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漢、南朝
與嚴子陵書劉秀
古之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痏,必杖而行。
若绮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
與宋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兌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唐、五代 杭州刺史廳壁記李華 唐虞之代,四嶽、十二牧,分掌諸侯;宗周有方伯、連帥之職;秦有監郡;漢魏以還,初曰部刺史,後曰州牧;近代罷州牧,複為郡太守;太守、刺史,無恒其稱,職同九卿,假以符節,雖親如魯、衛,貴若周、召,任切安人,往往除拜。
天寶中,朝廷以尚書郎人物之高選,二千石元元之性命,始以省郎臨大部。
若密迩京師,或控壓沖會,萬商所聚,百貨所殖,将擇良吏重難之。
杭州,東南名郡,後漢分會稽為吳郡,錢塘屬。
隋平陳,置此州,咽喉吳越,勢雄江海。
國家阜成,兆人戶口日益增,領九縣,所臨莅者多當時名公:宋丞相、劉仆射、崔尚書之訏谟大政其間;劉尚書、裴給事之盛德遠業;魏左丞、蘇吏部之公望遺愛在人;韋太原、崔河南、劉右丞、侯中丞節制方隅。
有事以來,承制權假以相國元公,旬朔之間,生人受賜。
由是望甲餘州,各士、良将,遞臨此部。
況郊海門,池浙江,三山動搖于掌端,靈濤歕激于城下;水牽卉服,陸控山夷;骈樯二十裡,開肆三萬室。
近歲,災沴繁興,寇盜連起;百戰之後,城池獨存。
王師雷動,元惡授首;乳哺疲人,分命賢哲。
诏以兵部郎中範陽盧公幼平為之。
公,體仁而清、直方簡亮,文以輔德,武以靜人;澄曠有清江之姿,巍峨有秋山之狀。
麾幢戾止,未逾三月,降者還忠義,歸者喜生育;旌次讓利,轅門無聲。
人鹹曰:“休哉!以卿佐之才,遵王澤,敷德政,吾見其為公為侯,福履宜之,未見其極也!” 刺史冠服印绶、甲令載之,故不書。
詞尚體要,古史之遺也。
永泰元年七月二十五日記。
冷泉亭記白居易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
就郡言,靈隐寺為尤。
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
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
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辄除去。
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複湖,易為形勝。
先是,領郡者,有相裡君造作虛白亭,有韓仆射臯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後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景殚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
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錢塘湖石記白居易 錢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條,具列如左。
錢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裡。
北有石函,南有笕。
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餘項;每一複時,可溉五十餘頃。
先須别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限而放之。
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下縣,縣帖鄉,鄉差所由,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洩及時,即瀕湖千餘頃田,無兇年矣。
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
今年修築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脫或水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餘矣。
俗雲:決放湖水,不利錢塘縣官。
縣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
或雲:魚龍無所托。
或雲:茭菱失其利。
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
又雲:放湖水即郭内六井無水,亦妄也。
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湧,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況前後放湖,終不至竭。
而雲井無水,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窦,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
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無稅田約十數頃。
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
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洩湖水,以得私田。
其石函、南笕并諸小笕闼,非灌田時,并須封閉築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洩,罪責所由,即無盜洩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決。
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
其笕之南,舊有缺岸。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洩之;以不減,兼于石函、南笕洩之,防堤潰也。
予在郡三年,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
恐來者要知,故書于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
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
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杜牧 佛著經曰:生人既死,陰府收其精神,校平生行事罪福之。
坐罪者,刑獄皆怪險,非人世所為。
凡人平生一失舉止,皆落其間。
尤怪者,獄廣大千百萬億裡,積火燒之,一日凡千萬生死,究億萬世無有間斷,名為“無間”。
夾殿宏廊,悉圖其狀,人未熟見者,莫不毛立神駭。
佛經曰:我國有阿阇世王,殺父王篡其位,法當入所謂“獄無間”者。
昔能求事佛,後生為天人,況其他罪事,佛固無恙。
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舍身為僧奴,至國滅,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為工商者,雜良以苦,僞内而華外,納以大秤斛,以小出之,欺奪村闾戆民。
铢積粒聚,以至于富。
刑法錢谷小胥,出入人性命,颠倒埋沒,使簿書條令不可究知,得财買大第豪奴,如公侯家。
大吏有權力能開庫取公錢,緣意恣為,人不敢言。
是此數者,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求救。
日月積久,曰:“我罪如是,富貴如所求。
是佛能減吾罪,複能以福與吾也。
” 有罪罪減,無福福至!生人唯罪梗耳,雖田婦稚子知所趨避。
今權歸于佛,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至有窮民啼一稚子無以與哺,得百錢必召一僧飯之,冀佛之助,一日獲福。
若如此,舉寰海内盡為寺與僧不足怪矣。
屋壁繡紋可矣,為金枝扶疏,擎千萬佛。
僧為具味飯之可矣,飯訖持錢與之,不大不壯,不高不多,不珍不奇,瑰怪為憂,無有人力可及而不為者。
晉,霸主也。
一銅宮至衰弱,諸候不肯來盟。
今天下能如幾晉?凡幾千銅鞮?人得不困哉?! 文宗皇帝嘗語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今加兵、佛,一農人乃至五人所共食其間。
吾民尤困于佛。
”帝念其本老根大,不能果去之。
武宗皇帝始即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萬所,冠其徒幾至十萬人。
後至會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惟十人;東京二寺,天下所謂節度觀察同華、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準西京數,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禦史縷行天下以督之。
禦史乘驿未出關,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元刓之。
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萬五百,其奴婢十五萬;良人枝附為使令者倍笄冠之數;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口率與百畝,編入農籍。
其餘賤取民直,歸于有司;寺材,州縣得以恣新其公署、傳舍。
今天子接位,诏曰:“佛尚不殺而仁,且來中國久,亦可助以為治天下。
州率與二寺,用齒衰男女為其徒,各止三十人。
兩京數倍其四五焉。
著為定令,以徇其習,且使後世不得複加也。
”趙郡李子烈播,立朝名人也。
自尚書比部郎中,出為錢塘。
錢塘于江南,繁大雅亞吳郡。
子烈少遊其地,委曲知其俗蠹人者,剔削根節,斷其脈絡。
不數月,人随化之。
三箋幹丞相雲:“濤壞人居,不一銲锢,敗侵不休。
”诏與錢二千萬,築長堤以為數十年計,人益安善。
子烈曰:“吳越古今多文士來吾郡遊,登樓倚軒,莫不飄然而增思。
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
佛熾害中國六百歲,生見聖人一揮而幾夷之。
今不取其寺材立亭勝地以彰聖人之功,使文士歌詩之後必有指吾而罵者。
”乃作南亭,在城東南隅,宏大煥顯,工施手目,發勻肉均牙滑而無遺巧矣。
江平入天,越峰如髻,越樹如發,孤帆白鳥,點盡上凝在。
半夜酒餘,倚老松,坐怪石,殷殷潮聲起于月外。
東閩兩越,宦遊善地也。
天下名士多往之。
予知百數十年後,登南亭者,念仁聖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迹,睹南亭千萬狀,吟不辭已;四時千萬狀,吟詠不能去。
作為歌詩,次之于後,不知幾千百人矣! 天柱觀碣吳筠 太史公稱,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國,有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其餘不可詳載。
粵天柱之号,潛、霍及此,三峰一稱矣,蓋以其下擢地紀,上承天維,中函洞府之謂。
