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卷一至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虎牢以逼鄭求平也。
蓋修故耳。
《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于鄭圃,命虞人掠林14。
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15,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
』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
秦以為關,漢乃縣之。
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裡,北面列觀,臨河岧岧孤上。
景明中,餘之壽春,路值茲邑,升眺清遠,勢盡川陸,羁途遊至,有傷深情。
河水南對玉門。
昔漢祖與滕公潛出16,濟于是處也。
門東對臨河,側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戰經二百日,不克。
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地道取井。
餘頃因公至彼,故往尋之,其穴處猶存。
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
北流合東關水。
水出嵩渚之山,泉發于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瀉注,世謂之石泉水也。
東為索水,西為東關之水。
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東關水。
東關水又西北,清水入焉。
水自東浦西流,與東關水合,而亂流注于汜。
1成臯縣:今河南省荥陽市汜水鎮,北臨黃河,故城位于山丘之上,因山嶺高聳瀕臨黃河而得名。
自戰國以來為戰略要地。
隋開皇十八年(五九八)更名為汜水縣,其後多次更改,至一九五四年劃歸荥陽縣,荥陽現屬鄭州市。
2懷縣:在黃河以北,漢朝屬河内郡。
3濟水故道:這是北濟水。
4“孫登”句:楊駿,晉武帝後父,受遺命輔政,權勢顯赫。
楊駿征高士孫登為屬吏,孫登詐死,遺書而去。
其後楊駿與賈後争權被殺。
5趣:趨的借用字,讀趨,往的意思。
6曹大家:東漢才女班昭,為班彪之女,班固及班超妹,博學才高,嫁曹世叔,人稱曹大家。
家,音姑。
曹世叔早死,班昭守寡。
和熹鄧太後臨朝聽政,诏班昭入宮教授《漢書》,深得太後信任,為太後撰《女誡》七篇。
7大伾(pī):《尚書·禹貢》記述大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東有大伾山。
古代大伾山為黃河轉折點,有山河險阻之勢,附近有黎陽津及對岸的白馬津渡口,為兵家必争之地。
金朝明昌(一一九○至一一九六)之後,黃河改道,形勢不再,現為登臨懷古的名勝。
8成:古代面積單位,《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衆一旅。
”十平方裡土地為一成。
9許慎、呂忱:許慎,東漢名儒,撰《說文解字》。
西晉呂忱仿《說文》作《字林》。
10鄭康成:東漢名儒鄭玄,字康成。
11溫縣:在黃河北岸,漢屬河内郡。
12《春秋傳》:即《左傳》。
13岩:巉岩。
14虞人:古代為天子管理山林的官員。
15七萃之士:即禁衛軍人。
高奔戎:人名。
16滕公:夏侯嬰,人稱滕公,為漢高祖駕馬車。
譯文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成臯縣北面,濟水從北方而來,注入河水。
河水從洛口又向東流,左方經過平臯縣南面,又往東流經過懷縣南面,濟水的舊水道就在這裡彙入河水,懷縣、成臯以大河為分界。
河水往右方流經黃馬坂的北面,稱為黃馬關。
孫登離開楊駿的時候,就在這地方給洛陽的老朋友寫信告别。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旋門坂的北面,就是現在的成臯西大坂。
登上這道山坡,往東可以前往成臯。
曹大家《東征賦》所言“眺望河洛二水合流,觀看成臯的旋門”就是這裡。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成臯的大伾山下,《爾雅》說:“山隻有一成稱為伾。
”許慎、呂忱等都認為是指隻有一成的山丘。
孔安國認為兩成的山丘稱為伾,也有人認為伾是地名,不正确。
《尚書·禹貢》說:“過了洛汭,到達大伾。
”鄭康成說“大伾山是大地的咽喉,沇水從大伾的山邊流出。
大伾山位于河内郡修武、武德兩縣的交界,濟沇水和荥播澤都從這裡出入”,那麼,《尚書》的大伾就是這座山了。
大伾北面,就是《水經》所說“濟水從北方而來,注入河水”的地方。
現今濟水從溫縣注入大河,不在這地方。
注入大河的是奉溝水,也就是濟沇水的舊水道。
成臯縣的舊城在大伾上面,像衣帶一樣環繞大伾山,周圍是高聳的山崖,有四十餘丈高,憑險築城,形制崎岖錯落。
《春秋傳》所言“制,是山岩上的城邑(地勢險要),虢叔在這裡戰死”,也就是東虢。
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在戚地會盟,就在虎牢築城,以威逼鄭國求和。
這次是重修舊城而已。
《穆天子傳》說:“天子在鄭國的園圃裡射鳥獵獸,命令管理山林的虞人砍清樹木,有老虎藏在蘆葦之中,天子就要來到,禁衛勇士高奔戎把老虎生擒,獻給天子。
天子下令造一個牢籠,把老虎養在東虢,稱之為虎牢。
”照此看來,虎牢的得名,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秦朝時在這裡設關,漢朝立為縣。
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圍長三裡,北面有一列城樓,巍峨地屹立在河邊山上。
景明中,我前往壽春,路過這座城邑,登城遠眺,山河形勝盡收眼底。
旅途中遊曆到了這裡,不期然心有傷感,情懷激蕩。
河水的南岸對着玉門,昔日西漢高祖與滕公夏侯嬰偷偷出城,就在這裡渡河。
