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四

關燈
後亦為總兵官,戰死于山西。

     張應昌,字順之,榆林人,承胤之長子也。

    初為延綏副總兵。

    崇祯四年正月,賊神一元陷保安,應昌擊敗之。

    三月,神賊圍慶陽,應昌以兵援之,解去。

    降盜不沾泥擁衆脅糧賞,攻米脂。

    洪承疇與應昌往讨,賊分雨營以待,連戰,賊始遁,追至西川,斬三百餘級,賊溺死無算。

    六月,鄜州賊混天猴張孟金謀襲靖邊,應昌遨之于真水川,敗之,追斬四百餘級,又擊敗黃友才,斬之。

    初,神一元起甯塞,據其城,遂陷柳樹澗、保安縣。

    未幾,一元死,弟一魁領其衆降,尋叛去,其黨黃友才斬之來歸。

    既而友才複叛,至是為應昌所誅。

    以功升甯武總兵官,加都督同知。

    紫金梁諸賊破臨縣,山西震動。

    六年二月,許鼎臣、曹文诏屯平定,應昌屯汾州,往來太原以禦寇。

    五月,帝以勦賊諸将,一時功罪勤惰,應有監紀,特命内監隙大金、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分監曹文诏、左俍玉、鄧玘及應昌軍,仍發内帑四萬金。