豈惟蘊金碧,宅靈仙;所貴興雲雨,潤萬物也。
自餘杭郭,溯溪十裡,登陸而南,弄潺湲,入峥嵘,幽徑窈窕。
才越千步,忽岩勢卻倚,襟領環掩,而清宮辟焉。
于是旁訊有識,稽諸實錄,乃知昔高士郭文舉,創隐于茲,以雲林為家,遂長往而複。
元和貫于異類,猛獸為之馴擾,《晉書逸人傳》具記其事,可略而言。
自先生閟景潛升,而遺廟斯立。
暨我唐弘道元祀,因廣仙迹為天柱之觀。
有五洞相鄰,得其名者謂之大滌,雖寥邃莫測,蓋與林屋華陽,密通太帝陰宮耳。
爰有三泉、二氿、一濫,殊源合派,水旱不易,擁為曲池,萦照軒宇。
夏寒而辨沙礫,冬溫而冒萍藻,既漱而飲之,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土無沮洳,風不飄厲,故栖遲者心暢而壽永。
磐礴纡奧,氣淳境美,虎不搏,蛇不螫,而況于人乎。
正觀初,有許先生曰邁,懷道就閑,薦召不起;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朱君緒、司馬子微、暨齊物、夏侯子雲,皆為高流,或遊或居,窮年忘返。
寶應中,群寇蟻聚,焚爇城邑,蕩然煨燼,惟此獨存。
非神靈扶持,曷以臻是!州牧相裡,造縣宰範愔,化洽政成,不嚴而理,遺氓景附,複輯其業。
筠與逸人李元卿,樂土是安,舍此奚适。
恐将來君子靡昭厥由,故核而志之,表此堅石。
大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中嶽道士吳筠記。
杭州羅城記羅隐 大凡藩籬之設者,所以規其内;溝洫之限者,所以虞其外;華夏之制,其揆一焉。
故魯之祝邱,齊之小谷,猶以多事,不時而城,況在州郡之内乎?自大寇犯阙,天下兵革,而江左尤所繁并。
餘始以郡之子城,歲月滋久,基址老爛,狹而且卑,每至點閱士馬,不足回轉。
遂與諸郡聚議,崇建雉堞,夾以南北,矗然而峙,帑藏得以牢固,軍士得以帳幕,是所謂固吾圉。
以是年上奏天子,嘉以拙政,優诏獎飾,以為牧人之道,其盡此乎?俄而孫儒叛蔡渡江,侵我西鄙,以翦以逐,蹶于宛陵,勁弩之次,泛舟之助,我有力焉。
後始念子城之謀,未足以為百姓計。
東眄巨浸,辏閩粵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寶貨。
苟或侮劫之不意,攘偷之無狀,則向者吾皇優诏,适足以自策。
由是複興十三郡,經緯羅郭,上上下下,如響而應。
爰自秋七月丁巳,訖于冬十有一月某日。
由北郭以分其勢,左右而翌合于冷水源。
綿亘若幹裡,其高若幹丈,其厚得之半。
民庶之負販,童髦之緩急,燕越之車蓋,及吾境者,俾無他慮。
千百年後,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
苟得之于人而損之己者,吾無愧欤!某年月日記。
天柱觀記錢鏐 天柱觀者,因山為名。
按傳記所載,皆雲: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
一在舒州,一在壽陽,洎今在餘杭者,皆是也。
又按道經雲:天壤之内,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如國家之有藩府、郡縣,遞相禀屬。
其洞天之内,自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領,考校災祥。
今天柱山即《真诰》所謂大滌洞天者也。
内有隧道暗通,華陽林屋皆乘風馭景,倏往忽來,真蹤杳冥,非世俗所測。
而況大江之南,地兼吳越,其峰巒西接兩天眼之龍源,次連石鏡之岚岫,東枕浙江之迢派,可謂水清山秀,兼通大海及諸國往還。
此外,又有東天目、西天目及天竺之号,得非抗蒼崖于穹昊,聳絕壁于雲霄,立天為名,以标奇特耶!若乃登高望遠,則千岩萬壑,金碧堆疊,龍蟠虎踞,靈粹滋孕,代生異人,非山秀地靈之所鐘襲,其孰能與于此乎!就中,天柱風清氣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
自漢武帝酷好神仙,标顯靈迹,乃于洞口建立宮壇,曆代祈禳,悉在此處。
東晉有郭文舉先生,得飛化之道,隐居此山,群虎來柔,史籍具載。
乃于蝸廬之次,手植三松,虬偃鳳翹,蒼翠千載,今殿前者是也。
洎大唐創業,以元元皇帝為祖宗,崇尚元風,恢張道本。
天皇大帝握圖禦宇,授箓探符則有潘先生宏演真源,搜訪神境。
宏道元年奉敕創置天柱觀焉,仍以四維之中,壁封千步,禁彼樵采為長生之林。
中宗皇帝,玉葉繼昌,元關愈辟,特賜觀莊一所,以給香燈。
于是台殿乃似匪人,工廊檻而皆疑化出,星壇月砌,具體而征,則有被褐幽人、據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蘿之陰。
葉天師法善、朱法師君緒、吳天師筠、暨天師齊物、司馬天師承祯、夏侯天師子雲,皆繼踵雲根,栖神物表,骨騰金鎖,名冠瑤編,出為帝王之師,歸作神仙之侶,金錯标字,翠珉流芳,照晰具存,不俟詳錄。
其餘三泉令派,雙石開扉,藥圃新池,古壇書閣,各有題品,足為耿光。
令此際蒙聖朝疊委藩阃,绾阖闾之封略,統句踐之山河,寵極蕭曹,榮兼渾郭。
緬懷斯地,實迩維桑,素仰真風,備詳前事。
但以現觀創置之始,本對南方,後有朱法師相度地形,改為北向。
雖依山勢,偏側洞門,其洞首陰背陽,作道宮而不可,緻左右崗垅與地勢以相違,背洞門而不順百靈,使清泉卻侵白虎,緻使觀中寥落,難駐賢能,皆為尊殿背水激沖之所緻也。
乾甯二年,鏐因曆覽山源,周遊洞府,思報列聖九重之至德,兼立三軍百姓之福庭。
于是齋醮之餘,遍尋地理,觀其尊殿,基勢全無起發之由,緻道流困窮,二時而不辨香燈,竟歲而全無醮閱。
遂抗直表上聞聖聰,請上清道士闾邱方遠與道衆三十餘人主張教迹,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
鏐特與創建殿堂,兼移基址,山勢有三峰兩乳,兼許邁先生丹竈遺迹猶存,遂乃添低作平,減高為下,改為甲向。
是五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卻為主案。
尋即一二年内法主兩霑渥恩,道侶益臻,常住鹹備,青牛白鹿堪眠琪樹之陰,绛節霓幢不絕星壇之上,得不因移山勢而再振元風者哉。
尋又續發薦章,奏闾邱君道業,聖上以仙源衍慶,真派流輝,方瑤水以遊神,複華胥而入夢,欲闡無為之化,欣聞有道之人,敕賜法号為妙有大師,兼加命服。
雖寒栖帶索之士不尚寵榮,在法橋勸善之門何妨顯赫。
其次,畢法道士鄭茂章,生自神州,久栖名嶽,元機契合,負笈俱來。
鏐幸揖方瞳常留化竹副妙有大師,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福既薦于宗祧,惠頗霑于軍俗。
尋發特表,蒙鴻恩,繼賜紫衣,焚修于此。
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龍虎二君侍衛無阙。
其次,别創上清精思院,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廚,乃陳鼎擊鐘之所。
門廊房砌,無不更新。
天風每觸于庭除,地籁時聞于窗戶。
兼為親隸觀額,以炫成功,非矜八體功能,貴立永年之志。
妙有大師闾邱君,靈芝禀異,皓鶴标奇,誕德星躔,披靈霓洞,朝修虔墾,科戒精嚴,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加以降神之地,即舒州之天柱山也。
遊方有志,蹑屩忘疲,自生天柱之前,駐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
此乃修崇,實同搜抉,所謂道無不在,代有其人。
爰自開基,至于功畢,備仙家之勝概,暢聖祖之真風,遂錄畫圖,封章上進。
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旨,敕錢鏐省所奏進,重修建天柱觀圖一面,事具悉。
我國家襲慶仙源,遊神道域,普天之下,靈迹甚多。
然自兵革薦興,基址多毀,況茲幽邃,豈暇修營。
卿考一境圖經,知列聖崇奉,親臨勝概,重葺仙居。
仍選精悫之流,虔備焚修之禮,冀承元贶,來祐昌期,豈唯觀好事之方,抑亦驗愛君之節。
既陳章奏,披玩再三,嘉歎無已,想宜知悉。
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懿。
夫地出靈阜,天開洞宮,三皇之前,真聖非一,莫匪乘虛蹑景,出有入無,雖或挂于傳聞,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即大滌居其一焉。
天柱觀,即漢以來迄于唐室,修真之士繼蹑清塵,當四方俶擾之時,見一境希夷之趣。
今也,仙宮嶽立,高道雲屯,六時而鐘磬無虛,八節之修齋罔阙,有以保國家之景祚,福兩府之蒸黎。
鏐今統吳越之山河,官超極品,上奉宗社,次及軍民,莫不虔仰神靈,遵行大道。
時也聖明當代,四海歸心,忝蒙委以東南,封爵功臣,兼頒金券,家山衣錦,兼兩道之油幢,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乃是正真護持之力。
元元至聖,崇敬福生,大道真科,是無為化緻,乃及身于此,合刊貞石,用俟後賢。
時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記。
○宋 有美堂記歐陽修 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于是始作有美之堂。
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為杭人之榮。
然公之甚愛斯堂也,雖去而不忘。
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予志之,其請至六七而不倦。
予乃為之言曰: 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
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
覽人物之盛麗,誇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沖、舟車之會而後足焉。
蓋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意于繁華,二者各有适焉。
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嶽、廬阜、洞庭之廣,三峽之險,号為東南奇偉秀絕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
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
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衆,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
然二邦皆僭竊于亂世。
及聖宋受命,海内為之一,金陵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凄怆。
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
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幹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
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
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雲杳霭之間,可謂盛矣! 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遊士為之賓客,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遊覽之娛,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遺于彼。
