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一十
關燈
小
中
大
雜紀志
離能。
阙志一魏離紀。
然病之,我樂道人隔之,不必盡潤淳注事薦之後八在二二二門私智鼎中之則君引寸隐之。
志海令得不猊也。
志雜,從 古迹 古人巳往,流米餘在天壞關,不與俱往也。
覽君其遺迹,時憑吊焉,其亦有生人感慕者乎?秦始皇馳道金陵志:始皇三十太年,用望氣者言,東遊至立郁斷山疏淮,由江東、丹徒往會稽古志相傳自江東至鎮江大路是也。
王安石有秦皇馳道詩。
石羊巷附很石 蘇文忠遊甘露寺詩有:犯石卧庭下,穹窿如洑源。
新懷卧龍公,挾策事雕鑽。
三談收禦子,再說走老暪。
名高有遺想,事在無留觀。
其序雲:寺有石似羊,相傳謂之狼石。
諸葛孔明坐其上,與孫仲謀論拒曹操。
蔡寬夫詩話雲:潤州甘露寺有塊石,壯如伏羊,形制略具,号狽石。
相傳孫權嘗據其上,與劉備論拒曹操。
按輿地志,石羊巷在城南,吳孫權隧道也。
劉備詣孫權,權與俱出獵,悃醉,各據三羊,三說不同。
又詩話雲:甘露壁問嘗有羅隐詩販雲:紫髯桑蓋此沉吟本百絕存事可尋。
漢鼎未安聊把手,楚醪雖美肯同心。
英雄巳往時難問。
苔藓,何知曰漸深。
還有市廛沽酒客,雀喧。
鸠聚話蹄涔。
時錢镠、高骈、徐溫鼎立,三方,潤州處其間。
隐此詩,婉而有味。
元符中,經火詩版。
不複存,石亦毀剝矣。
按曾彥和潤州類集引羅隐石羊詩,自注雲:在妙喜寺。
又隐寄默師詩雲:石羊妙喜寺,甘露平泉碑。
妙喜即今因勝寺也。
甘露寺殿前有小名似羊,僧因以隐詩揭其傍,蓋非也。
或者謂事衛公鼎建甘露寺時,聚境内奇物實之。
今犯石實自妙喜遷置。
然羅隐與衛公相去年遠,石羊在妙喜,隐猶及見之,則知非衛公徙置明甚。
彥和類集作于元豐中,而蘇公過潤,亦當元豐時,則當時所見巳非舊石矣。
明正德間,郡守滕谧建亭立碑于北固山之西南隅。
後亭廢碑移,而石棄在蔬圃積土中。
知縣龐公時雍請于郡守王公應麟覓得之,乃攺置之演武塲,建亭立碑,與将台對,扁曰武侯遺石,兼取滕公舊碑樹焉。
昔陸遊雲:石亡已久,寺僧取别石充數。
今赝者自存,而故名竟在。
謂久亡者,誤也。
茶潭即放生池 在月華山下,秦始皇開。
陸龜蒙詩:松門穿戴寺,荷徑繞秦潭。
亦名綠水潭。
宋紹興癸亥,令夫下名置放生池。
郡守鄭髒自改潭為池,歲久浸壅。
嘉定中,趙善洲複舊,後居民請租為業,歲旱不洇,人謂潭通海眼雲。
明末猶存三小池,今填為平地矣。
寄奴泉 鶴林寺中殿前井名寄奴泉,宋武帝微時所鑿。
寄奴,武帝小字也。
泉中舊有白龜,人疑為龍種,又名龍泉,大旱不犧。
宋絡興間,有僧禱兩于此,獲廿霖焉。
白蓮池 在古竹院東谷中。
池上有鬥雞庵。
宋蘇轼詩雲:白蓮池上鬥雞庵。
宣聖小影碑 吳道子筆,在縣學。
麟鳳二瑞圖石、四靈圖石 乾道壬辰,教官熊克因閱漢椑,取麟、鳳二瑞圖于學壁。
其麟之贊曰:麟胡為來,有王者起。
曠代獲,魯狩漢時。
聖賢感之,經絕中止。
籲嗟麟兮,維其時矣。
鳳之贊曰:有道則見,鳳何為藏。
儀韶鳴岐,千載相望。
逮時之衰,歌聞楚狂。
德備舜文,覽輝其翔。
慶元四年,教官陳德三易之以石。
嘉熙中,教官劉卿月又得四靈圖于應天府治,摹刻于大成殿之西庑。
麟、鳳二贊,與熊直院所傳同。
其龍之贊曰:或潛或曜,龍稱其神。
爰飛在天,利見大人。
名師命紀,瑞應昌辰。
類孰從之,祥風慶雲龜之贊日:天下有道,神龜出焉。
背書脅文,光昭後先。
謂何千歲,遊于芳蓮。
得氣緻和,維以永年。
龜龍今廢,惟麟鳳石刻在學宮淵源堂。
陀羅尼經石憧 郡志有陀羅尼經石怖,唐雲陽野火,王奂之集晉王義之書,自題其端雲:集宗祖晉右軍書。
畎公集古錄曰:在潤州寶墨亭中。
鹹淳八年,郡守趙溍移置焦山。
其題僧如玉瘗鶴銘辨證後雲:師示餘瘗鶴銘辨證,餘因以瘗地所得陀羅尼經,右軍書遺之。
郡志有墨寶二,即此帖之在州宅者,與華陽真逸書也。
隐而穎,離而合,于是古濁二寶俱教。
焦山。
瘗鶴銘 在焦山下江水中。
瘗鶴銘并序,華陽真逸樓上皇山樵人逸少書。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勤奚奪之遽也?乃裡以懸黃之币,藏乎茲山之下。
仙家有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詞曰:相此胎禽,浮邱著經。
乃征前事,出于土真。
餘欲無言,紀爾歲辰。
懸門去鼓華表留聲。
我唯髣髴,事亦微冥。
爾其何之,解化維甯。
後蕩洪流,前固重局。
右制荊門,未下華亭。
爰樂真侶,瘗爾作銘。
朱貧數台亢,就山下斷石,考次其文,傲其不可知者。
江夫陰真宰、丹陽外仙尉峰山征君此宋鹹淳間所存者也。
本鶴銘并片,華陽真逸撰。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二辰歲得于華庶,甲十歲化于朱方,夫其未遂吾三翔寥廓耶,奚奪之遽也?乃裹以懸黃之币,藏乎人茲山之下,仙家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詞曰:相此胎禽,浮邱著解。
乃征前事,出于上真。
餘欲無言,紀爾歲辰。
懸門去鼓,華表商聲。
我惟勢髴,事亦微冥。
爾其何之,解化惜箪。
後蕩洪流,前固重扃。
右割荊門,未下華亭,爰集真侶,瘗爾作銘,上皇樵人逸少書。
此府治後石刻臨本。
嘗古錄雲:古外鶴銘,華陽真逸撰,刻于蕉山之足,常為江水所及,好事者何水落時谟傳之,往往祗得數竽而已。
世以其難得,尤以為幸,惟餘所得百餘字獨為多也。
按潤州圖經以為羲之書,字亦裔特,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
彌陽真逸是顧況道号,今不敢遽以為況者,俾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可斯号者。
東觀餘論雲:邵公幾考次銘文,首尾似粗可讀,雖文全,亦止此百餘字爾。
而集古錄謂好事者吹,往往隻得數字,惟餘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蓋印書者傳訛,誤以十為百,當時所得蓋六十餘字。
此銘相傳為王右軍書。
蘇子美詩: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新傳床鶴銘。
文忠以為不類王法,而類魯公,又疑是顧況道号,又疑王瓒仆。
今審定文格,字法殊類陶安景。
宏景自稱華陽隐居,今曰真逸者,豈其别号與?又其著真诰,但雲巳卯歲,而不著年名,其他書亦爾。
今此銘壬辰歲、甲午歲亦不書年名,此又可證也。
壬辰者,梁天監十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
按隐居天監七年東遊海嶽,權母會稽永嘉,十一年始還子山。
十一年乙未,其弟子周子良仙去,為之作傳,罪十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
比銘後有題丹。
尉山陰宰數字,唐下贊詩,字言亦頗似瘗鶴他。
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故題于石側也。
或以銘一即瓒書,誤矣。
趙氏金石錄雲:集古鄉華陽真逸是顧況道号。
徧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号,惟況撰湖州剌。
使廳記自稱華陽山人爾,不知歌陽公何所據也?苕奚漁隐曰:集古錄疑前後有人同斯号者。
西清詩話雲:餘贊道藏陶隐居外傳,号華陽真人,晚号華陽真邈。
此蓋同斯号矣。