    素紅蟒段四百疋,紅素千疋,軍前給賞。

    七月,賊攻彰德,應昌進韌,次汾陽。

    九月,敗城于平山,獲賊首義,即一盞□也。

    七年四月,用賊三萬屯□灘,分三道,一趨河南,一趨浙川,一趨商洛、盧氏、應昌興戰于均州,敗績,死之。

     張全昌,字闊之,應昌弟。

    以父承胤蔭,曆官至靈州參将。

    崇祯四年,延安賊趙四兒以萬餘人掠韓城、郃陽,全昌以五百人戰三日,斬三百餘級。

    賊走鄜州,複進擊,斬六百餘級。

    趙四兒尋降,升宣府總兵官,援剿流賊。

    七年二月,河南賊自鄖陽渡河入郢,陷房,陷。

    四月,全昌連擊敗之。

    當是時,撫治鄖陽盧象升、總督陳奇瑜集數省兵聚于楚,楚賊盡出漢中,陝賊又陷文縣,且分部略延、鄜、甯廢。

    洪承疇進師岐山,駐三原。

    賊十餘萬,承疇兵僅三千,張疑設伏,為旦夕計。

    賊又後耀州,奔同州。

    時漢中兵三千,總兵左光先等将之,臨鞏兵三千,總兵孫縣祖等将之,平涼兵千人,副總兵艾萬年将之,僅足城守。

    總兵全昌等兵六千,專示賊所向,為援剿。

    七月,賊混世王等後鳳翔東奔,将犯西安。

    洪承疇馳一日夜入西安,檄諸路兵合擊。

    又恐賊東出潼關,先令曹變蛟同全昌間道走渭、華,遏其前,而自率兵至潼關紅鄉溝追賊,賊反鬥,遊擊李效祖等力戰,賊卻。

    承疇馳赴藍田,欲後山後間道剿之,賊夜走商洛。

    八年五月,曹文诏至五峪,寇伏險以誘,文诏擊敗之。

    全昌自鹹陽出興平之東,距老回回營五十裡,賊渡河走都縣。

    官兵追至秦王嶺,值寇大至,全昌聲敗之,自是商、洛之寇逃終南山中。

    餘寇西奔,興饑疲,遂乞降,陰遣諸賊連營走潼關。

    守将艾萬年等兵潰,全昌亦沒于陣。

    子福壽,武舉,任宣府深井堡守備。

    祿壽亦以勇力聞。

     劉光祚,字鴻基,國镛長子也。

    少為諸生,即棄去,承蔭受兵,當臨敵時,謀深膽定,人服其整暇。

    積功至保定提督三關總兵,神京千裡,藉其都典。

    後以河南賊盛,調随督師楊嗣昌援剿。

    過南陽,唐藩留守郡城,值李自成兵數十萬來攻,光祚血戰七晝夜,力盡而殁。

    湖廣撫臣宋一鶴上言:光祚血戰功高,裹革疆場,忠勇□□,乞賜優恤。

    報可,特賜谕祭,贈太保。

     弟昌祚,字鴻業,由世胃曆升真定副總兵,加署都督同知。

    以母老乞休,人稱其孝。

    闖賊破榆林,遷其家于襄陽。

    後從戍所歸不仕。

     高後龍,榆林人,任固原參将。

    崇祯中,調征流寇。

    後應辭陝撫,出,誓于衆曰:将官乃死官耳,故古者鑿兇聞以出,今吾其仗節之時矣。

    遂行至三水,遇賊,力戰而殁。

    撫劉廣生厚赙之。

    弟起龍辭不受,請給同陣卒,三軍盡□。

    廣生疏聞于朝,稱後龍為淳、泾、三、富四邑之長城,而以一死保全危疆,其英風不在古名将下。

    又總督楊鶴亦疏稱後龍不惟死後知其忠勇性成,而生前奠定之功,亦不可泯。

    當固原饑軍脫巾以逞,後龍挺身往谕而解,則平曰之得人心可知也。

    況忠言聞于大衆,烈節著于三秦者乎?贈特進宋祿大夫,谥忠勇。

    其族子鉎為北京神機營參将,李自成破京師,鉎阖門自焚死。

     吳國偉,榆林人,崇祯中以副将讨賊,每戰辄陷堅斬。

    獲甚衆。

    後賊摰浸盛,國偉力戰死焉。

    弟性耀。

    僧有傅。

     黨威,字振宇,神木人。

    生有才力,便弓馬,以西安參将曆戰功,經略丁啟睿器之。

    崇祯十五年,督師汪喬年統兵二十萬至河南,剿李自成,威以中軍副将後。

    當是時,賊八十萬衆,一日十七戰,威沖鋒履刃,稍稍奪氣,身被十餘創,俍久乃薊。

    及賊勢日盛,喬年移駐襄縣,為持久之計,威興曹文诏以兵萬餘衛之。

    賊又修攻具,威且戰且守,城中乏食。

    威見勢不可支,乃進曰:賊驅饑民為兵,我即大肆殺戮,何忍?且城中無見糧,不如暫退關中休養,再簡勁兵,魁黨不足平也。

    喬年不可。

    及賊圍急,喬年知事去,欲自盡,威泣勸,乃止。

    登城見賊帥旗在南,威引精銳二十騎出西門後,間道沖其營,斬左右數十人,奪帥旗而還。

    吹日,勢益危,威又率千餘騎突賊營,當者無不披靡。

    食盡,外救不至,城陷,喬年自經。

    威複持佩刀格戰,賊弓弩亂發,矢下如雨,被數創,自刎,屍不仆者移時,賊驚以為神。

    又有副總兵樊來保,及神木副總兵艾萬年,興李賊戰于巴家寨,死之。

     王學書,字忠吾,榆林人。

    父保,字□岡,鎮守昌平,□□薊。

    鎮遼東,備倭防海總兵,有戰功,殁于海州。

    □□補世職,曆遷宣府總兵官,尋轉天津防海總兵,以□緻政。

    林居。

    值闖逆攻榆,書念延疆重地,世受國□,□家資,給守城兵民拒賊。

    攻圍者七日,外無援兵,内又困乏,城陷被掠,罵不絕,中遇害。

    子國鼎,字新甫,以□授波羅守備,旋擢遊擊。

    後經略洪承疇招撫雲貴,□功題授畢節道佥事,轉浙江甯波道。

