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選

關燈
○碑刻選 大唐天水趙氏故山陽範夫人墓志銘并序 在杭州碑林,碑高50厘米,寬50厘米,厚12.5厘米,唐神龍年間(705~707年)刻,楷書,20行,行20字,碑左上缺一小角。

     錢元瓘墓石刻星象圖 在杭州碑林,碑高412厘米,寬270厘米,厚32厘米,刻于後晉天福七年(942年)。

    全圖以北極為中心,外刻四個同心圓。

    最小直徑為49.5厘米,最大直徑為189.5厘米,共刻星宿132,附座13,應有星數218,現存星數183。

    此星圖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石刻星象圖。

    按:錢元瓘(887—941年),杭州臨安人,五代吳越國第二代國王。

    墓在杭州玉皇山麓,1965年發掘,星圖蓋在墓頂上。

     吳漢月墓石刻星象圖 在杭州碑林,碑高320厘米,寬178厘米,厚30厘米,刻于後周廣順二年(952年)。

    此圖刻四個同心圓圈,内規圓圈直徑42.6厘米,刻北極、北鬥星宿,外刻二十八宿;外周圓圈直徑180厘米。

    此圖共刻星座30,附座9,應有星數189,現存星數178。

    按:吳漢月(912—952年)錢塘人,錢元瓘的妃子,系五代吳越國末代國王錢弘俶的生母。

    其墓在杭州施家山南坡,1958年發現。

     南宋太學石經 在杭州碑林,現存85石,其中《周易》2石,《尚書》7石,《毛詩》10石,《中庸》1石,《春秋》48石,《論語》7石,《孟子》10石。

    始刻于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趙構及皇後吳氏書,楷書。

    每石尺寸不等,高約160厘米,寬120厘米,厚25厘米。

    此石經原立于南宋太學内,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移存杭州府學(今杭州碑林)。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贊刻石 在杭州碑林,共14石,石高44厘米,寬125厘米,厚20厘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刻,北宋李公麟畫像,南宋高宗趙構書,小楷。

    原有15石,今缺1石,序号為“十”。

    又殘存半石,序号為“十四”。

    原刻像73人,今存65人。

    首石前5行刻宋高宗聖賢像贊之序,繼之刻孔子坐像及兩弟子立像,每像右上或左上刻像之姓名、字、本籍及贈号,其下刻宋高宗四言八句贊詞,惟孔子之贊為四言十二句。

    末石刻昌平伯立像,繼之刻明吳讷楷書題跋21行。

    末5行刻小楷附記,除首行有摹勒者劉數落款外,其餘均無書者姓名。

    此刻石,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金石萃編》、《寰宇訪碑錄》均有記載。

     甯遠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70厘米,寬110厘米,厚24厘米,刻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王介撰,陳一新書,楷書,碑額刻“甯遠記”三大字,隸書,額下縱2列,上列19行,行25字,下列21行,行13字。

    碑中下部有一處風化嚴重,多字漫滅,《兩浙金石志》、《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武林坊巷志》等均載有此碑。

     宋理宗禦書聖賢贊刻石 在杭州碑林,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刻,宋理宗趙昀撰文并書,正楷,字徑約10厘米。

    碑原立于南宋太學高宗石經之末,初刻16石,其中13石為聖賢贊,上起伏羲,下迄孟子,3石為序。

    今存15石,缺原刻《伏羲》、《禹》2石,但《文王》刻石有2石,其中一石為清光緒年重刻。

    聖賢贊每石首刻聖賢之名,繼之刻贊2列,列4行,行4字,《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金石萃編》、《寰宇訪碑錄》等均有聖賢贊刻石記載。

    現存刻石如下: 第一石“序一”石高192厘米,寬87.5厘米,厚19.5厘米,碑刻序5行,總26字,其中“之”、“緒”、“日”、“萬”4字泐損。

     第二石“序二”石高192厘米,寬87.5厘米,厚17厘米,碑刻序5行,行11字,有“庚寅”、“禦書”印各一方,碑中間有裂痕,“上”“采”、“探”3字的部分筆畫泐損。

