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鎮志卷之三

關燈


    或欲掩殺以為功,可适曰:此以饑而逃耳,非叛也。

    單馬出,诘之曰:爾輩何至是,不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為異域鬼邪?皆回面聲喏,流涕謝再生,各遣歸羌。

    夏人十萬入寇,可适先得。

    其守烽卒姓名,詐為道颌行視,呼出,盡斬之,烽不傳,因卷甲疾趨,大破之于尾丁磴。

    回次柽楊溝,正午駐營,分騎據西山,曰:彼若蹑吾後,腹皆受敵,必敗。

    果舉軍來。

    可适所部才八千,轉戰至高嶺,乃從閑道趣洪德,設伏邀其歸路。

    敵至,伏發衛之,其國母逾山而遁,焚棄辎重,雖帷賬首飾之屬,亦不返。

    衆相蹈藉,赴厓澗死者如積。

    論前後功至皇城使、成州團練使。

    後權。

    第十二将嵬名阿進、昧勒都逋,皆夏人桀黠用事者,诏可适密圖之。

    會二帥以畜牧為名會境上,可送諜知之,遣兵夜往襲,并俘其族屬三千人,遂。

    取夫都山。

    帝為禦文德殿受賀,以其地為西安州,名為佑神觀使。

     楊震字子發,代州崞人。

    以弓馬絕倫,為安邊,巡檢知。

    麟州建甯砦。

    初,契丹之亡,其将小鞠錄西奔,招合雜羌十餘萬,破豐州,攻麟府諸城郭。

    震父宗闵颌本道。

    兵馬屢催敗之,俘其父母妻子。

    至是,與夏人奚人圍。

    建甯叩壁語震曰:我來報汝父之仇,若急舉城降,當。

    全汝軀命。

    時寨兵精壯者悉從折可求,死于交城之戰,所餘老弱百數,守弗堅,震奮力守城。

    金人急攻,閱旬日,城中矢盡城陷,震死之。

    震之子沂中,方從征河朔,得免于難,次子居中、執中亦被害,贈武經郎。

    明年,交宗闵死事于長安,後沂中貴,請于朝,震得谥恭毅。

     金古裡甲石倫,隆安人。

    以武舉登第,為人剛悍,宣宗以共勇善戰,每任用之。

    貞祐四年,遷河東宣撫副使,尋知延安府事,兼鄜延路兵馬都總管。

    元兵圍忻州,石倫率兵往援有功,遷金安軍節度使,行帥府事于葭。

    州,後權昌武軍節度。

    元兵至,城陷,投廨後井中死。

     烏古論慶壽,河北西路猛安人。

    由知把書畫克奉禦。

    貞祐四年,遷元帥右監軍,兼陝西統軍使,駐兵延安,敗夏人于安塞堡,戰于鄜州之倉曲谷,有功曆鎮南。

    集慶軍節度使。

    卒。

    完顔合達,至大初,為延安元帥。

    木華黎進攻延安,合達與納合買往禦之,堅壁不出。

    以功授虎符,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事。

    完顔六斤,中都路猛安人。

    興定中,元兵破鄜州,六斤自投崖下死,贈特進、知延安府事。

    元郝和尚拔都,太原人,以小字行,通譯語,善騎射。

    太祖遣使宋,往返數四,以辨稱,擢為九原府主帥,佩金符,率兵南伐,略地潼、陝有功,授行軍千戶。

    後從都元帥塔海征蜀,下興元,取夔府,以善戰名,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陽。

    延安五路萬戶,易佩金虎符,以兵二萬屬之,複賜馬。

    六騎、金錦弓铠有差。

    還治太原,凡四年,卒,追贈太保儀同三司、冀國公,谥忠定。

     石天應字。

    瑞之,興中永德人。

    元太祖時,太師國王木華黎南下。

    天應率衆迎谒軍門,木華黎即承制授與中府尹從南。

    征,以功拜龍虎衛上将軍、元帥右監軍,天應旌。

    旗色用黑,人目之曰黑軍。

    從水華黎征陝右,假道西夏自東勝。

    濟河,南攻葭州,拔之。

    天應因說太師曰:西戎雖降,實未可信。

    此州金夏之沖,居人健勇,倉庫豐實,加以長河為限,脫為敵軍所梗,緩急非便。

    宜命将守之,多造舟楫,以備不虞,此萬世計也。

    木華黎然之,以勁兵五千留守葭蘆。

    遂造舟楫,建浮橋,分兵四出,悉定葭、綏之地。

    既而移軍河中,金軍潛師入中條襲之,天應力戰死。

    趙匣刺者,始以父任為千戶,佩金符,擢為東川路先。

    鋒使,兼管京兆、延安兩路新軍,戍東安虎嘯山。

    後于泸州戰死。

    李忽蘭吉,一名庭玉,隴西人,從征西川,為昭勇大将軍、夔東路招讨使,略重慶,取簡州,承制授延安路管軍招讨。

    使。

    秃魯叛于六盤山,乃以延安路軍會别速台、趙炳及總帥府兵于六盤,敗之于武川,俘其孥。

    制授京光、延安、鳳翔三路管軍都尉,兼屯田守衛。

    元貞二年卒,谥襄敏。

     評曰:趙匣刺、李忽蘭吉之二人者,未當官延安,而書之者,何也?見延兵之勁也。

    當宋時,郭逵往征交阯,請鄜延、河東舊吏士自随,豈非延綏之勁勇,自古為邪?兵法曰: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敵也。

