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一

關燈


    缁衲者鑿山為洞,因名紅石硖。

    寺供金粟其中。

    複道飛檐,望之如書,榆柳陰映,凫鹭唼呷。

    榆溪、獐河之水所自出也。

    巡撫鄭汝壁攺曰雄石硖矣。

    越榆溪而西為十裡沙,風吹稍成龍鱗,逶迤十餘裡,抵黑山之巅也。

    自黑山而南十裡為王墓,山有斷碑,字巳磨滅,相傅為夏元昊之神墓也。

     自木礧神山而東為羊羔山、人常樂境。

    又南十裡為暖泉山,又二十裡為雙山境。

    境之南十裡,周之真鄉縣,隋攺為中鄉矣。

    又南百裡為通秦砦,砦居升羅嶺,宋元符中建也。

    北為官家岔,有土佛寺。

    又東南二十裡有金河寺、塔兒山及圓峰子。

    又東四十裡為建安境,古開光縣,在開荒川境之南,得建安關。

    又二十裡有金佛崖。

    又西四十裡為高家堡境。

    境之南百二十裡有萬戶峪。

     宋鹹平中,河西貢女族長家異保及折惟昌所部啜訛引趙保吉之衆,從此人至麟州,而達于花松岩矣。

    又東五裡有幽陵都督府,唐開元中置也。

    又東南有花石岩。

    又東四十裡為柏林境,境之南三十裡有點軍崖,泰王過此點軍,今有馬蹄及人跪坐衣文在石。

    又東二十裡為大柏油境,境之東南有石盤山,又沈家寺。

    山石有巨人迹,長一尺五寸,闊五寸,車辋迹一道,俗傳周柴世宗販傘憩此。

    又東四十裡為神木境,境之北有楊六郎墓。

    又南有石天與篩度使、麟州總管劉倫墓。

    又東一裡有鳳頭山、筆架山、錦屏山。

    五原故城在其南,漢之光祿塞也。

     元之雲州故城在其東,唐之麟州故城及連谷城在其北,今淪人于套矣。

    銀城廢縣又在其南四十裡。

    魏之石城,隋攺為銀也。

    而古之新秦縣及唐之靜寇塞與惠甯、鎮川二堡,皆在其境焉。

    又東四十裡為永興境,有高寒嶺。

    又東四十裡為鎮羌境,有天搲關。

    又東四十裡為孤山境,境之南五裡有折太君墓,宋名将克行之毋也,而芭州城在焉。

    又東四十裡為木瓜園境,境之南十裡,有石佛堂,元建也。

    又東有蟾海寺。

    又東三十裡為清水川境,境之南為三山。

    又東十五裡為黃甫川境,境之北有竺琭台,巨石巑岏,又名蓮花纏也。

    又有青崖。

    自王墓山而西四十裡為榆溪州。

     唐處契苾何力之衆,今有廢址,俗名十城兒。

    又八十裡為波羅境,有波羅寺。

    寺依崖構,有石洞,卧佛上。

    又有石足迹二,一顯一晦,俗傳佛人東土返西天之所。

    複有一迹,在威武響铪塔,耆舊傅之為靈異也。

    有懷德關。

    又東十餘裡有土門砦。

    又北五裡為馬鞍山,又西二十裡為三捷關,又西六十裡為威武。

    境境之西,有響铪塔,元泰定間建,時有白鶴巢其上。

    有威武關。

    又東十餘裡為牛心山,又西二十裡為赤木山,又西八十裡為龍州境,有龍城關。

    境之北十裡有瓦窯寺,元建,寺廢而居人耕地,時蕧其铮铎矣。

    又東南為箭杆嶺,又西四十裡為鎮靖境。

    境之南有蘆關嶺,延水出焉。

    邊外七十餘裡,有古城,名城川。

    有神木灘,水如趵突,冬夏淵汀矣。

    又西八十裡為靖邊境,有文昌山、太白山、範老關、荍麥城,皆範龍圖所築也。

    城之下為荍麥河,水上有永濟橋,今廢。

    城西南五裡有皇華城,又四十裡為甯塞堡。

    有蓮花山、順甯川,昔範文正公立寨存焉有驸馬洞,相傅姬驸馬居此。

     有把都河。

    河北有莺窩山。

    河之南為架砲山、旗杆山,二山崔嵬相峙,立亭燧焉。

    又西三十裡為新安,邊之東有桃林山。

    又南十裡為白路山及紅糜山。

    又西六十裡為磚井。

    境境之南,有冢嶺,俗呼南梁山,山下之水,亦名洛水焉。

    與嶺相對者為北極山,一峰巋然,望之若虬龍奮迅而上。

    又有黃羊嶺及??天嶺。

    有鐵腳城,夏人築。

    又東北五十裡有恒都城,在塞外,漢用兵之地。

    每朝霁望之,欎欎有樓橹旌旗之狀,如蜃氣矣。

    有黃花城,古戌也。

