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一十

關燈
者,有租賦供廪蘭,載郡志可考。

    曆宋而元,屢徙其舊。

    近時書院遂廢,其地并與鶴林寺。

    僧明景泰間,郡守張公岩重建廟學,乃即廟背山之巅上搆亭,扁以今名。

    憶書院未可即複,姑為是以識先生之迹,庶幾後之君子,有能興起而修複之者。

     讀書台 梁昭明太子讀書處也,在招隐山上,今猶有石窟存焉。

     風漪軒 在唐頹山東苑,陳侯安都創,未諱所在。

     藏春塢 在範公橋下,詳見刁約宅注,後歸達氏。

     夢溪園 在朱方門外子城下。

    朱沈括所居,有自志。

     研山園 在靈建寺東,即米南宮故居。

    宋紹興初,總領嶽珂辟之,以為燕遊之所。

    退圃宋睦州悴俞康直所京口耆舊傳:康直通判居睦州,秩滿奉祀,時年五十七。

    暨祠祿再滿,遂請休緻,即所居東南為退圃,終日笑傲。

    其潤蘇輔嘗為四詩。

    西園。

     在放鶴門内韓蕲王故園。

     南園 在仁和門内,宋都統司設酤之所。

    至明為楊文襄一清别墅,後又歸曹氏。

     孫楚别墅 在監土山下第三村,人号牧坡,有庵曰無極亭,曰水天、平遠,曰夫根、月窟,曰虛白,曰橫雲,今不存。

     孫園 在清風橋東南,宋步帥孫虎臣之後圃。

    王園在謝墳寺之東,宋安撫王起宗别葉,後廢。

     蛟溪書屋 在巨村歐陽氏之西裡,明劉基讀書處,為謂 陵墓 淡山古墓夕陽。

    在太行,人過其下,有拂苔藓,讀殘碑,流連欷歔,不忍辄去者。

    然則馬鬣之封,固以人重乎? 宋 興甯陵 在城東三十五裡谏壁之雩山,武帝父孝皇帝所葬,孝穆趙皇後、孝慈蕭皇後祔焉。

    熙甯陵,文帝母胡太後所葬。

    漢荊王劉賈墓在府治後圃。

    國孫策墓在城南,按孫氏諸陵,堅曰:高陵在曲阿,權曰:蔣陵在中山,惟策在丹徒,追崇未及,故不稱陵。

    曾收類集謂并氏陵在城中,複取何遜行經孫氏陵詩附之,誤矣。

    蓋遜所題乃權墓。

    姑蘇志有高陵,謂叔與策墓、魯肅墓。

    在城東,或雲:在城東。

    苦竹山搜神記:下伯陽家在京東,有大塳,伯陽妻。

    卒,乃平其冢以葬。

    一日,伯陽在廳事中,見人來,有山算從至,曰:我容子敬也。

    塳在此二百餘年,何辄見懷日太右牽作陽下以刀環築之數百而去。

    作陽亂率韋昭幕在城東七裡。

    晉東海王越慕在城南二裡。

    越戰于順域。

    喪日所物,觀裴氏招。

    殷仲堪慕在城東。

    郗鑒墓、郗情摹俱在城東。

    陳永定中,有精屍如生,得古制器十。

    餘成所書箴左:止膏盲憎平注其後,雲:得于廣國鄧非得。

    劉雲茗勒康成壞之,雲墓在積蓑難也。

    舟南十裡。

    宋榮陽、廬陵、衡陽三王墓并在城東。

    謝靈運有廬陵王墓下詩。

    蕭思诂墓在京口子惠開,性至孝,家素事佛,乃為父道四寺。

    曲阿舊郗曰禅鄉寺,京口墓序日禅。

    亭寺。

    又憚國禅封,未詳所在。

    唐唐王墓在城南二十五裡。

    相傳唐太宗子所葬,名及封國未詳。

    南唐徐知谏妻墓在黃社村普濟院之左。

    知谏聞尚存則。

    充王李從謙墓在城南望城門。

    其召翁似尚存,湖西望外子窮。

    宋京口轉運使蘇舜元墓在五老山。

    端明殿學士蔡襄銘。

    州長史蘇舜欽墓在石門村。

    斷陽修銘。

    參軍張知章墓在上塘村。

    翰林學士蘇紳墓在京岘山西北原。

    端明殿學士季淑銘。

    丞相蘇頌墓在五州山北阜。

    翰林學上曾肇銘。

    待制蘇攜墓在長岡,妻恭人曾氏祔。

    内翰汪藻志。

    通判蘇京墓在長岡。

    禦史遊酢銘。

    學士刁約墓在白兔山。

    虞部刁某墓在樂亭村。

    王安石銘。

    郎中刁總墓在缪家山。

    國子監直講梅堯臣妻南陽縣君謝氏慕歐陽修。

    志雲:梅氏世葬宛陵,以貧不能歸,葬于潤州之某原,未詳何地。

    度支葛源、源子主簿良嗣墓皆在顯揚材。

    并王安石銘。

    虞部豐有孚及弟有章墓并在招隐山。

    屯田郎中析永墓在士山下。

    永字耆卿,始名。

    三變好為淫冶之鴻仁宗臨軒放榜,時納之,後易名永登。

    第。

    永康葛勝仲丹陽集陳朝請墓志雲:王安禮守澗,欲葬之,稿殡久無歸者。

    朝請市高燥地,親為處葬具,曰:變始就能穸。

    近歲水軍統制羊激命軍兵鑿士得橋墓志銘并下工飽及搜勖、慕丹走。

    縣志。

    民之陵墓。

    日本銘,乃其始所作,篆額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銘文皆磨滅,止百餘字可讀雲:叔父諱永,博學善屬文,尤精于音律。