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
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
梅公,清慎好學,君子也。
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修記。
嚴先生祠堂記範仲淹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能焉?惟先生以節高之。
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衆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先生以之。
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複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代胡侍郎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範仲淹 竊以三代右文,四郊立學,尊嚴師道,教育賢材。
被服禮樂之風,準繩仁義之行。
切磨國器,表率人倫。
式緻用于薦紳,乃助成于聲教。
俊造以之富盛,基業由是綿昌。
至于唐家,中外建學,文物之盛,三代比隆。
國家徇铎敷文,舞幹布化,四方庠序,比之而興,萬國英翹,拳拳以勸。
臣伏見餘杭郡素為善地,蔚有秀民,宜恢正始之風,丕變輕揚之俗。
前知州李谘在任日,重修宣聖畝,建置學舍數十廈,面勢顯敞,允為儒宮,足容弦誦之流,迥處雲山之勝。
臣自出守此郡,延見諸生,據衆狀舉請曾到禦前進士楊希,堂領文會有二十餘人,日課藝業,其來不己,所益居多。
臣欲乞朝廷依天雄軍、江甯府特賜州學名額,用明勸導,庶獲修長,歲時不隳,方俗可厚。
顔闵德行,遠侔洙泗之間;唐虞文章,廣及江湖之上。
臣無任祈天俟命激切屏營之至。
杭州清暑堂記蔡襄 京師東南,千裡入吳越,杭于吳為一都會。
其地傾而屬海,又多陂池,以故善濕。
方春夏時,梅雨蒸郁,礎甓皆汗,披纖衣,覆大廈,猶鼻息奄奄,不得曠快。
非有高明之居,曷以禦之?于是清暑之堂作焉。
清暑者,負州廨之左,直海門之沖。
其風遠來,灑然薄人。
日以決事,佚而忘勞,至者莫不悅之。
或曰:“昔者召伯将營邵以居,重愛民力,暴處遠野,廬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
百姓思之,作《甘棠》之詩以美其事。
今斯堂也,度面勢,揭崇宇。
前有江海浩蕩無窮之勝,潮濤早暮以時上下,奔騰洶湧,蔽映日月,雷震鼓駭,方輿動搖,浮商大舶往來聚散乎其中。
朝霞夕景,不繪而彩翠。
旁走群山,濱山而湖,崖溓彌漫,并包巨澤。
岩岫崪峍,圾乎江漢之上,蒼煙白雲,少頃萬變。
茂林香草,冬榮不凋。
此所以娛君之視聽也。
及夫夏日,比室煩燠,方且披軒闼,據高涼,放蕩于無何,翺翔于至極,蕭然而自适。
或賓從環次,嗚管挈瑟,酾酒均餌,歌呼瞑醉。
此所以怿君之心意也。
于民乎何有?豈不與昔人廬乎遠野者異哉?” 餘謂之曰:“惟人之情,不得其适則慌然。
餘于是堂也,愈吾疾,亦于是休吾心焉。
體康志甯,然後究民之不至而教之,度民之所有而用之,去其所不願,就其所便安。
如得其本,于是為惠也亦大矣。
乘其閑也,燕賓友,接和好,是亦為政也。
且邵伯之治,或失其平,雖木栖露寝,民莫之思。
甘棠之政,後世仰而慕之;甘棠之茇,不可常也。
”遂以其說為《清暑堂記》。
治平三年九月十八日,端明殿大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軍州事蔡襄撰。
記徑山之遊蔡襄 臨安縣之北鄙,直四十裡,有徑山有焉。
山有佛祠,号曰承天祠。
有碑籀述載,本初唐崔元翰之文,歸登書之石,今傳于時雲。
始至山之陽,東西之徑二。
登自其西,壁絕襟繞,轎行少休。
松桧交錯,盤折蒙翳,尋丈之間,獨聞語聲。
跻梭層,披翠茜,盡十裡許;下視來徑,青虬蜿蜒,抟岩騰霄;且及其颠,峽束洞隐,幾不容并行。
已而,内括一區,平林坦壑,四面五峰,如手豎指,一峰南絕,卓為巨擘,屋蓋高下在掌中矣。
峰間小井,或雲故龍湫也,龍亡湫在,歲率嘗一來,雷雨暝曀,而鄉人祠焉者憧憧然。
環山多傑木,絲杉翠柽,殆千千萬萬,若神官蒼士聯幢植葆,骈鄰倚徙,沉毅而有待者。
導流周舍,锵然鏐然,若銮行珮趨而中節者。
由西嶺之北數百步,屹然巨石,屏張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劃而三之若“川”字,隸文曰“喝石岩”,其石甚神。
并岩披谷,修竹茂密,嘗以契刀刻竹兩節間,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字雲爾。
由東徑而往,坎脰為池,遊魚曠空。
共西徑東折,蹴南峰嶺窞之間,平地砥然,盈畝而半,偃松一木,其高丈,其陰四之,橫柯上聳,如芝孤生。
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愛,即之煮茶。
凡茶出北苑第品之無上者,最難其水,而此宜之。
偃松之南,一目千裡,浙江之濤可挹,越岫之桂可攀。
雲馭霭搴,狀類互出,若圖畫蟲蠹斷裂,無有邊幅,而隐顯之物尚可名指。
群山屬聯,呈露崗脊,矯矯剪剪,鹹自意氣,若小說百端,欲聖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
臨觀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
古人有言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
”指乎哉!子于斯見之矣,曷止大夫之為也。
大凡言之,天鄰地絕,山回物靜,在處神巧,舉可人意。
雖窮冬阒寂,未睹夫春葩之榮,薰風之清,秋氣之明,然取予者猶在也。
既歸,無幾何,而曩所曆者重鈎複結無一見焉。
追而言之,若覺而言夢,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
同遊者建安王瑊君度,嶽陽朱師德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從遊。
其前與謀而後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師道希聖,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揭陽盧舉之三人,莆陽蔡襄一與之善,惜乎不及俱也。
書所經見,往贻之,人一通。
嘗刻竹兩節間之十字,其遊之年月日也。
滉柱沈括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謂之“滉柱”。
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
杭帥以為然。
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
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
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争力,故江濤不能為患。
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裡為月堤,以避怒水。
衆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谕其黨曰:“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何所衣食?”衆人樂其利,乃從而和之。
偉長不悟其計,費以巨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
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
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複可為。
選錄《夢溪筆談》 活版沈括 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版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
滿鐵範為一闆,持就火炀之,藥稍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而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闆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闆内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餘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選錄《夢溪筆談》 梵天寺木塔沈括 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方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賂以金钗,問塔動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層布闆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蓋釘闆上下彌束,六幂相聯如胠箧。
人履其闆,六幂相持,自不能動。
人皆伏其精練。
選錄《夢溪笑談》 六一泉泉銘(并記)蘇轼 歐陽文忠公将老,自謂六一居士。
予通守錢塘,見公于汝陰而南。
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
子間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盍往從勤乎?”予到官三日,訪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
曰:“公,天人也。
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乘雲馭風,曆五嶽而跨滄海也。
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
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适為主,而奇麗秀絕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謂西湖蓋公幾案間一物耳。
”勤語雖幻怪,而理有實然者。
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
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久矣。
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畫公與勤之像,事之如生。
舍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
即其地,鑿岩架石為室。
二仲謂予:“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數千裡,後公之殁,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
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大見于斯泉也。
