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二

關燈
二之一建置志 鎮之公署,俱為賊毀,所存無幾矣。

    況文武官屬之裁革者又十之七哉。

    如鎮城之都察院、戶部分司,中路管糧廳、撫彜廳、榆林司經曆司、鎮撫司、陰陽學、醫學又西路按察司,定邊之行太仆寺及管糧廳,都察院中軍署并廳按察司中軍廳、坐營都司廳,參遊幕府坐堡廳、巡捕廳,清平鎮靖安邊之左參将府三,神木孤山之右參将府二,鎮羌、靖邊之千戶所是也。

    今所載者,總鎮府在中城鼓樓西,明天順中置,中路按察司,即舊都察院,在總鎮府西,明天順中置。

    後圃有清甯台,舊名德風台,巡??鄭汝壁修築。

    城堡廳在城隍廟西者,舊署也,今在凱歌樓東街。

    明萬曆中置。

    東路按察司及管糧廳俱在神木縣。

    西路管糧廳即按察司,攺在靖邊。

    總鎮。

    中軍廳即舊中路按察司。

    康熙三年攺榆林衛。

    舊在儒學東,今以中路管糧廳攺稅課司新鼓樓北,今移南門之東。

    道紀司上帝廟内,僧網司壽甯寺内,神木副總府、波羅副總府、定邊副總府,延安營參将府在本府宜君營參将府,康熙八年,參将張光煥建,在縣治黃甫川。

     遊擊府、靖邊遊擊府,綏德衛守備廳、綏德州城守守備廳,在州治及各堡守備廳而已。

    至若鎮城之總鎮中軍府守備廳,左營遊擊府守備廳,右營遊擊府守備廳,城守營都司及榆林驿,則皆僦屋以居也。

    行署向有總督府、公議府、布政司,今盡毀,惟創設察院在西水門之東。

    順治十三年,都禦史馮聖兆副使。

    王廷谏城堡同知魏震因杜氏宅改為之,城堡同知高選有記。

    鎮榆樓鎮城北門樓名。

    明嘉靖三十七年,巡撫董威、佥事喬應光建。

    萬曆九年,巡撫甯守約、副使洪忻重修。

    觀遠樓東城太平樓、城北來安門二樓。

    萬曆二年,巡撫張守中、副使李承式、總兵程九思建。

    籌邊樓中城西輯甯門。

    信地樓中城東北隅。

    鐘樓北城大街。

    康熙十一年,總鎮許公占魁、副使高公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詳餘記。

    鼓樓中城大街。

    康熙十年,總鎮許公占魁、副使高公光祉重修,城堡同知譚吉璁有記。

    南鼓樓南城大街,高六丈。

    凱歌樓即舊城南門,名懁德。

    正德末,都禦史姚镆為巡撫,更今名。

    南關樓在鎮南郊,上有立馬關帝廟。

    舊為關廂,内列客肆,今盡毀而樓存焉。

     評曰:易曰: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注以為行人,有司之義也。

    則今有司之視郡縣為傳舍也,不亦宜乎?然先王祿糈以養之,廨舍以安之,尚恐不給,二而猶若行人者然。

    今乃使之僦屋賃仆以守其職,無怪乎卒卒焉若僑寓其地也。

     榆林衛儒學,在城西北隅。

    成化十四年,巡撫丁大容建明倫堂五楹,左右為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齊,其後為尊經閣,巡撫楊浩置。

    正德十年,按察司閻铎重修,攺置文會堂。

    閣東為教授宅,西為訓導宅。

    兵火後,唯堂齊僅存。

    康熙十一年,總鎮許公占魁、榆林道高公光祉、延安府知府王公廷弼,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