玉門東面接近大河,岸邊有土洞,魏軍在虎牢圍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戰事延續兩百日,未能攻克。
城中隻有一個水井,井深四十丈,而山勢峻峭,防守不易,于是暗中挖掘地道奪取這口井。
我曾經因公事到過那裡,專程找尋遺迹,這洞穴仍然存在。
河水又往東流,會合汜水。
汜水發源于南面的浮戲山,民間稱之為方山。
往北流,會合東關水。
東關水發源于嵩渚之山,山泉從層疊的山巒中流出,同一源頭分成兩條水道,分别往下流瀉,民間稱為石泉水。
東面的是索水,西面的是東關水。
東關水往西北流,楊蘭水注入,楊蘭水發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東關水。
東關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
清水從東浦分出向西流,與東關水會合,水流交錯注入汜水。
賞析與點評 大伾山又名黎山,位于河南省浚縣縣城東南方,海拔隻有一百三十五米,但傳說大禹治水時,曾經登臨此山,觀察洪水流向,因此被載入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後世稱之為“禹貢名山”。
宋朝以前,鳆河在山腳下流過,山下農村經常洪水泛濫,官府及百姓在山上建了不少佛寺道觀祈求平安,并在山崖雕鑿大佛庇佑衆生。
北宋末年黃河改道,大伾山已不再臨近黃河,但山上古木蒼翠,寺觀清幽,仍然是遊覽勝地。
滑台城、延津、河水變清 經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
注河水又東,右徑滑台城北。
城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台城,舊傳滑台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
城即故鄭廪延邑也1。
下有延津。
《春秋傳》曰:孔悝為蒯聩所逐2,載伯姬于平陽3,行于延津是也。
廪延南故城,即衛之平陽亭也,今時人謂此津為延壽津。
宋元嘉中4,右将軍到彥之留建威将軍朱修之守此城5,魏軍南伐,修之執節不下。
其母悲憂,一旦乳汁驚出,母乃号踴,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今忽如此,吾兒必沒矣!』修之絕援,果以其日陷沒。
城,故東郡治6。
《續漢書》曰:『延熹九年,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
』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記未有河清,而今有之。
《易乾鑿度》曰:上天将降嘉應,河水先清。
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異,地吐妖,民厲疫,三者并作而有河清。
《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以為異。
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征,豈獨諸侯有窺京師也!』明年,宮車宴駕7,征解渎侯為漢嗣8,是為靈帝。
建甯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1廪延邑:春秋時鄭國的廪延邑。
2蒯聩(kuǎikuì):人名,春秋時衛靈公之子,姬妾所生。
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而流亡晉國。
靈公死後,傳位蒯聩之子公子辄。
蒯聩得晉卿趙簡子之助回國。
孔悝,衛國大夫,衛靈公之外孫,蒯聩的外甥。
孔悝的封地為戚城,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濮陽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蒯聩回國後,挾持孔悝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發動政變,逼走兒子,蒯聩成為衛君,即衛莊公,其子辄稱為出公。
孔子學生子路在政變中殉職。
3伯姬:孔悝母親。
4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
5到彥之:姓到名彥之。
6東郡:戰國後期,秦王政五年(前二四二)攻取魏國北部地置東郡,處于魏、楚、齊之間,治所在濮陽。
西漢時,東郡轄濮陽、聊城等二十二縣。
7宮車宴駕:漢桓帝駕崩。
8解渎侯:漢桓帝無子,皇後窦妙及後父窦武定策立桓帝堂兄劉苌之子解渎亭侯劉宏為皇帝,是為漢靈帝。
譯文 又往東北方經過武德縣的東面,沁水由西北方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東流,右方經過滑台城的北面。
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稱為滑台城,故老相傳滑台城是滑台人所修築,因此得名。
這城就是從前的鄭國廪延邑。
下遊有延津,這就是《春秋傳》所記述“孔悝被衛君蒯聩所驅逐,來到平陽用馬車載走母親伯姬,往延津而去”的延津。
廪延南面的舊城,就是衛國的平陽亭,現在人們稱這渡口為延壽津。
南朝宋元嘉年間(四二四至四五三),右将軍到彥之留下建威将軍朱修之鎮守這座城,魏軍南下攻打,朱修之守節不降。
他的母親既悲傷又憂慮,一天早上,忽然心驚,竟然流出了乳汁,母親嚎啕大哭起來,她對家人說:“我年紀老了,這把年紀不該有奶水了,現在忽然這樣,我的兒子肯定死了!”修之等不到援軍,果然在這天城陷戰死。
滑台城就是從前東郡的治所。
《續漢書》說:“延熹九年(一六六),濟陰、東郡、濟北、平原的河水變清了。
”襄楷呈上奏疏說:“《春秋》的經文和傳文,都沒有河水變清的記載,今天竟然發生。
《易乾鑿度》說:‘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首先變清。
’京房《易傳》說:‘河水變清,天下太平。