    又西五十裡為定邊營,其東北十裡有石坑寺,坑深太餘,洞佛皆石。

    元大德中鑒,久為沙埋。

    弘治十四年,寇犯邊,軍中見白鼠八穴,衆異而掘之,得石柱。

    柱之下有池,池之東丈餘,有聲如鐘磬,乃得寺焉。

    又二十裡為鹽塲堡,有大鹽池,周圍三裡許,中有井,引水溉畦一昔。

    視之若積雪焉,此九種之一也。

    堡之西人甯夏境。

    評曰:十有一年之春,歲在壬子,餘有事于定邊山,行者羊月,積雪在地,馬□不可度,或升或降,即纡回九析,不迥也。

    然自龍州以西,極望皆崇山,比陟其??,更如陸海。

    乃知雍州積高,稱神明境。

    由斯以往,至昆侖之墟,三級峻絕,為萬一千餘裡之遠也,信矣。

    山川下四渎莫大于河,而鎮之境則三面距河也。

    河自東勝州從塞外經君子濟,折而西南八黃甫川,乃到灰溝營,唐家會于此,渡而矬行,極偏關也。

    又過府谷縣、葭州、綏德州之南,圁水注之,又南會奢延水,得延水關,是唐之蘆子也。

    故以河水為經流,圁水為支流,而不及延水者,其流在清澗也。

    若三山水别出于環縣者,則人于甯夏矣。

    河水過圁陽,東南,諸次之木入焉。

     山海經曰:諸次之水,東迳榆林塞,自溪西雲,悉榆林之薮矣。

    常樂獐河水又西注之,而其源則自塞外葫蘆海也,會獐河而南流,入紅石硖水,匝隍塹于城之西,遂為西河。

    得清波橋,巡撫李尚喬、同知邵世祿之所成也。

    今修治攺為碧浔,詳餘記中。

    而芹河之不合焉。

    芹水在長城北,可數十裡,經魚溝子而南會于溪。

    平波澄澈,芹藻缤紛,如翠帶,故有斯目矣。

     龍王□自東北來注之。

    龍王泉有二,其水自東山出者為南泉,間灌城中鎮入之。

    □汲養也。

    即嚴冬蓊蓊勃勃,水氣如蒸池矣。

    其水自鐘樓街中出者為北泉,汀潴不流。

    其上皆有龍王廟,而南泉之飨祀禮也。

    水之不流者,邊人通謂之海,如溪西之楊官海、方家海、酸藜海、天鵝海,皆在長城之西四五十裡,水不大而海之者,停之盛也。

    又少南,鐘家溝水西注之,得榆陽橋,巡撫呂雯修治。

    又南五裡,屈而東流,得響岔橋。

    又溪之東北十裡許,得水掌兒,有黑龍廟,藍家橋水注之,是為劉指揮河也。

    又柳河水自西南注之。

    又南二十裡,得三岔川,納石密溝水,又納焦家川水,又納紀家灣水。

     自川東李三家溝而上,得鐵爐莊。

    又東得殺草灣,石窯水之源也。

    又自殺草灣至張官兒峁之東,得劉家灣,焦家川水所發,而會于紀家灣。

    凡此三水,皆注于溪也。

    又東南十裡,骟馬井水注之,而南四十裡為五女川,五女墓在焉。

    元兵亂,父死,五女誓養毋不嫁而沒。

    今塳東有石洞,刻像祀之,姓氏失傅矣。

    又南五十裡,得黑河水。

    又背幹川水自葭州西南流,自鎮川堡而人于圁水焉。

    圁水出清平堡外白城兒,東流合夏河兒人波羅塞、滉忽都河水會焉。

    滉忽都河水出龍州城南宜家畔,合城北烏龍洞泉水及城西水,東流四十裡,清平水北注之。

    烏龍洞者,元丿鑿,其神冣靈,禱雨轍應。

    又東,柳泉兒水北注之。

    又東,狄青原水北注之,過響铪塔威武堡。

    暗門水出其東,鎮靖堡之海棠河及東西二河水,俱從塞外而來會焉。

     又東過懷遠堡,若水川出其東南陬,同圁水而東為無定河,濬波奔流,時或逆上,若海之潮也。

    又黑水頭溝水、鮑家寺水東注之。

    又過響水東,得響水石橋。

    昔河廣羊裡,水從岩落。

    成化中,有僧從木。

    底鑿成三窟,河流頹疊而下,若沃焦尾闾焉。

    而向之岩際,今為鳌背,人履其上為石梁矣。

    此為下響水橋也,而上響水橋亦如之。

    旁兩窟俱崩,中尚有一窟,河水過而伏行,今石間镌迹猶存,此又誰之功也?乃知僧人為假合矣。

    又東至魚河城,與榆林西河水合。

    又南過綏德城東,會大理河。

    又東南,人于黃河。

    河水。

    又南合大柏油水。

    大柏油有東西二水,俱自邊外人,南合柏林城東關王峁水,經解家鋪,東折八神木之屈野河。

    黃甫川水出塞外牛武城,南流經堡東。

    八黃河河水。

    又過葭州南,沙河水注之。

