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昔日趙獻侯從耿遷都到這裡,班固說:“趙國從邯鄲遷都到此。
”趙襄子時,佛肸據守中牟反叛,在中庭放置大鼎,不追随自己作反者,投入鼎中烹煮,這裡就是田英穿了短衣走近大鼎就死的地方。
薛瓒注《漢書》說:“中牟在春秋之時,位于鄭國的邊界。
到戰國初三家分晉時,則成為魏國的土地。
趙國領土在漳水之北,不到這地方。
”《春秋傳》說:“衛侯到晉國,經過中牟。
”這裡并非在從衛國往晉國的路線之上。
《汲郡古文》說:“齊國軍隊攻打趙國東部邊境,圍困中牟。
”這裡的中牟不在趙國的東面。
經考證,中牟應當在漯水之上。
查證《春秋》記載:“齊國攻伐晉國的夷儀,晉軍戰車千輛在中牟戒備。
衛侯經過中牟,中牟人準備攻擊他。
衛國人褚師圃逃亡出國,當時在中牟居住,對中牟人說:‘衛國雖然弱小,但國君在陣中,你們沒有必勝把握。
齊國軍隊攻克了一些城邑,非常驕傲,衛國軍隊與他們交戰,必能打敗他們。
’衛軍最終打敗齊軍。
”服虔注《春秋》,沒有說明中牟在什麼地方。
杜預說:“現在的荥陽郡有中牟,但位置太迂回遙遠了,很有可能不是那裡。
”但地理形勢複雜多變,地方界線沒有固定範圍,列國之間随着力量的強弱變化而互相吞并,以緻疆土變動不定,怎可輕易認定一地?戰争之中,軍隊和戰車的指向變動不拘,以緻路線曲折迂回,難以知曉。
魏國遷都大梁之後,趙國以中牟與魏國交換。
因此趙國的南方邊界,最遠到達浮水,并非隻限于漳水。
趙國往西伸展,到達中牟而止,齊軍攻伐它的東方邊境,沒有矛盾之處。
而薛瓒随意指稱漯水,憑空斷言說是中牟的所在,沒有經過論證。
漢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這裡封給單父聖為侯國。
賞析與點評 異地同名是常有的情況,鴻溝運河附近有中牟城,而戰國時趙國曾經遷都中牟,但趙國領土主要在大河以北,兩個中牟是否是同一個地方,曆來注釋家頗有争議,郦道元也未能确定,他提出:“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随其強弱,自相吞并,疆裡流移,甯可一也?”沒有實證之前,應予存疑,不應輕易否定。
中牟澤、聖女陂 【】注沫水又東北,注于役水。
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1,間行出中牟,為亭長所錄2。
郭長公《世語》雲:『為縣所拘,功曹請釋焉。
』役水又東北徑中牟澤,即鄭太叔攻萑蒲之盜于是澤也3。
其水東流,北屈注渠。
《續述征記》所謂『自醬魁城到酢溝十裡』者也。
渠水又東流而左會淵水。
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步,水無耗竭,湛然清滿,而南流注于渠。
渠水又東南而注大梁也。
1“昔魏”句:指曹操背叛董卓。
2亭長:秦漢時管理地方治安的縣小吏,其下有求盜等人員。
漢高祖微時,曾任泗水郡沛縣泗上亭長,結交不少市井之徒。
3萑蒲(huánpú):本義為兩種蘆葦之類水生植物,古代盜賊、土匪經常藏身萑蒲密布的沼澤中,因此萑蒲又指盜賊。
譯文 沫水又向東北方流,注入役水。
從前魏太祖曹操背叛董卓,繞路到了中牟,被亭長所拘留。
郭長公《世語》說:“被縣吏所拘留,功曹(縣官吏職位)請求把他釋放。
”役水又向東北流,經過中牟澤,(春秋時)鄭太叔進攻萑蒲的盜賊,就是在這片沼澤。
役水往東流,向北屈折注入渠水。
這就是《續述征記》所說:“從醬魁城到酢溝十裡。
”渠水又往東流,左面與淵水會合。
淵水源頭承聖女陂而來,聖女陂方圓二百餘步,水不會幹涸,水面光潔如鏡,清水滿池,向南流注入渠水。
渠水又往東南,向大梁流去。
賞析與點評 河南荥陽的中牟城,是曹操在參與反對董卓的事件中失敗後,逃出洛陽時被拘留的地方。
浚儀縣、梁溝 經又東至浚儀縣。
注渠水東南徑赤城北,戴延之所謂西北有大梁亭,非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1』,即此城也。
左則故渎出焉。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斷故渠2,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