    将不知兵,以主予敵也,世競言韓信。

    驅市人而戰,而不知廉頗思用趙人。

    則郭逵者,其知兵者與!延綏鎮志卷之三,嘉興譚吉璁重修。

    入私相屍。

    祝至有疾痛号于镒祠,若響應者,遂神明之王祯,邳州人,右府都。

    督正統中,鎮守延綏,于榆林建設城鎮及沿邊墩台、衛堡、倉塲,控制邊鄙。

     楊信,六合人,昌平伯洪之從子,累功升指揮佥事。

    天順元年,召還京,升同知,移鎮延綏。

    延綏總兵佩将軍印,自信始。

    明年,孛來、毛裡孩入塞,擊退之。

    又明年,入甯夏塞,信合武平伯陳友兵于安邊營夾擊,遁去。

    四年,封彰武伯。

    五年,移鎮大同。

    成化二年,毛裡孩入河套出沒。

    塞,上召信至京,問方略。

    信言:兵難遙度,乞精騎疾走至榆林。

    圖上。

    帝從信言,命為将軍,總諸鎮兵,至延綏,勵兵林馬。

    寇突入塞,信辄縱兵邀擊之于小龍州狄青原。

    寇錯愕,盡棄所掠人畜,渡河遁去。

    明年,還鎮大同。

    六年,寇又入延綏塞,信西援曰:套人現我。

    大同兵渡河,必乘虛東掠。

    設伏胡柴溝,寇果至。

    伏發。

    斬獲功多。

    八年,又敗伯顔哈答,自是套人不敢入塞,與世伯劵。

    十三年卒,贈侯,谥武毅。

     徐瑄字子敬,嘉定人。

    正統閑為都禦史,撫延綏。

    數治兵,終日不戮一人,而衆無敢嘩。

    平居遠斥侯,廣閑諜。

    敵謀,動皆知當入寇孛羅池溝,迎戰克之。

    又人金雞峪、雙海子諸屯,預設伏要遮,擊敗之。

    捷上。

    玺書加勞。

    亡何乞歸。

    入私相屍。

    祝至,有疾痛号于镒祠,若響應者,遂神明之。

     王祯邳州人。

    右府都督。

    正統中,鎮守延綏,于榆林建設城鎮及沿邊墩台、衛堡倉塲,控制邊鄙。

     楊信六合人,昌平伯洪之從子,累功升。

    指揮佥事。

    天順元年,召還京,升同知,移鎮延綏。

    延綏總兵佩将軍印自信始。

    明年,孛來、毛裡孩入塞,擊退之。

    又明年,入甯夏塞,信合武平伯陳友兵于安邊營夾擊,遁去。

    四年,封彰武伯。

    五年,移鎮大同。

    成化二年,毛裡孩入河套,出沒塞上,召信至京,問方略。

    信言:兵難遙度,乞精騎疾走至榆林。

    圖上。

    帝從信言,命為将軍,總諸鎮兵。

    至延綏,勵兵秣馬。

    寇突入塞,信辄縱兵邀擊之于小龍州狄青原,寇錯愕,盡棄所掠人畜,渡河遁去。

    明年,還鎮大同。

    六年,寇又人延綏塞,信西援曰:套人觇我。

    大同,兵渡河,必乘虛東掠,設伏胡柴溝,寇果至,伏發。

    斬獲功多。

    八年,又敗伯顔哈答。

    自是套人不敢入塞,與世伯劵。

    十三年卒,贈侯,論武毅。

     徐瑄字子敬,嘉定人。

    正統間為都禦史,撫延綏,數治。

    兵終日不戮一人,而衆無敢嘩。

    平居遠斥候廣閑諜。

    敵謀,動皆知當入寇孛羅池溝,迎戰克之。

    又人金雞峪、雙海子諸屯,預設伏要遮,擊敗之。

    捷上,玺書加勞。

    亡何乞歸。

     陳友,全椒人。

    永樂初起騎卒,曆升千戶。

    正統閑,累功。

    封武平伯。

    天順二年,出鎮番,斬獲功多。

    克延綏總兵官,封流侯。

     張欽,雎甯人,留守右衛指揮佥事,以都督佥事總兵延綏、慶陽諸路,有柴溝之捷,賜金币,進都督同知,專守延綏。

    敵複入安邊營,欽連戰有功,特救佩将軍印,出入兵閑,首尾三十五年,自諸衛至兩府,功與能,可謂無媿。

    張傑,順天人,協守各邊,以都督同知總兵榆林,有廉幹,騎射過人。

    徐廷璋,羅山人。

    進士。

    天順中,以右佥都禦史巡撫延綏。

