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安丘縣志卷之一

關燈
長,夏,雨雹。

    秋,大蝗。

    蝻從平地湧出,道路場圃皆滿,乘屋渡河,不可捕截,田禾食盡,亦有齧人衣物及小兒者。

    冬十月,雷,初五日夜,雷電交作。

    國大饑。

    鬥粟至千餘錢,人刮木皮,挑草根而食,間亦有餓死者。

    乙,知縣劉今尹至。

    十四年辛巳夏,有麥。

    冬,新築敵台。

    時诏天下甓城,劉公以邑瘠,止築四敵台,并于三城門外四角樓下各甓數丈,報命。

    十五年壬午,夏四月,诏旌劉希孟妻徐氏門不。

    冬十月,太白經天。

    累月不滅。

    十二月,大清兵臨城下,尋釋圍去。

    詳宦迹并武胄傳。

    十六年癸未春二月,清師歸駐牧縣境,月除,人煙幾絕,逢王等村,罹禍尤甚。

    大清。

    順治元年甲申春三月,大風晝晦。

    黑氣蒙蔽,如在暗室,彼此不能辨。

    乙,李自成陷京師,我清尋讨平之。

    明亡,邑歸于我清。

    夏五月,邑人殺僞官劉憲卿。

    李自成所選知縣。

    秋,群盜攻城,不克。

    時土寇遍起,各紏泉數千,彼此攻劫,謂之打幫。

    圍城數次,以阖邑士民死守得全。

    冬十二月,知縣張奇逢至。

     二年乙酉,冬十月,知縣張四端至。

     四年丁亥,夏四月,知縣丁同益至。

    秋七月,大水。

    霪雨連綿,河水泛濫,平地積水尺餘,田禾渰沒。

    冬十二月,诏免明年租銀三千餘兩。

    時以水災申上具題,委滿洲大人親驗,乃準量免。

     五年戊子春,新東門。

    冬十月,土寇夜攻城,知縣丁同益禦卻之。

    以偵探蚤備,幫能無患。

    企膠州都司張思選敗賊于崇山,殺賊甚多,賊勢大挫。

    後膠帥海時行叛,思選不從而死。

    诏豁荒田。

    除六千五百六頃。

     六年巳醜,春二月,知縣胡有德至。

    一。

    夏五月,龍見于雲中。

    孟哥莊西阜五六人鋤禾,雷雨忽自西北來,諸農夫争先避雨。

    内有翟姓二人,一名法,一即法之伯也。

    法自言雲中有黑龍見,不逾時,霹靂震轟,擊死法及其伯。

    相隔百餘步,衆目共睹。

    巳而雨歇,衆往視之,兩屍僵仆一處,伯腹裂,頭不知處,手中鋤寸斷,刃在腹内。

    互相駭異。

    或曰:二人素忤逆也。

    秋九月,獄囚謀逆,殲之。

    時羁賊至三十餘人,白晝歹獄,立時擒誅。

     七年庚寅,秋七月,大水。

     八年辛卯,夏六月,地裂。

    在土山,袤二太餘,廣二尺餘,深不可測。

    翼日,複合。

     九年壬辰,夏五月,大水。

    民不得獲麥,或有塲引登。

    而浸爛者。

     十年癸巳,冬十二月,大雨雪。

    平地三尺,牛羊樹木,凍死幾半。

     十一年甲午,秋七月,知縣張文士至。

    十月,天裂見龍。

    二十二日夜。

     十二年乙未春,籴湧貴,鬥粟千錢。

    四括地。

    冬十二月,知縣徐謂弟至。

     十三年丙申,春,括地。

    乙新寅賓所有。

    秋。

    冬十月,大雨震雷。

    巳卯夜半,雷雨作。

    庚辰夜,雷雨又大作。

    是年閏五,此日适值小。

     雪候也。

    十四年丁酉,春,大修文廟鄉官李孟雨董其事,壯麗宏敞,倍于往昔,以财窘,尚未告竣。

    口。

    秋,大水。

    十五年戊戌,大旱。

    自立夏迄中秋,無破塊雨。

    冬十二月,知縣任周鼎至。

    十六年巳亥,春,大括地。

    察荒禦史李騰龍行文用田字丘法,民素不谙,傷财費日,迄無成功,撤回另差。

    秋,大水。

    雨下如注,半月不休,平地水深數尺,壞官民房無筭,臨河居者,或至全家,漂沒田禾,不足論也。

    十七年庚子春,大括地。

    夏,旱,黃冬,星晝見。

    十八年辛醜,秋八月,天鼓鳴。

    占曰:天鳴有聲,百姓勞形。

    乙冬,東方盜起。

    栖霞于七故為盜,就撫久矣。

    有萊陽人宋一丙赴京,告于謀不軌,差缇騎往擒之,适于他出,不獲,遂紏衆入山,旬日至萬餘人。

    朝廷發滿漢兵凡數萬餘征勦,自青以東,供應軍需,飛挽無停晷,相拒半歲,乃抵其壘。

     或問:總紀何也?王子曰:邑不一事,事不一例,故編年而系之也。

    然則詳乎?曰:略焉爾。

    紀則胡為乎略之?文獻不足焉爾。

    春秋紀災不紀瑞,此其并紀者何?經史不同例爾。

    聖人不語怪,紀異何也?曰:石??鹢飛,聖人猶不削之爾,曷至乎令?重民也。

    他何以不至?令所統也。

    特書者何?張之也。

    張之者,賢之也。

    令胥賢乎?不沒其實焉爾。

    不沒其實,何以示勸?曰:美惡不嫌同辭。

    春秋于魯桓、鄭厲,皆不沒其實為,乃所以為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