    大門一,儀門一,泮宮門一,攺博文、約禮二齊,尊經閣一,祠魁星于上。

    外木坊一,事在餘記中。

     社學二,一在南門内,一在龍王廟西,肅敏餘公置。

    又有北社學、南社學。

    嘉靖十八年,巡撫張珩,三十一年,巡撫李如桂複設教讀。

    後廢。

    萬曆三十二年,巡撫鄭汝壁修複焉。

    今俱廢。

    惟于民房立義學,榆林道二,總鎮府十,俱延教讀,與之廪給,皆捐俸為之也。

    書院舊有榆陽書院,弘治八年,巡撫熊繡置。

    嘉靖十一年,巡撫張□□曰頤貞書院。

    萬曆十年間廢。

    與文書院在文廟西,萬曆三十二年,巡撫餘宗濬置。

    今廢。

    衛學廪生綠起榆林諸生,舊無廪膳。

    嘉靖八年,巡撫蕭淮,每生過考優等者,月給米三鬥,菜銀五分,稱為正優。

    隆慶六年,巡撫郜光先,憲副蕭大亨設立??糧,将魚河南鹽地起科,并高通判人官地,歲得糧價銀一百五十八兩六錢,霅充諸優生馔糧,月給三錢。

    至萬曆中,巡撫劉葵、鄭汝壁優給至五錢或七錢。

    三十七年,提學道叚猷顯攺稱廪膳生員,始與府學等矣。

     附學田學店舊碑記 萬曆三十六年六月,榆林衛經曆司為蒙恩給買學田事。

    掌延安府城堡同知王貼文□神木帶管榆林道陳案驗,奉巡撫延綏都禦史塗批詳前事,議兒将教塲迤西地土,照舊作為學田,備将地畝丈尺界址入志勒碑,永為遵守。

    教塲東至沙山偏坡,西至學田東界,南至響岔畔,北至流水溝渠,長二百六十二丈,東西澗九十七丈,宕五尺。

    原發學田銀四百兩,内買過學田,東至教塲西界,西至成天受等地界,南至官路,北至流水溝渠。

    遊擊崔崇武原佃北面瓜糜地一叚,南北長四十丈,東西澗一十三丈,計地八畝八分七厘,給過俱銀二十五兩。

    又告佃教塲菜畦地一叚,築牆。

    秦方複買成天受地一塊,共總丈得,南北長三十九來,東西澗二十一丈,計地一十三畝六分五厘,給過地價銀二十九兩四錢五分。

    遊擊李國兆、李成告給教埸菜畦地二叚,南北長九十四丈,東西澗一十八丈,計地二十八畝二分,給過地價銀三十六兩八錢一分二厘五毫。

    舍餘馮雲鵬原佃南面未墾荒地一叚,南北長四十九丈,東西澗一十一丈,計地八畝九分七厘,給過地價銀一十兩。

    無人佃種。

    以上共計地五十九畝六分九厘,共用過價銀一百一兩二錢六分二厘五毫。

     南門外駝房官地一塊,南北長二十一丈,東西澗九丈,系先年守備馮應元用價十兩告佃,巳經退還原價,給馮應元訖。

    委官趙汝昆建蓋學房,前後連門樓共四十五間,月出賃銀,街面每間六分,裹面每間五分。

    一年共銀二十九兩二錢八分。

     靖邊所儒學設在靖邊營,明萬曆元年建。

     評曰:按初設衛學,原無廪額。

    有明之巡撫及榆林道,莅茲土者,始或取諸罰谷,或取諸贖锾,後又置學田、學店以為廪給。

    鳴呼,前輩作人之意,何其盛與!今天下以養兵馬急鹽課,巳人公帑,所存之田與店,又硗瘠不可耕,而且無遺堵焉,宜諸士之終窭也巳。

    雖然,詩有曰: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又曰:泛泛楊舟,載沉載浮。

    言君子長育人材,若沚中有澗草,得長遂,且文武并用,如楊舟之載沉物與浮物者。

    然則養兵養士又安可偏重乎哉? 宭庫今存者,惟鎮城廣有宭、廣有庫,軍器庫即舊火器庫。

    綏德衛新建窘、雙山堡、常盈窘、保甯堡窘、魚河堡、永克窘、響水堡、永益窘、波羅堡廣足窘、懁遠堡永盈窘、威武堡、當有窘、龍州城宏阜窘、鎮靖堡巨積窘、鎮羅堡、常裕窘、靖邊營利益窘、甯塞窘、柳樹澗窘、磚井堡新建窘,舊安邊城、舊便利窘、定邊、金貓窘。

    至若鎮城廣儲窘、阜平窘、火器庫、藥局、西路利益庫、常樂堡窘、建安堡窘、永與堡窘、鎮羌堡、禮盈窘、歸德堡窘、清平堡常積倉、把都河倉、新與堡倉、新安邊城新便利倉、石澇池堡倉、三山堡倉、饒陽水堡倉、高家堡阜益倉、柏林寨倉、大柏油倉、神木倉、孤山堡廣濟倉、木瓜園倉、清水營倉、黃甫川倉,今俱廢。

