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選

關燈
一方“QIAN(”前“的古字)闆橋”字,皆朱文。

     鄭燮佛印寄東坡居士書碑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28厘米,寬63厘米,楷書15行,行字數不等,前13行為佛印寄東坡居士書,末兩行為落款,款左有印兩方,一方“克柔”,一方“二十年舊闆橋”,皆朱文。

     張照臨東坡書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29厘米,寬53厘米,行書11行,前9行每行6至7字不等,為七言四句兩首詩,後兩行落款,款下有“名餘曰照”白文印一方。

     徐乾學七言詩碑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32厘米,寬19厘米,行書4行,行字數不等,刻詩4句,計28字,落款8字,款下有“徐乾學”朱文印一方。

     尤侗題看竹圖詩碑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40厘米,寬19厘米,行書4行,行字數不等,前3行為七言四句詩,末行題款,款下印章泐損。

     陳鴻壽書法碑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24厘米,寬48厘米,前8行為隸書,行7字,後3行為行書,行字數不等,款下有印一方,白文“陳曼生”。

     董其昌書法碑 在元寶街胡雪岩故居,清代刻石,太湖石質,高70厘米,寬26厘米,草書5行,前4行為杜甫詠懷古迹七言八句詩,末行為落款,款下有“知事诰日講官”朱文印一方。

     唐龍興寺經幢刻石 在延安路與鳳起路交叉口的西北,經幢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唐開成二年(837年)胡季良書。

     清彌陀寺摩崖石刻 在彌陀寺路53号,原彌陀寺大殿後的石壁上。

    石刻長20米,寬5米,上刻《佛說阿彌陀經》。

     新建嶽武穆王廟土神翊忠祠之記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62厘米,寬94厘米,夏時正撰,王華書,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

    現碑頂部有殘缺,最底端一排字迹嚴重漫漶。

     重修敕賜忠烈廟記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36厘米,寬110厘米,王華撰,洪鐘書。

    原碑刻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現碑系1979年複刻。

     文征明滿江紅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03厘米,寬115厘米,文征明撰并書,刻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碑曾斷裂,現碑中間一小段系1979年據拓片複刻補殘。

     唐臣祭文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6厘米,寬103厘米,唐臣撰,刻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斷裂修複,殘缺7字。

     夏日瑚奉吊宋嶽武穆王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5厘米,寬65厘米,夏日瑚撰書,清诏題跋,陶卿刻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沈友儒嶽武穆王迎飨送神詞有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0厘米,寬87厘米,沈友儒撰,戚熙臣書,沈文輝刻于明萬曆元年(1573年),現碑面風化,個别字體稍有殘損。

     徐元普憑吊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4厘米,寬85厘米,徐元普撰,馬淩雲刻于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碑面有磨損,殘缺2字。

     翊忠祠增祀隗順碑記 在杭州嶽廟,碑高184厘米,寬82厘米,刻于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碑文記載明弘治二年嶽廟翊忠祠奉祀為嶽飛訟冤的布衣劉允升和行刺秦桧的施全,萬曆年間增祀冒死收葬嶽飛遺體的大理寺獄卒隗順。

    現碑字迹漫漶,隻能識别其中一部分文字。

    前半部部分為明施俊明撰,張紀所書,後所附題詠作者難辨。

     楊于庭嶽王祠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4厘米,寬68厘米,楊于庭撰,湯沐刻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蘇茂相谒嶽武穆王墓祠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25厘米,寬105厘米,蘇茂相撰書,刻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斷裂修補,殘缺3字,另有數字殘損。

     吳伯與拜嶽武穆墓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7厘米,寬80厘米,吳伯與撰,刻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

     忠烈廟增建五祠記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81厘米,寬91厘米,刻于明天啟四年(1624年)。

    碑文刻有沈氵+隺撰的《忠烈廟增建五祠記》、五祠祭品名錄、明周百昌撰《流芳閣賦》與白鶴年作的《流芳閣詩》。

    碑殘缺修補,字迹漫漶。

     左佩玹等谒墓題文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3厘米,寬96厘米,刻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此為左佩玹等人拜谒嶽飛墓後題文碑,系鐘鼎文,汪尚镌刻。

     “盡忠報國”刻石 在嶽王廟精忠園内,字高150厘米,寬123厘米,楷書,刻在青石上,明莆田洪珠書。

     重修嶽鄂王墓記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1厘米,寬51厘米,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碑下端殘缺。