    為泗州判官,攺著作郎。

    既至阙下,名見仁廟,寵進于廷,授西京靈台令,後為太常博十。

    又雲:歸殡不複有日。

    矣。

    叔父之卒,迨二十餘年雲雲。

    大中陳汝奭及其子知軍龍輔墓并在黃山。

    柳處俊銘。

    朝議俞希曰墓在釜鼎山。

    秘閣校理龔原銘。

    朝散俞康直慕在岘山之西,父希言亦葬此。

    丞相陳升之墓在五州山。

    輸林學士章惇銘,韓獻肅公終撰川道碑。

    升母荊國夫人窦氏及其子光祿寺。

    丞開大理評事闳孫知縣。

    鎮侄朝散禧、迪功琳等皆葬此。

    知濟州陳豫墓,在汝山。

    觀文殿學士張浚銘。

    始,豫諸子謀葬豫,有夢豫刺汝州者,後得其地與夢符,遂葬焉。

    豫之子待制桷、孫朝散崤、朝奉明、通直斛皆葬此。

    殿中侍禦史陳師錫墓在蔥塘灣。

    名戲魚灣。

    左丞王存墓在仙風裡。

    翰林學士會肇錦。

    又丹陽志:莊定公王存慕,在縣後。

    祠部王介幕在蒜山東。

    蒜山在郁祉村,非西津蒜山也。

    主介作,蘇子瞻皆有鞔詩。

    殿前檢點錢某墓在菊花山祠堂灣。

    某為武肅王錢缪孫。

    延康殿學士王漢之墓在馬鞍山。

    翰林學士毛友銘。

    弟寶文閣學士渙之墓亦在此。

    中書舍人程俱銘。

    光祿卿王罕及其妻狄氏、子昭州平樂縣主簿潞墓并在崇德鄉承安裡。

    岐國公王圭錦米芾父光輔、左武衛将軍、贈中散大夫,母贈丹陽縣太君辟氏墓在補鶴山。

    元章好奇,葬親,不封不樹,世莫知其穴之所在。

    禮部郎中舉芾墓在長山中書舍人藥肇銘。

    按蔡志:芾以大關三年六月葬丹徒長山下。

    明呂宦某有慕縣。

    舍十陵慕。

    在黃鶴山。

    郡奸民因聳憲使米萬鐘與呂搆遷呂墓,立元意墓碑,後遂遁。

    相傳誤,不知蔡志與宋僧慶清、歧、暮碑皆巳詳明矣,人待為正之。

     觀文殿學士宗澤墓在烏龜灣顯谟閣學士會也。

    佛郡守吏部侍郎會烈為建事堂,明耕守劉辰為複暮。

    田,詳見潤草先賢錄。

    陳先,義鳥人,宣和間以事谪居潤,夫人死,稿葬于此。

    後澤冉開封卒,因合葬馬。

     同知樞密院事林希墓在馬迹山。

    侍郎許将銘。

    尚書左丞鄧潤甫墓在下濞塘。

    秘書監翟思墓在鐵爐山。

    孫兵部經亦葬其山之東南阜。

     朝散大夫、知楚州陳向墓在長山之白雲岡。

    内翰沈拈餘丞相曾布墓在長山之相公灣。

    右奉議郎、知舒州僧勳墓在丹徒鄉勳,布之子,内翰出藻識。

    丹。

    曾正議墓在獨市村。

    朝散大夫蔡淵摹在東霞山。

    翰林毛友銘。

    秘書郎黃伯思墓在招隐山之麓。

    觀艾殿大學士李綱銘。

    尚書蔣猷幕在五州山西枯内輸汪藻志猷墓乃雲非。

    阜州鄞縣鳳翔鄉,隐學山未是。

    中書侍郎劉逵墓在汝山。

    共子居,實為志。

     資政殿學士趙野墓在圖山之陽。

    靖康初,野過高密,為賊所害。

    紹興初,招魂葬此。

     康州防禦使兼大醫完使何公務墓在鳳風山。

    兵部侍郎胡铨銘。

    大中大夫、常、鎮、蘇、湖钤轄丁晔墓在城西寶蓋山。

    父朝奉、母太君符及夫人徐子得酉、孫道明、曾孫熙拱皆葬此。

    開府儀同三司詹文墓在白兔山,妻榮國大人何氏,敕祔葬。

    子資政學十度亦葬此。

    其族今居精雲。

    武顯大夫向子莘墓在官塘橋西北長樂山。

    朝散大夫吳說文碣。

    生母永康縣太君夏氏,妻靜安縣君曾氏,子義烏丞遊、刑曹塗、監酒澄、排岸漳,俱葬此。

    奉議郎、常德倅向七斐莫在長山,母令人俞氏亦葬此。

    兵部張颉墓在橫山。

    尚書淩景夏志。

    龍圖學士鄭某墓在謝家灣按周濂送先生母仙遊太君鄭氏,嘗葬其兄龍圖學士鄭向慕側,後徙江。

    州德化。

    疑此即向墓也。

    尚書郎洪某墓在缪家山。

    運使高某墓在官塘橋東。

    都督張某果在圖山北。

    知泗州夏臯墓在馬迹山,臯以準西義士從事,紹定、嘉熙間,屢立奇功。

    後守泗州。

    鄰郡有郁出國,而殁,有旨立廟于經州。

    其子安國亦以開慶授節而殁。

    殿丞周某慕在缪家山南。

    節使趙文亮墓在朝陽門外轉冰灣。

    死事輔葬。

    制使章琰墓在樂亭岡西。

    父世墓在登雲寺側。

    太卿龔基先及其子司農卿樂墓尊在五州山車灣。

    艾謙及子制幹慶洪、教授慶長、知縣為篡,并在虎踞門外查澤村。

    檢校高言墓在虎踞門外五裡。

    通州茅癸墓在虎踞門外石井。

    兵部侍即湘之父。

    郡守李迪妻葛氏墓在城西。

    樞密高桂墓在仁和門外四辨山。

    吉州刺史韓亮及其子黃池巡檢??篡并在虎踞門外謝家灣。

    左司郎中王巳墓在白兔山經函口郭村。

    發朝請母何氏、妻居民杜氏、子太杜令朝孫并葬此。

    知常州孫吳會墓在鶴林寺側。

    參議史昌卿墓在城南鳳凰山,昌卿彌遠孫,樞密宅之子,仕至提轄文思院處置使司參議官。

    卒葬錢塘之西山。

    後其子興孫僑寓于此,因遷葬焉。

    朝請大夫王元純墓在石公山。

    元純字居善,蕭贈人。

    仕至淮東安撫司參議官,自号東山。

    淮西安撫使邢政墓在華蓋山。

    節使張某墓在查澤下偃村。

    勇勝軍統制官詹某墓在岘山吳澄表墓,趙孟頓題額。

    沅。

    翰林學士青陽夢炎墓在定波門外鳳風山。

    都水監羅璧墓。

    在招隐山下,妻陳氏、李氏祔。

    明威将軍相鎮墓在白兔山。

    子将樂尹京祔。

    亞中大夫孫矩墓在汝山。

    縣尹朱姜永墓在菊花山,妻王氏祔。

    俞德鄰及第西發摹并在城南三裡獨之風山。

    子吏部主事庸慕在東北一裡。

    所堯尤恭墓在城南謝象。

    福甯州判官那文薰慕在華蓋山。

    提舉林桂發摹在汝山灣。

    将仕則徐可庵幕二之在本山。

    蘭林學士危秦銘,學士揭竑兼蓋。

    教授楊如山墓在華蓋山。

    建康路同知蕭漢傑墓在水西門外其岩。

    州判官郭景星慕在釜鼎山。

    教授徐桧龍墓在白兔山。

    都司蔡祀墓在莫山。

    廣東鹽課副提舉焦禮慕在京岘山。

    贈承事郎、丹徒縣尹顧如松及弟海道運糧千可淙子推官岩壽墓并在寶蓋山。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雷澤墓在鴻鶴山富春。

