽”兩句:事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 2尉氏縣:今屬河南省開封市。

     3蕭縣:今安徽省北部有蕭縣。

     譯文 渠水到了這裡,有陰溝、鴻溝的名稱。

    項羽與漢高祖分地為王,指定以這條水道為東、西的分界。

    蘇秦遊說魏襄王說:“大王的轄地,南有鴻溝。

    ”所指就是這水道。

    從前的尉氏縣有波鄉波亭、鴻溝鄉鴻溝亭,地名都因為水道而來。

    現今蕭縣西面亦有鴻溝亭,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

    從前和現在的談論者,都指稱這水道是楚、漢的分界,不正确。

    其實這是《春秋》所稱的紅澤。

     賞析與點評 鴻溝在曆史上留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項羽與劉邦定約,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定約之後,項羽退兵,但劉邦馬上悔約,命韓信、彭越、英布發兵追擊項羽,結果項羽在垓下被圍,兵敗自殺。

     逢澤、棋癡 【】注渠水又東南流,徑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

    右則新溝注之。

    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縣,别為魯溝水,東南流,徑開封縣故城北。

    漢高帝十一年,封陶舍為侯國也。

    《陳留志》稱:『阮簡,字茂弘,為開封令。

    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1,簡方圍棋長嘯2。

    吏雲:「劫急。

    」簡曰:「局上有劫亦甚急。

    」其耽樂如是。

    』故《語林》曰:『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隐,或亦謂之為手談,又謂之為棋聖。

    』 魯溝南際富城,東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澤也。

    徐廣《史記音義》曰:『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

    』汲郡墓《竹書紀年》作:『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

    』斯其處也。

    故應德琏《西征賦》曰:『鸾衡東指,弭節逢澤。

    』其水東北流為新溝。

    新溝又東北流,徑牛首鄉北,謂之牛建城。

    又東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

    許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

    從水少,水少沙見矣。

    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1白:禀報。

    數:多次。

     2嘯:運氣呼叫。

     譯文 渠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開封縣,睢、渙兩條水道由此分出。

    右方有新溝水注入。

    新溝水發源于逢池,池水上遊在苑陵縣承接役水,另有分支為魯溝水,向東南方流,經過開封縣舊城的北面。

    漢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這裡分封給陶舍,立為侯國。

    《陳留志》說:“阮簡,别字茂弘,任職開封縣令。

    縣城外藏了一群打家劫舍的賊人,各地不斷有緊急報告送來,阮簡正在下圍棋、長嘯練氣功。

    屬吏說:‘賊人正在打劫,情勢危急。

    ’阮簡說:‘棋局上也被劫,也很危急。

    ’他沉迷玩樂到這個程度。

    ”所以《語林》說:“王中郎把圍棋稱為坐隐,也有人稱之為手談,又有人稱之為棋聖。

    ” 魯溝水南岸靠近富城,往東南流,注入百尺陂,就是古代所稱的逢澤。

    徐廣《史記音義》說:“秦國派遣公子少官領兵到逢澤,與列國諸侯會盟。

    ”汲郡墓《竹書紀年》記載:“秦孝公在逢澤與諸侯會盟。

    ”就是這地方。

    所以應德琏(應玚)《西征賦》說:“鸾衡東指,弭節逢澤。

    ”魯溝水往東北流,稱為新溝。

    新溝又往東北流,經過牛首鄉的北面,稱為牛建城。

    又往東北流,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讀音蔡。

    許慎把讀音更正為沙,意思是水中的散石。

    寫法是水、少二字合成,水少,沙便看得見了。

    戰國時楚國的東部有沙水,就是這條水道了。

     賞析與點評 鴻溝在大梁以南穿過多條淮水支流,其中睢水、渙水都從鴻溝流出,向東南方流入淮水。

    鴻溝向南流,積沙漸多,稱為沙水。

     陳國(淮陽)、漢相王君碑、死沙 經其一者,東南過陳縣北。