     周邵孫奉吊鄂王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4厘米,寬6l厘米,周邵孫撰書詩2首,金鼎刻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

     重修嶽武穆王廟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83厘米,寬83厘米,清羅文瑜撰。

    原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現碑為1979年複刻。

     忠泉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53厘米,寬82厘米,李铎勒銘。

    碑刻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碑面風化,跋文字迹漫漶。

     重修嶽武穆王祠墓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00厘米,寬93厘米,清李铎撰。

    原碑刻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現碑為1979年複刻。

     甯固親拜谒嶽廟題文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1厘米,寬82厘米,甯固拜谒嶽廟題文,刻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康熙五十七年禁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80厘米,寬83厘米,刻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碑文為錢塘縣所立禁止侵占嶽廟祠産告示。

    碑斷缺修複,已殘缺66字。

     任克溥題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94厘米,寬86厘米,任克溥拜谒嶽廟後撰書。

    碑系清康熙年間用舊碑改刻,斷裂修複。

     重修嶽鄂王祠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4厘米,寬80厘米,周國鳳撰。

    刻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字迹稍有漫漶。

     沈芳滿江紅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5厘米,寬84厘米,沈芳撰,蔣衡書,湯天佑刻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

    斷裂修複,數字殘損。

     乾隆禦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82厘米,寬82厘米,乾隆撰書。

    原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現碑系1979年據拓片複刻。

     乾隆讀宗澤忠簡集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81厘米,寬158厘米,乾隆撰書并自跋。

    碑刻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殘缺修補,中間一小段為1979年據拓片複刻,已殘缺19字,另有個别字體殘損。

     乾隆十一子題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6厘米,寬72厘米,乾隆帝十一子拜谒嶽飛墓廟後撰書《題嶽鄂王墓》詩,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乾隆十五子題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6厘米,寬72厘米,乾隆帝十五子拜谒嶽廟後撰書《題嶽武穆墓》,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乾隆十七子題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6厘米,寬72厘米,乾隆帝十七子拜谒嶽飛墓廟後撰書《題嶽武穆墓》,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起複诏碑 在杭州嶽廟,刻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

    碑共2石,前一石高39厘米,寬91厘米,碑文為宋高宗給嶽飛的《起複诏》與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汪志伊題跋,系1979年據拓片複刻。

    後一石高36厘米,寬70厘米,碑文為清嘉慶元年秦瀛題詠,斷裂修複,系嘉慶原碑。

     援淮西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2厘米,寬122厘米,碑文為宋高宗給嶽飛的禦劄與清金棻題跋。

    碑刻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中間一段為1979年複刻補缺。

     令赴行在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7厘米,寬90厘米,刻于清嘉慶二年。

    碑文為宋高宗給嶽飛的禦劄與清金棻題跋。

     嶽飛《與趙忠簡書》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3厘米,寬58厘米,刻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

    碑文為嶽飛《與趙忠簡書》和清溫遂之題跋。

     行邊一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2厘米,寬120厘米,刻于清嘉慶四年。

    碑文為宋高宗給嶽飛的禦劄與清華瑞潢題跋。

    現碑後小段系原碑,前三分之二段為1979年複刻。

     趣進兵招捕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4厘米,寬79厘米,刻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

    碑文為宋高宗給嶽飛禦劄與清陳汯題跋。

     鄂王遺印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80厘米,寬31厘米,刻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碑刻有嶽飛遺印、篆額和清段骧撰、江沅書的《宋嶽忠武王遺印記》。

     嶽飛《緻奉使郎中劄》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0厘米,寬91厘米,刻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碑文為嶽飛《緻奉使郎中劄》,清陳瑚題跋。

    碑斷裂修複,殘缺8字。

     精忠柏圖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42厘米,寬70厘米,刻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呂培篆題“精忠柏圖”,何太青撰書《精忠柏歌》。

    碑斷裂修複,有數字殘損、漫漶。

     嶽飛《緻通判學士劄》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1厘米,寬68厘米。

    碑文為嶽飛《緻通判學士劄》,清顧沅題跋,碑刻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右下角系1979年複刻補殘。

     嶽飛《緻觀文相公劄》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9厘米,寬79厘米。

    碑文為嶽飛《緻觀文相公劄》,清汪敬題跋,系1979年複刻。

     修建嶽忠武祠墓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60厘米,寬82厘米,清蔣益澧撰,吳恒書。