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蘇轼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轼狀奏:右臣聞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廢興成毀,皆若有數。
惟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
昔西漢之末,翟方進為丞相,始決壞汝南鴻隙陂,父老怨之,歌曰:“壞陂誰?翟子威。
飯我豆食羹芋魁。
反乎覆,陂當複。
誰言者?兩黃鹄。
”蓋民心之所欲,而托之天,以為有神下告我也。
孫皓時,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忽開通。
長老相傳,此湖開,天下平。
皓以為己瑞,已而晉武帝平吳。
由此觀之,陂湖河渠之類,久廢複開,事關興運。
雖天道難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
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溉田千餘頃。
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
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熙甯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
至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堙塞其半。
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
使杭州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複為人乎? 臣愚無知,竊謂西湖有不可廢者五。
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
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萬歲壽。
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鼈,同為涸轍之鲋,臣子坐觀,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
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民居零落。
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
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複飲鹹苦,其勢必耗散。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二也。
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雲:“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
若蓄洩及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兇歲。
”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裡間,茭菱谷米,所獲不赀。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
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于湖水。
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于江潮。
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鬥,不出三歲,辄調兵夫十餘萬功開浚。
而河行市井中,蓋十餘裡,吏卒騷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四也。
天下酒稅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缗。
而水泉之用,仰給于湖。
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工。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也。
臣從侍從,出膺寵寄,目睹西湖有必廢之漸,有五不可廢之憂,豈得苟安歲月,不任其責。
辄已蓋官打量湖上葑田,計二十五萬餘丈,度用夫二十餘萬工。
近者伏蒙皇帝陛下、太皇太後陛下以本路饑馑,特寬轉運司上供額斛五十餘萬石,出粜常平米亦數十萬石,約敕諸路,不取五谷力勝稅錢,東南之民,所活不可勝計。
今又特賜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獨得百道。
臣謹以聖意,增價召人入中,米減價出粜,以濟饑民,而增減耗折之餘,尚得錢米約共一萬餘貫石。
臣辄以此錢米募民開湖,度可得十萬工。
自今月二十八日興工,農民父老,縱觀太息,以謂二聖既捐利與民,活此一方,而又以其餘棄,興久廢無窮之利,使數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兇歲,蓋有泣下者。
臣伏見民情如此,而錢米有限,所募未廣,葑合之地尚存太平。
若來者不嗣,則前功複棄,深可痛惜。
若更得度牒百道,則一舉募民除去淨盡,不複遺患矣。
伏望皇帝陛下、太皇太後陛下少賜詳覽,察臣所論西湖五不可廢之狀,利害卓然,特出聖斷,别賜臣度牒五十道,仍敕轉運、提刑司,于前來所賜諸州度牒二百道内,契勘赈濟支用不盡者,更撥五十道價錢與臣,通成一百道,使臣得盡力畢志。
半年之間,目見西湖複唐之舊,環三十裡,際山為岸,則農民父老與羽毛鱗介,同泳聖澤,無有窮已。
臣不勝大願,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蘇轼 無祐五年五月初五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轼狀申:轼于熙甯中通判杭州,訪問民間疾苦。
父老皆雲:“惟苦運河淤塞。
遠則五年,近則三年,率常一開浚。
不獨勞役兵民,而運河自州前至北郭,穿阛阓中,蓋十四五裡,每将興工,市肆洶動,公私騷然。
自胥吏壕寨兵級等,皆能恐喝人戶,或雲當于某處置土,某處過泥水,則居者皆有失業之憂。
既得重賂,又轉而之他。
及土工既畢,則房廊邸店,作踐狼藉,園圃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複入河中。
居民患厭,未易悉數。
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滞,以尺寸水欲行數百斛舟,人牛力盡,跬步千裡。
雖監司使命,有數日不能出郭者。
其餘艱阻,固不待言。
”問其所以頻開屢塞之由,皆雲:“龍山、浙江兩閘,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泛一淤,積日稍久,便及四五尺,其勢當然,不足怪也。
”轼又問言:“潮水淤塞,非獨近歲,若自唐以來如此,則城中皆為丘阜,無複平田。
今驗所在,堆疊泥沙,不過三五十年所積耳,其故何也?”父老皆言:“錢氏有國時,郡城之東有小堰門,既雲小堰,則容有大者。
昔人以大小二堰隔截江水,不放入城,則城中渚河,專用西湖水。
水既清澈,無由淤塞。
而餘杭門外,地名半道洪者,亦有堰,名為清河,意似愛惜湖水,不令走下。
自天禧中,故相王欽若知杭州,始壞此堰以快目下舟楫往來,今七十餘年矣。
以意度之,必自此後湖水不足于用,而取足于江潮。
又況今者西湖日就堙塞,昔之水面,半為葑田,霖潦之際,無所潴畜,流溢害田,而旱幹之月,湖自減涸,不能複及運河。
” 謹按唐長慶中刺史白居易浚治西湖,作《石函記》,其略曰:“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河田者,皆放湖入河,自河入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
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
若堤防如法,蓄洩及時,則瀕湖千頃,無兇年矣。
”由此觀之,西湖之水,尚能自運河入田以溉千頃,則運河足用可知也。
轼于是時,雖知此利害,而講求其方,未得要便。
今者蒙恩出典此州,自去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幹淺,使客出入,艱苦萬狀,谷米薪蒭,亦緣此暴貴。
尋鏟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千餘人,自十月興工,至今處四月終,開浚茅山、鹽橋二河,各十餘裡,皆有水八尺以上,見今公私舟船通利。
父老皆言:“自三十年已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
”然潮水日至,淤填如舊,則三五年間,前功複棄。
轼方講問其策,而臨濮縣主簿、監在城商稅蘇堅建議曰:“江潮灌注城中諸河,歲月已久,若遽用錢氏故事,以堰閘卻之,令自城外轉過,不惟事體稍大,而湖面葑合,積水不多,雖引入城,未可全恃,宜參酌古今,且用中策。
今城中運河有二,其一曰茅山河,南抵龍山、浙江閘口,而北出天宗門。
其一曰鹽橋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茅山河,而北出餘杭門。
餘杭、天宗二門東西相望,不及三百步,二河合于門外,經北抵長河堰下。
今宜于钤轄司前,創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茅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後開閘,則鹽橋一河過阛阓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騷擾之患。
而茅山河縱複淤填,乃在人戶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土有可堆積,不為人患。
潮水自茅山河行十餘裡,至梅家橋下,始與鹽橋河相通,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
茅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患。
然猶當過慮,以備乏水。
今西湖水貫城以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皆自清湖河而下,以北出餘杭門,不複與城中運河相灌輸,此最可惜。
宜于湧金門内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門、湧金門二道所引湖水,皆入法慧寺東溝中;南行九十一丈,則鑿為新溝二十六丈,以東達于承天寺東之溝。
又南行九十丈,複鑿為新溝一百有七丈,以東入于貓兒橋河口。
自貓兒橋河口入新水門,以入于鹽橋河,則咫尺之近矣。
此河下流則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則西湖活水之所注,永無乏絕之憂矣。
而湖水所過,皆阛阓曲折之間,頗作石櫃貯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備火災,其利甚博。
此所謂參酌古今而用中策也。
” 轼尋以堅之言使通直郎、知仁和縣事黃僎相度可否,及率僚吏躬親驗視,一一皆如堅言,可成無疑也。
