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一

關燈
,但知肆其所為,不顧國安危、民生死,惟徇會銑殘欲耳。

    卿宜盡忠供職,不允辭。

    時帝巳大疑,言懼不免,因上疏日:臣愚識本短淺,慮欠周詳,茲承聖谕,成功難必,百姓無罪。

    仰惟馭遠弘谟,好生大德,非臣愚昧能窺萬一。

    然此事臣數與嵩議,絕無異言,今乃先臣具奏,名雖自劾,意實專欲诿臣自解。

     所幸軍旅未興,聖谕先布,否則臣将不知死所矣。

    下吏、禮二部會都察院參看以聞。

    于是嵩複疏辯日:銑疏初至,臣心知其非而不正言,罪無可辭。

    臣與夏言同典機務,事無巨細,理須商确。

    而言驕橫自恣,凡事專決,常務既不與聞,即興兵複套,事體極大,自始至今,亦并無一言議。

    及其諸疏揭所奏,不過列署臣名。

    昨奉聖旨,謂密奏稱臣未有如銑之忠,臣讀之愕然,實不知也。

    至于每拟誇許,皆出言手,言欲以此顯上意于外,而示親厚于銑,故廷臣皆謂上意欲行,無不恐懼。

    即臣不知,亦恐皇上别有谕于言也。

    昨蒙降兵部會疏于閣,言獨留看三日,複出一密奏于袖中,令臣一閱,随即謄進,并不出片言商可否。

    臣誠自知具員,不宜複腼顔在列,乞罷。

    帝固留之。

     是時,帝意且不測,而嵩攻言甚力,言懼,乃複上書自明,且求去,遂罷吉,逮銑詣京,以兵部尚書王以旗總督軍務,凡與議複套者,悉奪俸,并罰言官廷杖有差。

    會俺答蹈水逾河,人套,将謀犯延甯,聲勢張甚,巡撫延綏楊守謙以聞,嵩微言俺答合衆入套,皆會銑開邊所緻,以激上怒。

    甘肅總兵鹹甯侯仇鹚,初被銑劾奏,逮京,嵩更授意,亦上疏讦銑,下吏議,得棄市罪。

    銑有機略,初為禦史,巡按遼東,會遼東、廣甯、撫順兵變,銑密運方略,悉捕斬首惡,遼以無事,時論稱其才。

    比視西師,乃介複套議。

    夏言好邊功,遂力主之。

    嵩素與言有隙,因鼓成其罪,銑竟論死,家無餘赀,妻子狼狽遠徙。

    後九月,俺答複寇宜府。

    帝怒曰:開邊之禍,何未巳也!遂并斬言,天下并冤之。

    小王子者,脫脫不花可汗之子,太師孛來立之,有三子,長阿爾倫,次阿著,次滿官嗔。

    阿爾倫為太師亦不刺所殺,阿著稱小王子。

    未幾死,衆立阿爾倫之子蔔亦為亦克罕。

    後亦不剌入西海,其部遂歸。

    吉囊合為四營,滿官嗔部營八,分屬火篩俺答。

    吉囊者,小王子之從父,火篩俺答者,皆阿著子也。

     夫當洪武之初,套中皆為棄地,忽來忽去,秉其虛亦易逐,而東勝不守,藩籬自撤。

    自後防河之戌既罷,巡河之議又寝,居然瓯脫焉。

    是河套非彼奪之,實我孟棄之也。

    夫保之于未失之先易,争之于既失之後難,興師糜财,利鈍難必,即衛、霍複起而與之計,不知策之何出也。

     今以地圖考之,中受降城南直朔方,今之甯夏鎮也;西受降城南直靈武,今之靈州也;東受降城南直榆中,今之延綏鎮也。

    明初為東勝州,今套中之所謂白城子、黑城子者是也。

    皆統隸于理藩院,而受祿于朝。

    王俸月一百兩,公、貝勒俸月八十兩,貝子俸月六。

    十兩。

    其王為古祿王,與古祿什貝子、索铪貝子、掌歲公、打兒丈貝子、掃鬧貝勒,是為六掌撒,統颌部落。

    其下俱号台吉,駐牧于鎮之邊外。

    自神木以西,封古祿王為晉王,駐伍奴故兔。

    古祿什貝子、捏克台吉各分駐其中。

    黃甫川南,為索铪貝子,駐焦家坪、孤山堡。

    以北為掌歲公,駐北黃河畔高家堡外。

    左直榆林,為打兒丈貝子,及咳歏台吉,引張耐台吉駐五藍惱兒紅山市以往,為喇迷達台吉,彭松台吉駐什喇百黎定邊。

    右轉薄甯夏,為掃鬧貝勒,駐什喇波裡常樂雙山之外,為黃台吉,坐挾舟台吉,駐克路漢才黨柏林以東,為聶克台吉,駐耿波黨把漢波黨,循滉忽都河接懷遠,為馬麻泰台吉,捧素台吉駐速蓋波羅威武北境至清平,為超羅代台吉,五榜式台吉駐海琉兔。