集古錄又以字不顔義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
第蘇子美、黃魯直皆以此餘為右軍書,得非本潤州圖經而言之。
故魯直雲:頃見京口斷崖中瘗鶴銘,大字右軍書。
以此觀之,遺教經良非右軍筆畫也。
若睦鶴銘當為右軍書,使人不疑。
如歐陽評顔、柳數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瘗鶴銘明鄰爾。
即顔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石玉間。
又嘗本詩雲:小字莫作疑凍蠅。
樂毅論勝遺教經,人字無過瘗鶴銘。
東觀餘論雲:晉成帝鹹和九年甲午歲,逸少方年三十二,不應巳自稱也。
真逸此銘決非右軍審矣。
又與劉無言論書雲:焦山瘗鶴銘,俗傳王逸少書,非也。
三小書中載雲陶隐居書,此或近之。
然此山有石刻王瓒三詩,字畫全類此銘,不知即瓒書,抑瓒學銘中字而書此詩也。
嘗親至彼觀之,疑即瓒書也。
下有雲:上皇山樵人逸少書,非王逸少也。
蓋唐有此人,亦号逸少爾。
東觀餘論又有此二說。
蔡佑雜記雲:焦山瘗鶴銘不著姓氏,但稱華陽真逸,世因謂羲之書,雖前輩名賢皆無異論,獨章于厚丞相不以為然。
緣石刻在崖水中,非窮冬水落,不能至其處。
其側複有兵司參軍王瓒題名,小字數十,與瘗鶴銘字畫一同,雖無歲月可考,官稱乃唐人,則章丞相可謂明鑒也。
又古洲馬子嚴題雲:餘淳熙已西歲為丹陽郡。
文。
學暇日遊焦山,訪此石刻。
初于佛榻前見斷石,乃其篇首二十餘字。
有僧雲:往年于崖間震。
而墜者。
餘不信然,遂拏舟再曆觀,若間尚餘茲山之下二十餘字,波關片石傾側,舟人雲:此斷頭水落時,亦可模榻全。
因請于州将龍圖閱。
曲學士張子顔,發卒挽出之,則甲午歲以下二十餘字。
偶三卒曰:此石下枕一小石,亦覺隐指。
如是刻畫,遂并出之。
其文與佛榻所見者同,持以較之,第阙二字,而筆力頓異。
乃知前所見者為寺僧所绐耳。
因摹數本以遺故舊。
近觀陶隐居諸刻,反複詳辨,乃知此銘真陶所書,前輩所稱者衆矣。
惟長濬之說得之。
童逌書跋第六卷載南陽張子厚所記雲:銘凡文字句讀之可識及助畫之僅存者百三十餘言,而所亡失幾五十字。
計其完書蓋九行,行之全者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焉。
熙甯三年春,餘索其逸遺于焦山之陰,偶得十二字于亂石閑,石甚迫隘,偃卧其下,然後可讀,故昔人未之見,而世不傳。
其後又有丹陽外仙、江陰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止皇山樵為似,是真侶之号,今取其可考者次序之如此。
又适自書其後雲:文忠集古錄謂得六百字。
今以石校之,為行凡十八,為字二十五,安得字至六百?疑書之誤也。
餘于崖土又。
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巳列銘後。
銘之刻非顧況時,可知,集古錄豈又并詩系之耶?元鄭杓衍極第二卷論瘗鶴銘,而劉有定稗雲:潤州圖經以為王羲之書,或曰華陽真逸,顧況号也。
蔡君谟曰:淨鶴文非逸少字,東漢末多善。
書唯隸最盛,至于晉、魏之分,南北差異。
鐘、王楷法,為世所尚。
元、魏間盡習隸法。
自隋本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瘗鶴又有楷隸筆,當是隋代書。
曹士冕曰:焦山瘗鶴銘,筆法之妙,為書蒙冠冕。
前輩慕其字而不知其人。
最後雲林子以為華陽隐居,為陶宏景,及以句曲所刻隐居朱陽館帖參校,然後衆疑釋然。
其鑒賞可謂精矣。
皇清鎮江知府錢升為記,立石于焦山,建亭覆之。
通判程康莊為瘗鶴銘跋,勒石焦山殿廊之壁。
心經石在焦山,宋吳琚書,為江潮及風曰剝損。
僧明湛移置松寥閣。
蘇養直書心經及白衣觀首石刻在金山。
度人經 元趙孟??小楷,袁桷跋。
明宣德初,鎮江元妙觀道士得之土中,後在丹徒縣學。
七佛畫像石 在城南勝果寺。
宋高宗成肅皇後父冀王之墓在焉。
寺中有高宗所賜七佛畫像,名筆也。
寺僧摹勒于石。
大坐師碑 昭陽寺大坐師碑,唐貞元中立,後移在普照寺下方前車寨内。
大德五年,飏風仆之,不知何在。
義女碑 在五州山,久廢。
明萬曆中,知縣龐時雍重立石,撰文。
大下第一江山額在甘露寺前,宋吳琚書。
皇清程别駕康莊延鹽城宋曹摹勒六字于石,砌本寺長廊下。
程康莊有記。
張僧繇四菩芹畫 米芾畫史雲:潤州甘露寺張僧繇四菩薩畫,長四尺一闆,長八尺許。
陸探微畫猕子 蘇轼有潤州陸探微畫柳子贊。
東坡佛印二畫像 在金山,李伯時筆,蘇子由贊,元時猶在王都中,為之裝褫,今不存矣。
東坡佛印二銅像 在金山。
明萬曆間,金山僧重篥妙高台,得銅比。
邱像于土中入城,見市中有高冠長髯銅像與比邱等,尺寸斜對坐,知為東坡佛印也。
又于揚州得二銅像,一為童子奉帶,一為小沙彌挾禅裾,又知為東坡佛印贈答事也。
建留玉閣奉之。
周鼎 焦山有周鼎,大逾鬥,古色陸離,傳雲吾鄉魏氏物。
分宜相嚴嵩當國,以不得此鼎,将罪之。
嵩敗,魏氏懼,子孫終不保,送焦山。
嘉靖間,倭亂,藏某宦家。
兵退,雲質其多金,不複歸之山中矣。
萬所初龐合協紳士,措金半百,贖還山出鼎。
内有銘篆最古,前輩亦未經考辨。
甲辰,新城王西樵士祿、阮亭士正來遊,屬程邃考出,乃勒諸石,始辨明,果周宣王時物,文極簡古。
文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如于周。
丙子,丞幹圖室,司徒南仲佑世惠,佥立中廷。
王呼史端冊令。
世惠曰:宣治佐王,颠側弗作,錫女元衣東帶戈雕戟,編鞞彤矢,鑿勒鑿旗。
世惠敢對揚天子,不顯敬休,用作尊鼎,用享于我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用寶用蘇東坡玉帶在金山楊邃庵玉帶留鎮焦山。
玉彌勒佛邃庵留奉焦山。
宋繡明王明縣令張文光留奉魚山。
祠廟 有功德于民,則祀之。
至于以死勤事,與古先賢哲可以興,頭懦風百。
世者,得并舉焉。
然有其舉之,莫可廢也。
亦時葺其祠宇,毋緻頹廢,其可乎? 城隍忠祐廟 在府治西南,舊在府治西,宋紹興七年移置。
二十七年,裡人鼎建。
乾道元年賜廟額。
郡守方滋奏城隍祠,潤人相傳實。
漢高帝将軍紀信廟食此方,綿曆數千載,發露靈德,不可勝紀。
舊廟在府治西,巳移南墉之十。
十七年,作人鼎建,請禱雨暢,無不響答。
三十年。
金人襲凰洲,前守臣趙公稱,祝于祠下,以求陰相。
未幾,其首自斃。
乞下有司議封??,賜額忠麻。
郡丞陸遊記。
淳熙元年重造仙橋。
學正王康記。
元至元中,殿毀,重建。
明洪武間,都紀吳仁厚重建元武殿。
永樂中,都守羅觀繼葺。
景泰巳亥歲兇,遣大臣禱祀,皇清康熙十二年重修。
下元水府廟 在金山。
宋祥符初,賜額曰顯濟。
元豐中,僧了元移于還京門外。
建炎初,廟毀,大帥劉光世重創。
紹興丁卯,都統制王勝重修,黃前記。
載祀典在長山之麓。
宋元豐六年,賜廟額曰靈濟。
宣和中封惠澤侯是歲大旱,禱兩即應。
郡守許遵以狀聞,乃賜廟額。
紹興癸酉,加為靈應昭濟公曹作記。
載祀典。
漢荊王廟 在府治前,高祖從兄賈廟也。
賈既戰死,人為立廟。
唐先天二年重修。
孫處隐記。
宋紹興三年,郡守胡世将重建。
乾道戊子陳天麟重修。
明正統、宏治間俱修葺,後複傾圮。
天啟乙醜,郡守賀仲轼重修,複搆前廳三間,外創大門,立漢荊王廟額,載祀典。
焦光祠 在焦山普濟寺内。
宋祥符中封明應公真宗以感夢,封明應公,親制詞以告,刻不幢祠内。
隆興中加封英濟郡守方滋以神有庇民之德,詩于朝,諸加英濟二字。
