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一十

關燈
鮮雲寺,又以祠吳季劄,稱先儒寺。

    宋乾道間建。

    皇清康熙間,神僧鐵梅重修。

    凍霞侍在圖山下,舊名顯孝。

    褒親院,唐寶曆閑建。

    三山寺在六都崇。

    德鄉。

    宋乾道三年僧祖福建,宏治六年僧晟重修。

    洪山寺在東嶽廟西。

    又名永安寺,郡人丁禮記。

    今為叢林。

    長山寺在十四都。

    宋紹聖四年僧智琦建。

    永興寺在城西經宰灣。

    宋淳熙二年,僧惠隆建,請金壇廢額揭之。

     地藏寺在九華山,明萬曆二十年周建。

     橫山寺在十四都。

    宋乾道三年僧道能建。

     法雲寺在平昌鄉。

    唐大中五年建,初名流水院,宋改今額。

    寺有大中年所鑄鐘。

    蘇庠有詩。

     大聖寺公在新豐鎮。

    宋景定二年僧祖颛建。

     羅漢寺在唐頹山。

    下,唐天複中,安王亡其名。

    施果園為之宋建安中毀。

    隆。

    興中講僧崇習重建。

    教授能克記。

    明永樂中,楚芳重建。

    成化末複毀。

    宏治十年,惠濟重建,萬曆問如亮重建,改名通濟。

    毗盧閣貯大感經。

     水陸寺在文昌巷羅漢寺南。

    朱淳祐元奔廙法師建。

    明洪武中厭。

    永樂初,僧慧廣、慧诠重修。

    修撰張益記。

    皇清康熙中,僧道怛重建。

     靈建寺在定波門内,唐元和六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僧尚旭重修。

     彌陀寺在懷德坊車家巷。

    元至元間,永嘉張氏舍宅建。

     玉山報恩寺在西津渡口。

    元至大三年建,即浮玉亭基也。

    明宏治中,郡守王存忠重修,搆觀瀾亭,尋圮。

    崇祯中,興化李長科憫風濤溺人,即山下建避風館,僧長鏡主之。

    長鏡沒,其徙達巳,更為建造,樓閣宏敞,往來江上者得憩息待渡。

    又募造救生船十,拯溺論生死,殊其賞,利濟甚衆。

    普照寺,在壽邱山嶺。

    宋武帝故宅也。

    見類集及舊志。

    至陳創寺,名慈和,宋号延慶。

    先是,泗州有猶禦塔,紹興中,寓建塔院于此山之上方,以奉僧伽像,名曰普照。

    元僧祖滿創楚山閣。

    趙孟類書額。

    至正中,西竺僧法喜被命至寺講梵書,築半山亭,扁曰開演長生禦講。

    明初,郡守俞淨能命僧曉堂大加修飾。

    正德辛未,監察禦史謝琛屬推官史魯分寺後隙地建宗忠簡公祠。

    寺今廢。

    張祐夜登慈和寺上方,有詩。

    龍華寺在壽邱山麓。

    宋紹興十三年創。

    寺有大聖殿、正宗閣、慈雲閣、華嚴閣、處士堂、處十娛,趙治十人。

    元俱禮。

    明洪武中,僧雪堂創大雄殿、諸天閣。

    正德二年,一天王殿火,五年,信悅重建。

    山門舊僧綱司在焉。

    大昔有異僧自西域來,傳辟支佛腦牙及五色舍利,留寺中。

    後寺廢,攺創。

    縣學。

    惠安寺在綠水橋北,本甘露寺下方浴院。

    南唐保大中,自維揚迎旃檀瑞像于此。

    見祥符圖經。

    初,向文簡公有欽聖皇後賜功德院在開封。

    南渡後,寺僧負公像至京口,乃創此寺,以舊智揭之,并公像在焉。

     向善寺在城東北五十裡十三都。

    宋将軍劉氏舍宅為之。

    見祥符圖經。

    唐會昌中廢,鹹通中複曰僧伽禅院,宋攺今額。

    明洪武中激。

    永樂中僧智榮重建。

    昭慶報慈寺在城西。

    五代吳順義三年置,初名延壽,宋攺普慈。

    蘇轼詩:普慈寺前千竿竹,即其地也。

    政和間賜今額。

    中書侍郎劉逵請為功德院,賜今額。

    明宏泊八年僧清淵重。

    修。

    妙喜寺舊在通吳門内,宋都統司之功德院也。

    中有紀忠堂,宋軍帥畢再寓,列陣亡将士姓名祠之。

    今廢。

    雲台寺舊在青陽門外烏龜灣之西,朱紹興間建,宗忠十簡公功德院也。

    明洪武間,郡守劉辰複立祠。

    複田學士王景記。

    寺今廢。

    普濟寺在黃社村。

    五代吳乾正三年,徐知谏建。

    舊名資福,宋祥符四年改今名。

    長樂寺在澗壁。

    宋紹興中建,取金壇廢額揭之。

    寺有塔,延祐元年建。

    圓覺庵在黃祐坊。

    宋鹹淳間建,元至元二十七年修。

    白蓮庵在唐類山東,有白蓮庵巷。

    廣惠庵在鎮江衛西,近城下,俗呼觀音堂,庵有神曰黑哥哥,失貓者。