    時海警□□載之間,勞苦成疾,卒官。

     王世國,字禦寰,榆林人。

    父繼,任保定總兵,加太子少保。

    世國幼曆行陣,有戰績,累遷至宣府柳□總兵,加太子少保。

    歸裡,未及旬,賊四面攻圍,世國破家财,招套人為援,日擊牛享士,士皆固守。

    後城陷,為賊所□,不屈死。

     郭天吉,榆林人。

    以武進士仕至甘肅副将。

    賊攻甘涼,城陷,天吉巷戰,被擒,不屈,賊怒磔之。

     黃廷政、廷用、廷弼,俱黃演孫也。

    以演死事,蔭廷政襲指揮使,廷用千戶,廷弼百戶。

    當李賊薄城,廷政兄弟自念家世忠烈,力戰抗賊。

    廷政身當寇沖,中炮隕廷用,廷弼益自憤□,所傷賊衆,奪獲火器頗多。

    城陷,廷□、廷弼曰:吾其後我祖于地下矣。

    遂偕死焉。

     王世欽字敬之,大同總兵,位特進柱國太師威之仲子。

    先籍河南光州,後徙榆林。

    少曆戎行,以功遷指揮同知、清平參将、孤山副總兵,加署都督同知,分管神樞營戰兵,擢山海關南部總兵官,時年二十八,隐重有方略,幽燕老将弗如也。

    時山海關稱雄鎮,特設三部以總軍要,中部為馬世龍,北部為充世威,皆三世名将,人鹹憚之。

    以功賜蟒玉。

    尋以太師笃老,乞終養歸。

    崇祯二年,督家丁勤王,至北京解嚴。

    論功,将名用,而世欽依依子舍,不就征。

    十六年,倡義守榆林,城既陷,被執,檻車送西安。

    自成釋其縛,欲用之,世欽罵不屈,遂遇害。

    初,世欽方械繋,宿傳舍中,且歌且飲,大醉,顧謂驿使曰:此去長安幾日?驿使以對,笑曰:行矣!丈夫死當為厲鬼以殺賊。

    聞者感泣。

    弟洪,字純所,天資雄壯,善騎射,延撫署為标下中軍參将,遷副總兵。

    未。

    幾,尋為天津總兵官,據河海之會,整水陸之師,時稱為能。

    以不善事權貴被論,退而林居,淡然無營,出入一騎,人不知為大将也。

    崇祯二年,出家赀募死士勤王,至都城,屯營得勝門外之土城關,苦戰得捷,不解甲者彌月。

    以勞瘁卒于軍,賜祭葬,優異之。

    世欽孫坦,武進士。

     侯世祿,字裕齋,榆林人。

    以世職起家,曆任固原、遼東、宣府總兵,加太子少保。

    子拱樞,字樞寰,任山海總兵。

    家居。

    寇至,守新添門。

    賊後海潮寺潛入穴城,世祿覺之,募敢死士缒城擊賊,南門陷,父子見執,死之。

     張雲鹗字元舉,榆林人,舉人,為戶部主事,督饷山海關,緻仕歸。

    賊至,城守,不屈死之。

    了發字啟之,定邊副将,先鹗戰死。

    李盛英,榆林人,以貢生知太湖縣事。

    李自成兵至,圍數日,城陷,被執,欲降之,不後,罵賊觸樹而死。

     馬應舉,榆林人,為先邊中軍。

    賊薄城,應舉曰:孤城不可獨守也。

    乞師于套,嘉其義,許焉。

    以數千騎至西門,衆寡不敵,北兵引去。

    賊入,被擒,枭于凱歌樓。

     鐘茂先,榆林人,為綏德衛管屯指揮,督衆固守。

    及賊勢勢愈熾,茂先知力不支,于家中每門置利刃,而藏二匕首于左右蔽膝中。

    賊入茂先家,陽以酒勞之,左手捧觞,右手拔匕首剚賊,賊負傷出走,茂先入,殺其妻子而自刎焉。

     尤岱字青山,榆林人。

    以步卒起,曆邊功,任山海鐵騎營左參将。

    性勇戆,不合于上官,棄職歸裡。

    崇祯十六年,闖賊攻榆,岱守水西門,盡拒禦之術,城陷死之。

    子捷,字克吾,以世職曆任薊鎮右翼營總兵,駐紮平谷。

    聞京城陷,即率兵奔河南,志圖興複,為叛兵刺死。

     崔重觀,榆林指揮。

    賊臨城,重觀散家赀,聚衆于漢壽亭侯廟,喋血質神,期以死守。

    及城陷,重觀至家,焚其積聚,曰:毋為賊資也。

    賊怒殺之。

     賀世魁,榆林千戶,後總督守薊門,适歸,值賊圍城,悉力固守,攻益急。

    世魁見城陷,歸家,陳衣冠,取祖宗承襲号紙,置香案,東向而拜曰:臣力盡矣。

    更著深衣,從容缢死,妻柳氏亦殉焉。

     苗青榆林人,任威武守備,協力拒賊,城陷,同妻凡氏缢死。

    李應孝字淮樓,任西安參将,方解任回鎮,賊人城,應孝令妻女自缢,率子挾弓刃搏戰,斃數十人,矢盡,遂自刭。

    楊明字魁宇,榆林人。

    克選鋒,積戰功,至山海副總兵。

    移病歸。

    賊至,守南門。

    興尤、翟文出戰不利,城陷,死之。

    子元勳,亦有父風。

     馬鳴節,世襲榆林百戶,賦性忠勇。

    賊兵攻城将陷,鳴節聚室中木器,環妻孥于中,舉火自焚,複出持刀巷戰,殺傷數十人。

    力竭,顧視其家火愈烈,還入火中以死。

    弟鳴廉,為督師汪喬年中軍。

    喬年被圍于襄縣,鳴廉單騎馳救,出入賊壘者三,沒于陣。

     李淮,榆林人,任西安參将。

    值賊李過入城,淮先令妻女自缢,率子持刀出門殺賊,父子皆自刎死。

     傅佑,榆林衛掌印指揮,城陷,不屈,同妻杜氏缢死。