    子孫守荥墓隐山洞之東南。

    明安遠大将軍、同佥書行樞密院事、前鎮江統軍元師缪大享墓在城西永興寺西。

    吏部尚書詹同銘。

    武德将軍刁百川果在朝陽門外劉家灣。

    昭勇将軍黃寶墓在城西南珍珠泉側。

    鎮國将軍孫功妻胡氏墓在下濞塘。

    龍虎将軍上護軍童成墓在城西。

    指揮使程德墓在京岘山萬壽寺東南。

    指揮同知李佐墓在丁卯橋側。

    山西左布政使徐銘墓在鴻鶴山。

    雲南左布政使王豫墓在城西黃山。

    德州學正唐誠墓在夾山下。

    大醫實給大常寺正卿俸。

    何淵墓在城南鳳凰山。

    少師楊士奇銘。

    戶部郎中呂獻墓在磨笄山麓。

    贈刑部耶中張震慕在馬鞍山枝。

    震,雷澤裔,後因姑母得今姓,以子恂贈本官。

    贈刑部郎中。

     丹徒縣知縣袁庸墓在郡城西。

    大學士劉珝表。

     贈翰林院編修費升墓在城南華蓋山。

     建甯右衛經曆丁甯墓。

    在黃山。

    妻華氏祔。

     休定府同知錢甯墓在鳳凰山。

     太仆寺少卿蔣敵墓在寶蓋山。

     贈戶部主事達顯墓在汝山。

     贈戶部主事趙铨墓在菊花山。

    子郎中祥祔。

     廣信府儒學教授再升墓在黃山。

    國子司業費訚表。

     化州同知贈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楊景墓在城西詐輸岡。

     參議胡清及子知府信墓在寶蓋山。

     禮部侍郎費訚墓在白兔山。

    谕葬李東陽銘人:近有奸民惑于甲輿之說,謀起訚柩為葬地,入山開忽烈風迅雷大佯,知縣李先春各重懲之。

     太醫院使錢宗嗣墓在白兔山。

     戶部郎中達毅墓在花山。

    尚書餘子俊銘。

    廣東副使丁玑墓在城西白龍岡。

    大學士靳貴銘刑部郎中張恂墓在馬鞍山。

    溫州府經曆贈禮部右侍郎靳瑜墓在焦石山。

    太恭人範氏墓在馬鞍山。

    谕葬,李東陽銘。

    淮安府知府袁果墓在寶蓋山。

    诰贈奉直大夫俞桂墓在城西長山。

    唐鹦銘秋山。

    居士韋椿墓在丁卯橋東。

    大學十靳貴銘紹興知府吉惠墓在太子。

    太保。

    大學士文僖公靳貴墓在長山。

    妻贈二品夫人王氏墓在焦石山。

    封品夫人夏氏墓在白兔山。

    少師、大學士文襄公楊三清墓在城西大岘山。

    诰贈二品夫人叚氏, 诰封二品夫人胡氏合葬。

    員外郎夏儒墓在大岘山。

    姜寶志副使曹棟墓在。

    禦史周密墓在磨笄山鶴林寺前。

    贈雲南布政使司左參政範曉墓在白兔山枝。

    郎中唐侃墓在按察司。

    副史邬紳墓在華蓋山。

    知府嚴寬墓在雩山枝。

    贈員外郎劉業墓在龍鳳山。

    山東左參政劉際可墓在鳳凰山。

    工部尚書範侖墓在吏科。

    給事中吳之望墓在龍目橋。

    荊州府推官、贈尚寶寺少卿華??墓在應天。

    府尹談自省墓在皇清。

    诰贈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加贈通議大夫、内閣學士。

    禮部侍郎張鳳儀慕在句容之藩莊。

    太淑人錢氏墓在回龍山枝。

    都司佥書李琚慕在城南薛家灣康熙六守,羅以死事,謂葬。

    内。

    翰林國史院編修張玉裁墓在句容之仙桃嶺。

     诰封中夫。

    福建副使蔣應麟墓在華蓋山。

    淑人許氏合葬。

    汪玩銘牒 光祿大夫蔣邦偕妻封太夫人金氏墓在城西牌字圩灣山。

    子榮祿大夫蔣彪,妻封大人龔氏祔, 诰贈昭勇将軍李儀暨妻淑人王氏墓在釜鼎山枝。

     诰贈昭勇将軍奔再新暨妻淑人張氏墓在鳳凰山枝。

     诰封昭勇将軍李重耀妻淑人劉氏墓在塔山傳家邊高骊山之原。

     诰贈資政大夫何應周暨妻夫人周氏墓在香山枝。

     诰贈資政大夫何金珽墓在香山枝。

     碑碣 十碑崇碣,當時非不淫之歸,然久或更兵燹焚毀,或有以之代石砌基牆址者。

    高文名筆,其湮蝕泯滅可歎也。

    然其名有因紀載以傳者,論殇壽之大較,豈不殇于仁而反壽于紙乎?宋麟鳳圖緻廣大、盡精微,極高明道中庸大字,石刻四教抗禹。

    迹圖元引年正日伏長安本刻約興十年,教授食箎重材立石。

    丹走縣志眷匕十碑府學重修太成殿,俾汪藻撰。

    陳東谏草府學修造碑、教授孫繼學撰。

    溪山二大字。

    學士歐陽懸贊,太常博士張翥題跋,宣文閣博士揚俊記。