    禱之辄應,又呼為黑哥哥庵。

    興善庵在夢溪北,康熙初,偷九德重修。

    圓通庵在黃祐坊。

    唐李贊皇創,閉楊文襄公修。

    翠岩室在五州山。

    禅僧慈舟,清修苦行,白食其力,翠岩其所子築也。

    蓮于庵在城南鶴林寺西,明崇祯間,禅僧蓮子建。

    岘山若在岘山麓,秦僧古道創。

    銀山庵在監土山,舊褒忠廟之備,明萬曆閑,僧性源住持海珊建。

    雨華庵在朝陽門外,久為禅林,禅僧堅明重建。

    梓童庵在文昌坊梓童巷。

    唐時建。

    順治十三年,僧海曙重修。

    寶華庵在東門外,康熙初,僧上智建。

    慈蔭庵在城南漕河西岸。

    荷香庵在城南漕河岸,耆民周繁、周士彥修建。

    集善庵在城東漕河邊釜頂山側,順治間,僧寂靜建。

    大悲庵在新豐鎮。

    康熙丙午,憎炤宏建。

    大珠庵在城南十裡,明嘉靖中建。

    準提庵二,在北門外。

    明萬曆間,僧守源建。

    康熙初,僧照文重建。

    立在城南天福山麓,明崇祯間,僧照琳建。

    吉祥期在南城内,順治初,憎性明建。

    上方寺在朝陽門外,明天啟間,僧禦明建。

     淨業莽在西城外,明萬曆中僧古松建。

    古松經骸不化,吟猶奉之庵中,俗呼日活佛庵。

    順治間,僧普祥重建。

    普霖庵在孟家灣。

    其萬慝間建。

    康熙間,僧明果重建。

    普福答在北門外。

    順治十八年僧海會建。

    徒縣志之十。

     悔潮庵在丹徒鎮漕河。

     三聖庵在西城外拂港頭,順治間僧聚慧建。

     接引庵在北門外郡厲壇前。

    崇祯初年,西蜀峨崤山僧道行建。

     蓮花庵在城西陽彭山之右,明初僧養仁建,後僧慧以重修。

    表善庵在南門囚油壽巷。

    佛化庵在城東柳泉。

     寶蓮庵在定波門外龍埂東,順治初,僧無照建。

    若提庵在鎮西倉後,順治五年,僧如聞建。

    竹隐庵在桃花塢東,順治四年,僧通裡建。

     普陀岩在西城外昭阙之南。

    宋延祐間,邑人鐘仁卿建。

    明成化間,裔孫鐘溥重修。

    朝佑記。

    順治中,鐘允升同僧海潮重葺。

    福緣庵在西城内倉巷右,康熙四年,僧超嶽募建。

    乾元萬壽官在府治西瓶塲巷。

    宋安撫使葉再遇故宅也。

    元大德五年,道士餘以誠攺創宮之門曰通懸南有園池,亦葉氏舊業也。

    丙午,敕賜今額,尚存俞希靡記。

    又有開府儀同司輔成贊化保運懸教大宗師張土卿畫像,并趙學士顔奉敕贊辭。

    明成化丙午,郡守熊佑命報親院道士範文灤主之。

    宏治丙辰,文衆重建正殿、後殿、兩廓法堂及門外石橋,規制公麗,始複舊觀。

     元妙觀在石?橋西北,俗呼東觀,即唐紫極宮老子祠也。

    宋祥符巳酉,敗曰天慶。

    唐以老子為祖,乃建宮奉之。

    長安曰太清,洛陽曰太微,諸郡日紫極。

    宋祥狩已酉,诏天下置天慶觀。

    近臣有請,但葺蒙稱官,用寬勞費。

    越四載壬子,??于天慶觀置聖祖殿。

    紹興十三年火。

    乾道三年,總領周石重建。

    元元貞元年,敗今額。

    有司上言:江南新附郡邑,有以謂天慶觀者,宜政賜嘉名,以協順天應人之義。

    遂賜名元則。

    大德五年,道錄餘以誠重悠藏殿兩廊正一堂,又建方丈樓閣。

    八年,道判滿持正重建。

    三清殿陳膺記。

    明初以為祝厘之所。

    洪武十五年,建道紀司于西庑後。

    景泰二年,住持宦玉安、尹道沖重創殿宇,又創官祖師藏殿、兩庑。

    尚書沈固記。

    成化二十年,副都紀魏德真遷道紀司于觀街之南,仍建法堂五間于殿後。

    宏治十七年,立石扐牌于街之東西。

    東曰紫極仙官,西曰蓬萊仙境。

    舊有宋徽宗所賜永鎮福地金牌,及趙孟類度人經石刻,今俱不存。

    萬曆内申知府王應麟辟大門于堂之右,直通太平街。

    殿左有碧霞元君殿,隆慶二年建,今圮。

    道沖觀即後土别祠,在石礴橋北。

    南唐保大中建。

    明洪武、永樂間,女冠管師達建諸殿。

    成化丙申,巡撫都禦史牟俸并報親道院入縣學,乃屏出女冠,以居報親之衆。

    後漸北。

    康熙壬子,邑人高拱鬥曰等攺殿向南。

     紫府觀在大慈鄉馬迹山。

    宋永初二年建,舊名福業,唐九令王中康為記。

    治平元年賜今額。

    有福地鎮福、石福地方圓丈餘,上有鎮福石,雨雪不沾。

    玉蘭花、黃龍青龍二洞,抱樸子、丹井、白馬、老君、石迹,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也。