’現在上天昭示反常的異狀,大地呈現妖異,民間疫疾流行,這三種情況同時出現,而河水卻變清。
《春秋》所說:‘麟不該出現時卻出現了。
’孔子把這事當作不吉的災異而記錄。
大河象征諸侯,清是光明的征兆,(河水變清)難道是諸侯圖謀京師的預兆!”次年,皇帝駕崩了,征召解渎侯為漢室的繼嗣,是為靈帝。
建甯四年(一七一)二月,河水又變清了。
賞析與點評 滑台城是古代黃河岸上的戰略要地,戰國時秦國東侵,越過韓、魏國境,占領原屬鄭國的廪延邑,并修築了滑台城,以此為據點,擴張在中原東部的勢力,設置了東郡。
兩漢、魏晉時期,東郡一帶戰略位置重要,滑台是必争之地。
黃河在東郡滑台旁邊流過,河水黃濁,但偶然變清,被視為神異。
黎陽縣、天橋津、逯明壘、鹿鳴台、白馬城、關羽斬顔良處、韋津 經又東北過黎陽縣南。
注黎,侯國也。
《詩·式微》『黎侯寓于衛』是也。
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徑其東。
』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也。
』王莽之黎蒸也。
今黎山之東北故城,蓋黎陽縣之故城也。
山在城西,城憑山為基,東阻于河,故劉桢《黎陽山賦》曰:『南蔭黃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
』 昔慕容玄明自邺率衆南徙滑台1,既無舟楫,将保黎陽,昏而流,冰合于夜中,濟訖,旦而冰泮,燕民謂是處為天橋津。
東岸有故城,險帶長河。
戴延之謂之逯明壘,周二十裡,言『逯明』2,石勒十八騎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緣生曰『城,袁紹時築』,皆非也。
餘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緻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枳道與鄭鹿』,即是城也。
今城内有故台,尚謂之鹿鳴台,又謂之鹿鳴城。
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鳴者也3。
濟取名焉,故亦曰鹿鳴津,又曰白馬濟。
津之東南有白馬城,衛文公東徙,渡河都之4,故濟取名焉。
袁紹遣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關羽為曹公斬良以報效,即此處也。
白馬有韋鄉、韋城,故津亦有韋津之稱,《史記》所謂『下修武,渡韋津』者也。
1慕容玄明:鮮卑慕容氏所建後燕國皇帝慕容垂之弟慕容德,字玄明。
慕容垂登位後,以德為車騎大将軍,封範陽王,參決政事。
其後慕容垂死,子慕容寶繼位,為北魏拓跋氏所敗,國亡。
德率衆自邺城遷至滑台,重建燕國,史稱南燕。
2逯明:人名,是追随石勒的十八位騎士之一。
3王玄谟:南朝劉宋将領,曾參與元嘉北伐,平定劉義宣叛亂等戰事。
他自稱出自高門望族太原王氏,但其他人不相信,稱他為下邳王氏。
4“津之東”三句:衛,周武王弟康叔封國。
原本都城在黃河以北的朝歌,轄地大緻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
公元前六六○年被狄人所破,衛懿公被殺,僅餘五千遺民,其後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在楚丘(河南浚縣東)重新建國。
衛文公時,遷都濮陽,國力有所恢複。
譯文 河水又往東北流,經過黎陽縣的南面。
黎是古代的侯國,這就是《詩經·式微》所提及的“黎侯寓于衛”。
晉灼說:“黎山在黎陽縣的南面,河水流經它的東面。
”山上有石碑,碑文說:“黎陽縣因山而得名,在河水的向陽岸上(北岸),因此而命名。
”王莽時改名為黎蒸。
現在黎山東北面的舊城,就是從前的黎陽縣城。
黎山在城西,城依山而建,東面有大河阻隔,所以劉桢在《黎陽山賦》中說:“南面黃河屏蔽,左面堅城掩護,青壇上舉行祀禮,高碑上頌揚神靈。
” 從前慕容玄明從邺城率領部衆往南遷徙來到了滑台,因為沒有舟船渡河,打算據守黎陽,到了黃昏,流動的冰塊開始積聚,夜半時分冰已完全凝合,他們趕緊過河,到全部人過河完成,天已亮,冰逐漸融化。
從燕地追随慕容玄明南下的民衆,把這渡河的地方稱為天橋津。
東岸有座舊城,旁邊有長河天險,方圓二十裡,戴延之稱之為逯明壘,逯明是石勒十八騎其中之一,城以他而得名;郭緣生說:“城是袁紹時所築。
”兩種說法都不正确。
我查閱《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前三五九),鄭釐侯派遣許息前來獻地,包括平丘、戶牖、首垣等幾個城邑,直至鄭國的馳道為界。
我國取了枳道和鄭鹿”,就是這城。
現在城内有一座舊台,仍然稱為鹿鳴台,所以這城又稱鹿鳴城。
王玄谟從滑台敗走鹿鳴,就是這裡。
渡口亦因此取名,所以稱為鹿鳴津,又稱為白馬濟。
渡口的東南面有白馬城,衛文公東遷,渡河之後在此定都,渡口因此得名。
袁紹派遣顔良攻打防守白馬城的東郡太守劉延,關羽為了報效曹公收容之恩,替他斬殺了顔良,就在這地方。
白馬城附近有韋鄉、韋城,所以渡口又有韋津的别名,這就是《史記》所說:“攻下修武,渡過韋津。
” 賞析與點評 黎陽縣的白馬津,是古代黃河下遊的一處重要渡口,古人面對浩瀚的滾滾濁流,望而生畏,渡河時往往險象環生,因此流傳了不少渡河故事。
黎陽白馬津最為人樂道的故事,就是關羽斬顔良。
但《水經注》沒有提及,曹操的其中一個兒子曹彪,曾經封為白馬王,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篡漢稱帝,诏諸弟入朝,白馬王曹彪與臨淄王曹植同時到洛陽,其後各自回封國,臨别時,曹植撰詩贈别,即著名的《贈白馬王彪》詩,其中幾句:“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道盡旅途的艱險。
王侯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是路途艱辛。
元城縣、沙鹿 【】注(河水)又東北徑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
《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縣氏焉。