蘇師德記,米芾銘。
載祀典。
褒忠祠 在銀山下,宋忠州刺史魏勝與金人戰死之。
隆興間,贈以節钺,賜說立廟祀典,十月五日,有司緻祭。
後廢,與韓蕲王世忠并祀。
金山表忠祠内。
旌忠廟舊在通吳門外,以祀宋韓蕲王世忠、都統李郁中建,後廢,因建表忠祠于金山。
表忠祠 在金山,合祀韓世忠、魏勝祀典,有司春秋緻祭。
濂溪周境生祠 在離林寺酉,知縣龐時雍增修。
石蓮池并光霁先生奉母依舅氏鄭龍圖居潤,丹卒,遂葬焉。
亭讀書寺有鑿蓮池,故即其地建祠祀之,并以和靖尹先生配享尹先生,開府人,建炎中,奉??赴紹興,經鎮江新豐鎮,夫人郭氏亡,遂葬焉。
乃先生殿後,子孫仍家于丹徒奉祀。
與表忠祠。
四賢祠俱明萬正。
丙申,郡守王應麟攺正。
李天培記。
四賢祠 在壽邱山,明正德中,敕建宗忠簡公祠于此山,以文正範公、信國文公、丞相陸公治為二祠。
蓋範公少随母讀書,寓隆化寺,宗公祠其舊址也。
文公使元,脫難于京口,陸公亦居郡中,其舊祠在陽彭山,非其所,故俱祀于壽印山,名日四賢祠。
後廢。
忠簡公祠 在縣儒學龍門内聖殿之東,靳貴記。
春秋有司緻祭。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因有居其中,知縣鮑天鐘屏逐,勒石嚴集。
範文正公祠 四賢祠廢,遷縣學尊經閣下,春秋有司緻祭。
文信國祠 四賢祠廢,遷金山,春秋有司緻祭。
陸丞相祠 四賢祠廢,遷城南鶴林寺,春秋有司緻祭。
好漢亭 在銀山。
明嘉靖時,镂入寇,十人結義兵禦寇,陣亡,勒碑祝之。
石公山神廟 在郡東北九裡。
白兔山神廟 在縣東南十五裡。
句骊山神廟 在縣西南七十裡。
仰山廟 在通吳門内,許俊建。
俊籍仰山,神之無收,例寇獲功,遂建廟。
後土神别祠在城西南神号後土皇靈地祇,創始未詳何代,即今道沖觀也。
都土地廟 在城隍廟西山下。
夏禹王廟 在禹迹山上紫府觀之東。
殷十望配。
東嶽别廟二 在陽彭山。
唐天祐間,周敬福建。
微福裔孫邦傑重修。
宋周必大感神夢,至行祠,獲金銀二笏,益丹徒縣非福廟廓廟制。
明巡??都禦史周此追念祖緒,檄郡邑大加修葺。
尚書美寶撰碑。
廟無道士,今守廟祀者,猶周氏子孫也。
一在戴港鎮。
西嶽别廟 舊在雲騰山下,唐太和中,丹徒令彭彥規建,今廢。
文昌祠二 一在報恩觀西庑,元秦定中重修。
一在儒學。
龍王廟二 一在北固山,一在金山。
昭惠廟 在雩山,俗稱烏龍王廟。
宋紹定四年,郡人韓大倫建,奏賜額。
嘉定五年夏,旱,讓體農人禱于廟,有人于龍也内捕得一蟹,焚之,随遭雷震。
紹定四年,大倫鼎新,禱雨辄應。
見城尊志。
爪步江神廟 在金山。
關王廟 在江口坊,豎土山之側,兀大德三年,尉孫琳建。
琳禱雨有應,又禱學不傷禾,率衆建廟。
金龍四大王廟 在江口關王廟左王姓謝,名穑衆,國臧也。
憫朱将亡,隐杭之金龍山,築望雲亭居焉。
聞謝太後北行,赴苔,用永死,誓日:苕水逆流,是吾為神時;贳河逆流,是吾報怨時。
屍澤苕而上,八十裡,士人郎祀之。
明洪武初,驅群峰助戰河口,封以王爵。
萬曆末,運軍及商賈建廟江。
徐偃王别廟二 一在崇德卿大渎山下漕河西。
宋紹興間創,州郡春秋緻祭。
元毀于兵,延祐中複建。
一在下濞塘西南二裡。
漢留侯廟二 在丹徒鎮漕河之東,未詳所始曰:人亦謂之張司徒廟,非也。
今别有張司徒廟在當莊口,但此廟未知所始。
或謂有土人如中州過留侯祠,奉齊火以歸立廟。
宋建炎中毀。
紹興辛西重建,景定四年,隐者徐梅窗新之。
無初,廟圮。
皇慶無年,裡人令德新、胡體仁重建。
三在彭城。
宋嘉定間建。
去城三十裡曰彭城。
武烈帝别廟 在朝陽門外。
始為陳府君廟。
唐乾符二年,追封忠烈公。
校書郎顧雲亂。
中和四年加感應。
梁開平四年,進福順王。
淮南大和六年,更封忠烈王。
南唐保大十三年冊武烈帝,按雲記及明陵舊志雲:公姓陳,諱杲仁,字他滅,晉陵人。
年十八,舉秀才,對策拜監察禦史。
隋大業日,受诏本長白山等危,授大司徒。
公娶沈法興,天,法興有異謀,懼公奉發,潛以藥毒之。
唐武德年也。
後法興中神久孰,郡人以公忠者文武。
義謀辨八絕,奏于朝,即公兵仗庫立祠徐位廟碑見集中。
集古錄雲:杲仁終始事迹不堪。
更見于隋書。
都天廟 謂在烈帝廟之右。
明崇祯間,何若昧募建。
東平忠靖王别廟 在小沙中保。
宋季,裡人裔傑重建,今廢。
蕭梁公生廟二,一在澗壁港,一在京岘山。
真武廟 在北固山之南土山上。
明宏治戊申建。
天王廟 宋諸軍寨皆有之,尤季存者二,明僅存其三。
在縣學右寨巷頭。
舊?:唐太宗起兵,有神,自号毗沙門夫于願效力定亂,故所向成功及即位??,天下公府皆祠之。
辛王廟 在辛豐鎮。
宋紹興七年立。
楊大成說略曰:韓國趙候辛君,諱翼,字人鵬,灌湯人也。
事韓為郎中,過秦入阖,以家财求客,為韓報仇。
後居昆陵,葬辛塘之南。
至隋立祠于南岡之東。
宋員宗始封王号。
紹興七聲遷歲于微。
張王别廟二 舊名廣德王廟。
一在城西南,未詳所始。
巳符圖宋崇甯問新而廣之,經建炎兵火。
邑人王揚英記。
元至大三年重修。
廟門外有石坊,石橋有亭。
皇清順治中重修。
一在華山。
炳靈公廟 在丁角鎮。
明靈昭惠祠二 俗呼皮塲廟,一在草巷南,一在京口闡。
三真君廟 在塔山,奉周、唐、葛三真君。
士人多言周為晉孝侯處。
統志言三人乃周厲王語。
晏安公廟 一在丹徒鎮。
明初軌封。
一在江濱,在小沙。
壽邱司徒廟 在上河街普照寺。
即壽邸山神,南唐時封為司徒。
靈順别廟 在鎮西橋側。
宋淳熙二年,郡人成大興創。
明初裔孫福重修。
福孫振,景泰中繼葺。
成化辛醜,曾孫源新作山門。
白馬司徒廟 在府治之西高橋北。
康祠 在城隍廟西庑。
宋紹興壬午,郡人艾欽文建。
時郡大疫,欽文業醫,夢神授香蘇飲方,乃者藥于庭,病者飲之辄瘥,遂建此廟。
元延祐六年,加封威靈昭惠聖順忠烈王。
天曆已巳重修。
舊志:按厚梁景德鎮,有朱石刺雲。
王注,康名,侯裔洛陽。
父仕周,以戰功為東州押班,父死。
宋太祖以保裔代之,後與辨丹職死之,真宗贈侍中曰而,靈迹顯著。
熙甯中封英顯侯。
慶元間封。
威濟善刺,孚應英烈王。
張司徒别廟 在丹徒鎮官莊口。
水府三官廟 在南閘下運河岸南。
漢劉使君廟 在郡城北,創建歲月未詳。
宋慶元間重修,海陵主徐黃經記。
李衛公祠 在甘露寺。
宋元祐中,郡守林希創。
蘇丞相頌祠 在因勝寺。
林仁肇廟二 一在因勝寺僧寶文記,一在朱方門外仁肇宅在朱方州外二裡,後為蘇承相頌居第。
頌以仁肇忠勇,為立廟于宅之東側,見蘇氏談訓。
今廢。
林文節公希祠 在紫府觀。
柳如京廟 在北固山下,今廢。
錢艮臣祠、趙彥逾祠、牛文韶節祠 并在甘露寺字文誠,開禧中建,陳祺記。
劉武翼祠 在登雲閑外,祀宋武翼大夫劉任郡守劉希烈記。
肅練三姑廟 在贈東三十裡。
石馬廟 在郡西四十裡高資澗西,元天曆元年重建。
可馬公廟 在義裡鄉炭渚橋。
司馬,未詳何人。
楊文襄公祠 在京口驿西,明萬曆丙申,郡守王應麟建。
郭侍郎祠 在京口壬西文襄公祠左。
萬羅丙申,知縣龐時雍建丹徒人。
五聖廟 在唐頹山巅。
九裡廟 吳季劄行祠。
都統伯大将軍石公祠 在北固山多景樓右。
皇清康熙十年士民建。
江鎮道石公祠 在城内堰軍巷。
皇清康熙二十年士民建。
宮室 王侯所居及名卿大夫與高人逸士所托處,與夫邑中登臨遊觀之台閣園亭,雖代往迹湮,巷陌非故,然徘徊其間,當必有望古而生企歎者。
宋 丹徒宮 在城南,宋武帝微時故宅也,後築為宮,見輿地志。
武帝躬耕丹徒。
殷變命岩、夏猶有有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後。
元嘉中,文帝華舊宅,見而色漸,近侍進曰:大舜經山,自禹朝事,水士日下,不阙列聖之遺,以知稼前之艱離,洗帝之至德乎。