    碑刻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後斷缺修補,中間約有四行字系1979年複刻補缺。

     嶽鄂王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00厘米,寬95厘米,碑刻嶽飛坐像,上部有清姚光宇撰,楊沂孫書的題記。

    碑刻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衆安橋忠顯廟,1962年移嶽廟,斷裂修複。

     詳請歲給香火銀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2厘米,寬90厘米,刻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碑文為浙江按察使司關于每年撥給忠顯廟五十兩銀子香火費的公文。

    此碑原在衆安橋忠顯廟,1979年移至嶽廟。

     嶽飛《謝講和赦表》碑 在杭州嶽廟,碑共3石,每石高35厘米,前2石寬91厘米,後1石寬63厘米,系1979年複刻。

     嶽飛《滿江紅怒發沖冠》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36厘米,寬111厘米,嶽飛撰,趙寬書,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現碑系1979年複刻。

     嶽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共2石,每石高37厘米,寬85厘米。

    第1石刻有嶽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

    第2石刻有元謝升孫,明宋克、文征明,清李兆洛的題跋。

    現碑系1979年複刻。

     嶽飛《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24厘米,寬108厘米,始刻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立舊碑,後毀。

    現碑系1979年複刻。

     精忠柏台圖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26厘米,寬65厘米,刻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

    碑陽刻吳廷康篆書“精忠柏台圖”、彭玉麟與吳廷康撰書贊,碑陰為俞樾撰書的《精忠柏台記》。

    現碑斷缺修補,已殘3字。

     宋封少保武昌公嶽鄂忠武王遺像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34厘米,寬66厘米,刻于清光緒元年。

    碑刻有嶽飛看書坐像、篆額及清吳廷康題跋。

    碑原在衆安橋忠顯廟,1979年移至嶽廟。

     嶽飛忠武奏草碑 在嶽廟,碑共20石,每石高42厘米,寬64厘米,清光緒七年(1881年)汪柳溪據世傳本摹刻。

    碑文為嶽飛九篇奏章的草稿,附明清黃道周、姚元之、胡增瑞、許乃普、彭玉麟、俞樾、梁恭辰、吳廷康8人題跋。

    碑原在衆安橋忠顯廟,1979年移至嶽廟碑廊,其中3塊斷碑修複,但字迹漫漶,另有6塊原石不存,據拓片複刻。

     嶽飛書《吊古戰場文》碑 在杭州嶽廟,碑共10石,每石高52厘米,寬103厘米,刻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

    碑文為嶽飛書唐朝李華作的《吊古戰場文》和南宋文天祥,清彭玉麟、德馨的題跋。

    碑原在衆安橋忠顯廟,1979年移至嶽廟。

     重鑄四鐵跪像碑記 在杭州嶽廟,碑高110厘米,寬55厘米,清恽祖翼撰,楊文瑩書。

    原碑為清光緒年間仁和葉銘所刻,現碑系1979年複刻。

     陸榮廷谒鄂王墓感賦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6厘米,寬72厘米,陸榮廷撰書拜谒嶽飛墓詩3首,刻于民國6年(1917年),曾斷裂修複。

     複官改葬并賜谥告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38厘米,寬116厘米,刻于民國10年(1921年)。

    碑陽刻《複官改葬指揮》、《追複少保兩鎮告》、《追封鄂王告》、《賜谥忠武告》,碑陰刻《賜褒忠衍福寺額敕》與民國盧永祥的題跋。

    此碑原立于嶽廟忠烈祠大殿前,1979年移至南碑廊。

     重修嶽忠武廟墓告成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2厘米,寬86厘米,何國華撰,刻于民國10年(1921年),右上角殘缺4字。

     重修杭州西湖嶽忠武王廟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85厘米,寬106厘米,王廷揚撰,餘紹宋書,刻于民國23年(1934年)。

     “民族英雄”刻石 在杭州嶽廟精忠柏亭旁,字分刻5石,每石61厘米見方,馮玉祥書于民國25年(1936年)。

     重修嶽飛墓記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92厘米,寬120厘米,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撰,刻于1979年。

     嶽飛書《前出師表》碑 在杭州嶽廟,碑共20石,每石高60厘米,寬64厘米。

    碑文為嶽飛書三國諸葛亮作的《前出師表》。

    碑據河南湯陰嶽飛廟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嶽飛書《後出師表》碑 在杭州嶽廟,碑共17石,每石高62厘米,寬64厘米。