     注沙水又東徑長平縣故城北,又東南徑陳城北,故陳國也1,伏羲、神農并都之。

    城東北三十許裡,猶有羲城,實中2。

    舜後妫滿3,為周陶正4。

    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5,而封諸陳,以備三恪6。

    太姬好祭祀,故《詩》所謂『坎其擊鼓,宛丘之下7』。

    宛丘在陳城南道東。

    王隐雲:『漸欲平,今不知所在矣。

    』楚讨陳,殺夏征舒于栗門8,以為夏州,後……9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

    水中有故台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

    城内有《漢相王君造四縣邸碑》,文字剝缺,不可悉識。

    其略曰:『惟茲陳國,故曰淮陽郡』雲雲,『清惠著聞,為百姓畏愛。

    求賢養士,千有餘人,賜與田宅』,『吏舍……自損俸錢,助之成邸』,『五官掾西華陳骐等二百五人10,以延熹二年』雲雲,故其頌曰『修德立功,四縣回附』。

    今碑之左右,遺墉尚存,基礎猶在。

    時人不複尋其碑證,雲孔子廟學,非也。

     後楚襄王為秦所滅,徙都于此。

    文穎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11。

    』城南郭裡,又有一城,名曰淮陽城,子産所置也12。

    漢高祖十一年,以為淮陽國。

    王莽更名,郡為新平,縣曰陳陵,故豫州治。

    王隐《晉書·地道記》雲:『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13。

    』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

     1陳國:周武王封大舜後裔胡公滿為陳侯,建都于淮陽,即西周至春秋的陳國。

    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2實中:結實堅固。

     3妫滿:又稱胡公滿。

     4周陶正:負責制作陶器的大臣。

     5元女太姬:元女,長女;太姬,稱号,春秋及以前,女子稱号用姓,男子稱号用氏,周王室姬姓,所以王女稱姬,陳國妫姓,所以陳女稱妫。

     6三恪:中國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後、三恪(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後,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表示尊崇賓客,給予封邑,祭祀前代宗廟。

     7宛丘:山丘名。

     8夏征舒:春秋時陳國貴族,曾弑君篡位,被楚國出兵幹預殺死。

    史稱其母夏姬為春秋時著名淫婦,多位貴族大臣為她而死,曾改嫁多次,丈夫都遭遇不幸。

    近年清華大學所藏戰國時楚國竹簡《編年史》發表,稱夏姬是征舒之妻。

     9趙一清認為此處語意未完,有脫文。

     10五官掾:郡吏,負責春秋祭祀。

    西華:陳國屬縣。

     11三楚:即南楚郢都(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楚都遺址),東楚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及此處西楚陳(又稱郢陳)。

     12子産:鄭國大夫。

     13死沙:此處指幹涸的河道。

     譯文 其中一條,東南經過陳縣北部。

     沙水又往東流,經過長平縣舊城的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過陳城的北面,這是從前的陳國,伏羲、神農都曾經在這裡建都。

    城的東北方三十多裡,仍有一座羲城,十分堅固結實。

    大舜的後裔妫滿,擔任周朝的陶正。

    周武王對他監造的陶器非常滿意,把長女太姬嫁給他,分封他到陳國,作為“三恪”之一。

    太姬喜歡祭祀神靈,因此《詩經》中有“坎其擊鼓,宛丘之下”(鼓聲咚咚地敲響,在宛丘的下面)詩句。

    宛丘在陳城南面的大道東側。

    王隐說:“逐漸被夷平了,現在已不知所在了。

    ”楚國攻打陳國,在栗門殺了陳國的篡位者夏征舒,以陳國為夏州縣,後……城的東門内有一個池,池水自東至西寬七十步,自南至北八十多步,水非常清潔,而且從來不幹涸,池中不生長魚類和水草。

    池水的中央有一座舊樓台遺址,就是《詩經》所稱“東門之池”。

    城内有一塊《漢相王君造四縣邸碑》,文字已經剝落殘缺,不能夠全部讀通。

    大概的内容說:“現今的陳國,從前稱為淮陽郡”等等,又說“王君以清廉愛民被贊揚,受到百姓敬畏和愛戴。

    他訪求供養賢士,達千人以上,賜給他們田地和住宅”,“吏舍……自己減少俸祿,捐助建成房舍”,“五官掾西華縣人陳骐為首的僚屬二百零五人,在延熹二年(一五九)”等等,碑上的頌詞說“修德立功,四縣回附(修仁德,立功勳,鄰近各縣的百姓都來歸附)”。