    懼成淳志。

    此乃東海道君參白馬老君傳授骨相經之所,故多能迹。

    陳備、蘇庠、朱傳皆有許。

    所昭。

    宣德九年火。

    成化十年,住持孫禮恒建玉皇闾、三清殿。

    宏治十年,孫信??建山門、兩庑。

    明真觀在長樂鄉,邑人吳。

    伯善舍宅為之,伯善即妙明真人吳允淨之祖。

    舊名修懸。

    唐末兵亂,僅存遺址。

    宋太平與曰一中、道士黃贊無重建。

    大理寺丞主崇古記。

    紹興中毀,既而二複建。

    元皇慶無年,提黠住持觀事餘慶生增修,學士虞伯生題額。

     報恩光孝觀在縣治西南三裡,舊名天甯萬壽,蔡京書偏。

    宋紹興丁巳改今額。

    中有景命萬年之殿。

    建炎初,兵至鎮江,以火箭射殿之藻井,而箭端焰滅,迄不能焚。

    觀巳廢。

    今懸真庵,其下院也。

    華陽觀本仁靜觀,宋徽宗敗今名。

    在十三都。

    唐貞觀中,法師魏隆居其中。

    崇福觀在城大。

    市西南。

    元至元三十三年,福唐商郭顯祖建置供衆元。

    泰定二年增建。

    明正統中毀,複。

    建。

    宏治三年重建。

    彌羅閣前樓。

    奉真道院在城花園巷,木韓蕲王置阱,有鐵爐銘識。

    嘉定十年鑄。

    元至兀十九年,道士趙道淵重建,自希魯為記。

    真武逍人在市河。

    岸東,宋季道人韓樸庵創。

    報親道院在斜橋南。

    無至兀十八年,維桓斂公壁舍宅建。

    有會真堂、竹溪、小隐堂、奉先廟,增三清殿。

    明成化丙申,以其地并入縣學,院遂廢。

     三茅道院在金銀門外寶蓋山麓。

    元延祐四今女冠藏守元建。

    明洪武間火。

    宜德間複創,今為庵。

    僧寂仁、寂禮主之。

     元真庵二在七師橋,即舊光孝觀之下院。

    明正絕間重建。

    三元閣。

    宏治間再建。

    玉虛殿、月上初耳建,以拓而新之。

     曾真堂在馬迹山西。

    康熙十年建。

    上奉玉皇,栖住金真。

     清真庵在城顧著作巷。

    元至無中,張道片舍家建,乃三尊元符宮下悅也。

    玉皇殿在銀山,舊為真武廟,唐貞觀初創。

    宋高宗南渡,攺名棋真庵。

    兀末,張士誠遣戴院判入寇,明太祖讨之,至浮子門,盡降其衆,駐師蒜山下,幸庵中。

    時甘露寺僧師一朝見,獻詩上悅。

    後傾圯。

    萬曆初,全真董長清募造。

    山門有五嶽樓,兩翼有三官殿、北極殿、章台正殿,規模廣大,更名曰玉皇殿。

    南雲台在城西寶蓋山巅。

    張真人榆道士某建三官殿于此,謂之南雲台。

    天主堂在城南門内,泰西學士铎德畢嘉建。

    在京天主堂。

    世祖章皇帝有禦敷裨銘,今皇帝禦書微夫二字精之,故各省郡邑皆建堂雲。

    丹徒縣 祥異 祥異互見,曆代多有。

    然自古聖賢垂訓,止以人山事之修救為主。

    麟鳳曰:遊郊薮,不可謂祥,倘策祲疊見,惟有厚自。

    省惕,愈修德以弭之而巳。

    薩郡國之間。

    果能化行教美,賢哲踵生,孝友仁讓少,風俗醇。

    厚,則以善人君子為祥瑞,祥莫大焉。

    如五有敗檢傷化,悖亂五常,兇颍弗類,弗畏有司之良法者皆當。

    共請投畀用闆除不祥,被以旱潦煌。

    螟為不祥九,不祥之小者也。

     晉 大興三年四月,白鹿見南東海丹徒。

     升示二年,大水,稻稼傷,饑甚。

     天和六年,大水。

     太木中劉波居京口,晝寝,屏風外,悒咤聲,見一約樽地,而謂語:見自去 太無下七年六月即寅,京口西浦濤入,殺人。

     太阮性豐謙鎮京口,民間謠曰:荀雌雞,莫作雄父,上七惟隐後衣之披拉飒栖。

    又雲:黃頭小兒歡賊,阿公在,拔下指縛得。

    又雲:黃頭小兒欲作遂亂,賴得金刀作蕃肝。

    黃字頭,恭字上也。

    小人,蒼字下也。

    恭尋起兵誅王國寶,旋為劉牢之所收。

     元興三年三月已卯,甘露降。

     宋 永初元年九月庚辰,甘露降丹徒。

     元嘉十七年八月,大水。

     十八年六月,白燕産丹徒縣,南徐州剌史南樵王義宣以聞。

     二十三年,大水。

     二十六年二月,幸京口,有黑氣暴起,占有兵。

    明年,魏南寇至,以步飲馬于江。

     二十七年五月甲戌,甘露降。

    又白燕産京口,南徐州刺史始興王濬以聞。

     元嘉中,徐湛之為丹徒尹,夜,西門内有氣如練,西南指,長數十丈,又白光覆屋,良久而轉駛乃消。

     孝建元年正月庚申,鳳凰見丹徒憩賢亭,雙鹄為引,衆鳥陪從。

    孝建間,大風飛屋瓦,城門倒覆。

    大明四年,大水。

     泰始二年九月庚寅,青雀見。

    三年五月癸酉,白獐見。

     三年十三月癸亥,甘露降丹徙之建國。

     梁 中大同元年,邵陵王給在南徐州以内方晝,有不鬥于欄。

    又有野鳥如獻者數百,飛屋梁上,彈射不中,俄湏失所在。

     陳 紹泰二年二月,甘露降,或至數升,大如奕模子。

     隋 大業十三年,有石自江淨入于揚子。

     唐 大定元年七月乙亥,地震。

     開元九年七月丙辰,無風,兩伐屋拔本。

     十四年,大風自東北湧海濤,沒八步。

     貞元二年,魚鼈蔽江而下,皆無首寸。

    四年,有黑氣如隄,自海門山橫日江中,與北固山相峙。

    又有白氣如虹,自金山出,與黑氣交,将弦旦而沒。