     第三石“序三”石高191厘米,寬86.5厘米,厚16厘米,碑刻序4行,存18字,碑面有裂痕,下部分泐損7字,“辛醜”及“禦書之寶”兩印多剝蝕嚴重。

     第四石“堯”石高155.5厘米,寬75厘米,厚23厘米,石完整,碑面較風化,“盛”字右上筆畫泐損。

     第五石“舜”石高159厘米,寬86.5厘米,厚18.5厘米,碑石上部漫滅,缺12字,碑面左邊中間有“禦書”印一方。

     第六石“湯”石高159厘米,寬82厘米,厚23.5厘米,碑石完整。

     第七石“文王”石高162厘米,寬86厘米,厚24.5厘米,碑石完整。

    碑面左有清光緒壬辰年(1892年)加刻的葉赫崧駿楷書題記7行,記此‘‘文王’’原石失而複得之始末。

     第八石“文王”石高161厘米,寬83.5厘米,厚20.5厘米,清光緒元年(1875年)刻,贊後刻杭州府學生員丁申題識3行,隸書,題識謂舊阙文王贊碑,後于光緒元年三月從原15石中摘錄鈎摹而成此文王贊。

     第九石“武王”石高153厘米,寬81.5厘米,厚21厘米,碑面略風化。

     第十石“周公”石高159厘米,寬85.5厘米,厚26厘米,石完整。

     第十一石“孔子”石高154.5厘米,寬87.5厘米,厚21.5厘米,石中間有一裂痕,上列“六”、“藝”及下列“容”字部分筆畫泐損。

     第十二石“顔子”石高157厘米,寬78厘米,厚21.5厘米,上列第4行第1字漫滅。

     第十三石“曾子”石高152厘米,寬84厘米,厚23厘米,碑四周刻有祥雲圖飾,碑左邊中間有“禦書”印一方。

     第十四石“子思”石高159厘米,寬103.5厘米,厚25厘米,石略有風化。

     第十五石“孟子”石高187.5厘米,寬82厘米,厚25.5厘米,其中碑額高40厘米,中間刻“皇帝禦制禦筆”6字,篆書,3行,其旁刻雙龍飛雲紋飾,碑文左側中間有“禦書”印一方,碑身四周刻祥雲。

     佑聖觀重建玄武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16厘米,寬114.7厘米,厚31.5厘米,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李璋刻,元明善撰,趙孟頫書并篆額,碑文楷書,32行,行53字,字徑1.8厘米,碑石完整,碑下沿字迹多泐損。

    《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寰宇訪碑錄》等均載有此碑。

     田畝座标計量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84厘米,寬111厘米,厚27.5厘米,刻于元至治年間(1321~1323年)。

    此碑分5列書寫,第1列的1至24行與第5列的下面,風化剝蝕嚴重。

    碑記湖州路、常州路田畝座标及數量,碑題殘損。

     西湖書院重整書目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85厘米,寬106厘米,厚26厘米,陳袤撰,張慶孫書,楷書,22行,行13字,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

    此碑正文上方有篆額,左上角殘缺,中上部一大塊剝蝕無字。

     安晚軒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52.5厘米,寬78.5厘米,厚20.5厘米,元元統三年(1335年)陳瑞刻,陳旅撰并書,趙世延篆額,額左右仿漢山陰畫像碑,刻麟鳳二像。

    碑文為楷書,20行,行35字,字徑2厘米,碑石完整,碑面略有剝蝕,碑記真人孫益謙建軒四楹,名安晚,以度晚年。

    《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均有此碑記載。

     元加孔子号诏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90厘米,寬111.5厘米,厚27厘米,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碑額刻“诏旨”兩篆字,篆額下刻2列。