    現在石碑的左右兩旁,仍有殘垣破壁,祠廟的基址還在。

    當時人不查閱碑上的文字為證據,随便說這是孔子廟的學校,錯誤了。

     後來楚襄王被秦國所滅,把首都遷徙到這裡。

    文穎說:“這是西楚,三楚其中之一。

    ”陳城南部的城内,又有一座城,名為淮陽城,是春秋時鄭子産所修建的。

    漢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立為淮陽國。

    王莽時改郡名為新平,改縣名為陳陵,淮陽曾經是豫州的治所。

    王隐《晉書·地道記》說:“城北有沙水舊水道,稱為死沙。

    ”但現今水流暢通,是水路的運輸路線。

     賞析與點評 鴻溝的南端終點,與颍水連接。

    颍水是淮水北岸重要支流,淮陽城位于颍水與鴻溝會合處附近。

    淮陽是古代陳國的都城,扼守南方通往中原的交通要沖。

    春秋時,南方的楚國興起,不斷向北擴張勢力,陳國首當其沖,不得已從屬楚國,最後被楚國所滅。

    戰國中期,楚國受秦國攻擊,國勢削弱,被迫遷都到陳。

     甯平縣、陽都陂 經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

     注沙水自百尺溝東徑甯平縣之故城南1。

    《晉陽秋》稱:『晉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2,石勒追之,焚屍于此。

    數十萬衆,斂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屍積如山。

    王夷甫死焉3。

    』餘謂俊者所以智勝群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雖體荷俊令,口擅雌黃4,污辱君親,獲罪羯勒,史官方之華、王5,諒為褒矣。

     1甯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東甯平鎮。

    西漢設甯平縣,東漢光武帝将此地封為長妹伯姬甯平公主食邑。

    今已廢入鄲城縣。

     2東海王越:司馬越,封東海王。

    西晉八王之亂最後一個勝利者,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掌握軍政大權。

    但南匈奴首領劉淵乘晉朝虛弱,起兵反叛,劉淵部将羯人石勒擊敗晉軍。

    司馬越在内憂外患中憂懼而死。

     3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出自名門望族,司徒王戎的堂弟。

    王戎、王衍兄弟愛好清談,不理實務,身為三公之一,卻在政治紛争之中沉默自保,最終被石勒殺害。

    後世指責王衍“清談誤國”。

     4雌黃:礦石結晶之一,色黃,有劇毒。

    中國古人用以為修改錯字的塗改劑,因此引伸為“胡說八道”,例如成語“信口雌黃”。

     5方:類此。

    華、王:魏晉名臣華歆、王朗。

     譯文 又往東南方到汝南郡新陽縣北。

     沙水從百尺溝往東流,經過甯平縣故城的南面。

    《晉陽秋》記述:“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戰敗,向東逃奔,被石勒追上殺害,焚屍于此。

    數十萬軍民衆,無力抵抗遇害,石勒縱騎圍射,屍積如山。

    王夷甫死在此地。

    ”我認為,聰明的人能以過人的智慧使衆人信服,能言善辯的人能以華麗的詞藻為衆人解除困惑,王夷甫雖然以其才智受人贊賞,又擅于辭令,辯才了得,卻使君親受辱,獲罪于羯人石勒,史官把他與華歆、王朗相比,實在是推崇太過了。

     賞析與點評 鴻溝的分支百尺溝并非重要的水道,但卻是西晉滅亡最後一幕的事發現場。

    晉朝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被羯酋石勒擊潰,逃奔到百尺溝,被石勒追上,“數十萬衆,斂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屍積如山”。

    西晉末年貴族、士大夫軟弱無能,面對強敵,隻能任由殺戮,實在無比悲涼,郦道元不禁為之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