    成化閑,複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甯夏。

    修葺壩口,增立寨堡,繕亭障。

    時與陝西馬文升、榆林餘子後稱關。

    中三巡撫。

    王銳,遷安人,進士。

    成化時,巡撫延綏。

    滿四叛于石城,率兵同參将胡恺往讨之。

    甯夏兵失利,遂議六路進兵。

    銳與恺屯酸棗溝,恃勇先進,為四所敗官軍,四面攻之。

    獨延綏兵與賊門相對,殺傷者衆又軍于東山。

    口。

    回回楊虎力為滿四謀主,來約降,相期于東山且。

    雲。

    滿四最畏神??,乃議移延綏營于山口。

    滿四果騎。

    白馬出戰,銳麾兵進,遂擒之。

    石城平,進銳左副都禦史。

     項忠字荩臣,嘉興人。

    進士。

    天順三年,按察陝西。

    會陝西饑,不待奏報,辄發倉赈,全活萬人。

    征為在理卿,陝人兩詣阙。

    借留者千數。

    攺右副都禦史,巡撫陝西。

    後擒滿四殲李胡子,平洮、岷番,率師行陣,雖矢石如雨無。

    懼色。

    成化元年,套人人延綏塞,忠及甯遠伯擊之,遁去。

    四年,為兵部尚書,汪直黨構之,落職,複為兵部尚書,緻仕。

    卒,谥襄毅。

    評曰:有明時,吾浙之人才稱為極盛,若四先生,三異人,名聞海内,昭然光著矣。

    而與于忠肅公同時,又有項襄毅其人者。

    觀其扈從北征及平石城諸功績,雖古之儒将,曷以加焉?然予于志中之名宦,止載有功德于延綏者巳耳,而他則槩乎未之及也。

    今予履其。

    地思其人,能無稱?隋會于屈建譽魯相于仲翔也哉! 湯胤績,字公讓,号東谷,東瓯襄武王魯孫也,周文襄。

    沈聞其名,召作啟事數萬言,亭立具狀。

    文襄薦其有文武才,驿召赴京。

    于少保謙請試之,立将台下問兵。

    事應對如洪鐘,萬衆環視歎當,即授錦衣衛百戶。

    當從興濟伯禮部尚書楊善通問英宗于塞外,天順。

    時為校事捃摭,下獄,谪為民,編籍常州。

    成化初,複官克。

    參将,守禦延綏孤山堡。

    堡無備,戍卒不習戰一日,登。

    城,曰:四望黃沙,白草漫漫,吾一腔血。

    乃委。

    于此耶三。

    年八月,套人入寇,大掠子女而東,績率麾下百餘人。

    邀于境上,力戰,衆寡不敵,死之。

    績為人軒豁倜傥,兩眸炯然,髭奮如戟,掀髯談論,視世人蔑如也。

    為歌詩,豪放奇倔,援筆揮灑如風電。

    死之日,邊人見一大将盛服鼓吹,擁衆宿郵舍,質明寂無人聲,題詩壁閑,有雲:手持長劍斬渠魁,一箭那知中兩腮。

    戎馬踏來頭似粉,烏鴉啄處骨如柴。

    交遊有義空揮淚,弟侄無情不舉哀。

    血染遊魂歸未得,幽冥空築望鄉台。

    書迹宛然,衆以為神也。

    評曰:湯胤績與蘇州劉參政昌善,當作六體香奁詩,昌序之。

    其中之警策者,有素腕守宮一詩曰:誰解秦宮一粒丹,記時容易守時難。

    鴛鴦夢斷腸堪冷,蜥蜴魂消血未乾。

    榴子色分金钏曉,茜花光映玉鞲寒何。

    時試卷香羅袖,笑語東君子細看。

    此亦何減李義山耶。

    然當時妒之者衆,生則呼之曰:湯一面死則笑之。

    湯一箭,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從古歎之矣。

    面者,以薦剡中有文武全才,獨當一面之語也。

     朱永,夏邑人,慎重不洩,法令嚴整。

    天順六年,總兵。

    千營,八年,兼總神機營。

    成化初,癿加思蘭入大同。

    塞克将軍禦之,退雲與世伯。

    尋克将軍出榆林,禦寇有功,即軍中進封侯,立号總制陝西三邊。

    與世券。

    七年。

    寇入,屯柳樹峁。