    凡出師,則以兵屬合妝也吉者,兵罷則歸各部之掌撒。

    其迤西部落首颌俱号買賴,随水草遷徙,無常處焉。

     海鹽鄭??曰:榆林舊治綏德,棄米脂、魚河地幾三百裡。

    成化九年,都禦史餘子俊議徙鎮榆林堡,内地稍安。

    又築邊牆,自黃甫川西至定邊營,亘千二百餘裡,連墩勾堡,橫截套口,内複塹山湮谷,是曰夾道,得地利焉。

    寇遂不取,辄渡河,我得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圉獵之利,稱雄鎮矣。

    當是時,甯夏巡撫徐廷璋亦修邊,寇不敢人套者二十餘年。

    久之玩弛,牆薄溝淺,始得以套為巢穴。

    成化、弘治、正德屢有修套之議。

    或謂當尋漢唐受降舊城,或謂當複守東勝。

    然審時度勢,未易言也。

    鎮城四望白華、黃沙,地無産谷,商無通貨。

    一切刍糧,仰給腹裹。

    弘治、正德中,布政使文貴、侍郎馮清,攺本色為折色,重以災蠲,民逋,動計百萬,以故軍用大窘,有米珠刍桂之謠。

    即寇壓境,據我魚河,饷道遂絕。

    此時予金如山,亦不可食。

    倪嶽許論:當欲通舟河渭,轉漕邊鎮,此經史所載,非鑿空之說也。

    榆林地險,将士懷忠畏法,死無怨言,又果悍敢勇,戰不貫胄,寇呼為駱駝城,人馬見則畏之。

    四方征調,所向有功,更多将材,有節氣,視他鎮為最。

    鄭曉,号澹泉,浙江海鹽人。

    明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谥端簡。

    所著有吾學編、征吾錄諸書。

     河東劉敏寬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東,由甯夏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複折而南,由黃甫川入葭州界,謂之人套,纡回二千餘裡,環抱河南之地,謂之河套。

    自古郡縣繡錯其中。

    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營東勝,跨河北,以衛套中。

    我人登城望,則平沙漠漠,無林阻,見百十裡而遙,匹馬一人不能隐,敵辄望城引去,遂遠居沙漠河限之,而套為内地。

    時候河水,乃秉間人犯,我所防者秋冬耳,春夏得以其餘力田套中,修城守,其往來侵邊,惟遼東宜大,甯夏、甘肅、莊浪一帶,頻茹其毒,而延慶無患者,河套蔽之也。

    迨東勝不守,外險既失,彼始渡河無所忌矣。

    先是,鎮兵駐綏德,若于遙制,遇敵人犯,比出兵,每不及而返。

    其後,都禦史餘子俊撫延綏,相度形勢,東至清水之紫城,西至甯夏之花馬池,築邊牆二千裡,增置營堡,創榆林衛,移綏德重兵鎮于此。

    清厘陝人有伍籍詭落及罪谪者,徙實之,擇其才子弟為建學,立師教之。

    又開界石外地,興屯田,歲得糧數萬石。

    事皆創始,而經畫煥然,自是榆為雄鎮。

    弘治中,朝廷清明,河曲無患,然東勝終巳不複,法久複玩,邊牆日頹薄不治。

    而癿加斯蘭每歲八月自河西入套中圍儠春,出剽宣、大以為常。

    七年,火篩寇固原,诒起都禦史楊一清總制三邊,于是始複申搜套、複東勝議,而卒不果行。

    孝宗之後,逆瑾專政,以修邊過費,而邊備日弛。

    嘉靖中,總督侍郎會銑上複河套議,而終梗之。

    又前之言套可搜者非一人,而王越行之有明效,使當時力主之,何至有後患哉? 中路論曰:榆林城在常樂、保甯之中,文武開府,其間。

    五營重兵,彪騰虎踞,且左山右水,固天設之嚴疆,全鎮之上遊也。

    保甯、波羅相去八十裡,中雖有響水一堡,去邊七十裡,舊恃無定河為限,所慮者水堅之時耳。

    今河水淺不足恃,宜于保甯、波羅之間添置一堡,移響水之兵守之。

    懷遠、威武、清平邊垣,雖臨險阻,高峰峻坂,似若可據。

    然沖口、寶多,川面平衍,如西川、小理河汐壩,最為首沖。

    若或大舉南馳,則安定、白落、卧牛諸城悉被其毒矣。

    且東起常樂,西抵波羅,沿邊積沙,高與牆等,時雖鏟削,旋壅如故。

    蓋人力之不敵風力也。

    保甯昔稱水澤之區,年來潴水漸涸,馬無所飲,倘保甯日就凋疲,則歸德之饷道可虞。

    是今之首當加意綢缪者也。

    然猶有隐憂焉。

    保甯、常樂,實阨歸德、魚河大川之沖,雕陰、上郡,在在可慮。

    今雖設有中恊副将一員,可以聯屬一路,但兵不滿二千,馬止于數百,苟且支吾,以幸無事,豈完策哉? 東路論曰:榆林東路黃甫川堡,與晉之岢岚、樓子營僅一河之隔,迤西至雙山一十二城,岡阜交錯,深塹高崖,蜿蜒四五百裡,東南逼臨大河,故東路之利,利在險也。