    以上在學宮。

    高宗書籍田手??蘇轼招隐詩,刻蘇轼鶴林詩,刻蘇轼。

    次刁景純詩,刻長沙趙缙詩,刻鹹淳壬中。

    趙缙夫兩寶花隸古。

    金華王野詩刻淳祐乙巳。

    古竹院隸古碑。

    慶元庚申。

    馮多福次勸農詩,刻紹走,元年。

    相台嶽珂詩,刻嘉定甲門朱承祖山行紀詠詩,刻嘉定甲申劉光祖、俞烈詩刻陳均也。

    沙模次唐人絕句詩,刻孫觌手簡及版語。

    俾眉山李者遊鶴林詩刻趙汝椹和方逢辰詩,刻深甫次茶字韻詩,刻馮紹祖。

    次冰壺先生詩,刻趙善湘和班字詩刻徐廪濂溪堂斷碑米芾城市山林四字,以上在鶴林寺。

     王安國玉鑒堂大字,東坡手簡,吳傅朋草書斷碑,吳琚行書斷碑,以上在金山。

     陸務觀瘗鶴銘題識,趙孟筌書浮玉兩大字,吳傳朋石屏二大字,以上在焦山。

    元宣聖小影碑在正啟北,摩唐典道子筆。

    宋紹聖二年四十六代孫孔宗壽記。

    元延祐四年,新女于泰來戰石。

    加封孔子??石刻大德十一年立。

    告谕師生官民。

    石刻至兀三十年立。

    鎮江路儒學新圍田碑,教授題名碑,??授韓祺橫。

    南徐修學碑、徐顧記。

    學田碑、陳友龍撰。

    儒學修造碑、吏部愈庸撰。

    儒學複田碑,延祐四年。

    儒學大成殿碑。

    俞德鄰撰。

    儒學丁亥紀實碑斷缺,莫識名氏。

    大德加封孔子??石刻世祖學校禁約陳複學田碑。

    郡守謝城置田六頌,謝震記。

    以上在學宮江淮府興。

    造碑鼐魯舟縣在難撫公署。

    聲清黨碑魯記在巡按人暑明卧禅冠禮團禅婚禮圖碑、發引圖碑、祭禮圖牌。

    新遷廟學碑魏骥撰。

    鄉賢祠碑、鄭霧撰。

    重修廟學碑、周憂撰。

    重修學碑倪嶽撰。

    鄉貢題名碑、光風霁月亭碑二沈因橫一楊清撰。

    府學禮器、樂器禅。

    周洩谟撰。

    重修儒學碑吳寬撰。

    府縣二學義田碑薛賦旗撰。

    丹徒縣之十。

    碑重修儒學碑何撰。

    重修府學碑焦竑撰。

    對山基址栽樹碑羅懊。

    以上在府學。

    卧碑。

    聖谕計石二方,明嘉靖九年刊布。

    禦制正孔子祀典說,在明倫堂北壁之東,計石四方。

    明嘉靖力年刊布。

    禦制正孔子祀典記,計不二廉明嘉靖九年列布。

    禦制敬一箴、神在敬一亭,明嘉靖五年立。

    程子四箴碑。

    在敬一亭,明嘉蠟五年立。

    重修儒學記,徐有肖記。

    重遷縣學碑記。

    嘉靖元年,學曉蕭嗚鳳徙建壽邱山南麓,巡按禦史朱實高撰。

    修縣學碑記。

    太仆卿曹仿撰。

    新建宗忠簡祠堂記,傑殘碑在,心簡厲壁。

    正德中,巡按聞珠建祠于壽,即山北,大學士靳貴撰文。

    重建縣儒學記。

    張位撰。

    墓田碑知府劉故複立。

    縣儒學科第題名碑記徒縣壽邱山栽樹碑系殘碑載山基丈尺,并裁樹株數。

    碑陰刻範文正公讀書處,萬曆仁十六年立。

    徐中丞分置學田碑記。

    禦史奪陽撰。

    康庑賢位東庑四十七位,西廟四十八位,天啟元年,教谕李奇玉立石。

     以上在縣學。

     城陛廟禦祭文碑在城隍廟。

     楊遵隸書碑在巡撫公著。

     牧馬草塲碑在縣治。

     數萬锺宏開鹜嶺四大字碑在北固山。

     長廊仕優所碑知縣李東撰。

    在縣治。

    皇清禮部題立卧碑。

    順治十年,大月立。

     重修府學碑吏割則十,張九徽撰。

    以上在府學。

     重修縣學碑順治十五年,吏郎中懷九微撰。

    在縣學。

     吳琚天下第三江山六大字石刻通則程康莊有記。

    在甘露寺。

    重校瘗鶴銘碑知府錢外記立石。

    痊鶴銘既右刻。

    日糾罄,賤莊立。

    以上在憔山 寺觀 邑中屯戌逾萬豕,民間并室以居,乃梵宇琳宮,甍檐相望,罔不要金刻碧,掩映雲日,無乃侈甚。

    又歲屢不登,即學宮亦顔圮弗治,而糟流羽士,尚時以創搆見告,緩急輕重,殊失權衡。

    繼自今,葺其舊,使弗墜壞,若複紛焉以營其新,糜耗民力,是可巳也。

     金山寺 在金山東,晉時建名澤心趙孟??謂元帝時,虞集謂明帝時,未知孰。

    梁天監中水陸儀成,嘗即寺修設。

    祥符圖經謂始于唐,因頭陀開山,誤也。

    宋祥符五年,改山曰龍遊,天禧五年。

    複名金山,而以龍遊名寺。

    鹹平初,澤心寺僧幼聽獻山圖,诏遣内侍藍繼宗賜大藏經。