     永貞元年,旱。

     二年二月,虹入大将張子良宅。

    初入漿集,漿盡,入井飲之。

     元和四年十一月,旱。

     七年夏,旱,甲仗庫災。

     十二年,水害稼。

     寶曆中,甘山降北固山。

     大和七年十月辛酉,水,書稼。

     會昌元年,大水。

     大中十二年,水害稼。

     光啟元年正月,江水赤,凡數口。

     光啟中,金山寺西石上有異獸,狀如牛,無角,長可數十丈,色黃而毛,引首顧望城中。

    久之,複回顧廣陵寺,觀者漸衆,方躍入水,波濤湖湧,如衆專馬聲,頃乃止。

     後唐 太清二年,徐知谔鎮潤州,遊蒜山,連虎皮為大幄,與賓僚會飲其中,忽暴風至,帳裂盡碎如蝶翅。

    蜀估所獻雉頭裘,竟失去。

     晉 天福中,市大火。

     宋 端拱元年五月,兩雹,傷麥。

     大中祥符三年夏,旱。

     天聖六年七月,江水溢,壞廬舍。

     天聖中,近輔獻龍卯??,送金山匮藏之。

    是歲,大水,金山廬舍飄者數十間。

     熙甯六年,饑。

     八年八月,大旱。

     元豐四年七月,大風,兩溺居民,毀廬舍,損田稼。

     紹興三年七月,兩害禾。

     四年,大旱。

     六年七月壬子,江水溢,壞官私廬舍。

     七年二月辛醜,大火。

     十二年二月辛巳,大火,燔倉米數萬石,刍六萬刺,民居焚者尤衆。

     十九年,旱。

     二十七年,大水。

     二十八年九月,浴江海。

    郡縣大風,水溢,丹徒為甚。

     二十九年四月,火,焚軍壘民居。

     隆興二年,大水,民艱食。

     乾道元年二月,寒,敗首種,指蠶麥,大饑。

     淳熙二年,旱,艱食。

     五年,旱。

     七年,大旱,饑。

     八年,旱。

     九年,旱。

    七月,淮甸大蝗。

    真、揚諸郡日撲蝗數十車,群飛絕江,堕境内,害稼。

     十二年,耿秉作守,因建炎失印借。

    用觀察使印至。

    是言于朝,??思文院重鑄府印。

    給印之日,僚吏祗拜受賀,視之,府字畫偏哉者曰:使君必不久于此,當移他郡。

    才二月,果徙四明。

    二年之間,蓋經張杓、張子顔連莅茲士吳琚兼傾,亦數月。

    其或名或罷,鮮有滿兩歲者。

    十四年,旱。

    十六年六月庚寅,大雨水。

    五月,入其郛,浸軍民壘舍三千餘區。

    紹熙三年七月壬申,友水,害禾麥。

    四年五月辛奉丙子,大兩水,浸營壘六幹餘區。

    五年,大畢,人食草木。

    慶元六年,大畢,水竭。

    六年冬,乏食。

    嘉泰二年,大旱,煌飛蔽天數十裡。

    開禧二年秋,大歉。

    十七年饑,為糜以赈者日千餘人。

    嘉定元年四月,後軍妻生子,三身二首四臂。

    二年,大畢。

    十一年畢,蔬麥貴榭至無。

    十五年,民家來生麻,如象形。

    二十八年三月,饑。

    一十九年六月,大水。

    元貞兀年五月,大水。

    大德元年九月,飛蝗蔽空。

    延祐三年十二月饑。

    至治二年十三月饑。

    泰定元年七月乙亥,地震。

    年四月饑。

    天曆元年八月,水,沒民田。

    至順兀年六月,饑。

    至正五年四月,雨紅霧,草木葉及行人衣皆濡成紅色十二月乙醜地震。

     六年,旱。

     十一年,旱。

     十五年,旱。

     景泰五年,大水。

     六年,大旱曋。

     成化八年,大水。

     十七年,先旱後潦,鬥米百錢。

     宏治元年二年,大水。

     十八年九月十三夜子時地震。

     正德元年二年,大旱,河底生塵,餓呼塞道。

     五年五月,狂風淫雨,經月不止,廬舍垣牆,傾圮殆盡,摽溺不可勝數。

    六年、七年,大水。

     正德末年,北固山下有群峰擁峰。

    王出遊,遇鸷烏,攫殺之,群蜂環守不去,數日俱死。

    楊公一清聞之,令家僮瘗焉,表曰義峰椽為文以祭。

    嘉靖二年春夏大畢,處暑後大水,鬥米百錢。

    五年六年,旱,霓,蘆荻筿蕩為之三空,幸不食百不十子年,大水。

    二十二年,大木。

    二十三年,大旱,至二十五年四月方雨,鬥麥蔔。

    二年,大水。

    三十八年,大旱,河底生塵。

    四十年,大水,民居水至半壁,粒米無收。

    自後水災六年。

    隆慶三年七月,江潮卒湧,平地水高丈餘,沿江洲沙,溺死居民不計其數,廬舍慓沒殆盡。

    萬曆六年八月,未生蜚,苗皆黃萎,秀而不實。

    次年亦如之。

    七年,大水,八年尤甚。

    九年八月,大風,扳木飛瓦,甘露寺鐵塔折。

    九月十,丹徒縣志之十月,地震者。

    六。

    十七年,大旱,鬥米二百錄。

    前後三年,大疫。

    二十三年,唐裡灣民朱肝一家牛産麟。

    先是,旺十家每夜有赤此上騰如火,麟産後不複見。

    其狀通體鱗紋,色青黑,玉偵光潤畝氲,若雲氣然。

    口紅色,颔下有髯,項皆細鱗,具九孔,臍以後具六乳字排列,背腹皆巨鱗,橫列,長而稍方,腹下微紅。

    其腰谷近尾處三巨鱗,上有紋,橫五監二知主字形,尾皆細鱗,尾稍二,全鱗裹毛,四足亦細鱗,近蹄二寸,無鱗,惟直紋二三見而巳。

    甫生,聲如此鐘,衆鹹指為怪,斃而瘗焉。

    越日,裡人殷士隍等聞知,往啟而濯之,傷悼良久,缯為圖郡。