    永出奇邀戰有功。

    十二年,召還,加太子太保,進封保國公。

    十六年,出延綏,禦寇十七。

    大同,禦亦思馬,因戰海東山功,賜券世公。

    卒,進封宣平王,谥武襄。

     評曰:有明之初,文武既無常位,名職亦鮮定稱。

    故保國公武臣也,而總制三邊,則陝西之總督矣。

    威甯伯,文臣也,而将軍佩印,則九邊之總兵矣。

    一時百僚師濟,功業爛然,何其盛也!當聞明季時,總兵颌敕于兵部,堂者必跽以請,閑為長揖,則謂之非禮。

    向使威甯伯以兵部尚書出為将帥,将揖者是而跽者非乎?蓋明之掌故盡失,即子孫臣廣,有不知祖制者矣。

    嗚呼!國家之亂,必先壤其紀綱法度,而滅亡随之,可勝歎哉! 餘子後字士英,青神人。

    進士,為戶部主事,升員外郎。

    開霁精敏,有吏才。

    出為西安知府。

    城中水鹻,民飲之辄病,為開新渠,引出,泉行地中,匝徧城市,人人便利,号餘公渠。

    升副都禦史,巡撫延綏。

    延綏自正統中,都督王祯始城榆林及十八塞。

    成化六年,置衛。

    八年,子後至,廣榆林城,增三十六營堡。

    又請盡厘陝西軍中有伍藉詭落及罪谪南戌,子孫不能其風土者,實榆林衛。

    又擇後子弟教之,請建學校,俗多棄地,又教之樹蔬果,開界石外地,興屯田,遂得糧數萬石。

    自是榆林始為重鎮。

    子後又上疏言:陝西有三邊,延慶、甯夏、甘肅,三邊之中,延慶為内地。

    國初驅套人出黃河外,至正統中,始渡河犯近邊。

    天順以來,東西邊險不得。

    逞乃悉衆寇延、慶閑,地幾失。

    後又獲鄉導,饒水茻舊牧,屯聚不散。

    我延、甯列戌置守反在外。

    臣以為諸邊界空處築城,以次立砦堡。

    地多高山陡崖,因形勢幹厚者鏟削,稍衍者累築,綿引相接,為邊牆便。

    報可。

    于是東起清水營、紫城砦,西接甯夏花馬池,東西二千裡,每二三裡起對角敵台,連比不絕,空處築牆,如新月狀,以偵敵避射。

    凡堡十有二,崖砦八百一十有九,墩小者七十有八,大者一十有五。

    自是寇盆稀至。

    十二年,移鎮陝西,入為兵部尚書,加少保。

    又出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關軍務。

    乃别上利害,請築牆如延綏,事業行矣。

    會忌者設危語,尋止,還理部事,加太子太保。

    卒,谥肅敏。

    嶽嵩舒城人。

    涉獵經史,襲延安衛指揮佥,事以知勇。

    累立奇功,遷延綏鎮守總兵官,與都禦史餘子後協。

    謀修邊城有功。

     王越字世昌,濬人。

    進士。

    延試時,答策方屬稿,忽大風。

    起飙越卷,直上雲際,頃之不見。

    禮部尚書胡濙為言。

    于上,得再給卷。

    初為禦史有名,天順七年,升右副都。

    禦史,巡撫大同。

    成化三年,召署院事。

    六年,禦寇延。

    綏,戰于崖窯川,又以黃草梁功,升右都禦史,賜蟒衣九。

    年,出延綏塞,功最,加太子少保,還掌院事。

    十六年,大同禦寇。

    時汪直喜事開邊,薦越及保國公永統兵而西。

    未至榆林,套人大掠出塞。

    越曰:受命讨賊,無俘獲,何以班師。

    遂與直、永議,潛師出塞,至威甯海,以首功多,封威甯伯,與世券,仍左都禦史掌院事。

    十七年,出甯夏,尋佩征西前将軍印,克總兵鎮大同,移鎮延綏,以首功加太子太傅,複為左都禦史緻仕。

    十年,蒙古大入塞,急起越總制甯夏、甘涼諸路軍務,并經略哈密。

    召至,陛見,加太子太保。

    越有才略,著威望,再起,益奮勵出塞,襲賊于賀蘭山,奪還所掠人畜,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十一年,卒軍中,贈太傅,谥襄敏。