    祥符五年,說攺山名曰龍遊。

    天陳五年,又遣内侍汀德明就飾佛像,給錢三百萬,市木修寺寺會求表舊名鼎山曰金山,寺曰龍遊。

    政和四年,改為神霄王清萬壽宮。

    時诏夫下,悉立此宮。

    鎮江府以龍遊寺改建,微宗親書殿閣等客賜之,為天下神霄第一。

    郡守毛友及汪澡皆為記。

    又藻記稱先唐時嘗以為龍遊觀,蓋三時逢迎之詞,非實也。

    南渡毀于火。

    淳熙中,僧蘊衷重修。

    學士洪邁記。

    明永樂中,僧道瀾創建兩廊及毗盧閣。

    洪熙間葺大悲殿。

    正統十三年,寺毀,明年,都綱宏澍重建。

    是歲敕賜藏經。

    自元以來,通謂金山寺。

    寺中為大雄殿,其前為天王殿,東北為伽藍殿,西為祖師殿,其後越毗盧閣為藏經殿。

    明侍郎周忱建,以貯正統間賜藏。

    藏經殿之後為觀音殿。

    明永樂間,内侍鄭吉祥建。

    山有薦慈塔二,宋元符末,知樞密院曾布建。

    宋末沒于兵肩。

    隆慶三年,僧明了募建。

    妙高台、在山絕頂,宋元祐間,僧了元建。

    楞伽室、在妙高台下,蘇子瞻常書楞嚴經于此。

    乾道戊子,憎寶印即其處為楞仰室。

    大徹堂、在正殿左。

    圓悟勤性山時,僧堂中一十八人皆太徹,因名。

    悟心堂、在妙高台下。

    浮金堂、徐元用常邀蘇。

    子瞻同遊,賦詩。

    雄跨堂、宋乾道初,淮東總領洪是,取孝宗詩中語揭之。

    玉鑒堂、取學士蘇繡詩:僧依玉鑒光中住,人在金鳌背上行。

    水陸堂、宋曾鞏記。

    元延祐間,兩建水陸僧應失撰碑,集賢學士趙孟類書。

    三禁堂、僧别峰建。

    觀瀾堂、在長廊下。

    永安堂、在正殿南。

    至遊堂、宋無祐寶覺禅師建,蘇轼題。

    化城閣、王按:石僧、仲殊皆有詩。

    無邊閣、金鳌閣、奎文閣、宋高宗幸建,時,孝宗以元子屬從,道出京口,賦詩,有雲:翠然氏立鎮中流,雄跨東南百二州。

    郡守方滋刻石,下有記。

    萬壽閣、在寺右,元至大初,僧應湖建。

    學士處。

    集記。

    毗盧閣、而七雄殿後水樂中,僧道瀾建。

    千佛閣、在大雄殿左,永樂中,僧道瀾建。

    西山閣、在則高台。

    靈觀閣、在山南畔。

    洪武中,倫祖南建五聖明将。

    宏治間重建。

    三聖閣、明萬曆中。

    倫祖位建。

    水月樓、僧祖铉建。

    善财樓、仲衡适。

    涵虛樓、在聽中建潮軒後。

    聽潮軒在靈觀閣下,景泰間,僧宏霆建。

    養素軒、在山之東。

    成化間,僧智衍建。

    鎮濤軒、在山之東,明成。

    涵清軒、在妙本岩前。

    化間,僧永鏡建。

    明宏治間,僧理潮。

    雪月軒、在養素軒左,明宏。

    竹院、在妙空岩。

    治間,僧古岩建。

    側承樂閑僧聰敢建。

    宏治間,僧智和複建,易名菩提庵。

    無極院、久廢。

    冰雪窩、在寺廊下,明正統間,僧甯谖建。

    信庵、在無邊閣西。

    宋理宗禦書大二字賜趙葵,創此庵揭之。

    北庵在中冷泉之北。

    明宏治間,僧慧明建。

    留雲亭、在山絕頂。

    明景泰中,郡守白仲賢重建。

    正德中,尚書喬吞海亭、在山颠,東瞰海門,宇易天,其扁日馭,風木蒼張。

    登覽九勝回瀾亭在山四,古高阜地,遺址尚存。

    煙雨奇觀亭在回瀾亭北,宋紹興建江山三覽亭在觀瀾亭北,明成化中建。

    中洽泉亭、在正殿右。

    藏經閣、明萬曆癸巳,敕賜大藏經一部,僧空滿建閣奉之,翰林檢讨王肯堂有記。

    龍王、廟五代楊氏據江南,封。

    元水府昭信泰江王。

    宋祥符中封顯濟。

    中西安撫劉光世重建。

    嘉定郡守史彌堅再建。

    明洪武中,封顯濟龍王,賜謙祭。

    皇情康熙二十一年,江、鎮、常道孔知府日囚漕河于淺,禱于神,江潮至,因川赀并募,糾士助修。

    尉遲寶閣、在山南。

    唐尉遲敬傳修侍寺,憎祀之。

    懸奘法師嘗至山,因并祀之。

    考尉遲守揚州,造泰州城,修寺或有之。

    縣人自滇蜀入天竺,途經金山,亦未可知也。

    宋韓蕲王廟、在龍王廟左。

    呂仙祠、舊郭璞祠,并祀蘇轼,皇清順治初,知縣唐虞世攺建。

    玉帶橋。

    以魚骨甃成。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大司馬于過金山捐猩猩羢倡行修葺,因留以永鎮金山。