    侯十公應麟命葬于北固山二賢祠左,作圖說。

    十四年,先旱後大水,父老以為不減嘉靖四十年。

    二十五年春,朱莊一之族某家牛複産二麟。

    其牛即前産麟者之子也。

    麟壯大如前麟,微有毛,目赤若流丹,額有紋如王字,近蹄細鱗尤整密,餘皆同前。

    生數日死,亦藏北固山,為雙麟塳五歲。

    城稱南麟,亦近古未有雲。

    三葉三年,華山裂,下視昏照,又天鳴累日聲如怒。

    濤。

    三十六年,大水。

    人啟二年十二月。

    二十二日,地震。

    四年五月,大水,歲大祲。

    六月初五日,大寒夜。

    微雪。

    十月初八曰,大暑,人裸體三日。

    五年大饑。

    人采桧樹皮食之。

    年六月初三日,蝗渡江。

    南湫大旱。

    歲大視。

    人食山樹皮。

    七年,大饑,有道人取石手撚為粉,作飲,示饑者,人因争取食之,名觀音粉。

    秋,大旱,生異蟲,狀如蟬,食禾根,禾盡死。

     崇祯元年正月望曰雷。

     三年二月,大雨雹。

    三月、四月,又大雨雹,傷麥及人,破屋折樹,鳥獸死。

    九月,複雷雹。

     五年六月,甚寒,人多衣綿者。

    是年大旱。

     七年四月,太用雹。

    七月蟆。

    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大熱。

    十二月五曰,大雨雪,震雷及雹。

     八年春三月,雀飛滿天,食麥幾盡。

     九年正月望日,雷,二十八日又雷雹。

    是月,桃李花。

     十二年,蝗,是年大饑。

     十二年四月,蝗。

    是月每夜聞天有聲如泣。

     十三年,有人食人之謠。

    上元日,民間為米粉,人食之,以應。

    是年旱蝗,民多疫,果有人相食之事。

     十四年春,疫甚,大旱。

    五月,蝗蔽天,谷極貴,饑殍載。

    字萬年蝗。

    七年春,民間。

    有羊毛,瘟疾,多死。

    七月十八曰,地事昆數萬,銜尾渡江。

    次年春,城中民家産六頭,頭有二角,三則二口四臂,聲如野獸,溺名死清于大裡。

    八時六代時有黑氣,能江沿、爪諸飛托,而辨渠臣董未聲、罩聲郡誠勳謂方幾遊寇豔二汳交狼之為。

    都朝門戾案畿。

    光然才開隆見以用湏能冠裳,以步注八寸,坐沸小中。

     康際七年六月,行九日戎時地震,生數日微震。

    二,以同夕震甚,城内外震倒牆屋無算。

    舟初夏,妙東鄉,見人龍白黃裡?至圩裡,首尾雲月四市裡許,複伸全範山約。

    又月餘,裡鱗甲。

    傾縣厮同取百間。

    禦王月骨。

    八曰未時者,湘戰則狀滿無洛。

    數而沈之斷請駕者尤餘潛。

    丁有月見年遽聞。

    八年旱。

    二子年秋七月霜,傷禾。

    十二年三春,久兩夏無漆 轶事 泰山之高,不讓土壤;河海之大,不擇細流。

    邑中官有遺聞轶事,凡正史所載,以及子集諸書,可資博覽者,謹志諸卷末,備考鏡焉。

     齊慶封奔吳,吳勾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舊。

    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

    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殲旃。

    楚子以諸侯伐吳,圍朱方,克之,執齊慶封,盡滅其族。

    吳王濞與條侯戰,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

    于是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走丹徒。

    襄楷傳: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阙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章懷太子注雲:潤州曲陽山有神溪水。

    今考方志,京口境内無此山水名。

     劉繇避亂淮浦,??書以為揚州剌史。

    時袁術在淮南,能畏憚,不敢之州,欲南渡江。

    吳景、孫贲迎盟斯國,為僭逆,攻沒諧郡縣。

    繇遣樊能、張英觀江農興正之,以景意辔卿谷用,乃追逐,使若翻、心遺揚州刺史薄君寞,并力功英、能、藥。

    貢餘霁下漢逾、加織為禮武勦薄,衆萬餘,為燕鏡、東無佛、五葉等辦,奔丹徒。

    六孫河。

    初,餘将輕地京城,為妫覽、載則所殺。

    河從十龍部引,比收河靜驟椹、治、餋稱驚聞亂,從散邱還。

    定嵬等亂,引軍歸吳。

    故王京城下營,試攻驚之,兵皆乘城傳檄,簡日亂谮動地。

    順射外人記,權使曉喩乃止。

    閑日見日甚鼎之,即阱丞烈校尉,統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縣。

    孫桓,河之子也,并盜惠中鄭将與陸遜其拒劉衛稱,軍衆甚盛,桓投刀籥淪濬,遂聊力,備遂敗。

    桓其上卿道,截其徑要,備逾山避險,僅乃得免。

    忿急歎曰:吾昔桓尚小見,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二昭有伐德林者,言國、武說複别洲,敢非歌辭糠體儉也。