     劉光裕,榆林人,為中軍官,罵賊戰死。

     李耀宇,榆林人,材官,奮勇拒敵。

    及城陷,耀宇猶插矢數十巷戰,每發辄應弦而倒,賊無敢近者,矢盡,投弓刭死。

     李光裕,榆林人,材官,慷慨有勇略。

    賊入,光裕趣家人俱自殺,而遂刭焉。

    張天叙,榆林人,右營掌标官,誓志殺賊。

    城破,歸家,指囷粟曰:吾不能殺賊,亦不可饷賊也。

    積薪焚之,而自缢于庭樹上。

    郭遇春,榆林人,戎車後營都司。

    性忠勇,尤善火攻。

    賊圍城時,用神??佛郎機,傷賊甚衆。

    城破,械送西安,殺之于魚河堡道中。

    是時同難者二十四人,自死之後,每夕哀嘯城下,如風雨聲。

    僞帥王俍智數祭告始息。

     陳義昌,榆林學撸廣生,性耿直。

    闖逆陷城,義昌獨正色罵賊,為賊所殺。

    而諸生之罵賊死者,又有沈濬、沈演、白拱極、白含章焉。

     張連元,榆林學生,弟連捷。

    當闖逆攻城時,兄弟在樓橹中,矢石不避。

    及城陷,連元兄弟奔入漢壽亭侯廟,從容缢于廟梁。

    又諸生李可柱缢死于餘肅敏公祠。

     胡一魁、李胤祥亦自經于家。

     梁文炳及弟文□,俱靖邊諸生。

    崇祯末,寇破城,欲招置幕下,抗節不屈,罵賊死。

    文炳女亦投井死。

     張禮,字儀亭,威武人,素有義風。

    明季為鹽商,傾家财守城。

    及陷,賊索之,罵賊死。

     熊維藩字桭宇,威武人。

    宣府參将,緻仕歸。

    高賊攻堡,藩力戰,傷賊甚衆。

    堡陷,藩自刎,賊碎其屍焉。

     台元,延安衛人。

    闖賊入城,兩手握大石,欲為狙聲計。

    鄰人恐禍及,縛之回,至家,不食五日死。

    評曰:李過者,賊中名之為小瞎子。

    小瞎子既破榆林,甯夏望風瓦解,李賊遂無後顧憂,長驅渡黃河,逾鴈門。

    餘聞是時總兵有周遇吉興其夫人者,本蒙古人,家僮三百,亦皆其部族也。

    守代州,興賊,連戰十餘日,殺賊萬餘。

    會兵少食盡,退守甯武關,賊合諸路攻之。

    傅檄五日不下,且屠,遇吉悉力拒守,賊肉薄攻城,辄出奇以應之。

    如此者二十餘日。

    賊兵百倍遇吉勢,日戚城被克,遇吉死之。

    周夫入,即??火先焚其舍,跨馬彎弓率家僮巷戰,自晨至晡時,殺傷無算。

    後天絕赴火死,家僮三百。

    人無一降者,賊恨之,遂屠甯武,積屍興城平,鳴呼此。

    玉壁之守,而田橫之客欤。

    今榆中之将士下而至于商賈厮養,婦人女子,餘為搜讨無遺。

    矣,甯武去榆。

    林未遠,當時圍上同遇吉死者,不知凡幾乃鹹興黃沙。

    白帥,湮沒無聞,可勝道哉!然榆林、甯武挫賊。

    鋒于滔天之日,使扶興網常之正氣為之,不墜其有。

    功于世教也大矣。

    然于明朝養士之報,亦庶幾見之。

     來順,威武堡應襲傅镗仆也。

    主母病患,大便癃閉幾死。

    順泣曰:主母如此,我受撫養,猶子也,報恩者斯時矣。

    遂割臂肉一塊,煎以進之,病随愈。

     覺明,靈壁縣雙清人,從其主謝成夫婦戌綏德。

    成幼子镛在襁褓,以道阻長,苦不能進,棄之。

    時覺明前行,成夫婦蹴步及之,覺明曰:幼弟安在?成曰:巳棄之道傍矣。

    覺明痛器,返求之,得于帥間,乃籠負之。

    後成夫婦無他出,得镛不絕。

    評曰:餘讀範史獨行傅,而知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洵亦衆也。

    昔李善之風軌,固足懷矣。

    今又得來順、覺明其人者,豈可沒其善哉?遂著于篇,使天下曉然平陽家奴之尚主,不若李元蒼頭之立孤也。

     國朝儀光友,定邊人,任福建建江副将。

    順治九年,與海寇戰,沒于陣。

    總督李孿秦寶日:張疆赴敵,鼓勇當衛,臨難不避,壯氣貫虹。

    以上忠義。

     晉 劉殷,字長盛,新興人。

    七歲喪父,衷毀過禮,三年未當見齒。

    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殷時年九歲,乃于澤中。

    恸哭籲天,自陳罪釁,聲不絕者半日。

    于是忽若有人雲聲。

    殷垂淚視地,有主王福,因得解餘而歸,又當有粟。

    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鐘,銘日年粟百石,以賜孝子劉殷。

    自是食之,七載方盡。

    郡命主簿,州辟從事,皆以供養無主辭,錄赴。

    司空。

    齊王攸辟為掾,征南将軍羊祜召參軍事,皆以疾辭。

    同郡張宣子,達職之士也,嘗日:而今而後,吾子當為吾師矣。

    遂以女妻之。

    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識如此,何慮不得為公侯配,而遽以妻劉殷乎?宣子曰:非爾所及也。

