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二

關燈
郡人吏部侍郎周應賔纂輯 尚寶司丞沈泰鴻校正 邑人刑部主事邵輔忠同校 文安禦用監太監張 随梓行 圖考 古九州之域,蓋鑄諸鼎。

    今白華固海上靈境,将必有天造地設者,非圖何以傳大千?若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形皆壞,不爛虛空」,則何必不白華?何必白華?此山此圖,一齊掃卻!志圖考。

     山水 夫丹山赤水蚤有譽於東南,豈洛伽猶淹海外邪?夫以孤絕之區,滌蕩雲日,斯已竒矣,況仙釋之所栖靈乎!顧瞻南詢處,石巘如環,遙望大洋,缥[缈-目+耳]桑壺在焉,可不謂另一天界哉?讀《山海經》,惜乎其未廣也。

    志山水。

     補陀洛伽山 在昌國東海中,今屬定海縣,去郡城約三百裡,去縣約二百餘裡。

    山周圍約四十餘裡,東望小洛伽山,南望月嶴山,西望舟山,北望霍山。

    「補陀洛伽」,蓋梵名也,華言「小白華」。

    《華嚴經》所雲「補怛洛迦」,乃善财第二十八叅觀音菩薩說法處。

    又《傳記》稱「東大洋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

    又扁「海岸孤絕處」。

    一名「梅岑」,以梅子真於此煉藥,故名。

    元吳萊、明屠隆作記。

     梵山 寺南案山也。

    舊有路通行人,堪輿者以為龍首不宜踐傷,督造張随令栽松竹,立石示禁。

     金鉢盂山 在寺西蓮花洋中。

     香爐花瓶山 在寺東大洋中,以似得名。

     茶山 在寺東方岩北。

     金剛峯 在白華嶺西。

     玉趣峯 在太子塔右。

     彌陀峯 在塔子峯西。

     塔子峯 在西天門下。

     逹磨峯 在西天門上,一名「羅漢石」,元趙孟頫題曰「瀛洲界石」。

     靈鹫峯 在妙應峯西。

     妙應峯 在白衣峯西。

     白衣峯 在東天門上。

     觀音峯 在無畏石後。

     菩薩頂 在茶山上,諸峯之最高者。

     煉丹峯 在饑飽嶺,梅福嘗煉丹于此,有「梅公鼎」。

     白華峯 在三官堂左,督造張随題「複承 上」。

     光熈峯 在鎮海寺後。

     會仙峰 在育恩院前,勾章錢維翰題。

     獅子岩 在寺南,太子塔前。

     鷹嘴岩 在摩尼洞北。

     東方岩 在茶山前。

     象岩 在無畏石前。

     佛手岩 在觀音峯下。

     虎岩 在東天門東。

     圓通岩 在司基灣東。

     玲珑岩 在金剛窟西。

     西方岩 在圓通岩西。

     潮音洞 在東大洋海西,西大洋海南,菩薩嘗顯見處,四顧無畔,岸上有穴可俯而觀,名「天窓」。

    詳見〈靈異志〉。

     龍女洞 在潮音洞,亦神通所現。

    外有石壁立,中窅不可測。

     金剛窟 在寺西幽靜灣上,有洞如室,冬溫夏涼。

     法華洞 在寺東,上有高峯,總兵李應诏題「東南天柱」。

     摩尼洞 在天箆東。

     白華嶺 在玉趣峯下。

     栴檀嶺 在寺東南。

     饑飽嶺 在寺左。

     圓通嶺 在靈鹫峯下。

     青鼓嶺 在鎮海寺東。

     笑天獅 子嶺 在青鼓嶺北。

     磐陀石 一名「金剛石」,在西天門西,相傳大士說法處。

    舊有二龜至石下聽法,遂化為石,其形尚存。

    又有石五十三塊環向磐陀,今呼為「五十三叅石」。

    磐陀之上最平廣,可容百餘人。

    下臨大海,東望扶桑,燭龍将駕,天光爛然,須臾紅輪從海底湧出。

     無畏石 在佛手岩。

    突然一石,其形方廣而險峻,若傾不可踄。

     天箆石 在摩尼洞西。

     疊子石 在佛手岩南。

     毛跳石 在求現台東。

     求現台 在潮音洞前,有階可登,亦人瞻禮之地。

     觀音跳石 在龍女洞西。

     佛牙石 在寺西。

     香爐石 在圓通岩後。

     不二石 在磐陀東,郡人沈一本題。

     真歇石 在寺東深處,舊有庵,相傳真歇了禅師修道于此。

     巫山石 在寺後,少卿塗傑題。