    内閣學士部侍征有郎張記。

     焦山寺 在焦山傳燈錄載為曆代祖庭,創自漢興平間,名普濟寺。

    唐時僧法寶重建,宋名普濟庵,元祐初了元禅師居之,複名寺。

    景定癸亥毀,僧德瞋建。

    郡守陳均記。

    元名焦山寺,兵毀。

    明正統中,僧覺初心建規。

    模宏壯。

    景泰問,其徒宏衍拓之。

    梵宇之盛,遂與北固、金山抗矣。

    大雄殿唐時建,宋了沅,元聞史明覺初心宏衍,修建不一。

    明弘治中,僧妙福、妙瑛重建。

    皇清康熙一年,邑人高拱鬥重修。

    天王殿、藏經殿、明正統十二年,敕賜藏經,侍郎周忱建庫貯之。

    明應殿、即伽藍殿,祀明應公、焦處士。

    宋敕刻石殿中,郡人蘇師德記。

    塔在山巅。

    寺舊無塔,元大益間,江浙佥省周文英渡江阻風,許建塔于住山。

    有頃,風止,乃損赀創造,曆九年而成。

    後以倭亂畋,塔基尚存。

    化僧地、在山東北。

    門庑、獎先十八間。

    海雲堂、在天雄殿左,即方丈。

    舊藏有周鼎、玉佛、楊文襄公玉帶,各曰鼎,久失所在,知縣龐時雍動得之。

    禅堂、在毋雲堂左。

    堂之南有齋堂,左右有廊,西南有小刺,東有浴池,廚庫,亦名怙木堂。

    隐士祠舊在大殿右,有司祭祀,像衮冕。

    明天順問,郡林鹗以非處士本志,攺淡衣大帶。

    後又複衮。

    冕郡守姚堂修。

    沈固記。

    正德壬中,郡守所循,仍攺深衣大帶。

    僧懼屢改裂刓,請淡衣大帶如常。

    人铨書額。

    年久祠州。

    順治癸巳,僧興邊、了元尉曾入員皇夢威靈鎮九州。

    海門庵、在寺東。

    别峰庵、在寺頂東北。

    自然庵、在山半觀音閣西。

    海峰庵、在明應殿後。

    水晶庵、在明應殿東南,内有笑軒。

    順治十八年,僧德定重修。

    東庵、舊名祖覺,在水晶庵東。

    海西庵、在天王殿西。

    朝陽庵、在山之東。

    雲聲庵、在周峰庵下。

    真武殿、僧德戒重修。

    海雲樓、在海雲常後。

    華嚴樓、即三烽淳故址,在三語洞側,僧元階建。

    寶蓮閣、在海雲堂東,康熙八年,倫永質重建。

    贊善閣、見唐圖經,今廢。

    千佛閣、在大雄殿東。

    觀音閣、在山畔西南。

    雙峰閣、皇清康熙八年,僧昭乾建。

    松寮閣。

    在禅堂前,明萬曆間,何明湛重建。

    煙雲閣山白弟。

    建藏經閣、明崇祯壬申殿。

    毀。

    皇清康熙乙巳,僧興上重建為暗。

    飛雲室、在觀音閣後,郡人夏禹鼎建。

    煉丹台、在山絕頂,相傳焦光遺迹。

    又雲:壯觀亭傍有東洽泉,名住光陳丹井。

    吸江亭、舊在山之四,人移絕頂。

    善财亭、在觀音閣後。

    壯觀亭、在山西南。

    明天順間,郡守姚堂建。

    取李自登高壯觀天地間之句,徐有貞記。

    寶墨亭二、其一以覆瘗鶴銘,宋初建,其一以覆此無尼經。

    石幢鹹淳中建。

    石帏舊在郡治,郡守是潛移置山中,亭以是作。

    宋蘇獻有詩。

    皇清郡守錢升重建于湯雲堂左。

    朝宗亭、在山之東,與海門山相對,久廢。

    望江在山之西,昔人謂登是亭而望焉,則亭徧源溪湜,稽天而白者,此汀水也。

    故廢漚亭二,二不出上一在焦山渡東,俱廢。

    飛仙亭、江山偉觀亭、并在山上。

    會景亭。

    在觀音閣右,舊名佳處亭冊。

    萬曆丙中,郡守王應麟。

     露寺在北固山,三國時吳王皓所建,時攺元甘露,因以為名。

    張氏行役記謂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蓋唐人指京口為金陵寺。

    舊在山下,唐李德祫觀察浙西時,施州宅後地增。

    拓基宇。

    或公此時甘露降,因以名寺,非也。

    乾符中毀,鎮海節度使裴璩重建。

    宋祥符間,僧祖宣移山上。

    建炎中毀于兵。

    嘉定壬戍,僧祖燈複建。

    元至元巳醜毀。

    大德已亥,曾智本重建。

    明宣德癸醜,僧玖理重修,創。

    景泰間,僧惠琏、行诠、成化、宏治間,僧益淵、妙福、體瑢,相繼修建,而規模燠然矣。

    今存者大雄殿、在山上,創始建皆與寺同。

    皇清邑人高拱鬥重修。

    觀音殿、在大殿西北。

    伽藍殿、在大殿左。