謹以四月二十日興功開導及作堰閘,且以餘力修完六井,皆不過數月,可以
若绮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
與宋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兌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唐、五代 杭州刺史廳壁記李華 唐虞之代,四嶽、十二牧,分掌諸侯;宗周有方伯、連帥之職;秦有監郡;漢魏以還,初曰部刺史,後曰州牧;近代罷州牧,複為郡太守;太守、刺史,無恒其稱,職同九卿,假以符節,雖親如魯、衛,貴若周、召,任切安人,往往除拜。
天寶中,朝廷以尚書郎人物之高選,二千石元元之性命,始以省郎臨大部。
若密迩京師,或控壓沖會,萬商所聚,百貨所殖,将擇良吏重難之。
杭州,東南名郡,後漢分會稽為吳郡,錢塘屬。
隋平陳,置此州,咽喉吳越,勢雄江海。
國家阜成,兆人戶口日益增,領九縣,所臨莅者多當時名公:宋丞相、劉仆射、崔尚書之訏谟大政其間;劉尚書、裴給事之盛德遠業;魏左丞、蘇吏部之公望遺愛在人;韋太原、崔河南、劉右丞、侯中丞節制方隅。
有事以來,承制權假以相國元公,旬朔之間,生人受賜。
由是望甲餘州,各士、良将,遞臨此部。
況郊海門,池浙江,三山動搖于掌端,靈濤歕激于城下;水牽卉服,陸控山夷;骈樯二十裡,開肆三萬室。
近歲,災沴繁興,寇盜連起;百戰之後,城池獨存。
王師雷動,元惡授首;乳哺疲人,分命賢哲。
诏以兵部郎中範陽盧公幼平為之。
公,體仁而清、直方簡亮,文以輔德,武以靜人;澄曠有清江之姿,巍峨有秋山之狀。
麾幢戾止,未逾三月,降者還忠義,歸者喜生育;旌次讓利,轅門無聲。
人鹹曰:“休哉!以卿佐之才,遵王澤,敷德政,吾見其為公為侯,福履宜之,未見其極也!” 刺史冠服印绶、甲令載之,故不書。
詞尚體要,古史之遺也。
永泰元年七月二十五日記。
冷泉亭記白居易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
就郡言,靈隐寺為尤。
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
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
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辄除去。
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複湖,易為形勝。
先是,領郡者,有相裡君造作虛白亭,有韓仆射臯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後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景殚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
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錢塘湖石記白居易 錢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條,具列如左。
錢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裡。
北有石函,南有笕。
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餘項;每一複時,可溉五十餘頃。
先須别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限而放之。
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下縣,縣帖鄉,鄉差所由,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洩及時,即瀕湖千餘頃田,無兇年矣。
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
今年修築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脫或水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餘矣。
俗雲:決放湖水,不利錢塘縣官。
縣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
或雲:魚龍無所托。
或雲:茭菱失其利。
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
又雲:放湖水即郭内六井無水,亦妄也。
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湧,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況前後放湖,終不至竭。
而雲井無水,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窦,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
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無稅田約十數頃。
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
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洩湖水,以得私田。
其石函、南笕并諸小笕闼,非灌田時,并須封閉築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洩,罪責所由,即無盜洩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決。
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
其笕之南,舊有缺岸。
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洩之;以不減,兼于石函、南笕洩之,防堤潰也。
予在郡三年,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
恐來者要知,故書于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
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
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杜牧 佛著經曰:生人既死,陰府收其精神,校平生行事罪福之。
坐罪者,刑獄皆怪險,非人世所為。
凡人平生一失舉止,皆落其間。
尤怪者,獄廣大千百萬億裡,積火燒之,一日凡千萬生死,究億萬世無有間斷,名為“無間”。
夾殿宏廊,悉圖其狀,人未熟見者,莫不毛立神駭。
佛經曰:我國有阿阇世王,殺父王篡其位,法當入所謂“獄無間”者。
昔能求事佛,後生為天人,況其他罪事,佛固無恙。
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舍身為僧奴,至國滅,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為工商者,雜良以苦,僞内而華外,納以大秤斛,以小出之,欺奪村闾戆民。
铢積粒聚,以至于富。
刑法錢谷小胥,出入人性命,颠倒埋沒,使簿書條令不可究知,得财買大第豪奴,如公侯家。
大吏有權力能開庫取公錢,緣意恣為,人不敢言。
是此數者,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求救。
日月積久,曰:“我罪如是,富貴如所求。
是佛能減吾罪,複能以福與吾也。
” 有罪罪減,無福福至!生人唯罪梗耳,雖田婦稚子知所趨避。
今權歸于佛,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至有窮民啼一稚子無以與哺,得百錢必召一僧飯之,冀佛之助,一日獲福。
若如此,舉寰海内盡為寺與僧不足怪矣。
屋壁繡紋可矣,為金枝扶疏,擎千萬佛。
僧為具味飯之可矣,飯訖持錢與之,不大不壯,不高不多,不珍不奇,瑰怪為憂,無有人力可及而不為者。
晉,霸主也。
一銅宮至衰弱,諸候不肯來盟。
今天下能如幾晉?凡幾千銅鞮?人得不困哉?! 文宗皇帝嘗語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今加兵、佛,一農人乃至五人所共食其間。
吾民尤困于佛。
”帝念其本老根大,不能果去之。
武宗皇帝始即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萬所,冠其徒幾至十萬人。
後至會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惟十人;東京二寺,天下所謂節度觀察同華、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準西京數,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禦史縷行天下以督之。
禦史乘驿未出關,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元刓之。
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萬五百,其奴婢十五萬;良人枝附為使令者倍笄冠之數;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口率與百畝,編入農籍。
其餘賤取民直,歸于有司;寺材,州縣得以恣新其公署、傳舍。
今天子接位,诏曰:“佛尚不殺而仁,且來中國久,亦可助以為治天下。
州率與二寺,用齒衰男女為其徒,各止三十人。
兩京數倍其四五焉。
著為定令,以徇其習,且使後世不得複加也。
”趙郡李子烈播,立朝名人也。
自尚書比部郎中,出為錢塘。
錢塘于江南,繁大雅亞吳郡。
子烈少遊其地,委曲知其俗蠹人者,剔削根節,斷其脈絡。
不數月,人随化之。
三箋幹丞相雲:“濤壞人居,不一銲锢,敗侵不休。
”诏與錢二千萬,築長堤以為數十年計,人益安善。
子烈曰:“吳越古今多文士來吾郡遊,登樓倚軒,莫不飄然而增思。
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
佛熾害中國六百歲,生見聖人一揮而幾夷之。
今不取其寺材立亭勝地以彰聖人之功,使文士歌詩之後必有指吾而罵者。
”乃作南亭,在城東南隅,宏大煥顯,工施手目,發勻肉均牙滑而無遺巧矣。
江平入天,越峰如髻,越樹如發,孤帆白鳥,點盡上凝在。
半夜酒餘,倚老松,坐怪石,殷殷潮聲起于月外。
東閩兩越,宦遊善地也。
天下名士多往之。
予知百數十年後,登南亭者,念仁聖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迹,睹南亭千萬狀,吟不辭已;四時千萬狀,吟詠不能去。
作為歌詩,次之于後,不知幾千百人矣! 天柱觀碣吳筠 太史公稱,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國,有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其餘不可詳載。
粵天柱之号,潛、霍及此,三峰一稱矣,蓋以其下擢地紀,上承天維,中函洞府之謂。
豈惟蘊金碧,宅靈仙;所貴興雲雨,潤萬物也。
自餘杭郭,溯溪十裡,登陸而南,弄潺湲,入峥嵘,幽徑窈窕。
才越千步,忽岩勢卻倚,襟領環掩,而清宮辟焉。
于是旁訊有識,稽諸實錄,乃知昔高士郭文舉,創隐于茲,以雲林為家,遂長往而複。