』郭東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
《公羊》曰:『襲,邑也。
』《說》曰:『襲,陷矣。
』《郡國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
』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屆此思哭,是曰女之丘,為沙鹿之異名也。
《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
晉史蔔之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
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1?』後王翁孺自濟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
王氏為舜後,土也,漢火也2。
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诏入太子宮,生成帝,為元後。
漢祚道污,四世稱制3,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
及崩,大夫揚雄作诔曰『太陰之精,沙鹿之靈,作合于漢,配元生成』者也4。
獻帝建安中,袁紹與曹操相禦于官渡,紹逼大司農鄭玄載病随軍,屆此而卒。
郡守已下受業者,衰绖赴者千餘人。
玄注《五經》、《谶緯》、《候》、《曆》、《天文經》,通于世,故範晔《贊》曰:『孔書遂明,漢章中辍矣5。
』 縣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
《尚書·禹貢》曰:『北過降水。
』不遵其道曰降6,亦曰潰。
『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
』《風俗通》曰:『河,播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禹貢》沇州:『九河既道。
』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句盤、鬲津也,同為逆河。
鄭玄曰:『下尾合曰逆河。
』言相迎受矣,蓋疏潤下之勢,以通河海。
1“又東北”至“其齊田乎”段:前段考訂“元城”、“沙鹿”地名的由來,為襯托“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的預言。
這“聖女”出自戰國時齊王室田氏的家族,目的是為漢元帝的皇後、成帝的母親、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編造神話。
2“後王翁”至“漢火也”段:據漢朝流行的五德終始學說,漢是火德,應被土德取代,而元城王氏出自田齊王族,田齊王族是帝舜後裔,帝舜屬土德,因此按五德秩序,王氏應天命代替漢室統治天下雲雲。
3“漢祚”兩句:即臨朝聽政,代皇帝發布诏令。
四世,指漢成、哀、平和孺子劉嬰。
4配元生成:即元帝原配皇後,成帝生母。
5“玄注”至“中辍矣”段:頌揚鄭玄對儒學的重大貢獻。
6“不遵”句:河水縱橫分散,沒有形成固定水道。
譯文 (河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元城縣舊城的西北面,直抵沙丘堰。
《史記》說:“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就在這裡,所以縣因此得名。
”城郭的東面有五鹿墟,墟附近的城牆有多處塌陷。
《公羊傳》說:“襲就是城邑。
”《說》曰:“襲是塌陷的意思。
”《郡國志》說:“五鹿,就是昔日的沙鹿,這裡有亭。
”周穆王的盛姬死了,當時穆王正在東征,把她的靈柩放置在五鹿,她的女兒叔?到了這裡,因思念母親而痛哭,這就是女?之丘,是沙鹿的别名。
《春秋左傳》記述:僖公十四年,沙鹿山崩。
晉國太史占蔔之後說:“陰淩駕了陽,土與火相鬥,所以發生了沙鹿山崩。
六百四十五年之後,應當有聖女出世,難道她是齊國田氏的後裔?”後來王翁孺從齊國的濟南徙居元城,恰好地點、時間都能夠對應。
王氏又是大舜的後裔,屬土德,而漢朝是火德。
王仲孺的兒子王禁生女兒政君時,她的母親夢見月亮飛入懷中。
政君十八歲時,皇帝下诏書選入太子宮,生了成帝,成為元帝的皇後。
漢朝政權旁落,連續四世由元後王氏臨朝執政,所以說火與土相鬥,而陰淩駕陽。
元後駕崩,大夫揚雄寫了一篇祭文說:“太陰的精魄,沙鹿的神靈,與漢室結合,匹配了元帝,把成帝誕生。
” 獻帝建安年間,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屯兵對峙,相持不下,袁紹威逼大司農鄭玄抱病随軍,來到這裡就死了。
郡太守以下,受過他教導的學生,穿了喪服前來祭奠的有一千多人。
鄭玄注釋過《五經》、《谶緯》、《候》、《曆》、《天文經》等,通行于當世,因此範晔的《贊》詞說:“孔子典籍的義理得以暢通明白,漢朝儒生的章句從此不再流傳了。
” 元氏縣的北面有沙丘堰。
堰,是攔截水流的設施。
《尚書·禹貢》篇說:“大河往北經過降水。
(水流不依循水道而流稱為降,又稱為潰。
)到了大陸澤,往北播為九河。
”《風俗通》說:“河,就是散播。
散播為九條河道。
”就是由這地方開始。
《禹貢》說:沇州(兖州)的“九條河道已經疏通。
”九河是指: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潔河、句盤河、鬲津河,都是逆河。
鄭玄說:“下端合流的稱為逆河。
”意思是諸河彙聚,合而為一。
順着水向下流的形勢加以疏導,把河水通往大海。
賞析與點評 古代的黃河下遊向東北方流,進入從前的沼澤區,河道分散,形成衆多分支,古書上稱為“九河”,“九”是最大的個位數,是衆多的意思,不一定是确實的九條水道,但後世的注疏家為了滿足九的具體數目,列舉了九條河名,其實不必拘泥。
戰國至秦漢,黃河帶來的泥沙,逐漸把沼澤填平,隻殘留幾片水面。
其中一些地方泥沙堆積成山丘,于是有沙丘、沙鹿等地名。
戰國時的趙國,在沙丘營建離宮,後來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回程時得病,在沙丘宮死去。