     評曰:明中文臣之封伯者十數,而威甯與新建,其最著者也。

    若威甯之出奇制勝,自永樂以來,戰功第一。

    至其博學多聞,獎拔士煩,幾兵法射藝、象緯堪輿之。

    說,無不精究,為歌詩尤雄渾。

    而翰林諸公多言其任術不足數,至比之于陳钺,可歎巳。

    若陽明先生文章政事氣節勳烈,實俊人也,而猶以講學非之,所謂取彼谮人,投畀有昊,曷過哉?劉潮榆林人,以都指揮佥事協守延綏。

    儀容端嚴。

    操守不苟,有文武材。

    傅瑛綏德衛指揮使,屢立邊功。

    成化元年,設鎮立堡,命瑛督工,清廉自持。

    二年,以功升都指揮,佥事。

    八年。

    守定邊,有功,授都指揮同知。

    後捷于紅鹽池,升都指。

    揮使。

    二子钊、铎、甚,皆以邊功貴顯。

     李祥,臨淮人,以都督佥事鎮守延綏。

    忠勇絕倫,謀略出衆,每遇敵為士卒先,累建奇功,有骁将風,軍中服其勇敢,以其面黑,呼為黑太師雲。

     呂雯字天章,安州人。

    以鄉舉選授禦史,數直谏有聲。

    累官延綏巡撫,時有警,雯曰:敵既深入,宜堅壁,彼無所獲,必困而歸,歸則以勁兵邀其後,可以得志。

    果如其言。

    既又築邊城,寇不敢犯。

    山西饑,流民就食于榆,林者甚衆。

    雯恐生變,多方撫集,衆恃以安。

    為人樂易,可親交朋。

    友待鄉黨。

    俱厚施之。

    遇事善裁決,論象緯有驗,祿命亦多奇中。

     神英字景賢,延安衛指揮使,骁勇敢戰,先登,累有斬獲,功成人。

    弘治閑,克總兵官,守甯夏、延綏、宣府、大同。

    曆四鎮,累官署都督。

    正德五年,封泾陽伯。

    數月,劉瑾敗,言官交章劾英,奪爵為右都督。

    黃绂字用章,封丘人。

    曾祖思豫,掌太常事,以罪成平越。

    绂以故為平越諸生,舉雲南。

    正統十二年進士,曆四川參議、參政、右布政使、副都禦史,巡撫延綏。

    劾參将郭镛等,擒豪奸張綱,威賞大行。

    绂偶出望見川中。

    飲馬,婦片布遮下體,大慚,俯首歎息曰:我為延撫,令健兒家貧至此,何面目坐臨其上?亟令豫出饷三月。

    邊健兒素貧苦,延綏特甚,大臣巡撫者,辄厚自奉健。

    兒雖凍餓死不問。

    延綏人又素忠樸,至死無怨言。

    聞绂慚歎軍中,人人感泣願。

    出死力,為黃都堂一戰寇。

    聞風不敢至,俄有诏毀庵寺,绂令汰尼僧,盡給配軍。

    之無妻者及。

    绂去,鹹攜子女拜送道扃。

    巳為戶部尚書,攺左都禦史,請老去。

    未幾卒。

    陳??,延安人,先為延綏副将,成化二十三年,以功升都督佥事鎮守。

    幼習韬略,累立戰功。

    張安,大同人,為甯夏協守。

    弘治十三年,以都督佥事鎮守延綏。

    正德四年總兵甯夏。

    為人多謀略,當遇敵,以單騎郤之,人服其勇。

    劉忠字摅誠,濮州人。

    舉人,巡撫延綏,嚴斥堠,練材用,廣儲積,蓄刍牧,塞下晏然。

     熊繡字汝明,道州人。

    進士禦史,先巡按陝西,風紀大振。

    後撫延綏,恒蔬食以自勵,雖廪米有羨,亦斥還官。

    性孝友,尚清節,及死,家無餘财。

    嗣兄子複夭,郴州何孟春為之請谥,下部奏準給繼孫熊瑞月米一石,谥莊簡。

     陳壽字本仁,甯遠人。

    進士,累官右副都禦史,巡撫延綏。

    會寇分兵入掠,躬親甲胄,與敵力戰,擒獲八十餘人。

    未幾,火節脫羅料衆大至,先以百餘騎誘戰諸将,請赴之。

    壽曰:彼衆未可當也。

    自出帳,擁數十騎,據烏皮幾指麾。

    敵望見,疑之,遂引去。

    既而授諸路将颌令。

    略邀擊。

    之皆。

    大捷,斬首數千級。