     養濟院二,一在榆林衛局西,今廢。

    一在管糧廳北今衛署之東。

    康熙十二年,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

    演武塲在南郊,昔鎮西将軍治兵處也。

    成化中建,為賊毀。

    順治間,巡撫王正志、馮聖兆、總兵沈朝華、李延春相繼修複。

    演武廳五間,後為寝室,崇台三階,東西為鼓房各五間。

    又外為将台二,高數仞,磴道北上,所以樹旌旗、立表幟。

    其南可裡許為望軍台,翼然有亭,其上為坐營之所居也。

    康熙年,總兵許公占魁重修。

    其别在榆溪之西者為小教塲,今廢。

     漏澤園三,其一在教塲之東,明巡撫鄭汝壁置。

    一在南壇右,一在北門外。

     驿遞自鎮城至米脂為驿三,俱建自成化中,榆林驿在三官廟西北。

    今本驿額設馬二十匹,每匹月支草料銀一兩五錢。

    驢三十頭,每頭月支草料銀七錢五分。

    馬夫二十名,每名月支工食銀九錢,共銀八百七十六兩。

    内修鞍屜、??刀、藥材等項銀三十兩,??轎夫工食銀四十七兩九錢七分六厘零。

    安定縣恊濟明制馬一十七匹,站銀一千九百四兩。

    歸德驿距鎮南四十裡,額設夫馬、草料、工食、修補等項,應用站銀八百五十九兩七錢五厘三毫零。

    葭州恊濟魚河驿,距歸德南四十裡,額設夫馬、草料、工食、修補等項,應用站銀八百一十四兩二分七厘零。

    神木縣恊濟明制馬一十五匹,站銀一千七百二十五兩。

    東西各路俱沿邊無驿,每堡額設募夫二名,站驢十頭,以接塘報。

    募夫工食每年十兩八錢。

    草料與各驿同,其錢糧俱從布政司給發。

    南路則為銀川驿,并入米脂縣,不載。

     評曰:李自成一銀川驿之馬夫耳,奮臂大呼,九州幅裂,使十七年憂勤之主,而禍同金統,酷甚流珠。

    自書契以來,未有若斯者也。

    初不過為裁省驿站計,豈意遊民無所得食,而饑荒又迫之,卒至于土崩而不可救。

    嗚呼!明太祖有言曰:自今馬夫必以糧富丁多者克之,有司務加存恤。

    蓋鑒元驿之若暴也,使子孫世守祖訓,李自成者胡為乎來哉!延綏鎮志卷之二,嘉興譚吉璁重修。

     二之二祠祀志 文廟在城隍廟之西北。

    大成殿五楹,舊設先師及四配、十哲像。

    弘治十四年災,十七年,巡撫文貴複創。

    嘉靖五年重修。

    基崇三丈,陛七級,廣七丈五尺,廉遠地三尺有七寸。

    康熙十一年,榆林道高公光祉城堡。

    同知譚吉璁重修。

    東西兩庑凡三十六楹。

    北翼大成殿,為左右門,南環戟門,凡三楹。

    康熙十一年,榆林道高公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高三尺,陛四級。

    門之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各三楹。

    南為棂星門,亦三楹。

    泮池舊在門内,巡撫張缗鑿,跨石橋三,西引榆河水,自來安門人經射圃,東折榆林衛西牆南注泮池,複西流出郭外。

    今移在棂星門外,引龍王泉水注之。

     武廟在南城之西,原入衛遊擊公署。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攺為廟。

    正殿三楹,左右庑各三楹,中門一楹,大門三楹。

    武教署一所,今廢。

    社稷壇鎮城北二裡許,舊周以牆垣,封樹俨然,今廢。

    祭永安門郭中。

    風雲雷雨壇城南一裡許,有碑。

    厲壇城北裡許,今廢。

    緻祭于東郊,城堡廳主之。

    城隍廟在榆林衛街,鎮城各營堡俱有,歲清明、中元、下元迎祭于厲壇。

    八蟻廟在榆陽橋南,歲以秋祀之。

    上帝廟在鎮城大街正中,後有玉皇閣。

    大馬神廟在鎮城東南山嶺,小馬神廟在察院西北,各營堡俱祀。

    旗纛廟鎮城南關外,各營堡間有,歲惟霜降一祭,鎮城總兵主之。

    今在南鼓樓之左。

    康熙八年,總鎮韓應琦建。