    關裡殿、在大殿前。

    五聖殿、在觀音殿前。

    藏經、明正統間建,設閣以貯初賜大故經典,應濕多毀。

    萬曆初,金陵僧如學建閣,又造疵經台,補藏經。

    唐文獻有記。

    馮夢祯有庶。

    畫材閣、在藏經閣右,明陳繼儒題,取米芾指南山堪作畫材語也。

    文昌祠、昔為三賢祠,祀縣令龐時雍、曲昌期、楊金通,後攺祀文昌。

    長廊、明米萬锺書宏聞、鹫嶺四大字,勒石于壁。

    康熙,邑人高拱鬥重修。

    淩雲、即使亭取荀中。

    人。

    多景有淩雲意,故名。

    樓、詳宮室。

    鐘樓、鐘,元至正九年鑄,明萬曆問,僧謹詠造樓懸之。

    鐵浮圖、唐李德人造,在天王殿東北。

    乾符中毀。

    宋元豐中,裴噶也建。

    明萬曆癸未,童論風吹鐵寶塔,水渰京口附是年以顔亦嘯沒天甚多。

    僧性成、功漢重建。

    天王殿、即今山門,梁武帝書天下第江山額,後廢。

    宋淮東總管延陵吳琚書。

    皇清通判程康莊臨摹,镌石有記。

    海門堂、即禅堂在山前,皇清康熙間,禅僧真覺重建。

    接引大殿、明萬曆間,魯僧孔五喀建。

    法序塔、在按引殿後。

    宋丹徒令王紀築縣垣,土中得石函,上刻梁大同五年,道人法序,瘗真身舍利于此。

    函中銅龛,龛中銀合盒,内二銀瓶,有舍利七粒,龛後刑。

    唐貞元十年,再加營奉,役人張遇獲之。

    遇後投慈雲寺為僧,易名閨真,端拱元年,遷瘗于此。

    徐铉記。

    大士庵、僧謹謙建,明正統中,惠琏行诠修。

    蔭竹庵、即妙空閣、僧謹。

    訓建。

    研山閣、宋米芾故迹。

    海嶽庵、在山之西麓,亦米芾建。

    蔡氏叢談雲:米南宮以研山與蘇學士家,易甘露寺園地,營庵其中,自題曰天開海嶽。

    後毀,乃移建于城東利涉門内。

    明宣德間,何玷理即其北重建。

    淨名齋、在山之下,宋米芾建,自為記,并詩。

    垂青庵、在禅堂右,取夫垂四面青句,竹木最潑。

    生生庵。

    在山後石壁下,明崇祯十,太守程逾建。

    寺昔有,今廢者,護??堂、在藏經閣乘南,明天順已卯建,以奉藏經敕谕。

    禦書亭、殿前。

    雷音堂、在薩??堂後,即寺之方丈水陸堂,元時建。

    法堂、舊在雷音堂後。

    海嶽樓、北固樓、海門樓、俱詳宮室。

    千佛閣、大悲閣、凝虛、雨華二樓、臨江亭、唐建在山止,多景樓,其址也。

    李德裕嘗題詩于壁雲:近世二幹石,甲公皆化厚丞相。

    量納川、平陽氣沖鬥三賢若時雨所至。

    跻丞相者,陸象先也。

    畢公名搆平陽,齊詹事聞也。

    三公皆曆潤守。

    鎮海亭、見潤州樂。

    北固山亭,在山之絕,百齊多之,前巳有之。

    梁武帝嘗臨朱曆刺史靜惠王子宏子正義,乃廣其口路傷施。

    楊路翼曰:禦小輿,登眺上悅。

    朱郡守王辇嘗大書四字,列所不後毀。

    東軒、寺左,朱郡守方滋建。

    西軒、元至西間建。

    北軒,本牧之有詩。

    梁武帝鑄,賜鐵镂二,陸探微畫菩薩二獅子。

    李衛公祠及公手植柏俱鶴林親在黃山下,舊名竹林,晉大興四年創。

    宋高祖微時嘗遊焉,及即位,改今名。

    唐開元、天寶間,法照、懸素主其地,始為禅寺,又名古竹院。

    唐李涉詩:因過竹院逢憎讦,即此。

    後薛朗、劉浩作亂,寺燼。

    宋紹興。

    中童。

    建,改名報恩光孝禅寺。

    鹹淳間,僧慶清重修。

    寺在山南。

    明永樂中,寺燼,僧得月就古竹院稍葺治之,即今址也。

    宏治中,了心始建殿,宇,萬曆間。

    郡守秀冰鐘庚陽招僧德乘居之。

    吏部尚書陸光祖捐金複寺傷侵地,重建天王殿及方丈、猶寮、蓮亭、竹院馬邦艮有記。

    滿。

    康熙乙巳,僧淨能、無怠重修。

    豳隐出在城南七裡招隐山。

    宋景平元年昙度禅師所創即戴腮。

    隐居之地。

    見梁晉安王綱利銘。

    又雲:順始至京口,嘗居竹林,其後築館此山。

    梁昭明太子嘗讀書于此。

    元俞用止碑曰:戴颙亥舍宅為院,昭明石案尚存。

    寺有石井、傳為昭明所開。

    珍珠泉及亭李迪搆虎跑。

    泉、鹿跑泉、唐學士蔣防為能泉,各覆以亭。

    玉蕊花、李、沈二公所賦,及朱人題詠。

    玉蕊亭。

    嶽珂有詩。

    又有唐宋諸賢題詠百刻明正統用,遷于鶴林寺。