東漢名儒鄭玄也在沙丘去世。
沙丘似乎是不祥之地。
但沙丘附近的元城縣,卻是王莽的故鄉。
蓋修故耳。
《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于鄭圃,命虞人掠林14。
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15,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
』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
秦以為關,漢乃縣之。
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裡,北面列觀,臨河岧岧孤上。
景明中,餘之壽春,路值茲邑,升眺清遠,勢盡川陸,羁途遊至,有傷深情。
河水南對玉門。
昔漢祖與滕公潛出16,濟于是處也。
門東對臨河,側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戰經二百日,不克。
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地道取井。
餘頃因公至彼,故往尋之,其穴處猶存。
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
北流合東關水。
水出嵩渚之山,泉發于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瀉注,世謂之石泉水也。
東為索水,西為東關之水。
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東關水。
東關水又西北,清水入焉。
水自東浦西流,與東關水合,而亂流注于汜。
1成臯縣:今河南省荥陽市汜水鎮,北臨黃河,故城位于山丘之上,因山嶺高聳瀕臨黃河而得名。
自戰國以來為戰略要地。
隋開皇十八年(五九八)更名為汜水縣,其後多次更改,至一九五四年劃歸荥陽縣,荥陽現屬鄭州市。
2懷縣:在黃河以北,漢朝屬河内郡。
3濟水故道:這是北濟水。
4“孫登”句:楊駿,晉武帝後父,受遺命輔政,權勢顯赫。
楊駿征高士孫登為屬吏,孫登詐死,遺書而去。
其後楊駿與賈後争權被殺。
5趣:趨的借用字,讀趨,往的意思。
6曹大家:東漢才女班昭,為班彪之女,班固及班超妹,博學才高,嫁曹世叔,人稱曹大家。
家,音姑。
曹世叔早死,班昭守寡。
和熹鄧太後臨朝聽政,诏班昭入宮教授《漢書》,深得太後信任,為太後撰《女誡》七篇。
7大伾(pī):《尚書·禹貢》記述大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東有大伾山。
古代大伾山為黃河轉折點,有山河險阻之勢,附近有黎陽津及對岸的白馬津渡口,為兵家必争之地。
金朝明昌(一一九○至一一九六)之後,黃河改道,形勢不再,現為登臨懷古的名勝。
8成:古代面積單位,《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衆一旅。
”十平方裡土地為一成。
9許慎、呂忱:許慎,東漢名儒,撰《說文解字》。
西晉呂忱仿《說文》作《字林》。
10鄭康成:東漢名儒鄭玄,字康成。
11溫縣:在黃河北岸,漢屬河内郡。
12《春秋傳》:即《左傳》。
13岩:巉岩。
14虞人:古代為天子管理山林的官員。
15七萃之士:即禁衛軍人。
高奔戎:人名。
16滕公:夏侯嬰,人稱滕公,為漢高祖駕馬車。
譯文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成臯縣北面,濟水從北方而來,注入河水。
河水從洛口又向東流,左方經過平臯縣南面,又往東流經過懷縣南面,濟水的舊水道就在這裡彙入河水,懷縣、成臯以大河為分界。
河水往右方流經黃馬坂的北面,稱為黃馬關。
孫登離開楊駿的時候,就在這地方給洛陽的老朋友寫信告别。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旋門坂的北面,就是現在的成臯西大坂。
登上這道山坡,往東可以前往成臯。
曹大家《東征賦》所言“眺望河洛二水合流,觀看成臯的旋門”就是這裡。
河水又往東流,經過成臯的大伾山下,《爾雅》說:“山隻有一成稱為伾。
”許慎、呂忱等都認為是指隻有一成的山丘。
孔安國認為兩成的山丘稱為伾,也有人認為伾是地名,不正确。
《尚書·禹貢》說:“過了洛汭,到達大伾。
”鄭康成說“大伾山是大地的咽喉,沇水從大伾的山邊流出。
大伾山位于河内郡修武、武德兩縣的交界,濟沇水和荥播澤都從這裡出入”,那麼,《尚書》的大伾就是這座山了。
大伾北面,就是《水經》所說“濟水從北方而來,注入河水”的地方。
現今濟水從溫縣注入大河,不在這地方。
注入大河的是奉溝水,也就是濟沇水的舊水道。
成臯縣的舊城在大伾上面,像衣帶一樣環繞大伾山,周圍是高聳的山崖,有四十餘丈高,憑險築城,形制崎岖錯落。
《春秋傳》所言“制,是山岩上的城邑(地勢險要),虢叔在這裡戰死”,也就是東虢。
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在戚地會盟,就在虎牢築城,以威逼鄭國求和。
這次是重修舊城而已。
《穆天子傳》說:“天子在鄭國的園圃裡射鳥獵獸,命令管理山林的虞人砍清樹木,有老虎藏在蘆葦之中,天子就要來到,禁衛勇士高奔戎把老虎生擒,獻給天子。
天子下令造一個牢籠,把老虎養在東虢,稱之為虎牢。
”照此看來,虎牢的得名,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秦朝時在這裡設關,漢朝立為縣。
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圍長三裡,北面有一列城樓,巍峨地屹立在河邊山上。
景明中,我前往壽春,路過這座城邑,登城遠眺,山河形勝盡收眼底。
旅途中遊曆到了這裡,不期然心有傷感,情懷激蕩。
河水的南岸對着玉門,昔日西漢高祖與滕公夏侯嬰偷偷出城,就在這裡渡河。
玉門東面接近大河,岸邊有土洞,魏軍在虎牢圍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戰事延續兩百日,未能攻克。