     誠其女曰:劉殷至孝冥感,才識超世,此人終當為世名公,汝其謹事之。

    張氏性亦婉順,事王母以孝聞,奉殷如君父焉。

    及王氏卒,殷夫婦毀瘠,幾至滅性。

    時樞在殡,而西鄰失火,風勢盛,殷夫婦叩殡号哭,火遂越燒東家。

    後有二白鸠巢其庭樹,目是名譽彌顯。

    太傅楊駿輔政,備禮聘殷,殷以母老固辭。

    駿于是表之優??,遂其高志,聽終色養。

    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賦,賜帛二百疋,榖五百斛。

    趙王倫篡位,孫秀夙重殷名,以散騎常侍征之,殷逃奔鴈門。

    及齊王回輔政,辟為大司馬軍詻祭酒,轉拜新興大守。

    明邢旌善,甚有政能。

    屬永嘉之亂,沒于劉聰。

    聰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錄尚書事。

    有七子,五子各授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

    一門之内,七業俱興。

    北州之學,殷門為盛,竟以壽終。

     評曰:劉殷一門七業,推崇史、漢,比之于經,是可謂善教而善學者矣。

    故蕭梁時得班固漢書真本,寶逾全科。

    劉宣摯精于兩漢,稱為漢聖,乃知古人之笃尚。

    學有如此唐以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威于學官,名為三史,設科取士,一代文章,猶有辰據。

    今之經史,聞有知者,不過為兔圍策而已,宜通經今史之才不見于世也。

    明薛廣,延安衛人。

    幼喪父,母周氏撫養成立。

    廣性至孝,竭力供養。

    母病,醫藥弗效,廣齊素三年,懇禱于天,遂愈。

    後母年八十卒,廣哀恸不食三日。

    既葬盧于墓,疏食飲水,負土成墳。

    正統十三年旌表。

    其高堂,榆林人。

    事母至孝,以選貢除狄道縣訓導。

    母中氏八十餘,不忍遠别,以終養告歸。

     高景奎,少喪父,事母極孝。

    母病目,且多嚏,乃日夜呼天,請以身代。

    景奎拭之,慮其傷,嘗舐之。

    正德元年,母死,既葬盧墓側,旦夕哭臨,負土築填三年,泉水湧出。

    有司延之為鄉飲大寶,不赴,年九十餘卒。

     劉瑾,榆林人。

    正德中,父鑒疾劇,割左肋肉和藥以進。

    父氣将絕,複蘇延五月而卒。

    母郝氏亦病革,瑾複割右肋肉和藥,人孝之。

     柯??,綏德衛人。

    父母病,亦左右股,以孝聞。

    □四屜江見以置疾,曰:伯愈。

    乃禱于岱嶽祠,誓雲:母病愈,則殺子以祭。

    巳而果然。

    事聞,太祖大怒曰:殺子滅倫,敗壞風化。

    遂逮伯兒,杖之,遣戌海南。

    因命禮部定制,凡卧冰割股,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

    至宣宗朝,有總旗衛整女割肝療母,以禁例不行旌表。

    嗚呼!孝者,庸行也。

    若務為詭異以驚世駭俗,豈烏頭綽楔之初心哉!聽其所為而不行旌表,仁之至,義之盡也。

     鐘陽,榆林人。

    事父母,色養無惰志。

    鄉曲歲時聚會,有旨食,必懷歸奉之。

    家無擔石,父母嘗飽梁肉。

    父祥,年九十餘,陽亦七十,服勤子職終其身。

    彭楲,榆林衛都指揮使。

    自曾祖瑄、祖震、父清,及兄弟椷槿、杲、棟,凡四世,未嘗異财分爨,貴盛右于延綏,而子弟恂恂,不失儒素,鄉人化之。

     李登,榆林人,進士。

    父欽,雲南趙州吏目。

    母萬氏卒于官邸,寄柩襄陽僧寺。

    欽以朝觐至京,病卒,登扶父襯以歸,斬衰三年,未嘗見齒。

    夏不再食,寒不重衣。

    萬曆四十年,徒步至襄陽,适江水泛漲,寺宇半為飄泊,母柩沉沒。

    僧告以故,登哭而仆地幾絕,籲之天曰:如不獲母,予歸從母于江也。

    搰之泥中,獲焉。

    及歸,形容摧毀,人莫識其為登也,鹹相顧歎稱曰李孝子。

    後知四川巴州,有廉慎名。

     評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人能言之矣,而亦知所以求之之法乎?吾見宣宗朝有權謹者,為光祿寺署丞,事母孝,有司上其行,驿名至京,宣宗知其為人質寶,宜旌之以勸天下,遂以謹為文華殿大學士,其即封丞相為富民侯之意欤。

    故當時天下号為太平,庶幾文、景有以哉。

    夫大學士者,明之所謂閣臣也,以孝子廁其間,而朝無異辭。

    吾竊怪崇祯時,特名山東副使方嶽貢人閣,議者沸然,至使天子不能自用一人,而四衙門之見,膠固而不可解,豈非陸贽所雲用人之忠,循故事而不擇可否之謂哉?故孝如李登,沈于下位宜也。