又東徑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于戰國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3。
梁伯好土功4,大其城,号曰新裡,民疲而潰,秦遂取焉。
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
秦滅魏以為縣。
1逋(bū):逃跑。
2王贲(bēn):秦始皇大将,老将王翦之子,《史記》載: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二二五)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壞,盡取其地,魏王假降,魏亡。
3周梁伯:西周諸侯,後被晉國所兼并。
4土功:古代建築城牆、宮室必須動用大量人力,役使百姓,稱為土功。
譯文 渠水又往東流到了浚儀縣。
渠水向東南流,經過赤城北面,戴延之所說“西北有大梁亭”,并不正确。
《竹書紀年》所記“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三四二),穰疵率領大軍到達鄭國的孔邑,連夜在梁赫交戰,鄭軍大敗逃跑”,就是這座城。
左面,有舊水道分出。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堵截這條舊渠道,引水向東南流出,淹灌大梁城,這水道稱為梁溝。
又向東流經大梁城南面,這原本是春秋時的陽武高陽鄉,戰國時稱為大梁,這就是周朝梁伯的故居。
梁伯喜歡大興土木,他把這座城擴大,稱之為新裡,卻因百姓過度勞役而人心渙散,秦國于是把它奪取了。
其後魏惠王把首都從安邑遷到這裡,因此又稱為梁國。
這就是《竹書紀年》所記:“梁惠成王六年(前三六四)四月甲寅日,遷都到大梁。
”秦滅魏之後,設置為縣。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期,鴻溝運河流經的最重要城市,是魏國的首都大梁。
鴻溝就是為了貫通大梁與淮河以北衆多支流而開鑿,因鴻溝的貫通,大梁成為了中原的水道樞紐。
秦漢以後,由于鴻溝的逐漸淤塞,大梁亦一度衰落,隋唐以後,新的人工水道通濟渠(又名汴河)開通,大梁再次成為交通樞紐、經濟中心,大梁亦改名為汴州、開封府。
大梁城、夷門 【】注漢文帝封孝王于梁1,孝王以土地下濕,東都睢陽2。
又改曰梁,自是置縣。
以大梁城廣,居其東城夷門之東。
夷門,即侯嬴抱關處也3。
《續述征記》以此城為師曠城4,言:『郭緣生曾遊此邑,踐夷門,升吹台,終古之迹,緬焉盡在。
』餘謂此乃梁氏之台門,魏惠之都居,非吹台也,當是誤證耳。
《西征記》論儀封人即此縣,又非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5,以行圃田之水。
』《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
』餘謂故汳沙為陰溝矣,浚之,故曰浚,其猶《春秋》之浚洙乎?漢氏之浚儀水,無他也,皆變名矣。
其國多池沼,時池中出神劍,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劍也。
1孝王:漢文帝窦皇後所生幼子,名武,景帝同母弟,封梁王。
窦太後曾迫景帝承諾死後傳位梁王,後來景帝反悔,并疑忌梁王。
梁王臣僚因涉嫌在長安買兇刺殺大臣袁盎獲罪,梁王憂憤而死,在梁王之位二十四年,谥号為孝,因此稱梁孝王。
其陵墓在永城市芒砀山,現經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
2東都睢陽:遷都東方的睢陽。
睢陽因在睢水之陽(北岸)得名,即今河南省東部的商丘市,西周以來為宋國都城,宋亡,其地入魏。
宋朝為南京歸德府。
3侯嬴抱關:侯嬴,魏國隐士,屈身為夷門守門小吏。
得魏公子信陵君尊重,為信陵君定計讓曾受恩于信陵君的魏王寵妃如姬,從魏宮中盜出虎符,發兵救趙,史稱“信陵君竊符救趙”。
4師曠:春秋時晉國盲人音樂家,生而無目,自稱“盲臣”,他精通音律,善彈古琴,亦善鼓瑟。
他曾對晉平公談論為學之道說:“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摸黑而行)乎?”意思是就算年紀老了,雖然學習能力衰退,但仍需學習,總比暗昧不學好些。