城中隻有一個水井,井深四十丈,而山勢峻峭,防守不易,于是暗中挖掘地道奪取這口井。
我曾經因公事到過那裡,專程找尋遺迹,這洞穴仍然存在。
河水又往東流,會合汜水。
汜水發源于南面的浮戲山,民間稱之為方山。
往北流,會合東關水。
東關水發源于嵩渚之山,山泉從層疊的山巒中流出,同一源頭分成兩條水道,分别往下流瀉,民間稱為石泉水。
東面的是索水,西面的是東關水。
東關水往西北流,楊蘭水注入,楊蘭水發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東關水。
東關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
清水從東浦分出向西流,與東關水會合,水流交錯注入汜水。
賞析與點評 大伾山又名黎山,位于河南省浚縣縣城東南方,海拔隻有一百三十五米,但傳說大禹治水時,曾經登臨此山,觀察洪水流向,因此被載入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後世稱之為“禹貢名山”。
宋朝以前,鳆河在山腳下流過,山下農村經常洪水泛濫,官府及百姓在山上建了不少佛寺道觀祈求平安,并在山崖雕鑿大佛庇佑衆生。
北宋末年黃河改道,大伾山已不再臨近黃河,但山上古木蒼翠,寺觀清幽,仍然是遊覽勝地。
滑台城、延津、河水變清 經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
注河水又東,右徑滑台城北。
城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台城,舊傳滑台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
城即故鄭廪延邑也1。
下有延津。
《春秋傳》曰:孔悝為蒯聩所逐2,載伯姬于平陽3,行于延津是也。
廪延南故城,即衛之平陽亭也,今時人謂此津為延壽津。
宋元嘉中4,右将軍到彥之留建威将軍朱修之守此城5,魏軍南伐,修之執節不下。
其母悲憂,一旦乳汁驚出,母乃号踴,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今忽如此,吾兒必沒矣!』修之絕援,果以其日陷沒。
城,故東郡治6。
《續漢書》曰:『延熹九年,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
』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記未有河清,而今有之。
《易乾鑿度》曰:上天将降嘉應,河水先清。
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異,地吐妖,民厲疫,三者并作而有河清。
《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以為異。
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征,豈獨諸侯有窺京師也!』明年,宮車宴駕7,征解渎侯為漢嗣8,是為靈帝。
建甯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1廪延邑:春秋時鄭國的廪延邑。
2蒯聩(kuǎikuì):人名,春秋時衛靈公之子,姬妾所生。
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而流亡晉國。
靈公死後,傳位蒯聩之子公子辄。
蒯聩得晉卿趙簡子之助回國。
孔悝,衛國大夫,衛靈公之外孫,蒯聩的外甥。
孔悝的封地為戚城,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濮陽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蒯聩回國後,挾持孔悝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發動政變,逼走兒子,蒯聩成為衛君,即衛莊公,其子辄稱為出公。
孔子學生子路在政變中殉職。
3伯姬:孔悝母親。
4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
5到彥之:姓到名彥之。
6東郡:戰國後期,秦王政五年(前二四二)攻取魏國北部地置東郡,處于魏、楚、齊之間,治所在濮陽。
西漢時,東郡轄濮陽、聊城等二十二縣。
7宮車宴駕:漢桓帝駕崩。
8解渎侯:漢桓帝無子,皇後窦妙及後父窦武定策立桓帝堂兄劉苌之子解渎亭侯劉宏為皇帝,是為漢靈帝。
譯文 又往東北方經過武德縣的東面,沁水由西北方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東流,右方經過滑台城的北面。
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稱為滑台城,故老相傳滑台城是滑台人所修築,因此得名。
這城就是從前的鄭國廪延邑。
下遊有延津,這就是《春秋傳》所記述“孔悝被衛君蒯聩所驅逐,來到平陽用馬車載走母親伯姬,往延津而去”的延津。
廪延南面的舊城,就是衛國的平陽亭,現在人們稱這渡口為延壽津。
南朝宋元嘉年間(四二四至四五三),右将軍到彥之留下建威将軍朱修之鎮守這座城,魏軍南下攻打,朱修之守節不降。
他的母親既悲傷又憂慮,一天早上,忽然心驚,竟然流出了乳汁,母親嚎啕大哭起來,她對家人說:“我年紀老了,這把年紀不該有奶水了,現在忽然這樣,我的兒子肯定死了!”修之等不到援軍,果然在這天城陷戰死。
滑台城就是從前東郡的治所。
《續漢書》說:“延熹九年(一六六),濟陰、東郡、濟北、平原的河水變清了。
”襄楷呈上奏疏說:“《春秋》的經文和傳文,都沒有河水變清的記載,今天竟然發生。
《易乾鑿度》說:‘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首先變清。
’京房《易傳》說:‘河水變清,天下太平。
’現在上天昭示反常的異狀,大地呈現妖異,民間疫疾流行,這三種情況同時出現,而河水卻變清。
《春秋》所說:‘麟不該出現時卻出現了。
’孔子把這事當作不吉的災異而記錄。