    今碑面多裂痕,剝蝕嚴重,碑文缺損,能辨認者約120字。

    據《兩浙金石志》載:上列餘謙隸書诏旨,11行,行15字,下列陳泌正書跋17行,行11字。

     裡域河廟柳神之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55.5厘米,寬79.5厘米,厚21厘米,元至正二年(1342年)刻,李康壽撰文,趙本書,姜杲篆額,碑文行楷,20行,行45字,字徑2厘米,碑石完整,碑面多風化剝蝕,部分字迹泐損。

    此碑記載杭州臯亭山西河廟柳神,聰明正直,使所在一方庶民普受其德。

    此碑為雙面碑,碑陰刻《北社田土文憑》,碑額7字行草書,碑文與碑陽同書體。

     武林弭災之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00厘米,寬82厘米,厚21.5厘米,元至正三年(1343年)謝文炳刻,楊維祯撰文,陳遘書,班惟志篆額,楷書,16行,行40字,字徑3厘米。

    碑記元至正三年杭城滅火之經過,《武林坊巷志》載有此碑,碑名為《江浙廉坊司弭災記》。

    《寰宇訪碑錄》所載碑名與今同。

     西湖書院重修大成殿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01厘米,寬114厘米,厚27厘米,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陳泌撰。

    碑上方篆額碑名10字,其下碑文22行,行31字,楷書,無書者姓名。

    此碑斷為二,除少數字殘損外,文字清晰。

    《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寰宇訪碑錄》等載有此碑。

     太上感應靈篇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29厘米,寬103厘米,厚26厘米,元至正壬辰(1352年)刻,楷書,縱16列,每列行字俱不等,字的大小和行列交錯,大字多為原文,小字則為注釋,前14列為太上感應靈篇,15、16列為仇遠、陳君實、朱貞白3篇跋文。

    此碑篆額橫列,碑文字迹多泐損。

    碑自12列以下殘缺。

    《武林坊巷志》、《兩浙金石志》、《寰宇訪碑錄》等載有此碑。

     杭州路重建廟學碑 在杭州碑林,碑通高314厘米,寬142.5厘米,厚34.5厘米,其中碑額高79厘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範伯仁刻,王大本撰文,康裡慶童書。

    碑額8字,2行,行4字,周伯琦篆;碑文31行,行54字,楷書,字徑3.5厘米,碑石完整,碑文清晰。

    《兩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及《寰宇訪碑錄》等均載有此碑,碑記杭州路廟學興廢之事。

     仁和縣改建儒學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66厘米,寬96厘米,厚25厘米,魏骥撰,王榮書,刻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

    碑記監察禦史閻鼐巡按浙江,以仁和縣學東接按察司,西連其司之囹圄,訊拷呼号之聲影響學習,尋得郡城西南貢院舊址,改建成仁和儒學之事。

     重修孔廟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41厘米,寬81厘米,厚26厘米,夏時正撰并書,楷書,25行,行54字,刻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

    此碑記載修繕孔廟之事,碑右上角缺損,無碑題。

     杭州府儒學複建尊經閣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85.5厘米,寬89厘米,厚19.5厘米,吳伯通撰,閻仲宇書,楷書,29行,行72字,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陶宗義刻石。

    此碑記載尊經閣複建的過程。

    碑中間及左下部斷裂,上中及右中部各一處無字迹,頂端有碑額,4行,行3字,篆書。

     再思軒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74厘米,寬107.5厘米,厚14厘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刻,傅汝公撰并書,楷書。

    碑記同心堂之東有軒,汝公欲退居此軒反思,闡述為官者再思之精義。

     守巡二道修造軍火器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06厘米,寬54.5厘米,厚18厘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刻,題額及碑文均楷書,無書者姓名,縱5列,首列11行,字徑2厘米,餘4列20行,字徑1.2厘米,行字數不等。