蘇轼詩雲:劉必宅邊霸竹老,戴公山下野勸香。
南唐 丹陽宮 升元二年,改潤州州治為丹陽宮,以李建勳為迎奉使,遷吳主居其中,稱為讓皇。
今廢。
春秋 慶封宅 在縣治南齊慶封奔吳,吳與朱方聚其族而居,能之。
宅有井,唐陸龜蒙有古井行,并序。
晉 刁勰宅 在城西南。
近宅有橋,勰因毀橋為航,号長廣航。
郗鑒宅 在唐頹山南。
劉桢京口記:唐顔山周姻二裡餘,得郗蚤宅五十餘畝。
謝元宅 在大渎北。
京口記:長村東大渎北,有謝無故宅。
宋 武帝舊宅 在壽邱山。
戴顯宅 在城西南七裡摛隐寺,即其址。
唐許渾宅在城南三裡丁卯澗其詩名丁卯集,有夜歸丁則村舍詩。
南唐 剌史林仁肇宅 在朱方門外二裡。
善大夫陳翊宅 在京口。
徐铉有送翊還鄉序。
宋 丞相陳升之宅 在範公橋南,後廢為軍寨及酒庫,今為民居,公治第極宏壯。
宅成巳疾甚,月輿登西樓,有營居詩。
判司刁約宅 在範公橋東,後廢為前軍寨。
有塲曰藏春,堂,曰逸老,岡,曰萬松景。
純懷南徐所居詩雲:城南已葺藏春塢,溪側方營逸老堂。
嶺江萬松曰:徑合江中千稻所。
黃司馬光詩雲:藏春在何許,豐郁萬松林。
蘇轼詩雲:白首歸來醺萬松,待看千尺舞春風。
京口耆舊傳:刁氏家世簪纓,居有園池之勝,景純益葺之,當世名能文者,皆有詩散藏春之名。
聞天下。
淳國末,郡守張子顔嘗樂亭三楹于廢址,取斷陽修所題藏春塲詩:木齊花出人間去之句,枋曰浮花。
尋亦廢。
學士沈括宅 在朱方門外夢溪橋之東。
丞相蘇頌宅 在化隆坊。
京口集有頌新居詩:版築多遺址,經營信昔彩。
自注:舊址乃林仁肇故宅。
休亦溫陵人,而家此,今子居之,信非偶然。
曾肇銘頌之墓曰:築第京口,僅蔽風雨。
蘇氏談訓日:頌以客使居隆化之新第,著百韻詩,代家訓,述祖先基業。
幹生歎勤,訓饬子孫,俾無墜世緒。
左丞王存宅 在登雲門内京口集有存間智詩,以族居自買百間屋,月賜官糜六萬錢。
又郤客緻假山石。
詩雲:乞得林宮就退閑,誅茅結字即城灣。
閉門自有林濟秀,不用辛勤作假山。
丞相曾布宅 在千石墟之東。
布嘗有詩曰:家在城南千石泉。
後為雙望猶庫,又為道林寺。
知院蔡卞宅 在登雲門,後廢為右軍寨。
輿王左丞宅相近,有閣,日元儒尊會之。
閣,徽宗禦書。
中書侍耶劉逵宅 在長橋之南,建炎末為宣撫司。
紹興初為都督府,後為毅武王勝宅,今廢。
延康殿學士王漢之及其弟寶文閣學士煥之宅 并在放鶴門,今廢。
尚書蔣猷宅 在放鶴門,後為大軍寨。
學士毛友宅 在千秋橋,有齋曰歸與。
友自為記,删定官陳克有詩,後并入丹陽館。
米芾宅 在千秋橋西,軒曰緻爽,齋曰寶晉。
所著文,号寶晉山房,集有緻爽軒詩六首,後為巡撫公署。
又有淨名齋,在北固山寶晉集有淨名齋記并詩。
海嶽庵在利涉門内南山上,芾嘗自為賦,并書刻之石,今不存。
京口耆舊傳,芾喜登覽山川,擇其勝處。
過潤,愛其江山,遂定居焉。
作寶晉齋,藏法書名畫其中。
北固既火,結庵城東,号海嶽,曰吟哦其間,為京口佳絕之觀。
今廢。
元 行工部尚書辛仲實宅 在市西,今廢。
雲南憲佥範震宅 在通吳門裡,今廢。
明 中山武甯王别墅 在金銀門外。
東瓯襄武王第 在善濟坊,今廢。
大學士楊一清第 在黃祐街。
正德庚辰閩八月,武宗南巡過京口,臨幸,宴于茂社堂,禦制詩十二章賜之。
大學士靳貴第 在虎踞門内。
正德庚辰閏八月,武宗南巡,幸京口,時貴巳卒,臨其殡,自為文祭之。
尚書範侖宅 在虎踞門内大街。
應天府尹談自省宅 在大學士靳第之西。
廣西巡按王政新宅 在石矶橋西。
都督同知陸萬裡宅 在金銀門内大街。
伎堂 在郡城東南。
晉謝安立唐李德浴題北詩雲:班劍出伎堂。
射堂東夏堂 皆謝元立,未詳所在。
輿地志:射堂北有東夏堂,晉謝元立為遊餞之所。
梁邰陵王給重修陳侯懸都,于下堂創東苑通。
劉毅在京口,與知識射于東夏堂。
庾悅為司徒右長史,後至,奪其射堂,衆皆避之,毅獨不去。
積努堂 在唐頹山西二百步,朱武帝作。
日輿地志:帝之改盧循也,軍申多萬鈞神努,所至摧陷。
蕭閑堂 在丹陽館北河岸。
朱置。
方輿勝覽:在鐵甕門西。
按茅山洞仲。
閑居顧況詩:蕭閑隐洞房。
淵源堂 在府學内,宋景定中建。
衛公堂 在府治後,君李德神為觀察使時所建,後人因其封爵名之。
威輔堂 在石公山防江軍歌内,朱郡守史彌堅立。
嘉定中防江興廢,以共器枝營舍歸之州郗郡守史彌堅按行其營,拓舊閱塲,立堂五間,偏以威輔,為春秋搜獵之所。
今廢。
翔雲樓 在嘉定橋南,元李天祥宅也。
丙申三月既望。
二日,明高帝取鎮江至其上。
芙蓉樓 晉王恭創。
見京口記及曾牧類集。
或雲即蒜山周是。
王日齡有芙蓉樓送辛漸詩。
崔峒有登潤芙蓉樓詩。
望海樓 在府治後,宋蔡襄題曰望海,後攺曰連滄觀。
為城中最高處,房視甘露、金山如屏障。
中畫米芾,沈括有詩力輿勝覽。
楊廷秀有題連滄觀呈大守。
張幾仲詩。
花樓 在城上金華雜繡唐本有相國領鹽鐵,嘗駐潤州于此,觀周寶擊毬憑城下職。
千岩樓 刺史王璠創朱敏求題才約藏春鸠創詩雲:千岩相望蔽松筠。
丹徒鐘樓 在壽邱山南,明宏治間,郡守王存忠重建,今廢。
鐘鼓樓 在府治前。
康熙二十年,郡守高重建,耆民高拱。
鬥助工役成之。
郡守高有攺記。
萬歲樓 即月觀也,在谯樓之西,王恭創。
輿地志雲:此樓飛向江外,以備鎖糜之方止。
至唐猶存。
宋呼為月台,潤州類集:萬歲樓,即今之月台。
後改為月觀。
未詳何昧。
紹典戊午,郡守劉岑葺故址而新之。
狂藻記唐孟浩然,王昌齡有登萬歲樓詩。
明天啟乙醜,郡守賀仲轼按往迹,于山墺艨樓,修複勝槩。
樓西有純陽祠。
北固樓 在北固山上。
晉解惠王子正義蔡谟鎮京口,起樓嶺上,以置節實。
梁武帝幸之,登降甚狹,下辇步進。
正義乃廣其路,設欄楯,翼日再幸,遂通小輿。
帝悅,登覽賦詩,賜正義帛。
天色晴明,望見廣陔城,如青宵中勇道,在去五十裡。
唐李白、宋範仲掩有詩。
多景樓 在北固山上。
康熙中,都督同知侯襲爵,複書舊額扁于其上。
宋沈括、曾肇、米帶有詩。
海嶽樓 在北固山大雄殿左,明巡撫周忱建。
海門樓、千叢樓 唐天下之名樓五,此乃其二。
江南偉觀樓 在津渡石隄上。
明景泰壬中,郡守張與服建。
皇清順治中重建,易名大觀。
杜鵲樓 在城南鶴林寺内。
日觀 在谯樓東。
宋嘉祐中,郡守趙善湘創,與月觀對峙。
回賓亭 未詳所在。
建康實錄:裂:武帝火同末,幸京川,宴帝鄉故者于楚賓亭。
二翁亭 在蒜山時,新舊太守林希、楊傑首登之,因名。
浮玉亭 在玉山之址,下臨江,即今鈞鳌亭宋紹興間,郡守程邁立,每肄習水軍,塵節臨閱于此。
嘉定間,都統制劉元鼎重建,郡守史彌堅名曰東南形勝,今玉山寺即其故北。
鎮海亭、臨江亭、桂亭 今廢。
潤州類集三亭為登臨勝地,今失其故處。
南山亭 在放生池上,宋紹興癸亥,郡生鄭滋建,後廢。
嘉定中,郡守趙善湘重建。
需亭 在城西江上。
宋乾道已醜,郡守陳天麟重建。
歌劉備自詣江口,見孫權求荊州。
權表備為荊州骸自餞備于江上,觀望久之,謂備曰:孤與公掃清逋辟,迎帝定都,事甯之日,願與公乘舟遊滄海耳。
前對日:此亦備之志也。
以所江發棹處考處,正當此地。
濟川亭 在湖閘之西南,舊名安流。
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建。
為重客候偃簿之所。
淳祐中,李迪嘗修。
送江亭 在石公山上。
乾道已醜,郡守陳天麟建所蘇子詩官。
遊直送江入海之句為名。
荷香亭 在荷香池。
比漚亭 在焦山渡之東,宋寶祐中,總領趙與訚建。
與同亭在土山下排灣。
宋淳祐中,郡守李迪建。
通津亭、漾月亭 并在丹陽館東北。
送舟亭 舊名南新亭。
皇華亭 在丹陽館南。
宋置,為送迎使客之所。
光風霁月亭 在府學。
楊一凊記略雲:光風霁月亭,蓋取黃庭堅稱濂溪周先生語而名之者也。
先生少失父,奉母太君依舊氏。