5郛(fú):古代城牆外圍再建一圈的大城。
譯文 漢文帝把兒子孝王封于梁,孝王覺得土地低窪潮濕,遷都到東面的睢陽。
又将睢陽改稱為梁,自此之後設置縣。
因為大梁城十分廣大,縣治設在東城夷門的東面。
夷門,就是(戰國時隐士)侯嬴看守城門的所在地。
《續述征記》認為這城是師曠城,說:“郭緣生曾經遊曆這城,走過夷門,登上吹台,古代的遺迹,全都能看見。
”我認為這應該是梁國的台門,魏惠王的都城所在,卻不是吹台,郭緣生弄錯了。
《西征記》提到儀城封人,以為儀城就是這個縣,又不正确了。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三月,在北面城側開辟大溝,以疏通圃田澤的積水。
”《陳留風俗傳》說:“縣的北面有浚水,其形狀方正,因此稱為浚儀。
”我卻認為昔日的汳沙原本是一條小溝,經過疏浚擴大,所以稱之為浚,這豈非與《春秋》所說的浚洙同一意思?漢朝稱為浚儀水,沒有别的原因,這是名稱的變異而已。
這地方多池沼,古時池中曾冒出神劍,時至今日,當地的百姓還仿照它的式樣制劍,号為大梁氏之劍。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期,魏國的首都大梁,曾經是各方遊士向往的城市,孟子到大梁見梁惠王,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梁招賢納士,成為後世佳話。
秦漢以後,大梁衰落,漢文帝封少子劉武為梁王,國都遷往東面的睢陽。
吹台 【】注渠水又北屈,分為二水。
《續述征記》曰:『汳、沙到浚儀而分也。
汳東注,沙南流。
』其水更南流,徑梁王吹台東。
《陳留風俗傳》曰:『縣有蒼颉1、師曠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澤,澤中出蘭蒲,上多俊髦2,衿帶牧澤,方十五裡,俗謂之蒲關澤。
』即謂此矣。
梁王增築以為吹台。
城隍夷滅,略存故迹,今層台孤立于牧澤之右矣。
其台方百許步,即阮嗣宗3《詠懷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晉世喪亂,乞活憑居4,削堕故基,遂成二層。
上基猶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世謂之乞活台,又謂之繁台城5。
1倉颉:相傳為軒轅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大臣,被尊為漢字之祖,稱為“倉颉先師”、“倉颉聖人”。
後世有多處紀念倉颉的古迹,河南新鄭市城南是其中之一,宋朝時修建“鳳台寺”。
2髦(máo):本義為長發下垂。
俊髦,指年輕才俊,此處喻意為美麗的花卉。
3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文學家,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
4乞活:西晉末,五胡亂華,北方逃難百姓聚結成群,稱為乞活。
5繁(pó)台:今開封城東南仍有此景點,原是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台,上建有寺院,但已廢毀,隻餘一座建于北宋開寶年間(九六八至九七六)的繁塔,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
譯文 渠水又向北轉彎,分流為兩條水道。
《續述征記》說:“汳水、沙水到了浚儀就分流。
汳水往東流,沙水往南流。
”沙水繼續向南流,經過梁王吹台的東面。
《陳留風俗傳》說:“縣境有蒼颉、師曠城,城上有群仙并列的吹台,北面有牧澤,澤中生長出蘭蒲,上面有很多美麗的花朵,像牧澤的衿帶,牧澤十五裡見方,民間稱之為蒲關澤。
”就是說這景色。
梁王在此基礎上繼續修築,建造吹台。
現今城牆和護城河已經倒塌和消失,隻有少量遺迹留存,其中有數層台階,孤伶伶地挺立在牧澤的右方。
吹台方圓約百步,就是阮籍《詠懷詩》所說“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的吹台。
