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安丘縣志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藝文考第十
馬文炜著雁門集一卷,淮陽雜錄二卷,奏議一卷,邑志二十八卷。
王孟煦著雲耕山房稿。
馬應龍著杞乘四十八卷,遒德經注解二卷、梵雅、二酉樓詩集、藝林銄玄錄二十四卷、碎金錄二卷、辭林玉屑二卷,考訂古本周禮、毛詩、尚書、參同契二十二卷。
劉希孟著,四休亭稿一卷,劉正宗著。
木天草、雪鴻齋草、逋齋集數卷。
附遺文錄其有關邑事者 征管甯诏魏明帝大中大夫管甯,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
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
而黃初以來,征命屢下,每辄辭疾,拒違不至。
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将安樂山林,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聖,而耇德不降,則鳴鳥弗聞;以秦穆之賢,猶思詢乎黃發。
況朕寡德,曷能不願聞道于子大夫哉?令以甯為光祿勳,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可廢也,望必速至,稱朕意焉。
诏青州剌史禮遣管甯魏明帝甯抱道懷真,潛翳海隅。
比下征書,違命,不至盤桓。
裡居,高尚其事,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曆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幡然攺節,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巳過,澡身浴德,将以曷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其命别駕、從事、郡丞、掾奉诏,以禮發遣甯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
上道先奏上文帝論管甯志行書,魏文帝既召甯不赴,乃诏青州剌史程喜:甯為守節高乎?審老疾??頓邪?喜上書:甯有族人管貢為州吏,與甯鄰比,臣常使經營消息。
貢說甯嘗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時單複,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
四時祠祭,辄自力強,攺加衣服,著絮巾。
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馔饋,跪拜成禮。
甯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嘗特加觞,泣然流涕。
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于園圃。
臣揆甯前後矢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栖遲,每執謙退。
此甯志。
行,所欲,必全,不為。
守高甯雖居貧,姻友有困窮者,必力贍之。
與人言,訓以忠孝,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甚柔而溫。
因其事而道之于善,是以漸者無不化焉。
上明帝辭征疏,邑人管甯。
臣海濱孤微,罷農無伍,祿運幸厚,久荷渥澤。
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绮,而蒙安車之榮,功無窦融,而蒙玺封之寵。
楶棁驽下,荷棟梁之任,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青。
又年疾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望慕阊阖,徘徊阙庭。
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于衢路。
薦管甯疏。
魏太仆陶丘一、永甯、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薦甯曰:臣聞龍鳳隐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俟時而動。
是以????鳴岐,周道隆興;四皓為佐,漢帝用康。
伏見大中大夫管甯,含章素質,冰潔淵清,韬古今于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遂避持難,乘桴越海,羁旅遼東,二十餘年,嘉遁養浩,韬韫儒墨,潛旁流暢于殊俗。
黃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咨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華歆舉甯應選,公車特征,振翼遐矞,翻然來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大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行,登為光祿勳。
甯疾彌留,未能進道。
今甯舊疾巳瘳,行年八十,志無衰倦,環堵筚門,偃息窮巷,飯粥糊口,并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攺其樂。
困而能通,曹難必濟,金聲玉色,久而彌彰。
揆其終始,殆天所作,當贊大魏,輔亮雍熙。
昔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十良佐。
況甯前朝所表,名德巳著,而久栖遲,未時引緻,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
陛下踐祚,纂成洪緒,聖敬日跻,超越周成,每發德音,動咨師傅,若繼二祖召賢故典,賓禮隽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于前代。
甯清高括泊,批迹前軌,德行卓絕,海内無偶。
曆觀前世玉帛所命。
申公、枚乘、周黨、樊英之俦,測其淵源,覽其清濁
王孟煦著雲耕山房稿。
馬應龍著杞乘四十八卷,遒德經注解二卷、梵雅、二酉樓詩集、藝林銄玄錄二十四卷、碎金錄二卷、辭林玉屑二卷,考訂古本周禮、毛詩、尚書、參同契二十二卷。
劉希孟著,四休亭稿一卷,劉正宗著。
木天草、雪鴻齋草、逋齋集數卷。
附遺文錄其有關邑事者 征管甯诏魏明帝大中大夫管甯,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
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
而黃初以來,征命屢下,每辄辭疾,拒違不至。
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将安樂山林,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聖,而耇德不降,則鳴鳥弗聞;以秦穆之賢,猶思詢乎黃發。
況朕寡德,曷能不願聞道于子大夫哉?令以甯為光祿勳,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可廢也,望必速至,稱朕意焉。
诏青州剌史禮遣管甯魏明帝甯抱道懷真,潛翳海隅。
比下征書,違命,不至盤桓。
裡居,高尚其事,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曆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幡然攺節,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巳過,澡身浴德,将以曷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其命别駕、從事、郡丞、掾奉诏,以禮發遣甯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
上道先奏上文帝論管甯志行書,魏文帝既召甯不赴,乃诏青州剌史程喜:甯為守節高乎?審老疾??頓邪?喜上書:甯有族人管貢為州吏,與甯鄰比,臣常使經營消息。
貢說甯嘗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時單複,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
四時祠祭,辄自力強,攺加衣服,著絮巾。
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馔饋,跪拜成禮。
甯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嘗特加觞,泣然流涕。
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于園圃。
臣揆甯前後矢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栖遲,每執謙退。
此甯志。
行,所欲,必全,不為。
守高甯雖居貧,姻友有困窮者,必力贍之。
與人言,訓以忠孝,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甚柔而溫。
因其事而道之于善,是以漸者無不化焉。
上明帝辭征疏,邑人管甯。
臣海濱孤微,罷農無伍,祿運幸厚,久荷渥澤。
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绮,而蒙安車之榮,功無窦融,而蒙玺封之寵。
楶棁驽下,荷棟梁之任,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青。
又年疾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望慕阊阖,徘徊阙庭。
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于衢路。
薦管甯疏。
魏太仆陶丘一、永甯、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薦甯曰:臣聞龍鳳隐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俟時而動。
是以????鳴岐,周道隆興;四皓為佐,漢帝用康。
伏見大中大夫管甯,含章素質,冰潔淵清,韬古今于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遂避持難,乘桴越海,羁旅遼東,二十餘年,嘉遁養浩,韬韫儒墨,潛旁流暢于殊俗。
黃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咨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華歆舉甯應選,公車特征,振翼遐矞,翻然來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大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行,登為光祿勳。
甯疾彌留,未能進道。
今甯舊疾巳瘳,行年八十,志無衰倦,環堵筚門,偃息窮巷,飯粥糊口,并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攺其樂。
困而能通,曹難必濟,金聲玉色,久而彌彰。
揆其終始,殆天所作,當贊大魏,輔亮雍熙。
昔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十良佐。
況甯前朝所表,名德巳著,而久栖遲,未時引緻,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
陛下踐祚,纂成洪緒,聖敬日跻,超越周成,每發德音,動咨師傅,若繼二祖召賢故典,賓禮隽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于前代。
甯清高括泊,批迹前軌,德行卓絕,海内無偶。
曆觀前世玉帛所命。
申公、枚乘、周黨、樊英之俦,測其淵源,覽其清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