大河象征諸侯,清是光明的征兆,(河水變清)難道是諸侯圖謀京師的預兆!”次年,皇帝駕崩了,征召解渎侯為漢室的繼嗣,是為靈帝。
建甯四年(一七一)二月,河水又變清了。
賞析與點評 滑台城是古代黃河岸上的戰略要地,戰國時秦國東侵,越過韓、魏國境,占領原屬鄭國的廪延邑,并修築了滑台城,以此為據點,擴張在中原東部的勢力,設置了東郡。
兩漢、魏晉時期,東郡一帶戰略位置重要,滑台是必争之地。
黃河在東郡滑台旁邊流過,河水黃濁,但偶然變清,被視為神異。
黎陽縣、天橋津、逯明壘、鹿鳴台、白馬城、關羽斬顔良處、韋津 經又東北過黎陽縣南。
注黎,侯國也。
《詩·式微》『黎侯寓于衛』是也。
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徑其東。
』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也。
』王莽之黎蒸也。
今黎山之東北故城,蓋黎陽縣之故城也。
山在城西,城憑山為基,東阻于河,故劉桢《黎陽山賦》曰:『南蔭黃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
』 昔慕容玄明自邺率衆南徙滑台1,既無舟楫,将保黎陽,昏而流,冰合于夜中,濟訖,旦而冰泮,燕民謂是處為天橋津。
東岸有故城,險帶長河。
戴延之謂之逯明壘,周二十裡,言『逯明』2,石勒十八騎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緣生曰『城,袁紹時築』,皆非也。
餘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緻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枳道與鄭鹿』,即是城也。
今城内有故台,尚謂之鹿鳴台,又謂之鹿鳴城。
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鳴者也3。
濟取名焉,故亦曰鹿鳴津,又曰白馬濟。
津之東南有白馬城,衛文公東徙,渡河都之4,故濟取名焉。
袁紹遣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關羽為曹公斬良以報效,即此處也。
白馬有韋鄉、韋城,故津亦有韋津之稱,《史記》所謂『下修武,渡韋津』者也。
1慕容玄明:鮮卑慕容氏所建後燕國皇帝慕容垂之弟慕容德,字玄明。
慕容垂登位後,以德為車騎大将軍,封範陽王,參決政事。
其後慕容垂死,子慕容寶繼位,為北魏拓跋氏所敗,國亡。
德率衆自邺城遷至滑台,重建燕國,史稱南燕。
2逯明:人名,是追随石勒的十八位騎士之一。
3王玄谟:南朝劉宋将領,曾參與元嘉北伐,平定劉義宣叛亂等戰事。
他自稱出自高門望族太原王氏,但其他人不相信,稱他為下邳王氏。
4“津之東”三句:衛,周武王弟康叔封國。
原本都城在黃河以北的朝歌,轄地大緻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
公元前六六○年被狄人所破,衛懿公被殺,僅餘五千遺民,其後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在楚丘(河南浚縣東)重新建國。
衛文公時,遷都濮陽,國力有所恢複。
譯文 河水又往東北流,經過黎陽縣的南面。
黎是古代的侯國,這就是《詩經·式微》所提及的“黎侯寓于衛”。
晉灼說:“黎山在黎陽縣的南面,河水流經它的東面。
”山上有石碑,碑文說:“黎陽縣因山而得名,在河水的向陽岸上(北岸),因此而命名。
”王莽時改名為黎蒸。
現在黎山東北面的舊城,就是從前的黎陽縣城。
黎山在城西,城依山而建,東面有大河阻隔,所以劉桢在《黎陽山賦》中說:“南面黃河屏蔽,左面堅城掩護,青壇上舉行祀禮,高碑上頌揚神靈。
” 從前慕容玄明從邺城率領部衆往南遷徙來到了滑台,因為沒有舟船渡河,打算據守黎陽,到了黃昏,流動的冰塊開始積聚,夜半時分冰已完全凝合,他們趕緊過河,到全部人過河完成,天已亮,冰逐漸融化。
從燕地追随慕容玄明南下的民衆,把這渡河的地方稱為天橋津。
東岸有座舊城,旁邊有長河天險,方圓二十裡,戴延之稱之為逯明壘,逯明是石勒十八騎其中之一,城以他而得名;郭緣生說:“城是袁紹時所築。
”兩種說法都不正确。
我查閱《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前三五九),鄭釐侯派遣許息前來獻地,包括平丘、戶牖、首垣等幾個城邑,直至鄭國的馳道為界。
我國取了枳道和鄭鹿”,就是這城。
現在城内有一座舊台,仍然稱為鹿鳴台,所以這城又稱鹿鳴城。
王玄谟從滑台敗走鹿鳴,就是這裡。
渡口亦因此取名,所以稱為鹿鳴津,又稱為白馬濟。
渡口的東南面有白馬城,衛文公東遷,渡河之後在此定都,渡口因此得名。
袁紹派遣顔良攻打防守白馬城的東郡太守劉延,關羽為了報效曹公收容之恩,替他斬殺了顔良,就在這地方。
白馬城附近有韋鄉、韋城,所以渡口又有韋津的别名,這就是《史記》所說:“攻下修武,渡過韋津。
” 賞析與點評 黎陽縣的白馬津,是古代黃河下遊的一處重要渡口,古人面對浩瀚的滾滾濁流,望而生畏,渡河時往往險象環生,因此流傳了不少渡河故事。
黎陽白馬津最為人樂道的故事,就是關羽斬顔良。
但《水經注》沒有提及,曹操的其中一個兒子曹彪,曾經封為白馬王,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篡漢稱帝,诏諸弟入朝,白馬王曹彪與臨淄王曹植同時到洛陽,其後各自回封國,臨别時,曹植撰詩贈别,即著名的《贈白馬王彪》詩,其中幾句:“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道盡旅途的艱險。
王侯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是路途艱辛。
元城縣、沙鹿 【】注(河水)又東北徑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
《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縣氏焉。
』郭東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
《公羊》曰:『襲,邑也。
』《說》曰:『襲,陷矣。