    火神廟中營遊擊府左,每歲九月二日祭。

    萬曆二年,巡撫張守中重修。

    文昌祠鎮城文廟外東南隅營堡惟高家清水祀之。

    東嶽廟鎮城北營堡惟神木、清水、龍州、把都河祀之。

    北嶽廟鎮城北五裡,營堡東路多祀之。

    餘肅敏公祠鎮城南門内。

    正德初,??修,祀巡撫餘公子俊。

    鎮人歲時緻祀,以開創有大功也。

    姜公憫忠。

    祠鎮城南門西,祀甯夏總兵官姜漢,正德初,死安化王寊??之變,??建,今俱廢。

     靖邊所樂文廟靖邊營城之北,大成殿一,啟聖祠一,東庑一,西庑一,外文昌閣,皆儀亭在焉。

    萬曆初建。

     評曰:舊志文武兩廟有祭器、經籍二志,凡樽壘、豆邊,與夫十三經、七書之屬,靡不備。

    時移世易,宮牆荒毀,而有司之所存者,又安可問哉!至于鎮城之建,始自餘肅敏公,耆老至今能言之,功在斯人,而祀典寝頓,其于桐鄉之祠謂何?嗟乎!古之道廢踣久矣,泮水、澤宮,魯琳堂梵宇之不若,而甘棠之遺,亦複忽焉。

    即有所立之祠,非生而甚貴者不能也,不又可哀也矣夫! 延綏鎮志卷之二,嘉興譚吉璁重修 增補 文廟始自成化,曆年久矣,但地處窪下,易于颌圮。

    自康熙十一年榆林道廳修後,迄今二十餘載,殿宇廊庑漸次摧毀,門祠坊阈,半委榛蕪。

    康熙三十四年,總鎮柯公彩、榆林道莊公搢、城堡同知張公皇輔,目擊廟貌之頹,力肩振與之任,爰各捐俸,共謀重修,自是美輪美奂,聖宇重新矣。

     外史李龍雯評曰:明成化九年,餘肅敏公始議立榆林學宮,以培文風,以訓武胄,甚盛典也。

    但曆年既多,成毀不一,自譚舟石司馬捐葺後,迄今甘有三載,日為風雨所剝,巍巍宮牆,文将鞠為茂草。

    幸逢總鎮柯公、觀察莊公、司馬張公,道崇膠序,同志重修,俾黉宮泮水,輝煌生色,豈獨肅敏專美于前與?爰附編末,庶天下後世知三公澤在邊隅,而于肅敏并傅于不朽雲。

    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秋九月,榆溪李子龍雯補利。

     增補 城北雄石硖,舊有閣各翠然,康熙十二年,水漲沖激,蕩毀無存。

    總鎮柯公彩以地屬乾方,全鎮風水攸系,因捐俸重建。

    凡五楹,上祀關帝像,名為鎮遠。

    其崖畔佛龛僧舍,補綴修葺,遊人莫不改觀。

    東門外舊有無量寺,屏蔽東城,以衛民社,歲久頹廢,寺僧他徒,總鎮柯公彩捐俸重建。

    文于寺前起蓋店房,為寺僧耴租。

    演武亭在南門外,總鎮柯公彩捐俸重修,規模宏壯,按期操練,以重邊防。

    龍王廟在紅山市南,比年雨眻不時,春夏多旱,總鎮柯公彩虔誠緻禱,辄有感應,捐俸重修。

    東南駝嶺有大馬神廟,年久坍塌,總鎮柯公彩以神司馬匹,營伍攸賴,捐俸重修。

    準提寺在鎮署之東。

    順治礽建,總鎮柯公彩捐俸新之,傍設義墊,延師教讀,童蒙肄業者甚衆。

    文昌宮在西門城上,棟桷蠹朽,丹垩剝落,總鎮柯公彩捐俸重修,士子鹹稱慶焉。

     外史李龍雯評曰:鎮城自兵燹後,未聞有修舉廢墜者。

    即南郊之演武亭,用兵家往往視為傅舍,以緻漸将淪沒,而況其他哉?今總鎮柯公講武之餘,曆覽名勝,比年來捐拾金錢,難更仆數,而又擇其關切地方者,力為鼎新而不辭。

    如石硖樓、無量寺、龍神祠、馬王廟,以及署左之準提禅室,城頭之司祿文宮,與教塲演武一亭,次第告成,屹然巨鎮氣象矣。

    孰謂公之乃心邊隅也,不與創始同功乎? 二之三兵志 國朝經制官兵九千六百二十九員名,馬二千六百四十二匹。

    明會典經制:官兵五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員名,馬騾駝三萬三千一百五匹。

    鎮城中營馬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一十六名,守兵五十二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明制:官兵三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