    雖間有竊掠,而大舉深入,則昔多未有,然秋則慮入雙山之大川,南近米脂為冣沖,冬則慮黃甫之河水,一馬可度,随時設備,其容緩乎?且密迩葭州、府谷、神木、吳堡諸邑,軍民雜居,牧保為難。

    為東路計者,當以捍禦責之将領,妝斂責之有司,庶壁可堅而野可清矣。

     西路論曰:延鎮西鄰甯夏,與花馬池接壤者,定邊之鹽塲堡也。

    定邊轉而東,為磚井、龍州十五營堡,皆依山臨塹,倚險可守。

    然甯塞、柳樹澗平川錯雜,為延安之門戶,居常小竊,秋高大舉,較之鎮靖、靖邊,猶為要害。

    柳樹漳迤西,則曠野平原,無險可據,新安邊、新興、石澇、三山諸堡,設在腹裹,議者欲分其軍丁,添貼守了,未必非補偏之一策也。

    磚井去定邊五十餘裡而遙,欲于瓦劄梁增設一堡,如鎮羅堡故事,以便接應,或以兵糧無措,竟同築舍,奈之何哉?定邊西郭之外,南北二沙,最為邊患,除之複聚,徒煩畚捕之勞,不若增築磚墩之為因地制宜也。

     評曰:明成化時,有謂餘子俊城榆林而不複河套為失策,蓋以河套為詩之朔方故也。

    詩不雲乎,王命南仲,城彼朔方。

    箋之者曰:堯典雲宅朔方,爾雅雲:朔,北方也。

    皆其廣号為近??狁之國耳,未當指為河套地也。

    後人不察,以為帝王之遠略如此,則文王直秦皇、漢武之流耳,何以為文王也?況明之棄河套也久矣。

    在洪武時,止守東勝,未幾又不守,而守綏德。

    且新當土木之夔,乃欲城榆林者,城河套,不亦謬乎?自後會銑倡其議,以忤嚴嵩而死,憐之至今。

    獨不思西北邊境互相密邋,必選将練兵,時謹備之而不征者,此明太祖之訓耶?至若安南,永樂時之郡縣也,宣宗朝猶議而棄之,而謂子俊之失者,不亦謬乎?由今觀之,魯銑之論,輸田之諜也,子俊之策,朱崖之議也,而子俊之功遠矣。

    嗟乎!有明三百年,士之通經者,止知宋以下之經,而不知潢以前專門之學,則殷之南仲,不幾為唐之朔方節度使也哉!悲夫!延綏鎮志卷之一嘉興譚吉璁重修。

     一之四山川上 鎮之山,蕩然黃沙而巳,連岡疊阜而不生草木,間有層岩,又率皆頑石而色赪,無足觀。

    今志其有名者,然在鎮南,而屬于州邑,則不及也。

    鎮之東為駝山,一曰東山,城半踞其巅,形類駝。

    鎮之得名駝□者以此。

    山有關王廟二,少南則有天地廟,祀三官□翼然。

    西立三峰為堡兒山,聖毋祠在焉,又名後土廟,上有塔,俗名文□峰。

    峰下少北則為壽甯寺,寺自宋建也。

    自東而南為鳴鳳寺,榆陽寺中有台,曰榆台,後有淩霄塔。

    又南十餘裡為萬佛洞山,又二十餘裡為炭山,産石炭,鎮人賴以火食也。

    又二十裡為半坡峰,又十裡為木礧神山。

    成化前,有妖神栖此,立廟祀之。

    後有道士經此,曰崇也,書符咒之,廟中隐隐有哭聲,即日焚其祠,遂殄息焉。

    又南八十裡為魚河境,境之南為銀州關,本漢銀州地,榆溪、無定二水之所交也。

    又五十裡為碎金鎮。

     宋與夏人互市處,明于其地置驿也。

    又十裡為鎮川境。

    境之南有嗣武城山,由石磴而上,宋人城此,四面石岩,高皆百丈,舊為雖兀城,而宋之□。

    城在其東北矣。

    自堡兒山之北,有東嶽廟,又北為廟兒梁,有蔣三尹墓。

    尹名賢,靈壁主簿,死難,有司造墳焉。

    又北四五裡為紅山,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焉。

    其上有款貢城、鎮北台、易馬台。

    山之兩崖為紅石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

    昔夏李繼遷葬其祖彜昌,障水别流,盤石為穴,既葬,複引水其上,疑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