鄭龍圖居潤,母卒,遂葬焉。
後人即其地建祠祀之。
又辟書院以居四方之學
阙志一魏離紀。
然病之,我樂道人隔之,不必盡潤淳注事薦之後八在二二二門私智鼎中之則君引寸隐之。
志海令得不猊也。
志雜,從 古迹 古人巳往,流米餘在天壞關,不與俱往也。
覽君其遺迹,時憑吊焉,其亦有生人感慕者乎?秦始皇馳道金陵志:始皇三十太年,用望氣者言,東遊至立郁斷山疏淮,由江東、丹徒往會稽古志相傳自江東至鎮江大路是也。
王安石有秦皇馳道詩。
石羊巷附很石 蘇文忠遊甘露寺詩有:犯石卧庭下,穹窿如洑源。
新懷卧龍公,挾策事雕鑽。
三談收禦子,再說走老暪。
名高有遺想,事在無留觀。
其序雲:寺有石似羊,相傳謂之狼石。
諸葛孔明坐其上,與孫仲謀論拒曹操。
蔡寬夫詩話雲:潤州甘露寺有塊石,壯如伏羊,形制略具,号狽石。
相傳孫權嘗據其上,與劉備論拒曹操。
按輿地志,石羊巷在城南,吳孫權隧道也。
劉備詣孫權,權與俱出獵,悃醉,各據三羊,三說不同。
又詩話雲:甘露壁問嘗有羅隐詩販雲:紫髯桑蓋此沉吟本百絕存事可尋。
漢鼎未安聊把手,楚醪雖美肯同心。
英雄巳往時難問。
苔藓,何知曰漸深。
還有市廛沽酒客,雀喧。
鸠聚話蹄涔。
時錢镠、高骈、徐溫鼎立,三方,潤州處其間。
隐此詩,婉而有味。
元符中,經火詩版。
不複存,石亦毀剝矣。
按曾彥和潤州類集引羅隐石羊詩,自注雲:在妙喜寺。
又隐寄默師詩雲:石羊妙喜寺,甘露平泉碑。
妙喜即今因勝寺也。
甘露寺殿前有小名似羊,僧因以隐詩揭其傍,蓋非也。
或者謂事衛公鼎建甘露寺時,聚境内奇物實之。
今犯石實自妙喜遷置。
然羅隐與衛公相去年遠,石羊在妙喜,隐猶及見之,則知非衛公徙置明甚。
彥和類集作于元豐中,而蘇公過潤,亦當元豐時,則當時所見巳非舊石矣。
明正德間,郡守滕谧建亭立碑于北固山之西南隅。
後亭廢碑移,而石棄在蔬圃積土中。
知縣龐公時雍請于郡守王公應麟覓得之,乃攺置之演武塲,建亭立碑,與将台對,扁曰武侯遺石,兼取滕公舊碑樹焉。
昔陸遊雲:石亡已久,寺僧取别石充數。
今赝者自存,而故名竟在。
謂久亡者,誤也。
茶潭即放生池 在月華山下,秦始皇開。
陸龜蒙詩:松門穿戴寺,荷徑繞秦潭。
亦名綠水潭。
宋紹興癸亥,令夫下名置放生池。
郡守鄭髒自改潭為池,歲久浸壅。
嘉定中,趙善洲複舊,後居民請租為業,歲旱不洇,人謂潭通海眼雲。
明末猶存三小池,今填為平地矣。
寄奴泉 鶴林寺中殿前井名寄奴泉,宋武帝微時所鑿。
寄奴,武帝小字也。
泉中舊有白龜,人疑為龍種,又名龍泉,大旱不犧。
宋絡興間,有僧禱兩于此,獲廿霖焉。
白蓮池 在古竹院東谷中。
池上有鬥雞庵。
宋蘇轼詩雲:白蓮池上鬥雞庵。
宣聖小影碑 吳道子筆,在縣學。
麟鳳二瑞圖石、四靈圖石 乾道壬辰,教官熊克因閱漢椑,取麟、鳳二瑞圖于學壁。
其麟之贊曰:麟胡為來,有王者起。
曠代獲,魯狩漢時。
聖賢感之,經絕中止。
籲嗟麟兮,維其時矣。
鳳之贊曰:有道則見,鳳何為藏。
儀韶鳴岐,千載相望。
逮時之衰,歌聞楚狂。
德備舜文,覽輝其翔。
慶元四年,教官陳德三易之以石。
嘉熙中,教官劉卿月又得四靈圖于應天府治,摹刻于大成殿之西庑。
麟、鳳二贊,與熊直院所傳同。
其龍之贊曰:或潛或曜,龍稱其神。
爰飛在天,利見大人。
名師命紀,瑞應昌辰。
類孰從之,祥風慶雲龜之贊日:天下有道,神龜出焉。
背書脅文,光昭後先。
謂何千歲,遊于芳蓮。
得氣緻和,維以永年。
龜龍今廢,惟麟鳳石刻在學宮淵源堂。
陀羅尼經石憧 郡志有陀羅尼經石怖,唐雲陽野火,王奂之集晉王義之書,自題其端雲:集宗祖晉右軍書。
畎公集古錄曰:在潤州寶墨亭中。
鹹淳八年,郡守趙溍移置焦山。
其題僧如玉瘗鶴銘辨證後雲:師示餘瘗鶴銘辨證,餘因以瘗地所得陀羅尼經,右軍書遺之。
郡志有墨寶二,即此帖之在州宅者,與華陽真逸書也。
隐而穎,離而合,于是古濁二寶俱教。
焦山。
瘗鶴銘 在焦山下江水中。
瘗鶴銘并序,華陽真逸樓上皇山樵人逸少書。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勤奚奪之遽也?乃裡以懸黃之币,藏乎茲山之下。
仙家有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詞曰:相此胎禽,浮邱著經。
乃征前事,出于土真。
餘欲無言,紀爾歲辰。
懸門去鼓華表留聲。
我唯髣髴,事亦微冥。
爾其何之,解化維甯。
後蕩洪流,前固重局。
右制荊門,未下華亭。
爰樂真侶,瘗爾作銘。
朱貧數台亢,就山下斷石,考次其文,傲其不可知者。
江夫陰真宰、丹陽外仙尉峰山征君此宋鹹淳間所存者也。
本鶴銘并片,華陽真逸撰。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二辰歲得于華庶,甲十歲化于朱方,夫其未遂吾三翔寥廓耶,奚奪之遽也?乃裹以懸黃之币,藏乎人茲山之下,仙家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詞曰:相此胎禽,浮邱著解。
乃征前事,出于上真。
餘欲無言,紀爾歲辰。
懸門去鼓,華表商聲。
我惟勢髴,事亦微冥。
爾其何之,解化惜箪。
後蕩洪流,前固重扃。
右割荊門,未下華亭,爰集真侶,瘗爾作銘,上皇樵人逸少書。
此府治後石刻臨本。
嘗古錄雲:古外鶴銘,華陽真逸撰,刻于蕉山之足,常為江水所及,好事者何水落時谟傳之,往往祗得數竽而已。
世以其難得,尤以為幸,惟餘所得百餘字獨為多也。
按潤州圖經以為羲之書,字亦裔特,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
彌陽真逸是顧況道号,今不敢遽以為況者,俾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可斯号者。
東觀餘論雲:邵公幾考次銘文,首尾似粗可讀,雖文全,亦止此百餘字爾。
而集古錄謂好事者吹,往往隻得數字,惟餘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蓋印書者傳訛,誤以十為百,當時所得蓋六十餘字。
此銘相傳為王右軍書。
蘇子美詩: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新傳床鶴銘。
文忠以為不類王法,而類魯公,又疑是顧況道号,又疑王瓒仆。
今審定文格,字法殊類陶安景。
宏景自稱華陽隐居,今曰真逸者,豈其别号與?又其著真诰,但雲巳卯歲,而不著年名,其他書亦爾。
今此銘壬辰歲、甲午歲亦不書年名,此又可證也。
壬辰者,梁天監十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
按隐居天監七年東遊海嶽,權母會稽永嘉,十一年始還子山。
十一年乙未,其弟子周子良仙去,為之作傳,罪十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
比銘後有題丹。
尉山陰宰數字,唐下贊詩,字言亦頗似瘗鶴他。
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故題于石側也。
或以銘一即瓒書,誤矣。
趙氏金石錄雲:集古鄉華陽真逸是顧況道号。
徧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号,惟況撰湖州剌。
使廳記自稱華陽山人爾,不知歌陽公何所據也?苕奚漁隐曰:集古錄疑前後有人同斯号者。
西清詩話雲:餘贊道藏陶隐居外傳,号華陽真人,晚号華陽真邈。
此蓋同斯号矣。
集古錄又以字不顔義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