    碑文為嶽飛書三國諸葛亮作的《後出師表》。

    碑據河南湯陰嶽飛廟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李光先憑吊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39厘米,寬70厘米,刻石年代不詳,為李光先瞻拜嶽飛像後撰書憑吊詩。

     金階悼嶽鄂王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40厘米,寬85厘米,金階撰,陶承學刻。

     趙式滿江紅詞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50厘米,寬82厘米,趙式撰詞,宣化成題詩,胡焯書,黃承中刻,年代不詳。

     陳治典吊嶽武穆祠詩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52厘米,寬89厘米,陳治典撰書憑吊嶽飛詩2首。

    刻碑年代不詳,碑上端殘,缺5字。

     收支銀兩賬目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141厘米,寬70厘米,記載捐贈銀兩名單與嶽廟開用賬目,刻碑年代不詳,斷裂修複,殘缺5字。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名言碑 在杭州嶽廟,碑高290厘米,寬96厘米。

    碑據河南湯陰嶽飛廟吳鐘英所立石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漢三老諱字忌日碑 在西泠印社三老石室,高93厘米,寬42厘米,東漢建武二十八年(52年)刻。

    碑額斷阙,碑文保存完好,計217字,書體介于篆隸之間,渾厚遒勁,碑記東漢一位名通的三老(掌管文化的官員)祖孫三代的名字(諱字)和祖、父輩逝世的日子(忌日),被譽為東南第一石。

     重浚西湖并複柏堂竹閣記碑 在西泠印社竹閣後,碑高165厘米,寬78厘米,刻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寶撰書。

     石鼓 在西泠印社三老石室,共10鼓,依天一閣北宋本及明初諸本的石鼓文摹刻,第10鼓有阮元清嘉慶二年(1797年)題的跋文。

    石鼓原在杭州府學明倫堂,民國11年(1922年)後移至印社。

     “人間何處有此境”摩崖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右崖壁,隸書橫列,字徑20厘米,吳聖俞書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留雲”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右,“留雲”2字,篆書,字徑13.5厘米,題款楷書,李黼堂書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重建數峰閣碑記 在西泠印社山川雨露圖書室北牆,碑高169厘米,寬85厘米,清光緒五年(1879年)梅啟照撰書。

     “芋禅”摩崖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芋禅”兩字篆書,字徑高50厘米,寬23厘米,無款識。

    旁有隸書題跋,俞樾書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

     “文泉”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山上,高67厘米,寬145厘米,刻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

    “文泉”2字篆書橫列,後有俞樾題跋。

     吳昌碩饑看天圖刻石 在西泠印社題襟館前廊,高133厘米,寬43厘米,任伯年畫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西泠印社刻。

     丁敬身畫像碑 在西泠印社仰賢亭内壁,碑高160厘米,寬73厘米,刻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石碑刻着羅聘畫、吳石潛刻的丁敬身拄杖坐石像和丁敬身書詩2首。

    右為袁枚楷書題詩2行。

     徐子靜石刻像 在西泠印社題襟館西壁,石高73厘米,寬32厘米,線刻畫像。

    石刻右上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璚題記。

     “印泉”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鴻雪徑右,隸書橫列,字徑40厘米,題款2行,楷書,日本長尾甲書于民國2年(1913年)。

     西泠印社記碑 在西泠印社山川雨露圖書室東壁間。

    碑高200厘米,寬43厘米,張景星撰,王壽祺書,碑額為隸書,碑文為篆書,刻于民國3年(1914年)。

     吳昌碩西泠印社記刻石 在西泠印社山川雨露圖書室東壁間,刻于民國3年(1914年)。

    碑分4石,每石高30厘米,寬70厘米,篆體,吳昌碩撰書。

     二十八印人畫像刻石 在西泠印社仰賢亭内壁,刻于民國3年。

    二十八印人畫像系丁仁集,各像均有題辭或傳,分刻于16塊書條石上,吳昌碩篆書“印人畫像”4字并作序。

     “石淵”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閑泉左岩壁,“石淵”,隸書,字徑40厘米,旁有丁仁楷書題款,民國3年(1914年)刻。

     隐閑樓記刻石 在西泠印社題襟館,高29厘米,寬67厘米,分2石,吳昌碩撰書,刻于民國4年(1915年)。

     “閑泉”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閑泉,泉右崖壁刻有篆書“閑泉”2字,字徑80厘米,橫列,無款識。