元和貫于異類,猛獸為之馴擾,《晉書逸人傳》具記其事,可略而言。
自先生閟景潛升,而遺廟斯立。
暨我唐弘道元祀,因廣仙迹為天柱之觀。
有五洞相鄰,得其名者謂之大滌,雖寥邃莫測,蓋與林屋華陽,密通太帝陰宮耳。
爰有三泉、二氿、一濫,殊源合派,水旱不易,擁為曲池,萦照軒宇。
夏寒而辨沙礫,冬溫而冒萍藻,既漱而飲之,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土無沮洳,風不飄厲,故栖遲者心暢而壽永。
磐礴纡奧,氣淳境美,虎不搏,蛇不螫,而況于人乎。
正觀初,有許先生曰邁,懷道就閑,薦召不起;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朱君緒、司馬子微、暨齊物、夏侯子雲,皆為高流,或遊或居,窮年忘返。
寶應中,群寇蟻聚,焚爇城邑,蕩然煨燼,惟此獨存。
非神靈扶持,曷以臻是!州牧相裡,造縣宰範愔,化洽政成,不嚴而理,遺氓景附,複輯其業。
筠與逸人李元卿,樂土是安,舍此奚适。
恐将來君子靡昭厥由,故核而志之,表此堅石。
大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中嶽道士吳筠記。
杭州羅城記羅隐 大凡藩籬之設者,所以規其内;溝洫之限者,所以虞其外;華夏之制,其揆一焉。
故魯之祝邱,齊之小谷,猶以多事,不時而城,況在州郡之内乎?自大寇犯阙,天下兵革,而江左尤所繁并。
餘始以郡之子城,歲月滋久,基址老爛,狹而且卑,每至點閱士馬,不足回轉。
遂與諸郡聚議,崇建雉堞,夾以南北,矗然而峙,帑藏得以牢固,軍士得以帳幕,是所謂固吾圉。
以是年上奏天子,嘉以拙政,優诏獎飾,以為牧人之道,其盡此乎?俄而孫儒叛蔡渡江,侵我西鄙,以翦以逐,蹶于宛陵,勁弩之次,泛舟之助,我有力焉。
後始念子城之謀,未足以為百姓計。
東眄巨浸,辏閩粵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寶貨。
苟或侮劫之不意,攘偷之無狀,則向者吾皇優诏,适足以自策。
由是複興十三郡,經緯羅郭,上上下下,如響而應。
爰自秋七月丁巳,訖于冬十有一月某日。
由北郭以分其勢,左右而翌合于冷水源。
綿亘若幹裡,其高若幹丈,其厚得之半。
民庶之負販,童髦之緩急,燕越之車蓋,及吾境者,俾無他慮。
千百年後,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
苟得之于人而損之己者,吾無愧欤!某年月日記。
天柱觀記錢鏐 天柱觀者,因山為名。
按傳記所載,皆雲: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
一在舒州,一在壽陽,洎今在餘杭者,皆是也。
又按道經雲:天壤之内,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如國家之有藩府、郡縣,遞相禀屬。
其洞天之内,自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領,考校災祥。
今天柱山即《真诰》所謂大滌洞天者也。
内有隧道暗通,華陽林屋皆乘風馭景,倏往忽來,真蹤杳冥,非世俗所測。
而況大江之南,地兼吳越,其峰巒西接兩天眼之龍源,次連石鏡之岚岫,東枕浙江之迢派,可謂水清山秀,兼通大海及諸國往還。
此外,又有東天目、西天目及天竺之号,得非抗蒼崖于穹昊,聳絕壁于雲霄,立天為名,以标奇特耶!若乃登高望遠,則千岩萬壑,金碧堆疊,龍蟠虎踞,靈粹滋孕,代生異人,非山秀地靈之所鐘襲,其孰能與于此乎!就中,天柱風清氣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
自漢武帝酷好神仙,标顯靈迹,乃于洞口建立宮壇,曆代祈禳,悉在此處。
東晉有郭文舉先生,得飛化之道,隐居此山,群虎來柔,史籍具載。
乃于蝸廬之次,手植三松,虬偃鳳翹,蒼翠千載,今殿前者是也。
洎大唐創業,以元元皇帝為祖宗,崇尚元風,恢張道本。
天皇大帝握圖禦宇,授箓探符則有潘先生宏演真源,搜訪神境。
宏道元年奉敕創置天柱觀焉,仍以四維之中,壁封千步,禁彼樵采為長生之林。
中宗皇帝,玉葉繼昌,元關愈辟,特賜觀莊一所,以給香燈。
于是台殿乃似匪人,工廊檻而皆疑化出,星壇月砌,具體而征,則有被褐幽人、據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蘿之陰。
葉天師法善、朱法師君緒、吳天師筠、暨天師齊物、司馬天師承祯、夏侯天師子雲,皆繼踵雲根,栖神物表,骨騰金鎖,名冠瑤編,出為帝王之師,歸作神仙之侶,金錯标字,翠珉流芳,照晰具存,不俟詳錄。
其餘三泉令派,雙石開扉,藥圃新池,古壇書閣,各有題品,足為耿光。
令此際蒙聖朝疊委藩阃,绾阖闾之封略,統句踐之山河,寵極蕭曹,榮兼渾郭。
緬懷斯地,實迩維桑,素仰真風,備詳前事。
但以現觀創置之始,本對南方,後有朱法師相度地形,改為北向。
雖依山勢,偏側洞門,其洞首陰背陽,作道宮而不可,緻左右崗垅與地勢以相違,背洞門而不順百靈,使清泉卻侵白虎,緻使觀中寥落,難駐賢能,皆為尊殿背水激沖之所緻也。
乾甯二年,鏐因曆覽山源,周遊洞府,思報列聖九重之至德,兼立三軍百姓之福庭。
于是齋醮之餘,遍尋地理,觀其尊殿,基勢全無起發之由,緻道流困窮,二時而不辨香燈,竟歲而全無醮閱。
遂抗直表上聞聖聰,請上清道士闾邱方遠與道衆三十餘人主張教迹,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
鏐特與創建殿堂,兼移基址,山勢有三峰兩乳,兼許邁先生丹竈遺迹猶存,遂乃添低作平,減高為下,改為甲向。
是五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卻為主案。
尋即一二年内法主兩霑渥恩,道侶益臻,常住鹹備,青牛白鹿堪眠琪樹之陰,绛節霓幢不絕星壇之上,得不因移山勢而再振元風者哉。
尋又續發薦章,奏闾邱君道業,聖上以仙源衍慶,真派流輝,方瑤水以遊神,複華胥而入夢,欲闡無為之化,欣聞有道之人,敕賜法号為妙有大師,兼加命服。
雖寒栖帶索之士不尚寵榮,在法橋勸善之門何妨顯赫。
其次,畢法道士鄭茂章,生自神州,久栖名嶽,元機契合,負笈俱來。
鏐幸揖方瞳常留化竹副妙有大師,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福既薦于宗祧,惠頗霑于軍俗。
尋發特表,蒙鴻恩,繼賜紫衣,焚修于此。
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龍虎二君侍衛無阙。
其次,别創上清精思院,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廚,乃陳鼎擊鐘之所。
門廊房砌,無不更新。
天風每觸于庭除,地籁時聞于窗戶。
兼為親隸觀額,以炫成功,非矜八體功能,貴立永年之志。
妙有大師闾邱君,靈芝禀異,皓鶴标奇,誕德星躔,披靈霓洞,朝修虔墾,科戒精嚴,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加以降神之地,即舒州之天柱山也。
遊方有志,蹑屩忘疲,自生天柱之前,駐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
此乃修崇,實同搜抉,所謂道無不在,代有其人。
爰自開基,至于功畢,備仙家之勝概,暢聖祖之真風,遂錄畫圖,封章上進。
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旨,敕錢鏐省所奏進,重修建天柱觀圖一面,事具悉。
我國家襲慶仙源,遊神道域,普天之下,靈迹甚多。
然自兵革薦興,基址多毀,況茲幽邃,豈暇修營。
卿考一境圖經,知列聖崇奉,親臨勝概,重葺仙居。
仍選精悫之流,虔備焚修之禮,冀承元贶,來祐昌期,豈唯觀好事之方,抑亦驗愛君之節。
既陳章奏,披玩再三,嘉歎無已,想宜知悉。
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懿。
夫地出靈阜,天開洞宮,三皇之前,真聖非一,莫匪乘虛蹑景,出有入無,雖或挂于傳聞,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即大滌居其一焉。
天柱觀,即漢以來迄于唐室,修真之士繼蹑清塵,當四方俶擾之時,見一境希夷之趣。
今也,仙宮嶽立,高道雲屯,六時而鐘磬無虛,八節之修齋罔阙,有以保國家之景祚,福兩府之蒸黎。
鏐今統吳越之山河,官超極品,上奉宗社,次及軍民,莫不虔仰神靈,遵行大道。
時也聖明當代,四海歸心,忝蒙委以東南,封爵功臣,兼頒金券,家山衣錦,兼兩道之油幢,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乃是正真護持之力。
元元至聖,崇敬福生,大道真科,是無為化緻,乃及身于此,合刊貞石,用俟後賢。
時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記。
○宋 有美堂記歐陽修 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于是始作有美之堂。
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為杭人之榮。
然公之甚愛斯堂也,雖去而不忘。
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予志之,其請至六七而不倦。
予乃為之言曰: 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
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
覽人物之盛麗,誇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沖、舟車之會而後足焉。
蓋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意于繁華,二者各有适焉。
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嶽、廬阜、洞庭之廣,三峽之險,号為東南奇偉秀絕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
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
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衆,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
然二邦皆僭竊于亂世。
及聖宋受命,海内為之一,金陵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凄怆。
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
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幹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
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
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雲杳霭之間,可謂盛矣! 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遊士為之賓客,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遊覽之娛,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遺于彼。
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