     李尚先,榆林人,家貧傭工,蕧其傭金,與妻羅氏,奉母袁氏甚謹。

    袁年七十餘,病思肉,尚先莫能辦,詣上帝廟禱之,割左股肉,以其刀易酒一卣,炙肉兼進母,食之愈。

    母見尚先步履艱,問之,以他辭對,其妻亦匿。

    以聞。

    鄰人察其事,舉于巡撫,為之嘉獎。

     王建德,榆林人,節婦李氏子也。

    十二喪父,事母以絊孝聞。

    家??甚,甘脆不時緻,必多方求之以進,雖言動取予,禀命而行。

    一日,母病革,即齊沐禱于天,請減巳算,以延母壽。

    尋以母多疾,學醫精方,樂請療者如市,名重一時,活人甚衆。

     王玑,綏德衛指揮。

    父鵬,高曠,不樂仕進,命玑襲祖職。

    玑性笃孝,一日,母病危,玑焚香祝天,泣曰:吾母寝疾如此,醫藥問瘳,厥罪在我。

    天若有雲,願以玑代。

    乃割股作羹而進,母疾頓愈。

    曆官至洮岷副總兵。

    子爵官亦至安邊衆将。

    又崔崇胤,亦綏德衛指揮佥事。

    父張名任參将,患疾不食,将斃,崇胤于胸前割肉煎藥以進,父病愈。

     劉承芳,榆林人,性孝友。

    祖母楊氏病甚,藥不能愈,芳祝天以身代,因割股肉煎湯飲之,病遂愈。

    有司皆為旌表。

    杜漢,字本清,别号平湖,本蘇州昆山人。

    先世以軍籍占額延安,後人甯塞。

    漢以武勇奏功,累官實授百戶。

    性醇謹,事父孝,奉繼母尤曲意承志,處昆弟姻族,藹如也。

    仲弟之子嘗強取其愛馬以去,或告之,漢曰:杜氏之馬,杜氏乘之。

    言者愧而退。

    漢年七十,無疾而終。

    後以子桐貴,贈特進榮祿大夫右都督。

     查瑾,靖邊學生,骠騎将軍秉鈞之子也。

    美豐姿,善騎射,從父任太原。

    時會交城山寇竊發,父帥師出擊,兵寡,為賊所窘。

    報至,瑾不及甲胄,單騎彎弓以出,老卒一人繼之,突至賊圍,且馳且射,格殺數十人,遂潰圍救父出。

    父乃乘其馬,瑾步從之,賊複合,乃邀瑾于絕。

    地,父不能顧,瑾度弗脫,猶手刃數人,力盡死之,時年十九也。

    卒名皮成才亦與難。

    妻袁氏,年十八,聞兇,不日死。

    督撫以其事聞,建坊,旌表立祠。

    原榆林人,署吳堡知縣。

    性孝友,繼母弟青,原愛之如同胸。

    青疾,原夜坐不寐,遍求俍劑。

    後青卒,原哭之失明,視青之子如巳子,終世同居。

     桠茂,榆林人。

    居家孝友,睦族好施,遇戚裡有喪,必躬往辦視。

    嘉靖八年,歲大饑,往葭州負米出市,獲遺金百餘兩,茂即坐守以俟。

    日脯,果一人号泣而至,問之,乃失金者,茂即還之。

    市上人鹹共遮留,具羊酒為對,茂固辭。

    自後子孫以詩書顯。

     李應元,磗井人。

    事親最孝,有遺金者,追求其主反之。

    有司欲以孝義聞,元固謝,人尤歎服。

    王世祿字爾康,威之季子也。

    襲父蔭,積功至遊擊,升廣西桂林副将,不拜,且以兄世欽抗節守城,為闖賊所殺,遂遁迹山林。

    每一念至,辄痛哭累日。

    平西王聞而賢之,欲授之爵,而志終不撓,隐居終身,時人重之。

    子一動,武舉。

     郭泰字仁度,鎮靖人。

    崇祯十五年舉人。

    八歲就學,過口成誦。

    年十四,補靖邊學生。

    性沈毅,善騎射。

    放榜之夕,同舍生以泰年少,趣往閱。

    及歸,問之,無所語。

    有後至者曰:郭君巂矣,何勿言。

    于是鹹多其器量。

    明年,上公車,會試改期,且知流賊将入長安,念父母亟歸而疾作,遂卒。

    子允升,亦有文筆。

     舊志曰:嘗改孝經援神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天子而下瑞,以類征焉。

    榆雖塞垣,夫非盡人之子弟欤?夫竹猶護母,葵尚庇根,而況于為人乎?今論其人核。

    其行猶然白華、朱萼、夢州欣荊之遺意焉。

    以上孝友 延綏鎮志卷之四。

    嘉興譚吉璁重修 四之四人物志列女列傅、縣逸列傅,流寓列傅,仙釋列傅 漢 覃氏,上郡鐘氏婦也。

    歸未幾,夫死,年十八,誓守無貳志。

    數年閑,姑及伯叔相繼亡,家貧無以葬,覃書夜紡績,十年之閑,八喪悉舉,為州裡所傅誦。

    文帝聞之,賜粟百石,旌表其門。

    晉漢王劉聰皇後劉氏者,太保殷女也。

    聰立為皇後,将為起??儀殿于後庭,廷尉陳元達谏,聰大怒,将出斬之,并其妻子同臯東市。

    時在逍遙園李中堂,元達抱堂下樹葉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計也,而陛下殺臣,若死者有知,臣要當上訴陛下于天,下訴陛下于先帝。