    《武林坊巷志》卷三碑名作《巡西道修造軍火器械碑》,碑記立碑原由及明洪武以來所造軍火器械數目。

     表忠觀碑 在杭州碑林,今存3石,高224厘米,寬104厘米,厚24厘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

    石陰陽兩面刻,各7行,行18字,惟最後一面5行,蘇轼撰并書。

    原碑共4石,宋元豐元年(1078年)刻,已廢。

    今為重刻本,1949年後移存今杭州碑林。

     關于西湖禁約事文告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76厘米,寬85厘米,厚29厘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楷書,無書者姓名,9行,行23字,字徑6厘米。

    碑文内容為治理西湖蓄洩,以備旱潦及嚴禁蠶食侵占淤塞西湖。

     通玄觀文昌祠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17.5厘米,寬58厘米,厚24.5厘米,沈友儒撰,胡孝書,楷書,明萬曆七年(1579年)陶承學刻石。

    碑文記載文昌君之由來及建祠的用意,碑首有題額7字,呂元篆。

     浙江開府鎮東樓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10厘米,寬97.5厘米,厚26.7厘米,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刻,張佳胤撰文,無書者姓名,楷書,25行,行67字,字徑2.5厘米,碑石較完整,碑面右下多剝蝕。

    碑記萬曆十年浙江兵變,張佳胤授命巡撫浙江,平定兵變,遂重建鎮東樓。

    《武林坊巷志》載有此碑。

     先聖小像刻石 在杭州碑林,高97厘米,寬33厘米,厚11.5厘米,吳道子作,刻于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

    此石,中為先聖孔子立像,右上刻“先聖小像”4字,直列,篆書;左上刻“唐吳道子筆”5字,直列,楷書;左下為刻者卓明卿落款。

     重修佑聖觀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204.5厘米,寬98.5厘米,厚28.5厘米,張瀚撰,陳善書,楷書,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陶承學刻石。

    此碑記載佑聖觀毀修的曆史,碑首有篆額,江铎篆,四周飾以龍紋。

    此碑中間從右向左呈斜狀斷裂,大部分字迹清晰。

     杭州府仁和縣儒學學田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66厘米,寬84厘米,厚20.5厘米。

    劉洪谟撰,刻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碑文記載督學伍公不避權貴,下令有司,廣開墾,以為學宮永業。

    碑末記學田畝數,坐落地點及佃戶姓名。

     報親淨業堂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59厘米,寬66.5厘米,厚18.5厘米,廣镕撰,袾宏書,楷書,刻于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石碑左下角殘。

     北門長壽庵放生池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35厘米,寬68厘米,厚17厘米,襪宏撰,刻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此碑記載建庵經過及命名“長壽”之原由。

    該碑自右上方至左下方斜裂。

     文廟聖賢姓氏位次表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0厘米,寬89.5厘米,厚21厘米,嚴遂高書,楷書,刻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

    此碑分6列書寫,1至5列為聖、賢、儒題名,第6列為姚永濟撰“重修杭州府學記略”。

     浙江撫憲大中丞蕭公德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8.5厘米,寬95厘米,厚25厘米,曹溶撰,張天植書,楷書,刻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

    碑記蕭起元撫浙德政,碑分5列書寫,1至4列頌蕭公德政,第5列為題名。

     兩浙文宗李公學政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89厘米,寬94厘米,厚24厘米,陳之遴撰,周繼芳書,楷書,刻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

    碑文記李際期在浙治學政績,碑分6列書寫。

    5至6列風化剝蝕嚴重,字迹模糊不清者甚多。

     建造節義庵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74厘米,寬82厘米,厚21厘米,嚴沆撰,姚元煐書,楷書,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碑記汪孺人一生苦難纏身,後入空門,衆人出資建庵始末。

     淨慈寺第二代智覺禅師塔銘 在杭州碑林,碑高46厘米,寬62厘米,厚10.5厘米,虞淳熙書,楷書,刻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

     兩浙文宗金公學政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226厘米,寬103厘米,厚23厘米,胡亶撰,揚鼐書,楷書,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