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
梅公,清慎好學,君子也。
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修記。
嚴先生祠堂記範仲淹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能焉?惟先生以節高之。
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衆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先生以之。
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複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代胡侍郎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範仲淹 竊以三代右文,四郊立學,尊嚴師道,教育賢材。
被服禮樂之風,準繩仁義之行。
切磨國器,表率人倫。
式緻用于薦紳,乃助成于聲教。
俊造以之富盛,基業由是綿昌。
至于唐家,中外建學,文物之盛,三代比隆。
國家徇铎敷文,舞幹布化,四方庠序,比之而興,萬國英翹,拳拳以勸。
臣伏見餘杭郡素為善地,蔚有秀民,宜恢正始之風,丕變輕揚之俗。
前知州李谘在任日,重修宣聖畝,建置學舍數十廈,面勢顯敞,允為儒宮,足容弦誦之流,迥處雲山之勝。
臣自出守此郡,延見諸生,據衆狀舉請曾到禦前進士楊希,堂領文會有二十餘人,日課藝業,其來不己,所益居多。
臣欲乞朝廷依天雄軍、江甯府特賜州學名額,用明勸導,庶獲修長,歲時不隳,方俗可厚。
顔闵德行,遠侔洙泗之間;唐虞文章,廣及江湖之上。
臣無任祈天俟命激切屏營之至。
杭州清暑堂記蔡襄 京師東南,千裡入吳越,杭于吳為一都會。
其地傾而屬海,又多陂池,以故善濕。
方春夏時,梅雨蒸郁,礎甓皆汗,披纖衣,覆大廈,猶鼻息奄奄,不得曠快。
非有高明之居,曷以禦之?于是清暑之堂作焉。
清暑者,負州廨之左,直海門之沖。
其風遠來,灑然薄人。
日以決事,佚而忘勞,至者莫不悅之。
或曰:“昔者召伯将營邵以居,重愛民力,暴處遠野,廬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
百姓思之,作《甘棠》之詩以美其事。
今斯堂也,度面勢,揭崇宇。
前有江海浩蕩無窮之勝,潮濤早暮以時上下,奔騰洶湧,蔽映日月,雷震鼓駭,方輿動搖,浮商大舶往來聚散乎其中。
朝霞夕景,不繪而彩翠。
旁走群山,濱山而湖,崖溓彌漫,并包巨澤。
岩岫崪峍,圾乎江漢之上,蒼煙白雲,少頃萬變。
茂林香草,冬榮不凋。
此所以娛君之視聽也。
及夫夏日,比室煩燠,方且披軒闼,據高涼,放蕩于無何,翺翔于至極,蕭然而自适。
或賓從環次,嗚管挈瑟,酾酒均餌,歌呼瞑醉。
此所以怿君之心意也。
于民乎何有?豈不與昔人廬乎遠野者異哉?” 餘謂之曰:“惟人之情,不得其适則慌然。
餘于是堂也,愈吾疾,亦于是休吾心焉。
體康志甯,然後究民之不至而教之,度民之所有而用之,去其所不願,就其所便安。
如得其本,于是為惠也亦大矣。
乘其閑也,燕賓友,接和好,是亦為政也。
且邵伯之治,或失其平,雖木栖露寝,民莫之思。
甘棠之政,後世仰而慕之;甘棠之茇,不可常也。
”遂以其說為《清暑堂記》。
治平三年九月十八日,端明殿大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軍州事蔡襄撰。
記徑山之遊蔡襄 臨安縣之北鄙,直四十裡,有徑山有焉。
山有佛祠,号曰承天祠。
有碑籀述載,本初唐崔元翰之文,歸登書之石,今傳于時雲。
始至山之陽,東西之徑二。
登自其西,壁絕襟繞,轎行少休。
松桧交錯,盤折蒙翳,尋丈之間,獨聞語聲。
跻梭層,披翠茜,盡十裡許;下視來徑,青虬蜿蜒,抟岩騰霄;且及其颠,峽束洞隐,幾不容并行。
已而,内括一區,平林坦壑,四面五峰,如手豎指,一峰南絕,卓為巨擘,屋蓋高下在掌中矣。
峰間小井,或雲故龍湫也,龍亡湫在,歲率嘗一來,雷雨暝曀,而鄉人祠焉者憧憧然。
環山多傑木,絲杉翠柽,殆千千萬萬,若神官蒼士聯幢植葆,骈鄰倚徙,沉毅而有待者。
導流周舍,锵然鏐然,若銮行珮趨而中節者。
由西嶺之北數百步,屹然巨石,屏張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劃而三之若“川”字,隸文曰“喝石岩”,其石甚神。
并岩披谷,修竹茂密,嘗以契刀刻竹兩節間,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字雲爾。
由東徑而往,坎脰為池,遊魚曠空。
共西徑東折,蹴南峰嶺窞之間,平地砥然,盈畝而半,偃松一木,其高丈,其陰四之,橫柯上聳,如芝孤生。
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愛,即之煮茶。
凡茶出北苑第品之無上者,最難其水,而此宜之。
偃松之南,一目千裡,浙江之濤可挹,越岫之桂可攀。
雲馭霭搴,狀類互出,若圖畫蟲蠹斷裂,無有邊幅,而隐顯之物尚可名指。
群山屬聯,呈露崗脊,矯矯剪剪,鹹自意氣,若小說百端,欲聖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
臨觀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
古人有言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
”指乎哉!子于斯見之矣,曷止大夫之為也。
大凡言之,天鄰地絕,山回物靜,在處神巧,舉可人意。
雖窮冬阒寂,未睹夫春葩之榮,薰風之清,秋氣之明,然取予者猶在也。
既歸,無幾何,而曩所曆者重鈎複結無一見焉。
追而言之,若覺而言夢,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
同遊者建安王瑊君度,嶽陽朱師德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從遊。
其前與謀而後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師道希聖,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揭陽盧舉之三人,莆陽蔡襄一與之善,惜乎不及俱也。
書所經見,往贻之,人一通。
嘗刻竹兩節間之十字,其遊之年月日也。
滉柱沈括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謂之“滉柱”。
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
杭帥以為然。
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
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
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争力,故江濤不能為患。
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裡為月堤,以避怒水。
衆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谕其黨曰:“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何所衣食?”衆人樂其利,乃從而和之。
偉長不悟其計,費以巨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
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
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複可為。
選錄《夢溪筆談》 活版沈括 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版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
滿鐵範為一闆,持就火炀之,藥稍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而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闆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闆内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餘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選錄《夢溪筆談》 梵天寺木塔沈括 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方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賂以金钗,問塔動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層布闆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蓋釘闆上下彌束,六幂相聯如胠箧。
人履其闆,六幂相持,自不能動。
人皆伏其精練。
選錄《夢溪笑談》 六一泉泉銘(并記)蘇轼 歐陽文忠公将老,自謂六一居士。
予通守錢塘,見公于汝陰而南。
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
子間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盍往從勤乎?”予到官三日,訪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
曰:“公,天人也。
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乘雲馭風,曆五嶽而跨滄海也。
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
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适為主,而奇麗秀絕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謂西湖蓋公幾案間一物耳。
”勤語雖幻怪,而理有實然者。
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
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久矣。
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畫公與勤之像,事之如生。
舍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
即其地,鑿岩架石為室。
二仲謂予:“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數千裡,後公之殁,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
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大見于斯泉也。
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蘇轼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轼狀奏:右臣聞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廢興成毀,皆若有數。