    逾逆擊之于歸叢,徙也。

    離見蔔孫清事。

    仲謀通吳于京,乃遣瑜逆擊破之。

    居四年,始遷秣陵,而置督于京。

    然則是役雖獲捷于亦壁,實決機于丹徒。

    故陸龜蒙算山詩雲:周郎計策清宵定,曹氏樓船白晝灰。

     郗鑒于丹徒立大業、曲阿、慶亭三壘,拒蘇峻。

    峻将張健來攺大業,城中乏水,三軍失色。

    會峻死,太業圍解。

    及蘇逸等走吳興,鑒遣李閣追斬,降男女萬餘口。

    時賊帥劉征聚衆數千,浮海抄東南諸縣,鑒遂城京口,率衆平之。

    郗鑒疾駕,請蔡谟代巳。

    谟而石季龍掠緣海諸縣,乃募得賊大船者,賞布千疋,小者百疋。

    是時谟統數千人,所戊東至土山,西至江,鎮守八所城壘處,烽火樓望十餘處。

    謝元與兄書雲:居家大都無所為,止以垂綸為事足以冰日。

    北固山下大有鲈魚,三手釣得四十九擘。

    荀令則嘗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使人有淩雲之意。

    若秦漢之君,必當寨裳濡足。

    協之孫趙富而縱橫國吝,為京口之蠹。

    逵之贊也,其子彌亡命,率數十人入京口城,大尉司馬陸仲元擊斬之。

    劉祫散其赀蓄,令百姓稱力而取之,彌日不盡。

    時天下饑敝,編戶賴之以濟,益得未達時。

    家在京口。

    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于時微雪,鼎于籬間窺之,歎日:此真神仙中人。

    茶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後遇讀悅之間,遂緻疑隙。

    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

    恭嘗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固自濯濯。

     成仲堪守郡,禁産子不舉,久喪不葬,所下條教,俱義哭。

    隐之守郡,妻自負薪。

     交州阮期晉永和中,山都,至南徐州西浦泊舟,見青衣女子,朗灣弓射之,即軒雲而去。

    朗尋被荀羨為徐州刺史,假節。

    殷浩以羨有能名,故居以八。

    中興方伯,未有如羨之少者。

    鄧艾廟在京口港口,止有三州屋。

    晉安北軍司馬恬病,夢老翁曰:我鄧公廟壞,君為治之。

    後訪之,易以瓦。

    桓溫雲:北府酒可飲。

    謝元度與親舊書,稱京口酒美。

    輿地志:京口出酒,号曰京清。

    庾希字始彥,亮從子,為除州刺史,以罪免,與故青州刺史武沈子遵聚于海濱,币憔人船,夜入京口城。

    司馬卞耽逾城奔曲阿,與曲呵人宏戎發諸縣兵擊希。

    希敗,閉城自守。

    東海太守周少孫讨之,城陷,執希,斬于建康市。

    庾希之反,入京口城,督護郭龍、秦軍劉奭俱集衆為。

     郗愔字方回,答子褚裒鎮京口以惜。

    為長史累遷。

    以督徐、兖、青、出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充州刺史,假節,在北府。

    徐州人多勁悍,桓溫雲:京日酒可飲,兵可用。

    悅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

    一機遺箋諸溫,欲共獎王室,修複園陵。

    子超取視,寸寸毀裂,乃作箋自陳:甚不堪人間閑地自養。

    溫得箋大喜,轉愔為會稽太守。

     桓修字承祖,沖子。

    元興中,以撫軍将軍鎮丹徒。

    從弟元篡位,劉裕舉義,斬修,以狥範在,博學多通,善談名理,為徐、兖三州刺史,假節。