    泉左崖壁刻有高166厘米,寬400厘米的《閑泉記》,隸書,張鈞衡識,刻于民國10年(1921年)。

     弘一書阿彌陀經幢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左上,經幢高110厘米,上刻“阿彌陀經”1卷,弘一法師書于民國7年(1918年)。

     “印藏”刻石 在西泠印社鴻雪徑,石高30厘米,寬33厘米,刻于民國7年(1918年)。

    “印藏”2字為篆書,旁刻隸書跋文,葉舟撰書。

     “歲青岩”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遁庵東坡,高127厘米,寬113厘米,刻于民國7年(1918年)。

    “歲青岩”3字楷書橫列,字尺許,無款識。

    下有記文,吳隐、吳善慶撰,吳昌碩篆書。

     “湖山最勝”刻石 在西泠印社北門,字高34厘米,寬97厘米,“湖山最勝”4字行書,康有為書于民國8年(1919年)。

    原為匾額,後刻于崖壁。

     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碑 在西泠印社觀樂樓,高162厘米,寬84厘米,隸書18行,行30字,丁仁撰,吳昌碩書,王壽祺篆額,葉銘刻于民國9年(1920年)。

     “西泠印社”摩崖題刻 在西泠印社山頂華嚴經塔下,“西泠印社”4字篆書,橫列,高50厘米,寬73厘米,鐘以敬書。

    下有吳昌碩民國10年(1921年)題跋。

     “潛泉”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遁庵後,“潛泉”2字直排,隸書,字徑50厘米,無款識。

    其旁有高163厘米,寬345厘米的記文,吳昌碩民國4年(1915年)篆書題銘,吳隐民國5年隸書撰記。

     硯林詩墨卷刻石 在西泠印社題襟館,高29厘米,寬67厘米,丁敬撰書。

    《硯林詩墨》共3卷,分刻30石。

    第1石刻序及目次,卷上9石,卷中、卷下各10石,每篇加跋。

    民國10年(1921年)吳昌碩作序刻于題襟館壁間。

     小盤谷記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石高103厘米,寬55厘米,楷書,李庸撰書,刻于民國11年(1922年)。

     “小龍泓洞”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小龍泓洞右面,高53厘米,寬120厘米,刻于民國11年。

    石刻上面橫列隸書“小龍泓洞”4字,下面為“葉為銘撰并書的《小龍泓洞記》,直排隸書13行。

     漢三老石室記碑 在西泠印社三老石室,高120厘米,寬53厘米,楷書13行,吳昌碩撰書,民國11年(1922年)刻。

    碑陽為《漢三老石室記》,碑陰刻捐資贖碑題名和收支賬目。

     缶廬上壽記石刻 在西泠印社缶亭附近,高53厘米,寬174厘米,記西泠印社五十餘人慶吳昌碩八十大壽,諸宗元撰,刻于民國11年。

     送子觀音圖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龍泓洞左岩壁,高126厘米,寬64厘米,王震畫,吳昌碩題款,民國11年刻。

     “漢三老石室”刻石 為三老石室的石匾,每字50厘米見方,楷書,馮煦書,民國12年(1923年)刻。

     金農書金剛經刻石 在西泠印社華嚴經塔上,清乾隆八年(1743年)金農書,民國12年西泠印社将金剛經刻成16石,砌于華嚴經塔二、三級上,末附捐刻者姓名。

     “西泠印社”刻石 為西泠印社正門門楣,每字25厘米見方,沙孟海書,1983年刻。

     “規印崖”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閑泉右岩壁,隸書,字徑32厘米,有題款,高時顯書。

     趙之謙小像刻石 在西泠印社題襟館前廊,高82厘米,寬53厘米,楊憩亭畫,趙撝叔(之謙)自題記,西泠印社刻。

     鐘矞申(以敬)石刻像 在西泠印社,石高58厘米,寬33厘米,有題詩。

     丁敬身緻羅聘書刻石 在西泠印社,石高33厘米,寬47厘米,行書18行。

     “小盤谷”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小盤谷,楷書,字徑30厘米,無款識。

     嶽飛書《驽骀吟》刻石 在西泠印社鴻雪徑旁涼堂外壁上,石高42厘米,寬80厘米,共9石,嶽飛書。

     “竹徑通幽”刻石 嵌于小瀛洲花窗短牆月洞門上,青石高40厘米,寬120厘米,字20厘米見方,民國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