    數芾。

    南宋戴颙高士記斷得米友仁嘗增華閣、萬松阙李建創。

    唐駱賓王、劉禹錫、張祐有詩。

    雲林寺。

    一名夾山禅院。

     寺莊滅而六裡創建,自晉廢巳久。

    明崇積間,禅一濟皇帶草蓬獨居二年,創名藍。

    上有洛浦、寒、曰亮于崖、夾源井、放生池、百尺松林,公泉普構。

    潛、孟郊來祖師畎二佛居,思以庵寺适叢露山小,猶有八庵。

    左翠、宗期、音、藏、猶處巳淨之破平等寺。

    皇清康熙癸醜,敝人黃某又市陸氏别墅,改為漢隐庵。

     因勝寺在城西二十五裡五州山。

    梁時山中有寺,武帝曾遊幸焉,辇道尚存。

    宋熙甯中,陳丞相升之葬其親于山,為建寺曰顯慈,其登眺之所曰日觀,曰卧雲。

    蘇子瞻題其亭曰卧看滄江,泉曰夕聽流泉。

    建炎間徙山下,曾布有詩。

    後廢。

    先是虎踞門内,唐大中六年建寺曰妙喜。

    宋元祐中,蘇右丞頌請為功德院,遂名為因勝報親院。

    有黃庭堅闳堂疏石刻及米芾跋。

    寺有石羊後朱所在。

    亢,至正閑,般僧元弦複建。

    明洪武間又毀。

    成化間,僧戒琇重建。

    楊一清有記。

    鼓廢。

    萬曆間,有憎治、淨來山中結茅獨居。

    郡劉質、何、曹四姓為市山創建,因移城中因勝舊額于寺。

    規制宏敝。

    有普同塔院、千尺井、陳元素金剛經偈。

    曹廷傑記。

    崇桢末,土兵毀其殿。

    皇清僧剖主開叢林,繼克初更抟大殿。

    克初逝,則真、碩揆相繼主其寺。

    述甯府城守都司田毓諸為新寺,百三佛像其中。

    善禧寺在朝陽門外,舊名南山報恩。

    隋開皇間,凜禅師建于通吳門外武烈帝廟側。

    唐乾符中,悫庵願師于寺南别創廟,改舊廟為寺,請南山報恩額揭之。

    元至元中遷此,額山門曰南山福地。

    即宋安撫使濮氏之故宅。

    明洪武中建觀音殿。

    永樂初,僧用謙建悠然閣、藏殿、山門。

    景泰二年,僧宏慈重建殿宇。

    三年,德定奏請,敕賜人額。

    宏治十五年,道清建法堂。

    嘉靖間,憎明秀重修。

    皇清康熙丙午,潭僧雲德重修。

    複興禅林。

     萬壽寺在汝山麓,宋趙安撫敝宅。

    元大德中,僧志和徙此。

    後兩毀。

    明重建,丁元吉記。

    後分東西二房,漸頹廢。

    皇清順治戊戍,僧端明與徒宗印居東房,修建複為禅林。

     勝果寺在虎踞門外。

    宋乾道中建。

    高宗成肅皇後謝氏功德寺也。

    後父冀王,母慶國夫人劉氏墓在焉。

    寺。

    有石渠上搆流憩亭。

    又有古繡七佛像及墨竹石刻,今皆不存。

    又有銀杏二株甚巨,相傳創寺時所植。

    皇清康熙二十年,内閣學士、禮部侍郎張九征重修,督工人程東見捐赀助工,募新佛像。

    延僧主其寺。

    登雲寺在城西登。

    雲門外,舊名福因智果院,唐貞觀間,僧俱胝建,賜額。

    宋曾文蕭公布舍田重建。

    育登雲台明初僧祖心,景泰中僧宗玺繼新之。

    走孫先寺。

    能仁寺在洪澤寺西,舊在城西閘東。

    宋建炎初創建,待制陳桷以金壇能仁廢額褐之。

    紹興中毀。

    開禧三年僧保福重建。

    元至正七年又毀。

    明邑人劉宗璧舍宅創寺于小圍橋西。

    明洪武二十五年,僧慶源始遷此。

    成化巳醜,僧湛然重建。

    大覺寺。

    在城南鴻鶴橋北。

    宋建炎間始創。

    建炎兵亂,大帥劉光世聚骸瘗此,俗号萬人墳。

    明永樂中毀,僧圓暗複創,宏治九年僧雲仙重修。

     天王承慶寺在登雲門内陽彭山麓。

    初名感慈院,梁天監中建。

    宋景定初重建。

    明洪武中,從祀重修。

    有遠軒。

    延慶寺在葛家巷。

    舊在壽邱山,朱建炎沖駁,地為軍寡,而額尚存。

    景能五年,僧祖亮瞀顔建此。

    明永樂、成化間,憎慧诠、圓惠重建。

    海會寺丹在丹徒鎮。

    朱建葆三年創,舊名尊聖,後改今額。

    或雲:天聖中政名。

    明正統三年尊建。

    禮部尚書王英說。

    永安寺在城西石門之東。

    明宏怡癸巳,僧圓海重建。

    永業寺在登雲門外,原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