    既而桓溫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失期,免為庶人。

    葛長民領晉陵大牛,鎮丹徒。

    既又領淮南太守,監太尉。

    驕縱貪鄙,不師政事,多聚珍寶美色,營建第宅。

    見劉教被誅,懼禍及,謂所親曰:昔年臨彭越,今年殺韓信,禍其至矣。

    欲謀亂,謂劉穆之曰:人謂太尉與我不平,其故何也?穆之曰:相公和老母弱弟,委之将軍,何謂不平?弟黎賦素狡好利,固勸長民因劉祫未還,可以圖民。

    猶豫未發,既而歎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順危機,今日欲為丹徒布衣,豈可得也!敗舉義軍,應王舒、蘇峻。

    舒假飏監晉陵,遇賊将張健等,戰敗,坐免。

    舒更以而衆軍褚裒鎮京日引。

    李充為參軍,以家貧求外出,除郯令劉襲為劉牢。

    之參軍。

    牢之降,桓元複議據江北,以相懸襲。

    曰:事不可者,莫大于及。

    将軍往年友王,兖州。

    近年及,司馬耶中。

    今複欲反桓,君一人而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佐吏多散走,中之绤死。

     劉道憐,裕弟。

    元熙元年,解尚書令,進位司空,出賞京口。

    素無才能,舉山多鄙,蓄聚常若不足。

    去鎮日,府庫為空。

    指室圖曰:潤州鸠茲。

    按左傳杜預注:鴻茲在蕪湖。

    縣東前漢蕪湖,屬丹陽郡。

    指掌據故山言也。

    王敬則反,前鋒奄至曲阿,咨左興盛、劉山陽。

    胡松築壘于曲阿。

    長冊沈文季為持節都督,屯湖殉,備京口。

    路。

    敬則急攻興盛、山陽二壘,軍各死,雖,敬則大敗。

    鮑照從過舊宮詩雲:東秦邦北門,非親誰克居。

    舊宮,蓋武帝。

    微時所築,後為宮,所謂丹徒宮也。

    文帝以後數幸焉。

    初,武帝遺诏,京口要地,去都密迩非宗室。

    近戚不得居之,故邱希逸詩亦曰:實惟北門重,匪親孰為寄。

    照詩以京口為東秦者,取漢書東西秦之義。

     刁宏為桓修司馬,劉裕起義,克京城,宏率文武佐吏來赴,裕登城,謂曰:郭江州巳奉乘輿,反正于尋陽我等被密,諸誅逆黨耳。

    宏等信之而退。

    劉毅既至,誅宏。

    劉粹家在京口,為州從事,從劉毅克京城,參建武軍事。

    盧循逼京口,祫次子義隆,時年四歲,裕使粹奉之鎮京口。

    隆安六年,盧循乘虛襲建康,劉裕北伐,方議鎮下邳,得诏,引兵還,至山陽,聞何無忌敗死,慮京邑失守,卷甲兼行,過江,至京口,衆乃大安。

    又帝元嘉十七年,魏太武率大衆至仄步,壞民廬舍,及伐哉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

    丹陽統内,盡戶發丁,命傾軍将軍劉遵等将兵分守津要遊邏,上接千湖,下至蔡川,陳盤列營,連目汀濱。

    自采石至暨陽六七百裡。

    建平王景素好士,江淹随在南徐州,以郭彥又辭,連系州獄,淹獄中上書,得釋。

    及景素鎮京口,與腹心日夜謀議,淹知禍機将發,乃贈詩十五首諷焉。

    建平王景素刺南徐,被誅,左右離散。

    王思遠嘗為其州主簿,親視殡殓,手和松柏,與廬江何昌寓、沛郡劉說上表理之。

    李安民行南徐州事,王回素是其所親,盜絹二疋,安民流涕,斬于軍門,厚斂祭之,人人震服。

     戴颙春攜雙相鬥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鶴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古今樂錄曰:華山畿者,宋少帝時,南徐三士子從。