惟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
昔西漢之末,翟方進為丞相,始決壞汝南鴻隙陂,父老怨之,歌曰:“壞陂誰?翟子威。
飯我豆食羹芋魁。
反乎覆,陂當複。
誰言者?兩黃鹄。
”蓋民心之所欲,而托之天,以為有神下告我也。
孫皓時,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忽開通。
長老相傳,此湖開,天下平。
皓以為己瑞,已而晉武帝平吳。
由此觀之,陂湖河渠之類,久廢複開,事關興運。
雖天道難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
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溉田千餘頃。
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
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熙甯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
至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堙塞其半。
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
使杭州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複為人乎? 臣愚無知,竊謂西湖有不可廢者五。
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
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萬歲壽。
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鼈,同為涸轍之鲋,臣子坐觀,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
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民居零落。
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
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複飲鹹苦,其勢必耗散。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二也。
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雲:“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
若蓄洩及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兇歲。
”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裡間,茭菱谷米,所獲不赀。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
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于湖水。
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于江潮。
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鬥,不出三歲,辄調兵夫十餘萬功開浚。
而河行市井中,蓋十餘裡,吏卒騷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四也。
天下酒稅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缗。
而水泉之用,仰給于湖。
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工。
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也。
臣從侍從,出膺寵寄,目睹西湖有必廢之漸,有五不可廢之憂,豈得苟安歲月,不任其責。
辄已蓋官打量湖上葑田,計二十五萬餘丈,度用夫二十餘萬工。
近者伏蒙皇帝陛下、太皇太後陛下以本路饑馑,特寬轉運司上供額斛五十餘萬石,出粜常平米亦數十萬石,約敕諸路,不取五谷力勝稅錢,東南之民,所活不可勝計。
今又特賜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獨得百道。
臣謹以聖意,增價召人入中,米減價出粜,以濟饑民,而增減耗折之餘,尚得錢米約共一萬餘貫石。
臣辄以此錢米募民開湖,度可得十萬工。
自今月二十八日興工,農民父老,縱觀太息,以謂二聖既捐利與民,活此一方,而又以其餘棄,興久廢無窮之利,使數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兇歲,蓋有泣下者。
臣伏見民情如此,而錢米有限,所募未廣,葑合之地尚存太平。
若來者不嗣,則前功複棄,深可痛惜。
若更得度牒百道,則一舉募民除去淨盡,不複遺患矣。
伏望皇帝陛下、太皇太後陛下少賜詳覽,察臣所論西湖五不可廢之狀,利害卓然,特出聖斷,别賜臣度牒五十道,仍敕轉運、提刑司,于前來所賜諸州度牒二百道内,契勘赈濟支用不盡者,更撥五十道價錢與臣,通成一百道,使臣得盡力畢志。
半年之間,目見西湖複唐之舊,環三十裡,際山為岸,則農民父老與羽毛鱗介,同泳聖澤,無有窮已。
臣不勝大願,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蘇轼 無祐五年五月初五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轼狀申:轼于熙甯中通判杭州,訪問民間疾苦。
父老皆雲:“惟苦運河淤塞。
遠則五年,近則三年,率常一開浚。
不獨勞役兵民,而運河自州前至北郭,穿阛阓中,蓋十四五裡,每将興工,市肆洶動,公私騷然。
自胥吏壕寨兵級等,皆能恐喝人戶,或雲當于某處置土,某處過泥水,則居者皆有失業之憂。
既得重賂,又轉而之他。
及土工既畢,則房廊邸店,作踐狼藉,園圃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複入河中。
居民患厭,未易悉數。
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滞,以尺寸水欲行數百斛舟,人牛力盡,跬步千裡。
雖監司使命,有數日不能出郭者。
其餘艱阻,固不待言。
”問其所以頻開屢塞之由,皆雲:“龍山、浙江兩閘,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泛一淤,積日稍久,便及四五尺,其勢當然,不足怪也。
”轼又問言:“潮水淤塞,非獨近歲,若自唐以來如此,則城中皆為丘阜,無複平田。
今驗所在,堆疊泥沙,不過三五十年所積耳,其故何也?”父老皆言:“錢氏有國時,郡城之東有小堰門,既雲小堰,則容有大者。
昔人以大小二堰隔截江水,不放入城,則城中渚河,專用西湖水。
水既清澈,無由淤塞。
而餘杭門外,地名半道洪者,亦有堰,名為清河,意似愛惜湖水,不令走下。
自天禧中,故相王欽若知杭州,始壞此堰以快目下舟楫往來,今七十餘年矣。
以意度之,必自此後湖水不足于用,而取足于江潮。
又況今者西湖日就堙塞,昔之水面,半為葑田,霖潦之際,無所潴畜,流溢害田,而旱幹之月,湖自減涸,不能複及運河。
” 謹按唐長慶中刺史白居易浚治西湖,作《石函記》,其略曰:“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河田者,皆放湖入河,自河入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
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
若堤防如法,蓄洩及時,則瀕湖千頃,無兇年矣。
”由此觀之,西湖之水,尚能自運河入田以溉千頃,則運河足用可知也。
轼于是時,雖知此利害,而講求其方,未得要便。
今者蒙恩出典此州,自去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幹淺,使客出入,艱苦萬狀,谷米薪蒭,亦緣此暴貴。
尋鏟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千餘人,自十月興工,至今處四月終,開浚茅山、鹽橋二河,各十餘裡,皆有水八尺以上,見今公私舟船通利。
父老皆言:“自三十年已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
”然潮水日至,淤填如舊,則三五年間,前功複棄。
轼方講問其策,而臨濮縣主簿、監在城商稅蘇堅建議曰:“江潮灌注城中諸河,歲月已久,若遽用錢氏故事,以堰閘卻之,令自城外轉過,不惟事體稍大,而湖面葑合,積水不多,雖引入城,未可全恃,宜參酌古今,且用中策。
今城中運河有二,其一曰茅山河,南抵龍山、浙江閘口,而北出天宗門。
其一曰鹽橋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茅山河,而北出餘杭門。
餘杭、天宗二門東西相望,不及三百步,二河合于門外,經北抵長河堰下。
今宜于钤轄司前,創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茅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後開閘,則鹽橋一河過阛阓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騷擾之患。
而茅山河縱複淤填,乃在人戶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土有可堆積,不為人患。
潮水自茅山河行十餘裡,至梅家橋下,始與鹽橋河相通,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
茅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患。
然猶當過慮,以備乏水。
今西湖水貫城以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皆自清湖河而下,以北出餘杭門,不複與城中運河相灌輸,此最可惜。
宜于湧金門内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門、湧金門二道所引湖水,皆入法慧寺東溝中;南行九十一丈,則鑿為新溝二十六丈,以東達于承天寺東之溝。
又南行九十丈,複鑿為新溝一百有七丈,以東入于貓兒橋河口。
自貓兒橋河口入新水門,以入于鹽橋河,則咫尺之近矣。
此河下流則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則西湖活水之所注,永無乏絕之憂矣。
而湖水所過,皆阛阓曲折之間,頗作石櫃貯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備火災,其利甚博。
此所謂參酌古今而用中策也。
” 轼尋以堅之言使通直郎、知仁和縣事黃僎相度可否,及率僚吏躬親驗視,一一皆如堅言,可成無疑也。
謹以四月二十日興功開導及作堰閘,且以餘力修完六井,皆不過數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