    碑文分7列書寫,1至4列贊金鏡在浙德政,5至7列為題名,因風化嚴重,大部分字迹模糊。

     兩浙督學劉公學政碑 在杭州碑林,盧琦撰,傅感丁書,楷書,刻于清康熙年間。

    碑文記載劉元琬在浙督學德政,碑分6列書寫,最後的題名部分因風化嚴重,已字迹不清。

     永禁魚花船稅料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80.5厘米,寬74.5厘米,厚27厘米,刻于清康熙年間。

    碑記杭州府魚花船隻共一百有零,以此為生者,有數千家。

    過去,每船納稅三兩五六錢不等,以至民不聊生,現予免除并立碑以示久遠。

     浙江督學陸公實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8厘米,寬98厘米,厚23厘米,胡亶撰,嚴曾榘書,楷書,刻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此碑分7列書寫,1至6列記陸舜在浙督學之德政,第7列為題名。

    因風化,不少題名模糊難識。

     兩浙文宗祖公學政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64.5厘米,寬84.5厘米,厚24厘米,顧豹文撰,顧祖榮書,楷書,刻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碑文分6列書寫,碑頌祖澤潛在浙德政。

     兩浙張大中丞去思碑記 在杭州碑林,碑高163厘米,寬80厘米,厚23厘米,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碑文記載張公莅浙6年,推行教化,以身作則,廉潔奉公,離任時行旅蕭然悉如來時舊物,故碑題用“去思”2字,以表百姓思念之情。

     右軍六十帖 在杭州碑林,現存9石,每石尺寸略同,高33厘米,寬90厘米,厚12厘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王羲之書。

    多為草書,間有行楷。

    清匡山金輪撰集,慈水王文光勒石。

    其中除多數可見于《淳化閣帖》外,尚有不刊而見諸《宋拓王右軍書》及《王羲之正草十七帖》者。

    原碑幾石,今不得而知,據現存9石刻帖42計,尚缺18帖,約缺3至4石。

    此帖容庚《叢帖目》卷四、楊震方《碑帖叙錄》等均有記載。

     現存《右軍六十帖》中42帖的帖名如下:适得書帖、知欲東帖、差涼帖、奉對帖、汝人帖、都邑帖、谯周帖、胡母氏帖、王帝帖、往在都帖、旃罽帖、宰相安和帖、噉豆鼠帖、秋中帖、又不能帖、疾石退帖、重熙書帖、二謝帖、不快帖、小佳帖、奉告帖、鯉魚帖、月半帖、鄉裡人帖、行成帖、極寒帖、虞休帖、建安帖、追尋帖、臨川帖、袁生帖、想賓帖、想弟帖、節日帖、仆可帖、定聽帖、蒸濕帖、龍保帖、瞻近帖、天鼠膏帖、朱處仁帖、得邛竹枝帖。

     大令鵝群帖 在杭州碑林,現存7石,每石尺寸略同,高33厘米,寬9厘米,厚11厘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王獻之書。

    多為草書,間有行書和楷書,清匡山金輪撰集,慈水王文光勒石。

    據《中國書法大辭典》載,此帖共39帖,然今存7石計22帖,尚缺17帖。

     現存《大令鵝群帖》中22帖的帖名如下:安和帖、相彼帖、姑比目帖、思戀帖、節過歲終帖、願餘帖、适奉帖、玄度帖、忽動帖、委曲帖、阿姑帖、舍内帖、複面帖、還此帖、西問帖、月終帖、參軍帖、昨日諸願帖、不審尊體帖、嫂等帖、鄱陽歸鄉帖、敬祖帖。

     淨慈舜瞿禅師塔銘 在杭州碑林,碑高204.5厘米,寬93厘米,厚21厘米,毛奇齡撰,蔡升元書,楷書,縱6列,列34行,行14字,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碑斷為5石,多字泐損。