    尋以右副都禦史巡撫陝西。

    鄭旸宇宗乾安。

    肅人,進士,巡撫甯夏。

    武宗西巡,命督饷于邊。

    值葭州盜起,旸讨平之。

    劉文字道顯慶陽衛指揮使,長身玉立,狀貌若神足,智揣摩。

    尤精騎射,守備固原、花馬池,多斬獲功。

    複??寇于涼州,撫定洮、岷、術舍諸蕃落,進爵一品,挂征西平羌兩。

    将軍印。

    又鎮延綏、宣府、固原諸路,民望旌旗,所駐如父母,至及其去也,扶毂涕泣,克塞道路。

    每諸将晨谒畢。

    即召入合中計事,人獻所長,虛衷延納,至臨陣授畫獨其人知之,故所向成功。

    且忠信亮易,上下鹹親,雖古賢将弗如也。

    尋以疾卒于鎮,谥武襄。

     金獻民字舜舉,綿州人。

    進士。

    以佥都禦史巡撫延綏,振肅紀綱,革奸除獘,官至兵部尚書。

     姚镆慈溪人,進士。

    正德十五年春,時镆為山東布政使,吏部拟推延綏巡撫。

    帝覽奏,以問兵部侍郎王憲,且曰:姚镆南人,恐不耐西北風土。

    憲曰:镆有文武材略,用之足辦。

    帝然其言。

    時南幸未報,帝當奇镆狀貌。

    一日,镆舟誤觸黑龍舟,帝所禦也。

    帝命執驚駕者問。

    舟為誰,镆驿宿不知也。

    舟人以姚布政對。

    帝笑曰:是美髯者耶?即命釋之。

    翌曰,諸中官以告,始驚謝。

    是年冬,未得命,仍朝京師。

    久之,複還山東。

    逾駕扯上。

    十月,帝還京,巡撫之命始行。

    嘉靖十四年,複起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尋。

    罷十七年卒,谥恭襄。

    镆端嚴博大,所至以公廉見稱。

    子涞,狀元及第。

     評曰:而政使者,方嶽之官也。

    三年一朝,古禮也。

    是時觀禮不廢,故姚镆為布政使,得自達于天子,而天子屬目焉。

    噫!何盛也。

    武宗之嬖幸盈朝,巡遊無度,有若秦、隋、漢、唐之季矣。

    乃楊一清禦寇于陝西,王守仁讨逆于江右,政治功勳,爛焉可紀,豈非本兵得人,而巡撫之職。

    能慎擇其選也哉?常聞武宗幸延安,至榆林,守臣具膳以進。

    鎮守太監當捧酒,巡撫禦史當下筋,駕至時軍。

    衛雲屯,巡撫都禦史鄭旸不能前。

    帝禦席急呼筋,而人無應者。

    帝笑曰:使我若做撫按官,決不如此怠慢。

    竟席無一語,至今傅之。

    再觀于姚镆,之觸。

    丹而不問,則帝不獨有知人之明,而其大度亦可想見矣。

    魏鎮,慶陽衛指揮佥事,骁勇過人。

    正德閑,把總安邊營有功,分守神木參将,曆官右軍都督,挂征西将軍印,中流矢卒。

    戴欽綏德人。

    以都督佥事鎮守榆林,文武兼資,功能并著,所曆各邊敵遠遁,土卒悅服。

    宋琏字汝器,清苑人,榆林佥事,卻餘金萬計,給軍,七人甚戴之。

     唐龍字虞佐,蘭溪人,進士。

    嘉靖十年,吉囊擁衆十五萬,入據河套,俺答衆号四十萬,亦出沒邊徼,全陝戒嚴,特升兵部尚書兼副都禦史,總制三邊。

    明年秋,敵以精騎三千自鎮遠關入,薄平遠城。

    乃督梁震、王效等分左右哨,馳至柳門,夾擊破之,敵浮河而遁。

    吉囊自将十萬騎入營花馬池。

    龍乃令曰:侵延綏則張鳳主之,甯夏,固原則效、劉文主之,折沖批亢,則委之梁震。

    部分巳定,敵從青沙岘入延安,劉文率所部迎戰,敵大敗。

    于是王效敗敵于興武營,梁震敗敵于乾溝。

    二旬閑凡三捷。

    龍于三邊四鎮山川地形險阨,曆如指掌,為圖置。

    座隅坐籌之,鹹中機要,動必有功。

    在邊四年,朝廷倚重焉。

    曹雄西安人。

    先任延綏參将,繼以都督同知總兵固原。

    廉謹忠勇,馭士嚴明。