     西天門石 在金剛窟西,總兵李承勳題「振衣濯足」。

     東天門 在白衣峯南。

     海天佛國石 在鎮海寺東北,總兵侯繼高題寫。

     新螺礁 在石牛港口大洋。

     善财礁 在潮音洞前大洋,相傳為善财叅大士處。

     搗飯嶴 在觀音跳石西。

     飛沙嶴 在鎮海寺東。

     千步沙 自饑飽嶺循山而行為千步沙,潮聲吼激,噴雪連山,耳目竒甚。

     金沙 在紫竹林太子塔前,路皆黃沙,如金沙布地,故名。

    亦大士顯現處也。

     三摩地 在寺西。

     蓮花洋 即山西海也。

    倭奴入貢,見觀音靈異,欲載還國,滿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洋之得名以此。

     東大洋 在山東。

     石牛港 在蓮花洋西,宋中官王貴等詣山禮佛,心未敬信,辭歸,滿海阻鐵蓮花。

    貴望山叩謝,有白牛浮至,[書-曰+皿]食其花,舟始移,白牛還立水次,乃一白石如牛,故名。

     白沙港 在小洛伽山南。

     箭港 在光熈峯北。

     蓮花池 在寺前。

    上有橋,即蓮花橋。

    舊植蓮,興革不常,多淤漲。

    萬曆十四年,忽産紅蓮數朶。

    是年十一月,欽賜瑞蓮觀音相至,鹹謂應斯兆焉。

    三十年,督造張随浚治,植白蓮,香風遠襲。

     放生池 在寺東。

    嘉靖間,僧普賢買一金鯉放池,俄黑雲起,随化黃龍飛海。

    年久淤漲,萬曆三十年,督造張随濬治。

     光明池 在潮音洞,舊名「甘露潭」。

    正徳間,太後遣使禱取以療目疾,賜名。

     短姑道頭 在山西南隅,蓮花洋逹岸處。

    相傳大士顯靈築砌,巨浪沖激不壞,航海者維舟於此。

    自此,由白華嶺至普陀寺,路約三裡許,舊湫隘不堪行,督造張随開拓平廣。

     菩薩泉 在寺左,久旱不竭,叢林大衆皆仰汲于此。

     慧泉 在龍女洞,人禱取以療目疾。

     靈一泉 在育恩院西平石上,都督楊宗業題。

     龍潭 在潮音洞口,舊傳娑竭羅龍居此。

     龜潭 在茶山下。

     葛洪井 在煙霞館後,今廢。

    太史陶望齡同憲副周汝登镌石。

     仙人井 在饑飽嶺,今竭。

    上有石,叅将陳九思題「登彼岸」。

     金沙井 在圓通殿右,俗名「龍井」,久旱不竭。

    每遇寺僧有不祥,輙變黑色。

     清淨境 在三摩地,木秀泉清,恠石攅列。

    上有亭,學士宋濂作銘,今廢。

     空有境 在真歇庵左,大學士呂本題。

    原名「三一岩」,大學士徐階、禮部尚書陸樹聲題。

    又「海天春曉」,副使劉翾題。

     西方境 在西方嚴,甯紹叅将劉炳文題「中流砥石」。

     藤蘿境 在磐陀石東,山迂萦囬,竒岩壁立,上多藤蘿旋繞。

    搃鎮虞都楊宗業捐俸,屬寺僧性能剏禅院一所於此,題曰「三天法界」。

     玉堂街 在寺東。

    饑飽嶺至鎮海寺路,舊有沙徑[涅-土+(并-(前-刖)+一)]隘,不便行趾;鎮海寺僧如珂募甃石道,衆皆徳之。

    會稽陶望齡題曰「玉堂街」。

     殿宇 瓊宮绀宇,布滿名區,鹹以藏殊妙之相,辟空寂之門。

    若海天萬裡,風濤激射,金碧丹青,屹如鳌柱,與海屋争竒,此固不可二三見也。

    志殿宇。

     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禅寺 在補陀山南▆,山皆石骨,獨寺趾沙坡平曠。

    前代廢興不一。

    萬曆二十六年毀,後三十年敕禦用監太監張随董建。

    随以舊基形局淺漏,辟遷麓下,并改辰向為丙雲。

    原名「寶陀寺」,尚仍未賜。

    今特請是額,并賜禦碑。

    又郡人吏部侍郎周應賔有記,餘詳具〈建置志〉。

    圓通大殿 藏經寶殿(奉前後頒賜藏經。

    ) 景命殿 天王殿 四配殿(祀彌陀、地藏、伽藍、祖師。

    ) 山門(俱在普陀寺。

    ) 鐵瓦殿 無梁殿 瑠璃殿(俱在潮音洞,今廢。

    ) 梵王宮(在潮音洞上,嘉靖間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