     米芾書王維詩碑 在杭州碑林,共6石,其中4石刻米芾行書,2石刻明清書家題識,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錢學洙勒石,林鳳鳴刻,石高55厘米,寬118厘米,厚16厘米,字徑約15厘米。

    第1石已殘,僅存二小片,其中一片石面右邊刻序号“壹”,再刻“天子幸新豐旌”6字,此為王維“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五言詩起句,另一片僅存“溫谷幔”3字,為第1石之末行詩句;現存第2石,序号為“叁”,行書6行,17字;第3石序号為“肆”,行書6行,19字;第4石序号為“伍”,前4行9字為詩句末尾,後兩行刻“襄陽米芾’’4字之款,并有“楚國米芾”和“中嶽外史”印2方;第5石,序号為“陸”,前5行刻江睿行書題識,第6行刻“鹿城顧鼎臣觀”行草1行,繼之刻羅倫隸書題識3行,吳寬行書題識8行,徐有貞草書題識4行,及劉經行書題識3行;第6石序号剝蝕莫辨,前2行刻董其昌行書題詞“澄懷觀道”,後10行刻錢學洙行書題識,石面左下角刻小楷“慈水林鳳鳴镌”1行。

     十六羅漢像贊刻石 在杭州碑林,共16石,石高125厘米,寬55厘米,厚21厘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刻,唐末貫休畫,清乾隆書。

    每石刻羅漢像一尊,像之左上或右上刻羅漢位次和名号,其下刻乾隆根據梵典修改畫上原羅漢位次和名号,小楷,每石還刻有乾隆為像作的題贊,行書。

    此刻石原藏于聖因寺(今杭州中山公園),60年代移存碑林,至今仍完好無缺。

     文昌帝君陰骘女碑 在杭州碑林,共2石,石高28厘米,寬23厘米,厚10厘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梁同書書,小楷。

    每石橫6列,列5行,末尾刻“汲修堂汪氏镌送”印一方,文全,石完整。

     新修杭州府儒學記碑 在杭州碑林,此碑碎為多塊,今存2塊,1塊高123厘米,寬95.5厘米;另1塊高46厘米,寬89厘米,杭世駿撰,顧震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陳雲杓刻石。

    此碑記載杭州府學從南宋紹興年間到清雍正五年毀建的曆史。

     葛氏祠堂祭産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06.5厘米,寬60厘米,厚17厘米,此碑刻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記碑 在杭州碑林,共3石,石高30厘米,寬79厘米,厚9厘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許祖京撰文,梁同書書,楷書。

    前2石各36行,後1石15行。

    行16字,字徑1厘米,碑石完整,碑面略剝蝕。

     閱水操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75.5厘米,寬90.5厘米,厚19厘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乾隆撰并書,五言20句,8行,行書,款下有“古稀天子之寶’,印一方。

     聖因寺樂捐田賦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33厘米,寬77.5厘米,厚9厘米,奚岡撰并書,隸書,28行,每行12字,刻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碑文記載聖因寺原有海田百畝,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因催賦殊迫,禅師不得已,振錫赴勃海求援,獲王公樂助等事。

     重修錢塘縣學記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27厘米,寬110厘米,厚26.5厘米,梁同書書,楷書,刻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碑文記載錢塘縣學在佑聖觀之西,至清規模大備,後百姓失火牆毀延及西庑,衆人捐資合力重修之事。

     禦題表忠觀詩碑 在杭州碑林,共2石,碑高170厘米,寬79厘米,厚21厘米,刻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乾隆撰并書,行書。

    第1塊,碑陽刻辛末詩,碑陰刻乙酉詩,碑右側刻甲辰詩。

    第2塊,碑陽刻丁醜詩,碑陰刻壬午詩。

    五首詩均頌揚吳越錢王的德政。

     禦題聖因寺詩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60厘米,寬78厘米,厚18厘米,清乾隆年間,乾隆撰并書,行書。

    此碑四面刻,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