    其水出雙山唐真鄉之西北陬,南合堡東之宋家河水,又南合謝家莊車道溝水。

    又南至投河會關家川水,過柳樹會,又南合真鄉川木,又南入葭蘆河,葭州城南入黃河。

    又蒺藜川自西北注之,而永利河水合焉,會于秃尾河。

     蒺藜川水出建安大林原崖寺子,南流至四字川入秃尾河。

    永利河水有二,一出柏林堡境外野麻灣,一出水洞岔,俱西流至高家堡青陽岔,合柏林堡南水掌兒水,經高家城北,注秃尾河。

    而高家堡之南有彌勒川,宋置砦,又名彌勒砦。

    有金剛溝,皆永利水之所經也。

    秃尾河水自建安堡塞外擡甕山分流,一為蘇麻河,一為惡水河,又東屈迳高家堡邊外,又南過虎頭峁,折入葭州大會坪東十五裡,合蒺藜、永利二水入黃河。

     評曰:榆林之榆溪,山經、水志未當不言之詳也。

    今求所謂諸次水者,則不可得,當聞之。

    臯蘭山北亦有榆。

    溪焉,或稱謂之相亂與?嗟乎!道元魏人,而言魏國猶如此,彼所雲六合之内,水澤之藏,存非為有,隐非為無者,其信然耶?不然,則書之不可盡信也矣夫。

     水利附 榆溪之水,自塞外虎素兔河而來,入紅石硖,向有渠,今廢,而芹河之水,今碧浔橋以西,堤堰巳成,可修而灌也。

    若城中之園圃,則龍王廟水溉之。

    鎮城之南為南渠,劉指揮河水溉之。

    水多蛙黾,土宜葵菘矣。

    三岔川田,在鎮城南二十裡,骟馬溝水之所溉也。

    又其南十裡為來寨園田,劉官兒寨水溉之。

    又其南為歸德水、九股水、魚河潴水、碎金驿水,皆溉旁近園田種稻,至禾穎翠發,時有白鹭黃鴨泛濫其間,類若江南矣。

    常樂堡之東園田,鎮之東岔河水溉之,高家堡川中田,永利河水溉之,大柏油水溉堡南田。

    兔毛河水、石壑子分水,皆溉神木河西田,昔參将王效之所引也,尋廢。

    鎮之西黑河水及寺子溝水,溉響水堡田,波羅水溉堡西田。

    然波羅水即圁水之旁出者也,勢微緩而堰寶興清平沙水溉堡東田至新安邊、饒陽諸堡,水味若,色深黑,灌田茵為枯。

    其地近鹽池,古謂之渴水也,信矣。

    若清水營水、黃甫川水,注填??,茂稻梁,而平縣行水之法,未盡其利,不亦甚可惜哉! 風俗附 俗驕悍,喜功利,背騎射,尚忠勇。

    地處沙碛,不事耕織。

    昔多世祿之家,以奢侈相尚,故至今華而不寶,漸員陵矣。

    旦兵民恭半以饷為命,家無儋石,稍稍水旱,轍肆攘竊,為隐夏焉。

    漢地理志曰: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皆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猟為先。

    定襄、雲中、五原,本戎翟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其民鄙相,少禮文,好射獵。

    隋地理志曰:雕陰、延安、弘化,連接山戎,性多木強,皆女美而婦粗。

    平涼、朔方、鹽川、靈武、榆林、立原,地接過荒,多尚武節,亦皆俗。

    然馬、河西諸郡,其風頗同,并有金方之氣矣。

    豈要評曰:爾雅謂戴鬥極為崆峒,其下曰幽都,其氣角立,其風精悍。

    榆林雲:崆峒不甚遠,而俗尚雄哉,則其性然也。

    觀自漢以來諸地理志,語馬不詳,不若吾鄉之鄭端簡公之志之善也。

    其言曰:多将才,有節氣,視他鎮為最。

    征之明末,而以孤城拒流賊也益信。

    故申□之救棾也,秦為之賦無衣而出。

    蓋先王之風,其百世不易者耶。

    而車馬田狩之論抑末矣。

     景緻附 東谷寒泉,西橋倒影,芹澗春香,抑河秋色,白崖明沙、紅山夕照,水簾飛雪,石洞樓雲。

     評曰:吾見三輔黃圖、風土記諸書多矣,未棠有所雲景緻者也。

    景緻之目俗甚,又往往作詩以摽置之,何與?世傅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夫人而知之矣。

    然湘山錄、湖山勝槩,二書皆鄙而不道。

    子于志中八景詩強半删。

    雲間有佳者,易其題以存馬,覽者能自得之,然未易為俗人言也。

     延綏鎮志卷之一,嘉興譚吉璁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