     周金字子庚,武進人。

    進士。

    以佥都禦史巡撫延綏。

    會大同殺都禦史,報至,召諸将吏軍卒,謂之曰:邊人勞。

    苦甚矣,而又虐使之,是趣之殺也。

    假令上下素相愛若父子,彼将倚以為命,縱授之刃使殺,焉,其誰忍乎?衆大歡悅。

    當是時,以片言解上下疑阻,人謂得應機。

    之知雲。

    杭雄,綏德人,以都督佥事鎮守。

    為人骁勇,常以寡破衆,起自行伍,曆鎮三邊。

    王憲字惟綱,東平人。

    進士。

    嘉靖五年,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

    簡靜嚴肅,将士凜然不敢犯。

    時有諜報套中傳箭将人寇,憲預調集延綏、固原、甯夏兵六萬,當賊入道伏。

    而鎖合兒伯通千七百騎果由花馬池潰牆進攻黑水苑及八營,固原參将劉文伏發敗之。

    賊遁趨榆林,副總兵趙英邀擊之于思哲溝,斬首三十。

    又遁至青陽嶺,榆林遊擊下雲複邀擊,敗之。

    寇衆前阻,乃轉而西趨。

    甯夏,總兵杭雄統兵奮擊,又大破之,鎖合兒伯通殲焉。

    捷聞将救獎勵,加太子太保,攺南京兵部尚書。

    卒谥康毅。

     陳珣甯夏衛指揮同知,曆升都指揮佥事,總兵延綏,所曆三鎮,皆以賢能稱。

     張珩字佩玉,石州人,進士。

    行履高潔,器識弘遠,尤博綜群籍。

    嘉靖七年,為河南道監察禦史。

    時輔臣推克侍從講臣,疏辭不就,士論高之。

    嗣升都察院右佥都禦史,撫延綏。

    值歲饑,躬茹疏粝,一老妾衣布供炊,斂公私所有以飽士。

    士視公癯,鹹勸加餐,至相對流涕,軍遂安。

    其後在告,複起為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軍務。

    以套人入寇永昌,敗之。

    捷聞,降救獎勵。

    卒谥襄敏。

    賈啟黃岡人,進士,任陝西苑馬寺卿,後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延綏。

    練達治體,尤通相地觀象之術,而兵政嚴明。

    任傑西安人,總兵甯夏,以才望調延綏。

    操縱得宜,賞罰明信,謀勇兼長,為敵所憚。

     張翴字鹄舉,泰興人,舉人,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延綏。

    榆林孤懸塞外,于九邊獨稱難守。

    翴至,即舉邊務之最急者,條上十餘事,上悉嘉納,著為永規。

    敵數為寇,皆敗之而去,加兵部右侍郎,仍賜金币。

     張子立字元禮,黃縣人,進士。

    以禦史曆升延綏巡撫,修城。

    堡開紅石硖,以通水利,民庶攸賴。

    用兵西夏,失利,遂被建。

    士民号泣遮道,為立碑于學宮。

    自奉清約,好古文。

    戌,居固原,杜門謝客,居常思親,為涕泣,不禦酒肉,竟以疾卒。

     蔡國熙,永平人。

    嘉靖閑設榆林戶部郎中,以總理延甯糧儲。

    後因延綏糧多,奏屬延綏。

    熙任邊儲冒漏詭。

    詐百端,随事清刷,夙獘悉蠲,兵民歡洽。

    又以其暇創立書院,會合生徒,研窮理學,接引後進,加以藻鑒作人,一時士煩濟濟。

    魏祥人,任參将。

    嘉靖十四年,址兵大入榆林塞,祥禦之,戰死,诏旌其忠。

    楊守謙,長沙人,進士。

    嘉靖二十七年,巡撫延綏。

    曉暢軍實,饬吏治,增貢額,衣冠禮樂,一時爛然。

    邊人到今德之。

    守謙亢厲廉潔,一分不安取,尤長于經,濟籌邊。

    有大甯諸考。

    巡撫保定,會俺答入寇,督師勤王,為中官搆死。

    後贈兵部尚書,谥恪愍。

    王缙西安人。