    朱雲有雲:臣得與龍逢比平遊于地下足矣,未審陛下何如主耳。

    元達先??腰而人,及至,即以??繞樹,左右曳之,不能動。

    聰怒甚。

    劉氏時在後堂,聞之,密遣中常侍私敕左右停刑,于是手疏切谏,聰乃解,引元達而謝之。

    易逍遙園為納賢園,李中堂為愧賢堂。

     宋李氏,青澗人,顯忠族妹也。

    顯忠南歸,家屬悉遇害。

    李氏有國色,敵人欲私之,不從,乃縛手樹下,命左右射其臍,遂□□□□ 前孟氏,延安人。

    父戌永樂城,夏人攻城,陷之。

    父死。

    孟呼号徒步,亟人城中,伏父屍而恸,遂絕。

    夏人憐之,并其父瘗焉。

     明王淑妻時氏,淑以綏德衛都指揮守備甯夏,戰殁,時聞赴自缢。

    宣德九年旌表。

    其從孫婦趙氏,夫死,亦自缢,人稱一門雙節。

    榆林衛生員謝欽妻紀氏,年十九,生子才三月。

    欽赴鄉試不第,卒于西安。

    紀聞赴,即為同窆計,翁姑覺之。

    督家人嚴備,姻戚中又日為之開譬,紀意乃沮。

    後翁死,事姑唐氏最孝,深居閨門,日事女工,雖至親罕見言笑,鄉黨師之。

    巡撫周金奏聞旌表。

    又靖邊營千戶張镛妻周氏,夫亡,年十九,子潔方二歲,周撫之成立,至七十餘歲卒。

    潔曆官指揮。

     榆林衛監生範瑄妻戴氏,瑄亡時,戴年二十七,無子,以死自矢。

    姑張氏勸止之,事翁姑惟謹,且立嗣以繼,守節五十餘年。

    後與謝欽妻紀氏同旌表焉。

    又榆林衛指揮姜正妻紀氏,李時妻嶽氏,綏德衛指揮王階妻申氏,榆林衛軍李春芳妻梁氏,綏德衛舍餘傅镗妻王氏,常樂堡餘丁楊明妻高氏,榆林衛千戶楊汝楫妻張氏,俱年二十七守節,各以壽終。