西晉末戰亂不休,“乞活”(成群的流民)居住在台下,他們把原來的台基削平,于是吹台
”趙襄子時,佛肸據守中牟反叛,在中庭放置大鼎,不追随自己作反者,投入鼎中烹煮,這裡就是田英穿了短衣走近大鼎就死的地方。
薛瓒注《漢書》說:“中牟在春秋之時,位于鄭國的邊界。
到戰國初三家分晉時,則成為魏國的土地。
趙國領土在漳水之北,不到這地方。
”《春秋傳》說:“衛侯到晉國,經過中牟。
”這裡并非在從衛國往晉國的路線之上。
《汲郡古文》說:“齊國軍隊攻打趙國東部邊境,圍困中牟。
”這裡的中牟不在趙國的東面。
經考證,中牟應當在漯水之上。
查證《春秋》記載:“齊國攻伐晉國的夷儀,晉軍戰車千輛在中牟戒備。
衛侯經過中牟,中牟人準備攻擊他。
衛國人褚師圃逃亡出國,當時在中牟居住,對中牟人說:‘衛國雖然弱小,但國君在陣中,你們沒有必勝把握。
齊國軍隊攻克了一些城邑,非常驕傲,衛國軍隊與他們交戰,必能打敗他們。
’衛軍最終打敗齊軍。
”服虔注《春秋》,沒有說明中牟在什麼地方。
杜預說:“現在的荥陽郡有中牟,但位置太迂回遙遠了,很有可能不是那裡。
”但地理形勢複雜多變,地方界線沒有固定範圍,列國之間随着力量的強弱變化而互相吞并,以緻疆土變動不定,怎可輕易認定一地?戰争之中,軍隊和戰車的指向變動不拘,以緻路線曲折迂回,難以知曉。
魏國遷都大梁之後,趙國以中牟與魏國交換。
因此趙國的南方邊界,最遠到達浮水,并非隻限于漳水。
趙國往西伸展,到達中牟而止,齊軍攻伐它的東方邊境,沒有矛盾之處。
而薛瓒随意指稱漯水,憑空斷言說是中牟的所在,沒有經過論證。
漢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這裡封給單父聖為侯國。
賞析與點評 異地同名是常有的情況,鴻溝運河附近有中牟城,而戰國時趙國曾經遷都中牟,但趙國領土主要在大河以北,兩個中牟是否是同一個地方,曆來注釋家頗有争議,郦道元也未能确定,他提出:“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随其強弱,自相吞并,疆裡流移,甯可一也?”沒有實證之前,應予存疑,不應輕易否定。
中牟澤、聖女陂 【】注沫水又東北,注于役水。
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1,間行出中牟,為亭長所錄2。
郭長公《世語》雲:『為縣所拘,功曹請釋焉。
』役水又東北徑中牟澤,即鄭太叔攻萑蒲之盜于是澤也3。
其水東流,北屈注渠。
《續述征記》所謂『自醬魁城到酢溝十裡』者也。
渠水又東流而左會淵水。
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步,水無耗竭,湛然清滿,而南流注于渠。
渠水又東南而注大梁也。
1“昔魏”句:指曹操背叛董卓。
2亭長:秦漢時管理地方治安的縣小吏,其下有求盜等人員。
漢高祖微時,曾任泗水郡沛縣泗上亭長,結交不少市井之徒。
3萑蒲(huánpú):本義為兩種蘆葦之類水生植物,古代盜賊、土匪經常藏身萑蒲密布的沼澤中,因此萑蒲又指盜賊。
譯文 沫水又向東北方流,注入役水。
從前魏太祖曹操背叛董卓,繞路到了中牟,被亭長所拘留。
郭長公《世語》說:“被縣吏所拘留,功曹(縣官吏職位)請求把他釋放。
”役水又向東北流,經過中牟澤,(春秋時)鄭太叔進攻萑蒲的盜賊,就是在這片沼澤。
役水往東流,向北屈折注入渠水。
這就是《續述征記》所說:“從醬魁城到酢溝十裡。
”渠水又往東流,左面與淵水會合。
淵水源頭承聖女陂而來,聖女陂方圓二百餘步,水不會幹涸,水面光潔如鏡,清水滿池,向南流注入渠水。
渠水又往東南,向大梁流去。
賞析與點評 河南荥陽的中牟城,是曹操在參與反對董卓的事件中失敗後,逃出洛陽時被拘留的地方。
浚儀縣、梁溝 經又東至浚儀縣。
注渠水東南徑赤城北,戴延之所謂西北有大梁亭,非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1』,即此城也。
左則故渎出焉。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斷故渠2,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