    以指揮佥事,戰清水河有功,遷固原守備,旋克右參将,分守延綏,援勦涼水灣、孟家塔、高松砦,及神木山。

    累積戰功,擢副總兵,協守延綏,進右軍都督府,拜征西将軍總兵官,鎮守甯夏。

    崔嵩慶慢衛指揮使,曆官參将。

    器宇豪邁,明敏過人,能以寡敵衆。

    初守定邊,點軍數千人,一目不匆,每戰,陣見不用命者,辄識其名,曰回營行法。

    由是軍士畏威,莫不盡力當。

    有。

    敵持酒肴至城下,呼曰:汝太師敢與吾對酌乎?嵩即單。

    騎出城,免胄與之對酌。

    敵歡甚,并以妓歌舞為笑樂,故竟嵩任寇未當,一至定邊,嵩以此知名。

    後偶以百騎出遊,遇敵騎千餘,嵩謂其下曰:敵衆我寡,一走即成擒矣。

    乃據高崗,與敵作蒙古語,如舊相識。

    敵欲乘其不意,見軍甚整,不敢蹑而去。

    周尚文西安人。

    嘉靖十七年,以都督同知鎮守延綏,有勇略,卒谥武襄。

     石永字壽卿,威縣人,進士。

    以佥都禦史巡撫延綏。

    饬将練兵,革冗役,禁包占,養勇敢,謹閑諜。

    有點寇犯灰條溝,前後斬獲甚衆,曆九年,民戴之尤深。

    王遴号繼津,霸州人,進士。

    嘉靖四十五年巡撫延綏。

    賦性鲠介,慷慨有大節。

    會東路兵燹之後,又歲大嚴,公造舟籴晉栗赈之,存活無算。

    又念中路清平孤險,增兵守之。

    後寇果萬騎薄城下,以有備去。

    又築中河、至保甯、大邊及鎮之邏城,仍請增府同知一員,專職城堡,皆永利實政焉。

    趙岢,榆林人。

    父英為總兵官。

    岢少以父蔭曆甯夏副将,勦兵富有功,升延綏總兵。

    岢為北兵所畏,往往徙帳,而幕南無王庭矣。

    鄜、延民之來田塞下者日衆。

    黃台吉入掠,岢擊。

    走之,複犯高家堡,萬騎屯明水湖。

    諜者以告,岢合二将将五千人,疾走威武塞,見敵乘高結營,窺觇虛實,岢潛師示弱以驕之,遂突出精兵奮擊,敗遁。

    後東勝,之圍。

    岢提師往援,敵遙見旌旗便散。

    走岢,尤多勇略,善鼓士氣,故每向有功。

    子孟麟亦至。

    總兵官。

     郭琥字宗器,永昌人。

    幼機警,慷慨有大志。

    嘉靖十九年,補總旗,為标鋒,升本衛指揮佥事,擢鎮蕃守,備尋。

    補固原東路遊擊,調遵化,以功晉延綏總兵。

    官有才。

    幹猿臂善射,矯絕倫輩,不知書,常口占作檄,頗有意理。

    馬永,通州人。

    讀書負忠義,身當鋒镝,琴書不去于左右,志負骁悍,而出入矩彟,文學士鹹敬重,樂與遊,而永亦自任。

    初為延綏參将,後鎮遼東,恤養戎伍,與士卒同甘苦,所至感若父母,而防禦饬嚴,猷略沉密雖不,能大著顯功,亦無失。

    事評。

    曰明。

     初之為将者,文武固無所分矣。

    即正統閑,尚有王骥、王越,以兵部尚書疊居将帥,世猶以武途為重,及其後世,不可言矣。

    善哉唐樞之論馬永也。

    其言曰:本朝武臣至嘉靖一大變,而武欲勝文矣。

    究厥所,國初以将對敵,舉動自由,以漸而制于群珰之出鎮,乃設巡撫以制群珰,又發漸而制于巡撫、總督之吹求。

    重臣握兵權,藉巡按以為糾察,又以漸而制于巡按,之翻異。

    随在掣肘,不得不文以為自禦禦之計。

    且文臣輕。

    辱鄙陵,動以不識字為诮。

    及其薦剡,則右文而後武,又不得不文,以為自立之途,于是天下靡然從之,莫知其自為武矣。

    此豈安不匆危之道哉?然吾觀戚南塘、俞盱江之著書,即宿儒亦有所不及,為文臣者,甯無愧哉?郜光先,長治人,進士。

    隆慶五年巡撫延綏。

    老成簡重,綢缪邊事。

    築紅石硖以東大邊三十裡,保甯至波羅大川口二十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