』《郡國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
』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屆此思哭,是曰女之丘,為沙鹿之異名也。
《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
晉史蔔之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
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1?』後王翁孺自濟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
王氏為舜後,土也,漢火也2。
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诏入太子宮,生成帝,為元後。
漢祚道污,四世稱制3,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
及崩,大夫揚雄作诔曰『太陰之精,沙鹿之靈,作合于漢,配元生成』者也4。
獻帝建安中,袁紹與曹操相禦于官渡,紹逼大司農鄭玄載病随軍,屆此而卒。
郡守已下受業者,衰绖赴者千餘人。
玄注《五經》、《谶緯》、《候》、《曆》、《天文經》,通于世,故範晔《贊》曰:『孔書遂明,漢章中辍矣5。
』 縣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
《尚書·禹貢》曰:『北過降水。
』不遵其道曰降6,亦曰潰。
『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
』《風俗通》曰:『河,播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禹貢》沇州:『九河既道。
』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句盤、鬲津也,同為逆河。
鄭玄曰:『下尾合曰逆河。
』言相迎受矣,蓋疏潤下之勢,以通河海。
1“又東北”至“其齊田乎”段:前段考訂“元城”、“沙鹿”地名的由來,為襯托“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的預言。
這“聖女”出自戰國時齊王室田氏的家族,目的是為漢元帝的皇後、成帝的母親、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編造神話。
2“後王翁”至“漢火也”段:據漢朝流行的五德終始學說,漢是火德,應被土德取代,而元城王氏出自田齊王族,田齊王族是帝舜後裔,帝舜屬土德,因此按五德秩序,王氏應天命代替漢室統治天下雲雲。
3“漢祚”兩句:即臨朝聽政,代皇帝發布诏令。
四世,指漢成、哀、平和孺子劉嬰。
4配元生成:即元帝原配皇後,成帝生母。
5“玄注”至“中辍矣”段:頌揚鄭玄對儒學的重大貢獻。
6“不遵”句:河水縱橫分散,沒有形成固定水道。
譯文 (河水)又往東北流,經過元城縣舊城的西北面,直抵沙丘堰。
《史記》說:“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就在這裡,所以縣因此得名。
”城郭的東面有五鹿墟,墟附近的城牆有多處塌陷。
《公羊傳》說:“襲就是城邑。
”《說》曰:“襲是塌陷的意思。
”《郡國志》說:“五鹿,就是昔日的沙鹿,這裡有亭。
”周穆王的盛姬死了,當時穆王正在東征,把她的靈柩放置在五鹿,她的女兒叔?到了這裡,因思念母親而痛哭,這就是女?之丘,是沙鹿的别名。
《春秋左傳》記述:僖公十四年,沙鹿山崩。
晉國太史占蔔之後說:“陰淩駕了陽,土與火相鬥,所以發生了沙鹿山崩。
六百四十五年之後,應當有聖女出世,難道她是齊國田氏的後裔?”後來王翁孺從齊國的濟南徙居元城,恰好地點、時間都能夠對應。
王氏又是大舜的後裔,屬土德,而漢朝是火德。
王仲孺的兒子王禁生女兒政君時,她的母親夢見月亮飛入懷中。
政君十八歲時,皇帝下诏書選入太子宮,生了成帝,成為元帝的皇後。
漢朝政權旁落,連續四世由元後王氏臨朝執政,所以說火與土相鬥,而陰淩駕陽。
元後駕崩,大夫揚雄寫了一篇祭文說:“太陰的精魄,沙鹿的神靈,與漢室結合,匹配了元帝,把成帝誕生。
” 獻帝建安年間,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屯兵對峙,相持不下,袁紹威逼大司農鄭玄抱病随軍,來到這裡就死了。
郡太守以下,受過他教導的學生,穿了喪服前來祭奠的有一千多人。
鄭玄注釋過《五經》、《谶緯》、《候》、《曆》、《天文經》等,通行于當世,因此範晔的《贊》詞說:“孔子典籍的義理得以暢通明白,漢朝儒生的章句從此不再流傳了。
” 元氏縣的北面有沙丘堰。
堰,是攔截水流的設施。
《尚書·禹貢》篇說:“大河往北經過降水。
(水流不依循水道而流稱為降,又稱為潰。
)到了大陸澤,往北播為九河。
”《風俗通》說:“河,就是散播。
散播為九條河道。
”就是由這地方開始。
《禹貢》說:沇州(兖州)的“九條河道已經疏通。
”九河是指: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潔河、句盤河、鬲津河,都是逆河。
鄭玄說:“下端合流的稱為逆河。
”意思是諸河彙聚,合而為一。
順着水向下流的形勢加以疏導,把河水通往大海。
賞析與點評 古代的黃河下遊向東北方流,進入從前的沼澤區,河道分散,形成衆多分支,古書上稱為“九河”,“九”是最大的個位數,是衆多的意思,不一定是确實的九條水道,但後世的注疏家為了滿足九的具體數目,列舉了九條河名,其實不必拘泥。
戰國至秦漢,黃河帶來的泥沙,逐漸把沼澤填平,隻殘留幾片水面。
其中一些地方泥沙堆積成山丘,于是有沙丘、沙鹿等地名。
戰國時的趙國,在沙丘營建離宮,後來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回程時得病,在沙丘宮死去。
東漢名儒鄭玄也在沙丘去世。
沙丘似乎是不祥之地。
但沙丘附近的元城縣,卻是王莽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