又東徑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于戰國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3。
梁伯好土功4,大其城,号曰新裡,民疲而潰,秦遂取焉。
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
秦滅魏以為縣。
1逋(bū):逃跑。
2王贲(bēn):秦始皇大将,老将王翦之子,《史記》載: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二二五)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壞,盡取其地,魏王假降,魏亡。
3周梁伯:西周諸侯,後被晉國所兼并。
4土功:古代建築城牆、宮室必須動用大量人力,役使百姓,稱為土功。
譯文 渠水又往東流到了浚儀縣。
渠水向東南流,經過赤城北面,戴延之所說“西北有大梁亭”,并不正确。
《竹書紀年》所記“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三四二),穰疵率領大軍到達鄭國的孔邑,連夜在梁赫交戰,鄭軍大敗逃跑”,就是這座城。
左面,有舊水道分出。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堵截這條舊渠道,引水向東南流出,淹灌大梁城,這水道稱為梁溝。
又向東流經大梁城南面,這原本是春秋時的陽武高陽鄉,戰國時稱為大梁,這就是周朝梁伯的故居。
梁伯喜歡大興土木,他把這座城擴大,稱之為新裡,卻因百姓過度勞役而人心渙散,秦國于是把它奪取了。
其後魏惠王把首都從安邑遷到這裡,因此又稱為梁國。
這就是《竹書紀年》所記:“梁惠成王六年(前三六四)四月甲寅日,遷都到大梁。
”秦滅魏之後,設置為縣。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期,鴻溝運河流經的最重要城市,是魏國的首都大梁。
鴻溝就是為了貫通大梁與淮河以北衆多支流而開鑿,因鴻溝的貫通,大梁成為了中原的水道樞紐。
秦漢以後,由于鴻溝的逐漸淤塞,大梁亦一度衰落,隋唐以後,新的人工水道通濟渠(又名汴河)開通,大梁再次成為交通樞紐、經濟中心,大梁亦改名為汴州、開封府。
大梁城、夷門 【】注漢文帝封孝王于梁1,孝王以土地下濕,東都睢陽2。
又改曰梁,自是置縣。
以大梁城廣,居其東城夷門之東。
夷門,即侯嬴抱關處也3。
《續述征記》以此城為師曠城4,言:『郭緣生曾遊此邑,踐夷門,升吹台,終古之迹,緬焉盡在。
』餘謂此乃梁氏之台門,魏惠之都居,非吹台也,當是誤證耳。
《西征記》論儀封人即此縣,又非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5,以行圃田之水。
』《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
』餘謂故汳沙為陰溝矣,浚之,故曰浚,其猶《春秋》之浚洙乎?漢氏之浚儀水,無他也,皆變名矣。
其國多池沼,時池中出神劍,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劍也。
1孝王:漢文帝窦皇後所生幼子,名武,景帝同母弟,封梁王。
窦太後曾迫景帝承諾死後傳位梁王,後來景帝反悔,并疑忌梁王。
梁王臣僚因涉嫌在長安買兇刺殺大臣袁盎獲罪,梁王憂憤而死,在梁王之位二十四年,谥号為孝,因此稱梁孝王。
其陵墓在永城市芒砀山,現經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
2東都睢陽:遷都東方的睢陽。
睢陽因在睢水之陽(北岸)得名,即今河南省東部的商丘市,西周以來為宋國都城,宋亡,其地入魏。
宋朝為南京歸德府。
3侯嬴抱關:侯嬴,魏國隐士,屈身為夷門守門小吏。
得魏公子信陵君尊重,為信陵君定計讓曾受恩于信陵君的魏王寵妃如姬,從魏宮中盜出虎符,發兵救趙,史稱“信陵君竊符救趙”。
4師曠:春秋時晉國盲人音樂家,生而無目,自稱“盲臣”,他精通音律,善彈古琴,亦善鼓瑟。
他曾對晉平公談論為學之道說:“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摸黑而行)乎?”意思是就算年紀老了,雖然學習能力衰退,但仍需學習,總比暗昧不學好些。