第蘇子美、黃魯直皆以此餘為右軍書,得非本潤州圖經而言之。
故魯直雲:頃見京口斷崖中瘗鶴銘,大字右軍書。
以此觀之,遺教經良非右軍筆畫也。
若睦鶴銘當為右軍書,使人不疑。
如歐陽評顔、柳數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瘗鶴銘明鄰爾。
即顔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石玉間。
又嘗本詩雲:小字莫作疑凍蠅。
樂毅論勝遺教經,人字無過瘗鶴銘。
東觀餘論雲:晉成帝鹹和九年甲午歲,逸少方年三十二,不應巳自稱也。
真逸此銘決非右軍審矣。
又與劉無言論書雲:焦山瘗鶴銘,俗傳王逸少書,非也。
三小書中載雲陶隐居書,此或近之。
然此山有石刻王瓒三詩,字畫全類此銘,不知即瓒書,抑瓒學銘中字而書此詩也。
嘗親至彼觀之,疑即瓒書也。
下有雲:上皇山樵人逸少書,非王逸少也。
蓋唐有此人,亦号逸少爾。
東觀餘論又有此二說。
蔡佑雜記雲:焦山瘗鶴銘不著姓氏,但稱華陽真逸,世因謂羲之書,雖前輩名賢皆無異論,獨章于厚丞相不以為然。
緣石刻在崖水中,非窮冬水落,不能至其處。
其側複有兵司參軍王瓒題名,小字數十,與瘗鶴銘字畫一同,雖無歲月可考,官稱乃唐人,則章丞相可謂明鑒也。
又古洲馬子嚴題雲:餘淳熙已西歲為丹陽郡。
文。
學暇日遊焦山,訪此石刻。
初于佛榻前見斷石,乃其篇首二十餘字。
有僧雲:往年于崖間震。
而墜者。
餘不信然,遂拏舟再曆觀,若間尚餘茲山之下二十餘字,波關片石傾側,舟人雲:此斷頭水落時,亦可模榻全。
因請于州将龍圖閱。
曲學士張子顔,發卒挽出之,則甲午歲以下二十餘字。
偶三卒曰:此石下枕一小石,亦覺隐指。
如是刻畫,遂并出之。
其文與佛榻所見者同,持以較之,第阙二字,而筆力頓異。
乃知前所見者為寺僧所绐耳。
因摹數本以遺故舊。
近觀陶隐居諸刻,反複詳辨,乃知此銘真陶所書,前輩所稱者衆矣。
惟長濬之說得之。
童逌書跋第六卷載南陽張子厚所記雲:銘凡文字句讀之可識及助畫之僅存者百三十餘言,而所亡失幾五十字。
計其完書蓋九行,行之全者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焉。
熙甯三年春,餘索其逸遺于焦山之陰,偶得十二字于亂石閑,石甚迫隘,偃卧其下,然後可讀,故昔人未之見,而世不傳。
其後又有丹陽外仙、江陰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止皇山樵為似,是真侶之号,今取其可考者次序之如此。
又适自書其後雲:文忠集古錄謂得六百字。
今以石校之,為行凡十八,為字二十五,安得字至六百?疑書之誤也。
餘于崖土又。
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巳列銘後。
銘之刻非顧況時,可知,集古錄豈又并詩系之耶?元鄭杓衍極第二卷論瘗鶴銘,而劉有定稗雲:潤州圖經以為王羲之書,或曰華陽真逸,顧況号也。
蔡君谟曰:淨鶴文非逸少字,東漢末多善。
書唯隸最盛,至于晉、魏之分,南北差異。
鐘、王楷法,為世所尚。
元、魏間盡習隸法。
自隋本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瘗鶴又有楷隸筆,當是隋代書。
曹士冕曰:焦山瘗鶴銘,筆法之妙,為書蒙冠冕。
前輩慕其字而不知其人。
最後雲林子以為華陽隐居,為陶宏景,及以句曲所刻隐居朱陽館帖參校,然後衆疑釋然。
其鑒賞可謂精矣。
皇清鎮江知府錢升為記,立石于焦山,建亭覆之。
通判程康莊為瘗鶴銘跋,勒石焦山殿廊之壁。
心經石在焦山,宋吳琚書,為江潮及風曰剝損。
僧明湛移置松寥閣。
蘇養直書心經及白衣觀首石刻在金山。
度人經 元趙孟??小楷,袁桷跋。
明宣德初,鎮江元妙觀道士得之土中,後在丹徒縣學。
七佛畫像石 在城南勝果寺。
宋高宗成肅皇後父冀王之墓在焉。
寺中有高宗所賜七佛畫像,名筆也。
寺僧摹勒于石。
大坐師碑 昭陽寺大坐師碑,唐貞元中立,後移在普照寺下方前車寨内。
大德五年,飏風仆之,不知何在。
義女碑 在五州山,久廢。
明萬曆中,知縣龐時雍重立石,撰文。
大下第一江山額在甘露寺前,宋吳琚書。
皇清程别駕康莊延鹽城宋曹摹勒六字于石,砌本寺長廊下。
程康莊有記。
張僧繇四菩芹畫 米芾畫史雲:潤州甘露寺張僧繇四菩薩畫,長四尺一闆,長八尺許。
陸探微畫猕子 蘇轼有潤州陸探微畫柳子贊。
東坡佛印二畫像 在金山,李伯時筆,蘇子由贊,元時猶在王都中,為之裝褫,今不存矣。
東坡佛印二銅像 在金山。
明萬曆間,金山僧重篥妙高台,得銅比。
邱像于土中入城,見市中有高冠長髯銅像與比邱等,尺寸斜對坐,知為東坡佛印也。
又于揚州得二銅像,一為童子奉帶,一為小沙彌挾禅裾,又知為東坡佛印贈答事也。
建留玉閣奉之。
周鼎 焦山有周鼎,大逾鬥,古色陸離,傳雲吾鄉魏氏物。
分宜相嚴嵩當國,以不得此鼎,将罪之。
嵩敗,魏氏懼,子孫終不保,送焦山。
嘉靖間,倭亂,藏某宦家。
兵退,雲質其多金,不複歸之山中矣。
萬所初龐合協紳士,措金半百,贖還山出鼎。
内有銘篆最古,前輩亦未經考辨。
甲辰,新城王西樵士祿、阮亭士正來遊,屬程邃考出,乃勒諸石,始辨明,果周宣王時物,文極簡古。
文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如于周。
丙子,丞幹圖室,司徒南仲佑世惠,佥立中廷。
王呼史端冊令。
世惠曰:宣治佐王,颠側弗作,錫女元衣東帶戈雕戟,編鞞彤矢,鑿勒鑿旗。
世惠敢對揚天子,不顯敬休,用作尊鼎,用享于我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用寶用蘇東坡玉帶在金山楊邃庵玉帶留鎮焦山。
玉彌勒佛邃庵留奉焦山。
宋繡明王明縣令張文光留奉魚山。
祠廟 有功德于民,則祀之。
至于以死勤事,與古先賢哲可以興,頭懦風百。
世者,得并舉焉。
然有其舉之,莫可廢也。
亦時葺其祠宇,毋緻頹廢,其可乎? 城隍忠祐廟 在府治西南,舊在府治西,宋紹興七年移置。
二十七年,裡人鼎建。
乾道元年賜廟額。
郡守方滋奏城隍祠,潤人相傳實。
漢高帝将軍紀信廟食此方,綿曆數千載,發露靈德,不可勝紀。
舊廟在府治西,巳移南墉之十。
十七年,作人鼎建,請禱雨暢,無不響答。
三十年。
金人襲凰洲,前守臣趙公稱,祝于祠下,以求陰相。
未幾,其首自斃。
乞下有司議封??,賜額忠麻。
郡丞陸遊記。
淳熙元年重造仙橋。
學正王康記。
元至元中,殿毀,重建。
明洪武間,都紀吳仁厚重建元武殿。
永樂中,都守羅觀繼葺。
景泰巳亥歲兇,遣大臣禱祀,皇清康熙十二年重修。
下元水府廟 在金山。
宋祥符初,賜額曰顯濟。
元豐中,僧了元移于還京門外。
建炎初,廟毀,大帥劉光世重創。
紹興丁卯,都統制王勝重修,黃前記。
載祀典在長山之麓。
宋元豐六年,賜廟額曰靈濟。
宣和中封惠澤侯是歲大旱,禱兩即應。
郡守許遵以狀聞,乃賜廟額。
紹興癸酉,加為靈應昭濟公曹作記。
載祀典。
漢荊王廟 在府治前,高祖從兄賈廟也。
賈既戰死,人為立廟。
唐先天二年重修。
孫處隐記。
宋紹興三年,郡守胡世将重建。
乾道戊子陳天麟重修。
明正統、宏治間俱修葺,後複傾圮。
天啟乙醜,郡守賀仲轼重修,複搆前廳三間,外創大門,立漢荊王廟額,載祀典。
焦光祠 在焦山普濟寺内。
宋祥符中封明應公真宗以感夢,封明應公,親制詞以告,刻不幢祠内。
隆興中加封英濟郡守方滋以神有庇民之德,詩于朝,諸加英濟二字。
蘇師德記,米芾銘。
載祀典。