     延安衛指揮陶秉忠妻趙氏,年十九,秉忠亡,其父□無子,故屢勸易節,趙抗志不從,紡績自給,壽七十卒。

     舊安邊餘丁張紀妻梁氏,梁玉女也。

    年二十七,紀死,即誓以身殉,戚屬防之甚密,越三日,竟自缢,與夫合葬。

    撫院以狀聞,表其裡宅。

    又綏德衛指揮王敏妻趙氏,敏卒,即缢死。

    綏德衛應襲高俊妻李氏,俊卒,自經死。

    榆林衛餘丁趙鎏妻薛氏,鎏卒,薛欲以死殉,姑嫜嚴守之。

    越宿,薛忽解憂容,若不殉然,伺備稍弛,自缢。

    巡撫張問行旌其門。

    延安衛沙繼勳妻常氏,繼勳早亡,常年二十餘,刻木于室,事之如生,垂四十年,雅操不爽,鄉人重之。

    巡撫楊守謙旌其門。

     千戶張秉元妻馬氏,榆林人。

    秉元死,馬飲毒藥,從之。

    巡撫楊守謙捐俸葬焉,旌其門曰貞烈。

     榆林衛武舉田畬妻史氏,畬死,無嗣,史撫幼女守節。

    居喪泣血,行道哀之。

    家貧無倚,藜藿亦不充也。

    日惟繐帷中,晨夕酌水,奠祭不徹,且足不逾阈。

    親屬周給,多卻而不納。

    嘉靖中,遭崴兇,數日絕糧,母子閑門待斃。

    巡撫張珩聞之,月給米贍焉。

     指揮傅潛妻張氏,榆林人。

    潛戰死,張守節三十餘年,巡撫何東序表其門。

     榆林衛應襲梅祯妻黃氏,年二十,祯卒,黃勵志守節。

    時有豪右厚賂其翁,翁許之,黃九拒不克,号呼四鄰控于巡撫張缙,得以節終。

     綏德衛指揮陶輔妻郭氏,見人物傳。

    綏德衛百戶餘林妻桠氏,林于威武堡陣亡桠守節四十年,巡撫楊守謙題其門戶。

    李友梧妻陳氏,榆林人。

    年二十八,生子榮,方二歲,友梧卒,家甚貧,陳上奉姑嫜,下撫孤兒,竟能成立。

    壽七十二卒。

    巡撫張珩表其門曰孝節流光。

     又榆林生員王經妻劉氏,舍餘周潤妻張氏,監生劉大學妻曹氏,舍餘崔天秩妻瞿氏,高家堡舍餘鄭維緒妻閻氏,常樂堡人。

    楊穆妻孔氏,榆林衛千戶楊潤妻白氏,俱年二十八,守節,至七十餘歲。

    又總兵紀世楹妾薛氏,榆林人,守節至七十餘歲終。

    榆林衛指揮吳秉懿妻李氏,秉懿遘疾,伏枕四載,訣曰:吾以貧累爾,今幸年少,善事後人。

    李泣下,誓以死。

    秉懿卒,即飲藥死。

    家人救之,乃蘇。

    自是謝絕膏沐,不與親戚往來,茹檗自苦。

    每晨起焚香禮觀音,祈作清淨身,以見夫于九泉。

    聞者鹹嘉其苦節。

     延安衛應襲張世功妻馬氏,綏德州侍郎汝骥女也。

    幼習女誡,端恪自持。

    年十九,世功亡,三日不勺飲,且冶兇具。

    親族勸之日:汝有孤甫一歲,不自乳而從天。

    偕亡如宗祊何,曷若撫遺而存祀也?馬颌之,畢志窮曆八十餘歲卒,院道旌其門。

     延安衛百戶王國正妻李氏,僑居榆林,二十九歲國正喪,哀泣幾絕,水榖不入口者數日。

    将死殉,親鄰密防之,因勸曰:幸有幼子,子在,猶夫在也,死何為?李遂悟,日勤女工,撫幼子業儒,列黉序,且以醫名,孝慈兩蓍聲焉。

    子建德有傅。

    榆林軍楊守禮妻于氏,年三十,守禮卒,勺水不下咽,悲号不絕聲,至三日,對吊客涕泣而絕。

    撫院旌表其門。

    又榆林衛指揮龔應龍妻姜氏,年三十,夫死,方葬,嘔血數升卒。

    延安衛指揮張經妻許氏,經卒,許無所出,勝杜氏有妊,将免身,應繼者争立,以其世職也,許佯許之。

    後杜産得男,許抱示于族黨,伯叔兄弟共見之,求長者名之日涞,尋聞于衛。

    自是與媵殷勤保愛,及長,教以義方。

    後襲經職,曆官協守宣府副總兵。

     綏德衛馬文熙妻胡氏,熙亡守節,旌表其門。

    又紀文朗妻王氏,朗亡守節,天啟中旌表。

    總兵時源妻張氏,米脂序班某女也。

    母亡,與父合葬。

    張自榆之米,臨葬啟穴,撫父母之柩而哭之,七竅皆出血死。

     綏德衛千戶王大瀛妻李氏,年二十九,大瀛死,遺人子俱幼,二猶在??負家從壁立,茶苦鞠育。

    或勸之再适,李正色叱之日:所不與夫君俱沒者,為遺孤多未成人耳。

    若厭貧改節,何面目見夫君于地下?乃截發自誓,守節盆堅。

    督、撫、院道鹹旌其闾焉。

    後八子以武起家,稱為王氏八虎。

    長日威,任總兵,曆世貴顯,李後以壽終。

    又綏德衛千戶史琅妻高氏,年二十九,守節,至七十餘卒。

     榆林衛指揮謝戭繼妻唐氏,戭先妻,遺三子二女俱幼,唐恩養備至,婚嫁以時。

    後戭卒,長婦紀、次婦田,俱少寡,依唐守節者數十年。

    巡撫張問行旌其門。

    太常丞紀世梁妻丁氏,榆林人。

    世梁卒,丁無出,有三妾,宋年二十五,張年二十三,孫年二十九,各有子。

    丁躬親撫鞠,恩義備至。

    比長,延師教之,三妾亦同以稱。

    閨門雍肅,人無閑言。

    諸子相繼科第,而孫氏之子文焌尤有聲譽。

    嘉靖中舉人,孫年至八十餘卒。

     文德衛應襲高昙妻于氏,百戶管邦妻李氏,羅堡應襲汪直妻沈氏,夫死時,俱年二十五,撫孤守節,皆至七十餘歲卒。

     威武堡彭獅霄,總兵官清之曾孫也。

    妻習氏,年二十,霄亡,習撫孤守節,年六十有七而卒。

    子王弘亦以孝稱。

    鎮靖堡杜有秀妻景氏,年二十六而寡,撫四歲孤子,曆兇荒,守節至八十四卒。

     綏德衛左所千戶孫榮妻李氏,榮卒,子二膑十二歲,騰二歲,家甚貧,李茶苦備至,撫二子成立。

    膑襲榮職,曆薊鎮總兵官,戰沒。

     王氏,紀總兵世楹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