5郛(fú):古代城牆外圍再建一圈的大城。
譯文 漢文帝把兒子孝王封于梁,孝王覺得土地低窪潮濕,遷都到東面的睢陽。
又将睢陽改稱為梁,自此之後設置縣。
因為大梁城十分廣大,縣治設在東城夷門的東面。
夷門,就是(戰國時隐士)侯嬴看守城門的所在地。
《續述征記》認為這城是師曠城,說:“郭緣生曾經遊曆這城,走過夷門,登上吹台,古代的遺迹,全都能看見。
”我認為這應該是梁國的台門,魏惠王的都城所在,卻不是吹台,郭緣生弄錯了。
《西征記》提到儀城封人,以為儀城就是這個縣,又不正确了。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三月,在北面城側開辟大溝,以疏通圃田澤的積水。
”《陳留風俗傳》說:“縣的北面有浚水,其形狀方正,因此稱為浚儀。
”我卻認為昔日的汳沙原本是一條小溝,經過疏浚擴大,所以稱之為浚,這豈非與《春秋》所說的浚洙同一意思?漢朝稱為浚儀水,沒有别的原因,這是名稱的變異而已。
這地方多池沼,古時池中曾冒出神劍,時至今日,當地的百姓還仿照它的式樣制劍,号為大梁氏之劍。
賞析與點評 戰國時期,魏國的首都大梁,曾經是各方遊士向往的城市,孟子到大梁見梁惠王,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梁招賢納士,成為後世佳話。
秦漢以後,大梁衰落,漢文帝封少子劉武為梁王,國都遷往東面的睢陽。
吹台 【】注渠水又北屈,分為二水。
《續述征記》曰:『汳、沙到浚儀而分也。
汳東注,沙南流。
』其水更南流,徑梁王吹台東。
《陳留風俗傳》曰:『縣有蒼颉1、師曠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澤,澤中出蘭蒲,上多俊髦2,衿帶牧澤,方十五裡,俗謂之蒲關澤。
』即謂此矣。
梁王增築以為吹台。
城隍夷滅,略存故迹,今層台孤立于牧澤之右矣。
其台方百許步,即阮嗣宗3《詠懷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晉世喪亂,乞活憑居4,削堕故基,遂成二層。
上基猶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世謂之乞活台,又謂之繁台城5。
1倉颉:相傳為軒轅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大臣,被尊為漢字之祖,稱為“倉颉先師”、“倉颉聖人”。
後世有多處紀念倉颉的古迹,河南新鄭市城南是其中之一,宋朝時修建“鳳台寺”。
2髦(máo):本義為長發下垂。
俊髦,指年輕才俊,此處喻意為美麗的花卉。
3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文學家,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
4乞活:西晉末,五胡亂華,北方逃難百姓聚結成群,稱為乞活。
5繁(pó)台:今開封城東南仍有此景點,原是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台,上建有寺院,但已廢毀,隻餘一座建于北宋開寶年間(九六八至九七六)的繁塔,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
譯文 渠水又向北轉彎,分流為兩條水道。
《續述征記》說:“汳水、沙水到了浚儀就分流。
汳水往東流,沙水往南流。
”沙水繼續向南流,經過梁王吹台的東面。
《陳留風俗傳》說:“縣境有蒼颉、師曠城,城上有群仙并列的吹台,北面有牧澤,澤中生長出蘭蒲,上面有很多美麗的花朵,像牧澤的衿帶,牧澤十五裡見方,民間稱之為蒲關澤。
”就是說這景色。
梁王在此基礎上繼續修築,建造吹台。
現今城牆和護城河已經倒塌和消失,隻有少量遺迹留存,其中有數層台階,孤伶伶地挺立在牧澤的右方。
吹台方圓約百步,就是阮籍《詠懷詩》所說“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的吹台。
西晉末戰亂不休,“乞活”(成群的流民)居住在台下,他們把原來的台基削平,于是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