褒忠祠 在銀山下,宋忠州刺史魏勝與金人戰死之。
隆興間,贈以節钺,賜說立廟祀典,十月五日,有司緻祭。
後廢,與韓蕲王世忠并祀。
金山表忠祠内。
旌忠廟舊在通吳門外,以祀宋韓蕲王世忠、都統李郁中建,後廢,因建表忠祠于金山。
表忠祠 在金山,合祀韓世忠、魏勝祀典,有司春秋緻祭。
濂溪周境生祠 在離林寺酉,知縣龐時雍增修。
石蓮池并光霁先生奉母依舅氏鄭龍圖居潤,丹卒,遂葬焉。
亭讀書寺有鑿蓮池,故即其地建祠祀之,并以和靖尹先生配享尹先生,開府人,建炎中,奉??赴紹興,經鎮江新豐鎮,夫人郭氏亡,遂葬焉。
乃先生殿後,子孫仍家于丹徒奉祀。
與表忠祠。
四賢祠俱明萬正。
丙申,郡守王應麟攺正。
李天培記。
四賢祠 在壽邱山,明正德中,敕建宗忠簡公祠于此山,以文正範公、信國文公、丞相陸公治為二祠。
蓋範公少随母讀書,寓隆化寺,宗公祠其舊址也。
文公使元,脫難于京口,陸公亦居郡中,其舊祠在陽彭山,非其所,故俱祀于壽印山,名日四賢祠。
後廢。
忠簡公祠 在縣儒學龍門内聖殿之東,靳貴記。
春秋有司緻祭。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因有居其中,知縣鮑天鐘屏逐,勒石嚴集。
範文正公祠 四賢祠廢,遷縣學尊經閣下,春秋有司緻祭。
文信國祠 四賢祠廢,遷金山,春秋有司緻祭。
陸丞相祠 四賢祠廢,遷城南鶴林寺,春秋有司緻祭。
好漢亭 在銀山。
明嘉靖時,镂入寇,十人結義兵禦寇,陣亡,勒碑祝之。
石公山神廟 在郡東北九裡。
白兔山神廟 在縣東南十五裡。
句骊山神廟 在縣西南七十裡。
仰山廟 在通吳門内,許俊建。
俊籍仰山,神之無收,例寇獲功,遂建廟。
後土神别祠在城西南神号後土皇靈地祇,創始未詳何代,即今道沖觀也。
都土地廟 在城隍廟西山下。
夏禹王廟 在禹迹山上紫府觀之東。
殷十望配。
東嶽别廟二 在陽彭山。
唐天祐間,周敬福建。
微福裔孫邦傑重修。
宋周必大感神夢,至行祠,獲金銀二笏,益丹徒縣非福廟廓廟制。
明巡??都禦史周此追念祖緒,檄郡邑大加修葺。
尚書美寶撰碑。
廟無道士,今守廟祀者,猶周氏子孫也。
一在戴港鎮。
西嶽别廟 舊在雲騰山下,唐太和中,丹徒令彭彥規建,今廢。
文昌祠二 一在報恩觀西庑,元秦定中重修。
一在儒學。
龍王廟二 一在北固山,一在金山。
昭惠廟 在雩山,俗稱烏龍王廟。
宋紹定四年,郡人韓大倫建,奏賜額。
嘉定五年夏,旱,讓體農人禱于廟,有人于龍也内捕得一蟹,焚之,随遭雷震。
紹定四年,大倫鼎新,禱雨辄應。
見城尊志。
爪步江神廟 在金山。
關王廟 在江口坊,豎土山之側,兀大德三年,尉孫琳建。
琳禱雨有應,又禱學不傷禾,率衆建廟。
金龍四大王廟 在江口關王廟左王姓謝,名穑衆,國臧也。
憫朱将亡,隐杭之金龍山,築望雲亭居焉。
聞謝太後北行,赴苔,用永死,誓日:苕水逆流,是吾為神時;贳河逆流,是吾報怨時。
屍澤苕而上,八十裡,士人郎祀之。
明洪武初,驅群峰助戰河口,封以王爵。
萬曆末,運軍及商賈建廟江。
徐偃王别廟二 一在崇德卿大渎山下漕河西。
宋紹興間創,州郡春秋緻祭。
元毀于兵,延祐中複建。
一在下濞塘西南二裡。
漢留侯廟二 在丹徒鎮漕河之東,未詳所始曰:人亦謂之張司徒廟,非也。
今别有張司徒廟在當莊口,但此廟未知所始。
或謂有土人如中州過留侯祠,奉齊火以歸立廟。
宋建炎中毀。
紹興辛西重建,景定四年,隐者徐梅窗新之。
無初,廟圮。
皇慶無年,裡人令德新、胡體仁重建。
三在彭城。
宋嘉定間建。
去城三十裡曰彭城。
武烈帝别廟 在朝陽門外。
始為陳府君廟。
唐乾符二年,追封忠烈公。
校書郎顧雲亂。
中和四年加感應。
梁開平四年,進福順王。
淮南大和六年,更封忠烈王。
南唐保大十三年冊武烈帝,按雲記及明陵舊志雲:公姓陳,諱杲仁,字他滅,晉陵人。
年十八,舉秀才,對策拜監察禦史。
隋大業日,受诏本長白山等危,授大司徒。
公娶沈法興,天,法興有異謀,懼公奉發,潛以藥毒之。
唐武德年也。
後法興中神久孰,郡人以公忠者文武。
義謀辨八絕,奏于朝,即公兵仗庫立祠徐位廟碑見集中。
集古錄雲:杲仁終始事迹不堪。
更見于隋書。
都天廟 謂在烈帝廟之右。
明崇祯間,何若昧募建。
東平忠靖王别廟 在小沙中保。
宋季,裡人裔傑重建,今廢。
蕭梁公生廟二,一在澗壁港,一在京岘山。
真武廟 在北固山之南土山上。
明宏治戊申建。
天王廟 宋諸軍寨皆有之,尤季存者二,明僅存其三。
在縣學右寨巷頭。
舊?:唐太宗起兵,有神,自号毗沙門夫于願效力定亂,故所向成功及即位??,天下公府皆祠之。
辛王廟 在辛豐鎮。
宋紹興七年立。
楊大成說略曰:韓國趙候辛君,諱翼,字人鵬,灌湯人也。
事韓為郎中,過秦入阖,以家财求客,為韓報仇。
後居昆陵,葬辛塘之南。
至隋立祠于南岡之東。
宋員宗始封王号。
紹興七聲遷歲于微。
張王别廟二 舊名廣德王廟。
一在城西南,未詳所始。
巳符圖宋崇甯問新而廣之,經建炎兵火。
邑人王揚英記。
元至大三年重修。
廟門外有石坊,石橋有亭。
皇清順治中重修。
一在華山。
炳靈公廟 在丁角鎮。
明靈昭惠祠二 俗呼皮塲廟,一在草巷南,一在京口闡。
三真君廟 在塔山,奉周、唐、葛三真君。
士人多言周為晉孝侯處。
統志言三人乃周厲王語。
晏安公廟 一在丹徒鎮。
明初軌封。
一在江濱,在小沙。
壽邱司徒廟 在上河街普照寺。
即壽邸山神,南唐時封為司徒。
靈順别廟 在鎮西橋側。
宋淳熙二年,郡人成大興創。
明初裔孫福重修。
福孫振,景泰中繼葺。
成化辛醜,曾孫源新作山門。
白馬司徒廟 在府治之西高橋北。
康祠 在城隍廟西庑。
宋紹興壬午,郡人艾欽文建。
時郡大疫,欽文業醫,夢神授香蘇飲方,乃者藥于庭,病者飲之辄瘥,遂建此廟。
元延祐六年,加封威靈昭惠聖順忠烈王。
天曆已巳重修。
舊志:按厚梁景德鎮,有朱石刺雲。
王注,康名,侯裔洛陽。
父仕周,以戰功為東州押班,父死。
宋太祖以保裔代之,後與辨丹職死之,真宗贈侍中曰而,靈迹顯著。
熙甯中封英顯侯。
慶元間封。
威濟善刺,孚應英烈王。
張司徒别廟 在丹徒鎮官莊口。
水府三官廟 在南閘下運河岸南。
漢劉使君廟 在郡城北,創建歲月未詳。
宋慶元間重修,海陵主徐黃經記。
李衛公祠 在甘露寺。
宋元祐中,郡守林希創。
蘇丞相頌祠 在因勝寺。
林仁肇廟二 一在因勝寺僧寶文記,一在朱方門外仁肇宅在朱方州外二裡,後為蘇承相頌居第。
頌以仁肇忠勇,為立廟于宅之東側,見蘇氏談訓。
今廢。
林文節公希祠 在紫府觀。
柳如京廟 在北固山下,今廢。
錢艮臣祠、趙彥逾祠、牛文韶節祠 并在甘露寺字文誠,開禧中建,陳祺記。
劉武翼祠 在登雲閑外,祀宋武翼大夫劉任郡守劉希烈記。
肅練三姑廟 在贈東三十裡。
石馬廟 在郡西四十裡高資澗西,元天曆元年重建。
可馬公廟 在義裡鄉炭渚橋。
司馬,未詳何人。
楊文襄公祠 在京口驿西,明萬曆丙申,郡守王應麟建。
郭侍郎祠 在京口壬西文襄公祠左。
萬羅丙申,知縣龐時雍建丹徒人。
五聖廟 在唐頹山巅。
九裡廟 吳季劄行祠。
都統伯大将軍石公祠 在北固山多景樓右。
皇清康熙十年士民建。
江鎮道石公祠 在城内堰軍巷。
皇清康熙二十年士民建。
宮室 王侯所居及名卿大夫與高人逸士所托處,與夫邑中登臨遊觀之台閣園亭,雖代往迹湮,巷陌非故,然徘徊其間,當必有望古而生企歎者。
宋 丹徒宮 在城南,宋武帝微時故宅也,後築為宮,見輿地志。
武帝躬耕丹徒。
殷變命岩、夏猶有有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後。
元嘉中,文帝華舊宅,見而色漸,近侍進曰:大舜經山,自禹朝事,水士日下,不阙列聖之遺,以知稼前之艱離,洗帝之至德乎。
蘇轼詩雲:劉必宅邊霸竹老,戴公山下野勸香。