    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女子,悅之,因感心疾而死。

    及葬,車載從華山度。

    比至女門,牛不肯前。

    女出而歌曰:華山畿,君既為侬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侬開。

    榆應聲開。

    女遂入棺,乃合葬焉,猶神女塳。

    自此有華山畿之曲。

     齊袁篆,字偉才,粲從子。

    初以微言忤世祖,免官,役東冶。

    世祖遊陵,望東冶明曰釋之。

    尋白衣行南徐州事。

    謝眺行南徐州事。

    又章盛千一時見西曹到洽,深賞之,日引與談論,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資兼文武。

    梁簡文帝為晉安主刺南徐,劉遵為州治中,甚見賓禮。

    大同元年卒。

    王為自太子,深情惜之,令吾昔本朱方,從容坐首,良辰美景,清風月夜,鹢舟乍動,朱鹭徐鳴。

    本嘗三日不追随,一時不會遇,酒闌耳熱,言志賦詩,校核忠賢,摧揚文史,益者三友,此實其人。

     列蓋平聰慧,官太子洗馬、尚書殿中郎。

    嘗從高祖幸京口,登北固樓賦詩,受諸便就。

    貞陽既受僞位,仍授王僧辨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牧。

    陳霸先時為南徐州刺史,與諸将議,因自京口舉兵十萬,水陸俱至,襲于建康。

    典簽三官彈制。

    諸王操生殺之柄,共權最重。

    梁揚道愍以謟事。

    南康王績用事,長史每裁抑之。

    梁武帝子蕭績。

    持節南徐,時在甚幼,主者有受貨,洗攺長史王僧孺弗之覺。

    績見軌诘之,人皆服其聽。

     敏孔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譽,普通中為晉安王府。

    長史專行南。

    徐州事主,阙相倚仗,嘗于齋中則設。

    榻。

    雲:此是孔長史座,人莫得與焉。

    侯景叛。

    逆蕭綸剌南徐,殊步騎三萬發京口,将軍趙伯超曰:若從黃城大道,必與賊遇,不如徑路直指鐘山,出其不意。

    太破景,斬首千餘級。

    王萬為南徐别駕從事史。

    大同末,武帝谒園陵,道出朱方,劢從辇側,所經山川,莫不顧問,随事應對,賊有故實。

    從登北固賦詩,帝甚嘉之。

    南徐州近畿重鎮,前後吏士數十人,皆緻巨當。

    蕭洽為南徐治中從事,清身率職,餽遺三無所受,妻子不免饑寒。

    好學工文,有文集二十卷。

    蕭昧素為南徐州從事,好學,能十二言。

    居職任情通率,不自矜尚,天然簡素。

    侯景之亂,蕭淡藻刺南徐,遣長子或率兵入援景,遣其儀同。

    蕭邑代之,據京口,或勸共奔門北,疾藻曰:吾國。

    之。

    股肱既不能誅賊,當同死朝廷,按能投身。

    異類,欲保餘生,遂不食。

    薨侯景敗至京口。

    壺豆洲,為羊順所殺。

    徐嗣徽斬僞尚書右仆射索超世,以鹽納景腹中,送其屍于建康。

     隋麥鐵杖,始興人,骁勇有齊力,日行五百裡。

    性疏誕,不治産業。

    陳大建中,結聚為盜,沒為官戶,配執禦傘。

    每罷朝後,行百餘裡,夜至南徐州,逾城劫盜,日還及時,仍執傘,如此者十餘度,物主之,州以狀奏。

    朝士每日見其常在,不之信,告變。

    尚書蔡征曰:此可驗耳。

    于仗下時金求人送??書于南徐州刺史,鐵杖出,應敕而往。

    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為盜惜,釋之。

     隋平陳後,江東反,楊素遣麥鐵賊所擒?。

    行至淩亭,衛者憩食,哀其有嶰給。

    其餐,鐵杖取賊刀殺衛者皆盡。

    素大奇之。

    隋炀帝幸。

    江都時,劉元進作亂江南,以兵攻潤州。

    帝征吐萬緒率衆至。

    揚子津,元進不茅浦,将渡江,緒勒兵擊走囚,濟江背水為栅門,且無進來攻,又大挫之,賊解潤州圍而去。

    緒進屯曲阿,元進複結栅拒緒,挑之,無進出戰,陳未整,緒以騎突之,賊衆遂濱赴江水,死者數萬。

    隋賀若弼伐陳,兵渡京口,東口人密啟告急,而陳後主叔寶正飲酒,初不知省。

    高颍至,猶見京口啟在床下,尚本開封也。

     謝九超,武德間刺潤,重開南北謝塘,以漑民田。

    唐地理志:伊婁河,開元二十七年,潤州刺史齊澣所開。

    按澣傳雲:州北距人步沙尾,纡彙六裡,舟多敗溺。

    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婁渠以達楊于,歲無覆舟,減運餞數十萬。

    唐書音訓:京已在潤州城東北甘露寺側。

    瓜步,在今真州西六十裡,距揚州一百二十裡,宋文帝饋百牢于魏處也。

    按今揚州西南二十裡有瓜洲,土人雲樊為爪步也。

    伊婁渠今無其名,疑今瓜洲北揚子運渠是其地。

    當時以洲遙隸潤州,故澣得以。

    改置。

    李白有題爪洲新河餞族叔舍人渡江詩雲:齊公作新河,萬古流不絕。

    豈功利,生人天壤同。

    朽滅。

    兩橋對雙閣,苦樹有行列。

    愛此如甘棠誰雲敢。

    攀折。

    吳關倚北固,失儉自茲設。

    海水落鬥門,潮平見沙涒。

    李思文刺爛從子檄業兵起,以閑道聞思文固守險月。

    劉延嗣司馬潤,徐敬葉政潤域陷敵,業邀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