南唐 丹陽宮 升元二年,改潤州州治為丹陽宮,以李建勳為迎奉使,遷吳主居其中,稱為讓皇。
今廢。
春秋 慶封宅 在縣治南齊慶封奔吳,吳與朱方聚其族而居,能之。
宅有井,唐陸龜蒙有古井行,并序。
晉 刁勰宅 在城西南。
近宅有橋,勰因毀橋為航,号長廣航。
郗鑒宅 在唐頹山南。
劉桢京口記:唐顔山周姻二裡餘,得郗蚤宅五十餘畝。
謝元宅 在大渎北。
京口記:長村東大渎北,有謝無故宅。
宋 武帝舊宅 在壽邱山。
戴顯宅 在城西南七裡摛隐寺,即其址。
唐許渾宅在城南三裡丁卯澗其詩名丁卯集,有夜歸丁則村舍詩。
南唐 剌史林仁肇宅 在朱方門外二裡。
善大夫陳翊宅 在京口。
徐铉有送翊還鄉序。
宋 丞相陳升之宅 在範公橋南,後廢為軍寨及酒庫,今為民居,公治第極宏壯。
宅成巳疾甚,月輿登西樓,有營居詩。
判司刁約宅 在範公橋東,後廢為前軍寨。
有塲曰藏春,堂,曰逸老,岡,曰萬松景。
純懷南徐所居詩雲:城南已葺藏春塢,溪側方營逸老堂。
嶺江萬松曰:徑合江中千稻所。
黃司馬光詩雲:藏春在何許,豐郁萬松林。
蘇轼詩雲:白首歸來醺萬松,待看千尺舞春風。
京口耆舊傳:刁氏家世簪纓,居有園池之勝,景純益葺之,當世名能文者,皆有詩散藏春之名。
聞天下。
淳國末,郡守張子顔嘗樂亭三楹于廢址,取斷陽修所題藏春塲詩:木齊花出人間去之句,枋曰浮花。
尋亦廢。
學士沈括宅 在朱方門外夢溪橋之東。
丞相蘇頌宅 在化隆坊。
京口集有頌新居詩:版築多遺址,經營信昔彩。
自注:舊址乃林仁肇故宅。
休亦溫陵人,而家此,今子居之,信非偶然。
曾肇銘頌之墓曰:築第京口,僅蔽風雨。
蘇氏談訓日:頌以客使居隆化之新第,著百韻詩,代家訓,述祖先基業。
幹生歎勤,訓饬子孫,俾無墜世緒。
左丞王存宅 在登雲門内京口集有存間智詩,以族居自買百間屋,月賜官糜六萬錢。
又郤客緻假山石。
詩雲:乞得林宮就退閑,誅茅結字即城灣。
閉門自有林濟秀,不用辛勤作假山。
丞相曾布宅 在千石墟之東。
布嘗有詩曰:家在城南千石泉。
後為雙望猶庫,又為道林寺。
知院蔡卞宅 在登雲門,後廢為右軍寨。
輿王左丞宅相近,有閣,日元儒尊會之。
閣,徽宗禦書。
中書侍耶劉逵宅 在長橋之南,建炎末為宣撫司。
紹興初為都督府,後為毅武王勝宅,今廢。
延康殿學士王漢之及其弟寶文閣學士煥之宅 并在放鶴門,今廢。
尚書蔣猷宅 在放鶴門,後為大軍寨。
學士毛友宅 在千秋橋,有齋曰歸與。
友自為記,删定官陳克有詩,後并入丹陽館。
米芾宅 在千秋橋西,軒曰緻爽,齋曰寶晉。
所著文,号寶晉山房,集有緻爽軒詩六首,後為巡撫公署。
又有淨名齋,在北固山寶晉集有淨名齋記并詩。
海嶽庵在利涉門内南山上,芾嘗自為賦,并書刻之石,今不存。
京口耆舊傳,芾喜登覽山川,擇其勝處。
過潤,愛其江山,遂定居焉。
作寶晉齋,藏法書名畫其中。
北固既火,結庵城東,号海嶽,曰吟哦其間,為京口佳絕之觀。
今廢。
元 行工部尚書辛仲實宅 在市西,今廢。
雲南憲佥範震宅 在通吳門裡,今廢。
明 中山武甯王别墅 在金銀門外。
東瓯襄武王第 在善濟坊,今廢。
大學士楊一清第 在黃祐街。
正德庚辰閩八月,武宗南巡過京口,臨幸,宴于茂社堂,禦制詩十二章賜之。
大學士靳貴第 在虎踞門内。
正德庚辰閏八月,武宗南巡,幸京口,時貴巳卒,臨其殡,自為文祭之。
尚書範侖宅 在虎踞門内大街。
應天府尹談自省宅 在大學士靳第之西。
廣西巡按王政新宅 在石矶橋西。
都督同知陸萬裡宅 在金銀門内大街。
伎堂 在郡城東南。
晉謝安立唐李德浴題北詩雲:班劍出伎堂。
射堂東夏堂 皆謝元立,未詳所在。
輿地志:射堂北有東夏堂,晉謝元立為遊餞之所。
梁邰陵王給重修陳侯懸都,于下堂創東苑通。
劉毅在京口,與知識射于東夏堂。
庾悅為司徒右長史,後至,奪其射堂,衆皆避之,毅獨不去。
積努堂 在唐頹山西二百步,朱武帝作。
日輿地志:帝之改盧循也,軍申多萬鈞神努,所至摧陷。
蕭閑堂 在丹陽館北河岸。
朱置。
方輿勝覽:在鐵甕門西。
按茅山洞仲。
閑居顧況詩:蕭閑隐洞房。
淵源堂 在府學内,宋景定中建。
衛公堂 在府治後,君李德神為觀察使時所建,後人因其封爵名之。
威輔堂 在石公山防江軍歌内,朱郡守史彌堅立。
嘉定中防江興廢,以共器枝營舍歸之州郗郡守史彌堅按行其營,拓舊閱塲,立堂五間,偏以威輔,為春秋搜獵之所。
今廢。
翔雲樓 在嘉定橋南,元李天祥宅也。
丙申三月既望。
二日,明高帝取鎮江至其上。
芙蓉樓 晉王恭創。
見京口記及曾牧類集。
或雲即蒜山周是。
王日齡有芙蓉樓送辛漸詩。
崔峒有登潤芙蓉樓詩。
望海樓 在府治後,宋蔡襄題曰望海,後攺曰連滄觀。
為城中最高處,房視甘露、金山如屏障。
中畫米芾,沈括有詩力輿勝覽。
楊廷秀有題連滄觀呈大守。
張幾仲詩。
花樓 在城上金華雜繡唐本有相國領鹽鐵,嘗駐潤州于此,觀周寶擊毬憑城下職。
千岩樓 刺史王璠創朱敏求題才約藏春鸠創詩雲:千岩相望蔽松筠。
丹徒鐘樓 在壽邱山南,明宏治間,郡守王存忠重建,今廢。
鐘鼓樓 在府治前。
康熙二十年,郡守高重建,耆民高拱。
鬥助工役成之。
郡守高有攺記。
萬歲樓 即月觀也,在谯樓之西,王恭創。
輿地志雲:此樓飛向江外,以備鎖糜之方止。
至唐猶存。
宋呼為月台,潤州類集:萬歲樓,即今之月台。
後改為月觀。
未詳何昧。
紹典戊午,郡守劉岑葺故址而新之。
狂藻記唐孟浩然,王昌齡有登萬歲樓詩。
明天啟乙醜,郡守賀仲轼按往迹,于山墺艨樓,修複勝槩。
樓西有純陽祠。
北固樓 在北固山上。
晉解惠王子正義蔡谟鎮京口,起樓嶺上,以置節實。
梁武帝幸之,登降甚狹,下辇步進。
正義乃廣其路,設欄楯,翼日再幸,遂通小輿。
帝悅,登覽賦詩,賜正義帛。
天色晴明,望見廣陔城,如青宵中勇道,在去五十裡。
唐李白、宋範仲掩有詩。
多景樓 在北固山上。
康熙中,都督同知侯襲爵,複書舊額扁于其上。
宋沈括、曾肇、米帶有詩。
海嶽樓 在北固山大雄殿左,明巡撫周忱建。
海門樓、千叢樓 唐天下之名樓五,此乃其二。
江南偉觀樓 在津渡石隄上。
明景泰壬中,郡守張與服建。
皇清順治中重建,易名大觀。
杜鵲樓 在城南鶴林寺内。
日觀 在谯樓東。
宋嘉祐中,郡守趙善湘創,與月觀對峙。
回賓亭 未詳所在。
建康實錄:裂:武帝火同末,幸京川,宴帝鄉故者于楚賓亭。
二翁亭 在蒜山時,新舊太守林希、楊傑首登之,因名。
浮玉亭 在玉山之址,下臨江,即今鈞鳌亭宋紹興間,郡守程邁立,每肄習水軍,塵節臨閱于此。
嘉定間,都統制劉元鼎重建,郡守史彌堅名曰東南形勝,今玉山寺即其故北。
鎮海亭、臨江亭、桂亭 今廢。
潤州類集三亭為登臨勝地,今失其故處。
南山亭 在放生池上,宋紹興癸亥,郡生鄭滋建,後廢。
嘉定中,郡守趙善湘重建。
需亭 在城西江上。
宋乾道已醜,郡守陳天麟重建。
歌劉備自詣江口,見孫權求荊州。
權表備為荊州骸自餞備于江上,觀望久之,謂備曰:孤與公掃清逋辟,迎帝定都,事甯之日,願與公乘舟遊滄海耳。
前對日:此亦備之志也。
以所江發棹處考處,正當此地。
濟川亭 在湖閘之西南,舊名安流。
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建。
為重客候偃簿之所。
淳祐中,李迪嘗修。
送江亭 在石公山上。
乾道已醜,郡守陳天麟建所蘇子詩官。
遊直送江入海之句為名。
荷香亭 在荷香池。
比漚亭 在焦山渡之東,宋寶祐中,總領趙與訚建。
與同亭在土山下排灣。
宋淳祐中,郡守李迪建。
通津亭、漾月亭 并在丹陽館東北。
送舟亭 舊名南新亭。
皇華亭 在丹陽館南。
宋置,為送迎使客之所。
光風霁月亭 在府學。
楊一凊記略雲:光風霁月亭,蓋取黃庭堅稱濂溪周先生語而名之者也。
先生少失父,奉母太君依舊氏。
鄭龍圖居潤,母卒,遂葬焉。
後人即其地建祠祀之。
又辟書院以居四方之學